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做成邮票的钧瓷有哪些

2017年是农历丁酉(鸡)年。8月18日,中国生肖•丁酉年钧窑瓷器《富贵鸡》在神垕镇“苗家钧窑”开窑烧制,并将于2017年1月5日与《丁酉年》特种邮票同步面世,集邮文化与钧瓷文化完美融合,进一步丰富了集藏产品种类。

8月25日,记者从许昌市邮政局了解到,流光溢彩的精品钧瓷不但可以与邮票联袂走向市场,还曾作为特种邮票全国发行,也多次被制成个性化邮票被商家和集邮爱好者收藏。

1999年,“国版”邮票《钧窑瓷器》在禹州首发

据许昌市邮政局集邮公司总经理宋新宇介绍,1999年4月8日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特种邮票正式面市,首发式在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隆重举行。这套邮票共4枚,面值530分。

第一枚为出戟尊,系北宋宫廷御用品,釉色月白,高雅匀净,为钧瓷之珍品,现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二枚为紫红釉花盆,也是北宋宫廷御用品,造型规整典雅,青里透紫,紫中泛红,为钧瓷窑变之绝品,现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三枚为双耳炉,是元代钧瓷之珍品,1970年在内蒙古出土,颈部有铭文,造型庄重大方,装饰讲究,并印有制作的确切年代,现存放于内蒙古博物馆。第四枚为连座瓶,元代产品,荷口双耳,瓶底相连,并有镂孔,青釉匀净,紫斑浓重,是元代钧瓷的代表作品,现珍藏于首都博物馆。

当时,《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媒体对邮票的发行过程进行了现场报道和新闻跟踪,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14个国家的集邮爱好者购买了钧瓷邮票,为钧瓷进入国礼行列、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年《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的首发式为许昌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1.2亿元。

2013年,个性化钧瓷邮票第一次问世

宋元钧瓷邮票

2013年10月30日上午,王建伟《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研究》暨“宋珍元宝”系列作品、邮票首发式在许昌迎宾馆举行,禹州宋元钧瓷坊总经理、艺术总监王建伟王建伟选取宋元钧瓷中的经典器型,以“宋珍元宝”命名进行复制,包括“宋钧四珍”(《出戟尊》、《鼓钉洗》、《单柄洗》、《深腹钵》)和“元钧四宝”(《折沿盘》、《莲花碗》、《双系罐》、《夹板炉》),再现了宋元钧瓷的制作技艺和美学特征,作品风格古朴典雅、饱满流畅、莹润自然,由河南省邮票公司设计制作的“宋珍元宝”系列作品邮票同步推出,附票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踏飞燕”。

当天,《许昌晨报》对此给予关注,并作强势报道。

今年正值丙申(猴)年,许昌邮政与苗家钧窑联合开发《钧瓷笔洗》、《钧瓷母子猴》摆件,与猴票结合进一步推广钧瓷。

《钧瓷笔洗》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家钧窑总经理苗长强创作设计,笔洗盘中的“庚申猴”图案为“80猴”的雕刻者——姜伟杰雕刻原稿。《钧瓷母子猴》则相拥而坐,神态安详幸福,彰显了浓浓亲情与和谐之美。

2016年8月18日,中国生肖•丁酉年钧窑瓷器《富贵鸡》在禹州神垕镇“苗家钧窑”开窑烧制,并将于2017年1月5日与《丁酉年》特种邮票同步面世。

瓷器《富贵鸡》中的主体形象昂扬向上,线条流畅,神采飞扬,饰以千变万化的窑变钧釉,凸显出吉祥华贵的美好寓意。

方寸之间学问大,邮票主要分为5种

锦丰源钧窑个性化邮票

宋新宇告诉记者,邮票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被誉为“国家名片”、“微型百科全书”,通常分为普通邮票、特种邮票、纪念邮票、个性化邮票、“文”字邮票、编号邮票等5种,普通邮票一般用于信件的贴用,常见的有“中国鸟”和“保护环境”,在邮局均可以买到; 特种邮票及纪念邮票,平均每年发行二十余套,每套下有具体编号(J表示纪念邮票,T表示特种邮票),一般是纪念重大事件、人物、描绘风景建筑、人文文化等;“文”字邮票是“文革”期间(1967年4月-1970年1月)发行的邮票,票面无发行志号、无印刷年份、无排列序号等;编号邮票是按年度统一编排顺序号,如:1992-1的《壬申年》等。

燕俊峰钧瓷艺术工作室制作了个性化邮票

个性化邮票是一种主图确定,副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的一种邮票。副票的图案可以是在法律约束下的各种内容,这正是其个性化的体现。

个性化邮票制作群体普及范围广泛,近年来受到政府、商家、个人的青睐。 2013年以来,邮政部门先后为宋元钧瓷坊、锦丰源钧窑、燕俊峰钧瓷艺术工作室制作了个性化邮票。

燕俊峰钧瓷艺术工作室制作了个性化邮票

扩展阅读

制作陶瓷的原料有哪些?


陶瓷原料主要来自岩石,而岩石大体都是由硅和铝构成的。陶瓷也是用这类岩石作原料,经过人工加热使之坚固,很类似火成岩的生成。因此从化学上来说,陶瓷的成分与岩石的成分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如果是硅和铝所构成的陶瓷,其主要原料有以下几种:

1、石英——化学成分是纯粹的二氧化硅(SiO2),又名硅石。这种矿物即使碎成细粉也无粘性,可用来弥补陶瓷原料过粘的缺点。在780℃以上时便不稳定而变成鳞石英,在1730℃时开始熔融。

2、长石——是以二氧化硅及氧化铝为主,又夹杂钠、钾、钙等的化合物。因其所含分量多寡不同,又有许多种类。一般有将含长石较多的岩石叫作长石的,也有以它的产地来命名的。现在把长石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和它们的成分列于表1。其中前三种是纯粹的理论成分,后一类则含有岩石中所有的不纯物质。

钠长石与钙长石以各种比例互相熔解,变成多种多样的长石。这些总称为“斜长石”,它的性质依其中所含钠长石与钙长石的比例而定。还有一种和正长石(钾长石)为同样成分而形状稍有变异的,至今也多误传为正长石,其实这种应该叫做“微斜长石”。

3、瓷土(又名“高岭土”)——瓷土(H4Al2Si2O9)是陶瓷的主要原料。它是以产于世界第一窑厂的中国景德镇附近的高岭而得名的。后来由“高岭”的中国音演变为“Kaolin”,而成为国际性的名词。纯粹的瓷土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有丝绢般光泽的软质矿物。

瓷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其中的钠、钾、钙、铁等流失,加上水变化而成的,这种作用叫作“瓷土化”或“高岭土化”。至于瓷土化究竟因何而起,在学术界中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大略可以认为是长石类由于温泉或含有碳酸气的水以及沼地植物腐化时所生的气体起作用变质而成的。一般瓷土多产于温泉附近或石灰层周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瓷土的熔点约在1780℃左右,实际上因为多少含有不纯物质,所以它的熔点略为降低。

纯粹的瓷土(高岭土)存量不多,而且所谓纯粹的瓷土,也没有黏土那样强的粘度。一般所说的瓷土如果放在显微镜下面来观察,大部分带有白色丝绢状的光泽,银光闪闪,是非常小的结晶,这就是所谓纯粹的瓷土。此外,还含有未变质的长石、石英、铁矿及其他作为瓷土来源的岩石的碎片。

纯粹瓷土的成分是:SiO2 46.51%,Al2O3 39.54%,H2O 13.95%, 熔度为1780℃。

陶瓷中最高级的是瓷器。作瓷器用的岩石究竟以哪样最好?由于瓷器必须是白色。因而就不得不极力避免含有使陶瓷着色的铁分。含铁少而以氧化硅及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岩石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石英粗面岩以及由这类岩石分崩而成的水成岩等。

这里所说的花岗石乃至石英粗面岩(即在火成岩中也算是含有氧化硅及氧化铝特别多而铁分子少的),都是以石英、长石为主,并含有若干云母及富于铁分(氧化铁)的黑绿或黑褐色的矿物。假若仔细观察这些岩石,便可看到许多像玻璃一般透明的颗粒和像瓷器一样鲜艳的白色或淡红色的颗粒。前者是石英、后者是长石。这四种岩石的化学成分虽然相同,但因为长石与石英等颗粒的大小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岩石。花岗岩全体是由比较大的颗粒(直径1~7毫米)构成的。石英粗面岩是在看不见颗粒的致密素地中有石英及长石的小粒存在。花岗斑岩及石英斑岩则介乎此二者之间,是在致密的素地内含有大粒的石英。这类岩石构造上的差异,主要在于由熔融的岩浆到冷固的时间长短,其中花岗岩最长,石英粗面岩最短,而花岗斑岩与石英斑岩则是在介乎两者间的时间内冷固的。陶瓷是以岩石作原料,而所以未能具有岩石般的颗粒,其主要原因是,陶瓷原料不像岩石那样在高温下完全熔化,同时所需要的冷固时间也较短,这是天然岩石与人造岩石即陶瓷间的最大区别。有时与石英粗面岩同样成分之物,以熔融状态流到地面上而骤然冷固,这样形成不含有像上述岩石那种用肉眼可见的石英、长石等颗粒,而形成全体一样的玻璃,即是所谓黑曜石和重晶石。由此可见岩石与陶瓷的本质相同,只有天工与人工的差别罢了。

在花岗岩中含有二氧化硅特多的是半花岗岩和伟晶花岗岩。前者的长石与石英等的颗粒细小,后者则由特大的长石及石英的颗粒形成。其中有的在某部分集中了同样物质,而变成纯粹的石英脉,或纯粹的长石脉,也有的转变为半花岗岩(有些地方就用原来的半花岗岩作为陶瓷原料)。

钧瓷的窑变


钧瓷作为中国瓷器家族的一员,有着瓷器的共性,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其不可预测的窑变,使得钧瓷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钧瓷的窑变是以釉制胜,更以“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神奇窑变艺术而流芳千古,被称为“火艺之冠”、“火的艺术”。钧釉最为人称道的颜色是: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于是在民间流传“红为最,紫为贵,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

窑变是钧瓷的精华。经釉体流动而形成的图画,或似花草飘香,或似鸟兽灵动,或似人物形象,或泛舟远航,或深山小溪,或月夜风景,或寒鸦归林;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烟花怒放,飘逸虚幻,颇具神韵;还有的如晨日出海、夕阳家归等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观,都给人心灵的愉悦。所以每一件钧瓷都是一首无字的诗,一支无声的歌,一副无墨的画,需要用心去理解其中的寓意内涵,去感悟窑变艺术的博大精深。种种钧瓷的窑变纯属自然景象,非人主观所能够控制,所以就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

钧瓷的起源


钧瓷的起源

禹州钧瓷起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境内的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蓝白流纹、斑块的花瓷,世人称为“唐钧”,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钧、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陶瓷上釉有哪些方法


陶瓷是我们日常常会使用到的一种器物,造型不仅多变美观,使用时也是非常的方便。陶瓷的制作工艺分为练泥、拉坯、印坯等十几道工序,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陶瓷常用的上釉的方法。

1.浸釉法

这种上釉的方法,就是可以把釉药很均匀的敷于坯体表面,即使再复杂的形体也不例外。同时具备了省时和容易操作的好处。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为了使坯体能整个的浸入釉浆中,需要较多量的釉浆,因此并不适用与大型坯体。

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的时间,该是多久才合宜呢?通常是等整个坯体浸入釉浆时,约停2-3秒,即可取出,若是嫌釉药上的太薄。可以等到釉药干后,再来一次,但是千万不要在釉浆中浸泡过久以致釉上得太厚,形成烧成品时的釉层缺陷。这一种方法是陶瓷上釉方法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一种方法。

2.淋釉法

如果坯体较大,在采用浸釉法上釉时,势必会遇到容器体积不够大,或是操作程序上的困难。而上釉者又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不太费事的方法,得到釉层均匀的效果;此时,便可以采用淋釉法来上釉了。

同时,淋釉法更能制造出具有流动感的特殊效果,是一种广被先民所采用的上釉法,尤以唐代三彩器为其中翘楚,现代的许多陶艺家也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在陶坯上淋下数种不同的色釉,或是利用泼洒的手法,或是不同厚度的釉层变化,来制造出独特的趣味。

3.刷釉法

这种上釉法,最适合于小面积的涂布,或是用釉色来作画时采用,但也同样的可用于制造特殊效果。可是在选择刷釉的工具时,最好选择能吸附较多釉浆的羊毫毛笔。当我们在采用这种施釉法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因为工具的运用不当,而在器表上产生刷纹,或是因担心釉面不匀、太薄而多刷数次后,造成釉面过厚,导致在未烧之前,釉就开裂脱落了。

4.喷釉法

这种方法将要施釉的陶坯,置于转盘之上,施釉者在边规律性的转动转盘时,边以喷雾器将釉浆直接喷射於陶坯上的方法,即是喷釉法。

喷雾器的种类甚多,从清代陶匠所使用的口吹或手堆式,直到现代陶艺者所使用烫衣时喷水器作为代替品者,均可视为喷雾器,但在一般工厂,多是直接使用喷枪。

以上几种就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上釉方式了,每种上釉方式适合的器型都是不同的,大家在上釉时可以根据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