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亭之春”全国藏品交易会创九江历史新高

近日,“烟水亭之春”全国藏品交易会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2个省市的古玩商及藏友云集文化宫,带来了18大类4000多件藏品来浔交流。

交易会上,“中国铜镜王”“中国钱币王”分别从南昌、山西太原赶来淘宝。许多珍贵的吉州窑、湖田窑、洪州窑、建窑、龙泉窑、赣州窑、长沙窑的历代古瓷以及大量精美的铜器、玉器、木雕、红色收藏品、观赏石、字画、瓷片、杂件等闪现在市场。其中,景德镇产的当代瓷圆桌、瓷凳、瓷缸一套,民国银元,宋代铜镜均以高价成交。为期两天的交易会有1000多人参加了交流盛会,成交额30多万元,创九江历史新高。

在举办交易会的同时,在文化宫举办的“中国梦、家乡美、爱九江”会员藏品转让会成交额也被刷新。当天,有67件藏品现场转让,主要是字画、瓷器、玉器、铜器、杂项等。100多名会员参加了转让会,会场上叫价、喊价不断,竞拍激烈。有的藏品从无底价飙升到7000元,此次转让会的成交额创近年来最高纪录。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九类红色藏品需通门道


1 红色藏书。以毛泽东著作为主的红色藏书一直受到市场热捧。

2 像章。以毛泽东像章为代表的红色像章收藏门槛低、存世量大。据了解,全国至少有15万人在收藏毛泽东像章。极少数精品大套章价格可达上万元一枚。

3 红色经典油画。1995年刘春华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拍出605万元高价。2009年中国嘉德广州夏季拍卖会上,靳尚谊的《毛主席全身像》以2016万元成交。

4 “文革瓷”。“文革瓷”特指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10年间各地陶瓷厂生产制作的带“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

5 红宝书系列。据不完全统计,《毛主席语录》国内外各种版本多达500余种,不同版本的价格相差悬殊。

6 新中国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这类藏品首选“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其次是“青山保林”(《青松岭》、《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再次是“三花”(《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

7 历年国庆专刊。藏家应重点关注在1974年以前存世量少的、精美封面设计的品种。

8 红色连环画。

9 红色老照片。

上海收藏品市场的历史


瓷库中国讯有特色的大型古玩艺术收藏品市场就有十几处。收藏品爱好者与投资者、专业收藏家和民间鉴赏家总数已达几十万人。上海的古玩字画艺术品市场不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而且已经成为上海市旅游业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目前上海市比较有影响力的古玩艺术收藏品市场可以概括为:老城隍庙地区的“二楼一馆一公司”:华宝楼、藏宝楼、珍宝馆、古玩公司;“二市场”:东台路古玩市场,南京西路的古玩奇石市场;“五街”:广东路文物商店街、茂名路画廊街、泰康路艺术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老街;“又一村”:浦东画家村。而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古玩和旧工艺品市场则是:华宝楼的上海老城隍庙古玩市场、藏宝楼古玩旧工艺品市场以及东台路古玩市场。

古玩及旧工艺品的交易与老城隍庙市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老城隍庙市场在当时就是各类工艺品的集散地,在中国的古玩业有“半壁江山”之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城隍庙附近的福佑路上,形成了古玩和旧工艺品的马路地摊市场,发展到90年代初,市场规模及影响力已经很大,最有特色的是凌晨就开始交易的“幽灵市场”,即古玩早市交易。随着城隍庙地区的经济发展,马路地摊市场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90年代初期,区政府开始对福佑路地摊市场进行逐步的“退路进厅”的改造。1994年10月,最先告别马路地摊的业主就搬进了新建成的华宝楼地下层面,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种类最为丰富的古玩旧工艺品的室内市场,就这样建成了。上海老城隍庙古玩市场的总营业面积为1500平方米,目前约有110家业户,经营着上万种物品,例如:玉器翡翠、青瓷陶器、佛像香炉、名人字画、文房四宝、红木器具、骨雕木雕、老式钟表相机等等。这里的物件比较整齐一些,品质档次较高,经营业户绝大多数是上海市本地人,业务水平较高,常常吸引着许多藏家前来“交行”。每天的经营以下午最为忙碌,经常有旅游团队光顾,时常会有外国来的重要人物造访;国内的西安、北京等地古玩市场的经营管理人士也常来此交流访问,老城隍庙古玩市场的管理人士也十分注意对外的交流和宣传。在这个经营环境十分舒适的市场转一圈,会发现这里的市场管理也十分到位。据说这个市场前一个时期卖得最好的是瓷器,现在好卖的大多是杂件和家庭装饰用的木雕及老红木家具。收藏作为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受市场金融行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业主们大都有经常光顾自己的“常客”,如藏家、玩家、发财的老板、外国倒爷。从这些常客们来往交易的变换中,经营的业主们虽然能对市场行情作出比较准确的推断,但是,他们有发财的时候,同样也有叹息无奈的光景,这就是市场。

随着1997年11月经改建而成的藏宝楼开始营业,以及在1998年藏宝楼旁边珍宝馆的开业,福佑路马路地摊市场上大批业户都进入楼、馆开始了新环境下的经营。

总的来看,上海市古玩旧工艺品市场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90年代是经营的高峰期,进入21世纪以后,市场的经营稳定,管理规范,数以万计的从业经营人员(约三分之一来自外省市)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正在为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瓷库中国专家建议大家去上海的收藏品市场多去看看。

越来越热的青花瓷 民间藏品九成都是赝品


昨日,重庆瓷器鉴定专家王雍刚联袂四川“青花王”赵德军等川渝名家,入渝寻找民间精品青花瓷,并在位于解放碑的重庆梦虎免费为重庆市民鉴宝(如图)。经过18位专家的仔细甄别,在昨日鉴定的1200多件藏品(包括瓷器、字画、善本、玉器、钱币、杂项等)中,仅有100多件有望11月份在成都拍卖。

昨日1200多件“宝贝”中最值钱的藏品应当算犀牛角雕蝉。这件犀牛角雕蝉呈深红色,重73克,是明代的藏品。专家说,犀牛角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每克价格多在数百元。但是,这个雕蝉更大的价值是其艺术价值,初步估价在20万元以上。

“没啥子,我本来就是按工艺品买的。你看,用那个大碗吃面一定很爽,那个青花大盘子用来盛辣子鸡丁也不错!”尽管瓷器已被多位专家判定为赝品,付先生还不忘和笔者幽默打趣。

付先生说,他是重庆某中学的一位老师,非常喜欢收藏瓷器,至今已花费几十万元购买了百多件瓷器,不过专家认为大多数都是赝品或者高仿品。

“从我们的经验看,民间藏品中有九成是赝品,一成是真品。”重庆收藏协会会长王雍刚提醒普通市民收藏者,收藏投资要多学知识、找准方向。

山东博物馆举行鉴宝活动 藏友超九成藏品是假货


故宫瓷器专家吕成龙的桌上放满等待鉴定的“宝”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平时多去博物馆转转,再收藏时会有好眼力。”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山东博物馆举行的鉴宝活动中,收藏专家劝说前来求鉴的藏友:捡漏心态不可有。

本报记者 乔显佳 

数十件藏品,竟无一件为真品

几乎每次面向民间的“鉴宝”活动,假冒伪劣品数量远多于真品几乎是一定的。这次鉴宝活动同样如此,据专家介绍,此次前来求鉴的瓷器、书画、杂项、木器等藏品,假货比例超过九成,有的藏友带来数十件藏品,竟无一件为真品。

瓷器依然是最多的收藏门类。来自北京故宫的国内著名瓷器鉴定专家吕成龙忙得一上午顾不上喝口水。济南章丘藏友马先生自驾车,用纸箱盛了30多件瓷器前来请吕成龙鉴定,一件件过目后,专家直摆手。旁边围观的藏友有的有些眼力,也一眼看出部分藏品“太新”“太假”。不过也有4件瓷器,被吕成龙鉴定为清末民初或明末清初之物,其中有两件观音坐像,品相做工都不错,在场两位瓷器专家过手看了又看,给马先生很大的鼓舞。

尽管假冒伪劣藏品占绝大多数,但民间确有宝贝。济南市民赵先生和几位亲友一起来鉴宝,掏出一件祭红釉的高足果盘,被鉴定为乾隆官窑之物。尽管此物件在存世过程中有小崩,但其市值也可轻松上10万元。故宫瓷器专家吕成龙说,18日上午经他眼鉴定的瓷器藏品中,还有3件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其中有两件是清康熙之物,一件为明代弘治之物,3件宝贝均为黄釉刻云龙纹。

“王羲之活着时就有人造假”

原济南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崔明泉是山东古玩圈内极有影响力的收藏名家,18日他的主要任务是鉴定书画真伪,他发现,假画占此次鉴定书画藏品的九成以上。

记者注意到,有前来鉴定的藏友向专家强调,自己的书画藏品“光在我家里就挂了四五十年”。有的藏友称所带来的瓷器“都是我亲手从农户家收来的”,言外之意是不会有假,对此专家不以为然。崔明泉更是直言:“王羲之活着的时候就有人造(他的)假!”

面对众多藏友急不可耐地问“值多少钱”,来自故宫的著名瓷器鉴定专家吕成龙劝阻说:现在你不要有“捡漏”发财的心态,“平时没事多去博物馆走一走逛一逛,多看看真品,时间久了眼力就会提升。”

此次山东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邀请北京故宫等单位文物鉴定专家现场为山东藏友免费鉴定藏品,有着加强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的作用。活动中,也有一些藏友表现出良好的收藏心态。济南有位马先生十年前在古玩市场上买了一件变形“寿”字纹瓷盘,被专家鉴定为漳州窑所烧制的真品。马先生说,他热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买了这件瓷盘不为买卖,主要是为了学习其背后的知识。

藏品中的寓意


收藏可以陶冶心灵、增长才智。在我的藏品中,一些藏品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它们中所包含的古趣、雅趣、奇趣和乐趣可谓妙不可言。现供二组民国瓷塑像和一尊当代木、根雕藏品与大家共赏。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件瓷塑人物像,造型准确、比例恰当,不仅人物形象逼真,而且神气活现。有钱者的讪笑,透出一种得意的内心满足,瘦骨如柴为利驱使的小鬼,又有不堪重负的无奈。为了钱,又有多少人能摆脱它的诱惑?

童趣:这组瓷塑人物像,一览无余地构造出两个童子在玩牌过程中的串通手法,就是以桌子和帽子作遮掩,把对方所需要的牌用脚趾夹过去,而玩牌的第三方童子却茫然不知,这一情景却被站在旁边的童子发现了。这件作品妙在瓷塑大师把这一瞬间定格下来,表现出串通方童子的心机和巧妙。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不少人在演绎着类似的作弊手法吗?

愚公移山:这尊“根抱石”的根艺作品,表现了雕刻艺术家巧妙地利用根与石的结构,加上独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和细腻的刀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体现了雕刻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性和天人合一的神韵。寓意深长、令人感叹,催人上进!

其实在不少的收藏品中,如玉器、瓷器等,都有纹饰图案,其图必有意,寓意隐含,或吉祥,或辟邪,或镇宅等等。只要认真学习、请教和揣摩,就能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华,也会在怡情雅趣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

藏品的真相


藏品的真相

关于故宫商业化的质疑之声还没有消退,由瓷器受损开始的一系列网友爆料,再次让故宫成为焦点。新一轮的故宫“黑幕”,全部与藏品相关。刚退休的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看了网上的一些质疑,惊讶于外界对故宫藏品的了解如此贫乏,也反思,“故宫的确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小系统,不怎么跟外界打交道”。

梁金生一家与故宫有据可查的就有五代渊源。清咸丰年间,他的曾曾祖父就在内务府如意馆就职,担任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后来担任宫廷画院如意馆的掌管。爷爷梁廷炜本来承袭祖业为宫廷作画,1925“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后,担任组长,负责清点清宫的公私物品。1931年为躲避战乱,故宫选择了一批珍贵文物南迁,梁廷炜和年仅14岁的儿子梁匡忠开始了长达18年的南迁生活。1949年梁廷炜接到密令,跟随国宝去了台湾,1972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去世。梁匡忠则留在南京故宫博物院,1953年返回北京故宫,梁金生是梁匡忠的第三个儿子,金生,就是生在金陵的意思。

梁金生在内蒙古插队11年,进入故宫已经31岁。“1979年国家刚刚拨了一笔款项用于故宫大修,故宫就从社会上招了50多名维修工,统一招考。”梁金生在工程队干了5年,参与库房维修建设,然后被调到保管部织绣组,后来再到总保管组,跟父亲成了同事。那时候故宫还没有地下库房,都是利用现有的地面宫殿、库房来存放文物。“先天密封条件非常差,门窗不严,风沙一过,满屋子尘土,天天打扫都没用。而那些‘原状陈列’、小范围开放的地方,就算走‘太空步’,脚一落,特别细的尘土就飞起来。”梁金生回忆,“地面不防潮,湿度大的时候地面都长毛。”故宫古器物部金石组的资深库房管理员方斌描述:“库房里后来配了专门的吸湿器,有半张桌子那么大,机器运转1个小时,300平方米的空间,能吸出两到三大桶水来。”

做库房维修的时候,梁金生就算能接触文物,也是“搬搬抬抬的事情”,“把要维修的库房搬空,东西挪到别处,修好了再搬回来”。到了保管组,他才有机会真正地跟文物打交道,第一次接触的,就是毓庆宫里成箱的织锦和布匹。“半人多高的大锡箱子,站在旁边手伸不到底,底下的布匹,要爬到箱子里,举着递出来一卷卷地打开,查验清楚是一段还是一匹,再封好放回去。”算起来,这其实是1949年之后的第二次藏品清理,梁金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到了这项工作需要的无比耐心和细致。到了总保管组之后,梁金生定下了心思:“以我的年纪,再从事专项研究太难了,不如在这里踏踏实实地下笨工夫。”

藏品清理就是要摸清故宫的家底,这项浩繁的工程,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始,一直在继续。郑欣淼到任之前,历史上的6次清点,3次在1949年之前,分别是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接收点查,文物南迁之后的点查,以及北平沦陷期间的点查。1949年之后的3次,分别是1954至1965年,1978年至80年代末,和1991至2001年。每一次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历时10年左右。从皇宫变成博物院的故宫,不仅有历代帝王的珍藏,也是一个“家”,一个庞大的生活起居场所,有一应俱全的宫廷物资,和帝王后妃们的生活痕迹。这些东西如何归类?算文物还是非文物?观念一直在变。从2004到2010年底的第七次藏品清理,在文物概念上,有了最大的拓展,把故宫98万余件藏品的记录,提升到了最新的180万余件。

郑欣淼研究过故宫的历史,他带的第一个“故宫学”研究方向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院史。他发现,“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一直在处理非文物的东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清理,也就是1954年开始的那一轮,主旨是“清理文物,处理非文物,紧缩库房,建立专库”,从1954到1959年,主要是清理历史积压物品和建立文物库房,成立了处理非文物物资审查小组,政务院批示由中央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以及北京故宫共同组成故宫博物院非文物物资处理委员会,先后共处理各种非文物物资“70万件又34万斤”。不同时期被当成非文物处理的种类各异,茶叶、皮件、貂皮,乾隆收藏的“假次画、宗教画”,乃至士兵甲胄都有。“前几年,周海婴先生还拍卖过鲁迅先生买的清宫茶叶。”现在看来,这是对待清宫藏品问题上走过的弯路,但回到特定的情境,这种“甩包袱”的做法,“不是个人问题,是时代民族问题”。

文物的观念在变化,历代故宫人对于故宫藏品的认知也在变化,但守护藏品的态度和原则始终如一,这种传承,梁金生最清楚。从1984年开始,他在“文物总管”的岗位上已经27年,成了故宫内部公认最熟悉所有藏品的人。梁金生说,故宫的藏品有两套账,一套是总保管组的总账,另一套是与总账相对应的各个库房的分类账。账目里,一种是“故”字号,这是1962年吴仲超院长任期那次文物清理建立下的故宫藏品账目;还有一种是“新”字号,这是1954年之后给新增文物建立的账目,最乱的是1949到1954年之间的文物,后来专门固定了一个“新”字号的字段。各个时期的账目都传承下来,梁金生特意搬出了60年代总账中的一本,16开大小的蓝布皮账本,全部是手写记录,蝇头小字,一行行清晰工整。这些账目是最原始的依据,每一次清查,新发现的文物新增号段,而原有的文物必须总账与分账、账目与物品逐一对应。

故宫的家底,就是靠这样必不可少的笨拙方法清点、记录并传承下来,直到引入电子化的信息记录系统。梁金生说,“每一套总账,国家文物局都是备案的,故宫不可能自己私自改动”,而且,任何的文物转移和调拨,账目上都必须记录,就算是因为人员交接问题,某个时期的分账出现偏差,“对比总账也一定能发现问题”。《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的草稿,就是梁金生根据工作心得总结出来的。

让梁金生觉得最可笑的是关于那五件宋人书札的指控。网友爆料说,由故宫拍下的这五件文物后来重现拍卖场。故宫的文物征集,刚好也属于总保管组的权责范围,收纳新的藏品,是故宫博物院自我丰富的一种方式,通过藏品呈现出不断代的历史和文化。梁金生有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他翻查出了当年的记录:“当时是徐邦达先生给院领导写信,希望故宫能够拍下这五件宋人书札,它们很有价值。院里讨论以后也决定参加拍卖会,但申请经费的时候,却因为数目太高没有得到批准,全部过程都有文件存档。”这件没有完成的拍卖之所以写进了年度工作总结报告里,属于工作失误,然后,被无限放大了。

失之交臂的这五件宋人书札,梁金生很惋惜。他回忆,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故宫的文物征集一直很容易,“尤其是解放初期,物价稳定,博物馆也少,文物商店把整车整车的文物拉来故宫,送货上门,任由故宫挑选。‘文革’故宫关门期间,也还有好多东西送进来,1966年底,在北展搞的‘红卫兵成果展览’,展出之后全部送到了故宫,当然,这部分后来落实政策的时候全部退还回去了。可是‘文革’结束之后,落实政策的80年代,可能是大家都心有余悸吧,又是一个文物进入故宫的高潮”。转折在90年代中期,“拍卖公司出现之后,局面就变了。80年代我刚负责文物征集的时候,故宫每年给我的征集费用是1万元,到了90年代初期,是每年10万元,到了1995年,征集费预算已经到了1000万元,都是拍卖公司抬起来的”。

故宫是拍卖公司喜欢的客户,故宫的名气就是提升拍品价值的最好宣传,但他们却并不会因此给故宫最公道的价格,遇到不厚道的拍卖公司,还会故意设局找人假扮买家抬价。梁金生记得,有一次拍卖,他进场后故意没有跟拍卖公司的人打招呼,坐在角落里,举牌几次之后,就再不动声色,看着价格被一路抬上去。到最后,场面上是神秘电话竞拍者胜出,但现实里,是拍卖公司不停地给故宫的领导打电话,追问故宫的竞拍者到底去了没有。最后,拍卖公司的把戏被戳穿,梁金生不仅用事先协议的价格拿走了拍品,还成功砍掉了交易的佣金。只不过,这些风光的故事只是少数,故宫的财务预算制度和文物价格的直线提升,已经让这条收集文物的路径越来越困难。“按故宫的规定,今年必须做出明年的征集预算,但是文物可遇不可求,我怎么知道明年会出现什么东西?”

关于藏品的诸多爆料出处何在,郑欣淼和故宫内部很多人心知肚明,只是不愿说破。“利益之争哪里都有,故宫是个老单位,也是个有各种告状的地方,历史上第一任院长易培基就被诬告盗宝,只是为什么出于私念,却要赔上整个故宫的名声?”

故宫的定位

郑欣淼就任之前,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位已经空缺了11年。张忠培1991年卸任之后,一直没有任命新的院长。郑欣淼是陕西人,从地方干部做起,1992年调任中央政策研究室,继而担任青海省副省长,因为做眼睛手术必须离开高原,才到了文化系统,历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和文化部副部长,就此与文物结下渊源。2002年,故宫成为文化部直属单位,同年10月10日,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0米红墙里的天地,对时年55岁的郑欣淼来说,也是全新的开始。“故宫是个老单位,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从解放以来,总共16年没有院长(1952到1954年,1984到1987年,1992到2002年),实在千头万绪,我很有压力。也有人说,不能拿历史问题当借口,但故宫确实是个有历史问题的老单位,牵涉到方方面面,这个不是我能抹掉的。”他说。

上一任院长张忠培也有同样的感触,他是故宫院长职位空缺4年后的继任者,1987年6月20日正式就任。这位北大考古系毕业的高材生,在吉林大学任教30年,一手开创建立吉大的考古学科,只想站在考古学术前沿搞学问,对于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任命,心中虽然并不情愿,但也决心有所作为。保卫处副处长王子宁对这位老院长印象深刻:“夏天穿着大裤衩坐在门边搓着脚跟警卫聊天,朴素得像个农民,但是只要一谈起学术,完全换了一个人,是位令人真心钦佩的学者。”张忠培用学者眼光对故宫做了一个初步评估:“四大优势只剩了一个半——学术研究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考古学术的发展,宫廷文物这一块没有地位,古建筑这一块好一点,优势领域就是保存的传世文物。”

这个院长该怎么当?故宫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张忠培还记得,“全院开会讨论,说得最多的是管理传世文物的部门,古建部的人也发发言,宫廷部没人说话。专家们也有各种意见,提出故宫应该办成艺术博物馆。我的想法是,应该区分故宫和博物院,故宫有两块牌子,既是国宝,又是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那故宫的特色应该突出两方面,一个是传世藏品,一个是明清故宫,历代王朝缩影”。讨论没有结果,但张忠培想清楚了,“少说多做,先从规章制度建设开始,让各部处权责分明”。他从1988年开始故宫的奖金改革,希望“在不伤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实行按劳分配的竞争机制”。

张忠培还做了另一件硬碰硬的事情,重新做产权登记,收回故宫不同时期被划拨或者被其他单位使用的房屋。“我来的时候,故宫的房子有14个单位占着”,其中就包括端门地区。端门外1917年就被划拨给了历史博物馆,张忠培回忆:“在公安部门的主持下,1988年我跟当时的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坐下来谈,我们是北大考古系的同学,都是苏秉琦先生的弟子,我们达成了协议,端门地区的产权归故宫,但历史博物馆可以使用,继续租赁经营用以补贴开支,一直使用到他们盖好新馆。如果万一那时候福利还不行,也可以继续使用,但最终还是要归还给故宫的。”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后来合并成立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新馆2011年才竣工。张忠培定下的协议,终于在郑欣淼的任期得以实现,郑欣淼说:“今年4月30日签的字,11月端门所有的经营户必须退出,到时候天安门管委会将协助我们收回,具体怎么把端门利用起来,我们还在考虑,可以保证的是,游客再也不会看到那些闹心的历代太监宫女展了。”

郑欣淼比张忠培幸运得多,他赶上了故宫百年大修的历史机遇。工程计划长达20年,每年投资1个亿。上任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与郑欣淼谈话,就特别指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主持故宫大修。郑欣淼正式上任后不到一个月,故宫大修启动。作为初来乍到的“新故宫人”,他在千头万绪里开始了他的任期——维修方案怎样制定,招标工作如何进行,组织机构如何设定,任务如何计划分配,等等。除了古建修复本身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争议之声。“背景也很复杂,当时不光故宫,颐和园、天坛都在修,一些国际组织在质疑中国的修复方法。其实,修的范围、进度都可以商量,争议关键是我们的方法和工艺对不对。”

郑欣淼选择的应对方式,与当年的张忠培很相似,埋头做事,不争辩。修复之后的武英殿和太和殿就是答卷。“武英殿我们经验还不够,更换琉璃瓦时新旧分开,所以新的那半看起来特别亮,批评我们的人也特别多,说故宫修得金碧辉煌像影视城,其实新的琉璃瓦都有火气,太亮,过两三年之后就好了。等到太和殿工程,我们就吸取了教训,8万多块琉璃瓦,全部拍照,每块瓦都编号记录,哪块需要换,哪块不需要,哪块只要上釉,哪块要连泥坯一起更换,一块块来处理。”关于故宫大修5年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在2007年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得到了肯定。“22个国家的40多名专家,3个国际组织到太和殿现场考察,那些外国专家都明白了,东方的建筑是不一样的,材料不同,工艺不同,维修的方式肯定不同。”众口难调,关于故宫大修的争议当然还在,但郑欣淼和故宫的修复团队已经有了底气,“中国式的修复方法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同”。

郑欣淼和张忠培一直保持着联系,两位老人常常在电话里探讨,求同存异。张忠培的任期只有“2年1个月13天”,他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1989年8月被停职,1991年卸任,各种构想,空成遗憾。但他在郑欣淼身上,看到了诸多构想的实现。他对郑欣淼的评价是:“这个院长没有选错人。”郑欣淼也觉得,他们对故宫的思考有许多共通之处。回顾9年任期,郑欣淼的自我总结很简单,一只手就能数完:“故宫的百年大修,第七次藏品清理,提出‘故宫学’研究,两岸故宫交流和故宫的国际交流。”总的方向,是让故宫以开放的姿态,与外界有更多的互动,公开化,透明化。“比如我们正在编辑出版的500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这是第一次透彻地向公众交代故宫的家底,让全社会来监督。”郑欣淼也希望藏品大系能够澄清一种误解,就是北京故宫只有皇宫,好东西都去了台北“故宫”。“台北‘故宫’的65万件文物,38万件是档案,近20万件是图书,真正的书画文物只有10万件。好多人喜欢拿台北‘故宫’跟北京故宫比,其实两者差异很大,台北‘故宫’是公务员建制,跟我们的很不一样。”

其实故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像“文物总管”梁金生形容的那样,就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开放管理处处长檀文亭回忆,故宫的游客从“假日经济”、“黄金周”的概念提出之后,才开始增多,游客暴增则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2009年10月2日,是故宫历史上游客最多的一天,14.8万人。“那是什么概念,外面,从午门排到端门外,全是排队的人和旅行社的各色小旗子,里面,高个的只能看到人头,矮个的只能看到别人的衣服。游客散后,一地垃圾。”这种压力还在持续,2011年的国庆,虽然故宫已经做出了每日限流8万人的方案,并且提前通知公众,但从国庆当天开始,游客压力就在持续增加,同样在10月2日、3日呈现井喷态势。就算没有之前一系列的是非和争议,这种旅游压力,也必然让故宫要越来越多地全方位接受公众检视,这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公众对博物馆文化需求的进步。

主管经营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曾经是国家文物局第一任博物馆司司长,他一直在思考博物馆文化,他觉得:“欧美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日常文化消费的一个部分,但我们的博物馆意识,远没有深入人心。”“中国以文保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占了1/3,到底应该以什么眼光和理念,来传播这种以藏品为主的博物馆文化?如果大家说起故宫,都是经济换算,动辄是里面的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其实应该由故宫来反思,你给公众提供了什么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问题。”72万平方米的故宫,开放区域已经将近1/2,蜂拥而至的游客们兴趣点究竟在哪里?除了拍着故宫的门钉,激动万分地说终于看到了皇上住的地方,还有什么?那些已经被磨得锃亮的门钉,都是附庸传说和走马观花的印记。

10月2日,国庆游客最多的那一天,本刊记者再次到访故宫,上午9点半,整个中轴线上,已经水泄不通。而故宫陈列部精心布展的三个主题展览,武英殿的书画展、文华殿的瓷器展,以及午门城楼的兰亭展,却游人稀疏。这三个展室都免费开放,有凝练的主题,展示着诸多传世文物,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展览解说和演示系统,就算对这些主题从不了解,也可以通过现场电子设备的辅助,开始一段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可惜,这些稀疏的游人里,愿意静下心来欣赏的人更加少,许多人只是匆匆绕场一圈,无视禁止拍照的警示,拿着相机或者手机,趁着工作人员不备,偷偷按下快门,闪光灯此起彼伏,闪过那些传承百年千年的传世文物。午门兰亭展里的工作人员们,一上午都在重复同样的话——“请不要拍照!”从最初的客气克制,慢慢变得不耐烦和生硬,但他们的努力,旋即就被更多的闪光灯淹没了。■

收藏品鉴赏


收藏已成为时下投资理财的一大热点。在古玩界有这样的说法,管收藏字画的为吃软片儿.管收藏瓷器的叫做硬片儿,管陶器叫做“瓦片”儿。收藏不但能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还能进行资产保值增值。面对市场各种收藏品,投资者应该不断提高收藏品鉴赏能力,才能成为投资赢家。本文以瓷器收藏为例,抛砖引玉。

一、收藏的原则

1.积累原则。一个人的修养来源于常年的知识积累,做收藏投资,不仅提高自己的鉴赏知识,还应尽量多读相关书籍,尽可能多地知晓历史、考古和社会知识。知识多了,修养深了,收藏的眼力才会逐步增强。

2.兴趣原则。有许多事物,初看没什么收藏价值,但当收藏达到一定规模,或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后,却又显示出了极大的收藏价值。因此只要确有兴趣,什么藏品均可收藏,但要持之以恒。

3.熟知原则。商场上有句至理名言:“小熟不做。”对某一收藏品的品种、性质、特点、市场行情等有关情况不熟知,就难以准确判断各品种的真伪、价值及未来价格走势等,从而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投资决策。

4.辨伪原则。拍卖会、古玩销售场所并不能保证拍品一定是真品,有很多赝品鱼目混珠。这时候,鉴别真伪就很要紧。辨伪,要听听专家的意见,没有把握的,多找几位进行求证,不要轻易出手。而一旦看准了,对自己十分满意的艺术品,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如何逢高投资古瓷

在中国传统收藏界,陶瓷、青铜、书画向来被视为三足鼎立的“三大项”。而陶瓷的投资更是备受收藏界的青睐,在艺术市场上高价频出。那么该如何投资古瓷呢?

1.选择那些相对少、精、异形的古陶瓷器。大凡收藏者和买家都希望自己手头上拥有“人无我有”的器物。器物精美,历来都是受到人们追捧的,所以价值就会高。而异形瓷器,因工艺难度大、成本高,就算现在价高利低,但今后潜力会成倍增大。

2.选择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古代名窑作品。有些古瓷,无论当时还是眼下,都可算作高质量精品,但由于人们因时代、民俗、社会传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此时的购藏绝对是潜力巨大的“绩优股”。

3.古瓷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有冷有热,有高有低,要正确把握其中的“度”。不仅要打时问差,还要学会打“地区差”。例如:南、北方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艺术品存量也不同,生活指数、购买力、消费能力和水平也不同,都有可能造成器物价格的地区差。

三、“一要,三不要”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可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得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避免收藏一些假古瓷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一要,三不要”: “一要”长于陶瓷学问。我国的陈设艺术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有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还有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等;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

陈设艺术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形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选购陈设艺术陶瓷要在白天光线好的地方,灯光往往会出误差,对瓷质可轻轻弹叩,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沙哑声音有裂纹的,再好看也不值钱,而且有裂纹的陶器不易保存。

“一不要”总想从旧货古玩市场买到珍稀名瓷。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十分珍贵,即使是皇家也不易得之。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就很昂贵,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更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鉴定理论书的误导。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鉴定理论书中的特征,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目前,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

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按图索骥,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而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问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

总之,收藏者要多与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还应该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只有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提高。

四、瓷友禁忌

因为对古陶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而结成的朋友,叫瓷友。过去收藏古陶瓷,为藏品的安全起见,往往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密不示人,那是社会不安定造成的。如今盛世收藏,对于一般收藏者说来,应有开放的意识,打破封闭、广交朋友,变一人玩为众人一起玩,与友同乐,更有乐趣。然而结交瓷友,也应有所选择,有可交与不可交之别,有的可深交,有的只是“点头”之交罢了。

首先,瓷友应是雅友。收藏古陶瓷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清茶一杯、观陶品瓷、谈古论今、互相启发。从陶瓷上看到历史的兴衰,看到土与火的创造,看到前人的智慧与技艺,看到古代的艺术与美学,通过鉴赏来与古人对话,从而进入一般人无法领略的高雅境界。

其次,瓷友应是诤友。正因为古陶瓷博大精深,所以才要瓷友之间经常雅集切磋、聚会研讨、帮助掌眼。这时特别需要收藏者有虚怀若谷的气度、瓷友问实话实说的爽气。悟性有快慢、知识有长短、经验有多少,意见自然也常会有分歧。不能碍于情面,不敢真话实陈;也不要固执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为求真理,面对实物,对照理论,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瓷友应是益友。瓷友之间的友谊应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之上,以相互协助、相互有益为原则,且对人要宽容、友善、谦让、讲究信誉。因此,为瓷友鉴定,要信而有证;为瓷友提供信息,要占而有信。即使瓷友之间交流、交换藏品,也要本着共赢互利的宗旨。收到珍品精品,共学共赏;有了挫折,共同总结教训、互相开导、真诚沟通。但往往由于金钱利益的关系,陶瓷界经常上演令人痛心的一幕幕骗局。下面就提出三点禁忌来警示初学者。

一是忌“蒙骗”。为经济利益驱使,编故事,设圈套,以假充真,信誓旦旦,助友为名,行骗为实。这样只能毁誉于己,失信于人,失去朋友。当然更不能合伙去骗别人。

二是忌“贪争”。在共同的收藏活动中发现可藏之器,心中都想归为己有,于是不择手段争抢不休、不惜哄抬价格。这样只会翻脸失和气、贪心失友谊。

三是忌“背毁”。对于一件古代遗留下来的陶瓷器,其文化内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见仁见智,是由各人的实践经验和文化艺术素养决定的,瓷友之间有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切忌看出问题来,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甚至面誉而背毁,有意抬高自己,却将朋友贬得一钱不值、一无是处。这绝非真正朋友所为。

任何收藏品,包括书画、金银、玉石、古董家具等均需要有相应的鉴赏能力,例如辨伪能力,价格判断能力等。收藏品鉴赏是一门学问,要认真研究,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收获更多

钱币瓷器字画收藏与交易


古币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称量货币,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也都包括在古币的范畴之内。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它不仅是币材多样,而且流通受地方限制,钱币面额又多,钱名称也多。宋代最流行年号钱,两宋的铁钱是长期的币制,四川一带就是专用铁钱的。北宋九个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号,铸了二十七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宋元、圣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号,铸了十八种年号钱和三种非年号钱(大宋、宋圣、皇宋)。宋代古钱币拍卖,宋代古钱币交易市场,宋代古钱币价值。

古董鉴定、瓷器鉴定、书画鉴定、玉器鉴定、杂项鉴定、拍卖平台、电视栏目等等

香港科大文物鉴定检测中心

鉴定范围:陶瓷、字画、玉器、铜器、印章、钱币、木器等;

鉴定时间:每周一到周六;上午9:30-12:00下午14:00-17:30

鉴定内容:国家一级专家鉴宝,(可开具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

征集范围:名家字画、陶瓷、翡翠玉器、杂项清玩、明清家具、瓷器、书画、玉器、油画、古籍、文房、杂件、当代玉雕、珠宝、翡翠、铜器、邮品、钱币、奇石、名酒等等

拍品征集种类:

1.名家字画: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油画、水粉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不限,历代著名画家及名人绘画精品,岭南名人书画及海派书画精品.

2.精品陶瓷:古代各窑口到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为佳,宜兴名家紫砂、历代精品瓷器、明清景德镇官窑及民窑精品、宋瓷名窑完整器、毛瓷、当代景德镇名家手绘瓷。

3.翡翠玉器:高古玉,明清和田玉,A级翡翠为上.要求玉质佳、雕工精。

4.杂项清玩:竹木牙雕、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金银器,青铜器,古琴,犀,角,奇石,象,牙,竹雕.

5.明清家具:各种材质的硬木家具,以紫檀和海南黄花梨为最好。

6.金属器皿及造像:青铜器(周代以后)、明清宫廷或藏传密宗精品佛教造像及法器、佛寺壁画、石雕佛头。

7.当代绘画及雕塑艺术:要求有作者证书;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