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烧造年代距今较远,其工艺特点并不像明清瓷器那样为人们所熟悉。近日,邢窑爱好者,资深藏友“邢窑翰林斋”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帖子总结了邢窑的部分鉴别要点,文章简短精炼,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邢窑遗址考古发现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真假邢窑白瓷共生。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第一,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第二,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唐代邢窑白瓷质地再优良,工艺再先进,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邢窑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烧制,窑炉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积釉处闪有水绿色,这也是辨别新、老邢窑白瓷的手段之一。

第三,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第四,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个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窑白瓷碗在市场出售,该碗釉色极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里泛灰色;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第五,唐代邢窑白瓷款识:邢窑白瓷款识常见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阴刻款识较多。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初资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称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这三十年里,通过挖掘和出土发现,“盈”字款刻在罐子、执壶及其它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称呼“盈”字罐、“盈”字执壶等。而“翰林”款刻在碗上也有两例,一例是在网上看到刻写有“翰林”款邢窑白瓷碗;另一例就是笔者也收藏到一件邢窑白瓷玉璧底碗,“翰林”二字刻写在玉璧底中部。

第六,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目前在邢台有几家在生产邢窑白瓷产品,那只是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景德镇瓷土,制作的白瓷,胎极为细腻,釉色发青,不是纯白的那种白,而是白里透青,青中透白,是十足的影青瓷。外地仿制邢窑白瓷的比比皆是,只是胎釉比本地仿制的要白,但工艺不及本地制作的工艺品质量高。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康熙郎窑红如何鉴别真伪


鉴定真伪是收藏者迈入收藏行列需要学会的第一个技能,只有学会鉴定其真假,才能避免错过真品,买到赝品。那么,康熙郎窑红如何鉴别真伪呢?下面,小编从几个方面为大家简单说一说,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有很多,像包浆、胎底、胎骨等都是,而鉴定康熙郎窑红真伪,一定要看发色,也就是红釉的颜色,其次才是包浆、玻璃质感、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窑红的发色是什么样的呢?据小编了解到,康熙郎窑红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高温铜的比例非常高,因此在烧制完成之后,自然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种深紫红色,玫瑰红色。在强光的照射下,这种红色又会发生变化,形成鲜红色的质感。

所以,只有在强光下,康熙郎窑红才有鲜红色,其他都是深紫红色。而康熙郎窑红后期的仿品,大部分都是比较淡,颜色看上去比较鲜红,无论是强光还是自然光都是一样的。

二、看开片

康熙郎窑红的烧制成本很高,正是因为如此不计成本,所以,其釉水比其他的瓷器更肥厚一些。再加上配料的时候,会加入玛瑙,因而烧制出来的瓷器极具玻璃质感。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还会因为温度的缘故,导致形成自然开片,且不均匀,不明显。在放大四十倍的放大镜之下才能看到少量气泡。

三、看胎底

康熙郎窑红仿品很多都是拿着康熙白胎去复烧的,所以,胎骨并不是鉴定其真伪的有效标准。而胎底,据小编了解,有两种考证方式,一种是苹果青,一种是米汤底,这都是康熙朝早期的特征。第三就是糖白釉。

除了釉色不一样之外,开片大小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苹果青的胎底开片很大,但是不明显,米汤底开片小,却很明显。

四、看器型

了解过康熙郎窑红的人都知道,康熙郎窑红基本上都是小型或者是中型为主,很少有大器,所以,能够遇到大器的几率很低。而大器的价格要比中小器高很多。

到了清中晚期的时候,仿康熙郎窑红的器物不断出现,其器型就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出现较多的大器。

总的来说,康熙郎窑红是一个不错的藏品,但是数量非常少,而后期仿品中以光绪朝时期的仿康熙郎窑红最好,所以,即使是仿品,价格也未必低。另外,学会鉴定康熙郎窑红真伪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了判断瓷器的价格。因为康熙后面的郎窑红都被称为是仿康熙郎窑红,因此,市场价格肯定不如前者。

康熙郎窑红如何鉴别真伪?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康熙郎窑红如何鉴别真伪?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着。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须要小心。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郎窑红如何鉴别真伪?”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马家窑彩陶真伪鉴别方法


马家窑彩陶真伪鉴别方法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陶瓷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加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五、色彩鉴别

真品陶瓷的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办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怎么鉴别建窑瓷器的真伪


坐落在福建建阳市水吉镇的建窑是我国宋代几大著名药厂之一,在这里烧制的黑釉瓷器是我国目前瓷器市场上重要的瓷器之一。然而,仿造技术的发达也让瓷器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假冒建窑瓷器,尤其是价格昂贵,制作精美的兔毫盏一系列的建窑瓷器。那么,人们到底应该怎么来辨别建窑瓷器的真伪呢?

一、从瓷器的外观来鉴定

对于宋朝建窑所生产的建盏瓷器而言,它们在外观上一般分为敛口和敞口两个类型,大多数的小碗其口大足小,外形类如现在常见的漏斗。在具体的外观设计上,距离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一道圆形棱角,外壁靠近足部三分之一往往不会施釉,而靠近口沿出的釉质颜色大多为深黄褐色,而且釉水分布上下并不均匀,靠近口沿部分较薄,越往下越厚,达到足部时呈现自然垂流的水珠形状。在建窑瓷器当中,建盏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中在博物馆以及拍卖会上常见的为口径在十厘米左右,高度在六厘米左右以及圈足为两三厘米的中型型号偏多。这些瓷器的外观古朴敦厚,线条自然,并时刻焕发着历史的厚重感。

二、看瓷器的胎体

据科研和收藏界专家研究发现,宋代建窑瓷器的烧制其胎土是使用了当地的富铁瓷土,烧制而成的建盏瓷器的外壁厚度一般在2-8毫米的厚度,足部厚度在一厘米左右,即便如此薄的厚度,整个建盏瓷器依然有一种沉重感,拿在手里压手感较强。由于当时烧制技术上的原因,瓷器的胎体颜色呈现紫褐色,颗粒感重,外观略显粗糙。即便是在后期修胎工艺上,其手法草率,修胎的棱角痕迹明显。故此,体现在瓷器的胎体上表现上大多为圈足留有浅黄色垫饼痕迹,整个胎体略显粗糙,重量偏重。

三、通过看釉质判断建窑瓷器

由于大多数建窑瓷器的烧制是在一千三百多度的条件下烧制而成,此温度下的釉水大多会向下流动,从而导致了瓷器上部釉质较少,足部偏厚,且在颜色上呈现三氧化二铁的黄褐色,受到土壤中化学物质侵蚀,口沿等处还会有坑洼麻子底以及露胎处。

建窑瓷器是我国瓷器当中宝贵的财富,它的出现为我国瓷器文化史添加了浓厚的色彩,希望大家在收藏建窑瓷器时学会辨别真伪,以此让收藏更有意义。

怎么鉴别马家窑彩陶的真伪?


怎么鉴别马家窑彩陶的真伪?彩陶真伪鉴别方法多样,既有普遍性、常识性的鉴别方法,又有特殊性、科学性的鉴别手段。马家窑彩陶的研究是一门学问,它的甄别同样是一门学问,虽然复杂难辨,但总有其规律可循,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加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四)胎质鉴别

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彩陶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部分真品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随处可见。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郎窑红瓷器如何鉴别真伪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主要在明代开始开创,清朝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制瓷的工艺也到了其鼎峰时期。古代烧制的郎红是以铜来进行着色的,通过一千三百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对于烧成的温度、氛围以及温度要求的非常严格,烧制难度较大,烧成率较低。

在民间的谚语中有:“若要穷,烧郎红”在当时郎红的瓷器就非常的昂贵。其色彩较为的绚丽且光润度较高,红艳较为的鲜明有着非常强的玻璃光泽感,由于其釉汁较厚,在高温烧制下会发生流淌的效果,所以烧制成功的郎红往往会在其口沿处露出白色的胎体,呈现出旋状的白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灯草边”。

郎窑红是通过模仿明朝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的特征烧制而成的,从其工艺特色上看,釉层较厚,玻璃质感较强,上等的郎窑红会呈现出鲜红色的色泽,釉色深浅不一。

从其釉色上看,瓷器色泽较深的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而色泽较为的浓艳的则会呈现出泛黑的状态、色泽较浅则会出现粉红色的呈现,色泽较淡的会呈现出暗褐的状态;从其器物的底釉上看,色泽较为的丰富且多样,有米汤色、苹果青色还有红釉、白釉的出现。

从其烧制的工艺上看,主要分为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单层釉的瓷器则会在其口沿处出现向下垂流的现象,一般为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而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的现象存在的。

由于釉会发生垂流的现象会出现器物的上半部出现釉色浅淡、下半部分釉色深艳的现象,对于制作工艺的精湛以及掌握的火候要求的非常严苛。

郎窑红釉的瓷器釉质较为的坚硬且提纯工艺较为的成功,从其胎体上看,呈现为洁白细密的状态而且较为的坚硬,在其瓷器的口沿处有着粉质的粉白釉以及浆白釉的出现,有多处破泡的出现;从其加入物铜来看,作为一种活跃的原色,在不同的烧制状态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正常状态下会呈现出铜红色,失误的状态下会曾现出层次不同的青绿色、浅绿色等色泽;从其烧制的类型上看,品种较为的丰富,郎窑最大的成就就是将明中期的铜红釉烧制的技术延续下来。

郎窑红瓷器的存世量较小且烧制成功的瓷器较少,市场上一旦出现郎窑红瓷器的上品其价格是非常高昂的,收藏空间也是非常高的,在国际市场上都少有出现,足以可见它的珍贵。

邢窑瓷器的发展与鉴别方法


说到唐朝瓷器中的佳品,就必然提到邢窑瓷器。目前市面上传世的邢窑瓷器是非常少的,但是从作为文物的出土邢窑瓷上就可以看出其器型端庄而富于变化,开片纹精美,特点鲜明,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首先,邢窑瓷器的器型是特别富有唐朝特色的,无论是罐还是瓶、碗,器型都饱满圆润,制作上也精致细腻,具有唐帝国富丽堂皇的时代美感,体现在颜色上就是色料、釉料的选用也较为大方、明艳,如同唐诗的女俑一样尽显富贵雍容。

其次,由于邢窑瓷器所处的时代——唐朝,其陶瓷工艺还没有如宋朝一般的炉火纯青。所以邢窑瓷器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有粗细之分,同一个窑口中出了两种瓷器,并且两者都是质量极佳的名瓷。其中的粗白瓷,顾名思义,有自然痕迹,所以其颜色是比较自然的黄白色,这是由于唐朝前期工艺的限制:比如在揉泥的时候没有揉充分而导致的泥料中含有空气,后期自然氧化的情况更严重一些。这都是自然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唐邢窑瓷器的一个特色。

而比较精品的邢窑瓷器是在唐末乱世出现的,这个时期南北文化有了交流,因此瓷器烧制的技法也逐渐成熟。即使是粗白瓷也精细了很多,从瓷胎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唐朝前期的邢窑瓷器瓷胎是比较粗的,并且以手抚之能感受到比较粗粝的纹理。但是在唐末的时候。邢窑粗白瓷已经有了较为细滑的表面,以手抚之,白腻光洁。

当然,邢窑细白瓷的发展史要更精细一些,因为细白瓷是皇室供瓷,质量要求也就更高,邢窑细白瓷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白釉,相比较于其他的窑口来说,他的白釉并不是纯粹的白,而且浅白带一层细碎的鹅黄,不要小看这一层鹅黄,他是邢窑细白瓷的韵味之所在,这一层略带黄的白釉不是完全光滑的,它上面会有细微的孔眼,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些孔眼遍布在釉层中,和白釉中的鹅黄相呼应,泛出了浅青色,这就导致邢窑细白瓷不像别的窑口所出白瓷一样拥有玉的质感,而是较为冷清、更倾向于瓷器本身的质地,所以也有人将邢窑瓷器戏称为唐蛋壳瓷。

邢窑瓷器不仅从釉的光泽和颜色上来说比较冷清,而且从其厚薄来说,上过釉的邢窑细白瓷是稍微有些透明的,在聚光灯下观察,甚至可以透过瓷胎清晰地看到灯的影子,所以如果手中的藏品不是那么轻薄,没有较强的透明感强,则很可能是后世的仿品,因为即使是现代技术也很难达到细白瓷这样的水平。

不过在鉴别邢窑瓷器的真假时应当注意,由于唐时期的工艺所限制,邢窑瓷器的品控是非常不稳定的,这导致了有一部分非常精品的瓷器价值连城,而另一部分相对粗糙、光泽度和色泽都差一些的瓷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邢窑遗址


邢窟白瓷碗片(唐)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邱、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及107国道以西氐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西双井以南,内邱冯唐以北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面积约300余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4°26'114°32',北纬37°15'-37°30',海拨高度为82-140米,1996年11月 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邱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约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窑址13处。采集、征集和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万余件,从瓷类上分为白瓷、青瓷、黑釉瓷、黄釉瓷,出土器物有盘、杯、碗、罐、盆、壶、钵、灯、盂、炉、砚、俑、佛龛、盏托等。

邢窑遗址地理位置图

邢窑遗址系唐代白瓷窑址,分布在河北省临城、内丘二县交界的磁窑沟和临城境内的解村、程村、祁村、澄底、岗头、双井村一带。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具有典型邢窑特征,与唐陆羽《茶经》记载的邢窑白瓷“类雪”、“类银”相吻合,也与李肇《唐国史补》所记的“内丘白瓷瓯”相一致。窑址发现于1980年,经调查,证实了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白瓷是邢窑的产品。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窑址中未发现窑炉。窑具比较先进而多样,除一般漏斗状匣钵、桶式匣钵外,还有一种盒式匣钵,有盖有底,坯体置其中,然后放在漏斗状匣钵之上,专用于烧造高档白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灵武窑瓷器真伪鉴别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