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魅力在于融合

文化的魅力在于融合

 

无论是从事纸上艺术还是瓷上艺术,无论是名家还是草根,在景德镇,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2万余名艺术家,只为陶瓷文化而来。他们称为“景漂”现象。在南昌举办的中国梦·景漂梦陶瓷文化巡礼展上那一件件充满活力又异于传统的作品,不仅彰显出当代陶瓷艺术的全新面貌,也在告示人们:文化的魅力在于融合。

江西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极富盛名。这块金字招牌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陶瓷艺术爱好者。“景漂”不仅仅是一个族群的代号,是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更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现象在江西陶瓷文化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是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和艺术重新组合、重新开拓重构的一个部分。当代景漂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新,人才的荟萃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些景漂艺术家,将外来的全新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甚至是艺术新理念,给当代陶瓷发展带来一股新风。这种创作思想的碰撞与吸收,使江西本土陶瓷文化风格展现出多样性,更给传统陶瓷文化开辟出新的路径。徐蕾

扩展阅读

紫砂文化:紫砂与茶的文化艺术融合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茶具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紫砂壶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收藏品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壶灵魂:融合茶文化与艺术


作为我国独有的鉴赏兼顾实用的传统茶具,紫砂壶也是历朝文人墨客的赏玩之物。紫砂壶起源于宋代,到明代异军突起,清朝康乾盛世紫砂壶的制作、鉴赏与收藏达到了顶峰,突出了它自身的特点,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更是让紫砂壶拥有了灵魂。

品茶是我国民间自古而来的雅事,中唐以来,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演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

品茶需要茶具。起于宋兴于明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风。它不假釉饰,没有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品性的手工制品,蕴含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刨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着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设计式样,杨来捏制,再由陈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

紫砂壶是与其他艺术相融合的,诗、书、画、印常常作为壶的画面构成因素;松、梅、竹、石,常常成为壶的基本造型。如今有人将壶制成“变型金钢”、“钱柜皮箱”及其他“新潮”模样,只能算是恶俗,不是什么“创新”。至于有些人一味摹占,却又偷工减料,才艺更逊前人,其壶只能置于地摊叫卖,更是让紫砂艺术的发展走上了曲折的道路。

紫砂茶具融合了文化、工艺、砂料,凸显了实用和文化


紫砂茶具有商品壶、工艺壶之分,商品壶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有工艺品壶、特艺品壶、艺术品之分,工艺品壶应按艺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价的艺术价值来言。文人的参与,更是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一把茶壶是否能称为好壶,首先当然要看砂料。专家沈教授介绍,紫砂又称五色土,入流的紫砂有五种色调,如紫泥、段泥、朱泥、天青泥等,每种色调之下又分好多种,光是段泥就起码有30多种。一般人大概会以为,紫砂泥跟我们常见的黄泥黄土一样,天然是粉末状的土壤,只要加点水就可以塑形了,其实紫砂泥是矿体,开采的时候跟岩石一样硬。“最好的紫泥产自宜兴黄龙山,叫底槽清。采出来先要露天堆放,让它自然风化,然后经过人工挑选、研磨、过筛,倒在容器里面加水沉浮,调理土性,拌匀缀成生泥,再压打成熟泥……详细说来要经历20多道工序。”沈教授调理了半辈子胎泥,对土性如数家珍,他说,年深日久的老砂做出的器具,和新料有明显的差别,“虽然新泥旧泥堆在地上看都差不多,做出来就不同了,老料做出来的壶自然润泽,新料火气足,成品有涩的感觉。唐朝霞创作的壶,砂料都是家里几代留下来的。”

好茶具是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有了好的泥料,还要有优美的器形,才能成为一把好壶。在唐朝霞手中,每一把壶的设计制作,都像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有思想的注入,有情趣的投映。家传渊源和对制壶的热爱以及近三十年的工作,让她在筋纹、花器、光器等造型方面都很擅长,因此在设计壶形时也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好壶是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结合,一把好壶必须是有意味的。”唐朝霞拿出一把“诸事圆满壶”说,这是她生下女儿之年所作:“女儿属猪,所以壶盖上趴了只小猪,壶身圆润可爱,是取意于传统造型中的‘圆珠壶’。《阳羡茗壶赋》中对这种形制有‘圆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内盛茗香如软玉温香,不啻掌珠,赏心悦目也’的赞誉,女儿是我的掌上明珠,所以作了此壶。壶成的那天,我的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来访看到,欣然命笔,在壶身上题下‘诸事圆满’四字,诸、珠、猪同音,可谓点睛之笔。”

关于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分析


为了有效研究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本文首先分析传统文化与涛子造型艺术融合的意义,其次对陶瓷造型艺术的内涵进行分析,最后对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形式与方法进行探究。

一、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意义

1.1有利于传统文化与陶瓷产品服务效能的发挥

陶瓷产品作为一种服务于消费者的载体,以人为根本是其核心内涵的准确表述,这同千百年来沿袭至今的传统文化的服务功能也不谋而合,将二者做出良性的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二者服务效能的发挥。文化服务于设计,同时也主导者设计。设计需要文化的融入,方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增加陶瓷产品的附加值

现代陶瓷产品设计发展的一种重要契机是因为各行业学科之间呈现出交叉化发展的趋势,彼此界限愈发模糊。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了以往的单纯功能性设计思想,开始关注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精神内涵。在人们思想多元需求的现实条件下,实现陶瓷造型的个性化发展是陶瓷企业生存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融入陶瓷造型设计之中,是增加其设计附加值的重要方式,也是形成一套别具一格的陶瓷造型设计体系的重要方式。

1.3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陶瓷是我国历史悠久和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怎样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被世界接纳,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陶瓷艺术一直以来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载体,将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不仅有助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更有利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二、陶瓷造型艺术的内涵探析

陶瓷产品通常有着艺术欣赏和实用功能两种属性,所以,陶瓷材质具备特殊性,主要决定了陶瓷造型与其他造型艺术种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我们通过对陶瓷造型设计来达到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陶瓷造型设计的悠久历史而言,经历了长期的制作活动,积累了诸多经验,进而形成了其一套固定的方法及规律。与此同时,陶瓷造型在设计方面注重凸显继承性,即在产生新的造型之时,都会对以往传统的造型进行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如若细细品味这些新型的陶瓷造型,可认识到新的陶瓷产品类型更注重引入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使传统文化更多地融入新兴陶瓷产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陶瓷产品的艺术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形式与方法

3.1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艺术融合的形式

理性的知识信息传递,即通过产品材料工艺及功能性向用户进行信息传递,这是产品基础性信息传递。感性的知识信息传递,主要是通过产品的外观造型及色彩等形态,向用户进行心理维度上的信息传递是现代产品向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两种主要方式。在进行陶瓷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基于这两种信息传递的基础上予以展开,促使陶瓷艺术更深层次的效能发挥,而非仅局限于表层装饰的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陶瓷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三种形式:装饰图案、产品造型、思想内涵,基于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着具体的应用方法。

3.2产品造型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产品的形状和材质的肌理效果等是陶瓷产品的造型。将传统文化与陶瓷形状进行结合主要采用象征化处理法。即将陶瓷的形状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使得陶瓷的形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内涵,可以进行特定语意的表述,使人们的情感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得到宣泄和共鸣为象征化处理法。传统文化与陶瓷艺术的结合,除了可以将图案直接装饰于陶瓷产品表面之外,将其与产品形状结合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创新方式。

视觉与触觉是人们在与产品的交互使用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增强产品的情趣感,丰富了画面层次,又满足了用户情感体验,进一步加大用户的视觉体验及触觉感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对选择的传统文化元素依托陶瓷这种材质进行镂空等相应的处理。当然在将传统文化元素同陶瓷造型做出关联的时候,应当注意合理化的选取,以免破坏陶瓷外观的整体性,导致关联生硬,使产品趣味性降低。

3.3思想内涵层面传统文化的应用

赋予产品的内在语意是陶瓷艺术的思想内涵。在内涵层面,将传统文化与陶瓷造型进行结合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概念关联法”。“概念关联法”具有抽象化的特征,有效应用的关键是确定的产品语意能否合理结合传统文化,要求设计师必须具有很好的生活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首先确定一个设计的主题,然后总结整理出能够与设计主题产生关联性的传统文化,并对其分析筛选,确定一项或几项传统文化,最后利用发散性设计思维将设计对象与确定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使其具有一定的设计语意和精神内涵为概念关联法的主要含义。为了让设计更能给人以持续旷久的触动,才更具有生命力。首先确定设计主题语意,在设计主题语意确定后,对其进行关联分析,以动静结合的情节构思想象形式,进行主题的精确化定位,将主题转化为具象的设计语言要素,继而再将此设计语言要素的内在含义转化为与陶瓷造型有效对应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概念关联法”将传统文化融入陶瓷造型设计之中,使其具有特定的思想内涵,是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

四、总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陶瓷,陶瓷艺术已经被世界各地得到认知与熟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纳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