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火柴瓷缸

我国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历代各地窑厂烧制的各种日用陶具和观赏瓷瓶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但是,一些使用时间较短的陶瓷器具,如火柴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史料记载也基本处于空白。

火柴缸,顾名思义就是盛放使用火柴的瓷缸。早期火柴用易燃黄磷制作,在墙上和鞋底粗糙处都可以擦燃,俗称摩擦火柴。为了使火柴摩擦方便雅致一些,晚清时期,河北四大名窑的磁州、定州、井陉、邢窑在烧制瓷器时,也顺带制作了各种青花瓷火柴缸,放置客厅、居室供使用,既美观又实用。

青花瓷火柴缸形状大多呈圆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火柴缸内壁上釉,可存放火柴。外壁上半部印有青花图案,有花卉、动物和纹饰等多种图案;下半部涂上粗砂,取火柴在外壁粗砂处一摩擦便可取火。火柴缸作为一般的民用器具,属小件日用品,所以大多烧制于民窑。它们虽然比较粗犷古朴,不能与官窑生产的雍容华贵的高档瓷器相媲美。但由于来自民窑,没有官窑生产的条条框框限制和束缚,赋予了民间工匠艺人自由发挥和想象的广阔天地,所以各种火柴缸的设计图案和造型贴近现实生活,极富乡村情趣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如工匠在火柴缸上画了牛、羊、猪、兔等畜生家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体现了普通百姓渴望牛羊满圈、人丁兴旺的小康日子(图上)。还有一款长圆形火柴缸,工匠做了两个孩童俯在缸边玩耍,在他们背部涂上粗砂以供摩擦,煞是好玩。窑工们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释放。

由于摩擦火柴使用时间短,火柴缸历史也就一晃而过,基本上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成为陶瓷制造业一段尘封和遗漏的历史。从使用地域来看,摩擦火柴在气候干燥时比较好使用,所以火柴缸大都在我国北方一带使用。而江南、华南一带由于气候潮湿,加之有黄梅雨季,裸放的火柴梗易受潮,不便使用火柴缸。因此,南方人一般对此不太了解,一些资深瓷器专家还误以为是笔洗了。现在,存世不多的火柴缸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有人专题收藏并研究。小小火柴缸,以其古朴典雅、稀少罕见,谱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陶瓷历史。

扩展阅读

做一个知历史、知现代、知人的紫砂文化者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紫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由此可见,紫砂的喜欢,单一的一类都有什么长的时间,那博大精深的紫砂文化更是不在话下,那如何去了解她呢?专家建议,做一个知历史、知现代、知人的紫砂文化者,有益于自身文化的提升。

第一个要知历史,介绍紫砂壶目前情况首先要了解紫砂历史,即紫砂工艺历史、发展史,以及工艺构成。紫砂是优秀民族传承,从茶文化发展而出,明代起为实用品,对于何谓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等老一辈的紫砂艺人,应该研究了解,加之理解,从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及理性的充分认识。

第二个是知现在、了解现代,此单指宜兴紫砂壶。华夏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师传徒承。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现在,此外我们作品的造型艺术品有时代性,不能、将明朝的搬到21世纪来,也不可以一代十,以点带面的简单领会,因为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

第三个是知人,何以要知人,这个作者做的壶是雕塑,还是光、素,要知“人”的艺术品、艺术道德及声誉,要从那方面得知呢?不是靠宣传,也不可一味的垂青所谓的名人效应。众所周知,真正的艺术品是放在桌面上,群众来抬轿,民众最有鉴定的资格,是经得起推敲的。

火柴缸 取火史上的一段绝唱


火柴在我国,最早是一种舶来品。作为五洋(洋火、洋皂、洋烛、洋烟、洋油)之一,早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就通过贸易传入中国。

我国民族火柴工业出现于1877年。在旧中国,我国的民营火柴企业大都资本弱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一些北方地区的早期民族火柴厂商,主要以生产黄磷火柴(又称“摩擦火柴”)推广市场,获取利润。因黄磷含有毒性,以后又被硫化磷火柴所取代。黄磷和硫化磷火柴都有使用方便,随处可擦燃之特性。欠缺是安全性较差,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引发火灾。

1950年6月5日,新中国“全国火柴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议禁止生产黄磷火柴〔该类火柴,1906年就被日内瓦国际公约宣布禁止生产和使用)。1956年1月,“全国火柴工业专业会议”召开,决定在火柴行业全面停止生产硫化磷火柴,一律改产安全火柴。

上述历史背景,告知我们出产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北方农村地区,用于盛放和擦划火柴的青花瓷火柴缸,其流传与使用的期限,应该始于民国前后,止于20世纪60年代末。

笔者每年都有机会去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觅一些古籍旧书和古玩杂件,因喜欢收集老火柴商标及相关杂件,见地摊上摆放的火柴缸,便情有独钟,买了下来。几年下来,经整理也收藏了近百只民国青花瓷火柴缸。很多藏友同好时常光临寒舍,见到我把玩于书桌和博古架上的这些青花瓷火柴缸,常误以为这类小玩艺是水盂或是笔洗,还有人说成是下围棋用的盛子罐。推其原因,主要是现今我们使用的火柴“安全火柴”,它是利用外侧磷面擦划火柴的,黄磷和硫化磷火柴,已为今人所不识;其次,即使在民国时期,火柴缸也不出自江南。因南方地区气候潮湿,每年有黄梅雨季。而北方则不同,这一带以盛产黄磷和硫化磷火柴为主,这类火柴对广大农村消费而言,经济实惠,加上该地区气候干燥,将火柴置于火柴缸内,放上一段时间也不会受潮。火柴缸放在灶台或客厅中,需用时随手取出,缸沿边,表面涂有的细砂,一划即燃,使用十分方便。

火柴缸,以青花最常见,祭红釉、釉里红、果绿釉和鳝鱼黄釉、茶叶末釉等也偶而见之。它的外形有三角形、方形、六角形、缸状及罐状等。火柴缸上部边沿的纹饰有几何纹、如意纹、蕉叶纹、锦地纹、缠枝纹、朵云纹、莲瓣纹等多种。

鉴赏青花瓷火柴缸,十分不易,多数缸上没有款识和铭记,一般都出自民间工匠烧制于民窑。从中国火柴工业发展史推断,该器物产生于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今后期国家禁止硫化磷火柴生产为止。火柴在清末至民初期间,市场上虽能见之,但售价昂贵,属达官贵人、上流社会的一种奢侈生活消费品,一般平民百姓不能问津。笔者藏品中有一只火柴缸,其缸口边沿上有“甲子”二字,按“甲子”推算,应属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品。由于火柴缸停用的时间距今只有三四十年,故潘家园一些“抓货”的旧货商,还能在北方一些农村地区收进该物,放在潘家园地摊上兜售。青花瓷火柴缸,因均烧制于民窑,属一般的普通民用器物,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从古玩角度而言,虽不可与官窑工整细腻、典雅华丽攀比,可它毕竟是中国取火文明史上的一段绝唱,曾经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宠物”。它贴近于现实生活,为寻常百姓所看重,也体现了民间工匠艺人一种自由奔放、洒脱的情趣。

在我所见到的民窑青花瓷火柴缸,在制胎原料的选用上并不太讲究,绘画青料也多选用中、下等国产青料。青花瓷是属于釉下彩装饰,它是以含钴的矿物原料为着色剂,在干燥的白瓷坯上,用手笔勾画出多种装饰纹样图案,然后罩上一层透明的玻璃釉,再在高温下一次烧制成形。出窑后以青色图案花纹为装饰的瓷器,雅俗共赏,典雅大方,很容易博得使用者和观赏者的青睐。火柴缸造型单纯稳重,有一种优雅流利的美感,它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起来,令人叫绝。

民窑烧制的火柴缸,北方民间寻常百姓家庭中离不开它,十分珍爱,即使破损之后,也不忍心扔掉,找补瓷工匠用骑缝铁钉修复后,继续使用,可见其极具实用价值,体现了劳动人民传统的勤俭节约的美德。一些精致漂亮的青花缸,被深宅大户人家置于客厅桌台或茶几之上,成为招待贵宾茗茶抽烟的点缀之物;在农村操办婚娶的洞房里,选上一只绘有双喜图案的青花瓷火柴缸,为新娘给嘉宾亲友敬烟点火提供方便,更衬托出一种吉祥喜庆的氛围。中国北方地区出产的这种独特的青花瓷火花缸,从现实生活出发,与民众心心相印,朴素的造型,粗放的纹饰,显露出一种劳动人民所特有的、浓厚的浪漫情怀。

青花瓷火柴缸除了它的实用价值外,其美学价值也不易忽略。虽说青花瓷火柴缸上的纹饰大多比较粗犷,尽管也有画意,但过于草率,有的只寥寥几笔,但我们仔细观赏后发现,这种简练不受拘束,奔放趋于自由的绘画手法,也能产生类似水墨画中的传统韵味。其天真烂漫的情调,从八大山人荒率苍劲、简练高雅的水墨画鉴赏中,感受到一丝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关联。

总之,民窑青花瓷缸是自由、欢乐和真、善、美的化身。而器物上的青花纹样,又是那么活泼、朴实、和谐、融洽。它是人自然的反映,是民间艺人性灵的凝结,是火与土结合的奇葩。美哉!青花瓷火柴缸。

在知与行中前进的潮州陶瓷


陶瓷文化,千年沉淀,成就了土与火的艺术;潮州陶瓷,十载腾飞,孕育出知合行之智慧。陶瓷在行业里被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作为国外认识中国的古老载体(China),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总结: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火药在中国做成鞭炮烟花用来过年喜庆,而被国外引进改制成火枪利炮用在战争侵略。指南针在中仅用于风水阴阳,而被国外用在海上导航开辟新大陆。陶瓷虽然不是中国独有的发明专利,可却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其悠久的历史很好地传承了中国文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心调整为经济建设上,作为建材产品的陶瓷行业也得到了一个百年不遇的时代发展机遇。其中最先行动起来的就是“珠三角”,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让南方沿海彻底苏醒过来了,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蠢蠢欲动,潮州陶瓷也如凤凰涅槃。经过十年发展,潮州陶瓷开始了起飞前的助跑,从国外引进整套陶瓷生产线,现代生产技术,改变了陶瓷生产的传统模式,不管在产品质量上还是产量上,都比以前提高了几倍,让整个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潮州陶瓷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2002年到2012年又经历了势不可挡地十年腾飞,全国各地城市大建设,巨大的市场需求完成了建陶产业原始的资金和技术积累,继而打造了抛光砖国际领先地位。新产品层出不穷:不透水瓷片的诞生,亚光砖的引进改善直到市场火爆,微晶石的横空出世,木纹砖的燎原之势,无不见证着潮州陶瓷十载腾飞的辉煌。十年涅槃,整体上是从国营企业的巅峰盛世逐渐转向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又十载腾飞,从乡镇企业的盛极一时,很快由私营企业带头领飞,多元结构打造了潮州陶瓷在国内不可撼动的领头羊地位。

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遇到改革开放的春风,猛然惊醒,一跃而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陶瓷产区。有了大政策地正确引导,抓住了国内外巨大的市场需求,珠三角跨步式地经济建设速度,这些都使得潮州陶瓷能够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当地政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高瞻远瞩,大胆地进行股权改革,规避了种种弊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没有受到制度上的思想束缚,从而能够在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一个跳跃,在技术上、生产上和管理上都实现了三级跳。接着许多陶瓷企业家开始洗掉脚上的泥土,卷下裤腿,踏上了陶瓷之路,做起了企业。他们凭借着一身胆略边走边学,克勤克俭,终于打下了自己的一席江山。也许有些企业家当时并不知道王阳明,更没听说过什么是心学,可是却把“知行合一”用地淋漓尽致。在市场实践中积累,把学习的知识快速应用到市场经营,可以这样说潮州陶瓷的发展也是“知与行”的行业应用过程。也是在不断社会实践中,佛山这边的企业家们率先看到了渠道发展模式对于目前更符合市场发展,从而在后来腾飞的十年中,就很快超过了当时走分公司制的华东陶瓷产区。

经过这个十年腾飞,潮州陶瓷为行业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除了为潮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很大比例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为潮州培育出一张名片,形成了一个共有的品牌,即潮州陶瓷。它代表着产品创新,代表了质量过硬,代表了技术国内领先,代表了用户放心等。

在国际上,为中国确立了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形象,紧随意大利、西班牙两个陶瓷强国,带领产业从“中国制式”向“中国智式”飞速发展。以陶瓷生产为主线,带动配套的陶机设备生产全面实现国产化。

在产业中,率先走出差异化发展模式,让一种传统粗放式生产行业逐渐走向高端品牌,走进高消费人群,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文化上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对于一个传统行业走向现代化发展,最缺少的不是雄厚资金,不是先进设备,而是理论上的指导。可以这样说,潮州陶瓷这十年,是超常规发展的十年,带领各产区迎来了一个陶瓷思想盛宴。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