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间收藏家的文化梦

周斌与他收藏的古瓷壶

周斌的镇馆之宝——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凤纹凤首扁壶

5月22日,湖南首届古陶瓷鉴定研讨会暨古陶瓷百壶展在长沙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社科院等国内多所文物鉴定机构的顶级专家相聚于此,围绕一位湖南民间收藏家多年的陶瓷收藏成果进行鉴定,并对藏品价值给出高度肯定。

这位民间收藏家叫周斌,10多年前他还是长沙汽车西站一名普通的汽车调度员。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民间收藏家,很多偶然的机会让他收获了不计其数的古陶瓷。现在他已是有名的收藏家、鉴赏家,他打造的动漫企业也成为动漫湘军中的一匹黑马。

他说,所有的偶然只源于一个必然事实,那就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磨灭的深厚情结。

古陶瓷百壶展当天,走进“中国壶王”周斌的古陶瓷展厅,各种不同款式的古瓷壶让人眼花缭乱,战国的越窑青釉龙首提梁壶、晋代的德清窑黑釉鸡首壶等,其中一尊青花釉里红凤纹首扁壶格外显眼,引得前来观展的人们驻足观望。站在一旁的周斌看着大家对展品表现出的好奇,一脸满足。

上世纪70年代初,周斌出生于长沙县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便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与喜爱。1996年从湖南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沙汽车西站当汽车调度员。也就是在该岗位上,他结识了领他走上收藏之路的古瓷收藏家陈立宜。

在陈立宜的影响下,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充满感情的周斌也对收藏产生了兴趣。最开始,他跟随老师去窑口现场收瓷片,花10块钱去淘一个个破烂的碗,那时一个月工资才200元,几乎都用在了收藏上。再后来他辞去工作下海经商,生意做到哪收藏跟到哪。

周斌说,展出的108件古瓷壶是他从事收藏10多年来的成果,这些藏品出自战国至民国时期,108把形态各异的古瓷壶,跨越2000多年历史。周斌告诉记者,这样的古瓷壶,他还有近千把。其中最贵的一把花了100多万元,而他花在收藏上的全部费用已达2000多万元。

在场的专家表示,展出的藏品中有不少价值连城的孤品。

从门外汉到收藏专家,中间的曲折是难以想象的。“刚收藏时,自己非常狂热,见到东西就想收,不加研究与分析,走了不少弯路。由于不了解,经常收到赝品,花了不少冤枉钱。”周斌说,通过近10年的摸爬滚打,他才逐渐放平心态。他深刻体会到,把玩是收藏的最好心态。“此前收藏的东西特别杂,后面便决定潜下心来专门研究一门,而不是盲目的收藏,这一点对于我后来眼光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展览,集中展示的是从战国到民国各个时期的古瓷壶。周斌告诉记者,在湖南办一次这样的民间收藏展览是他多年的夙愿。多年的收藏经历让周斌看到许多价值非凡的东西留在民间无人在意,以至于很多宝贵的文物流失他乡。“民众的收藏意识还是薄弱,这样的展览目的是希望政府鼓励民间收藏,培养民众的收藏意识。避免那些散落民间的文物流失。”周斌深有感慨地说。

民间收藏家周斌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南锦绣神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深圳文博会上,由他带领的团队制作的动画片《奇游迹》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并与多家厂商签订了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销售合同,金额超2亿元。

这部720集大型原创动画片《奇游迹》,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与众不同的是,《奇游迹》把动漫与旅游相结合,通过与景区合作,把景区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优美风景融入动画片中。周斌多次表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打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漫更是他努力了多年的一个梦想。

近两年,不少湖南动漫企业出走,导致产量下滑,人才流失。另外,由于原创动漫盈利难、保护难等原因,动漫湘军遭遇发展瓶颈。在他看来,湖南动漫陷入困境,不是因为动漫没有观众,而是缺少喜闻乐见的作品。

周斌说,他打造的动漫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受众在娱乐中受到教益,同时他认为动漫的观众不仅限于孩童,还应包括成年人。目前公司已经启动两大动画项目,一是《奇游迹》,另一项目是《姓氏王国》,以《百家姓》为基础,采用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讲述每个姓氏的起源、发展历程,目前正在制作中。其中《奇游迹》已与20多家省级电视台签约,有望今年8月在央视首播。这些成绩让奋斗多年的他百感交集。

周斌说,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的作文便经常被杂志选登,那时他的心里就有一个关于文化的梦,40年人生中虽然也有兜兜转转,最终却还是实现了心中关于文化的梦想。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收藏是一种爱好传承 三位民间藏家的那些事儿


都说古董界水深,在普通老百姓看来,那都是有钱人才能玩儿得起的嗜好。不过,今天介绍的这3位民间古董藏家还真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他们笑言自己是“最有钱的穷光蛋”,下面就讲一讲他们鲜为人知的那些事儿。

因为爱,所以爱

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齐同民本是一名教师,由于从小对古董的热爱,很早就进入到了古董藏家的行列。

齐同民认为自己对收藏的热爱源自遗传。在他的印象中,童年时期妈妈的姥爷家里就有很多古书和古钱。每次串亲戚,幼小的他就对这些古老的东西爱不释手。文革时期,为了能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小人书、人模、钱币等保存下来,齐同民还真就把它们用塑料布包好放在了鸡窝里,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潜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齐同民开始收藏邮票和古钱币,直到1995年接触到瓷器,他才转向了瓷器收藏。这里还有一件小趣事,一天齐同民在古董市场上看到一个玉雕的小狐狸,只是觉得东西好,就花了5元钱买下来。那狐狸尾巴回蜷至下巴,歪着头、眯着眼在睡觉,神态真是美极了。齐同民当时并不懂行,后来被一个朋友以800元的价格买走了,心里还高兴的不得了。3天后,齐同民才知道那位朋友又转手卖了8500元。“现在想想,汉代和田白玉雕成的小狐狸,我那朋友也只是捡了个小漏,挣了点小钱”,齐同民回忆到。

再后来,齐同民又接触到木器家具和瓷器,通过“以藏养藏”的方式,每年他也能挣上几万块钱,比工资多一点。当雪球越滚越大之时,齐同民的发财梦也越发不可收拾了,他说:“人有了贪婪的心,收藏的路上就会有陷阱已经在你面前铺开”。一次,齐同民看上了一套漂亮的紫檀方桌椅,心里合计要是买到手肯定赚不少钱,于是2.9万元买回了家。业内朋友一看,东西是老红木的,只有一块是紫檀镶的椅子腿,最多值两三千元。发财梦破灭,齐同民一次就赔了近3万元。

从那以后,齐同民收藏就比较谨慎了,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年的收藏,20年的努力,使得他在中国古钱币、古陶瓷、古家具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我的藏品只要有几件精品可以按照‘唐宋元明清’的朝代顺下来就可以了,其实就是玩的心态。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政治、经济、文化都在文物上面反映出来。我喜欢这些东西,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喜爱、一种认知,一种肯定、一种珍惜。”齐同民如是说。

齐同民喜欢把自己的藏品送给喜欢它们的朋友,他认为文物的价值就是传承。然而,现在他越来越感到一种危机感。“现在的年轻人一谈到文物就会担心是真的还是假的”,他谈到,“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了距离感,缺少美的感悟,着实让人担心啊”!

三十年基本建设,使大量文物都冒了出来

北京藏家陈立建谈到,改革开放30多年,新中国的基建规模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大得多。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地的楼房都很少见,天津那个时候最高的楼只有四层,像石家庄这样的城市也就是两层,而两层楼的基础不过一两米深。现如今,高楼大厦林立,地下车库再加上基础,少说也要挖到地下六七米深,于是,把全国的土地都翻了个遍,这些文物自然就冒出来了。“还有高速公路、高铁建设,古河道清理和水利建设,出的东西太多了,喜欢的都知道这些是宝。”陈立建表示,“但一些专家不这么认为,没见过这么多东西,就统统认为是假的,正因如此,也导致我国很多的文物受损或流失。”

有专家表示,民间收藏90%都是赝品,在这一点上齐同民持反对态度。如今,在我国的民间藏家少说也有几千万人,每人收藏10件,也要达到上亿数量的藏品。仅景德镇几个手工作坊,根本不可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生产出这么多赝品,更何况还有很多东西是现代工艺也根本无法制造出来的。现如今,连真品都不一定能卖出价,假东西就更没人买了,唯利是图的商人怎能做这等赔本的买卖?

呼吁文物鉴定法尽快出台,为我国的文物流失把好第一道关口

北京藏家徐强可谓是收藏大家,几万件藏品目前都集中在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的阳光文物宫里。

一提到中国文博界的鉴定现状,徐强真是忧心忡忡。“看外国博物馆、收藏家手里不断流入的东西,这些肯定是从中国流出去的,然而中国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种事态继续,又或高价从国外的拍卖会上购回”,徐强谈到。再有,就是我国目前出现的一些所谓的评估委员会,根本没有合法鉴定资质,却在全国各地招摇撞骗。“各行各业都需要有资质持证上岗,唯独文物鉴定,国家连文物鉴定法都没有,如何能为文物的流失把好第一道关口啊!”,徐强激动地说到。

其实,再有经验的鉴定专家也不可能单凭眼和手就能一一确定每一件文物的真假和年代,因为中国文物太丰富了,只有通过科学的机器检测,才能真正确定生产的年代。目前,通过科学家们的长期努力,鉴定文物真假的检测仪器已经诞生,起码铜器、瓷器的检测已经很成熟,很可靠。中国科学院的大批专家将全国所有古代窑址的资料,和出土文物的标本资料综合起来,做成一个数据库,通过仪器的检测,对比成分含量就可以判断出具体年代。对此仪器的鉴定结果,国际上是认可的,反倒是中国不认可。

在徐强看来,收藏本是很简单的事,只要喜欢,买得起就可以了。然而,目前这些正常的秩序被一些人利用,成为为个人牟利的工具,使得代表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物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实在心痛。

3位民间藏友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保护好这些美好的事物。为中华文明,尽一己之力。

一个陶瓷收藏家的情怀


去年11月,我应邀参加香港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传统陶艺及现代陶艺国际研讨会”。与研讨会同时进行的有一个作品展览,按规定,每个出席研讨会的陶艺家应带几件作品参展。可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石湾美陶厂副厂长庄稼却没带作品。问何故,答曰:“香港有借。”

开展那天,展厅果然立着庄稼的两件陶瓷雕塑,一件叫《诗圣杜甫》,一件叫《与君同寿——彭祖八百岁》,均有40多厘米高。我心想,庄稼真会起巧,免去从大陆搬动香港的功夫,又免去途中可能破损的担心受怕。我同时纳闷,他的作品怎么香港有借?

晚上,我在下榻的亚洲酒店找同行问候,串门串到庄稼房间时,见有一个陌生人,庄稼忙起身介绍:“这位是香港陶艺收藏家吴志明先生,我的展品就是从他那里借来的。”

哦,收藏家?我仔细打量他,衣着朴素,身体不瘦不胖,不像是个大富翁。他听庄稼说我来自景德镇,立刻显得很热情:“景德镇的陶瓷我也喜欢收藏,王琦、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等人的,我更喜欢。”他居然一口气讲出原景德镇八大名家的尊名大姓,一个不漏,叫我大为惊讶。

对于收藏家,我原来也未接触过。但我知道有的出于对民族之根的眷恋,喜欢收藏民族色彩极浓的艺术珍品;有的从宗教信仰出发,偏爱收集符合自己宗教心理的东西;有的按照自己的现代审美情趣,收寻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有的为财产保值而收藏;还有的也许是附庸风雅。眼前这位收藏家属于哪一种呢?

出乎我意料之外,他说得沉重:“中国陶艺精品流失国外太多了,我不能不为保护这些精品尽一份心,我死前要留下遗嘱,把我的全部收藏品捐赠国家。”一席滚烫的话,使我深受感动,对他肃然起敬。

我们许多人疲于追求生活的温饱,没钱收藏艺术品,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艺术精品的经费也有限,许多艺术精品自然流失国外,以至于我们的陶瓷专业工作者要研究某一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还得常常翻阅外国资料,实在令人痛心。眼前有这么一位品德高尚的收藏家,真是难能可贵。从与吴志明先生聊天中得知,他的艺术素养也很厚实,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都能说出道道来。由此,我想到香港的一位同行对我说的话:“香港容易接受中国文化,也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从我近几年多次赴港考察、展出的情况来看,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既有保留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面,又有高度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一面,又有高度现代化生活的一面;既有西方文化的参透,又有民族文化的痕迹,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完美情趣上的多元格局。其实,不仅港澳地区如此,东南亚地区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为这些地区佛教文化氛围浓厚,审美情趣是单一的,因此我们面向他们的陶艺作品也只有单一的佛教题材,殊不知情况早已变化。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之间,有审美眼光的大收藏家介入,不能不是左右审美趣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收藏家本身就是一家私人博物馆,如果开放的话,是可以起到艺术交流、观摩、借鉴保护作用的。吴志明先生他诚意邀请我们这次与会的陶艺家去他家参观,可惜会议活动日程安排很紧我,我有心去却未能实现。

吴志明先生在与我交谈的短短时间里,给我的印象是很深的。我深信,他的一番话语在我以后的创作实践中是会化为力量的。

我们陶艺创作者应学会研究收藏家,与收藏家对话。

收藏家的瓷器邮票收藏


我喜欢瓷器,是缘于这样一种观念,人世间一切珍贵的东西,几乎无一例外是美丽而又易碎,比如爱情、比如瓷器……大概正是缘于此吧,因美丽而又易碎才显得格外珍贵的瓷器,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珍爱的宠物。

熟悉我的朋友大都知道,区区在下还是一介低层次的集邮爱好者。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那一旦碰到了以瓷器为题材的邮票,更是喜欢得不得了。

比如,1999年4月,《钧窑瓷器》纪特邮票的发行,就让我不胜欣喜。

对钧瓷,过去我是一无所知。1985年,我的一篇文章在河南获奖,奖品是尺把高的钧瓷瓶一尊。瓷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釉色为成色很好的鸡血红,以此为嚆矢,我和这种厚重、沉稳的瓷器遂一见钟情,并陆陆续续购置价廉、且还看得过去的钧窑瓷器。记得有一次,距我住处不远的一家钧瓷专卖店倒闭清货,我闻讯赶忙前去,还拉了几个朋友帮忙砍价。果然是人多力量大,结果硬是让老板把骆驼卖了个马价,我背着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瓶子满意而归。只是事后又想:这该不会有乘人之危之嫌吧!

除过前面提到的那尊瓷瓶外,我最好的一件钧瓷是向别人讨要来的。一次,去油画家林安龄的工作室聊天,适逢他刚从河南买回一些钧瓷,遂得以先睹为快。其中有两个小碗,经窑变以后,釉色瑰丽多彩,图案出神入化。通过以往的阅读我知道,钧瓷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这两个小碗正是如此;真是妙不可言啊!见我爱不释手,林安龄说:“见一面,分一半。你挑一个吧!”如今,这个钧瓷小碗就安放在寒舍客厅一个显眼的位置,闲时把玩,真是感觉好极了!

当然,最好的钧窑瓷器,是在博物馆里,我们想隔着厚厚的玻璃看一眼也不容易。正因为这样,把钧瓷精品搬上邮票,就使得像我这样的钧瓷爱好者随时随地都能够聊胜于无地欣赏一番;更何况设计巧妙、印制精美的邮票,也是足以陶冶人心灵的艺术品,瓷器和邮票结合,当然就成为了强强联手的佳制。

1999年4月发行的《钧窑瓷器》纪特邮票共有四枚,所展示的分别是出戟尊(北宋)、尊(北宋)、双耳炉(元代)、双耳连座瓶(元代);皆为钧瓷的传世精品,不但造型各具特色,而且釉色也包括了天青、月白、宝石蓝、鸡血红这么一些钧瓷的代表品种,很能让人对钧瓷“窥一斑而知全豹”。另外,这套邮票还是1999年3月1日外埠平信邮资调整为0.8元后的首套符资纪特邮票,别有一种收藏意义。当年这套邮票首发时,我格外多买了几套,陆续送给了那些像我一样既喜欢瓷器,又喜欢邮票的朋友。

12年过去了,前不久,在网上读到一条消息,得知一种叫作“《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发行的12周年纯金珍藏版横空出世,将在第七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艺术节上惊艳亮相”。据称,这一珍藏版限量发行888套,每套售价8889元,并特别强调“之后增值空间将更加惊人”。哈哈,这么好的发财机会,让给别人吧;我嘛,就算了!

收藏家陶瓷珍品的介绍


☆靓品一:金代磁州窑大盆

这件宝贝的主人也是青铜焦斗的主人———正定瓷器收藏家刘金海先生。在看过这件器型硕大的藏品后,“探宝”专家都赞不绝口。此器物直径可达50cm,褐彩,有漂亮的纹饰。造型端庄大方,大盘底部为鱼草纹,内壁饰以规整的莲瓣纹,外面施黑釉,双鱼画面灵活生动。专家李和祥认定,此为金代磁州窑的典型作品,品相不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藏品。说到这件磁州窑大盆的收藏史,正定收藏协会副会长郝双群先生告诉记者,大盆也是刘先生十年前买的。刘金海以收藏瓷器见长,所以,对于这件罕见的磁州窑大盆,更是珍爱有加。有人曾出高价想收藏,刘先生却从未动过心。

☆靓品二:嘉庆葫芦方瓶(一对)

“探宝”专家寻访至我省邢台,见到了收藏爱好者魏杰先生的一对粉彩葫芦方瓶。这两件瓷器高40cm,外型秀美、着彩绚丽。省民间收藏协会秘书长李昆堂介绍说,这是一对典型清中期粉彩葫芦方瓶器型,一只主绿釉,一只主蓝釉,上装饰有开光花卉,地子全方位饰以席纹,纹饰繁琐并不失工整,上下以粉彩锁口,端庄完整,是一对不可多得的艺术品。邢台市收藏协会会长吴佩英不失时机对藏品和它的主人进行了介绍。他说,这两件器物在魏杰那里已经保存多年,别看魏杰年龄只有40多岁,但搞收藏已经有20多年了,他家中藏了不少瓷器和玉器,“眼力好”在邢台收藏圈里也是出了名的。

收藏观与收藏家品德


收藏观指对收藏的看法和态度,它受收藏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

有的属于自私占有型。唐太宗收藏到大量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唯缺传说中最精彩的《兰亭序》。后久经打探,得知《兰亭序》珍藏在越洲(今绍兴)永钦寺主持辩才手里。唐太宗3次将辩才召进长安,愿出重赏要它献出《兰亭序》。辩才一直推说此件书法真迹早已在战乱中遗失,不知下落。唐太宗思忖再三,召见了监察御史萧翼。萧翼乔装打扮,变成一名穷书生,住进了辩才和尚的寺院,与辩才谈经论道,结为密友,终于从辩才口中套出了《兰亭序》真本的秘藏之处,随后趁机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在他病重之际,叮嘱太子道:“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同去也”。李治遵从父命,用玉匣装着《兰亭序》埋于昭陵之中。在封建帝王看来,任何人类文化珍宝都是其私有财产,应由其自由支配、赏玩,甚至死后也不能让他人拥有。

有的属于商业投机型。收藏对于有些人是一种绝好的投机生意,是财产保值与升值的绝招。富商巨贾可以一次把一个流派或一个画家的作品全部购买囤积,然后大肆鼓吹,激起人们的收藏欲望,再高价售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一涨再涨,已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然而仍有许多富翁热衷于拍卖行中的名画争夺战。一位富翁把他的收藏观说得非常明白:“因为艺术品是一种可增值的证券,也是一种可以大量逃税的商品。”在资本主义国家,当子女继承父母的股票、房产时,更改所有者的姓名,必须缴纳可观的税款,而艺术品用不着办理什么继承手续。谁持有它,谁就是物主。名画在西方社会不断升值,其中的奥妙或许就在于此。不过,这些名家大都是在画家故世之后才开始升值的。否则大笔的金钱就会流到画家的口袋之中。

有的属于文化建设型。鲁迅酷爱木刻艺术,收藏了许多国外木刻。在他自费印刷的《凯绥·珂勒支版画选集》的版权页上,印了“有人翻印,功德无量”八个大字。他寄希望于“有人翻印”而把这些艺术珍品保存下去、广泛传播。其他如林伯渠、张伯驹、邓拓等许多老前辈都用其切实行动反映了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收藏观。

收藏家的品德中,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把人的动作分为随意和不随意两种,毅力是“指向一定目的”坚持行动的能力。收藏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其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困难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两种。毅力就是同内部与外部困难作不懈斗争的坚持能力。在从事收藏活动中,要有克服障碍的顽强精神,不怕挫折的坚韧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成绩斐然的收藏家,无一不是耗费了几十年心血才终成宏业。

收藏者还应具备收藏行业的道德。1981年4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发了《文物工作人员守则十条》,即是全国文物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法则,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还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与收藏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本身并不收藏。如夏鼐是著名考古学家,成天同古瓷、古钱、古玩、古画打交道,然而在他家中却不收藏一件古董。我国几位著名邮票设计师,虽然非常热心于民间收藏活动,但却不集邮。其原因可用一句古话作答复:“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只有这样品德高尚、人格卓绝的人,才会成为优秀和出色的收藏家。

成都收藏家藏了一屋酒瓶酒罐


成都收藏家藏的酒瓶酒罐

成都收藏家藏的酒瓶酒罐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酒瓶的作用就是装酒,当酒喝完了,瓶子就没有用了。而在成都收藏家邓跃伟眼里,酒瓶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邓跃伟的家里,一共收藏着4000多个酒瓶,酒瓶的材质各有不同——瓷器、陶器、玻璃甚至塑料,年代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酒瓶在当时上市时就已非常少见。除了收藏酒瓶,邓跃伟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收藏者成立四川酒瓶收藏协会,不久后,该协会就将正式挂牌。

【藏瓶三原则】

一是做工精美二是用料上乘三是市场存量

【买瓶两路子】

二手市场瓶子很多古玩市场好货难求

镜头>>>

酒瓶藏家也有遗憾

在邓跃伟的藏品里,外地的酒瓶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四川酒的酒瓶藏量很少。这可以说是邓跃伟收藏酒瓶的遗憾。“四川出好酒,但不出好酒瓶。”邓跃伟介绍,四川酒瓶收藏的少,主要是因为四川的酒业在酒瓶上,都喜欢使用玻璃制作的酒瓶。而酒瓶设计上也没有太多新意。

对于这样的现象,邓跃伟分析,由于四川酒在全国10大名酒中占有6席,四川的酒业在酒市场上,主要依靠口感来打动消费者。“川酒的口感好,所以根本不用在酒瓶设计上下工夫,就能卖得很好。”而外地酒,很多口感上不如川酒,就只有在酒瓶设计上多下工夫,以此提高销量。

藏品有好多?

共4000多个酒瓶造型各异

走进48岁的邓跃伟家中,各式各样的酒瓶摆满了4个展示柜:生肖系列、军事系列、航天系列等造型各异的酒瓶琳琅满目。这些酒瓶的材质主要以瓷器为主,也有很多的陶器酒瓶。“当时搬家时就考虑,做一些展示柜来展示这些酒瓶。”邓跃伟告诉记者,“家里放在展示柜里的酒瓶大概1000个,还有(放在)箱子里和放在其他地方的酒瓶,总数4000多个。”

展示柜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1999年四川五粮液集团出品的建国50周年纪念酒的酒瓶。该酒瓶用陶瓷做成红旗飘扬的造型,上面印有“1949-1999”的字样;酒盖被处理成黄金枪的模样,基座为木质结构,上面雕刻着出品公司。“这个酒瓶我已经珍藏近10年了,可以说我这个瓶子是其他收藏这个酒瓶(的人)里最齐全,品相最好的一个。”据邓跃伟介绍,1999年五粮液集团出品了一批建国50周年的纪念酒,但现存的酒瓶并不多。“很多人收藏的这个酒瓶,不是没盖子就是没基座,这样齐全的一套是很少见到的。”据估计,这样好的一套酒瓶在市场上的价格超过了酒的本身,瓶子市场价格已超过1000元。

古陶瓷收藏家的福音


文/蔡暄民

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

有位资深的古陶瓷收藏家和我谈起:“何时无损检测技术能够问世了?那眼下古陶瓷收藏界的浑水也纯清了,什么无据打假者也没有了市场,假国宝也自然原形毕露,真盼望这一天早点到来。”类似的心态不光存在某些藏家心里,连一些具有相当眼力的鉴赏家也在期盼,他们想让科技来佐证自己的眼力。一日凌晨,收到一位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发来微信:公安部评审通过“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一文,其中确定了十种老化痕迹的鉴定方法:一,腐蚀线;二,几何图形;三,腐蚀的坑点;四,腐蚀斑块;五,局部釉面脱落;六,变色细胞;七,破口气泡;八,腐蚀网纹;九,胎体析盐;十,釉面混融。老专家在微信中流露出终于盼到天亮的欣喜。

他的欢欣是可以理解的,仿佛终于迎来了一位公正的、具有权威性的裁判员,结束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状况。古陶瓷界确实存在真假莫辨,黑白不清的现象,极为开门的物品也会遭来非议,持否定论者大多不会列举理由,只要下个斩钉截铁的结论“一眼假”,或者“假得不能再假”,你即使有千张嘴也没用。于是,形成了古陶瓷界谁说了也不算数,哪位专家下的定论都没有权威的怪圈,由此,中国古陶瓷的话语权也自然拱手让给了外国人。

那位发来微信的著名专家,他有很好的鉴赏眼力,那为什么他也要期盼痕迹鉴定技术的早日问世呢?说明他心中积累了太多苦恼和无奈,希望这痕迹鉴定技术的问世能给他一个公正的结论。他的想法无可厚非。我要表达的是:一,痕迹鉴定技术是否能彻底解决古陶瓷断代的问题?二,如果这一技术不能完全解决断代的问题,我们的目鉴是否就真的无法被认可了?

痕迹技术鉴定和正确的目鉴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即“痕迹技术鉴定是否能彻底解决古陶瓷的断代问题”。首先,我认为岁月留在古陶瓷器物上的痕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通过腐蚀痕迹的鉴定来断物品的新老一定准确,由此也划清了新旧的概念。这在古陶瓷鉴定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值得称赞。

但是,对古陶瓷鉴定,最难也最关键的是断代。从磨损和腐蚀痕迹的角度去鉴定,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即同一时代、同一窑口的器物,被放置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磨损和腐蚀程度。古陶瓷流传下来,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出土,二是传世。不管是传世或出土,不同的器物放置不同的墓葬环境中,或被收藏在不同藏家手里,都会造成不同的磨损腐蚀程度。特别是出土器,不同土壤的含酸碱度不一样,更有南方与北方土壤的干湿度的差别,还有墓室封闭状态的好坏等等,都会造成器物侵蚀度的巨大差距。

再拿传世品来说,放置陈设的环境不一样,磨损程度也大相径庭。因此,要定出统一的断代标准确实很难。但也不是说不可能,那要寻找到各种类型的被侵蚀标本,包括传世的、出土的,各朝各代的,最好要无所遗漏,才能作出百分之百的正确结论。此数据库的庞大程度真是无法估量。有人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我暂不怀疑,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找全所有的不同朝代、不同类型、不同状态下的各种标本,将各种情况下遭受不同腐蚀程度的细微特性等等全都输入数据库,让每一件需鉴定的器物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数据才行。

以上在理论上是能成立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要正确断代,这里还牵涉到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古陶瓷上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是断代的主要依据之一,绘画和书法牵涉到画风的鉴别,以及对线条刚劲流畅度的识别,这已超出了受腐蚀和磨损的范围,是属于审美观的范畴了,也是另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需建立的问题。我这样说,倒并不想否定痕迹技术鉴定的成果,至少我认为它在新旧的区分上是完全可行的。可正确断代就不单单是污损痕迹所能解决的问题。

这里又回到第二个命题,即“正确的目鉴是否具有权威性”?我认为,如果一位真正具有眼力的专家,他对自己的鉴定结论很自信,有痕迹技术作引证自然好,没有也无所谓,反正,真的总是真的,暂时不被人看好或遭人否认也释之坦然。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大藏家,如孙灜洲、大维德,都曾遭遇过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但他们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还是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眼力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中,建立在多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在古玩鉴定行也是颠朴不破的真理。其实,鉴定是门非常严谨的学问,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尺度过紧了,会冤杀真正的到代品,过宽了,会使大量的假国宝登堂入室。真正的鉴定家肩上的担子是相当沉重的,恰如其分,真就是真,假的绝不说真,鉴定不是对人,而是对物,对历史的负责。

尤其是面对高、精、尖的藏品,一定要具有高尖端的眼力才看得懂!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鉴定手段日趋成熟,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而是百分百的正确率,这一天的到来,才会对真正的专家和真正的藏家作出公正的评判。这一天才是古陶瓷收藏家的真正福音。

马未都给收藏家的启示


今年,央视名牌栏目《百家讲坛》推出了“马未都说收藏”讲座。马未都以一个民间学者的身份,站上央视这个顶层平台开讲有关陶瓷、家具等收藏方面的文化话题,无疑给目前火暴的陶瓷收藏市场又添了一把火。

瓷器是藏界的主流收藏品种之一。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达官贵人,喜好瓷器可谓经久不衰。早在1989年伦敦苏富比就推出过一件唐三彩,当时以4950万港元成交,这价格纪录一直保持10多年。2005年伦敦克里斯蒂又上拍了一件《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罐》,结果以2.3亿元的价格被一英国大藏家买走。此价创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最高价。

虽然,景德镇云集了王锡良、秦锡麟等23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刘平、熊汉中等9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以及35名陶瓷美术教授、49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大家”云集。但景德镇却没有几个知名的陶瓷收藏家,就连陶瓷收藏爱好者都较少。这与诺大的瓷都是极不相衬的。作为瓷都,景德镇急缺象马未都这样的、能一呼百应、能引领收藏市场的大收藏家!

其实,马未都并无显赫的学历,他搞收藏,一无家传,二无师从,全凭自己三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经验。能够登上《百家讲坛》,名扬天下,这无疑给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以及想进入收藏领域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启示一:勤于学习,投资自己

1966年,马未都11岁,“文革”开始了,和成千上万同龄人一样,马未都的学业戛然而止。后来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在做收藏之前,他只是一位回城没几年的机床工人。但是,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却在20多岁时已然因文成名。文学领域给马未都后来醉心收藏搭建了桥梁,从此,他走上了“由文学了解文化,由文化了解文物,由文物了解收藏”之路。

马未都没拜过师,实物就是他的老师。北京的潘家园,是北京旧货买卖的集散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时常看到马未都的身影。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最初几天,他几乎天天去故宫的陶瓷馆。由于展厅的光线不好,他每次去,总带着手电筒,对一件瓷器照着看,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引得保安人员怀疑他是“江湖大道”。由此可知他能准确鉴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质并非一日之功。

马未都告诫收藏爱好者:“哪怕你是想赚钱,真正想获得极好的商业利益的时候,一定是对文化(知识)了解更深的时候。你不懂那就永远只是跟着别人走,当你懂,你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益。”马未都说只有把所有的信息都捕捉到了,都熟知了,用到它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马未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才成就了一代收藏名家。因此,对于想进入陶瓷艺术品投资的收藏爱好者而言,具备陶瓷应有的基本鉴赏知识,做一名勤奋的、谦虚的学生,请教各方面的专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要对作品的工艺、造型、构图、釉料、印鉴、题跋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投资,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勤于学习,投资自己,这是马未都给收藏家(爱好者)的第一条启示。

启示二:学会借势,打造品牌

在北京收藏界,提起马未都,圈内人会竖起大拇指,生在动荡岁月却不甘人后,不是收藏世家却以收藏古代瓷器、家具闻名;不是专家,却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办私人博物馆并招来国际风投的关注。马未都无疑是“借势”高手和打造“品牌”的能手。

所谓“借势”,简言之就是借助外部有利因素,为我所用,以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所谓“品牌”,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马未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收藏能力后,就不断的借助媒体平台,以求提高“马未都”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马未都收藏专家”品牌形象,并最终形成较大的品牌影响力。正如马未都所言:“我之前做电视节目,包括对我的宣传都很多了。但是其他的节目都比较娱乐化,或者有些传奇化,有的人想听听你的故事啊什么的,而央视《百家讲坛》品牌响、知名度高、文化学术氛围浓,我觉得能借助这一强势平台挺好的。”以前马未都只是在收藏圈内有名,但自从“借势”央视《百家讲坛》后,“马未都收藏专家”的品牌可喟家喻户晓,并成为收藏市场的风向标。

收藏家品牌是艺术家的一种无形且重要的元素,它象征着、代表着收藏家本身。就收藏家品牌的角度而言,消费者(买家)除了跟收藏家作品或服务相关连之外,和收藏家品牌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收藏家品牌本身即代表着收藏家承诺,是一种永续性的信任,并被定义为“消费者(买家)的一种期待(质量的期待、升值的期待、服务的期待,等等)”。

今天,打造、利用收藏家品牌,不仅是促进收藏家快速达成长期成长目标之道,而且也是收藏家创造丰富利润的最佳途径。

学会借势,打造收藏家自己的品牌是马未都给收藏家(爱好者)的又一启示。

马未都先生简介:

马未都,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知名收藏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上世纪90年代,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专著还有《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等,目前致力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