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陶器是用可塑性较好的粘土(或加入不同的参和料),经过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器物.他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oC-1000oC左右,特别疏松的仅600oC。

瓷器在古代也称窑器。瓷器以瓷土(瓷石)为原料,成形,干燥和施釉后,经1300oC左右的高温烧成。外观质地硬致密,表面光洁,胶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火候(oC)

 声音

 吸水率

陶器

陶土

 600-1000

闷、翁

 吸水

瓷器

瓷土(瓷石) 1300左右

清亮

 不吸水

陶器的特点

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前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养活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相关阅读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与瓷器的分类概述


手工青花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与瓷器相比出现的较早一些。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瓷器则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我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之国”。陶瓷做为中国文明与历史文化的象征,受到了从古至今众多人们的喜爱,其艺术及欣赏价值极高。今天小编特地搜罗了下陶瓷的一些种类及品种,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中华民族的陶瓷艺术魅力。

1、青花瓷

青花方形瓶陶瓷

2、毛瓷

毛瓷-2001年限量版

中博毛瓷12件

毛瓷摘要:从1958年起至1974年止,醴陵窑曾多次为毛主席制作生活专用瓷,包括餐具、茶具、文具、烟灰缸、牙盒等。由于种种原因,散落民间的主席用瓷数量非常稀少,而收藏主席用瓷较完整的中南海和韶山纪念馆又非常人所能接近的,这给研究和收藏主席用瓷带来很大的难度。直至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主席用瓷才第一次公开露面,当时作为拍品的红月季花碗尚有釉裂,但因收藏价值高,即便如此也颇受藏家追捧,最终以8.8万元成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藏友们的不断寻觅,多件主席用瓷陆续被发现,如四季花卉纹碗、梅花系列餐具、胜利杯、茶壶、红山茶鱼盘、烟灰缸、牙盒等。但这些相对于主席用瓷来说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席用瓷探究领域尚有许多谜团,这些都需要有心人不断地寻觅、发现、研究、完善。

小编分享:小编刚见到毛瓷的时候并不知道其具体含义,到后来进行有关的查阅,才发现来头不小,竟然是我们毛主席专用瓷。小编实在是惭愧,竟然连这等高贵的瓷器都不识,还好后来小编在网上进行了这方面的“充电”。其实真正意义上遗留下来的毛瓷并不多,而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出售的毛瓷都是根据以往毛瓷工艺重新生产的。为大家选择的这两款产品小编觉得还是挺漂亮的。前者为毛瓷-2001年限量版,名为春夏秋冬四季花瓷碗,从外表我们可以发现其色彩是非常鲜艳的,红色的花瓣与白色的碗搭配的非常到位,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后者为中博毛瓷十二件套,产品数量比较多,跟前者很相似,都是采用花瓣的效果,也许这就是毛瓷的风格吧。两款产品都为醴陵生产的,醴陵也是最早为毛主席生产专用瓷器的地方,相信有毛主席做为代言人的毛瓷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做为遗留下来的毛瓷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3、骨瓷

欧式奶壶

中国结奶杯

骨瓷摘要:

一、骨瓷特点:1、外观美。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2、档次高。产生于英国,长期以来是英国皇家和贵族的专用瓷,是目前唯一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号称瓷器之王;3、工艺精。二次烧成,工艺复杂,只有英国,中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泰国有生产。

二、骨瓷的挑选:1、将杯子罩在灯泡上(当然也可以对着光就好),透光性强、色泽柔和为上品;2、通体乳白色、釉面光滑,瓷质轻薄的是优质品;3、用瓷勺敲打或用手指轻弹,清脆响亮、宛如洪钟。

小编分享:骨瓷,1794年由英国人发明的。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动物骨灰(以牛骨粉为佳)而得名,是环保的绿色消费品。骨瓷历史虽然不是很悠久,但是被世界公认为最高档的瓷种。而现在出现的一种新骨瓷,是通过在瓷坯中添加矿化剂对传统瓷器的烧成温度,变形度,吸水率,透光度等方面的产生影响,形成了一种外观质量上近似于骨瓷,内在质量优于骨瓷的新材质。但是由于小编并非专家,至于这里的产品是哪种意义上的骨瓷小编也是无能为力。小编为大家选的两款骨瓷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前者产品为欧式风格,瓷杯口一圈古典的条状纹加上杯身优雅的花纹,具有很强的欧洲气息。后者为中国式风格,清亮的瓷杯与中国结的结合,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文化气息。两款产品都为奶杯,有一定的特色,风格可以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

4、红瓷

醴陵明鑫红瓷

醴陵明鑫红瓷

红瓷摘要:“中国红”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在四大发明出现以前,它就已经传遍世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并且也是最受世界各国青睐的颜色。红瓷承载着吉祥、尊贵、自古就成为皇室追求的珍品。今天,中国红瓷将红瓷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红瓷进入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红瓷的每一件产品,从设计到研发,皆由专业设计师精心选材、构思,并结合不同理念所创造的工艺精品。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均能见到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因此产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小编分享:小编刚接触红瓷的时候就是被它的大红的色彩吸引了。1998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陶瓷大红色釉不耐高温的世界性难题,烧出了色泽鲜艳、表面纯净的大红色瓷器,失传近百年的中国红瓷在20世纪末得以重生。这一技术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红瓷工艺的复兴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相信中国的红瓷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小编为大家选得两款产品都是为醴陵明鑫红瓷。前者产品采用花与蝴蝶的搭配,还原了大自然状态的某一部分,把这种图画集合到红瓷身上,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后者产品采用黑色的花与大红的红瓷进行搭配,黑色衬托着红色,是红色让人感觉更显亮。两款产品气质高雅,雍容华贵,实现了东方艺术神韵和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是陈设的瑰宝,也是收藏的极品。

陶器篇

1、紫砂陶

紫砂-井栏壶

延壶阁-紫砂杯

紫砂陶摘要:

紫砂陶的特点:1、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2、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3、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4、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5、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小编分享:说完了瓷器,现在开始说陶器了,紫砂应该是属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但人们都习惯称之为紫砂陶,既然这样小编我就暂时把他归纳到陶器这边吧。一提起紫砂,就想到了宜兴,两者显然是不可分割的。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趋完美、丰富。宜兴紫砂壶从古至今受到众多饮茶人的喜爱。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摘录。小编为大家选的两款产品分别为紫砂壶和紫砂杯。前者为紫砂壶,有着浓厚的宜兴紫砂气息,壶的造型别致优雅,颜色为单一颜色。后者为紫砂杯,体积比较大,与前者产品明显不是配套的,而和我们平常一般人喝茶用的大杯相似,走的是大众化的路线,相信很多朋友也会喜欢的。两款产品均为宜兴紫砂,造型美观,别致优雅,绝对是饮茶人士首选的器具。

2、黑陶

黑陶

黑陶中华龙鼎

日照黑陶摘要:日照的黑陶是中国的传统陶艺,这种陶器通体漆黑,闪闪发亮,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带有原始气息古拙的美,正是这种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时尚,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精美艺术品。日照,这个中国新时期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这个境内两城、丹土等遗址被史学界称为“四、五千年前亚洲最大的城市”的濒海文化圣地,曾一度并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考古大师和寻宝者接踵而至。日照境内古遗址出土的各类陶器是中国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华夏艺术之魂”,日照的黑陶制作迄今已具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陶文化源远流长。

小编分享:黑色陶器,间称黑陶,小编刚接触黑陶的时候对它并没有什么好感,相反黑色的表面让小编时不时联想到了煤炭。时间总是能证明一切,小编不得不相信这句话了,逐渐小编对黑陶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而它那黑不再让小编联想到那煤炭,而更多的变成了让小编赞赏的黑色魅力,黝黑的表面散发出微微的光泽。小编选择的两款产品为日照黑陶,上面图片下的文字是对日照黑陶做了个简单的介绍。前者产品为圆圆的壶,表面雕有一位小孩,似乎在拉扯着什么东西,黑色陶与人物雕刻的结合非常具有艺术效果,且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后者为黑陶鼎,鼎与黑陶一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图中为黑陶中华鼎,鼎身刻有古文字,线条歪曲,具有一定的历史韵味。两款产品代表着日照黑陶的艺术,有着独特的欣赏价值。

3、彩陶

彩陶工艺品

彩陶工艺品

彩陶摘要: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了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小编分享:小编也是刚接触彩陶这一类陶器,似乎看上去与其他陶器与瓷器有些很大的差别,当然小编所指得是彩陶工艺品,并非上面介绍中的那种历史发掘品。彩陶工艺品的特色就是色彩鲜艳、多样,塑造出来的产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给小编的感觉就是没有其他陶瓷那样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许是因为我们发现的比较晚吧,只有85年的时间。小编为大家选的就是两款彩陶。前者产品为彩陶瓶,跟其他陶瓷瓶的外型差别不是很大,而主要差别就是瓶身的图案了,图案为两只猫抓住了两只老鼠,将生活中的动物生活细节融入到了里面,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后者产品相比前者,色彩更丰富,图中为森林中的一栋房屋,给人森林之家的感觉,让小编不由地想到森林也去逛一逛,也许这就是彩陶的艺术魅力,让人产生不同的遐想,回味无穷。

4、印纹陶

印纹陶

印纹陶摘要:印纹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印纹陶的装饰工序,寄寓于器物脱坯后的压印过程中,制作较为简单,且一旦制成模具,即使不会刻画的人,也能从事捺印。因此,简单易行,适合大量生产,故它在一定区域内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一种制陶工艺。它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暗纹陶、彩绘陶器等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而走向衰落,至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陶器和瓷器的六点区别


陶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我们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陶器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景德镇青花陶瓷泡菜坛子梅花图

3、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4、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6、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陶器和瓷器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陶器与瓷器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归根结底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是陶器的进步与飞跃,陶器和瓷器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以,我们往往把陶器和瓷器合在一起称为陶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瓷伴随中华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沉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每个历史时期的陶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收藏界,古代名窑所产的陶瓷制品非常珍贵,如唐朝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等,它们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原始瓷与陶器的发展历史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出现了陶器。据对南方地区洞穴居住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残片作碳-14测定,证明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德-化-陶-瓷-总-站

制陶的发明与人类使用火有密切的关联。先人们在日常生活作息中可能偶然发现被火烧过的土地或粘土变得坚硬而不易变型,这可能导致他们有意识地用粘土来制作他们所需要的器物。字串9

在我国新时器时代不区域的文化类型中都有不同形制,不同工艺及装饰的陶器发现,这表明各地区文化的陶瓷发源应该是独立的。字串8

最早的制陶技术一般认为是捏制法和贴敷法等,然后才发展到泥条盘筑法。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可能已出现了陶车,因此,陶器的制作就由慢轮陶车代替了泥条盘筑。轮制陶器在技术上是一个飞跃,它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可能使当时的制陶业成为一种特定的劳作而引发社会分工。此外,因轮制陶器对坯体的要求更高,因此迫使先人们更加重视原材料的採集、淘炼,这对后来瓷土的发现不能不说是一大诱因。

德-化-陶-瓷-总-站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各地域文化均有相当精采的陶器产生。我们可以看到距今4,000~6,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其纹饰活泼生动,器表光滑平整,显然是经过精心修坯。类此琢器已显现出慢轮修整的迹象。马家窑文化陶器经碳-14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间。这种泥质红陶多採用几何来装饰,线条流畅,色泽鲜艳。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型制相当特别,要求成型工艺难度较高,烧成温度也较高。龙山文化以砂质黑灰陶和泥质黑灰陶的数量最多,特别是素面磨光黑陶最具特色。这种黑陶器壁薄如蛋壳,修胚均匀,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字串8

至迟在青铜时代中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瓷石并遂渐在制陶生产中加以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瓷石不同于粘土的特性。因此,在青铜时代中、晚期原始青瓷开始出现。在山西夏县东下冯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了原始瓷瓷片,晚商或商周之际的瓷窑亦已被发现,故原始瓷的烧制至迟在商代已经开始。字串8

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在于:陶:原料是粘土,中温(1000℃或以下)烧成,表面无釉;原始瓷:原料是瓷石,高温(1200℃或以上)烧成,表面有釉,为氧化钙质的石灰釉。从无釉到有釉,又是陶瓷工艺中的一大进步,它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工艺模式的基础。字串5

与各地域文化都有各自的陶器生产略有不同,原始瓷的烧制地区相对集中,主要在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境内,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则很少发现。此时江南窑扬所烧制的原始瓷已有相当的水准,特别是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虽然王公贵族大部份仍以採用金属制品为主,但亦有不少精美的陶瓷制品出现,如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原始青瓷甬钟,虽只是冥器,但从其制作工艺来看已完全不亚于真正的日用礼器。又如本网所入藏的战国原始青瓷虎子,也是极为精美之实物。

字串8

在世界各地均有古老的陶器出土,从它们的形制、原料采用、制作工艺等各方面来看,各地的陶器应是互不相通独立起源的。而原始瓷和瓷器却都是在中国首先出现然后流向世界各地,可以说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就和中国同名。

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用具有塑性的泥土加工成型之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总称。陶和瓷是相互关联而有不同的两种物质。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用的原料不同。

陶器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制作,而瓷器则采用含氧化铝较高而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瓷土或者瓷石为原料。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1000℃;而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达到1200℃以上,瓷胎已经烧结,用手敲击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3、施釉的不同。

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抬起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并可起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除以上几点主要区别外,陶和瓷在胎体强度、吸水率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同的特性。

土与火的结晶——陶器


陶器的出现,离不开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面貌,可谓脱胎于烈火的精灵

陶器,是用泥土制作成型,然后经火烧成的一种器具,是人类首次把一种天然物质加工而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发明创造。自它出现起,满足了人类对于烹饪、盛放和储藏食物的需要,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并由此陪伴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直至今日。在考古人的眼中,陶器的考察范围包括原料、烧制工艺、器型、纹饰等方面的传承或变化,承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面貌,可谓脱胎于烈火的精灵。

陶器的出现,离不开人类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火,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山西西侯渡旧石器文化遗址,以及云南元谋人化石地点,都发现过原始先民的用火遗迹。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国原始先民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本领,从此告别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开始了熟食生涯。

食用熟食和定居生活使人类产生了对烹饪、储藏等食物器皿的需要,土与火的结合便成为陶器产生的契机。原始先民或许偶然从经过火烧的泥土变的坚硬而受到启发,由无意的发现到有意的试验,逐渐懂得用水和泥转制成型,经火烧烤变成陶器。

所谓最早的陶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迄今尚难对此有明确的时间界定,也难以有具体的描述。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陶器遗存,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潥水神仙洞以及河北徐水南庄头等多处,其中最早的已经超过一万年,证明我国也是陶器起源的故乡之一。

夹砂红陶罐,1962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为我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可基本拼凑成型的陶器。

新时期时代的陶器,从陶色来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品种,另有一些过渡性的间色,如红褐陶、灰褐陶、灰黄陶、灰黑陶等。陶色的差异,通常与制陶原料和烧成气氛等有关。

原料。制陶原料是黏土,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到黏土的可塑性,从旧石器时代起,原始先民就已经用黏土塑造某些形象,如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中,曾经发现野牛和熊等黏土塑像。

黏土中多伴有不同杂质,如果制陶的黏土含铁量较高,在氧化气氛中就烧成红陶;在还原气氛中则烧成灰陶;倘若火焰控制不佳,灰陶发色就不纯,成灰黑色或灰褐色,质地也较为疏松。

根据陶质可区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大类。夹砂陶是在陶土中掺入砂粒等羼和料,目的是为了提高陶土的耐热和耐急变性能。除砂粒外,其他羼和料还有蚌壳末、云母片末、炭粒屑、草壳、谷壳以及碎陶片等等。

火焰。如果用陶土抟制成型而不经火烧,只能称为土器,遇水则化泥。最初人们在地上点火直接烧器,燃烧时火焰充分接触空气中的氧气,这就是所谓的氧化气氛。毋庸置疑的是烧制温度越高,陶的质地就越好。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温度普遍较低,同时存在地域的差异:黄河流域一般为900℃—1050℃;长江中下游一般为800℃—950℃;华南地区早期陶器为680℃,晚期则达到900℃—1100℃。

窑炉。随着烧陶经验的不断累积,先民修建陶窑以求获得更高的火焰温度。考古所见较早的陶窑以仰韶文化中地下穴窑为代表,陶窑的发展经历了横穴窑到竖穴窑再到地上窑的过程,陶窑的密闭性也越来越好。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经可以在各地的出土陶器中看到灰陶的身影。相对于红陶,灰陶质量更高。到龙山文化时代,灰陶已经取代红陶而居于主要地位,此后绵延不绝,成为我国历史上陶器的生产主流。

陶色的不同,既有原料、工艺条件上的原因,又有时代、地域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复杂因素。如白陶集中出现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中游的湖南大溪文化,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色;红陶、灰陶、彩陶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父权制确立后,则出现了精美的黑陶和白陶,其时代性也较为明显;而彩陶的纹饰和黑陶、白陶的流行,可能还与某种原始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和文化心理有关。

彩陶是我国新时期时代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赭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过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经光谱分析,赭红彩中的主要色剂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剂是铁和锰,白彩中除了少量的铁外,基本上没有着色剂。

原始社会各个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艺术形象,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制度下的产物。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从渔猎、采集,到农耕生活,获得了艺术创造的源泉,并大胆发挥了想象力,把自然事物提炼为艺术形象并作为彩陶的装饰。例如漩涡纹常见于河流附近的文化类型当中,漩涡的线条形象地传达了来自河流的影像;垂嶂纹是从张挂的渔网中变化而来;网格纹更与编结的渔网完全一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种鱼纹盆、山西夏县西阴遗址出土的彩陶纹,则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鱼、花朵等生动的形象。在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上发现了一些“○”或 “#”等纹饰,应与当时的水井有关。有证据表明,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水井。

进入夏商周三代,我国跨入了青铜文明时代。青铜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也是贵族身份、权利、地位的绝对象征。与此同时,陶器的制作工艺更趋精湛,其中的代表即铸造青铜器所使用的陶制模范。

模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先要取土,精心筛选地表下一米的马兰黄土;在和泥的同时添入一定比例的草木灰和细沙,以此使做出的模范具有韧性和透气性,继而制作“模、范”。模要设计成青铜器的样子,纹饰凸起;范是用泥块压到模子上翻的,所以是凹下去的。由于铜的熔点高,模范还要进行阴干和烘烤,最后化铜、浇注、剥离、打磨,一件璀璨夺目的青铜器就此产生。可以说,璀璨的青铜艺术正是脱胎于陶器的怀抱。

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不仅是我国文物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更集中展示了秦代制陶工艺和雕塑艺术已达到承前启后的新境界。时至东汉,制陶工艺逐渐迈向另一个高峰:原料愈加精选,陶窑结构更趋合理使火焰温度更高,并且在器胎表面人工施釉,瓷器开始正式出现。此后,陶、瓷并用并称延续两千年至今,甚至成为国人文化内涵的象征之一。

陶器与瓷器同为一家人!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与瓷器相比出现的较早一些。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瓷器则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我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之国”。陶瓷做为中国文明与历史文化的象征,受到了从古至今众多人们的喜爱,其艺术及欣赏价值极高。今天小编特地搜罗了下工礼网上陶瓷的一些种类及品种,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中华民族的陶瓷艺术魅力。

青花瓷摘要:青花瓷器的种类甚多,常见的主要有手绘青花瓷器、贴花青花瓷器和印花青花瓷器等三大类。手绘青花瓷器,是用画笔蘸上青花色料,一笔一笔地在瓷坯上绘出各种纹样,然后在瓷坯表层罩上一层青釉,经高温焙烧后即成。这种手工绘画的青花瓷器,画面生动活泼,属青花瓷器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贴花青花瓷器,是先将青花纹样印刷在薄纸上,然后将花纸贴于瓷坯,再罩以青釉,经高温焙烧后即成。这种贴花的青花瓷器,其特点是纹样规格同意,成本较低,瓷价较廉。印花青花瓷器,是先将青花纹样刻于橡皮之上,然后蘸以青花色料,再印于瓷坯外层,罩釉后入窑焙烧即成。这种印花的青花瓷器,其优点是纹样规格统一,缺点是仅能印以较简单的纹样。

小编分享:谈起青花瓷,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小编与青花瓷真正意义上的相识却并非因为进入了这个行业,说起来还真惭愧。记得上学的时候历史书中提起过,但小编印象却不怎么深刻,而令小编真正记住它的却是因为听了那位红遍大江南北的周杰伦唱的《青花瓷》那首歌。而它这首歌的歌词出现在08年高考试题中,引发了更为强烈的凡响,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小编在此也不过多的进行评论了。在这里小编为大家选的就是两款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前者产品形状略圆,顶部带有两个环,主体部分绘有一幅画,画中主要是一群山围绕着一个小村庄,给人世外桃源的感觉,具有很强的欣赏及艺术价值。后者方形青花瓶,相比前者没有画,没有环,外表只是简单的绘有一些花纹,中间几朵青花搭配两旁略凸的样式,很有立体艺术效果,虽然简单却不失青花瓷的风格。两款产品都为著名“瓷都”景德镇生产,相信具有很好口碑的同时,其产品也会令人赏心悦目。

毛瓷摘要:从1958年起至1974年止,醴陵窑曾多次为毛主席制作生活专用瓷,包括餐具、茶具、文具、烟灰缸、牙盒等。由于种种原因,散落民间的主席用瓷数量非常稀少,而收藏主席用瓷较完整的中南海和韶山纪念馆又非常人所能接近的,这给研究和收藏主席用瓷带来很大的难度。直至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主席用瓷才第一次公开露面,当时作为拍品的红月季花碗尚有釉裂,但因收藏价值高,即便如此也颇受藏家追捧,最终以8.8万元成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藏友们的不断寻觅,多件主席用瓷陆续被发现,如四季花卉纹碗、梅花系列餐具、胜利杯、茶壶、红山茶鱼盘、烟灰缸、牙盒等。但这些相对于主席用瓷来说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席用瓷探究领域尚有许多谜团,这些都需要有心人不断地寻觅、发现、研究、完善。

小编分享:小编刚见到毛瓷的时候并不知道其具体含义,到后来进行有关的查阅,才发现来头不小,竟然是我们毛主席专用瓷。小编实在是惭愧,竟然连这等高贵的瓷器都不识,还好后来小编在网上进行了这方面的“充电”。其实真正意义上遗留下来的毛瓷并不多,而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出售的毛瓷都是根据以往毛瓷工艺重新生产的。为大家选择的这两款产品小编觉得还是挺漂亮的。前者为毛瓷-2001年限量版,名为春夏秋冬四季花瓷碗,从外表我们可以发现其色彩是非常鲜艳的,红色的花瓣与白色的碗搭配的非常到位,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后者为中博毛瓷十二件套,产品数量比较多,跟前者很相似,都是采用花瓣的效果,也许这就是毛瓷的风格吧。两款产品都为醴陵生产的,醴陵也是最早为毛主席生产专用瓷器的地方,相信有毛主席做为代言人的毛瓷一定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做为遗留下来的毛瓷收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骨瓷摘要:一、骨瓷特点:1、外观美。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2、档次高。产生于英国,长期以来是英国皇家和贵族的专用瓷,是目前唯一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号称瓷器之王;3、工艺精。二次烧成,工艺复杂,只有英国,中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泰国有生产。二、骨瓷的挑选:1、将杯子罩在灯泡上(当然也可以对着光就好),透光性强、色泽柔和为上品;2、通体乳白色、釉面光滑,瓷质轻薄的是优质品;3、用瓷勺敲打或用手指轻弹,清脆响亮、宛如洪钟。

小编分享:骨瓷,1794年由英国人发明的。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动物骨灰(以牛骨粉为佳)而得名,是环保的绿色消费品。骨瓷历史虽然不是很悠久,但是被世界公认为最高档的瓷种。而现在出现的一种新骨瓷,是通过在瓷坯中添加矿化剂对传统瓷器的烧成温度,变形度,吸水率,透光度等方面的产生影响,形成了一种外观质量上近似于骨瓷,内在质量优于骨瓷的新材质。但是由于小编并非专家,至于这里的产品是哪种意义上的骨瓷小编也是无能为力。小编为大家选的两款骨瓷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前者产品为欧式风格,瓷杯口一圈古典的条状纹加上杯身优雅的花纹,具有很强的欧洲气息。后者为中国式风格,清亮的瓷杯与中国结的结合,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文化气息。两款产品都为奶杯,有一定的特色,风格可以适合不同人群的需要。

红瓷摘要:“中国红”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在四大发明出现以前,它就已经传遍世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并且也是最受世界各国青睐的颜色。红瓷承载着吉祥、尊贵、自古就成为皇室追求的珍品。今天,中国红瓷将红瓷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红瓷进入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红瓷的每一件产品,从设计到研发,皆由专业设计师精心选材、构思,并结合不同理念所创造的工艺精品。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均能见到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因此产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小编分享:小编刚接触红瓷的时候就是被它的大红的色彩吸引了。1998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陶瓷大红色釉不耐高温的世界性难题,烧出了色泽鲜艳、表面纯净的大红色瓷器,失传近百年的中国红瓷在20世纪末得以重生。这一技术实现了中外陶瓷艺人百年的大红梦,填补了世界陶瓷史上的空白。红瓷工艺的复兴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相信中国的红瓷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小编为大家选得两款产品都是为醴陵明鑫红瓷。前者产品采用花与蝴蝶的搭配,还原了大自然状态的某一部分,把这种图画集合到红瓷身上,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后者产品采用黑色的花与大红的红瓷进行搭配,黑色衬托着红色,是红色让人感觉更显亮。两款产品气质高雅,雍容华贵,实现了东方艺术神韵和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是陈设的瑰宝,也是收藏的极品。

紫砂陶摘要:紫砂陶的特点:1、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2、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3、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两三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4、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5、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这就是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所以特别喜爱用紫砂壶的原因。

小编分享:说完了瓷器,现在开始说陶器了,紫砂应该是属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但人们都习惯称之为紫砂陶,既然这样小编我就暂时把他归纳到陶器这边吧。一提起紫砂,就想到了宜兴,两者显然是不可分割的。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趋完美、丰富。宜兴紫砂壶从古至今受到众多饮茶人的喜爱。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摘录。小编为大家选的两款产品分别为紫砂壶和紫砂杯。前者为紫砂壶,有着浓厚的宜兴紫砂气息,壶的造型别致优雅,颜色为单一颜色。后者为紫砂杯,体积比较大,与前者产品明显不是配套的,而和我们平常一般人喝茶用的大杯相似,走的是大众化的路线,相信很多朋友也会喜欢的。两款产品均为宜兴紫砂,造型美观,别致优雅,绝对是饮茶人士首选的器具。

日照黑陶摘要:日照的黑陶是中国的传统陶艺,这种陶器通体漆黑,闪闪发亮,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带有原始气息古拙的美,正是这种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时尚,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精美艺术品。日照,这个中国新时期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这个境内两城、丹土等遗址被史学界称为“四、五千年前亚洲最大的城市”的濒海文化圣地,曾一度并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考古大师和寻宝者接踵而至。日照境内古遗址出土的各类陶器是中国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华夏艺术之魂”,日照的黑陶制作迄今已具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陶文化源远流长。

小编分享:黑色陶器,间称黑陶,小编刚接触黑陶的时候对它并没有什么好感,相反黑色的表面让小编时不时联想到了煤炭。时间总是能证明一切,小编不得不相信这句话了,逐渐小编对黑陶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而它那黑不再让小编联想到那煤炭,而更多的变成了让小编赞赏的黑色魅力,黝黑的表面散发出微微的光泽。小编选择的两款产品为日照黑陶,上面图片下的文字是对日照黑陶做了个简单的介绍。前者产品为圆圆的壶,表面雕有一位小孩,似乎在拉扯着什么东西,黑色陶与人物雕刻的结合非常具有艺术效果,且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后者为黑陶鼎,鼎与黑陶一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图中为黑陶中华鼎,鼎身刻有古文字,线条歪曲,具有一定的历史韵味。两款产品代表着日照黑陶的艺术,有着独特的欣赏价值。

彩陶摘要: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了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小编分享:小编也是刚接触彩陶这一类陶器,似乎看上去与其他陶器与瓷器有些很大的差别,当然小编所指得是彩陶工艺品,并非上面介绍中的那种历史发掘品。彩陶工艺品的特色就是色彩鲜艳、多样,塑造出来的产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给小编的感觉就是没有其他陶瓷那样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许是因为我们发现的比较晚吧,只有85年的时间。小编为大家选的就是两款彩陶。前者产品为彩陶瓶,跟其他陶瓷瓶的外型差别不是很大,而主要差别就是瓶身的图案了,图案为两只猫抓住了两只老鼠,将生活中的动物生活细节融入到了里面,有一定的生活气息。后者产品相比前者,色彩更丰富,图中为森林中的一栋房屋,给人森林之家的感觉,让小编不由地想到森林也去逛一逛,也许这就是彩陶的艺术魅力,让人产生不同的遐想,回味无穷。

印纹陶摘要:印纹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鱼纹彩陶盆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 印纹陶的装饰工序,寄寓于器物脱坯后的压印过程中,制作较为简单,且一旦制成模具,即使不会刻画的人,也能从事捺印。因此,简单易行,适合大量生产,故它在一定区域内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一种制陶工艺。它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暗纹陶、彩绘陶器等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而走向衰落,至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紫砂陶的历史起源与陶器的创始


中国陶瓷,发达最早,首先使用釉及窑火的伟大艺术,千变万化,无涯无尽,技术达世界最高峰。

大约在1万年到7千~8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磨制石器、过着渔猎生活的时代,就开始创造了原始的陶器。制造的方法有篮制、模制、手捏、圈泥和转盘等几种。

关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作过科学的阐明,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原始陶器的制作和编织物的产生,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和创造。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陶器的发明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陶瓷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原始社会的彩陶和黑陶;商代的白陶、硬陶、釉陶;汉代的近似瓷的釉陶;西晋的青瓷。唐代的三彩陶,宋代的此砂陶,明代的青花、五彩瓷器,清三代瓷器,等等,都驰名中外。在英文字典里,陶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古代中国在世界上享有“陶瓷之国”之美称。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古代人类发明了制陶技术。学会制陶,对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产陶,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上早有记载。《周书》里有“神宜耕而作陶”,《路史》里有“燧人范金合土为釜”,《资治通鉴》里有“黄帝命宁封为陶正”,《吕氏春秋》里有“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物源》里有“轩辕作碗碟”,《周礼.考工记》里有“虞氏上陶”,《史记》里有“舜陶于河滨”等记载。

中国陶器始于何时?过去没有确切的定论。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对出土古陶器进行科学测定,确定中国制陶工艺始于6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陶器以“彩陶”和“黑陶”为代表。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on)在中国河南省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址中有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绘有红、黑或紫色的几何图案,考古学家称之为“彩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的“仰韶文化”。1928年,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许多黑色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器形浑圆端正,乌黑发亮,考古学家称之为“黑陶”,并称这一时代的文化为“龙山文化”。这就是中国史前文化阶段的两个主要系统。此外,还有与仰韶文化同时发展的“马家滨文化”,有与龙山文化同时发展的“齐家文化”,以及“青莲岗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等,也多以红陶,灰陶、彩陶、黑陶为主。

广义的陶器可分为四类:土器、炻器、陶器和瓷器。土器,坯质粗松,多孔,色泽不洁,成陶火度最低,有吸水性,音粗而韵短,如砖瓦钵;炻器,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成陶火度在1010oC~1020oC,无吸水性,音粗而韵长,如紫砂陶;陶器,坯质孔较细,上釉,成陶火度较高,有吸水性,音粗而韵短,如缸、瓮、罐、坛;瓷器,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最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如江西景德镇的产品。

远在石器时代宜兴就开始制陶,宜兴鼎蜀镇窑场是世界炻器的发源地,它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大量生产陶器。每一时代都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并且或多或少地呈现一种独特的生活样式。因为隐患的使用在表示文化上连续时代开始的标准不如家畜、铁或文字的使用等来得明显,所以人们采用制陶术作为表示时代的标准,便需要说明理由。陶器的制造假定着村落生活的存在以及简单技术的出现。

近年来,在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学家陆续在宜兴的鼎蜀、张渚和杨巷等地发现大量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氏族社会,这里的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陶业劳动。距今约5000~6000年以前,宜兴出现了原始部落。归径乡的南唐村、骆驼墩,邮堂乡的西溪村先后都发现了属于这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骆驼墩是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村落选择在地势高爽的土墩上。当时的人们已普遍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用石斧、石锄等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过着以种植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还进行采集、渔猎和饲养家畜。骆驼墩原始人已能建造低矮简陋的房屋。当时的手工业也有了发展,人们已普遍使用陶器(有红陶盆、陶鼎、陶碗等),而且在西溪村原始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壶和陶罐。在这些遗址上,与粗糙的或打磨的石器一起出土的丰富的夹砂工陶、泥质红陶、白衣黑陶和灰陶的碎片。器皿的成型方法,基本上是手制,也兼有轮制的,较晚的泥质红陶上面,可以看到简单的方格纹。骆驼墩原始人是按母亲的血统来定亲属关系,处于母系氏族阶段。

距今约4000~5000多年以前,宜兴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村落逐步发展到近河旁的高地和山麓南坡上,由几个相邻的居民点组成一个村落。宜兴的杨巷、鼎蜀、张泽、铜峰、新芳、善卷等地先后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其中以杨巷镇一处新石器中晚期的文化遗址最为典型。在今杨巷东北部的三块高地,以蛳螺墩(也叫城头地)为中心的原始村落有很大规模,周围面积达300多亩。原始的农业已得到较快发展,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这时的石器工具出现了石镰、双翼形石耕田和半月形双孔石刀、石犁。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发展起来,出土了大批古陶器,其中有完整的红陶鼎,大部分为日用器皿,造型多样。烧造陶器的温度达800oC~700oC。杨巷原始遗址还出土了多种陶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术。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