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瓷器特征及图片欣赏

风格独树一帜的康熙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曆史地位。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丽明爽,造型古朴多样,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纹饰优美、纯朴、大方而负盛名,使它蜚声中外,是清代曆朝所无法比拟的。生产水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青花瓷器的高峰。也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与永、宣青花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据成书于清代的《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清《在园杂志》中也说:“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文献与传世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产品最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跨度大,按照学术界传统的划分方法并结合参考干支纪年器,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早期青花还带有清初顺治青花的风格,略显粗糙,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晚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以康熙十九年为界线,御窑厂烧造数量加大,工艺质量上明显提高。

综合归纳,康熙青花的主要特点:

一、青花瓷的胎、釉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麵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坯痕迹。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牆两麵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釉,圈足宽厚。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断麵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麵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麵硬度高,浆白釉麵略显疏鬆,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製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麵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二、青花的呈色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淨豔丽,清朗不浑,豔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麵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这种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麵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迭章,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有如一幅水墨画,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淡描青花多绘在杯、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花,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浓重鲜豔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沽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虽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麵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麵,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麵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製水平还是很高的。

三、青花瓷器的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更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很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80厘米,但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製作很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充分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麵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77.6厘米,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康熙青花鱼家乐图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注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稚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麵环尊、观音尊,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双耳尊等。

罐类:将军罐,始见于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有本朝六字款。莲子罐,瓜形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微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六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隻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比较厚。常见有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最常见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熙朝传古”方章。民窑釉麵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十二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製贲把壶形製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饱满不是很大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鬆竹梅和博古图。即是各种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康熙青花鬆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鬆杆,在用青花绘鬆、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十分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製四字仿款。

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製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製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鬆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製”六字横款。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麵扁平,圈足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二字,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麵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一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豔丽,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写“玉”字款。

碗类:有高足碗,盖碗,合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碗、撇口深腹墩式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麵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云蝠、朵云、鬆鼠葡萄、八宝、八卦纹等。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似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锺杯,是康熙朝富有时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三个一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八个、十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官窑青花的名品之一,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世品,这种花卉杯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隻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隻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麵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麵书五言或七言咏花诗句,诗句后麵均有一方青花篆书“赏”字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代康熙青花瓷器特征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四、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画面有生活情趣。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五、款识。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丰富多样。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古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赞颂款有: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也有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荷花、如意、杂宝、银锭等。

明代青花瓷器图片及价格


明代青花瓷在中国的地位和魅力是其他瓷器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随着国际友人对明代青花瓷的肯定和垂涎,也让这个古瓷种类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要了解明代青花瓷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在没有好的历史研究资料的时候,更是难以真正了解明代青花瓷。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明代青花瓷。

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胎体非常厚重,但是却比元代要薄很多,其颜色多为土黄色或者是灰白色,手感比较平滑。据专业人士介绍,洪武青花的胎质粗细不一,官窑青花胎体多以细密洁白为主,民窑则带有一些杂质,看起来呈浅灰白色,偶尔还有窑渣在上面。

洪武时期的官窑青花白中带着青涩,晚期的时候青色变淡,看起来是淡淡的卵白色。而民窑瓷器因为刚开始的烧制工艺就比较粗糙的缘故,因而颜色一致是青灰或者是灰白色。它的玻化程度比较高,釉面极少出现开片的现象。因此釉面十分细腻、光洁。

像如今备受追捧的玉壶春瓶、执壶、大碗等,底足都是刷白釉浆色,薄处有时候看起来发黄,厚处则是看起来像乳白色或者是青色。

洪武时期的民窑作品大多以写实为主,绘画就为简练,创造了明代一笔点划的特点。花纹方面也多以缠枝花卉、折枝、扁菊纹为主,穿插一些吉祥兽纹,比如龙凤纹等,不过这些兽纹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使用的,有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另外,在明代青花瓷中,石栏捌角、岁寒三友、鸳鸯池塘、庭院湖石等都是比较多见的。

与元代相比,明代青花瓷的绘画纹饰层次少了很多,茶花叶片、芭蕉叶等都是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牡丹叶子也越来越小,并产生变形。可以说,在明代青花瓷中已经看不出大花大叶的绘画模式 了。图案也以疏朗为主,极少有密集的。

龙纹方面,明代青花瓷多以云龙纹为主,形象并不凶猛,头部描绘十分简单,独角或者是双脚,龙头上多以披发见多,到了晚年会有竖发的情况。

早期的明代青花瓷绘画基本和元代差不多,只是略微瘦一些,花叶方面则减少层次、留白,呈现出花瓣的间隔和层次感。到了中期时候,明代青花瓷多以青中带灰、闪灰为主,而到了正德晚期的时候,已经改为回青,嘉靖时期使用的也是回青料子。

成化时期,依然采用进口料,笔法参考宣德官窑青花,因而色彩浓艳,不过,中晚期因为没有苏青料,只能改成江西平等青,因而其色彩淡雅,适合人物画。所以,在成化青花瓷上,看到最多的就是人物画。

釉下青花瓷器图片及价格


釉下青花是属于釉下彩的一种,是瓷器釉彩进行装饰的一种,又常称之为“窑彩”。釉下彩做为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经晾干的素胚上绘制的各种纹饰,然后在加上白色的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的面釉,经过一千两百到一千四百摄氏度的高温一次性烧制而成,从其外观上看,外表光亮且柔和,手感非常的润滑,出现了釉下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多种类型的装饰方式。釉下青花主要是通过使用含有钴的珠明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进行作画,在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烧制成白地蓝花,例如: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就是釉下彩的最为成功的作品。

釉下青花的特征,色彩、制作方式较为特殊。

元朝的中后期时,对于青花瓷工艺掌握的已经非常的成熟,但是由于当时对于工匠的要求较高,烧成率较低,导致现存的至正型青花数量较少,大约在两百件左右,非常的珍贵。例如:至正十一年铭文的青花海水云龙象耳瓶,名为至正型青花,其收藏价值非常高。

明朝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其青花瓷以胎釉光润、洁净以及色彩鲜艳为主要特点,成为青花瓷发展你的主流。

清朝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以康熙年间烧制的为最佳,呈现出纯粹的宝石蓝色,尤为的艳丽且在瓷器整体上看,青花所呈现出的层次较为的丰富,浓淡相宜将中国画的渲染效果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而发展到雍正、乾隆时期时,青花瓷的成色已经不似康熙时期的宝蓝色,青花瓷烧制走向了下坡路。

釉下青花的种类以及于其他釉下彩类型的区别:

青料的种类十分的丰富,包括苏麻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青、珠明料和化学青料等等,各类的青料产地、颜色以及使用的年代都有着较大的区别,是鉴别各个朝代青花的标准之一;

与釉里红的区别,釉里红主要是以氧化铜为着色的元素,在瓷胎上进行彩绘,施釉后经过高温烧制而成,例如:白地红彩;

釉下青花的发展在元朝的景德镇开始创烧,但是由于它的烧制难度较大,一直被我国古瓷视为名贵的品种,明清时期的色彩更加的绚丽,所绘制出的龙、凤、缠枝的花卉纹饰非常的多样,给瓷器增添了一分亮丽的色彩。

釉下青花虽然烧制难度较大,但是烧制成功、色泽艳丽、做工精细以及保存完整的话,其收藏价值是非常大的。

洪武瓷器特征及图片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一朝共31年。自洪武二年(1369年)始,明朝政府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明洪武二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但是目前尚未发现一件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器物,洪武朝瓷器一直未被人们所认识,并有“洪武无瓷”的说法。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和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出土了洪武官窑标本,经过对考古资料结合馆藏文物对比研究后,我们已大致了解了洪武官窑的风格,初步揭开了洪武官窑器神秘的面纱。

洪武时期瓷器烧造状况

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它由朝廷督办,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烧制手段和配方都严格保密,对器物的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严格的规定,禁止民间使用。洪武时期瓷器对后世官窑瓷器的制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青花瓷作为民窑在元代主要作为出口和庙宇供奉的订烧器,人们生活中并不使用。从洪武时期或稍早,青花瓷开始大量烧造,并普遍在人们生活中使用,以后历代作为主流品种,一直沿用至今。洪武时期官窑瓷器流传很少,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可定为洪武朝的器物仅有百余件,甚为珍贵。

洪武时期官窑瓷器传世以釉里红为多

从国内外传世品中分辨出的洪武瓷可以了解,洪武时期官窑瓷器以釉里红为多,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的红色作为装饰的,铜元素对窑炉的温度和气氛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釉里红的烧造技术很难掌握,有“千窑难得一红”之称。元代只少量的制作,而洪武朝大量烧造,有些学者认为这与朱元璋的审美是分不开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他有着独特的身世经历,当年朱元璋正是投身到头包红巾的红巾军中才打出了朱明王朝。在朱元璋看来,红彤彤的红色象征着光明和胜利。红色是他朱家王朝的吉祥色,因此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正式颁布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朝廷规定“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洪武时期官窑大量烧造釉里红原因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推崇红色,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一书中曾对大明国号的“明”字做过解释,其曰‘明’是光亮的意思,是火,分开是日和月。古礼有祀‘大明’朝‘日’、夕‘月’的说法。千百年来,‘大明’和日月都算是朝廷的正祀。此外“新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拿阴阳五行之说来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赤,北方是水,属阴,神是玄冥,颜色黑。元朝建都北平,起自更北蒙古大漠,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由此可知,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朝,是希望以“火制水”。火的颜色为赤,所以朱元璋偏爱红色。

但这里要提及的是,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标本以青花为多,釉里红较少,与传世情况不同,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当时青花发色烧制不稳定,成品率低所致。但这个时期釉里红也作为主要的瓷器品种烧造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洪武瓷尺寸普遍超越元代

洪武朝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由于匠籍制的继续推行,此时烧造瓷器的是元代制瓷匠人的后代,因此瓷器造型、纹饰、工艺与元代一脉相承。

洪武瓷器的造型,依然带有元代古朴墩厚的风格,常见的器形有大盘、大碗、军持、玉壶春瓶、执壶、盖罐等,洪武大件器物尺寸超过元代器,如罐类,元代器高度多在30厘米左右,而洪武罐一般高度在40厘米左右,有的高达66厘米。碗类有的口径达41厘米。盘类,元代盘径多在30~40厘米,超过45厘米的较为少见,而洪武盘口径超过45厘米的较多,有的达到55厘米。洪武官窑器大件器物气势宏大,反映出洪武时期在器物成型、烧造技艺的成熟。

洪武瓷纹饰题材不如元代丰富

查阅当今我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洪武瓷资料后不难发现,洪武瓷器的纹饰,依然保留着元代简练流畅,豪放生动的风格,只是略显秀气。纹饰较单调,以植物花卉为主,有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莲、折枝花卉等;此时以龙凤纹装饰的器物很少见,目前只见龙纹不见凤纹。元代瓷器上盛行的极为生动的人物故事题材,以及麒麟、鱼、草虫等动物纹样,在洪武瓷器上却都已消失,这或许与当时朝廷禁令有关。例如,《明太祖实录》洪武六年二月壬午条载:“祀礼部申禁教坊司及天下乐人毋得以先帝明王忠臣义士为优戏,违者罪之”。

洪武瓷烧造品种丰富

南京明故宫遗址曾出土洪武白地矾红彩云龙纹盘、酱色釉碗和外酱釉内霁青釉印花纹碗的残片标本可证明这一点。其中外酱釉内霁青釉印花纹碗残片标本的发现,为识别洪武(下限建文)时期瓷器提供依据。由标本可知,此碗内壁有模印云龙纹,碗心为暗刻三朵云纹。据此可以认定,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里红外蓝印花云龙纹碗”、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里蓝外褐印花云龙纹高足杯”等都属于洪武瓷。它们共同特点是在器物内壁模印云龙纹,龙均为五爪;器内底暗刻云纹。此种装饰风格与元枢府瓷一脉相承。据此又可以判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及北京首都博物馆藏的红釉印花云龙纹盘,属于这一时期。这些说明,明洪武一朝官窑生产过釉上矾红彩,还有酱釉、霁蓝、红釉等单色釉品种。

青花梅瓶瓷器介绍及图片欣赏


敬请欣赏一件海外馆藏文物,定为明空白期的青花携琴访友纹梅瓶。这件梅瓶外方定为空白期,可笔者怎么看,都有嘉靖的影子在,是不是空白期,拿出来给大家探讨。

在此之前,先看一件典型的空白期青花携琴访友梅瓶,就是题图这件。瓶唇口,颈部为梯形,带有元青花的味道。肩部为海马波涛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高士手指远方,一童子捧琴跟随,主题纹饰留白较多。胫部纹饰为海涛纹,带有宣德遗风。青花发色较为蓝艳。

再看今天的春晚主角。梅瓶盘口,全器纹饰五层。颈部为折枝花卉加缠枝花。肩部为如意云肩纹配璎珞纹。主题纹饰为携琴访友。胫部纹饰为变形莲瓣纹。青花发色偏蓝黑,类似于石子青料发色。全器古拙感较强,主题纹饰和空白期流行的携琴访友非常相似。这或许是法国人把这件梅瓶也定为空白期的主要原因。底部都没有照片,只能根据胎釉和青花图案来判断了。

为什么我说这件所谓空白期梅瓶大量带着嘉靖青花的影子呢?请看这件嘉靖青花梅瓶典型器。和前器一样,这件梅瓶也是盘口,溜肩,器型带有女性化的S造型感。鉴宝也是如意云肩纹配璎珞,胫部也是变形莲瓣纹。

青花发色偏蓝艳,和前期的青花明显不是同一种青料。但也不是典型的回青发色。倒和后世的浙江料发色有些接近。您仔细对比看看这三件梅瓶,您感觉今天的主角跟第一件相似呢还是跟第三件更类?

瓷器鉴定,从大的角度来讲,器型比纹饰更具有时代特征和代表性。古代器型,非一朝一夕形成。一般而言,一种器型,代表着一种审美观念。而这种审美观念在古代往往几十年不变。所谓环肥燕瘦,盛唐气象有杨玉环之一丰腴为美。大汉天子有赵飞燕之轻盈为好。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袖,四方皆匹帛。说的也是这个事。所以收藏家鉴定包括瓷器在内的文物时,笔者觉得器型是最关键的。

而纹饰,虽然比器型看似更具有时代特点,但纹饰这个东西,几十年一循环,后代过了几十年又开始流行前代的纹饰,极为正常。后代仿前代文物也多模仿其纹饰。颇有极类者。

不过,正如西贤所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以本器为例,虽然主题纹饰使用的是典型的空白期三朝携琴访友,但肩部的云肩纹和胫部的变形如意纹却显露了它的马脚。

如意云肩纹虽大量流行于元代,也一直使用到今天。但元代云肩纹内所绘纹饰却和本器完全不一样。再者,璎珞纹,学界基本肯定是明嘉靖时期开始使用并且大流行的纹饰。本器的这种云肩配璎珞,在元到明初的青花瓷器中从没有同类器。反而是嘉靖青花中多见此类。

再者,本器的这种变形莲瓣纹的画法,熟悉中国陶瓷史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绝非空白期所为,也是典型的明嘉靖到万历时期的绘画方式。

以此看来,器型还有辅助纹饰,都是典型的嘉靖器的特点,而主题纹饰则类似于空白期。笔者认为这件青花梅瓶,属于明代嘉靖时仿前朝空白期的可能性较大,而定为空白期青花瓷证据薄弱。(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毕竟是看图说事,而且看不到底足)

常有读者诟病,说读了你的文章,很多都是可能,大概,或许一类词语,你想说明什么。说句题外话,真正的研究者,几乎从不使用百分百肯定的语调来说事。反而是那些自欺欺人者,信誓旦旦,自信到了极点。那些所谓的国宝帮,他们哪一件东西不是百分百肯定自己是国宝?笔者写文,乃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没有百分百把握是不敢轻易下定论的。哪怕是国有馆藏,已经定性的文物,笔者也只是对某些有疑义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拿出来供各位大行讨论和参考。摆事实,讲证据,在探讨学习中共同提高。

最后这件青花梅瓶是定为宣德的桂林出土梅瓶。也属于无款器。这件梅瓶和第一件空白期相比,器型极为相似,但画的人物远比第一件为精,胎釉也更类似于成化器。笔者认为,此器或为空白期后期的天顺官窑的可能性更大。也极有可能是成化器,因为天顺帝是成化帝之父。成化一朝青花器肥腴淡雅,跟宣德器比有天壤之别,这种风格恐非突然形成的。此梅瓶青花发色淡雅,釉质极佳,极类似成化,但器型仍是空白期特征。此器综合来看,或为成化早期官窑器。

细分,断代,乃是瓷器鉴定学问的高阶。有志于收藏者,千万不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多学习多看标准器并加以深究,长此以往,必有小成。

康熙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


康熙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明清瓷器的资深古玩收藏玩家应该对康熙瓷器的特征有所了解。但一般的古玩收藏玩家对康瓷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恐怕还不了解。要想了解康熙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我们就来看看康熙的制瓷工业。

清代康熙朝的制瓷业是中国陶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康熙一朝六十余载,御窑瓷器不仅在创新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在摹古方面也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尤其是对于明初官窑制品的仿制,不仅形似,对于器物的韵味把握更是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永乐、宣德两朝的三十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堪称稀世珍品,其颇具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发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康熙朝在仿制时,同样刻意模仿青料浓艳流淌的艺术效果,神形兼备。仿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胎体轻盈,釉质细腻,釉面晶莹肥润。经过查考,其制作母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碗外壁绘缠枝牡丹四朵,线条疏朗,笔法流畅,可以清晰看出描绘青花时,用反复点染描摹追求“苏麻离青”色调。碗外壁所绘的四朵花卉并没有按照一般官窑作“十”字状对称。通过与馆藏永乐原器比对发现,原器的花头就是不对称的,同样是两朵紧贴,相互依偎。可以说,康熙仿品是对原物一比一复制的忠实写照。据笔者查考,除了这种无款花卉斗笠碗外,康熙一朝烧制过为数不多的落有本朝款识的缠枝花卉斗笠碗,其花头同样不对称。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瓷胎釉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康熙青花瓷青料

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康熙青花瓷造型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青花瓷瓶类: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46厘米左右。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康熙青花瓷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73.5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康熙青花瓷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45厘米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6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康熙青花瓷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康熙青花瓷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4字仿款。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

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

康熙青花瓷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康熙青花瓷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杯,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3个1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8个、10个。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丰富多样。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古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玉堂制、天琛堂、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皇制、吉言赞颂款有: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可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也有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荷花、如意、杂宝、银锭等。

康熙青花瓷纹饰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闲的感觉。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画面有生活情趣。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康熙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本文就青花瓷器的胎釉、青料、造型、款识、纹饰等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康熙青花瓷有哪些特征,愿此文能帮助所有喜爱康熙青花瓷的古玩收藏爱好者。

民国瓷器精品及图片欣赏


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民国制瓷艺术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有其相当独特的成就,较之前代毫不逊色。而此时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瓷上文人画风, 首次把文人画的意境和追求带入其中,给晚清僵化没落的粉彩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创造出多元化、多格局的新意境,对后世瓷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期为您呈现的即为民国瓷器精品系列,敬请预览。

民国 王步绘青花花鸟笔筒

款识:“家藏”、“王步”款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善画青花,笔意精妙,生动传神,有“青花大王”之美誉。他技艺斐然,精于青花、粉彩、矾红瓷艺创作,作品风格迥异,无论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步天下,成为中国瓷绘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在瓷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开启了一代新风。

民国 粉彩花神图橄榄瓶

款识:“静远堂製”款

瓶身绘花神出行图。众仙面目清秀,质感逼真,衣饰之华丽与百花相辉映。其设计独具匠心,颇见柔美之姿。此瓶造型秀美,色彩艳丽,纹饰精细。花品即人品,使文化内涵直观具象。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44,图3

民国 粉彩携琴访友图橄榄瓶一对

款识:“慎德堂製”款

此对瓶纹饰为携琴访友图,高士漫步山林,童子抱琴跟随,两瓶纹饰一致,唯画面相对。人物神态生动飘逸,层次感极为丰富,画工流畅,意趣高古,尽显民国文人情怀。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78,图41

民国 粉彩人物故事撇口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拍品描绘人物故事图,人物神态淡定沉着,衣饰设色柔和,画工精细,线条流畅自然,从人物的神情到衣冠发髻描绘的都惟妙惟肖,是难得一见的民国粉彩瓷器精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26,图26

民国 粉彩人物长颈瓶

款识:“大德堂製”、“张玉藩写”款

张玉藩,民国时期製瓷画名家,所绘图案莫不令人感同身受。拍品画面精细,仕女姿态优雅,服饰华丽,表情惹人怜爱。大德堂款识最早见于清康熙时期,其意取《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日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意指品德高尚。民国时期署此款的器物多为高档的陈设用瓷。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62,图37

民国 墨彩春农灯笼瓶

款识:“居仁堂製”款

“居仁堂製”款瓷器是郭葆昌邀集了清朝御窑厂的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负责,製作的一批高质瓷器。同时郭葆昌在景德镇利用职权也为自己烧製了一些同类器,这些瓷器和“居仁堂製”款作品统称为“洪宪瓷”。其胎质白润,绘画细腻,玲珑轻巧。此瓶作灯笼形,瓶腹绘春农图,构图饱满,画艺娴熟。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222,图53

民国 珐琅彩事事如意观音尊

款识:“洪宪年製”款

此瓶为民国珐琅彩器,瓶身绘珐琅彩柿树,硕果累累,其上有喜鹊停驻,寓意“事事如意”。绘画栩栩如生,色彩华丽。雍乾之后,彩瓷发展当以民国初年为新典范,彼时佳料为之成胎,良匠为之彩画,所出之作水平甚高,故本品实属一件民国珐琅精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74,图40

民国 黄地轧道粉彩开光花鸟梅瓶

款识:“静远堂製”款

此对瓶形製端庄秀美,器身作黄地轧道绘皮球花,瓶腹开光绘花鸟纹,生动自然。民国粉彩与传统粉彩相比,在造型、线条、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画的技法,实现了“瓷”与“画”的完美结合。瓶底施松石绿釉,以红彩书“静远堂製”四行二字篆书款,此款为民国总统徐世昌专用。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66,图9

民国 墨彩秋山行旅图观音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民国时期瓷器烧造品种丰富,种类多样,装饰华丽。拍品为这一时期文人雅製彩绘山水佳器,瓶作观音式,线条优美,通景描绘溪山行旅图,远景为巍峨的群山,中景为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亭台,近景为行旅士子。绘画题材与技法使用皆体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蕴,描绘技法细腻自然,施彩妍美,设色淡雅隽永,有超然尘外之趣。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206,图49

民国 粉彩山水景致棒槌瓶

款识:“洪宪年製”款

棒槌瓶以其瓶腹平缓甚为适合展示瓷画之美,故广为流行。拍品挺拔俊秀,器身绘空山幽居图,画中山石层层皴染,庐舍数间隐于其中。又见江岸蜿蜒,天际流云迤逦,意境深远。画面极富立体感,不失为文人雅士案几上之文房清玩。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58,图7

民国 粉彩东坡观砚棒槌瓶

款识:“怀仁堂”款

拍品绘东坡观砚图,描绘细腻生动,神态惟妙惟肖,深得乾隆粉彩之遗韵,体现了民国文人典雅的审美品位。民国时期堂名款一般分为三种:达官贵人专用瓷、彩瓷名家製品与瓷器商号。民国署“怀仁堂製”者均为高档陈设瓷及少量生活用瓷,釉质细腻,釉色莹润,底款书写工整,堪称民国瓷之珍品。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96,图18

民国 粉彩婴戏耄耋图撇口观音尊

款识:“洪宪”、“作”款

题识:子多瓜前猫舞蝶 乐集徜徉结胜游

拍品以粉彩绘累累硕果,孩童嬉戏,蔓叶不绝,绵延滋长,有子孙昌盛、多子多福之吉祥寓意,猫扑蝶舞寓意“耄耋”,意指长寿。拍品以传统吉祥纹饰组合入画,纹饰与寓意完美结合。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92,图45

民国 粉彩花鸟小天球瓶

款识:“敬畏堂製”款

瓶身外壁绘花鸟纹饰,花朵绽放,枝叶延展,三鸟嬉戏期间,图案分布疏密有致,画意生动鲜活,整器清新淡雅,画艺非凡。

出版:《民国早期高层官僚的瓷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页106,图21

民国 粉彩青白鲤鳜棒槌瓶

款识:“慎德堂製”款

瓶外壁绘青白鲤鳜,众鱼逍遥,浮萍点缀,享受在水之乐。其画笔精美,于细腻之中见豪迈之气,设色淡雅而质感逼真,游鱼之乐,随笔而至,此绝非庸手可为。其构建之意境为人所喜,传达出寄情自然之文人性情,体现了民国瓷器在瓷艺审美当中所追求淡雅清新之风格。

康熙青花瓷器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青花瓷器特征及图片欣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青花瓷器特征及图片欣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