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博物馆赴会 百亿身价艺术珍品金秋登场

艺术节:顶级博物馆首次参展

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昨天宣布艺术节展(博)览项目将包囊20多个国家参展机构和艺术家的作品,分别在全市18个展览场所展出。其中,《从提香到戈雅: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藏油画精品展》、《伦勃朗与黄金时代》馆藏精品展,提供者均为首次来华、并参加艺术节的世界顶级博物馆。

“名人名馆精品展”是本届艺术节着力打造的精品项目,世界三大美术馆之一的普拉多博物馆提供的《从提香到戈雅》展览已经先期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画作总价值接近几十亿元,是迄今为止沪上总价值最高的展览。自9月12日开展以来,每天参观者逾6000人次。主办方预测国庆长假及艺术节开幕期间,每天参观者将超过9000人次。世界十大博物馆之一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提供的《伦勃朗与黄金时代》馆藏精品展,将通过享誉世界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油画、版画、银器、瓷器等珍贵文物,真实展现荷兰共和国在十七世纪这一黄金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品中包括伦勃朗、德·霍赫和扬·斯滕等大师的名作。

此外,艺术节上亮相的重量级展览还包括《日本浮世绘名作展》、《日本当代摄影作品展》、《迎世博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琉璃工艺精品展》等。首次来沪大规模展示的《神秘的青海———青海省文化周展览系列》,将通过百余件珍贵文物和艺术珍品全面反映青海古代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艺博会:法国大师《天使》助阵

将于11月15日至19日在世贸商城举行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将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家画廊参展。艺博会组委会日前宣布,法国著名雕塑大师苏泰先生创作的大型雕塑作品《天使·荣龟》入选成为今年艺博会的主题雕塑。

据悉,艺博会开幕时,这件重量级雕塑作品将被放置在世贸商城的大门口,美丽的“天使”将为艺博会“守门”。雕塑《天使·荣龟》由上海罗浮紫艺术典藏画廊提供参展,全作高达4米。作品中,一位纯情少女神情安详地乘坐在意蕴顽强生命力的龟科动物上,亦静亦动。作品隐约地表达了花季少女对生命的眷恋。生动的饰物,纤细的身姿,又将少女的青春活力与气息缓缓释放。

该作作者、64岁的法国雕塑大师苏泰被誉为“法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他的作品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世界的融合”———东方、西方、阿拉伯世界、远古、中世纪、复兴时期、新文艺、尖端科技……所有这些都毫无矛盾地结合在一起,让他的每件作品都显得特别和神秘。

这位年过六旬却童心未泯的艺术家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他收养了两名中国孩子,并将他们养育成人。渴望对中国文化进一步了解的苏泰非常珍视此次艺博会之行,他通过经纪人转达自己兴奋的心情:“‘天使’的涵义深远,她似乎是时尚之都上海的形象使者,同时也是上海这座世界艺术公民家园的天使。”

国际博览会:展品价值百亿

展品总价值达百亿、世界35家一流博物馆和收藏机构参加的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将于10月1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M.taOcI52.COm

该活动总策划、上海博物馆邢晓舟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此次博览会将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商带来二十世纪绘画大师的传世名画。其中包括:毕加索1956年的布上油画《沙滩上的男人和女人》,夏加尔作于19世纪60年代的水彩作品《充满鲜花与情人的村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1908年的布上油画《带花冠的少女》,比利时超现实画家玛格丽特的代表作《消失的眼睛》、印象派大师莫奈1889年的布上油画《夕阳下的村庄》等。此外,展出的雕塑作品从古代非洲到当代欧洲,古董从西方壁毯到中国古代青铜,甚至包括王室成员、电影明星、名人贵族的私人珠宝,异常丰富。

据悉,作为上海乃至亚洲首届国际性艺术精品博览会,本次盛会还将在10月17日举行慈善晚会,588位国内外名流将莅临这个“艺术奥林匹克”之夜。

扩展阅读

塞克勒博物馆展示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窑炉


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时常会有各种让人惊喜的小展览,供人一饱眼福。前日开展的“窑火神工”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展以制瓷工艺为主题,辅以实物,展示了瓷器制造过程中的相应工艺流程,对科技史有兴趣的同志看了应该有一定的收获。

前言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开始,此后历代制瓷手工业技术日臻完善,我国长达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烧造历史,举世无双。其中蕴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驾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瓷器凭借着坚实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记录下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

本展览是“指南针计划”进大学校园——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价值发掘与展示项目之一,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龙窑

葫芦形窑

馒头形窑炉与蛋形窑

熊熊烈火之中,莹润玉洁的瓷器呼之欲出。而在小小窑炉之中,也自有一番乾坤。入窑烧造是瓷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装烧方法以及对火候和时间精准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瓷器的烧成质量。

南方早期青瓷的创烧得益于龙窑的发明,北方则因地制宜使用馒头窑,景德镇还发明了葫芦形窑、蛋形窑。

塞克勒博物馆展示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支具、垫圈


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时常会有各种让人惊喜的小展览,供人一饱眼福。前日开展的“窑火神工”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展以制瓷工艺为主题,辅以实物,展示了瓷器制造过程中的相应工艺流程,对科技史有兴趣的同志看了应该有一定的收获。

前言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开始,此后历代制瓷手工业技术日臻完善,我国长达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烧造历史,举世无双。其中蕴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驾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瓷器凭借着坚实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记录下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

本展览是“指南针计划”进大学校园——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价值发掘与展示项目之一,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窑具

以耐火粘土制成的三角形支钉、垫圈式样繁多,多用于叠烧,装烧时针尖接触釉面,不易粘连,触点较小,烧成后不影响美观。

圆形支具,东晋

圆形支具,东晋

圆形支具,东晋

景德镇支圈残件,南宋

圆形三角支具三件,东晋

圆形三角支具,东晋

锯齿形支具两件,东晋

垫饼

三叶形支具

三叉形支具

锯齿状支具,高足盘残件,南朝晚期

三叶形支具,碗残件,北朝晚期

三叶形支具,碗残件,北朝晚期

泥点垫烧痕迹,碗残件,五代

泥点垫烧痕迹,碗残件,五代

可见垫圈痕迹,高足碗,宋代

底有垫圈痕迹,碗残件,宋代

垫圈

长沙市博物馆藏战国琉璃珠


汉代乐府中,有一首朴实感人的民歌叫《陌上桑》,它在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说:“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关于“明月珠”还有一则感人的传说。相传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救下一条受伤的大蛇,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送给随侯,后人称之为“明月珠”或“随侯珠”。《淮南子》中更把随侯之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上载:“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贵,失之者贫”。随侯珠虽然美名天下,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其具体指的是什么物品。直至1976年随侯墓出土人们才明白,所谓随侯珠就是精致而华美的战国琉璃珠。

1949年以来的考古资料显示,战国琉璃珠出土地主要集中于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都属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土。湖南长沙经考古发掘的楚墓有数千座,其中部分墓葬中就出土了琉璃珠,这些精美的文物分别收藏在省市博物馆和考古所,其中长沙市博物馆就收藏有五件套琉璃珠,分有眼式和无眼式两种。有眼式的琉璃珠共三件,均呈扁圆形体,表面分布有白色圆圈,圆内或有蓝色圆球凸出,或以蓝色圆圈纹围绕。具体情况如下:

四眼琉璃珠,残径1.2厘米,厚1厘米。1983年长沙市麻园岭一号墓出土。琉璃珠呈扁圆形体,上下两端较平,中间为圆孔可以贯穿佩带。琉璃珠表面共有四处白色圆圈,圆内有蓝色圆球凸出,整个形成蜻蜒眼状的纹饰。

九眼琉璃珠,直径1.6厘米,厚1.2厘米。1981年长沙市解放路一号墓出土。琉璃珠呈扁圆形体,上下两端较平,中间为圆孔可以贯穿佩带。琉璃珠表面共有九处白色圆圈,圆内以三周蓝色圆圈纹围绕,中间均有破损痕迹,表明原来应有圆形物存在,整个形成蜻蜓眼状的纹饰。

三十眼琉璃珠,高2厘米,径1.2厘米,孔径0.7厘米。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琉璃珠呈扁圆形体,上下两端较平,中间为圆孔可以贯穿佩带。琉璃珠表面共有三十处白色圆圈,圆内有蓝色圆球凸出,整个形成蜻蜓眼状的纹饰。

无眼式的共两件套,每一套数量不尽相同,每一粒都只是简单的小珠子。具体情况如下:

蓝色琉璃珠,共148粒,直径0.6厘米。来源与三十眼琉璃珠一样,出土于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琉璃珠呈扁圆形体,中间为圆孔可以贯穿佩带。珠子表面含不同程度的白色杂质。

蓝色琉璃珠,约4808粒,最大的直径0.2厘米,最小的直径0.1厘米。1981年长沙市火车站邮电局十九号墓出土。琉璃珠呈扁圆形体,厚薄不均,中间为圆孔可以贯穿佩带。珠子呈蔚蓝色,晶莹透明。

琉璃珠是目前所见我国古代琉璃器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器型,从西周开始就已存在了,至战国时期则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中其随葬琉璃器几乎均有琉璃珠。它的发展是与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琉璃质地更加洁净分不开的。

根据对古代文献的大量研究,专家们认为最早关于琉璃的记载是《穆天子传》中铸石的记事。人们认为,《穆天子传》中的铸石可能就是一种琉璃。文献中的记载虽然将我国琉璃史往前推进了许多,可是“琉璃”一词又是从何而得呢?说到这,就不得不讲一个浪漫而又凄美的故事。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496年),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历经三年烧制才得以铸成。王剑出世之日,范蠡在铸剑模内发现了一种绿色神奇粉状物体,与水晶熔合后晶莹剔透却有金属之音。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这种物品随铸好的王者之剑一起进献给越王,并将此物称为“剑道”。越王感念范蠡铸剑的功劳,收下了王者之剑,却将“剑道”原物赐还,还以他的名字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当时,范蠡刚刚遇到了西施,为她的美貌倾倒,惊为天人,他认为金银玉翠等天下俗物俱无法与西施相配,所以遍访能工巧匠,将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世界最早的琉璃配饰。不料就在这一天,战事又起,勾践闻知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意图讨伐越国以报父仇,所以决定先发制人。范蠡苦谏未果,越国终于遭到了大败,几近亡国。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

除了在文献中有“琉璃”的记载外,在部分文献中也有“流离”的记载,那么琉璃、流离到底是什么物质呢?两者有没有区别呢?

实际上,流离和琉璃都是玻璃的古代称谓。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他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

琉璃制品在我国曾有很多名称,比如“琉璃,药玉、罐子玉、烧料、料器”等等。琉璃的色彩多为乳白色、浅绿、深绿、蓝色等,呈半透明状。

关于中国古时琉璃的来源,曾经被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国外。其实,根据多年的考古资料可以证实,中国琉璃生产技术有着自己的渊源。在河南洛阳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琉璃管、琉璃珠等。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琉璃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然绚丽多彩、晶莹璀璨,但易碎、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因而用途狭小,发展缓慢。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琉璃器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以钠钙为主,克服了铅钡成分琉璃的弱点,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因此,这种古琉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琉璃。成分的不同,表明中国与西方的琉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琉璃系统。而这一事实也表明,中国古代的琉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在考古发掘实践中,琉璃器常见的器形有珠、环、钟、碗、印章、剑首、璧等,其中战国时期以璧和珠为主,璧多饰以细小的谷纹,而珠多见蜻蜓眼式的,当然也有光滑无眼的,本文所列举的五件琉璃珠便是如此,这其中以蜻蜓眼式的最有魅力。

“蜻蜓眼”珠是特指战国时期用火烧制并用镶嵌工艺制作的铅钡玻璃装饰珠,因其珠子上叠加的圆圈很像是蜻蜓的复眼而得名。当时人们赋予了它“代表神人的眼睛,可用以抵御邪恶”的更深层次含义。材质以铅钡玻璃为主,珠面上常有多组有蓝色圆点和白色圆圈组成的“鱼目纹”,有的则在圆圈内外形成多彩的套色,胎底透光,看上去极像蓝色海水。

经过对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掘资料统计后得知,我国最早的“蜻蜓眼”珠是出现在春秋晚期,如新疆的轮台群巴克墓地出土的春秋晚期的蜻蜓眼,河南固始县侯古堆出土的春秋末期琉璃蜻蜓眼以及山西境内的晋国大墓中出土的春秋晚期蜻蜓眼珠,这些琉璃珠的成分经过检测不属于中国本土固有的,而与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近似,说明了这些琉璃珠均为外来货。

“蜻蜓眼”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古籍对此做了详尽记载,《汉书·西域传》载:(剡宾)“出珠玑、珊瑚、虎魄、流离”;《魏略》载:“大秦国出赤白黑黄绿红紫等十种流离”;《魏书·大月氏传》载:“其国人商贩,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玉留璃。”国内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蜻蜓眼琉璃珠与西亚、北非地区琉璃珠从成分到形制的相似,也见证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

学者们认为早期蜻蜓眼琉璃珠传人到我国的途径共有南北两条。南来蜻蜓眼式玻璃珠首先通过商业贸易传到印度等南亚地区,再通过民间往来辗转地经我国的云南等地进入楚地。而北来之路则通过赵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动而实现。进入战国早期,作为楚文化腹地的湖南、湖北两省,出现了数量令人咋舌的蜻蜓眼珠。随着蜻蜓眼在楚国的盛行,到了战国中期,深受楚文化影响的河南、陕西、四川等秦国属地境内也出现了蜻蜓眼珠。在楚国强盛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相互作用下,全国形成了一个以湖北湖南两省为中心的蜻蜓眼辐射圈,被辐射的范围包括秦国、鲁国、齐国、魏国等。

蜻蜓眼式琉璃珠最初在西亚出现,多用作护身符以避邪攘灾,多只眼睛可以助人防卫。蜻蜓眼式琉璃珠辗转而至楚地,以其如蓝天白云般亮丽色彩,别致的造型,马上征服了好奇喜新的楚人。宗教上的意义又暗合楚重巫的文化心理。蜻蜓眼式琉璃珠就这样向楚文化迈进了第一步。而几乎同时传人山西的蜻蜓眼式琉璃珠最终如昙花一现,迅即消失,无法根植其文化之中,两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秉性由此可见一斑。

无论是蜻蜓眼琉璃珠,还是无眼式琉璃珠都是琉璃制品的精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域文化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换瑰丽,是古人精致、细腻、含蓄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汇。在某种意义上说,琉璃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明澈的琉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塞克勒博物馆展示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绘画图案


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时常会有各种让人惊喜的小展览,供人一饱眼福。前日开展的“窑火神工”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展以制瓷工艺为主题,辅以实物,展示了瓷器制造过程中的相应工艺流程,对科技史有兴趣的同志看了应该有一定的收获。

前言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开始,此后历代制瓷手工业技术日臻完善,我国长达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烧造历史,举世无双。其中蕴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驾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瓷器凭借着坚实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记录下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

本展览是“指南针计划”进大学校园——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价值发掘与展示项目之一,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绘画

绘画是瓷器的一种装饰方法,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及斗彩。

釉下彩是用色料在成型的坯胎上进行绘饰后,施以白釉或青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釉下彩又可以分为釉下褐彩、釉下褐绿彩、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三彩等。

釉上彩是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进行绘饰,经低温烧结。因彩绘施于釉上,长时间使用,摩擦会磨损、脱落,釉上彩又可以分为红绿彩、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等。

斗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是釉下彩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工艺。先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窑低温二次烧成。

釉下彩,长沙窑黑彩青瓷执壶,唐

釉下彩,长沙窑褐绿彩青瓷罐,唐

釉下彩,青花高足碗,清

釉下彩,青花莲花纹开光盘,清

釉下彩,清华云龙纹器盖,清

釉下彩,长沙窑褐绿彩兽形瓷器,唐

釉上彩,仿正德款矾红盘,清

釉上彩,五彩盘残件,清

釉下彩,长沙窑褐绿彩绘青瓷执壶,唐

釉下彩,长沙窑褐彩字纹青瓷执壶,唐

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景德镇斗彩盘,清

清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景德镇斗彩碗。

塞克勒博物馆展示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制瓷原料及加工


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时常会有各种让人惊喜的小展览,供人一饱眼福。前日开展的“窑火神工”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展以制瓷工艺为主题,辅以实物,展示了瓷器制造过程中的相应工艺流程,对科技史有兴趣的同志看了应该有一定的收获。

前言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开始,此后历代制瓷手工业技术日臻完善,我国长达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烧造历史,举世无双。其中蕴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驾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瓷器凭借着坚实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记录下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

本展览是“指南针计划”进大学校园——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价值发掘与展示项目之一,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制瓷原料及加工

选取合适的原料是制瓷的第一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南方瓷胎原料多为高硅低铝,北方则多是高铝低硅。瓷土有别于一般粘土,能够承受很高的温度,形成致密的胎质。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区别于陶器的显著特征之一。早期的釉为石灰釉,使用石灰石粉碎后加适量的粘土配制而成的,以钙为助熔剂,三氧化二铁为主要呈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青绿色。釉色透明,表面有玻璃质层,胎釉结合紧密,不吸水或吸水率低。

石灰釉碱的的助熔剂是氧化钙以及氧化钾、氧化钠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从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和运用,是传统青瓷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瓷器史上单色釉器的高峰。

各种原料的化学成分

南北制胎原料

铁矿石,釉呈色剂

瓷石,制胎原料

化妆土,施于胎上,装饰作用

瓷泥,制胎原料

釉果,制釉原料

碗,施化妆土

磁州窑瓷枕残片,施化妆土

碗残片,施化妆土

黑胎,建窑盏残片之一

黑胎,建窑盏残片之二

黑胎,建窑盏残片之三

灰胎偏黑,南宋官窑老虎洞残片之一

灰胎偏黑,南宋官窑老虎洞残片之二

灰胎,龙泉窑瓷片

灰胎,龙泉窑瓷片

灰胎,越窑瓷片

白胎,龙泉窑瓷片

白胎,龙泉窑瓷片

制胎坯料

在选取适当原料之后,一般要对原料进行粉碎、淘洗、沉淀处理,尽可能去除较粗颗粒和杂质,在经过反复踩踏、揉搓,制成纯净、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制胎坯料。

古色古香将军罐 汉族陶瓷艺术珍品


将军罐,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

精美陶器·将军罐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关于将军罐的用途,外行人常说的版本有两种,一:将军罐为古代皇帝奖赏给战场上有功的将士,这将军罐是古代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二:将军罐为专供将军级人物使用的一种瓷器,古代的将军家里都用这种瓷器来装东西。实际上,对古玩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将军罐原本的用途类似于今天的“骨灰盒”。明朝嘉万时期,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了一批专用骨灰罐,将军罐就这样诞生了。

将军罐摆设

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6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将军罐

瓷器藏家认为,荷叶罐、大盖罐都是将军罐的前身。现在,市场上也有现代烧制的将军罐,体积非常巨大,有的甚至高达一两米,摆设起来非常有气势,就现代的技术而言,要制作大型的将军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拉坯还是烧制都相当困难。可想而知,在古代生产条件下,体积大的将军罐更加难得。

家居装饰·将军罐

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塞克勒博物馆展示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印花、划花、剔花、贴花装饰图案


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时常会有各种让人惊喜的小展览,供人一饱眼福。前日开展的“窑火神工”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展以制瓷工艺为主题,辅以实物,展示了瓷器制造过程中的相应工艺流程,对科技史有兴趣的同志看了应该有一定的收获。

前言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开始,此后历代制瓷手工业技术日臻完善,我国长达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烧造历史,举世无双。其中蕴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驾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瓷器凭借着坚实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记录下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

本展览是“指南针计划”进大学校园——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的价值发掘与展示项目之一,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装饰图案

瓷器的装饰工艺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拍印、刻花、划花、印花、镂空、贴花、绘花等。

拍印是在半干的坯体上拍打出花纹,早期制陶比较常见;刻花、划花是用竹、金属等工具在半干坯体上刻、划出花纹线条;印花是用刻有花纹的陶瓷质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坯体上印出花纹;贴花则是印出或者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方法;剔花即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或者纹样以外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露出胎体,再施一层透明釉,烧成后花纹具有浅浮雕感,始于北宋磁州窑。

印花模具

印花模具

印花模具

印花,耀州窑碗残件

印花,定窑白釉碗残件

印花,德化窑白釉菊瓣纹盒残件

印花,临汝窑青釉开光花卉纹碗

白釉划花,磁州窑白釉碗残片

镂空,越窑镂空片残件

镂空,越窑镂空片残件

剔花,磁州窑白釉罐子残片

划花,定窑白釉片

划花,景德镇青白釉碗残片

珍珠底划花,磁州窑枕残片

白底黑花,磁州窑枕残片

白地黑花,磁州窑盘残片

白地黑花,吉州窑罐残片

贴花,长沙窑罐残片

贴花,长沙窑执壶残片。

赏瓶|陶瓷艺术珍品 寄清廉之愿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

黄釉赏瓶

赏瓶,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雍正年间创制了-种翻口、细颈、圆腹的花瓶。据《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记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品烧造些来”,“赏瓶”一名即来源于此。赏瓶还有一名称叫“玉堂春瓶”,其出处见于清晚期所署的名签。

赏瓶所用彩釉以釉下青花为主,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青者,清也。莲者,廉也。清朝皇帝取其清廉的谐音,以此瓶赏赐百官,大有告诫臣下为官须清正廉明之意,可谓用心良苦。自雍正至宣统,历朝都有赏瓶的制作。雍正赏瓶流传于世甚少,乾隆以后各朝赏瓶比比皆是。其造型特征有二:一是肩部凸出两道弦纹,一是肩部弦纹不外凸。其间,同治至宣统还出现了粉彩和祭蓝描金的赏瓶。

青花釉里红加胭脂红缠枝莲纹赏瓶

赏瓶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有专家认为,赏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

赏瓶更适合于观赏者用手握持欣赏。而赏瓶腹部凸起的两道弦纹,则更加加强了赏瓶的曲线美。赏瓶的纹饰不仅只局限于青花缠枝莲瓶,在乾隆时期赏瓶上的纹饰出现了粉彩赏瓶。早期粉彩赏瓶的纹饰种类很多,清晚期时粉彩赏瓶的纹饰常见的有粉彩百蝠赏瓶、粉彩百蝶赏瓶和粉彩皮球花纹赏瓶。

粉彩双龙纹赏瓶

清嘉庆时期的赏瓶纹饰也多以二方连续缠枝莲纹为主,此纹饰也多延续乾隆时期的纹饰,构图较为繁缛,缠枝也走向清晰,但花的画法则具有本朝的特点。嘉庆一朝的缠枝莲纹赏瓶的市场虽较乾隆一朝低一些,但在清中晚期是最好的,嘉庆一朝的赏瓶数量瓶不是很多,因此嘉庆赏瓶的市场地位很高。

宣统时期的缠枝莲纹赏瓶并不多,此时的典型时代特征是用重笔点染的手法表现纹饰的正面和侧面,其余的则多因袭前朝。宣统一朝的缠枝莲纹赏瓶纹饰是最为呆板的,而且器型也大多较为纤瘦。

赏瓶

赏瓶受到自清以来及至今日的人们包括清代历代帝王的喜爱, 成为人们最爱收藏的器形之一。有人认为, 赏瓶是清代中期以后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器形, 可见其在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

龙泉青瓷艺术馆入驻京城


9月15日,参观者在观赏龙泉青瓷作品。近日,龙泉青瓷艺术馆入驻北京爱家国际收藏品市场。该艺术馆汇集了500多件龙泉青瓷的精美作品。

相关资料·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龙泉位于浙西南部,丰富的制瓷资源,使龙泉的制瓷业继越窑、婺州窑、瓯窑之后,迅速地发展起来。据文献资料及当地口头流传,龙泉青瓷分为“哥窑”(哥窑窑址至今未查证)和“弟窑”。弟窑又称为“龙泉窑”。哥窑被列入宋代名窑之一,最早有关其记载是《宣德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龙泉青瓷以釉色装饰见长,尤以粉青、梅子青等釉色著名。南宋是龙泉青瓷发展鼎盛时期,至清初走向衰落。建国以后,在恢复中国名窑的号召下,由省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对龙泉窑青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发,使龙泉青瓷工艺得以完整地恢复,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发展。现龙泉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名。目前,龙泉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生产厂家130多家,从业人数近3500人,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