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藏家多没文化 不识宋瓷简约高雅?

北宋定窑划花八瓣花式大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北宋定窑白瓷婴儿枕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清雍正 铜胎画珐琅牡丹纹蟠龙瓶清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盖碗文、图/记者江粤军

香港苏富比春拍,有两件瓷器备受瞩目:一是玫茵堂珍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成交;一是克拉克旧藏北宋定窑划花八瓣花式大碗,以1.4684亿港元成交。将鸡缸杯收入囊中的是中国藏家,而定窑碗则花落日本藏家之手。由于宋代五大名瓷,特别是其中的定瓷钧瓷,不大受国内藏家青睐,因此有论者尖锐指出:中国的“土豪”们还是离不开明清特有的凡俗华丽美学,艺术修养仍处于较低水平。果真如此吗?且看业界专家的深入辨析。

瓷器研究专家、中拍协艺委会常务副主任

刘幼铮—

藏家审美偏差致宋瓷备受冷落

宋瓷是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中国的收藏主体更偏好明清官窑瓷器,我想这跟中国传统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不无关系。文化结构的问题,导致我们的美学思想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但凡皇帝用过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当然,在封建王朝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确实占有着最高端的文化艺术资源。然而,审美并不是以皇权为唯一衡量标准的。宋瓷确实有很多是用柴窑来烧制的,由于温控等原因,瓷器在规整程度上要差一些,胎也会厚一些,胎质也没有后来的瓷器那么纯净,看起来会有点发灰,但宋瓷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简约、高雅的美,是后代瓷器所不及的。譬如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邛崃窑的宋代小碗,胎、釉很粗糙,小碗的腹部弧线不丰满,圈足又很小,搁在那里,让人产生一种我见犹怜的感觉,这就是宋瓷独特鲜明的特点。

在西方,尽管德化瓷从来没开过官窑,认可度却非常高,这说明西方人看待文物艺术品,是以审美为基点的。日本人收藏宋瓷,历来也很有渊源。这次的克拉克定窑大碗被日本人买走,也让我想起了去年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世界上最有分量的东方艺术品经销商埃斯肯纳茨,以1385万美元的价格拿下另一件宋代定瓷小碗。这两个交易,我以为具有风向标的意义,预示着宋瓷可能会成为接下来的热点,应该引起国人的关注,重启对宋瓷的认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宋瓷和明清官窑瓷器的差别,就有如交响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几百年过去,交响乐的知音仍然源源不断,而流行音乐会掀起一阵旋风,却很难说能坚持多久。我想,当人们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了,会更欣赏简约的、高雅的东西,而宋瓷一直就在那里。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市场研究专家龚继遂—

瓷器鉴赏应“由奢入俭”

在华人地区,从历代以来推崇宋瓷,到今天推崇明清官窑瓷器,可以看出传统的贵族收藏、文人收藏向经济富裕的商人收藏的转移,体现的是一个暴富阶层的美学品位。

宋瓷含蓄、内敛,而青花尤其是清代的粉彩、珐琅彩,其高贵的出身、明确的传承,使人们对它的工艺、华贵有一目了然的认识,更符合当下中国商业社会对一件作品价格乃至价值的即刻理解。这好比一个炫耀性消费的名牌,不需要长期深厚的文化积累,其精湛的工艺、缤纷多彩的颜色轻易就征服了很多人。

西方艺术市场发展得早,藏家的文化积淀比我们更丰厚一些,所以,欧美藏家更关注以宋瓷为代表的经典瓷器。事实上,他们也经历过一个“由奢入俭”的审美过程。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非常繁缛;到了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西方的艺术才从洛可可风回归到作品的含蓄内敛和抒情性上;一路下来,形式自律发展到极致,就出现了极简主义,完成了西方艺术品位的辩证回归和发展。而中国目前的暴富阶层,正处在一个用皇室的传承、复杂的工艺、华贵的材质去炫耀财富的阶段。我想,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和审美经验的发展,会走向一个低调的奢华,对经典作品、古典作品有更多的认同。

除了审美上的特点外,还有两大原因也造成了宋瓷在价格上与明清官窑瓷器之间的差异:

首先,定瓷、钧瓷虽然有贡御品,但也有大量的民间烧造品。这些年来不断的发掘、盗掘、走私,导致有不少出土器流布到社会上,影响了价格的稳定性;

其次,由于国外宋瓷赝品、高仿品盛行,使得宋瓷只有那些早年流入市场、传承有序的作品才有机会上拍。其价格、价值也就取决于两部分:一是作品的经典性、质量和保存的完整程度;二是作品的出处、展览历史和流传故事,历代经典藏家对其的喜爱和咏叹。因此,在拍场上看到的宋瓷,基本上都是很早就流转境外,经过世家旧族多年收藏的东西,而不是新出土的器物。一件没有传承、没有出处的旷世精品,连上拍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而明清官窑瓷器,特别是康雍乾的精品、名品,数量有限,而且很多都进了博物馆,因此一旦有藏家愿意换手,必然引发人们的极大兴趣。譬如鸡缸杯,据说有18件,而仅有4件在私人藏家手里,既有稀缺性又有博物馆藏品可对照,使得藏家对其价值很有信心,并形成一定的攀比心,因此更容易产生高价。

收藏家马德光—

明清瓷器易辨识藏家偏爱是必然

宋瓷距离现在年代久远,鉴定、欣赏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很多人不敢去碰;明清官窑瓷器的特点好掌握,也容易辨真伪,所以一直是瓷器市场热捧的焦点,特别是康雍乾的瓷器,雅俗共赏,受众群大,像粉彩、洋彩是宋元明所没有的,价位比宋瓷高,也有其必然性。

就明代官窑瓷器而言,也是到了这次的成化鸡缸杯,才打破了世界纪录。在我看来,尽管鸡缸杯拍出了两亿多港元,价位仍然是比较低的。早在十几年前,成化鸡缸杯就已经拍出了2900多万港元,换算为人民币,要3500多万元。大家可以想想,上世纪90年代,内地有多少人能拿得出几千万元人民币?如果当时将这么一大笔钱投到房地产或其他产业上,现在可能已经滚到十几亿元、二十几亿元了。所以从投资的角度讲,明成化鸡缸杯升值得太慢了。事实上,明代永乐、宣德,或者说整个明代的官窑瓷器,在我看来,仍然处于市场的低位。

而克拉克定窑大碗在目前这种市场环境下,价格倒是比较适中。我想,通过这只大碗的高价成交,未来也会带动宋瓷板块在市场上表现得越来越好。

其实,宋瓷的假货赝品并不太多,清末民国年间仿得多点,但我以为,无论是包浆还是造型,一看就能看出来。鉴定法不过就是比对法,有了真品就能辨认伪作。宋瓷的市场表现一直没有明清官窑瓷器那么好,关键还在于认知度不高,人们心里有些发怵。不过,若单论这次,克拉克旧藏北宋定窑划花八瓣花式大碗虽然最后是被日本人买走了,但买走下一口的是一位香港藏家,所以,不能说中国藏家就完全不懂、不爱宋瓷。

收藏家梁晓新—

明清官窑瓷器在整体上超越了宋瓷

成化斗彩鸡缸杯可以称之为明清官窑瓷器中的王者,拍出历史纪录毫不出奇;而克拉克定窑碗虽然也是名品杰作,但综合而言并非宋瓷中顶级的作品,因为还有更高级别的汝窑瓷。可以说,宋瓷与明清瓷属于两种不同门类、不同艺术品位的古玩,各有千秋。不过,从整体市场的表现来看,的确,华人收藏家对明清官窑瓷器的认知度更高,而日本与欧美藏家则更倾向于宋瓷,体现了不同地区买家群体的口味。

当然,我认为所有的市场行情,一旦出现,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价格走势,与外围的经济大气候和社会文化趋势息息相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欧美人士主宰市场,所以唐三彩、青铜器卖得特别贵;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艺术品市场是日本人的天下,宋瓷与元青花就屡创高价;到了2000年以后,华人,尤其是中国内地的买家涌入拍卖会,明清宫廷艺术品开始暴涨,这种情况说明了所谓的市场行情,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律与文化时尚流行的影子。对于中国内地的拍卖市场及买家来讲,无论是市场规模、市场机制、专业程度、买卖心态等,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发展成熟,没有形成体系,所以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投机炒作、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一个正努力走向国际化轨道的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必然要经过的阶段。

古代陶瓷其实是一种集大成者的艺术结晶,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科技、人文等众多元素,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特色的总体体现,宋代瓷器代表中国最传统的美学高峰,并将陶瓷艺术升华到了一种哲学的境界;而明清瓷器则是在窑烧技法和装饰手法上推陈出新,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所以我们在评论、收藏、鉴赏宋瓷和明清瓷时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

就技术水平而言,明清官窑瓷器在整体上的确超越了宋瓷,并研发出很多空前绝后的新技法、新材料。我个人就比较偏爱明清官窑瓷器中的单色釉瓷,这些单色釉瓷器秉承了宋瓷的美学标准和品位,又充分结合当朝研发的新技术,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

延伸阅读

紫砂文化:实用、玩赏、珍藏:紫砂茶具温润高雅各风流


在琳琅满目的茶具中,温润高雅的紫砂壶别具一格,并且成为举世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风格和气质的茶具。

紫砂玩赏各风流

紫砂壶,人们一般会说它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茶水纯郁芳馨;耐热性能好,寒冬时节注入沸水而无炸裂之虞,还可文火炖烧;传热缓慢,端提不烫手,对嘴不烫口;造型简练大方,风格超凡脱俗,使用越久,色泽越发光润古雅,意韵越发深厚沉郁;历代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和书刻铭文,使其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这些好像已经成为俗话套话,但是人们一旦通过欣赏紫砂壶,被它们有限的体量和空间带入广阔无垠的艺术世界,心情为之舒展的时候;当人们一旦认识到古人称之为“富贵土”的紫砂壶原料越来越少,并成为一种集收藏、装饰、使用和投资于一体的特殊“文物”的时候,就不得不因这些小小的茶壶而怦然心动了。

紫砂实用路

玩紫砂,是有路数可循的。从购买紫砂壶的用途看,可分为实用路、玩赏路和珍藏路。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购买者经济实力的差别。

先说实用路。买壶为了饮茶用,选壶时一般不必过分讲究。可买一把新壶,砂料自然纯正,壶体里外干净,无异味,功用好,容量大小适合自己的饮茶习惯。这样的壶泡茶时能够蕴味育香,使用经久后也会形成光润古雅的包浆,给生活带来一些乐趣。

买这类壶虽为实用,但也不能光一是企业老板,财力大,又懂文化,买壶既可增值,又可装点门面,提高企业的文化档次,还可作为高级礼品馈赠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用的人;二是名画家,有一定的财力,又确实喜欢,买壶也可以满足自己对文化品位的需求;三是紫砂壶经营者,有一定的本钱,收藏几把高档壶对自己卖壶的信誉有利;四是紫砂壶制作者,收藏一些高档壶,既可作为制壶的范本或参考,又可提高自己在紫砂壶制作行业中的地位。

紫砂入门经

对于广大中低收入的收藏爱好者,以及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紫砂壶藏品呢?对此,我建议大家要特别关注那些有创作才华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陶艺家的作品。

一批青年陶艺家的作品,近几年来异军突起,大有与经典名家平起平坐的趋势。他们的许多作品设计新颖独特,而价格又不像经典名家作品那么高不可攀,因此买家常常会获得物美价廉的作品,实现了超值享受。

从购藏者的角度看,选择青年陶艺家的作品,要看它是否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处理得好,是否真正有新意,不要被那些猎奇炫怪而内容空虚的东西所迷惑;要精中选优,尽量不买那些做工粗糙的作品。

传统的紫砂壶市场价格,是雅器贵,粗器贱。雅器为名家作品,形制严谨规范,格调古朴高雅,不仅具有实用功效,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粗器则为普通工匠所制,一般只具实用性,艺术性较差。

如今,享誉大江南北的青年陶艺家鼎朴,被赞誉为“紫砂印第一人”、“曼生后又一人”,紫砂刻法被誉为“迎风一刀刻”。再如青年陶艺家范颖,擅长制作特大型陈设壶,尤以花器见长。从他的“束柴三友壶”、“小东坡提梁壶”、“梅桩壶”等作品看,都能做到构思新颖,造型优美,制作精巧,形神兼备。

北宋青白瓷粉盒:沉淀宋瓷文化深厚内涵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繁盛时期,南北瓷窑林立,定、钧、官、哥、汝等五大名窑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提及宋瓷,自然绕不开宋代开创的瓷器新品种——青白瓷。1988年1月9日,合肥市城南乡朱岗村马绍庭夫妻墓中发掘出土了一个精美小巧的北宋青白瓷粉盒,这个粉盒外观朴素内敛,脱尽匠气,浓缩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

青白瓷乃汉族制瓷工艺之精品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由景德镇以及那些受其影响的窑场烧制、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瓷器品种。青白瓷一直从宋代红到元代,非常受欢迎,甚至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馆员夏腾告诉记者。

所谓青白瓷,顾名思义就是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瓷器品种。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有些釉色上乘的青白瓷器看上去宛若玉器,美不胜收。夏腾说,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瓷器仿玉器始于宋代”之说,这种可以仿玉的瓷器指的正是青白瓷。正因为釉色独特,所以青白瓷又有“影青”、“隐青”、“映青”之称。宋元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安徽、浙江、湖北、福建、四川、广东以及广西等地的庞大青白瓷烧制体系。

从宋至元,青白瓷的特征也有所不同。“这个青白瓷粉盒就体现了北宋青白瓷器的不少特征,比如,胎质细密,釉色青白,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为淡淡的青色等。”夏腾指着瓷粉盒告诉记者。

粉盒中留有女主人生前用的粉宋代瓷器的器形非常丰富,几乎囊括了生活中所能用到的大多数用具,从瓷碗、瓷盒、瓷罐、瓷枕至瓷砚、瓷盘、瓷盏托等一应俱全。在宋瓷的庞大家族中,粉盒是一种用途广泛、样式繁多的瓷器品种,它是古代爱美女人存放胭脂水粉的化妆盒,是闺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它被当时的许多才子佳人用作承载心意的定情之物;它曾作为皇室对外交往的珍贵礼品,走出“国门”;它还曾作为畅销物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可以说,粉盒沉淀着宋代瓷文化的深厚内涵,而不同窑口、不同样式的粉盒,又共同构成宋代瓷器发展的一道风景线。”夏腾说道。

早在唐代,粉盒就已经十分普遍,只不过那时绝大多数的粉盒比较粗陋。直到宋代,粉盒的设计和制作迎来了新的阶段,此时的粉盒大多“质地优良,做工精巧,光照见影”。宋代粉盒造型多样,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扁圆形、椭圆形、菱形等,而其中区别多体现在不同窑口的制作方式、施釉方式、釉的材质的不同。这个北宋青白瓷粉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矮圈足。由盒盖和盒身两部分组成,细看可以发现盖上有不规则刻花,圈足以上施青白釉。“从这个墓葬其他随葬品的规格来看,这个粉盒应当是当时的精品。尤其是这粉盒内还残留着部分敷脸用的粉,可见它是女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十分珍爱的粉盒,所以在死后会随主人入葬。”

淄博鱼盘文化的现代追求 从世俗到高雅


清代淄博釉下青花大鱼盘

淄博大鱼盘是淄博民间盛行的一种鱼纹盘。鱼盘形体硕大,手感笨重温和,价廉实用。盘内所绘鱼纹因具有富足、美好、吉祥的寓意深得山东民众喜爱,成为远近闻名的产品,当地更是居家必备。人们习惯称之为“淄博大鱼盘”。

淄博大鱼盘是淄博青花瓷的代表产品。淄博青花瓷俗称土青花,以当地钴矿原料制成土蓝色“青花”颜料,用来创作出各种釉下彩青花瓷器。淄博釉下青花大鱼盘最早产于明代淄博西河窑,清代,传入福山窑,之后,山头等地区部分窑场也纷纷仿制生产,且产量极大,至清末民初达到鼎盛,于20世纪50年代末终止。先后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淄博陶瓷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斗转星移。当今淄博大鱼盘的价值已不在于实用,而在于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它最早由济南、北京等地一些民间美术工作者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声名远扬,象北京胡同、无锡泥人、贵州蜡染一样,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地方传统特色收藏品,不断有著作、文章出版和发表,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的鱼盘艺术收藏热和研究热。淄博大鱼盘从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变成了一种艺术观赏品。

淄博大鱼盘的艺术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纹图含意和画风两个方面。从表层意义上,对其纹饰的解释似乎用一句“年年有余”或“吉庆有余”便可概括,但经人们潜心对鱼盘纹图所作的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考察发现,淄博大鱼盘几乎将中国鱼艺术的所有文化内涵纳入其中,其含义表现出诸如:“鲤鱼跃龙门”、“男情女爱”、“富贵有余”、“多子多福”、“喜事临门”、“合家团圆”、“和睦美满”等。其画风表现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有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工整细致;有的粗犷豪放,大气磅礴;也有的轻松活泼,清心秀丽。

淄博鱼盘文化现象在现代得以发扬光大。首先,淄博陶瓷业不断推出的高档新材质为创作鱼盘作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鲁青瓷、象牙黄瓷、乳白瓷、合成骨质瓷等多种新材质新产品成为鱼盘作品创作的载体。其次,多种新的装饰手法为鱼盘的创作提供了多种途径。出现了釉下剔刻、釉上彩绘、浮雕、刻瓷等艺术手法。日前,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用高档材质鲁青瓷制作鱼盘。在构图、形象处理上,大胆概括、夸张、简洁凝练,笔法豪放,富有神韵。在瓷胎上用简洁的笔法刻剔出鱼的纹饰,盘上的鱼近似几何符号,寥寥几笔,便把鱼在水中游的图案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作品既表现了鲁青瓷材质的莹润高雅,又表现了图案的设计的老辣。成为高雅的艺术品和极高价值的收藏品。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淄博鱼盘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2001年,台湾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淄博陶瓷收藏家许立华的专著《山东大鱼盘》。2004年,安立华在他编著的《乡野之风——近代淄博民间陶瓷艺术》一书中,对淄博鱼盘文化现象的特点和意义又作了深入探讨。2009年,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在堂出版了他的鱼盘收藏研究集——《吉庆有鱼》。曹在堂认为“艺术是形象化的哲学,收藏是人生感悟的过程”,收藏研究正是为了传承和发展。

淄博鱼盘文化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探索和发展领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