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景德镇陶瓷馆 感受自汉代开始的陶瓷薪火相传

集古今名瓷,述千年陶瓷!1月23日,“认识china 从景德镇开始”系列活动媒体探访团走进江西省景德镇陶瓷馆,近距离自汉代开始的陶瓷薪火相传。

景德镇陶瓷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于1954年1月1日对外开放,馆址临时设在市区中华北路301号的天主堂内。景德镇陶瓷馆的新馆舍于1955年9月正式落成。位于莲社北路21号,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528平方米,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2013年6月,新落成景德镇陶瓷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84平方米,库房面积376平方米,展厅面积3194平方米。馆内收藏着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景德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3万余件,其中文物藏品50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百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馆内收藏有明清及当代书画600余幅,其中有“金陵八家”、“珠山八友”等名贵字画。馆内收藏有玉器、金银器、砚台、石碑、石刻等杂项80余件。TAOCI52.coM

“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脉络,就不得不去景德镇陶瓷馆看看。”在景德镇打出租车,司机都会很自豪地推荐外地客人一定要参观景德镇陶瓷馆。馆内陈列比较系统的诠释景德镇1800余年瓷业薪火相传,发展脉络完整的历程,让观众从中品味景德镇由瓷器而形成陶瓷产业进而独步陶瓷制造业高峰,成为“瓷都”的发展历史,可谓“集古今名瓷于一室,述千年陶瓷历史于一时”。

编辑推荐

介休窑薪火相传千余年


2004年6月17日,介休市老城南街在旧城改造工程中发现一处古瓷窑遗址。坑中散布着大量的瓷片和窑具,可以确认为古代的一处烧瓷窑址。大楼基础距今地表深6米,地表2米以下即为古瓷窑烧造时期的堆积,堆积厚约4米。

采集到的标本以白瓷为多,兼有黑瓷,还发现有少量红绿彩。白瓷以施化妆土者为主,分印花与素白两类。印花者所占比例为大,但花纹多模糊,都是在青坯上印花而后施化妆土再施透明釉入窑烧成的。胎色或黄白或灰色。胎土淘洗纯净的细白瓷则所见不多,器形有碗、盘、深腹钵、罐、杯、盆、洗、器盖等。通常概念上的白瓷黑纹式介休窑器物此次未发现。黑釉器物中有罐、盆、碗等,虽历经数百年釉色依然黝黝乌亮。黑釉中的油滴釉器物,油滴作不规则析出,有的还在黑花间画以筋脉纹样。其烧造工艺独特,支烧时采用了白色锥型支钉支烧,但支钉较粗,支钉有3、4、5、6、7等多种,这是以前在其他地方未曾发现过的,为以往所见不明窑口的此类白瓷找到了归属。从特征看,时代当在元中期以前。

虽是烧瓷窑址,但由于发现瓷片处为一座楼宇之一角,开挖范围十分的有限,所以尚未发现窑之炉口。但从介休城南门外旧时堆积得比城墙还高的灰渣山判断,隐约可感觉到它的规模。而位于县域东南狐岐山下洪山镇介休窑的名气却实在不小,它曾是宋之九大名窑之一。之所以未进入五大御窑系列,有种说法是,宋廷在设立御窑时,介休尚属北汉之地,还未“解放”。

九大名窑之说名实相符。1957年,当地因进行水利建设而发现了介休窑宋窑遗址。从遗址发现看,其以白瓷烧制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瓷和褐彩瓷等。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平切。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则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等,碟型多为花口状,内饰以直线凸纹,产品还为盘、罐、盆、盖碗等日用器皿。偶尔拾得的一些精细白瓷,白度经仪器测试为78.3度,胎质细腻、透亮,敲击清脆如罄,几乎可与现代白瓷媲美。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画花、剔花等,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不似定窑产品那样太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折枝叶纹、婴戏牡丹等。器物普遍敷以化妆土,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者亦不少,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饰缠枝纹。盘、洗四周则饰以孩童荡船纹饰,这种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介休窑的原料为白坩、垆坩、黄坩。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我在上海博物馆曾见到一块介休窑瓷品的残片,白地黑花,走笔类于磁州窑风格,具有"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怀素《自叙帖》语)的狂放。山西多名窑,平定窑、介休窑、霍窑、大同窑、浑源窑、怀仁窑、阳城窑、盂县窑、蒲州窑、长治窑、交城窑、榆次窑……但能达到介休窑出品者,尚不多见。

酿酒须美泉,制瓷亦然。狐岐山因有源泉,而“浓泉百道,绿柳千株,异鸟吟吟,祥花熠熠”(见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源神碑》)。此泉“如万斛珠随地而涌,又如鸥如鹭,腾骞于烟汀沙渚。其声泠泠然,锵锵然,若理丝桐、鸣环佩也。而澄流百步,派分三河,漰湱澎湃,则又风雨骤至,雷霆乍惊,铁骑突出,有荡胸之势焉。”(见明万历十九年《新建源神碑》)泉水所到之处,水磨轮转,浣纱捣衣,稻田秧长,鱼池鳞跃,一派江南景致。介休窑的白度极高,国内罕有,大概就有泉清水洌、池澈流湛的原因吧。白色正是宋瓷之主流。古时画家好绘雪景,而其中又以宋时丹青大家李成、范宽、郭熙为突出,雪具有和画家心灵一样的高洁,士大夫的喜好也影响到了民间,雪之白也影响到了瓷之白。

介休窑的熊熊炉火从唐宋一直延续到了今日,薪火相传千余年。

陶醉天津:陶瓷文化薪火相传 奥运冠军传递圣火


圣火传递是“陶醉天津”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本次活动,将从中国陶都石湾的著名龙窑内点燃火种,火种横跨中国大地后将抵达天津,并由奥运冠军将圣火传递到环渤海建材市场。

8月25日早上8时,奥运冠军带领100名护旗手,高举南风古灶圣火由奥运体育中心出发,至此也拉开了“迎奥运,2007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圣火传递仪式的序幕。

在整个圣火传递过程中,选手们身着白色统一服装一路亮相,火炬手及护旗手分为6组,每15分钟轮流换路,全程两小时十分钟。10点半,火炬到达此次“中国陶瓷文化节”主会场环渤海建材市场。

这次“陶醉天津”2007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举办,把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天津陶瓷业的发展融洽在一起,给广大天津市民一个了解我国5000年陶瓷文化底蕴,了解陶瓷艺术多姿多彩的发展历程的契机。陶瓷文化薪火相传,陶瓷文化精彩缤纷,陶瓷文化血脉相承,相信这次活动将陶瓷文化的圣火传递到天津,也将陶瓷文化的精髓永远留在天津。

景德镇的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但其陶瓷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据《浮梁县志》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江西通志》称:“镇瓷自陈以来名天下。”《景德镇陶录》说:“水土宜陶,自陈以来,土人多业此。”根据以上记载,景德镇的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我们知道在八、九千年前,人类即发明了陶器,也就是把制陶用的粘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之烧结成为坚固的陶器。汉代景德镇制作的陶器还是很粗糙的少量日用品,东晋开始在新平建镇,晋人赵慨成为景德镇的佑陶之神,也都有线索可寻。到了六朝之陈,景德镇的陶瓷才有正式记载,江西通志:“陈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大建宫殿于建康,诏新平以陶础贡,巧而弗坚,再制,不堪用,乃止。”有人把此时就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端。景德镇的瓷器,是由烧大件再发展到烧小件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即以烧陈列品开始而再发展到烧日用瓷。因此在开始烧造陶础。到隋代就烧狮象大兽。这与原料的优越性是分不开的,不过当时在造瓷技术上,对大件烧成没有掌握到火候,所以遭到了失败。

到了唐代,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已经颇具名声了,据《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从景德镇石虎湾,胜梅亭等古窑地出土的古瓷片看,有些碎瓷片胎骨色白而坚,吸水率很低,釉也美观,可见早在晚唐五代的时候,景德镇的瓷器就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了。但从全国来说,那时南方盛称越窑,北方盛称邢窑,景德镇窑和它们相比还略输一筹。

走进“白明的国度” 感受陶瓷的演化


4月22日至5月22日,“醍昂:白明的国度”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走进“白明的国度”,感受陶瓷的演化过程。

“醍昂”既远又近,来自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博尔赫斯作品中虚构的城市,是虚拟王国乌珂巴的一个部分。“醍昂”不仅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更是由一批占星术家、生物学家、工程师、形而上学者、诗人、化学家、几何学家、道德学家、画家、堪舆学家等编撰出来的另类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由时间叠加起来的理想主义的世界。

白明是当代中国陶瓷领域的代表人物,他因为对陶瓷深厚的学术研究,及用陶瓷作为主要材质的艺术实践,而广为国内外艺术界所知。千龙网记者纪敬摄

策展人徐钢认为,白明的知识体系符合“醍昂”的隐喻。白明是活在时间中而不是空间中的艺术家,用理想主义和感情表达支撑着艺术创作,并生动而随时的变化着。特别是他在制造器物上的视觉表达,不是去迁就原来的各种形状,而是每一种形状都随着他的主观愿望和感情表达而随时改变,这样的创作是少见的。

展览现场,策展人徐钢讲解白明的艺术创作。千龙网记者纪敬摄

基于策展人对于白明艺术创作的认识和解读,展览结构上分为“时”、“火”、“器”三个部分,展出白明多年来创作的陶瓷、油画、水墨和综合材料等代表作品,以此完整而清晰的呈现白明的艺术价值。

白明随手拈来的瓷器总是成为别人模仿的对象。千龙网记者纪敬摄

在策展人徐钢看来,白明在中国艺术界是一个非常特殊而丰富的个案,从油画到陶瓷、从综合材料到水墨、从抽象到具象、从传统美学到当代先锋,一直游刃有余而纵横自由,通过研究白明的艺术可以理解一系列重要艺术问题,比如:中国的艺术传统和当代性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中国的传统美学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和在国内的相比如何?

“展览想显示三样东西:白明作为个体的故事;陶瓷创作和水墨、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对材质的再思考;瓷器本身的美、烧制瓷器过程和人的品性之间的关系。”策展人徐钢对记者说。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