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四大家、三大

明代是紫砂茗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至今有实物遗存并有制作者记载的,当属明正德年间的紫砂壶名师供春,供春之壶,制品很少,留传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自从供春树瘿壶问世以后,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称为“四大家”。

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号茂林,也是明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世称“名玩”。他在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起初,名家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没有用匣钵封闭起来,因而都“不免沾缸坦釉泪。”从李茂林开始,“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从而防治了紫砂壶的粘染釉泪。

相传供春曾经带过一个徒弟,他把制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这个徒弟叫时大彬。时大彬既继承了供春制壶地传统,又创造出自己地特色。他淘土为壶,有时杂以砂土,作品时见巧思,出人意外。他开始制作地时候还只是单纯地模仿供春,以大壶为主,后来和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陈继儒等交往,突破了老师地樊篱而多做小壶,更加符合文人地美学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出手”、“宫中艳说大彬壶”这类推崇的诗句。时大彬也有两个徒弟叫徐友泉和李仲芳,都行大,因而又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李仲芳,其艺术成就与师父不相上下。紫砂壶的制作,已经有简单朴素而渐趋文巧。仲芳父主张复古,极力“督其敦古”;仲芳是主张趋新,不同意敦古的意见。父子争论激励。据传,有次仲芳做好一把壶,急忙送到父亲面前问道:“老兄,这个如何?”从此,人们称仲芳壶为“老兄壶”。据文献记载,仲芳“后入金坛,卒以文巧相竟。”《阳羡茗壶赋》评论李仲芳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之语,可见其壶艺技法的精绝。至于徐友泉的作品,则又别具一格,他喜欢仿效古代瓷器尊罍的形制。造型式样较多,而且泥色也变化多端。文献上评论他的作品是“种种变异,别出心裁”。

和上述“三大”同时或稍后的名手,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俊卿、沈君用、陈用卿、陈仲美、陈和之、承从云、沈子澈、惠孟臣、陈子畦等人,争奇斗艳,壶式千姿百态,制作了许多超越古人的作品,都为人们所宝重喜欢。

明代的紫砂茗壶,不但式样变化多端,壶形大小也很不相同。大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自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柢”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壶形由大而小,不得不承认决定于士大夫饮茶趣味和习惯的改变,逐步走进千家万户,集家居装饰、实用性、艺术性为一身,得到人们的喜爱。

小编推荐

大彬款龙蛋紫砂壶


此壶为香港宜兴老紫砂协会藏品,形制为传统的龙蛋形,通高10.5厘米,宽12.5厘米,底铭“皎皎秋中月,大彬”。最早记载龙蛋壶的为清康熙、吴鼎梅《阳羡茗壶赋》:“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其胎质为老朱砂泥,整器纯以“打身筒”成形,砂质粗矿,制作原始,器表砂孔粗,密度大,但透气性好,外表修饰略为讲究,但壶里粗糙可见,泥片曾用木板拍打促使泥胎紧密结合,并清晰看到身筒手工接片于流口处,指纹摁压印极为明显,壶内壁触摸薄厚不匀,典型的早期制壶风格,是研究早期老壶成型工艺的很好教材。

此壶于福建云霄县两农民家收购,收得此壶颇为不易,壶盖于弟弟收藏,壶身藏于哥哥之手,经一古玩藏家牵线购得此壶。据藏壶人介绍:“父亲临终前将此壶分给弟兄二人,须经弟兄双方同意方可合并卖出。”

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曾刮起一阵炒作紫砂壶的旋风,朱泥壶在闽台一代极有市场,一夜之间身价百倍,价值连城,其父亲当时唯一的传世珍宝就是跟随他一生的这把大彬壶。“虽百年之后,亦未曾消减”当属一件弥足珍贵的上等功夫茶器。

紫砂文化:紫砂壶:小茶壶内的大文章


紫砂壶上各种奇异的树枝、花果、筋纹和描绘的一是断代。紫砂壶的形状、款识、泥质和技艺等,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一些重要特征入手进行鉴别;二是识别制作者。主要通过制作者标示的署款来识别,其署名特点至关重要;三是辨伪。这方面的专业要求非常高,不仅要知道断代和分辨作者,还要掌握各个名家的制作特点、款识格式和擅长技艺,尤其对早期紫砂壶,其辨别难度更高,稍不留神或行道不深,就极容易看走眼。

尽管近年来紫砂壶赝品泛滥,但并不影响收藏者和投资者参与,毕竟绝大多数赝品均属粗制滥造之列,识别也较为容易,而且这些东西一般售价较低,大量属于地摊商品,投资者完全可以抛弃这类紫砂壶而选择那些“根正苗红”的商家或到拍卖行中竞拍。

尽管近十余年来紫砂壶的价格持续走低给紫砂壶投资带来负面影响,但应当看到,其炒作泡沫已基本散尽,一些当代名家之作的价格明显偏低,无形中又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收藏繁荣,紫砂壶的集藏也有重新升温的趋势,这些都是投资潜力的表现,颇值得投资者关心和重视。

元青花的四大谜


元青花之谜—蓝色纹饰

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都不是景德镇青花,与景德镇没有传承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都是一些残片,这些残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也不能认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什么直接关系。

元青花有很多谜。第一个谜就是它为什么是蓝色的。首先,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的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样。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崇尚伊斯兰文化的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元朝建立以后,又有大批穆斯林知识分子、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元代的各类文献中,都将这种东来的穆斯林统称为“回回人”。历史上伊斯兰国家的贸易能力都非常强,愿意跟其他地区进行贸易。自从灭了“回回”以后,把工匠、器械都带回来,就慢慢发达了。

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的建筑。

元青花之谜—突然成熟

第二个谜就是它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小苗。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出现于元代的中晚期,受波斯的影响,原材料和工艺都是从波斯输入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北方工匠绘画能力都比较强,比如磁州窑就是以绘画为主。工匠到了南方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这么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就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至今从学术角度上讲,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元青花之谜—题材众多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画人物。

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愿意画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拿下江山之前,长时间驻扎于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的关注人物纹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元青花之谜——造型硕大

第四个谜就是元青花大器特别多,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

元青花大器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喝酒用的,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我能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是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我们说过,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度数开始提高了,但就用这杯子,要喝蒸馏酒也够呛。

高安当时还出土了六个带盖的梅瓶,梅瓶也是装酒的,每个瓶子底下都有一个字,写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古代说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掌握这六艺,你就是一个全才,在今天的社会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周礼·保氏》就有这样的说法:“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高安出土的六个梅瓶全部带盖。底下六个字,盖上六个字,互相都是对应的。当时可能就是为了配套,底是“礼”字,就拿写“礼”的盖扣上。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瓷器,是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批出土元青花,每个都精美至极。

紫砂文化: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壶艺名家时朋之子,明代万历年间人。其生卒年代不详。“考诸记载,少山万历间人。张叔未云:顺治十八年,时年已老。然则少山克享天年,清初始殁,可无疑义”。据徐秀棠大师在《中国紫砂》中考证,时大彬可能生于嘉靖末年的1560年。《宜兴人物志》,称其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具体生卒年代为1573—1648年,而台湾的徐鳌润先生则推测其生于1573年卒于1662年,享年89岁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誉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事实上,时大彬确实为紫砂壶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一、在工艺上:时大彬基本完成了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所谓“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为完成之初期”周容在《宜兴甆壶记》这样记载:壶艺“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这就是说,不知名的金沙寺僧原来是徒手捏壶而供春“斫木为模”,用木模挡坯制壶;而时大彬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时人评论“良工虽巧,不能徒手而就,必先器具修后制度精。甆壶以大彬传,几使旊人指”时大彬不仅手艺巧,而且器具修,所以其制壶“制度精”,使天下制壶陶人为之折服。我们可以这样说:是时大彬总结了前人制壶经验,奠定了今天紫砂“拍身筒”、“镶身筒”手工制壶的一套独特的制壶工艺的基础。紫砂泰斗顾景舟生前也常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二、是泥料上,在紫砂泥料上,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或淘土、或杂以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俱足。”如果说,“淘土”,即从陶土中“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是金沙寺僧和供春首创的活,则在其中“杂以砜砂”,即相当于现在的调砂、铺砂则应是大彬的首创。调砂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掺砂后增加“细土”的强度;二是增强砂壶的艺术效果,周高起曾形容“壶之土色……上有银沙点点,迨砜砂和制,壳绉周身,珠粒隐隐”。至于是怎样“杂以砜砂”的,李斗《扬州画舫录》说得很具体:“其制法,陶土之内杂以砜砂。尝毁旧甓以杵舂之,使还为土,范为壶,燑以熠火,审候出之”《阳羡砂壶“时大彬故入以沙,炼土克谐”时加按语也说“砜砂即陶缸已成之器捣碎舂之参入土中,故曰参砂”我曾请教一些业内人士,谓现今之掺砂、调砂是掺入本土绿泥,不是将陶缸捣碎掺入,因而认为所谓“杂以砜砂”是文人以派传讹。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时大彬开创的“杂以砜砂”是可信的,那是针对当时制壶所用的“细土”而为之,而且就是这一创举为今日的铺砂、调砂奠定了基础。

时大彬不仅善于调砂,且能调配泥色,所以“诸土色具足”,因此,时大彬在砂壶泥料上的创新对壶艺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三、在造型上: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兹从出土时壶、文献记载以及存世传器中略加分析,则时大彬制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真不愧是制壶造型的多面手。

出土文物:明户部尚书卢瑞锋墓出土了时大彬制圆壶、无锡涵莪墓出土时大彬制“如意盖三足圆壶”、江都曹氏墓出土的时大彬六角紫砂壶;存世传器:现存世“大彬款”的紫砂壶共有13把,分别藏于各地博物馆或私人,现按造型归类为分别如下:

圆器:

特大高执壶。壶身铭:“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丁丑年大彬”。

仿供春龙旦壶。共有二款。一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底款“大彬仿供春式”。一见海洋公司版《砂壶集》第335页,底款:“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

虚扁。上海博物馆藏,底款“源远堂藏大彬制”。

提梁壶。壶唇外有楷书“大彬”二字,又刻有方印“天香阁”三字。南京博物院藏。

方器:

开光方壶。共二款。一见40期《壶中天地》,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另一款香港茶具博物馆藏,底款“时大彬制于三友居”。

高僧帽壶。唐云藏,底款“丛桂山馆大彬”。

莲瓣僧帽壶。底款“万历丁酉年,时大彬制”。

仿生器:

凤首包袱壶。唐云藏。底款“万历丙申时大彬制”。

半瓜水盂。唐云藏。壶身铭“辛亥夏制于正已堂为可先老先生少山时大彬”。

筋囊器:

玉兰花六瓣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

史籍记载:

“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赋诗,有句云‘削竹镌留甘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

“苇村尝以时大彬梅花砂壶赠汪近人,汪赋诗谢之,有浑然制作梅花式句”《阳羡名陶录》。

吴槎客诗题云:“芑堂明经以尊甫翁旧藏时少山茗壶见示,制作醇雅,形类僧帽,为赋诗而迎之。”

张燕昌云云先府君性嗜茶,尝得时大彬小壶,如菱花八角的……随手合盖,举之能翕起全壶……。

“宜兴时大彬壶,予有三执。…其小者,得自陈健夫,扁如柿饼,不得容杯水…。

《艺术从编》载大彬方壶…又载大彬六角壶…。”

郑秋枚《砂壶金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

披云楼藏老朱泥大彬中壶一持,参砂坚润,形式如柿…。”

吴槎客云:长洲陆贯夫,博古士也,赏为予言,大彬壶有分四底、盖为一壶者,合之注茶,渗屑无漏,名六合一家壶,离之乃为六,其艺之神妙如是。

时大彬壶的这些造型,当然并不都是他凭空创造的;有的是继承模仿前人已有的款式;如仿代春龙旦壶;又如菱花式壶,前人董翰的“菱花式,忆殚工巧,”同样赵梁制壶已“多提梁式”。但他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新改进;而有的则完全由其创新设计。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能适应文人饮茶的需要及时地由大壶改作小壶:“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和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作为一位民间艺人,能与时俱进适应饮茶之需,在壶艺造型上不断变革创新这在封建时代的工艺史上是不多见的。无怪人们要称赞其为“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四、在风格上:时大彬制壶形成了独特的朴雅坚致的艺术风格。大彬对待壶艺作风严谨,“雅自矜重,遇有不惬间者碎之”,而且他的人品亦好:“时为人敦雅古穆,壶如之,波澜安闲,令2人起敬。”因而形成他的壶艺的独特的风格。即“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壶“粗而不媚,朴而大雅”正如吴梅鼎品评的二字:“典重”,也如清代阳羡词人陈维崧在诗中评价的那样:“彬也沈郁并老健,沙粗质古肌理匀。”时壶的这种质朴古雅的风格不仅赢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赞赏,在紫砂业内亦备受推崇。时大彬的高足弟子,与时大彬,李仲芳并称“壶界三大”的徐友泉,也是一位“综古今、极变化、技进乎道”的壶艺高手,但他自己“晚年恒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可见时壶的“沙粗质古”、“朴雅坚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时大彬技艺功力、艺德人品的集中体现,是砂壶的一种最本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历来被壶艺界推为“大家”“正宗”,且“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五、在识款上:时大彬在制壶的识款、题铭上表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大彬虽出身于壶艺世家;但骨子里可能还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有记载称其为“宋尚书时彦裔孙”,此事久远且无从稽考,但时大彬肯定十分抑慕时家这位先祖。时大彬平时与文人交流广阔,如他之由大壶改作小,便是受文人品茶习惯的影响以后所作的变革。也是受文人的影响,他刻苦学习,精通书法。他在壶上题刻款识,“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但后来他苦练书法,“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时大彬的刻款,博得文人的赞美。如周高起曰:“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张叔未得时大彬方壶,见其题铭赞曰:“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

时大彬还开壶上题铭之先河,不过其内容大多是现成诗句,且偶见于壶身,多镌于壶底。略举几例:

客耕武原,见茗壶一柄于仉氏六十四砚斋底有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凡十字

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底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二句,欧公诗也

碧山壶馆藏猪肝色大壶,泥质湿润,工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行书“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

综上所述,紫砂壶艺到时大彬已基本成熟,加上他广收门徒,继承技艺,“弟子甚众,知名于世,”遂使砂壶艺术发扬光大,“蔚为大观”。时大彬在紫砂壶艺的制作工艺、泥料配制、造型设计、识款题铭上都有变革创新,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质古朴雅的艺术风格,因此,人们把“砂壶”直接呼为“时壶”,且把他的嫡传、再传弟子的一脉奉为“壶艺正宗”。总之,时大彬是壶艺史上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大师。

紫砂壶五大经典壶型赏析


紫砂壶五大经典壶型解析

紫砂经典壶型——报春

报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紫砂工艺师根据这一民间风俗,凭靠大胆的想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制做出了报春壶。报春壶的壶盖壶把和壶嘴以树木为形,壶身却为圆坛形,恰恰显示出报春壶美丽逼真。特别是壶嘴像劲松一样向上傲立,代表着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代表春天的到来和大地复苏,树木伸开枝干迎接春天。报春壶从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紫砂经典壶型——匏尊

匏尊壶是紫砂壶常见的一种经典款式,此壶与掇只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匏尊壶壶把成圆形,壶嘴成拱形,两者相互协调。壶盖和壶身成圆形,壶盖上有圆球与壶身壶盖相互衬托,特别是壶身成圆筒形,显示出大气美观;紫砂工艺师经常在壶身上刻绘出美丽的字画,为匏尊壶增添了几分儒雅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紫砂经典壶型——惙只

惙只壶是紫砂壶中一种常见的经典壶型,此壶弯弯的壶把和弯曲的壶嘴相互协调,壶身和壶盖都为圆形设计,特别是壶盖上的圆球与壶盖壶身相互衬托,显示出一种流畅美观,深受壶友的喜爱。

紫砂经典壶型——如意

如意壶是紫砂壶的一种经典壶型。如意壶飞起的壶把和昂起的壶嘴相对称,形成了流畅的线条,方中带圆的壶身显的大气美观,深受壶友的喜爱。如意是吉祥的化身,自古就受到人们喜爱。从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紫砂经典壶型——掇球

掇球壶乃紫砂壶众多款式中一常见经典壶型,掇球壶以大、中、小三个球体重叠而成,壶身为大球,壶盖为中球,壶钮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其按黄金分割比例巧妙布局安排,三个圆球均衡、和谐、对比、匀正,利用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利用各种线形的有机结合,达到形体合理,构成后珠圆玉润的完美性。掇球壶是紫砂壶中最受欢迎的款式之一,大都被视为收藏品珍藏。

古代四大美人 瓷器花神傳說


古代四大美人瓷器花神傳說

今夏,法藍瓷首度結合傳說與花神故事,創新演繹古代四大美人瓷瓶-沉魚(西施∕荷花)、落雁(王昭君∕山茶花)、閉月(貂蟬∕芙蓉)與羞花(楊貴妃∕牡丹)瓷品。法藍瓷設計師首度演繹四大美人瓷品,自經典的陶瓷觀音瓶、天球瓶、梅瓶、玉壺春瓶線條,更凸顯立體瓷藝花卉盛放,透過國畫水墨筆觸於花卉上暈染,烘托美人氣質神韻。

芒夏五月,迎接端午與夏至之際,除古代四大美人瓷瓶外,法藍瓷於今夏同時推出「粽」意十足的《粽意濃情椒鹽罐》,作為端午佳節贈禮之選。浮雕艾草點綴其間,代表祝願親友招納百福、福氣滿堂。粽子造形討喜椒鹽罐,除意指「包中」連連,更於端午佳節伴全家老小展笑顏。

透過設計語彙創意呈現,法藍瓷於今夏描繪古代美人萬千風情,呈現令人陶醉之精湛瓷品;「粽」情擺飾可納福滿堂,使人收一份陶瓷,享一分心意。從傳統到現代,法藍瓷跨越國界、穿越時空,揉合經典創意,淬煉當代價值,展現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之品味,打造當代珍藏經典。

陶瓷文化鉴赏-隋唐陶瓷四大名窑


在河北,能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民族文化遗产,当属古代瓷窑中的“四大窑”,它们是:代表隋唐北方白瓷的邢窑,列入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定窑,以白地黑花艺术影响了南北一大批窑场的宋金磁州窑和世纪之交在国内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井陉窑。它们在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邢窑: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我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我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从20世纪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明清时代,我国出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瓷。我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的,作为我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从50年代初开始,国内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1980年初,临城县陶瓷厂成立了“恢复邢瓷技术小组”,一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内的古瓷窑址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1981年春,欣喜不已的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982年至198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贾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了解提供了可能。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瓷的代表,对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平定窑等有很大影响;邢窑的薄胎细瓷已基本上达到了欧洲“硬质瓷”的标准,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定窑:北宋五大名窑之首

在北宋时代,“定汝官哥钧”五大瓷窑名满天下,而第一者为定窑。定窑以白瓷驰名,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器为荣……林林总总奠定了定窑名扬海内外的地位,于是中国陶瓷界将五大名窑之首的桂冠戴在了定窑的头上。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几代考古工作者为发掘定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写就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中国陶瓷界的泰斗人物叶麟趾先生到曲阳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定窑遗址,年过半百的老先生兴奋不已,马上向国内外考古界发布了定窑在曲阳的最新考古学说。此后,小小的曲阳便开始迎接来自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和中外古陶瓷学者们的实地考察。50年代故宫博物院三次派人到曲阳县调查,证实曲阳县灵山镇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为北宋定窑遗址。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决定对涧磁村定窑遗址进行试掘,辗转数天,队员们才到达这里,远远地一片白花花的“小山”便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那是什么?走近后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那些“小山”原来是堆积起来的磁片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观的景象”,平时见多识广的考古队员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虽然仅是一次试掘,但成果也颇为惊人。地层中包含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文化堆积,晚唐灰坑5座,五代窑炉1座,北宋残墙两堵和瓷泥槽2处,上自晚唐、下迄金元遗物251件。

198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定窑最大规模的一次发掘。与第一次试掘不同,此次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燕川村、涧磁村等7个地点的发掘工作同时进行,仅施工人员就达几百人。收获是惊人的,窑炉、料场、水井、沟、灶灰坑等遗迹和大量瓷器、窑具及钱币、铜、铁、石、骨器具相继出土,仅瓷片就有30万片,这在几大窑址的发掘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其中款识“龙”、“花”、“李小翁”等瓷片属于首次发现。重要遗物如白釉卧女枕、尚药局瓷盒更是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尚药局是宫廷专司医药的部门,在全世界只有一件尚药局文物标本流失在瑞典,1985年的发掘却出土了数片标本,弥补了国内没有尚药局文物的空白,而且为国内外的专家研究古代宫廷医药制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定窑再一次轰动了世界。1986年定窑就被确认为国保单位。

紫砂壶的历代款识—时大彬壶款与赝品


据考古发现所知,最早的有款识的紫砂壶,为近些年来出土的时大彬壶。

(一)1968年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六方大彬壶,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券一方,注明为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墓葬,款为刻款,楷书“大彬”二字。

(二)1987年7月福建漳浦盘陀乡出土鼎足盖圆壶,墓主位明万历年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入葬年代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该壶底部刻款:“时大彬制”。

(三)1987年7月无锡县甘露乡彩桥村东萧塘明华察家族墓地,华师伊夫妇墓中出土三足如意纹盖壶。该墓下葬时间为崇祯二年(1629)。该壶把下与足钉之间刻款“大彬”。

上述三件大彬壶,均是刻款,且内容都较简单,仅是姓名款,基本上刻反映出晚明紫砂壶落款的现象。三件作品刻款,均为刀刻。早期紫砂壶刻款,有竹刀、金属刀刻款之区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刻印痕在泥平面以下,刀痕干净、利索。

福建漳浦出土鼎足盖时大彬制圆壶底款

如果将考古发现的三件大彬壶进行相互比较,不难发现扬州出土的六方壶制作工艺要差一些。紫砂壶由圆器到方器,从工艺上来说,方器难于圆器,或许六方壶也可能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流与鋬的处理都已强调了茗壶的使用功能。

纵观时大彬的紫砂壶艺,无论是泥料、成型制作、烧成等工艺与明中期相比,都已趋向成熟,并且作品有了名款。

无锡出土时大彬三足如意纹盖壶刻款

大彬壶的制作工艺,拿现已见到的明代晚期其他壶艺与之相比较,当以时大彬制壶工艺为最佳。不少制壶者,虽与时大彬为同时代人,但制壶工艺却相差甚远。据史料记载,在晚明,时大彬在世时,就已出现仿时大彬作品的仿品。

前不久,见一紫砂残器,底部上刻有“戊午年日时大彬制”,为无锡东林书院泮池出土,现藏无锡东林书院。据说同时出土的物品大多为明末清初。该残器从底部来看,器型较大,做工粗糙,底为圈足,类似福建漳浦出土的盯足圆款“戊午年”当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如果将此残器与三足如意纹盖壶工艺相比,相差甚远。

无锡东林书院泮池出土“戊午年日时大彬制”款

无独有偶,清初戏曲家孔尚任(1648~1718)收藏有三件大彬壶,其中极大的一件,体肤粗糙,底部刻款为:“戊午年日时大彬制”,只是孔说:“时字与日子连,可疑也。”看了,孔尚任收藏的此件大彬壶款与东林书院出土的残器的款内容相同,排列可能有点区别,如果孔尚任收藏的此件大彬壶工艺也同东林书院出土的残器相同或相似,那么可见,晚明确实已有大量的大彬款仿制品。

“大彬仿供春式”款

紫砂壶禅语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欢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把倾斜的紫砂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与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龙鼎紫砂壶

瓷器收藏四大要素——“古、稀、美、俏”


第二要“稀”

物以稀为贵。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汝瓷。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地、各国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了“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据了解,目前市面上,一块带有芝麻钉的汝瓷残片已达数千元,如果是一件完好无缺的汝瓷器,那将是数万,数百万元甚至更高的价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要数元代青花彩瓷了。而唐代青花(唐青花是由白瓷与三彩孕育而生,唐代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三彩器与唐青花以其洁白的衬底映照出艳丽的色彩效果)因其存世数量极少而难得,故唐青花瓷从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上讲,均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第四要“俏”

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另外,国内古瓷的拍卖价近年来虽然不断升高,但与国际拍卖价相比还是较低的,后者往往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古瓷的市场前景看好,升值潜力仍较大。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