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历史上是用来做什么的?

“酒闻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佳肴美酒君莫醉,真情实意客常来”。说起喝酒,我还是有些酒量,从来没醉过——也没喝过。喝酒讲究用好的酒具,本节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盛酒的容器——我们现在称做“梅瓶”。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我认为梅瓶的造型是中国陶瓷中的“第一造型”。梅瓶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瓶子的概念有一点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头重脚轻。我们一般会认为头重脚轻的东西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就看着非常舒服。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现的时候,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样子显得很笨。梅瓶在历史上都是装酒的,往往直接写明,比如“清沽美酒”、“武林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相当于直接的广告词。冯小刚导演拍的电影《夜宴》中,道具就有用的不当的地方:皇帝身后搁俩梅瓶。我说,那就是俩酒瓶子,相当于今天拍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纪录片,领导人身后却搁俩二锅头瓶子,都比较跌份儿。现代人对历史的误解,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所以我老说“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的每一次革命都蕴涵着大量的信息。“梅瓶”这种器型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凡是皇帝,无论小时候受过多好的教育,长大后一定还要再学习,接受再教育。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要虚心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就是经筵制度,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讲经的时候要喝酒,这又跟我们的文化习俗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经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就是说皇帝作为学生,在听老师讲完后要反过来招待老师一下。皇家招待的等级是非常高的,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到了近代,“梅瓶”这个新名字出现了:一是由于讲筵制度废弃了,旧的名字不大相称;二是瓶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文人喜欢用它插花——它的口很小,文人认为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它的新名字就叫“梅瓶”。

词典

经筵制度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两百余年。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知多D

梅瓶的功能

除了盛酒,梅瓶还有插花、装饰和陪葬品的功用。陪葬品可以算祭祀一类。大量的梅瓶能够出土,主要跟它祭祀有关,我们今天能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梅瓶。

小编推荐

陶瓷最美器型——梅瓶


有一种瓷器瓶式,

有一双宽大的肩膀,

象个有担当的男人,

顶天立地,

它叫,梅瓶。

梅瓶,也称经瓶,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用途为酒器、花器。

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

因其造型挺秀、俏丽,

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器型。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

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品种多样。

宋代各地瓷窑都有烧制梅瓶,

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梅瓶最初用来盛酒或其它液体,

宋时称“经瓶”,

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经瓶”这一名称的由来,

与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

所谓经筵,就是皇帝为讲论经史

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每次讲完经后,

作为学生的皇帝要款待老师,

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

所以它又叫“经瓶”。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藏

后来,瓶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文人喜欢用它插花,

由于它的口很小,

与瘦骨嶙峋的梅枝正好相配,

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

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名字“梅瓶”。

梅瓶的重心在上面,头重脚轻,

却并没有让人看得不舒服。

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现的时候,

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

器型略微显得笨拙。

历经多个朝代的再设计和再创造,

梅瓶的造型越发优美、挺秀和俏丽。

无论梅瓶的造型怎样变化,

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的

整体造型一直没有被改变,

所改变的只是细节,

如腰线升降、瓶腹大小。

重心较高的造型容易倾倒,

为了保持瓶体稳定,

工匠们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

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

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藏

“天下第一器型”梅瓶,

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无论造型还是装饰,

其无不表现出中国工匠的才智,

和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

陶瓷最美器型——梅瓶

赏瓶的历史与投资现状


赏瓶出现于清代雍正(1723—1735年)年间,顾名思义是作为赏赐之用,是清代皇帝专门用来赏赐王公贵族、有功之臣而烧制的。当时的统治者为了鼓励各级官员在吏治中清正廉明,精心设计、专门创烧了这种瓷瓶,用以赏赐官吏。其器形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基本形制相同,均为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

赏瓶的纹饰最初是很讲究的,一般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青”代表“清”,白釉即青白,是“清白”的谐音;“莲”代表“廉”,缠枝连理即“连结”,是“廉洁”的谐音。皇帝赐这种赏瓶意在令臣下“为政清廉”,取“清廉有赏”之意。采用这样固定的纹饰,其意味深刻,不言而喻,希望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吏施政要“清白”,做人要“廉洁”,不辜负朝廷和民众的托付。可以说,赏瓶的产生凝聚着统治者的一番良苦用心。

自雍正朝之后,赏瓶很快成为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种传统器形,其中,又以乾隆时期(1736-1795年)的生产和使用最为盛行。乾隆后各朝沿袭,名称、器形和用途都不曾改变过,只是肩部有两种形式:一种肩部无饰,另一种肩部凸两道弦纹。

赏瓶的釉彩除青花之外,还有粉彩、五彩、单色釉、祭蓝描金等品种,其装饰图案以缠枝莲纹为主,此外,还有皮球花、百蝠、百蝶、花卉等装饰纹样。

从器形上看,赏瓶外形优美、线条柔和、比例匀称,适合在上面绘画各种纹饰,而且,也易于用手把握观赏。其肩部凸起的两道弦纹,加强了赏瓶的曲线美。另外,赏瓶被赐予大臣后,也容易将其放置到比较显眼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体察皇帝心意,感受皇恩浩荡。

就工艺而言,赏瓶器形看似简单,其实制作较难。首先,腹部呈扁圆形,比圆形制作难度大。其次,瓶颈与腹部凸起弦纹,且有多处,要保证每一道弦纹自然圆润,不花费一番功夫是做不到的。

就纹饰而言,赏瓶以青花缠枝莲纹为主,数量约占清代赏瓶的80%以上。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主要以景德镇官窑为主,制作精细,纹饰画法依据统一的“官样”而画,因此,很多赏瓶的纹饰都是一模一样、完全相同的。此种原因,因赏瓶作用原本就是用来告诫大臣为官要“清正廉明”的,因此采用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青花缠枝莲纹。而其他题材和种类的赏瓶仅仅借用了赏瓶的器形,只能作为观赏器,代表不了赏瓶原有的文化意味。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收藏热红红火火、风起云涌,真可谓“盛世收藏”。在当今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上,我们惊喜地发现,赏瓶虽然不能称为“主角”,但也常常有不俗的表现。以网的统计为例,2005年4月28日上海信仁拍卖公司一件清嘉庆青花粉彩灵仙祝寿赏瓶成交价高达225.5万元;2006年6月12日广州艺拍一件清嘉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成交价为110万元;而2006年6月15日无锡文物公司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也创下了99万元的价格。

赏瓶以其外形秀美、线条柔和、比例协调、落落大方而受到自清以来及至今日的人们包括清代历代帝王的喜爱,成为人们最爱收藏的器形之一。有人认为,赏瓶是清代中期以后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器形,可见其在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今天,作为文物艺术品的赏瓶,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本意,成为人们欣赏收藏的品种。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