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民国时期的茶具

德化民国时期的茶具紧张有茶壶、茶盘、茶杯等。民国时期德化的茶壶以彩瓷为主,有青花也有白釉,但粉彩显然是主流。这一时期的茶壶有提壶和执壶两类,常见的造型有圆形、扁形、六棱、八棱等。茶壶的造型是关键,常见品价廉,稀有品价高,这也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收藏规则。一件造型优美,壶面清新,色彩艳而不俗,品相统统的茶壶,即为上品。茶壶的使用离不开水,尤其是滚烫的开水极易伤害壶的壶面,使之掉彩,可以说茶壶的品相是不容忽视的。收藏茶壶或者说在看一把壶时,最严重的是看壶盖是否原配,壶嘴是否有伤。众所周知,倒茶水时壶嘴经常与杯盏接触磕碰,所以壶嘴容易损伤,而壶盖拿上拿下最容易滑落摔碎。德化民国茶壶多半壶身的纹饰与壶盖的纹饰是统一的对应的,如壶身绘山水,则壶盖也绘有简约的山水。又如茶壶是六棱的,其盖也必是六棱形的。德化彼时的茶壶盖上常书有“一片冰心”,而景德镇壶盖则书“仿六如法”。六如即唐寅。只要多学多看,记住什么造型的壶配什么样的盖,才不会上“张冠李戴”的当。

茶盘的造型并不严重,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八棱形等,严重的是胎釉是否细白温润,壶工是否精致到位。民国德化茶盘的纹饰,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也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的,其中花鸟和山水最多,人物和文字甚少。由于茶盘是实用的日常饮茶工具,所以存量较多而且大多为普通品,精品少。收藏德化民国茶盘,首先要选择壶工较好的山水和人物纹盘,一般的花鸟纹盘收藏意义不大。其次,过细茶盘上的铭文,抗战题材和体育题材较受追捧,婚嫁和祝寿题材则属一般。最后看是否名家绘制,艺术家绘制的作品才能称其为艺术品,否则连工艺品都称不上。德化民国茶盘落人名款的少,大部分落的是商号商铺款,印章亦然。

有听说专收茶壶或茶盘的,鲜听到谁专收茶杯的,可见喜藏杯子者甚少,故杯子价格低,基本没赝品。为此,我想如果能收到上百只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杯子,也是不错的选项。德化民国时期的茶杯有大和小两种,小杯纹饰随意简单,就单只小杯来说没收藏意义,但作为一壶一盘四只杯完整一套却缺一不可。大杯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杯子大小相近造型相似,只能从胎釉、色彩和壶风加以区别、判断。购藏一件杯子紧张看纹饰,看题材以及壶工的粗细,其次留意杯上的铭文是否有心思有心义,甚至杯上文字的书写水平也值得考量。大茶杯有带把的和没把的两种,一般讲带把的杯要配上盖,否则不完美,而没把的杯,没盖有盖都可以接受。

精选阅读

德化陶瓷博物馆馆藏宋代德化瓷


宋 釉下彩“富贵”盖罐

宋 青白釉鼓腹瓶

宋元时期,随着“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崛起,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主要是日用生活器皿,物美价廉。宋元德化窑址发掘的有盖德的碗坪窑和城关的屈斗宫窑,反映了当时烧窑技术水平。宋代早期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德化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和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粉盒、洗、花瓶等日用生活器皿。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矮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坚硬,釉色滋润,白里泛青,富有光泽感。

宋 青釉盖罐

宋 青白釉盏

宋 青白釉撇口碗

宋 酱釉瓶

宋 酱釉盏

北宋 大口碗

北宋 执壶、粉盒、撇口碗

北宋 大口碗

北宋 长颈瓶、深腹碗

南宋 军持

南宋 荷口瓶

南宋 盘口执壶

南宋 刻划莲瓣纹碗

南宋 长颈瓶

南宋 套烧碗

南宋 粉盒

北宋时期的广州西村窑


北宋西村窑凤首壶

西村窑是我国宋代著名外销瓷窑,位于广州城区西北部的西村,紧靠珠江支流增埗河。西村在唐时成村庄,因地处城西而得名,是由西场、西溪、大岗元、皇帝岗、里山等组成的片区。1952年,在这里发现了西村窑窑址。1956年9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进行清理发掘。南北长1公里多,残存废瓷堆积三处,其中以皇帝岗的最大,是西村窑场的主要堆积遗存物,高约7米,整个窑场有40多种产品,每种又有多样型款与釉色,在此窑中是比较典型的。皇帝岗1956年清理发掘龙窑残址,拱顶已毁,窑身中部最宽4米,首尾稍窄,窑床铺沙,窑前有圆形坎穴,窑首的火门及炉膛部分伸入地表之下,后段砌筑在废瓷堆积上,窑尾已毁。根据考古发掘和与其他地区器物的对比,学者推断西村窑为北宋时期的窑。

西村窑西距离增埗河约500米,得水运之便。往西与珠江上流的北江和西江两条航道相通,往东可经黄埔港出虎门入海。因此,西村窑场生产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可从西江和北江水道运来,产品装上海舶后沿着南海航线外运也十分便利。这是西村窑产品遍布在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由于西村窑产品以外销为主,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器物造型多样,西村窑产品器类有碗、盏、碟、盆、执壶、凤首壶、军持、罐、盒、唾壶、注子、灯、炉、烛台、枕等日常生活用器29种,还有雀食盅、碾轮、漏斗、埙、狗、马等杂器玩具。一个窑场生产40多种产品,每种又有多样的型款与釉色,这在宋窑中是较为突出的。有一类橄榄青釉印团菊或缠技菊纹的碗、盏、碟、盒、是仿耀州窑的制品;刻划花青白釉精瓷碟、碗、盏,明显是受景德镇窑影响。二、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刻划花、印花、彩绘、点彩、镂刻等。刻划纹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器物上,较多的是碗、茶盏、碟、盆和瓷枕。刻划的线条刚劲有力,纹样构图有繁有简。西村窑瓷器的釉分为即青釉、黑酱釉和绿釉三大类,青釉是最主要的,其次为黑酱釉,绿釉数量很少。根据器物造型、装饰手法和釉色,我们可以断定其产品风格显然受耀州窑影响。同时,西村窑器物中也反映了一些外来影响,凤首壶是其中的一例。

西村窑产品在国内很少流传,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日本等国,国内博物馆收藏并不多。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古遗址出土的西村窑瓷器中,常见的有青釉凤首壶、青釉划花点彩盘、盆等。

广州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西村窑凤首壶,高18.1厘米、腹径12.5厘米、足径7.5厘米,壶上端作凤首状,凤首顶作花瓣口行,束颈,鼓圆腹,浅圈足,腰部一侧显弯曲管状流,另一侧从颈至腹部贴有绶带柄,颈部凸起两道铉文,腹部划花卉纹,腹下部近抵处划莲瓣纹,灰白胎,通体施青釉,底无釉,凤首壶,造型别致,装饰繁缛,是一件精品。此壶为1991年徐展堂先生捐赠。

西村窑的另一代表作是宋代西村窑浅青釉划花大盘。高7.3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9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内壁刻饰一周对称分布的六朵菊花纹饰,并辅以篦划纹,纹饰简练写意;外壁光素无纹。全器胎体较厚,造型大方得体,实用性强。出土于菲律宾蒲端,1998年7月14日菲律宾友人庄良有女士捐赠。

西村窑烧制时间跨度大约150年左右。尽管时间不长,但西村窑瓷器却有远销海外的不凡经历,在西沙群岛海域、东南亚、西亚等地都发现了西村窑的典型产品,如点彩瓶、点彩罐、划花大碗等,而国内很少西村窑瓷器完整器物十分少。这又从侧面证明西村窑基本上是烧制外销瓷。那么,西村窑经历了怎样的兴起与没落呢?

北宋时期,广州是中国最重要对外贸易口岸,瓷器是外销中的主要商品之一。《萍州可谈》记载,宋代在广州的船舶“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些多得密密麻麻的货物就是外销瓷。北宋广州仍吞吐着来自全国各地名窑的瓷器,广州西村窑的工匠们看准商机自己烧制瓷器出口,“什么东西好卖,广州西村窑就仿造哪种瓷器”,西村窑也就成为仿耀州窑外销陶瓷的生产基地。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陶瓷生产网络,甚至在梅县、湛江等地都发现了宋代的窑址。然而,随着北宋灭亡,宋室迁都南渡,对外贸易的重心口岸从广州转移到地理优势更明显的泉州。泉州一跃成为第一大港,连广州的外商都纷纷迁到泉州。广州失去全国最大港口的地位,西村窑也随之衰落。同时,由于西村窑主要以仿制各地作品为主,工艺、质地、技术都缺乏竞争力,而且原料和燃料都需从外地运输,成本高昂。当产品需求锐减后,西村窑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西村窑的发展历史与广州外贸的历史息息相关,它随着广州外贸和港口的发展而兴起,又随着广州外贸的衰落而消亡。正可谓是“其兴也外贸,其亡也外贸”。可见,西村窑从兴起到衰亡,正是广州宋代海上贸易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