珍罕元青花大罐现身中拍国际

2011年7月17日,作为今春北京拍卖季的收官之拍,中拍国际推出的“元明清瓷器珍品及古董珍玩拍卖会”。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了。海外回流、流传有绪,且全世界与本品同类的大罐总数不过十三例,这一系列货真价实的噱头是否会成就又一件天价元青花?此外,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清康熙釉下三彩风云际会橄榄瓶、俄罗斯公主旧藏清乾隆碧玉贴金镂空香薰等百余件奇珍异宝也将同时与藏见见面。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珍罕元青花大罐现身中拍国际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新颖精致的工艺和豪迈奔放的气魄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不朽传奇,反映了十四世纪中国对外瓷器贸易的盛况,是中国高超的制瓷技艺与外域的实际需求的完美结合,其形制、用途和钴料都是外来的,但它又无处不浸透中国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心灵创造,无处不焕发着中华文明的光华。蒙元之世,朝廷与中西亚地区政治经贸往来最为密切,尤其元文宗登基之后,两地文化互动交流成就斐然。元青花瓷器的创烧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联系骤增不少积极因素,在当时两地商旅往来的路上,斑斓夺目的青花瓷器闪现出的迷人光芒,伴随着悠然的波斯音乐运至中东诸国,当年交流的盛况可由当今保存的《贩瓷图》得以窥知。

十五世纪《贩瓷图》局部,土耳其Saray图书馆藏

元青花瓷器最初烧造多应波斯地区(西亚伊利汗国)王公贵族之需,造型、纹饰、功用皆依自彼地之风俗而定,一改宋瓷影青之纤薄小巧,隽秀素雅之风格,往往以器形巨硕雄健著称,其中大罐一类堪称代表。此件中拍国际征得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为元青花大罐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其气息古朴雄浑,口沿绘以一周回纹,有别于常见的栀子花纹,肩部装饰六朵缠枝莲纹,罐身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纹,胫部则是十瓣仰莲纹。布局繁密而有序,笔意酣畅洒脱,所绘牡丹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明亮妍翠。时代工艺特征鲜明,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此为元青花独特的成型工艺所致,并且有部分釉浆罩挂于胎上,流淌自然。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釉色。底部涩胎,部分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本品青花与纹饰制作工艺方面颇具自身特色,展现了元青花丰富多彩的另一面。元青花发色因钴料提纯加工工艺与烧成气氛的不同从而展现出多重风格,与常见的浓重如墨、深入胎骨、锡光斑斑的青花不同,本品属于浓妍泛微紫、少见锡光类型,而这类淡雅风格的器皿在元青花当中约在三分之一左右。另外,青花纹饰涂绘以前存在不同的工序,举凡所见浓重型元青花瓷器当中典型的牡丹纹饰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是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先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烧成之后取得强烈的立体效果,但以本品为代表的淡雅型元青花瓷器则是直接以青花绘画,青花发色妍丽却不浓重如墨,由此可见选择何种类型的钴料装饰,在绘画以前工匠已经有清晰的决定。

目前存世所见与本品同类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总数不过十三例,按照上述工艺风格的区分应存在两类型,一为浓重刻划者,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青花发色极为浓重,纹饰事先刻画;一为妍丽淡雅者,例如包头市博物馆藏来自燕家梁出土的大罐、菲律宾出土的大罐。以上所列诸例纹饰大体一致,唯局部边饰稍有变换,例如口沿装饰栀子花纹饰为最常见,但上海博物馆藏品的浪涛纹和本品的回纹则是同类之中极为罕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海博物馆藏

包头市博物馆藏

菲律宾出土M.taoCi52.CoM

牡丹纹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经典纹饰之一,而牡丹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唐代之后,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等。而文人绘画当中也不乏以牡丹为主题,元人王渊《牡丹图卷》反映了元代文人对牡丹之钟情厚爱,其笔下牡丹尽显雍容华贵之貌,其气息与本品所绘至牡丹相同。可鉴,元青花纹饰之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绘画之影响。

纵观近二十年以来,古瓷珍品的拍卖无不注重流传有绪,尤以元青花瓷器为甚。例如2003年秋,美国收藏家莫瑞尔夫妇将一品相状况欠佳的“元 青花四系海水云龙纹扁壶”送至美国纽约Doyle拍卖行,最后以583万美元(约合港币4550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当时中国青花瓷最高拍卖成交纪录。即使该品身有多处修补,但系出名门、流传有绪,依然博得国际大藏家厚爱,不惜重金购藏,两年后的2005年7月的英国佳士得公司拍卖会上拍卖由荷兰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男爵收藏“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以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创下了佳士得公司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该罐由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男爵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购得。第一次大战时他曾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1913-1923年),为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

以上二例验证了元青花瓷器收藏状况当中的独特个性,就是元青花瓷器的本身真实可靠的流传历史直接成为甄别真伪这一根本问题的依据,因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尚未曾对元青花瓷器进行仿制。另外,老古董商眼中最为珍贵的“早期青花瓷(EarlyBlue)”的价格由此件元青花扁壶再创新高,再次证明了属于中国青花器烧制关键期的元代名物,不论品相如何,其工艺技术和美术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本品与前二者一样,系出名门,原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流传经历清晰可靠,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入藏西方著名的博物馆,为当今拍卖的元青花瓷器当中所仅见的一例,殊为难得。本品虽历尽沧桑,未能以完美面目存世,却仍不掩其艺术锋芒与魅力,纹饰细节和青花发色效果方面非常吻合,皆铺陈出元青花瓷器最经典的时代风貌,依然可折射出蒙元之世特有的豪迈气概,犹可珍也!

小编推荐

各朝代中青花瓷的特点——元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器

成熟的青花瓷应是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青花瓷器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


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这是要向大家介绍的。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说成分问题。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孙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二十多种,他有时一看颜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清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说这个时期没有瓷器。我不同意这两种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为这个时期确实有瓷器。“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豪放秀逸,较之成化器显得深沉一些。画人物像从元代就有,那时大多数以画成人为主,到宣德时期也有画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间画男孩和年轻男子的题材就多了。刚才我指的这两条线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乐年间没有双线,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画的花,双弦文是从宣德时开始有的。再有鉴定时要注意上限,就是什么时候这东西开始出现的,这很重要。在它出现之前的东西如果有了它还没出现时候的特征,那么肯定是假的。这个就是在宣德时期出现的双弦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这 两条线一轻一重,上边的轻下边的重。这种特点从宣德就有,到了成化时很明显,而到了弘治时就不太明显了,再往后就没有这种特征了。

所以我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叫:“宣德时有双边线,成化规矩靠底边,上线轻细下浓重,直到弘治还可见”。“成弘不分”,确实很难分,但是有些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看出区别的。例如,成化时期的花色是“蓝泛青灰”,而弘治时期的花色相对成化来说就要浅淡一些;成化时期的色调是灰蓝色,而弘治时期的色调显得比较深沉,弘治时期出现的铁钴斑比成化要多。刚才我们讲了明中期的平等青。下面我再说三点:第一,关于刚才讲的气泡问题。观察气泡,是起源于孙老先生,但是孙老所指的是成化时期的瓷器,其他时期的瓷器孙老没有讲,而且这件事我问过耿先生,耿先生说孙老没有讲过别的。我对气泡也仔细观察过,只有成化时期的瓷器特征特别明显,其他时期的瓷器上的气泡找不出规律。所以有人问我看气泡行不行,我只能说您自己总结,如果您总结出来,我想学反正我没总结出来。第二,胎色。由于烧制的工艺不同,胎色也不同。一般讲,明代的胎色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你对着阳光看,胎子厚的看不见,薄的完全可以看见。凡是明代的里边泛的都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这就是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胎色的不同。如果有人拿来一件成化瓷,比较薄的,你实在看不出来就看里边,只要是青白色的就是假的。第三,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有弘治--朱樘只有一个皇后,而且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朱厚照。这个孩子娇生惯养,弘治死了以后,他当了正德皇帝。17岁登基34岁就死了,一线,颜色较重,再在两条线间添上较浅的颜色。到了景德镇就叫“混水”。成化时期由于“双沟填色”的绘画技法刚出现,所以还不成熟,那时的双沟填色填的几乎与勾勒的颜色一致,有时分不清。到了隆庆时期,技法与配料都已经成熟,画的最好的是隆庆朝时期的。指着瓷片 这块就是隆庆时期的,是真正的官窑。隆庆时的选料、精炼的技术都很纯熟了,所以青料的花色是纯正稳定,呈色是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它就是用的双沟填色。它的线条非常流利自如,轮廓线与填色的色调非常协调,修胎也很规整。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层微厚,釉面细润,光洁平整。器足内是六字双行的“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中锋运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严谨。我再说一个问题,指着瓷器这个是永乐时期的,底足里边的釉子发白,质量远不如器身。到了明中期,它的底釉与器身的釉完全一样,到了中晚期它的底釉的光洁度和亮度都要比器物本身的好,不止官窑,民窑的精品也是这样。

明代云南建水窑青花冥器遗珍


图1 青花小罐

烧制于元末明初的建水窑青花瓷器,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枝奇花异卉。其产品除日常生活用具外,还烧制出专门用于随葬的青花罐、瓶、炉、雕塑等冥器小件,这些造型古拙典雅、玲珑可爱的青花冥器,纹饰粗犷,散发着神秘的魅力,可谓是青花精华,掌中至宝。本文拟就其中的典型器型介绍如下。

一、青花小罐

青花罐是建水窑产品中产量最多、图案较为精美、存世量最大的品种之一,俗称将军罐。其中,一些高6~10厘米左右、造型小巧古拙的青花小罐,主要出土于明代土坑墓的腰坑内,一般内盛五谷、符咒、钱币等与风水有关的实物,因而又称风水罐,是专门用于随葬的冥器。其特征为乳钉钮,饼形盖,鼓腹溜肩,短颈方唇,敛胫,小平底微内凹。内壁不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灰青,较薄,有细开片、土沁和脱釉现象。青花发色呈蓝黑色,主要纹饰有蕉叶纹、凤纹、直柳叶纹、仰莲纹和卷云纹等,绘画粗率,点染较多。图1青花云纹西瓜盖罐通高6.5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8.2厘米,底径4.5厘米 。器形呈矮胖状,鼓腹溜肩,短颈方唇,敛胫,小平底微内凹,形同西瓜,因而俗称西瓜罐。盖饼形,乳钉钮。盖面绘青花云纹,钮顶部涂青料,肩部绘柳叶纹,足胫上部绘仰莲瓣纹。青花呈色蓝黑,釉色灰青,釉不及底,土沁严重。胎体灰白色,较粗松,淘洗不净,内夹砂及杂质。

图2是青花橄榄形小罐是迄今发现的建水窑最小的青花罐。此罐直口微内收,溜肩,鼓腹,敛胫,平底。通高3.8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2.3厘米。纹饰古朴简单,从肩部过腹直达胫部直向绘柳叶纹。

图2 青花橄榄小罐

二、青花高足杯

建水窑青花瓷中常见的杯有碗形杯、喇叭形高足杯、竹节柄高足杯、碗式高足杯和豆式高足杯等。建水窑青花高足杯高仅为10厘米左右,造型多为敞口,弧腹,高圈足。如图3青花高足杯上部为敞口、深腹的碗形杯,下部为喇叭竹节形空心高足,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釉色发青,口沿内侧绘青花草叶纹,杯心饰牡丹花纹,外壁饰牡丹纹,釉色蓝黑,雅致大方。

图3 青花高足杯

三、青花圆盒

图4为建水窑钴蓝釉圆盒,子母口盖,直腹,平底,底不施釉。通高5.6厘米,盒直径12.8厘米。盒内壁施白釉,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盖面饰留白折枝花卉纹,盖沿和盒外壁饰留白云纹,云朵间分别用三道白色竖线相隔。器形规整,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和土沁现象。钴蓝釉地湛蓝幽静,白花晶莹通透,清新雅致,韵味十足。

图4 钴蓝青花圆盒

四、青花碗、盘

青花碗、盘是元明时期建水窑的大宗产品,也是出土量较多的冥器,一般出土于脚龛位置或者用于火葬罐盖。有敞口深腹、侈口浅腹、弧腹、折沿等形制,外壁以弦纹、点纹、蕉叶、牡丹、菊、莲、杂宝、鱼纹等为主要装饰图案,也有开光牡丹、缠枝莲、云气、仙山琼阁等图案装饰。碗内壁以人物、鱼、凤、蝙蝠、瑞花仙草等吉祥图案为装饰,清新明快,情趣盎然。如青花高足碗(图5),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葬(95GWM30:3)出土,造型为撇口,腹上部斜直,下部弧形内收,底微凸,涩圈,圈足较高。高7厘米,口径 1.5厘米,底径6.2厘米,圈足高2.3厘米。外壁口沿下、腹部下和圈足上分别各饰旋纹两道,腹部饰菊花缠枝纹,胫部饰仰莲瓣纹。内壁口沿饰弦纹夹点纹的带饰一周,腹壁下部和底边各饰弦纹一周,碗心饰一“7”字。釉色白中透黄,有碎开片。青花灰黑色,浓艳处有结晶斑。圈足内施铁红色护胎釉。

青花盘有菱口和圆口两类,形制多为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如钴蓝印贴花葵口碟(图6),2002年个旧市旧城大桥片区施工工地出土。菱花口,折腰,圈足,直径11厘米,底足径4厘米,高2.5厘米,通体施透明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口沿刻划一道双线葵纹,盘底为钴蓝地刻划留白花卉纹,图案青白相间,古拙可爱。

图5 青花高足碗

五、青花壶

明代建水窑青花壶有执壶、系壶、提梁壶等,造型有玉壶春瓶形、橄榄形、葫芦形等,形制各异,古朴可爱。

图7为花浇式青花执壶,灰白色胎体,通高6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5.2厘米,底径3厘米。唇口有流,执柄贴于颈部和下腹部,成曲柄状,肩鼓腹,平底微内凹,有明显的旋切。颈部饰弦纹3道,曲柄上饰5道粗纹,肩部与腹部绘粗简的云纹,胫部饰青花弦纹一道。内壁不施釉,外壁施半釉仅及腹部,有流釉现象。器型小巧,纹饰粗放,釉面布满土沁,为出土冥器。

图8青花开光花卉执壶形体呈玉壶春瓶形,个旧王林寨小满坡明代墓葬(M37:3)出土,为明洪武间建水窑产品。盘口,细颈,扁圆腹,圈足,执把和流口已残,。颈饰空茎叶纹和云纹,腹部一面绘开光折枝莲纹,另一面绘开光折枝牡丹。釉色青中发黄,有细开片,青花呈蓝黑色,有脱釉现象,圈足内施铁红色护胎釉。

系壶多为直口,短颈,橄榄形,如青花三系壶(图9)形体呈橄榄型,通高7.4厘米,底径4厘米。直口,短流,肩部有三个S型的系,平底,鼓腹,造型浑圆古朴,胎体敦实厚重。器身施青釉,流口、三系上用青花点染,肩部饰花卉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胫部饰变形仰莲瓣纹。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深沉,局部釉下结斑,时代特征明显。

图6 钴蓝印贴花青花葵口碟

图7 青花花浇

图8 青花开光花卉执壶

图9 青花三系壶

六、青花炉

明代建水窑青花香炉有鼎式、竹节式、簋式、筒式等,往往与瓶组合出土于关龛内。鼎式如青花笏耳三足炉(图10)。盘口,短直颈,两笏形耳从肩部向上延伸,与盘口粘接并越过口沿向外曲伸。鼓腹,三兽形足,粗壮朴实。通高13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9.9厘米,造型古朴敦实,浑圆丰满,为明代景德镇常见器型。盘口外壁绘有回云纹,腹部绘简笔折枝牡丹,沿伸到足部上端,双耳上也绘有简笔花草,花姿饱满,绘画手法粗犷自然。从胎体呈色青灰色,釉为泛青黄色透明釉,青花色泽黑中泛灰蓝色和器物的装饰风格来看,又带有云南青花的特有风格。

图10 青花笏耳三足炉

图11 青花平口三足炉

青花盂式三足炉(图11),通高14 厘米,口径16 厘米。撇口翻沿,短颈,鼓腹,三足微外撇,造型端庄。腹部绘粗简的缠枝牡丹纹。

图12 青花簋式炉

簋式炉如青花兽耳假三足炉(图12),底径5.2 厘米,口径8.3厘米。敞口,束颈,口沿有三个直径约1厘米的小孔,鼓腹,由圈足支撑地面,而胫部下悬三个矮兽足不着地,已失去支撑作用,仅为一种装饰。腹部绘缠枝菊纹。器型小巧玲珑。

七、青花瓶

青花瓶是建水窑青花冥器中的大家族,器型多,变化大,纹饰独特。有玉壶春瓶、胆式瓶、梅瓶、棒槌瓶、花口瓶、瓜棱瓶、直颈瓶、荸荠瓶等品种,主要出土于明代土坑墓的头龛内,与炉或碗、盘组合随葬。其中的玉壶春瓶基本器形为卷沿,侈口或盘口或蒜头,细颈、圆腹、圈足,也有带双耳者。其纹饰以花卉纹为主,以折枝牡丹、开光折枝花果纹、鱼藻纹、狮子戏绣球、水波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菊纹为主题图案,并配以蕉叶纹、花草纹、仰莲瓣纹、弦纹、卷云纹等纹饰。其中通高在10厘米左右的青花小玉壶春瓶,为专门用于随葬的冥器。如青花开光玉壶春瓶(图13),喇叭形口,细长颈,削肩,鼓腹,圈足,高9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厘米。器身绘两个从颈部及腹部的开光,内绘折枝牡丹纹。造型优美,体态匀称,俊美端庄。

图13 青花开光玉壶春瓶

图14 青花菊纹觚

青花觚形瓶一般呈敞口,长颈,丰肩,直腹,胫部急收,喇叭形平底微外撇。如图14青花菊纹觚形瓶,通高9.6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4.6厘米。颈部绘蕉叶纹一组4片,叶脉疏密有致,清新爽朗。肩部饰菊纹一周,腹部绘缠枝菊纹,胫部饰变体莲瓣纹,器型端庄古朴,釉色明润,绘画精细生动,青花发色浓艳纯正,是建水青花的精品。

青花直颈瓶多为平口,细直长颈,溜肩,鼓腹,饼形平砂底,整体如棒棰状,造型修长秀美,纹饰素雅质朴,胎质厚重,有双耳和无耳两种。如图15青花直颈瓶,通高12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4厘米。颈部饰折枝牡丹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格调清新,韵味十足。

青釉留白直颈双耳瓶(图16), 方唇,直颈,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双耳,长直颈,溜肩鼓腹,胫急收,砂底饼足。通高10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2厘米。外壁施蓝釉,釉不及底,釉色均匀润泽,在腹部留出朵朵白色梅花纹,清新淡雅。

图16 青釉留白直颈双耳瓶

图17 青花开光花卉双耳花口瓶

青花开光双耳花口瓶(图17),长颈,颈两侧对称置衔环桥式耳一对,鼓腹收胫,喇叭形平底。通高17.5厘米,口径7厘米,腹径8.8厘米,底径9.7厘米。内口和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透明泛青。青花呈蓝黑色。口沿饰回纹,颈部饰两层蕉叶纹,肩部绘双弦纹,弦纹带间饰蕉叶纹,腹部绘开光牡丹图案,胫部饰仰莲纹。其器型与蒙自瓦渣地明代土葬墓(TM22:2)出土盘口瓶相同,应为明代建水窑产品。

梅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建水窑青花梅瓶呈小口、宽沿、短颈,丰肩,下腹内收,平底,分矮胖和修长两类,青花简朴。如个旧王林寨小满坡出土青花梅瓶(图18),翻沿,厚唇,短直细颈,丰肩,直腹,平底,通高17.8厘米,口径3.6厘米,腹径14.8 厘米,足径12厘米。肩部饰双层空茎蕉叶纹,腹部饰缠枝牡丹纹,胫部饰仰莲瓣纹套如意云纹。器身粗矮,施青黄釉,有生烧和脱釉现象,青花呈色蓝黑。

图18 青花梅瓶

图19 青花葫芦瓶

青花葫芦瓶(图19)器形为小口,直颈,溜肩,上瓶溜肩鼓腹,下瓶体广肩圆腹鼓下圆腹,小平底,器形匀称,线条柔美。器体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灰。瓶体从上至下

依次绘蕉叶纹、弦纹、折枝花纹、覆莲瓣纹、缠枝莲纹及仰莲瓣纹等。青花呈色浓淡不均,有铁锈斑。蕉叶各自单独一体,相互独立成体,莲叶为葫芦状,花瓣留有白边,具有元代青花纹饰的特征。

九、青花瓷雕

瓷雕是建水窑青花冥器中最少的一类,也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如青花弥勒佛(图20),秃顶,圆脸大耳,面带笑容;头部微前倾,弓背,收腹,含胸,袒胸露腹,着开胸斜襟长服,宽口大袖,衣襟飘逸,线条流畅。右手持布袋扛于肩上,通体施青釉,五官、衣襟、衣袖等处均用青料点染,造型生动自然,形象憨态可掬。

图20 青花弥勒佛

图21 青花男俑

青釉青花瓷俑(图21),一组,1991年出土于通海县西山脚墓葬。该组青花俑形态大致相同,各自直立于一个圆饼形台座上,双手抱拳在胸,披发梳髻,身着圆领的长袍,袍下着裤,腰系有带,双手捧于胸前,手中有孔,表情拘谨、敦厚。通高14厘米,胎质微粗,呈灰白色,釉色青中闪绿,有细开片。人物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准确,衣服的衣纹线条自然流畅,层次丰富,用笔硬朗,且每个人物的神、形都保持一致,体现了熟练的雕刻工艺和手法。瓷俑的头发、眼睛、眉毛、领口、衣袖、鞋子都加青花点染,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图22 青花猫形烛座

青花猫形烛座(图22),昂首,竖耳,卷尾,为匍伏卧式,腰部正中位置有一圆形孔,前爪伏地,全身施青釉,用青料凸呈出五官、胡须、斑纹等关键部位,釉色呈青灰色,青花呈蓝灰色,色彩斑驳,神态威猛,气宇不凡。

图23 青花镇墓兽

兽形青花镇墓兽(图23),后腿踞坐、前脚支撑地面与后坐腿呈三角形,昂首,呈坐状;高鼻大耳,圆眼外凸,呲牙咧嘴作怒吼状,下颌有山羊胡须;腹部肋骨暴绽,尾巴向上卷扬。全身施青釉,眼睛、胡须、鬃毛、尾毛以及前肢等部位均用青花钴料勾勒点染。构思谲诡奇特,形象恐怖怪诞,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以上元明建水窑青花皿器小件,玲珑古拙,纹饰简朴生动,釉色青润,青花呈色深沉,展示了中国传统青花瓷器的另一种美,既体现出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又有粗犷、厚实的云南地方特色,堪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的奇葩异卉。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2、冯先铭《古陶瓷鉴真》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2月

3、田丕鸿《建水陶瓷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微博]2006年12月

4、马文斗《薪火南来》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8月

元青花的主要特点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人物故事罐


说起元青花,多数人就会想到在05年7月12日拍卖的“鬼谷子下山”罐了,当时拍了2.3个亿。这个“鬼谷下山”罐为什么会这么贵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题材决定的。瓷器题材很少有故事情节,过去中国人画画也很少带有情节的画。画出情节的画都是国宝,比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 “鬼谷下山”是著名的历史军事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诸侯份起,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军事人物。王羽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军事奇才,号称“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当时燕国和齐国交战,孙膑是齐国这的头儿,被燕国俘虏了。齐国求他的师父鬼谷子下山救徒。这青花罐画的就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 画有人物故事情节的元代青花罐非常罕见,全世界仅十个,中国大陆仅有一个,台湾一个都没有。下面就给大家列出这仅有十个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罐都有哪些。 青花“昭君出塞”罐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罐此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马上驮着弓弢、行囊。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 尉迟恭救主图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 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两人并辔而行。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 “百花亭”青花罐现藏于日本万野美术馆 场景取材于元代无名氏所著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书生王焕生性风流,人称“风流王焕”,时值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邂逅著名妓女贺怜怜,一见倾心。在卖查梨条的王小二的帮助下,两人一处生活了半年。半年后,赶走王焕,强迫贺怜怜嫁给高邈将军,移住承天寺。贺怜怜托王小二传达对王焕的思念,王焕扮作卖查梨条;?的小贩,一路叫卖吆喝,到寺里与心上人相会。怜怜用首饰,资助王焕,让他去西延边关从军立功,并告之高邈的许多违法行为。王焕投延安府镇西夏立功荣归,升西凉节度使,告高邈盗用官钱买妾等罪行,夺回爱人贺怜怜。荣升团聚,双喜临门。

“周亚夫屯细柳营”青花罐,现藏于日本安宅美术馆。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曾经平定过吴楚叛乱,官封条侯,治军极其严格。在他屯兵细柳营时,马不离鞍,士不卸甲,随时准备战斗。一次,汉景帝路过,想进军营看一看。守门的军士告诉汉景帝,没有周亚夫的命令,不得开门,即使皇帝来访也不例外。汉景帝对周亚夫治军极为赞赏。这个纹饰的典型画面为:一面是周亚夫独坐大帐,旁边站着持剑的军士和打“周亚夫”号旗的士卒;在另一个画面上,汉景帝和随从正被挡在营门外等候开门。

“孟月梅写恨锦香亭”青花罐 现藏于台湾王定乾先生

该罐所绘题材出自14世纪元大都剧作家王仲文的著名杂剧《孟月梅写恨锦香亭》,描写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陈圭与孟月梅曲折的爱情故事描写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陈圭与孟月梅曲折的爱情故事:唐玄宗时,长安书生陈圭游孟家花园,与孟女月梅相遇于锦香亭畔,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被孟父撞见,孟父要求陈圭中了进士后才准许成亲。陈圭只得上京应试,考中进士,但因触怒安禄山,被降职为陕西石泉堡司户。赴任途中遇雷万春,雷以侄女天然许配陈圭为妻。时孟父因触怒安禄山,被谪范阳。不久,安禄山反,月梅全家陷贼中。月梅与监守的卫士及其女碧秋设计逃出,月梅与碧秋在战乱中失散。乱平,孟父遇碧秋,便认为己女,冒充月梅,送往陈圭处完婚。而月梅被乱兵所掳,卖入郭子仪宅为歌妓。郭问知实情,遂将月梅归还陈圭。时陈圭调任四川,这时两女前来认亲,都说是月梅,陈圭不辨真假,乃由天然设宴邀二女辨认,才分出真假,明白事情真相,陈圭便与三女团圆。

“三顾茅庐”青花罐,现藏于裴格瑟斯基金会

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玄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关云长和张翼德在一边窃窃私语。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

“尉迟恭单骑救主”青花罐,现藏于广西区博物馆

身自口至底图案依次为缠枝花卉、缠枝牡丹、主题纹饰、变体莲瓣纹。主题纹饰场面宏大,共绘有7位人物。在祥云和彩凤引导下,山石后一人挥鞭骑马而来,他头戴双翅朝天幞头,身着长袍系双玉带,帝玉装束,神态安然,其身后为一戴冠长须武将,左手搅辔,右手执钢鞭,纵马疾驰。再后为山石,旗织,有三个执矛披甲士兵山没其间。画面另一侧为两人对战,一人头戴束发小冠,手执钢叉,回身招架;另一人手执长矛,在后紧紧追赶。

“西厢记焚香”青花罐,现藏于亚洲私人 画面正中,几上设一香炉,旁边一女子躬身祭拜。两侧衬以雕栏、假山、花树,表现的应为《西厢记》中崔莺莺“焚香拜月”的一幕。

古代瓷器:明代云南建水窑青花冥器遗珍


5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8.2厘米,底径4.5厘米。器形呈矮胖状,鼓腹溜肩,短颈方唇,敛胫,小平底微内凹,形同西瓜,因而俗称西瓜罐。盖饼形,乳钉钮。盖面绘青花云纹,钮顶部涂青料,肩部绘柳叶纹,足胫上部绘仰莲瓣纹。青花呈色蓝黑,釉色灰青,釉不及底,土沁严重。胎体灰白色,较粗松,淘洗不净,内夹砂及杂质。

8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2.3厘米。纹饰古朴简单,从肩部过腹直达胫部直向绘柳叶纹。

6厘米,盒直径12.8厘米。盒内壁施白釉,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盖面饰留白折枝花卉纹,盖沿和盒外壁饰留白云纹,云朵间分别用三道白色竖线相隔。器形规整,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和土沁现象。钴蓝釉地湛蓝幽静,白花晶莹通透,清新雅致,韵味十足。

5厘米,底径6.2厘米,圈足高2.3厘米。外壁口沿下、腹部下和圈足上分别各饰旋纹两道,腹部饰菊花缠枝纹,胫部饰仰莲瓣纹。内壁口沿饰弦纹夹点纹的带饰一周,腹壁下部和底边各饰弦纹一周,碗心饰一7字。釉色白中透黄,有碎开片。青花灰黑色,浓艳处有结晶斑。圈足内施铁红色护胎釉。

青花盘有菱口和圆口两类,形制多为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如钴蓝印贴花葵口碟(5厘米,通体施透明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色莹润肥厚,有细开片。口沿刻划一道双线葵纹,盘底为钴蓝地刻划留白花卉纹,5厘米,腹径5.2厘米,底径3厘米。唇口有流,执柄贴于颈部和下腹部,成曲柄状,肩鼓腹,平底微内凹,有明显的旋切。颈部饰弦纹3道,曲柄上饰5道粗纹,肩部与腹部绘粗简的云纹,胫部饰青花弦纹一道。内壁不施釉,外壁施半釉仅及腹部,有流釉现象。器型小巧,纹饰粗放,釉面布满土沁,为出土冥器。

4厘米,底径4厘米。直口,短流,肩部有三个S型的系,平底,鼓腹,造型浑圆古朴,胎体敦实厚重。器身施青釉,流口、三系上用青花点染,肩部饰花卉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胫部饰变形仰莲瓣纹。釉色莹润,青花发色深沉,局部釉下结斑,时代特征明显。

9厘米,造型古朴敦实,浑圆丰满,为明代景德镇常见器型。盘口外壁绘有回云纹,腹部绘简笔折枝牡丹,沿伸到足部上端,双耳上也绘有简笔花草,花姿饱满,绘画手法粗犷自然。从胎体呈色青灰色,釉为泛青黄色透明釉,青花色泽黑中泛灰蓝色和器物的装饰风格来看,又带有云南青花的特有风格。

图10青花笏耳三足炉

元青花瓷的纹饰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一)装饰技法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二)构图方法

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

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三)纹饰题材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

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

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

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7、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8、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物纹。

元青花如意云头有数种装饰方法:

(1)饰于器物上部的云头下垂(称云肩),饰于器物下部的云头上伸。一般由3个,4个或6个云头组成。

(2)饰于大盘盘心一周,云头向盘心伸展,云头间不相连,由6个三阶云头对称组成。

(3)由两个云头对接或4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盘心。

明初如意云头以外粗内细的双勾线画成。云头间以简单的弧线相连而不用反向云头。云头缩小或大小相间分布。云头内绘简单图案,或折枝花或叶脉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单个云头开光的装饰方法。

除上述纹样外,元青花的辅助纹饰还有鱼鳞纹、云纹、旋涡纹、三角带纹等形式。

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一)进口钴料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二)国产青料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

无论是国产料或进口料,整体画面青花纹饰色调受窑温影响存在深浅不一的变化,但用放大镜观察,给人一种清澈深沉之感。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