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瓷器文化的发源

早在唐朝,我国的瓷器制作工艺就已经非常精美了,如今从流传下的那个时期瓷器可以看出来。虽然在汉朝就已经有了陶器和瓷器的区分,但是那时的烧制温度控制的技术不成熟,烧出来的瓷器很脆,称之为原瓷。因为烧制技术在唐朝时的成熟,瓷器在该时期才算真正的时期,下面给大家科普下唐朝瓷器的特点和文化。

越窑青瓷莲花碗越窑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邢窑白瓷葵口碗邢窑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朝瓷器在中国瓷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仿佛可以透过那个时期的瓷器中,看到唐朝的繁华,给后人留下向往之情。

扩展阅读

国宝“唐青花”表现盛世体育文化


2008年初,在河南省会郑州出土了这件高达40厘米、保存完整的唐代青花塔形罐,罐体绘有古代“曲棍球图”。这件珍贵瓷器为研究唐代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松林介绍说,该青花塔形罐出土于郑州市市郊上街区的晋、唐时期墓葬遗址。墓葬遗址西距巩义市黄冶唐三彩遗址19公里,在此次考古工作中共发掘晋墓10座、唐墓3座。

出土的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在同一墓室中,形状相同,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白瓷胎。器盖呈塔刹状,刹座为一覆碟刹身。一罐身饰“童子打曲棍球”、牡丹图案,另一罐上则饰有万字符等纹样。罐身所绘“曲棍球”图案引人注目,图案中的人物叉腿而立,右腿微曲,左手扬弯形球杆,左侧有一圆球,形象生动。

专家介绍,这种中国“曲棍球”在唐代称为“步打球”。证明我国古代的步打球比欧洲曲棍球的历史要早得多。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打球作》写的即是“步打球”:“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拦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

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王莉英专程到郑州鉴定,认为这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是国宝级的文物,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唐青花的缺憾。张松林认为,此次发掘的唐代青花塔形罐不但为研究唐代青花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寻找巩义唐代窑址提供了线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说,之前,河南地区发掘的唐墓中也有类似的塔刹形罐出土,但如此完整的青花瓷是第一次被发掘。2005年开始,文物考古部门对河南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数座唐代窑炉遗址,该窑址地层堆积丰厚,发现了唐代的青花瓷片及蓝彩白瓷。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唐代青花瓷器的发源地。而这件唐青花瓷罐出土地点距离巩义黄冶窑址仅19公里,它将为巩义黄冶窑址研究提供信息。

陶瓷文化鉴赏-湘阴晋唐窑


两晋至唐代的青瓷窑址。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内。唐代称“岳州窑”。窑址堆积南北长约150米,深约6米。1975年湖南省博物馆进行试掘。

湘阴窑产品以高足盘、圆饼底杯、碗、盘口瓶、檐口坛为主,兼烧砚、洗、皿、盂、壶与缸、罐。盘心内壁与壶、洗的外壁戳印多变的莲花、草叶纹,或少量刻划纹,然后施釉。除少数碗、罐施满釉外,绝大部分只施半釉。釉色淡青或豆青,也有施酱色釉的,青釉莹洁有闪光,透明或半透明,往往开片,垂釉如泪。也有施圆块状釉,或器心有一方块露胎,这些都为后来长沙窑所继承。酱釉不透明,略开片或不开片。胎骨可分为瓷胎、瓦胎和缸胎3种,瓷胎的比重占产品总数的2/3。窑具中以多齿圈垫作承托。早期的碗心(底)往往残留10余个支钉痕;晚期的碗、皿往往器心露胎,故叠烧时不使用支垫。湘阴窑发明匣钵装烧法,是中国陶瓷工艺中的一大革新。对提高产量与烧成优质产品起了促进作用。

[湘阴窑印花青瓷洗(隋代)]

湘阴窑的早期产品多饰几何纹,也有少量褐色点彩装饰。主要器物有网状纹(或斜方格纹)大平底碗、青釉褐彩碗、罐。时代早至西晋,而盛于东晋。中期产品以莲花草叶纹作为主要装饰。主要器物有高足盘、圆饼底杯、多足砚、莲纹皿、檐口坛、盘口瓶等。其时代相当南朝而盛行于梁、陈时期。晚期产品除继续生产中期诸器外,还出现器口施一圈青釉而器心与外壁腹下露胎的大小套碗,以及八角短嘴式壶、圆块状青釉缸等。其时代相当隋至唐肃宗时期。

瓷器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乾唐轩陶瓷礼品 以文化塑造品牌内涵


本网讯陶瓷,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英文China是中国,又是瓷器。这说明中国最先以瓷器闻名于世,世界最先从瓷器了解中国。中国部分瓷器沿着“丝绸之路”运往亚欧诸国,而大宗瓷器则是沿着平稳量大的海运“瓷器之路”出口。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仅仅实用性的陶瓷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一些企业还在使用最原始的生产制造方式,在寻求生产量增长的同时,浪费着巨大的不可再生资源,继续在陶瓷行业红海中拼争。而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巨大转变,已经让现代陶瓷发展理念与技术工艺远远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因为陶瓷发展的不仅仅是经济,也是蕴涵着千年文化的积淀。当把一件陶瓷拿出来使用时,往往不单是它的实用价值外,而是要更多的关注它的技术含量、环保、以及最重要的美学气息与文化蕴涵。

创立品牌

乾唐轩,一个听起来就颇有文化色彩的名字,1986年在台湾创立。其品牌创始人于春明出于自身对唐朝文化的神往和喜爱,与几位伙伴成立了名为「乾唐轩」的工作坊。创立之处,乾唐轩就以汉唐文化元素作为其品牌内涵,将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融合其中,

并在1999年发明了远红外线应用陶瓷技术,并创造「活瓷」品牌之系列陶瓷产品,以独特的艺术、文化结合日用科技陶瓷,带给消费者健康的生活为发展理念。

体验价值

乾唐轩,极其重视顾客的“体验价值”。在进入每个乾唐轩专卖店后,进入眼前的是以中式复古风格结合现代浪漫主义元素为基调的装修设计,然而摆放在一角的体验休息桌,更添加了几分生活气息,这时导购员会热情的迎上前来招呼您坐下来,用活瓷品牌陶瓷泡上一壶茶或一杯咖啡,在余香袅绕中,品味人生百味,欣赏着乾唐轩的经典商品,听着她讲述着每个商品所赋予的文化故事,犹如穿越了整个世纪,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汉唐盛世。这种乾唐轩的体验价值,使得它的品牌文化定位具备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感恩人生

在乾唐轩企业文化宣言中,将员工与顾客放在第一位,利润放在第二位。他们认为,只有首先把尊重、敬意与尊严交给他们,感恩员工的奉献感恩顾客的给予,才是最优厚的福利待遇与价值体现。这种企业文化使得乾唐轩的广告费用投入不多,“员工与顾客是我们最好的口碑广告载体,”他们才是最好的品牌传播者,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感恩与使用价值,”于春明不止一次的这样讲。事实上也是如此,乾唐轩在创立以来20多年中,不但留住了优秀的人才,还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经常光顾乾唐轩的人都会记住他们员工最真诚的微笑与服务,这更加深了顾客对于乾唐轩商品的信任感。这种独特的品牌文化,是乾唐轩‘消费体验’的绝对保证,无论在中国任何不同地域文化、不同信仰的市场中都能引起同样的销售热浪。”

创新发展

中国是当今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沿着这样的思路,乾唐轩在进入大陆以来,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高端商场开设了10家直营店,作为品牌标杆传播其品牌文化,这也带动了一些喜爱并推崇乾唐轩品牌文化的经销商加盟进来,目前在全国各地乾唐轩加盟连锁店已有150余家,这种快速的复制能力使得乾唐轩品牌文化快速的在全国传播开来。

现在于春明把精力全部集中在更关键的工作上——创新及发展。在产品新技术方面,公司每天都会试验或推出新措施,更优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顾客感受,比如对于新开发的陶瓷釉色与技术的升级,都会先自己使用然后与朋友分享,听取他们的意见后一次次与研发设计师交流,这使得乾唐轩在推出每个新品上市后都能很快使顾客接受。这种一切以顾客感受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成为了乾唐轩在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敬自然惜万物

乾唐轩在行业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品牌文化“敬自然惜万物”这是品牌创始人于春明20年做陶瓷下来总结的座右铭,陶瓷行业原材料皆是来自自然中的万物,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是不可再生,我们这一代人要将这有限的资源,赋予更大的价值,给予顾客留下时代的印记,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工作。

唐彩绘俑


除唐三彩外,唐代明器中还有大量的彩绘俑,大多以合模翻制,再经过精心修饰入窑烧造。同唐三彩一样,彩绘俑的风格样式随时间不同而略有变化。以女俑为例,初唐时期,女

俑形象与隋俑相似,面部丰满、身材适中。盛唐时期,女俑娥眉秀目、体态丰腴。到了晚唐,女俑形象又与初唐相似。此外,女扮男装,骑马着胡服,戴帷帽,遮面纱等形象的彩绘俑,在中晚唐墓中经常出现。

戏弄俑(戏剧俑)是唐俑中新出现的造型,在中原和西北边陲等地均有发现,其中官宦形象的戏俑较为罕见。

在新疆吐鲁番等干燥地区的唐墓中,出有一种陶木绢衣俑,俑头泥塑,下装木身,外披绢类衣饰,人物面部表情生动逼真。还有一种不经入窑烧造而以手工捏制的泥俑,这种俑仅见于吐鲁番等地。此外一些游戏性俑类,如二人扮演的“弄参军"、“踏谣娘"、“狮子舞"及杂耍等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陶俑,也多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

在河北、河南等地的唐墓中,出有一些题名彩绘俑,在俑的背后或其他部位书有名字,如“力士"、“执砚”、“从命"等,这些俑大都面部丰腴,身材修长,这种题名俑唐以前几乎不见。

陶瓷文化:唐长沙窑青釉褐彩瓷壶(图)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瓷壶

高23厘米,底径10厘米。

这件长沙窑壶高23厘米,底径10厘米。通体青黄釉,褐彩,六棱形短流。肩上有双系和一个双条纹曲柄。胎质灰白,较为厚重。整个造型朴实简洁,具有明显唐代长沙窑产品的风格。

长沙窑是唐代著名瓷窑,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铜官镇瓦渣坪一带,故又名铜官窑。它创烧于唐代,到五代时逐渐衰落。烧制的产品品种相当丰富,彩绘更为独特,为我国釉下彩绘瓷的发源地。其特点首先是釉色,以青或青泛黄色为主,同时也烧制褐釉、酱釉、白釉、绿釉等,特别是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纹饰,烧成后彩绘再不会脱落,呈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效果,为我国彩瓷制作工艺开创了先河。其次是胎质多呈灰白色,也有白中泛黄等色,同时胎骨较为厚重。再次是彩绘的装饰方法,除釉下彩绘有云霞纹和几何纹外,还有点彩,色彩斑斓、线条流畅。

总之,长沙窑是继岳州窑而起的一座著名瓷窑,尽管烧造时间不是那么长,但其发展迅速,在当时影响极大。釉下彩是长沙窑的首创,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色彩,对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唐彩绘仕女陶俑的修复


唐代彩绘陶俑是盛唐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陶俑的艺术高峰。大致出现在唐中后期,产出地以陕西西安和河南洛阳为多。此尊唐代彩绘陶仕女俑收藏品,原物高36厘米,底座长19厘米、宽14厘米。现发髻残缺处长2厘米、宽1厘米,左耳残缺处长宽各1厘米,底座残缺处长9厘米、宽7厘米,且全身破碎。曾经黏接,但身首相离,浑身斑驳,接缝处错位严重,摇摆不稳。

彩陶修复前

修复过程:

一、拆卸拆卸时用电吹风将原黏接处的黏合剂加热软化,逐块拆卸。拆卸后的俑身被分成大小不等的15块碎块,再将拼接处的黏合剂逐个轻轻地清除干净。

二、清洗方法是:用软质毛刷刷去浮土,再用棉花或羊毫笔蘸少量乙醇敷在不易清除的土锈上,使其软化,然后用富有弹性的牛角刀剔净。凡火候低、质地粗松或风化严重的陶瓷都应采用这种方法清洗。对一些质地紧密、火候较高的陶瓷可直接浸入水中刷洗,但在清洗时要注意时间和方法,用木质或者动物骨质作为清洗工具。

三、拼接为防止拼接后上下错位,影响修复质量,拼接时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方法,即头部、俑身、腿足3个部分先黏接,先小后大,先局部后整体。然后再上下整体黏合。

四、补缺黏接后的俑身、耳、颈、足等多处有残缺,形象尚不完整,必须进行补缺。补缺时先将一块颜色、质地与原器相似的旧陶片打磨成粉状,再用泡力水加乙醇调匀,做成需补缺部位的形状,黏接在缺损处。待其完全干固后,再用金属刀修整,然后用木砂纸由粗而细地进行打磨,最后用金相砂皮精修。

五、上色有的陶俑身上有彩绘颜色,如著名的唐三彩;必要时根据情况仔细调色,适当涂绘。

彩陶修复后

陶瓷文化鉴赏-唐新会窑的特征与各著名青瓷化学组成的比较


珠江三角洲西南的崖门,面临浩瀚的南中国海,是宋元“崖山之战”的古战场。1279年春宋军战船千余艘连接成海上堡垒与元军最后决一死战,惨败后,陆秀夫负九岁皇帝赵量投海,宋亡。从崖门东岸古炮台城堡出发,北行约600米到达当时宋皇庭所建的慈元殿,往西横跨公路不远,在江边断崖处有一座古窑址,这就是国内不甚知名的新会窑。该窑窑址位于新会县古井区崖东乡官冲村。当地自古传闻该处不时出土“皇帝碗’,被认为是宋帝赵()及其臣属的遗物。但文献记载极嫌不足,清道光《新会县志》载:“在全节庙(即慈元殿)旁畦陇间多古碗,帝()时,士卒二十余万所用以饮食者”。1957年文物普查中始发现窑址和出土器物。经过广东文物考古界的研究和1961年的复查发掘,确知器物的胎质与器形与唐墓所出相似,窑中出土了一件刻有“政和二年”铭文的破片,故可认为此窑始烧于唐而止于宋末。事实上新会瓷也是唐代重要的外销瓷之一在当时,它与唐之邢、巩、定白瓷,越窑青瓷,长沙铜官窑以及粤之潮州窑(汕头窑)和梅县窑,一起出口到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据载,在菲律宾棉兰老岛西北布土安的安伴冈利伯塔地方的古代沉船中,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加里曼丹等岛屿,马来半岛,泰国柴亚地区以及斯利兰卡的曼泰和阿努拉达普拉遗址都出土过新会窑的器物,除了从广州出口外,还通过西南海路,以海南岛东南端的陵水县为中继站,出口到东南亚和南业诸国。1987年4月29日作者蒙江门市政协副主席刘清劭、市文联主席薛剑虹、市政协干部周卓荣、新会县政协委员容汉勋、县博物馆馆长徐德贵和馆员陈贵荣诸先生的热诚支持和帮助,得以踏勘这一店代窑址,并且采集了若干残片标本。县博馆还赠送了一些鹤山窑残片供我们比较研究,为本文的工作提供了可贵的条件,非常感谢.应该指出,至今还没有见到新会窑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分析研究报告.鉴于它在唐代外销瓷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生产技术上的特色,本文将报导我们的研究结果。

1新会窑的一些特点

新会窑生产青瓷和黑釉瓷两类。器物有碗、碟、豆、杯、盆、罐、网垫、范母,而以碗、碟较多。成型方法为模、轮并用;蘸釉,器外施半釉;泥块衬垫、仰口、叠烧,瓷质坚实,强度颇高,烧成温度不低;器物造形单一,碗(碟)器微侈,素面无纹,比碗内常有压印花纹的唐洪州窑更原始.釉色淡青带黄比唐之岳、婺、洪都浅些,但同样有裂纹甚至裂成鱼子纹,易脱落。黑釉因人土或外露风化,残片釉面无光,某些残片的釉甚至有可能属泥釉,新会窑有下列几个重要的特点:(1)窑炉。唐新会窑所用的窑炉与珠江三角洲各地的唐、宋窑址显然不同。三水洞口唐窑,石湾大帽岗唐、朱窑,南海奇石村、南海官窑和中山碗通等宋窑用的都是“均作长条形,依山势修筑”的龙窑。与此不同,新会窑为长方形,前端收窄,其平面图近窑门处如漏斗状。不论尺寸与形状都与唐耀州瓷窑近似,其结构分为窑门、燃烧室、窑床和烟囱四部分组成。不过新会窑后部的烟囱为筒状,尺寸略小,数目不是2个而是3个,窑壁均“用白色耐火土分层夯打而成”。耀州窑则用耐火砖砌筑。(2)底足.新会窑造形虽简单,但是它的圈足都比其他唐、宋各地的窑器复杂得多。常见的为实足,但其成型特殊。碗、碟成型后,其底部截面为圆弧状,将底部略为削平就算数。某些则以利器近底部处平削一圈,圆弧成一直角缺月,底部削平造成一个台阶,就成为大直径的实足;或在实足中部垂直深挖就造成各种宽度的玉壁底。若在实足距中心的各种距离斜挖一圈则造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外部为圈足、内部为实足的双圈足。这种底足的造形在其他古陶瓷中是不多见的。底足内有字,在唐代陶瓷中亦不常见。新会窑底足内已发现的字有“人”、“吉”、“兴郡”、“x”等。我们这次踏勘时新发现的有“九”、“印”等字。新会窑青瓷和黑瓷残片外观,底足形状以及刻有的文字残片如图1所示。(3)泥块衬垫叠烧。许多唐、五代陶瓷的叠烧工艺已经使用不规则的小土块或瓷胎小碎片摆成一圈垫在两只碗之间唇烧。以后进步到碗底内部刮去一圈釉成涩圈,使烧后上下碗不致粘牢。新会窑泥饼垫烧法比涩圈叠烧要原始一些。它使用高耐火的灰色土去塑制成数毫米厚的大块,然后切成20~30mm的长方小块,等距离置于碗内。因此再把另一只碗叠置于其上时,这只碗由于外部是挂半釉的,下方无釉,烧后泥块只粘住有釉的那只碗,出窑时马上可以分开。但耐火泥块则吸去这只碗内与之接触的釉液。然而泥块并不烧结,容易刮去,该处却留下了缺釉的印痕。三上次男先生沿陶瓷之路考察游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遗址及出土的中国古代贸易陶瓷时,经常提到的“广东某窑的内部有大块星状无釉的唐代青瓷”,其实就是新会窑。除了鹤山窑之外,各窑都没有这种情况。鹤山窑位于高鹤县三洲乡塘尾村的西江西南岸,东北隔江与西樵山相对亦为唐代窑址。产品外观与新会窑相近。但釉色较深,厚釉处呈橄榄绿。用以垫烧的泥块呈土红色,不烧结,触之即溃,所以器内也会呈现“星状无釉区”。这是由于就地取材,取当地山区所产红土而用之的缘故。这一点,正是判别新会窑还是鹤山窑的特征之一。新会窑的灰土垫块,一碗有4至6块;鹤山窑的红土垫块,一碗中则有4至12块。图2表示新会窑青瓷碗内所存在“大块星状无釉区”的外观,可与泰国考古局所藏新会窑青瓷碗相比对照(见文献[4]图160D)。实物标本除新会县博物馆外,上海博物馆所展出的标本为泰国友好人士所赠。图3表示鹤山窑青瓷碗中红土垫块的情况。此外,鹤山窑青瓷碗外部口沿有指沟,也是两者区别的另一特征。(4)灰白胎。新会窑青瓷胎色无论在露胎处断口都明显呈现灰白色。各地唐代青瓷几无可与之比拟。瓷质坚硬,强度很高,有少数可见的气孔.黑釉器坚致的胎呈灰色,有肉眼可见的黑色芝麻点,大部分则为细泥质胎,灰色有木纹。新会窑胎釉的化学组成及其与其他著名青瓷的比较:以RXF定量分析了新会窑青瓷(XH)和黑釉窑(XHB)的胎釉化学组成。为了比较也分析了一个鹤山窑的样品(HS1)(详见92古陶瓷科学技术2——国际讨论会论文集A——19)。为了与同时代的有名青瓷和外销瓷加以比较,我们收集了目前已发表的胎釉数据,例如唐洪州窑(Hon)、晋至中唐各代的湘阴窑(Xia)、唐长沙铜官窑(Cha)、汉至唐及宋的越窑(Yuc)(包括唐尽唐以前的上林湖(lc)和上虞(lz)两地出土的)以及唐、宋耀州窑(Yao)等,计算了其中各氧化物重要百分含量(wt%)的最大值(Xmax)、最小值(Xmin)、平均值(Xa)、标准偏差(σn)、变异系数(CV%)以及样品数(N)(详见92古陶瓷科学技术2——国际讨论会论文集A——19),将它们绘成图4和图5。比较这些数据,就胎而言可知:(1)新会青瓷胎中的Fe2O3含量是最低的(1.34%),其他青瓷胎的含量约在2%左右变动,而以洪州窑中的含量最高,其中平均值已达3.61%由此可以确定优质的新会青瓷胎的Fe2O3含量在唐时已达到瓷器的一般标准。其白度除了与低FC2O3含量相呼应之外,显然与烧成的还原气氛亦息息相关。(2)这些青瓷中K2O含量具有相同的水平,大致在2.6%之问变动,以洪州窑和湘阴窑略高梦撇州窑最低。(3)新会窑胎中的R2O十RO含量亦最低,其他青瓷在同一水平上大大高于它,其含最以越窑为最高。(4)新会窑胎中的SiO2含量也是这些青瓷中的最低者,只有耀州窑可以之雷同。其他洪州、湘阴、长沙以及越窑等比它们高得多,并依次逐增,而以越窑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鹤山窑则比它更高。(5)最重要的一点是新会青瓷胎的A12O3含量特别高,超过26%为群窑之冠。只有耀州窑能够望项背(24.7%)。其他青瓷的A12O3含量低得多。当然新会黑釉瓷胎的A12O3含量极高,已超过35%。

就釉而论,可知:(1)新会青瓷釉中的FC2O3也是最低的,此点并不太重要,只影响釉色的深浅而已。(2)最重要的莫如它的CaO含量低到无与伦比,还不到10%,这对唐及唐宋以前的青瓷釉说来是惊人的。这些瓷釉当时大部分皆为钙釉,即使耀州窑较低也超过11%了。其他如湘阴、长沙和越窑虽在同一水平,但都超过16%,而以洪州窑最高,达18.84%。R2O十RO的含量,新会窑与耀州窑亦最低。新会窑釉的SiO2为中等水平,但比长沙,洪州和越窑高,而以耀州为最高。(3)新会窑釉中的A12O3亦为各窑之冠,并且高得多,耀州窑虽高于其他各窑,但已不能望其项背。2新会窑的烧成温度与显微结构

选择够大和没有变形的残片切成试样作热膨胀曲线的测量求出了该残片的烧成温度如下:

青瓷烧成温度(℃)黑釉瓷烧成温度(℃)新会XH7≈1310新会XH1≈1310新会XH9≈1310新会XHB1≈1143鹤山HS1≈1186新会XHB2新会XHB2≈1098≈1310

在偏光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了上述全部试样,新会青瓷的釉,如肉眼所见那样,在显微镜下呈现淡黄色透明的玻璃体,偶然会看到个别的大粒残留石英和气泡。个别样品烧成温度较高,在胎釉之间形成的大釉泡已局部地连成一片,这也是釉层在出窑以后易于脱落的原因之一个别样品可能有意无意地混人了少量的粗粒钙长石矿物(CAS2),在高温烧成时瓦解,重晶在其外围形成了CAS2微晶束.未破坏的残留核心仍可以看到2V-的干涉图(XH7)。一些试样的胎釉中间层反应并不明显,但某些试样的中问层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CAS2析晶层(XH4、5、6),在烧成温度高的试样中,中间层的反应特别醒目。由于胎中的粘土和长石的颗粒都较粗,加之反应温度亦高,故在镜下观察,胎釉界线已不再是直线而像是地图上的海岸线那样,在粗粒或中粒的粘土残骸上长满了针茫状的莫来石,狭长的中粒宛似一只只小毛虫(XH7、8、9)(图6),有粗粒的CAS2原矿处则长成如芦草的一丛丛(XH7)。有这种中间层结构的试样,肉眼仔细观察时可以发现胎釉间有一白线存在。瓷胎的粗颗粒由残留石英构成,肉眼难以分辨,最粗者约0.3mm(XH9),并且明显有熔蚀边。在镜下经常看到粗、中粒的长石残骸,其中莫来石针晶随烧成温度愈高而发育越大,并且含有大的气泡(XH4、5、6、7、8、9)(图7)。在一些试样的大中粒粘土中发现了“高岭蠕虫”(XH2)或明显地看到了高岭残骸(XH6),基质中含有胶体尺寸团粒的氧化铁已与玻璃相混为一体。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经过仔细寻找并未发现值得一提的云母类矿物。显然,新会青瓷胎的原料组成属典型的高岭——长石——石英系,其结构显然与高岭——云母——石英系裁然不同。鹤山窑青瓷釉亦为透明釉,镜下偶见有析出的CAS2针晶丛。胎釉中间层无反应析晶结构。胎中粗粒以石英为主,亦偶见有2V一干涉图的CAS2矿物,同时含有高Si02质粘土大粒残骸以及少量的长石残骸,基质中玻璃相混有胶状氧化铁如云雾状。Ti02以金红石或锐钦矿多晶微晶小聚集体存在。这种结构在镜下易与新会青瓷判别。黑釉瓷的情况较为复杂。在镜下试样XH1的黑釉呈黄色,与一般高铁含量的黑釉无异。但不同部位则有莫来石针晶丛或CAS2针晶丛析出,并且某些部位亦如黑釉经常会发生的那样产生分相结构。胎中含有数量较多的粗粒残留石英、粗大的长石残骸以及易熔粘土块。与青瓷一样,大小残留石英颗粒边缘都有明显的熔蚀边而与其高温烧成相对应,某些石英颗粒周围亦析出了犬牙状的方石英微晶.值得一提的是,新会窑的一些器物胎的断面,肉眼看去有少量孤立的黑芝麻点,在镜下它们实际上是一种高含铁量的某种粗粒原料在高温下与瓷胎料周围尽应,形成中心为一空洞、周边为黑色富铁玻璃的结构。如果颗粒更大些,事实上就是陶瓷工业中常见的铁斑缺陷。陶工如果有意加人则是一种愚昧行为,否则就是不时的污染所致。另一些黑釉外观为黑色土状,极薄,实际上是一种涂层,结构难以分辨(XHB2、4、5)。试样XHB1胎体为砖红色,含粗粒石英和看得出2V-干涉图的CAS2矿物以及其中已有莫来石已有莫来石析晶的长石残骸。烧成温度较低的样品,则镜下看到了与石英或钙长石共生的长石部位熔融成局部玻璃态(XHB2),甚至这些玻璃态中析出莫来石针晶(XHB3)。这些瓷胎中大多含有高铁的基质。XHB4为泥质陶,有足够的强度,表面有黑色涂层,胎中发现偶有植物微管、孢子以及羽纹硅藻。由此可见,新会的尸部分黑釉瓷的结构比较原始,烧制年代可能会更早。

3新会窑粘土垫块的化学一矿物组成

从碗内残留的粘土垫块中取样,进行了ICP化学定量分析。知其化学组成(wt%)为:Na2O0.047,K2O0.26,CaO0.022,MgO0.065,MnO0.01,A12O314.07,Fe2O32.13,TiO20.22,P2O50.070。XRD曲线显示其主要矿物为α——石英和莫来石,还有少量的方石英和一些玻璃相(图9)。可知新会窑灰色枯土垫块属于高SiO2和Fe2O3含量不高的粘土,其烧后的矿物组成正与器物的烧成温度相呼应。

4结论

(1)店代新会窑青瓷造型简单,圈足多样,釉色浅淡,胎色灰白,灰色泥块衬垫叠烧,在1300℃左右高温烧成,故其胎质坚致,具有颇高的强度。(2)与洪州窑、湘阴窑、长沙窑、越窑和耀州窑等著名青瓷比较,新会窑青瓷胎中的Fe2O3、R2O十RO和SiO2含量是最低的。相反,它的A12O3含量特别高,为各窑之冠。显微结构表明,新会窑青瓷胎属高岭一长石一石英系,使用该地出产的高岭质瓷泥为原料制成。(3)新会窑青瓷釉的Fe2O3特别是CaO含量亦最低。低Fe2O3含量为釉色浅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生产青瓷釉多属钙釉的这一时代,它已沿着低钙的的技术路线走在发展的前面了。(4)“碗内有大星状无釉区”是在外观上判定新会窑特别是海外出土的新会窑青瓷的重要特征。与之比较,鹤山窑不是灰土垫块而是红土垫块;烧成温度低得多(约1186℃);胎中不是高A12O3低SiO2,而是相反,为低A12O3高SiO2;但釉都是高CaO釉(约18%)。其外口沿具有指沟,这是与新会窑区别的另一重要特征。(5)新会窑的黑釉陶瓷有两类。其一与青瓷类似,胎的A12O3含量更高,釉的结构与宋代一般黑釉类似;另一类则属泥质陶,器面有黑色涂层及平行线,似为印纹。两者的烧成温度相差颇大(1098~1310℃)。胎质亦有两种,一种与青瓷类似而混有高Fe2O3原料颗粒,形成铁斑,外观为黑芝麻点;另一种则属泥质,其烧成年代当更早。(6)新会窑不像珠江三角洲其他唐、宋瓷在龙窑中烧成那样,而是在类似唐耀州的那种窑中烧成,其胎质和结构也与耀州窑类似。

陶瓷作坊包围佛山历史发源地


河宕贝丘遗址周围的围栏很多地方遭到破坏。河宕贝丘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土墩形的贝丘遗址,迄今5000年,被史学家称之为佛山历史的开端;1989年河宕贝丘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的控制建设区域高达5万平方米。但随着城市发展,周围土地陆续被占用,保护区仅剩1万平方米。记者现场调查发现,遗址缺乏有效保护,局部遭到损坏。

日前,规划部门正在编制《佛山市禅城河宕贝丘遗址修建性详细规划》,遗址周围

3.5万平方米有望得到建设控制。

文/图:记者李欣欣、陈钰凤实习生杨会平通讯员刘锋

【寻踪】唯一“身份标志”石牌模糊破裂

前日上午8时,记者搭乘公交车进入了河宕村口,但记者沿途问了好些路人都不知晓河宕贝丘遗址。村委会一位村干部当向导,从河宕村委会正门出来拐到雾岗路上,“那个被围起来的就是贝丘遗址了,”顺着村干部手指的方向望去,雾岗路的东边,一排排的陶瓷厂房中间确实有一块被水泥围起来的空地。

走近才发现,水泥围墙上有一个石牌,上书“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宕贝丘遗址”。石牌上留有斑驳的红色,原来的漆字已剥落;石牌上是几道裂痕,上面有石灰重新填补的痕迹。一片夹杂在陶瓷厂房中间被围起来的空地,唯一的“身份标志”石牌也已模糊破裂,难怪记者绕过了此处也没有发现——误以为此处是一片荒地。

河宕贝丘遗址

贝丘遗址是考古学一个术语。河宕贝丘遗址,位于澜石镇河宕村的贝丘遗址,是在1960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土墩形的贝丘遗址,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佛山市区人类活动最早的遗址,是佛山历史的开端。

1975年广东省和佛山市博物馆合作发掘了其中750平方米,其中下层为贝壳层,有新石器晚期密集洞穴遗迹、遗物和墓葬26座。河宕贝丘文化遗址作为珠江三角洲贝丘文化典型,对研究石湾陶瓷历史和广东省原始居民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1989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残景】与陶瓷作坊为邻缺乏保护

西墙:围栏被破坏容得一人通过

遗址大门上挂着锈迹斑斑的大锁,里面有间四门瓦屋,据说是给看护遗址的人住的,但记者没看到人。沿着遗址的西墙一直往南走,却发现用水泥做成竹状围栏不少已经被人恶意砸坏。在一处破坏得最严重的围栏,记者探身试了一下,完全可以出入自如。

北墙:装饰贝壳大多剥落

在延续数十米的北墙,记者意外地发现了墙上原先嵌着大大小小的贝壳装饰图案。估计是时间长了出现风化现象,贝壳大多都剥落了。北墙脚下,堆积着不少破损的陶瓷,显然一些陶瓷加工厂将这里当成了免费垃圾场。

东墙:陶瓷作坊倚遗址围墙

记者绕到东墙,这里别有洞天——十几间陶瓷作坊和仓库一字排开,空气里弥漫的陶瓷粉味道呛得人喘不过气。这些简易的作坊竟然都是倚着贝丘遗址的墙搭建的,透过这些简易作坊的窗户,直接看见就是贝丘遗址里的一切。忙碌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清楚这里是什么遗址。

【展望】遗址有望纳入区域综合开发

昨日,记者从规划部门获悉,《佛山市禅城河宕贝丘遗址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上层次指导规划《佛山石湾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之中,该片区规划的目的是将目前以陶瓷工业为主的城市功能向居住与文化旅游为主的城市功能转变。石湾片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将与贝丘遗址开发相互补充。

针对贝丘遗址周边土地陆续被占用的情况,有关规划将扩大遗址保护范围。除了划定核心区,即原遗址保护区1万平方米为绝对保护区外,遗址周边3.5万平方米也将受到建设控制。今后,周边区域的建设高度、密度都将报规划部门严格审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