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化解钧瓷人老Z的烦恼?

我有一个朋友,姑且称他老Z吧,土生土长的神垕人,腿脚勤,嘴巴甜,更重要的是脑袋灵活。8年前,看别人都做钧瓷,他也“挖”来几个工人,办起一个小窑口。

除了自己做瓷,老Z的窑口还时常有人前来“包窑”,跟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实行的“三来一补”差不多,烧出的产品归包窑人,老Z挣一笔加工费。

前几年,老Z的生意顺顺当当,他也总是红光满面、意气风发的样子。

几天前,我再去神垕,见到老Z,发现他眉头紧锁,正在唉声叹气抽闷烟。

我问他缘故,他吐了几个烟圈,开始倒苦水:现在钧瓷生意太难做!以前每个月都能接待十来拨儿要货的客商,现在只剩下两三拨儿。还有,过去外边来人,包一窑要给10万元,现在的价格遭遇“断崖”,“缩水”到了5万元。

“只有5万了,还会再低吗?”他伸出5个手指,又紧握成拳,语气低沉,充满无奈。

老Z说他眼下还“撑得住”,可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很困惑,很迷茫。

我问老Z:为什么咱们的产品不好卖了?

他脱口而出:大环境影响啊!

我明白,他说的“大环境”,是指经济下行和艺术品市场调整,给钧瓷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行业震荡。

我又问:除了这个呢?

他想了想,说:咱钧瓷的名气还不够大。

钧瓷给神垕人带来了无限荣光。它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跻身宋代五大名窑之列。但皇家御用品带来无上尊贵的同时,也限制了它“俯身”向民间的普及与发展。毋庸讳言,无论是宣传推介力度,还是文化影响力,钧瓷与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我追问:还有什么呢?

老Z回答:人家不认咱这小厂的产品。m.TaocI52.Com

也难怪如此。老Z的窑口属于前店后厂的小企业,生产条件简陋,钧瓷作品质量相对较差,钧瓷市场红火时还能沾些“红利”,市场一有波动,就会首当其冲受影响。

神垕古镇

老实说,对老Z的回答,我觉得对,又觉得不对。

说对,是从点上看,从局部看,他讲得确实有一定道理;说不对,是他把问题全指向“环境不好”、“人家不认”的外部因素,却忽略了更为关键的自身因素。

老Z的苦恼也是钧瓷界的普遍问题。

对钧瓷行业不甚了解,只是看到钧瓷市场红火,便跟着一哄而上,群起办厂,这是理念的偏差;

为了经济利益恶意竞争,甚至以次充优、以劣抵好,造成钧瓷收藏市场的鱼龙混杂,这是目光的短视;

跟风模仿、牵强附会,导致造型雷同,这是创新的匮乏;

不懂钧瓷烧制规律而人为干预窑变,造成器皿粗糙,釉色生硬,这是知识的浅薄;

过份强调造型的寓意,凭空想像,画蛇添足,造成作品本身的堆砌呆滞,这是文化的浮躁。

要知道,市场是有生命的,谁在尊重中发展钧瓷,谁为谋私利折腾钧瓷,市场看得最清楚,回应最直接!

《葫芦瓶》/炉钧张

王朝有兴替,而钧艺传承千年不绝,如黑格尔所言,“存在总是有道理”。

钧瓷历宋、元、明、清各代,“繁衍”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瓷烧制技艺这一“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钧瓷的母地神垕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钧瓷以文化使者的身份随同国家领导人飘洋过海,以国礼之尊交融中外文明,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而被加以传播,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所以说,钧瓷本身是毋庸置喙的,关键在于如何从钧瓷产业发展中的“阵痛”中感悟,以钧瓷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求新求变,实现钧瓷产业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2012年博鳌国礼——大宋官窑《龙头老大》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化“危”为“机”,创新突破是前提。“不创新,无传承。”钧瓷的“窑变”之美,本身就是汲取其他瓷种养分不断创新的结果。只有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好的营养,让传统艺术增添现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才能赋予作品旺盛的生命力。古老的钧瓷需要同现代审美理念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在造型、釉色乃至窑炉、烧成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化“危”为“机”,文化注入是关键。文化是钧瓷产业的“根”和“魂”。过去,人们对钧瓷文化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感知钧瓷器物外在之美的层次,停留在对钧瓷造型赋予简单寓意等方面,对钧瓷本身的文化内涵、内在之美,提炼较少,开发不够。要着重挖掘钧瓷作品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谐包容”、“窑变人生”、“大器天成”等传统哲理和象征寓意,以形态各异的钧瓷作品承载厚重文化,推动钧瓷文化产业项目发展。

化“危”为“机”,品牌塑造是保证。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份无形资产,是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为什么在众多钧瓷企业纷纷喊“累”之时,大宋官窑的产品能够持续走俏?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超前谋划,苦心经营,打造出了叫响全国的钧瓷文化品牌。品牌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加强钧瓷文化品牌塑造,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解铃还需系铃人。”谁来化解老Z的苦恼?我想过段时间再来,看他豁然开朗,还是依旧迷茫。

扩展阅读

钧瓷的起源


钧瓷的起源

禹州钧瓷起源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相当成熟的彩陶制作工艺。唐代中期,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已具备钧瓷窑变艺术的特征。器物以壶、罐和拍鼓为多,其标本目前有禹州境内宋钧官窑遗址和神后下白峪窑等地均有发现。境内的苌庄窑、神垕窑以及钧台窑生产的各种色釉瓷器,天真烂漫、富有情趣。其中有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白色中呈现蓝白流纹、斑块的花瓷,世人称为“唐钧”,因在夏启开国大典的钧台之地烧造,而得名钧瓷。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金元时期钧瓷产品以天青、天蓝色为主,其精良者可见有带紫红斑的。元朝的钧瓷生产量很大,但制作比较粗糙。到明代钧瓷生产量很小,或已停烧,也有说是为了避明神宗朱翊钧的名讳而禁止钧瓷生产的。金元时期钧瓷窑址遍布禹州市大部分乡镇,明代窑址尚待发掘考证。

钧瓷在唐时有“花瓷”之称,宋、金、元时期被称做什么瓷,叫什么名,我们不得而知。追根求源,最早提到其名的,当来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吕震等人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该书中有“内府所藏钧、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内府指明代宫廷;所藏的名窑器皿,是指经历代皇宫辗转迁徙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宫廷用瓷。该书中第一次提到“钧”字,从这时起,始有钧窑之名。由此可知,“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都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为钧瓷了。从此,钧瓷享誉天下。

那么,明人为何称之为“钧”呢?自明以来,说法有二。一说因产于钧州而得名。如明代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文霞亨《长物志》均称钧窑为“钧州窑”。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文章中沿用“钧瓷产于钧州而得名”。二说因钧台而得名。如郭葆昌《瓷器概论》中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浅谈钧瓷的窑变艺术


钧瓷在五大陶瓷中,它是以窑变而著称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的窑变也不以制作者名声大小而优劣,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加强,因此,对钧瓷的喜爱也越来越强烈。收藏钧瓷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也使钧瓷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随之人们的错误认识也逐渐产生,并且已经形成了势头。本文主要阐述了煜华钧窑烧制的钧瓷《石榴瓶》的作品,借此谈谈有关钧瓷窑变的粗浅认识。

2 《石榴瓶》作品的来源

《石榴瓶》在钧瓷作品中不属于创新作品,是传统作品,它最初来源于我们常见的水果、石榴等。在我国民间,石榴含义丰富。榴开百籽,“籽”和“子”谐音,象征多子和丰产;中秋佳节赠送石榴,也成为迎接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赋予“留”之意,“折柳送别”与“赠榴传谊”成为我国的一种民俗。

每一个钧瓷作品都有一定来历,人们根据石榴的这些特点创作出钧瓷作品《石榴瓶》。在中国的五大陶瓷,钧瓷、汝瓷、定瓷、官瓷、哥瓷中,钧瓷与其他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汝瓷和哥瓷造型奇特,没有窑变效果,它们的釉色也较单一。青花瓷追求的是画工,尽管其色彩丰富,但毕竟是人为控制,显得相对生硬。

3 《石榴瓶》的窑变艺术

钧瓷则不同,是靠窑变和釉色取胜的。除了釉色外,窑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钧瓷作品如果釉色不好,又没有窑变效果,将失去了她的本色。煜华钧窑烧出的《石榴瓶》系列,如图1~图4所示,可见钧瓷窑变之一斑。

由图1~图4可知,前三个作品都以葡萄紫和茄皮紫为底色,窑变出片片绿色,如初春的小草,春意盎然;那紫,那绿,窑变出多种层次,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钧瓷窑变的神奇效果。我们说钧瓷的窑变是自然窑变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钧瓷能像青花瓷那样把自己理想的图案画上去,那就不成为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才是钧瓷的本质。

4 钧瓷的窑变特色

《观音瓶》也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属于神瓷系列,千百年来人们不知道烧制过多少,凡是开始制作钧瓷的人都要烧制它。这主要是因为它工艺简单、容易烧制成功。但真正的珍品,精品并不多,都是以釉色取胜,以红釉最多,红色在我国民间具有喜庆,祥和的气氛,容易激发人们的热情。

一件钧瓷精品,一件钧瓷珍品是不以一个人名声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成功的。有的人名不见经传,他有可能烧制出钧瓷珍品;有的人名声较高,即使是国家级的大师,也不一定能烧制出一件钧瓷珍品;有的人烧制一辈子钧瓷,不一定烧出一件珍品;有的人初出茅庐,就能烧出钧瓷珍品。由此可以看出,钧瓷是自然窑变的结果。

5 钧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随着钧瓷名声的提高,也出现了以奇特造型取胜的现象。有的在人物、神像、十二生肖上下功夫;有的在耳饰上下功夫。一件钧瓷作品要配上许多装饰品来点缀,笔者认为这是对钧瓷的错误认识,它会导致钧瓷向一个不良的方向发展,偏离钧瓷发展的正确道路。

奇特的造型不仅钧瓷能做到,其他陶瓷也能做到。如:青花瓷、汝瓷、哥瓷等。而窑变的效果,却只有在钧瓷上才能做到。以钧瓷作品《钧桃》为例,它是一件传统的钧瓷作品,没有任何耳饰,造型也不奇特。桃子在我国民间通常用来祝寿,吉祥之意。在钧瓷发展的历史上不知道多少人烧制过钧桃,出现过多少窑变已经无从查证。后来又有人烧制出《钧桃》,这个钧桃是红色的,顶端装饰了一个老寿星的头像,下面飘着一捧胡须,更加增添它的吉庆气氛。任何一种陶瓷都要保持它的专一性和唯一性,只有保持了这些特性,它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保持着永远不败的地位,它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它才能珍贵。

6 结语

综上所述,钧瓷是以窑变来取胜的,以窑变占据市场,以窑变来确定其在陶瓷业中的地位。她的窑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的。

钧瓷釉色的发展


钧瓷文化之钧瓷釉色的发展创新:1979年,禹县钧瓷一厂、二厂、国营钧瓷厂就把钧瓷等艺术釉的创新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钧瓷新工艺釉与传统钧釉相比,有两个不同之处 ,一是在釉中加入还原剂,不用原气氛即可烧成窑变红色:二是不用传统的倒焰馒头窑而改用隔焰推板烧成。钧瓷釉色的发展1985年,丁建中与晋佩章共同研制出仿宋天青、天蓝釉系列作品,天蓝釉是铁呈色,与历史上宋钧天青、天蓝釉成份非常接近,是一种二液分相乳光釉。随后,又接连研制出油滴天目釉,它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布满油滴状的银色或褐红色斑点,极富艺术韵味。该釉是钧窑地区的一个黑釉品种,早在宋代就有烧制,在禹州钧台窑和神垕窑都有发现有这种釉的标本。油滴天目釉研制成功后,就称该釉为”滴珠天目釉“,并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钧瓷釉色的发展到2011年末,钧釉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先后研制出紫翠霞红、姹紫嫣红、唐钧宋韵(唐钧花釉带蚯蚓走泥纹)、金黄奇纹、紫釉绿纹、红釉黑纹、红雪花斑、绿雪花斑等近百种釉色。由此可见钧瓷釉色的创新在不断的变化而取得更多的成就。

钧瓷釉色

钧瓷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之靖康之耻后,随着宋室的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生产也开始萎缩。

到了金元时代,神垕民间仍然坚持烧制钧瓷,但是,质量已经严重下降,

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都无法与宋代钧瓷媲美。元末明初,因战乱、灾荒和制瓷中心的南移,钧窑生产日渐衰退,钧瓷艺人或逃或亡,烧制技艺也渐渐失传。

明朝万历三年,因钧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钧“圣讳”,被勒令停产。此后300年间,钧瓷生产销声匿迹,直到清朝末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我国的不少民族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为了挽救陶瓷工业,清末的民族工商业者创办了一些新式瓷厂和公司。

光绪年间,神垕民间艺人卢振太兄弟及其子侄辈,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烧制出了孔雀绿和碧蓝相间的仿钧瓷,使得失传已久的钧瓷烧制技艺恢复了生产。

不过,由于时局动荡,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钧瓷业还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钧瓷的传承及价值之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支持,恢复发展钧瓷生产,挖掘传统钧窑工艺,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从此,钧瓷事业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使钧瓷迎来了黄金时代,钧瓷以它的名贵和高雅,被世人所青睐。

我国钧瓷艺术的源流


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的艺术美,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期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我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历代青瓷均系单色,装饰艺术全靠人工。到唐代陶瓷艺术得到高度发展,除手工装饰外,釉色上打破了单一的青釉而趋向多样化。除三彩、绞胎、绞釉瓷、釉下彩绘外,大量产品是黑釉花瓷。山西交城、陕西耀州、河南鲁山段店、郏县黄道等地都生产过这种品种。禹州市苌庄乡和神垕古钧窑遗址比较集中的下白峪村,发现有多处唐代花瓷窑遗址,还出土大量花瓷残片和少量的完整器物,说明唐代禹州的陶瓷生产相当发达,陶瓷匠师在装饰艺术上也有不少新的创造,为宋代钧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花瓷不仅釉的特点和宋钧有相似之处,而且胎釉的化学组成也有相同之点,实为后来的钧釉窑开创了先河。

北宋前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科学、文化、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提高,要求陶瓷的产品更加精美,过去雍容厚重的作品逐渐被典雅秀丽的风格所代替。考古工作者在神垕及附近的古窑遗址中发现,北宋早期青釉瓷已相当发达,其造型、釉色和艺术风格较之唐代产品技高一筹。对乳浊釉的应用和还原焰的烧成规律已能掌握。神垕附近生产的钧釉原材料比较丰富,特别是铜矿石和木灰等对釉的乳浊和铜红釉的出现起关键作用。

陶瓷匠师经过长期探索,把铜矿石和木灰等加入釉内,经高温还原烧制,钧瓷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同时,钧瓷由于受到其他瓷器特别是临近汝窑姊妹艺术的影响,使之更加完美。

由于钧瓷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钧瓷神韵


禹州钧瓷,作为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古往今来,钧瓷在不同的年代发挥着不同的用途,如今禹州钧瓷更以多彩多姿的形态、以不同的形式绽放着五彩斑斓的光彩,或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或成为国礼走向世界。

而每一件钧瓷作品都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才能真正地称之为钧瓷,才能真正成为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呈现给世人,带给我们美得享受,钧瓷之美皆在于此……

凤山钧窑-张建钊作品:碟式洗(钧瓷煤烧)

钧瓷之美,美在型。

每件钧瓷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家们,从无限的构思中产生灵感而被刻画出来的,有的是为了实用,有的则是纯粹的观赏,不管如何,每件都是奇思妙想的产物,一件件的钧瓷作品,有的造型端庄,有的造型奇特,有的古朴大方……不管那种造型,都会带给你一种感觉,一种震撼,威武端庄、婷婷玉立……仿佛给你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钧宝坊-孙新要作品:双凤尊(钧瓷柴烧)

钧瓷之美,美在变。

钧瓷分为两次烧成,一次素烧,一次釉烧,而釉烧就是钧瓷窑变的关键,随着火候的变化,经过高温还原气氛,钧瓷的釉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而这种窑变是人为控制不住,改变不了的,钧瓷窑变的魅力就在这个环节,自古钧瓷窑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就是说这个环节。

李朝斐炉钧:梅瓶(传统炉钧)

钧瓷之美,美在釉。

型为骨,釉为魂,一件精美的钧瓷艺术品一定要有一件绝世无双的色彩,如今钧瓷的釉色有很多,红为最、紫为贵、天青月白最娇贵,釉具七彩,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钧瓷的釉色最初是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演变成铜红釉,继而衍生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钧瓷之美,美在意。

每一件钧瓷的构思,艺人们都会赋予它美好的寓意,有的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的是为一件盛世所构思,不管如何,当一件精美绝伦的钧瓷作品呈现在你的眼前时,其实人们已经赋予了她生命,使她不在单单是一件钧瓷作品,而是能带给人们美好的愿望、美好的寓意,她的构思她的遐想,都像一个天仙一般娓娓道来。

晋家钧窑:莲花尊

钧瓷之美,美在人。

每一个钧瓷艺人都会把他精心设计烧制的作品当做自己的恋人……当做自己至亲至爱的人,因为他们相信,靠着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守,他们会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钧瓷精品,正因为有着这么一批一批爱钧懂钧恋钧的人,大美钧瓷才得益重放光彩,因为有这么一批一批前赴后继为钧瓷奉献一生的钧瓷艺人,神州大地才会有五彩斑斓的钧瓷大方光彩。

钧瓷之美,美在你,因为有你而更精彩……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