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醉”及传奇故事

什么是美人醉?

“美人醉”又称“豇豆红”或“海棠红”。清代康熙年间御窑厂烧制的铜红釉,色调淡雅,犹如桃花,酷似豇豆的约色,并带有绿色苔点。后人描述为“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釉色上乘者名“大红袍”或“正红”,遍体一色。明快鲜艳,洁净无瑕;略次者,釉色如豇豆,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称“美人醉”或“美人祭”;色调现浅者称为“桃花片”或“海棠红”、“娃娃脸”。此釉装饰无大件,多在小型瓶尊及文房用具上使用。

美人醉的传奇故事

景德镇人做的是瓷,用的是瓷,想的也是瓷,不仅留下了数不清的古瓷珍宝,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瓷的传说,“美人醉”就是这众多动人的传奇故事中的一个。

话说从前有个皇帝,他有一只玉杯。这只酒杯晶莹碧透,白中泛红,看上去犹如美女醉酒后的香腮。因此,这只玉杯被称为“美人醉”,皇帝老爷十分喜爱这只玉杯,把它视为宝中之宝。这个皇帝由此产生了一种嗜好,每天都要与皇妃们一起饮酒,就用这只“美人醉”王杯,每一次都要喝得皇妃们一个个脸色如同“美人醉”杯一样艳丽,才肯罢休。

有一次,皇帝不小心将玉杯跌碎了,他非常懊恼,就叫大臣们想尽一切办法造一只同样的王杯来,并把这事交给了主管瓷业的官员潘某。这个姓潘的官员想到景德镇的瓷器白如玉,那一定也能烧出红如玉的瓷器来。于是就带着圣旨来到景德镇,督促瓷工们烧制皇帝要的红玉杯,并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如果3个月内烧不出跟“美人醉”一样的杯子来,就要将瓷工们全部处死。

瓷工们只得硬着头皮去试烧,可烧了一窑又一窑,就是烧不出这种白里泛红的瓷杯来。眼看3个月期限就要到了,大家忧心如焚,可又毫无办法。瓷工中有个姓梅的师傅,他有个女儿叫梅英。她也很为父亲及瓷工们焦急。有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白胡须老人告诉她,城南老虎山上有种红釉泥,用它可以烧成红玉杯。第二天,梅英就一个人进老虎山去寻找红釉泥。她走啊走啊,鞋子磨烂了就打赤脚走,脚磨出了血,一脚踩下去,脚印都是红的。梅英也不顾,几天之后竟累死在山上。

梅英的父亲发现女儿失踪以后,非常着急,请瓷工们帮助一起寻找。他们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梅英的尸体。他们非常悲痛,就在梅英死的地方挖个坑,好安葬梅英。说来也怪,他们挖坑的时候,竟挖出鲜红如血的釉泥,于是把这些釉泥带回去,掺在白色的釉浆中,再涂在瓷坯上,经高温一烧,终于烧出了白里泛红的瓷杯,比皇帝以前的“美人醉”王杯还要好看。

那位姓潘的官员高兴万分,急忙把这杯子献给皇帝。皇帝也高兴,立即给潘某加官晋爵。瓷工们虽然逃脱了被杀的厄运,却为梅英姑娘的死而伤心。他们另造了一只同样的杯子,用它来祭梅英姑娘。与皇帝把这杯子称为“美人醉”不同,瓷工们称之为“美人祭”。

扩展阅读

醉陶


紫砂,是江南宜兴的传统工艺,已有600年的历史,其特殊的泥料、独特的工艺、规定的造型,使紫砂的创作空间非常局限,但正是在这有限的创作空间里,宜兴人却创造出了精湛的紫砂艺术,古老的紫砂艺术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源远的紫砂发展至今,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使其富有时代精神,展现出紫砂的无穷魅力,是当今每一位紫砂工艺家面临的课题。吕尧臣也在深思着,基于对紫砂的深刻理解,他经过不懈的探索,反复试验,独出新艺,创造了绞泥技法。这一新工艺,以不同颜色的泥料绞于一起,根据壶的整体构思以绞泥塑壶,烧成后壶上会呈现出水墨晕染于宣纸的肌理效果。色彩自然、出乎意料,高雅古朴,为古老的紫砂工艺融入了新机,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走进吕尧臣的醉陶居,便走进了他的紫砂艺术世界。吕尧臣曾用绞泥创作了一把《草原之夜壶》,壶以凝重的紫泥为原料,壶的造型犹如一座蒙古包,吕尧臣以绞泥在壶壁上写意的一笔,便勾勒出了富有层次感的茫茫草原。一弯新月遥寄天边,月影下,一匹骏马引颈遥望着草原深处。手捧此壶,一曲悠扬的牧歌似从壶中溢出。将辽阔的草原,苍茫的四野,偃息于壶中,可谓方寸器皿容纳着无穷天地。

另一把《天外天》壶,他以水井造型,厚重的岩石纹理,给人以深陷井中的感觉。精彩之处是,他在壶壁上镂雕了一个龛洞,内中蹲伏着一只豆绿色的青蛙,青蛙两眼暴突,直视天空。井底之蛙在呓语着什么?任凭人们猜想,尧臣只在壶上点题,内中意境交由品茗者各自领悟。这也正与紫砂壶直面天下众生,只听不言的内涵哲学相映成趣。

吕尧臣在紫砂艺术征途上是一位不停歇的探索者,同时也是一位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艺术家。对于斐然的艺术成就,他并不满足。每日里依然思索着新的突破。最终,他将目光回归到人自身。人体,是这星球上最美丽的神灵、审美的象征。他决心用紫砂艺术来表现这万物之灵。但当他将这大胆的设想付诸创作时,吕尧臣为难了。人体绘画基础的欠缺,使他一时有些茫然,找不准表现形式。但他并未因此动摇创作的决心。基础差就弥补基础,他聘来模特,经反复揣摩构图,终于悟出了创作形象。艺术需要勇气,但更要有执著的精神,他的努力又一次获得了成功。《欲放壶》、《爱之欲壶》、《贵妃出浴壶》、《伏羲壶》(见图)……紫砂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体系列壶,出现在吕尧臣的醉陶居中。柔美的女性人体,以抽象的象征符号、富有弹性的曲线展现在了紫砂壶上,古老的东方紫砂艺术,与西方人体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勇于创新、独辟蹊径、大胆实践,吕尧臣的人体系列壶,无疑是对紫砂艺术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吕尧臣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在他心中只有紫砂是最神圣的。只有自己的手触摸到紫泥时,他的心才感觉塌实,因为那一刻自己与大地是相通的。他是一位紫砂工艺大师,但在他身上与生俱来地具有着一种诗人气质。只不过他不是用文字作诗,而是用掘于大地的紫泥和烈火铸造着凝固的诗篇。

“绝世美人”—粉彩瓷绘画工艺赏析


粉彩瓷作为景德镇的代表名瓷之一有着秀美俊秀的特点,其外形如同一位遗世独立的绝色美人般婀娜秀美。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其绘画上色工艺。

粉彩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被称之为 “粉彩”。

 粉彩瓷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摘枝式、图案式、开光式、通景式、单面彩式、双面彩式等。每种形式都是结合造型特点来确定的。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象,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山水,都可以来表现。采用的画法既有精细严谨、刻画入微的工笔;也有潇洒奔放、简洁明快的意笔,还可广泛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精细处毫发毕现,奔放处雄浑强健。可做到大件作品,构思严谨、工艺复杂;小件瓷画,绘制精妙、灵秀细巧。所描绘对象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都能做到画面工整、色彩逼真、明暗清晰、层次分明、质感强烈。因而深受艺术家的推崇不断发展至今,成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粉彩人物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粉彩人物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陶瓷绘画要求的工艺与纸质绘画想比其实并不简单,严苛精细的操作要求和高超的艺术水准才能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

完美诠释景德镇古彩传奇


“古彩”唯一一个没有在景德镇之外的 地方落地生根的瓷种,五种色彩,成就三百年的传奇瓷器,一支画笔,再现五千年的经典故事,他用55年传承了千百年的手工技艺,他的每一副作品都受到收藏家的追捧。

景德镇有一种瓷器完全没有受过舶来品元素的影响,它诞生数百年来,一直恪守传统。

2010年,北京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来自景德镇的当代古彩瓷器“春暖华清池”以179200元成交。但是这几年,即便收藏行情见长,古彩瓷器在景德镇仍然鲜有人问津。眼下,古彩艺术造诣能够得到大家公认的已经数不出六个。这就是景德镇古彩行业的现状。

经济市场催生了无数的粉彩、新彩和青花的瓷画艺人,也蚕食着一些费时、费工而且很难掌握的瓷画技艺,古彩就是其中之一。画一幅古彩作品,少则十多天,多则月余,且不一定成功。另外社会在很长时间里并不接受古彩,认为凡是不好看的、复杂的,都是古彩,于是古彩的衰败成为自然。

做古彩,寂寞、孤独也不宽裕,但方复坚持了55年。师承古彩一代宗师段茂发,他用55年完成了伟大的传承。著书立说,他使这门几乎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永存。而今,随着景德镇艺术瓷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粉彩、新彩瓷器的出现,人们的审美开始出现疲劳,古彩正在重新绽放光芒。

古彩又名“硬彩”也称“五彩”或“康熙五彩”(五彩是五色的意思),它是在瓷胎上用生料、矾红勾线,只有矾红深浅洗色,其它均以透明色平填。古彩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釉上装饰方法、也是景德镇彩绘艺术之一。

工艺近况及其发展趋势

古彩是从“大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清初康熙时成熟而有了突出的成就 ,由于发明了釉上蓝色色料“古翠”代替了青古蓝色,它取材广范,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鱼藻、图案处可作为描与对象。所表现的内容多反映元明以来的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厢记及唐宋诗意的花鸟,山水和民间吉庆寓意的题材及民间绘画影响。当今,古彩绘画在装饰手法和题材内容为丰富多变了。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

古彩的艺术特点

古彩的烧成温度较高(指与釉上各类比较),色彩坚硬耐磨永久不变,特别是矾红彩料使用年代愈长则愈红亮可爱。古彩构图严谨、形象概括夸张,笔线刚劲有力,以单线平涂红绿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显示其健康,质朴的民间艺术特点。

仰天长嘶筹志西归 盛世大唐尽展东方传奇


·唐三彩双峰骆驼俑

骆驼俑色彩鲜艳,釉色明亮,造型精致准确,尤其是其87厘米高的尺寸,更显示了大唐气象的威武恢弘。

唐三彩双峰骆驼俑,搭挂着兽面纹饰的驮囊,丝绸和水壶也都安放就位,它引颈张口,后肢直立,前腿略弯,仿佛刚从卧姿直身而起,仰天长嘶,准备踏上西归的征途。恍惚间,长安城里喧闹的东、西市,驿站旁酒巷里巧笑的胡姬在你身旁铺张开来,你就在大唐盛世的气氛里,去感受异域与东方的传奇。

·唐三彩双峰骆驼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始创于唐高宗时期,在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达到鼎盛。“三彩”里的“三”是一个虚词,因为唐三彩里可以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不过我们最常见到的三种颜色是黄、绿、白。

·唐三彩双峰骆驼俑

1948年,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也是古籍版本和文物收藏、鉴赏家的郑振铎先生(1898~1958年)见到此件唐三彩骆驼俑时便爱不释手,然而卖家12两黄金的要价令只有10两黄金的郑先生只能欠债购买。1952年,郑振铎先生将之捐赠故宫博物院,成为他同时捐献的655件文物的其中之一。

大唐盛世下的唐三彩艺术去感受异域与东方的传奇


·唐三彩骆驼

唐三彩双峰骆驼俑,搭挂着兽面纹饰的驮囊,丝绸和水壶也都安放就位,它引颈张口,后肢直立,前腿略弯,仿佛刚从卧姿直身而起,仰天长嘶,准备踏上西归的征途。恍惚间,长安城里喧闹的东、西市,驿站旁酒巷里巧笑的胡姬在你身旁铺张开来,你就在大唐盛世的气氛里,去感受异域与东方的传奇。

·唐三彩骆驼

由长安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交通纽带,具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既是往来商客的坐骑,又是商品物资的运载工具。三彩骆驼引颈张口,四肢作行走状,生动地再现了丝绸之路上驼队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的真实景况。此骆驼形体高大,神情刻画准确,釉色明亮,堪称唐代大型动物雕塑的佳品。

·唐三彩骆驼

单峰驼主要生活于印度、阿拉伯半岛及北非,不见于中国内陆。三彩单峰驼能在咸阳契耆氏墓出土,说明它是唐代中外贸易的产物。自西汉张麝骞出使西城,由长安通往中亚、西亚以至阿拉伯半岛以西的陆上通道,发展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十六国以来。丝绸之路几度萧条。到唐代,才又出现空前的盛况。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之靖康之耻后,随着宋室的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生产也开始萎缩。

到了金元时代,神垕民间仍然坚持烧制钧瓷,但是,质量已经严重下降,

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无法与宋代钧瓷媲美。元末明初,因战乱、灾荒和制瓷中心的南移,钧窑生产日渐衰退,钧瓷艺人或逃或亡,烧制技艺也渐渐失传。

明朝万历三年,因钧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钧“圣讳”,被勒令停产。此后300年间,钧瓷生产销声匿迹,直到清朝末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我国的不少民族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为了挽救陶瓷工业,清末的民族工商业者创办了一些新式瓷厂和公司。

光绪年间,神垕民间艺人卢振太兄弟及其子侄辈,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烧制出了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使得失传已久的钧瓷烧制技艺恢复了生产。

不过,由于时局动荡,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钧瓷业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之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恢复发展钧瓷生产,挖掘传统钧窑工艺,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从此,钧瓷事业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钧瓷迎来了黄金时代,钧瓷以它的名贵和高雅,被世人所青睐。

花鸟瓷画的成长及价值


人类的审美意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据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对美的追求,对于自然形象有朴素的审美意识,对于各类飞禽走兽、花卉树木,有了简单的描绘与记录。表现在山洞的墙壁上、岩石上、还有原始陶器上,那时候的花鸟还只是简单的装饰手段和无语言的装饰记录,但还不是花鸟画,只属于一种原始的花鸟艺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是人类艺术中最永恒的主题,自有语言起,人们便没有停止过对自然花鸟的讴歌和赞美。

中国国画历史悠久,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国画不仅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发展,也代表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随着时代发展,国画经过了传承与创新,演变成了今天这种多技法、多规格、多内容的创作形式,但按传统文化的画科分类,共分为花鸟类、山水类、人物类这三大画科,其中花鸟类与山水类逐渐成为了当今中国绘画的主流。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统称之为花鸟画。

花鸟画历史悠久,其形象作为绘画形式出现,虽比人物、山水都早,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擅长画花鸟的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画蝉雀,自景始也”。这里指的就是南朝的顾景秀,顾景秀是南北朝时南朝宋画家,供奉于宋武帝至宋孝武帝时期的宫廷中。其以画蝉雀著名于世,据说宋武帝刘裕曾赐驸马都尉何戢蝉雀扇,即为景秀所画。后齐高帝肖道成求扇画,何戢将此扇献给肖道成,并且陆探微等人称赞其画艺“巧绝”。其蝉雀画法工细,意境佳妙,为当时的楷模。顾氏亦能人物、肖像及树竹等,作品流传至唐代有《蝉雀麻纸图》、《宋文帝像》、《王献之竹图》等。据文物鉴定资料记载,当时一些着名的人物画家,也画过以花鸟为题材的画。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顾恺之也画过花鸟题材的画作,顾恺之的画最为著名的还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同为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陆探微也画蝉雀,代表作《蝉雀图》,他其实是属于顾景秀的后辈。在中国画史上,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搜寻史籍,发现有关陆探微的生平活动资料非常少。《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陆探微,上品上,吴人也。宋明帝时,常在侍从,丹青之妙,最推工者。”这是有关陆探微生平正面书写的唯一记载。我们对陆探微绘画风格的了解可以说全是凭借后人的著述。陆探微没有一幅绘画真迹留存至今,所幸是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还有南朝的陶景真画的《孔雀鹦鹉图》也是惊为天人,可惜这些画迹都已失传。唐代的时候,花鸟画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唐代的时候,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80多人,不少花鸟画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名垂后世,初唐薛稷为画鹤名手,开元、天宝时期,曹霸、韩干、陈闳画马独盛一时,冯绍正画鹰、鸡等甚为精妙,画牛以韩混、戴嵩最为精专。在那时,画家们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花鸟画发展至晚唐时,实际上已存在精工与粗放、斯文与野逸两种风格,这就孕育出五代花鸟画的两大流派。五代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很关键的时期了,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就是“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熙野逸”。徐熙出身于江南豪门,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徐熙是江南花鸟画派之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玊堂富贵图》、《石榴图》、《春燕戏花图》。他画花,落笔颇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徐家后人皆善于画画,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黄笙是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十七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待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又任如京副使,任前后蜀宫廷画师四十余年。其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长期处于宫中的他画风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所画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反映了宫廷的欣赏趣味,所以被称为“黄家富贵”。到了宋代出现了水墨梅、竹、松、兰,淡墨挥洒,整整斜斜,不专以形似,独得于象外。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寄于“四君子”上,这种文人画思想的加入,为花鸟画注入新的内容。清代石涛、恽寿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之痛,其笔墨与造型均独树一帜。鸦片战争以后,“海上画派”崛起,代表人物有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虚谷等。海派绘画对近百年绘画发展影响较大,现代写意花鸟画大师如齐白石、潘天寿等,均明显受海派艺术的影响。

与在宣纸上传统国画不同的是,我是在陶瓷上作画的,其难度更大,成品率更低。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与革新,无论是在造型、材质、装饰方面都有了较高的造诣,体现出了我国瓷器的独特风格。陶瓷釉上花鸟装饰有古彩、粉彩、新彩、红绿彩、金银彩、电光彩、墨彩、广彩和刻瓷等品种,从目前来看,釉上花鸟装饰以粉彩和新彩占主导地位。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瓷,始创于清朝,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花鸟瓷画颜色鲜明,光泽如玉,看上去华贵典雅。

陶瓷花鸟画的价值比国画花鸟丝毫不逊色,清朝的几幅粉彩花鸟画都以极高的价格被拍下。清乾隆三十年的《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于2012年以一亿九千一百三十六万的高价被拍下,同是乾隆的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更是以折合人民币5.5亿元的高价一举刷新了由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创下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拍卖纪录,这一成交价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最高价格。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御用督陶官唐英与其副手在景德镇官窑设计研制出了我国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精巧、工艺最复杂的三种瓷器样式:套瓶、交泰瓶和转心瓶,并奏请乾隆皇帝御审。其中,工艺最为复杂的正是将几种样式结合的转心套瓶,它分为内瓶和外瓶,内外瓶颈相连,内瓶底部与外瓶内心连接,外瓶瓶身鲤鱼图案栩栩如生,配以镂空水波纹雕花设计,显得富贵大气,瓶颈上红色“吉”字蕴含吉祥如意,由外部可以看到内瓶绘制的青花图案。虽巧夺天工,但费时、费工、费料,更不易仿制,连乾隆皇帝也觉得其工艺过于复杂,在唐英的奏折上批复:“不必照随常瓷器一样多烧”。由此可见,经历了天灾、人祸以及战火侵袭而有幸留存下来的转心套瓶,代表的是集历代制瓷艺术与技术精华于一身的艺术结晶,可惜现如今那时的技艺已经濒临失传,很难得再见到那么巧夺天工的花鸟瓷画了。

在现今的信息时代,现代科技推动了文化传播,全球的文明与文化相互冲击,导致文化变得多样。由于人们观念的改变,传统花鸟画所追求的精神内涵、笔墨情趣,以及常见的题材内容,已经难于表达当代人的情怀。全球资源的共享、学科的相互交叉,让人们眼界变得开阔,思维变得豁达,改变了传统规范中的克制、理性、内敛与含蓄的情绪表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奔放、外在的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人们更加向往自由,渴望看到更具前瞻性、学术性,更有想象力、更异样的当代花鸟画作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代花鸟画家们的创作理念则要更加贴近当代人,关注当代人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审美需求,拓展其创作内容。但是不能抛弃传统的优良精华,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眼光要放得更加长远,赋予作品更多人性的光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