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融合了文化、工艺、砂料,凸显了实用和文化

紫砂茶具有商品壶、工艺壶之分,商品壶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有工艺品壶、特艺品壶、艺术品之分,工艺品壶应按艺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价的艺术价值来言。文人的参与,更是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一把茶壶是否能称为好壶,首先当然要看砂料。专家沈教授介绍,紫砂又称五色土,入流的紫砂有五种色调,如紫泥、段泥、朱泥、天青泥等,每种色调之下又分好多种,光是段泥就起码有30多种。一般人大概会以为,紫砂泥跟我们常见的黄泥黄土一样,天然是粉末状的土壤,只要加点水就可以塑形了,其实紫砂泥是矿体,开采的时候跟岩石一样硬。“最好的紫泥产自宜兴黄龙山,叫底槽清。采出来先要露天堆放,让它自然风化,然后经过人工挑选、研磨、过筛,倒在容器里面加水沉浮,调理土性,拌匀缀成生泥,再压打成熟泥……详细说来要经历20多道工序。”沈教授调理了半辈子胎泥,对土性如数家珍,他说,年深日久的老砂做出的器具,和新料有明显的差别,“虽然新泥旧泥堆在地上看都差不多,做出来就不同了,老料做出来的壶自然润泽,新料火气足,成品有涩的感觉。唐朝霞创作的壶,砂料都是家里几代留下来的。”

好茶具是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有了好的泥料,还要有优美的器形,才能成为一把好壶。在唐朝霞手中,每一把壶的设计制作,都像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有思想的注入,有情趣的投映。家传渊源和对制壶的热爱以及近三十年的工作,让她在筋纹、花器、光器等造型方面都很擅长,因此在设计壶形时也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好壶是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结合,一把好壶必须是有意味的。”唐朝霞拿出一把“诸事圆满壶”说,这是她生下女儿之年所作:“女儿属猪,所以壶盖上趴了只小猪,壶身圆润可爱,是取意于传统造型中的‘圆珠壶’。《阳羡茗壶赋》中对这种形制有‘圆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内盛茗香如软玉温香,不啻掌珠,赏心悦目也’的赞誉,女儿是我的掌上明珠,所以作了此壶。壶成的那天,我的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来访看到,欣然命笔,在壶身上题下‘诸事圆满’四字,诸、珠、猪同音,可谓点睛之笔。”

编辑推荐

紫砂文化:实用、玩赏、珍藏:紫砂茶具温润高雅各风流


在琳琅满目的茶具中,温润高雅的紫砂壶别具一格,并且成为举世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风格和气质的茶具。

紫砂玩赏各风流

紫砂壶,人们一般会说它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茶水纯郁芳馨;耐热性能好,寒冬时节注入沸水而无炸裂之虞,还可文火炖烧;传热缓慢,端提不烫手,对嘴不烫口;造型简练大方,风格超凡脱俗,使用越久,色泽越发光润古雅,意韵越发深厚沉郁;历代文人雅士参与设计和书刻铭文,使其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这些好像已经成为俗话套话,但是人们一旦通过欣赏紫砂壶,被它们有限的体量和空间带入广阔无垠的艺术世界,心情为之舒展的时候;当人们一旦认识到古人称之为“富贵土”的紫砂壶原料越来越少,并成为一种集收藏、装饰、使用和投资于一体的特殊“文物”的时候,就不得不因这些小小的茶壶而怦然心动了。

紫砂实用路

玩紫砂,是有路数可循的。从购买紫砂壶的用途看,可分为实用路、玩赏路和珍藏路。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购买者经济实力的差别。

先说实用路。买壶为了饮茶用,选壶时一般不必过分讲究。可买一把新壶,砂料自然纯正,壶体里外干净,无异味,功用好,容量大小适合自己的饮茶习惯。这样的壶泡茶时能够蕴味育香,使用经久后也会形成光润古雅的包浆,给生活带来一些乐趣。

买这类壶虽为实用,但也不能光一是企业老板,财力大,又懂文化,买壶既可增值,又可装点门面,提高企业的文化档次,还可作为高级礼品馈赠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用的人;二是名画家,有一定的财力,又确实喜欢,买壶也可以满足自己对文化品位的需求;三是紫砂壶经营者,有一定的本钱,收藏几把高档壶对自己卖壶的信誉有利;四是紫砂壶制作者,收藏一些高档壶,既可作为制壶的范本或参考,又可提高自己在紫砂壶制作行业中的地位。

紫砂入门经

对于广大中低收入的收藏爱好者,以及刚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紫砂壶藏品呢?对此,我建议大家要特别关注那些有创作才华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陶艺家的作品。

一批青年陶艺家的作品,近几年来异军突起,大有与经典名家平起平坐的趋势。他们的许多作品设计新颖独特,而价格又不像经典名家作品那么高不可攀,因此买家常常会获得物美价廉的作品,实现了超值享受。

从购藏者的角度看,选择青年陶艺家的作品,要看它是否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处理得好,是否真正有新意,不要被那些猎奇炫怪而内容空虚的东西所迷惑;要精中选优,尽量不买那些做工粗糙的作品。

传统的紫砂壶市场价格,是雅器贵,粗器贱。雅器为名家作品,形制严谨规范,格调古朴高雅,不仅具有实用功效,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粗器则为普通工匠所制,一般只具实用性,艺术性较差。

如今,享誉大江南北的青年陶艺家鼎朴,被赞誉为“紫砂印第一人”、“曼生后又一人”,紫砂刻法被誉为“迎风一刀刻”。再如青年陶艺家范颖,擅长制作特大型陈设壶,尤以花器见长。从他的“束柴三友壶”、“小东坡提梁壶”、“梅桩壶”等作品看,都能做到构思新颖,造型优美,制作精巧,形神兼备。

紫砂艺术与茶文化的融合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茶具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紫砂壶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收藏品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陶瓷文化:紫砂矿料的开采


紫砂之源黄龙山

宜兴附近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茶壶的替代泥矿却有十几处。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紫砂矿都是来源于本山。

明清时期,开采陶土便已成为黄龙山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业。清初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记载:石且白砀,凿黄龙。宛掘井兮千寻,攻岩有骨,若入渊兮百仞。展现了早期陶工在黄龙山采掘陶土的情景。

早期开采主要在矿体露头处,沿泥层追泥掘进,或是凭经验在黄龙山的山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开凿引进至黄石层下部。当发现有泥可采时,逐步追泥深人,眼口便扩大成为宕口。早期开采,陶工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榔头、楔子、钢钎、尖嘴锄、簸箕、扁担等原始的工具。因没有现代化设备的介入,大多属于浅表层或单一小洞井开采,采掘条件十分艰苦,开采效率很低,开采出的矿料再用木制独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载运至山下河边,再由船运送至各个泥场。困紫砂矿料在矿层中含量较少,一直以来泥料都比较金贵,所以紫砂泥也有富贵土之称。

1955年7月,宜兴采矿公司成立,紫砂矿料的开采逐步走向正规化、机械化。开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露天开采,也称明掘,适用于接近地层表面的矿科,一般只需掘去二米废土,即可采得;一种是坑道开采,也称暗掘,主要开采甲泥及紫砂矿料等。蕴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

记载着紫砂成长史、辉煌史的黄龙山4号井。

以四号井的开采情况为例,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夹泥紫泥绿泥或乌泥,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晰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

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矿料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较繁荣昌盛,总共有二十多个隶属厂家。开采丁蜀镇附近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生产需要而给予配送。除从黄龙山矿区出产的大部分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应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矿料的开采,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介入,开采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因过度、违法开采,导致很多紫砂矿矿井已基本报废。曾有一段时间,宜兴政府实施紫砂矿禁采令,暂时冻结了对紫砂矿的开采,有效保护了宜兴紫砂这一独特的矿产资源,全方位呵护了紫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陶瓷专业术语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