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是什么?

青白瓷是什么?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的一个瓷系。它生产一种瓷器,白胎,釉质较细,釉色介于青色与白色之间。釉薄处为白色,白中透青,釉厚处为淡青绿色。由于它胎薄釉润,光照见影,后人称为“影青”瓷。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规模最大,此外浙江的江山、台州,福建的德化和闽北广大地区,闽南的泉州、同安、安溪,安徽的繁昌,广东广州的西村窑均有生产。景德镇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北宋景德年间烧瓷取得很大成就,产生极好的影响,因此将原名新平的地名改为景德镇。

青白瓷的种类很多,有杯、碗、瓶、碟、罐、各种酒具、镂空香熏、各式小粉盒、瓷枕等。以划花、刻花、镂刻工艺和点彩作装饰,花纹活泼清秀。还有印花工艺,图案严谨,类似宋代织锦,与釉层相映,淡雅秀丽。南宋以后学习定窑的覆烧工艺,既便于镶金边、银边和铜边,也使产量大增。

青白瓷器产量很大,它与龙泉青瓷都属于产量最大的瓷窑体系。在国内墓葬和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很多。在国外发现的中国瓷器中它的数量仅次于龙泉窑的作品,位居第二。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青白瓷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毛瓷是什么?


毛瓷是什么?。

毛瓷,指的是专门为毛主席设计著作的生活和办公用瓷,代表了我国陶瓷制造的最高水平。其中以醴陵生产的7041毛瓷最为著名,毛瓷胎质细腻坚韧,胎壁厚度不足毫米,光源照射下,几近透明,声如謦,做工精致,品相精美。

毛瓷从出现代现在少说也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现代人嘴里的毛瓷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就是专门为毛主席特制的,并且为毛主席曾经使用的。第二类是专门为毛主席生产,而毛主席没有使用过的,第三类是不是专门为毛主席制作生产,而是特供国家机关如中南海、天安门、人名大会堂等重要场所生产的国家用瓷,其中部分也曾是毛主席生前使用过的。

先说说第一类和第二类,它们是当时我国制瓷界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才共同制作的结晶,不管是瓷土还是别的都是当时最好的,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产品,第一类出现的时间只比第二类早了一点点。两者只在文物价值上有点区别,一个是毛主席使用过的,而另一个没有。

第三类毛瓷,因为人们对它还不是很了解,认为它是普通生活用瓷,其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相对较低。但是从现代官窑角度来看,它是有国家特制生产,专门用于国家特定场所,它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是一般生活用瓷所无法企及的。

青白瓷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儿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为什么青白瓷会被青花瓷取代?


为什么青白瓷会被青花瓷取代?宋代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乃至瓷器,都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鲜明风格和美学风标。从实物载体来看,我国的陶瓷工艺从唐及宋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盛期,造型生动多变,釉彩瑰丽多彩,装饰华美多姿,窑口争奇斗艳,其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亦日趋自然完美。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出口已成规模,主要窑口分为“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是宋、元、明初几个朝代在数百年间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所烧制,并影响到江西省的南丰、吉州等地及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广大地区的—个著名陶瓷品种。甚至在河南禹县钧瓷窑场中也发现有宋代时用当地的原料、工艺仿烧的具有北方特点的“青白瓷”。各地所产的“青白瓷”,根据其所采用的原料、制作工艺和烧成方法的差异,所烧制出的“青白瓷”在胎质、釉色、纹饰等方面虽各有千秋,但其品质高者,首推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所产“青白瓷”。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亮洁、胎质坚硬细密、色泽温润如玉。宋元时期的青白瓷,史料中多有记述,如耐得翁《都城纪胜》中记载当时平津桥沿河有“青白碗器铺之类”。元末明初人汪大渊著《岛夷志略》中载有用青瓷器等物进行对外贸易的情况。

青白瓷又称影青,而“影青”一词,始见于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书中说:“青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

根据出土的实物和各方的研究情况,青白瓷大体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器类、陈设赏玩艺术类和神煞冥器类。其中日常生活用品类最为广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有碗、盘、碟、钵、罐、瓶、注壶、水注、香炉、盒子、盏托、台盏、香薰、洗、磨、灯、枕、瓷雕、笔架等。陈设赏玩艺术类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以及尊、瓶、罐等造型。神煞冥器类则包括佛教中菩萨像、道教中的道士像以及魂瓶等。

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宋元青白瓷纹饰的选材特点。瓷艺师们把生活中人们所熟悉和崇尚喜爱的动植物或山水人物等,浓缩、提炼、升华,以优美生动的形象,用各种超脱娴熟的技巧,根据不同事物的特征,用高度概括、夸张、变化的手法表现于瓷坯之上,令人叹为观止!同时,瓷艺师们还要根据不同的器形来安排选择不同的装饰内容。使生动的纹饰与器形完全相容协调:比如在对于碗、盘、碟、盏等类器物,装饰纹样多取花鸟、鱼水、龙凤、水禽等,而山水人物则不多见。而在瓶、罐、壶等器物上,则选取更为广泛的花鸟、鱼藻、瑞兽、山水、人物等题材。对于圆形器物,纹饰图案必然是连续的回旋效果。方的器物,则选取多种纹样,既保持各面的协调统一,同时各面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瘦高的纹样则选择挺拔的或多层次安排,扁矮的纹饰则选择横向回旋展开的。真正做到了图案装饰布局合理,繁而不乱、疏密有致、形象生动。

青白瓷不但造型美,纹饰美、其工艺手法更是独步青云,在纹饰工艺上,突破晚唐、五代旧制,出现了刻花、划花、印花、剔花、镂空和釉上加彩等多种工艺手法和装饰方式。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其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瓷艺师们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瓷艺师们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庖丁解牛”。划花是用一种竹制成用以划花水波纹的扁平斜口面竹笔,形似现在的排笔,宽1~2厘米,笔端削成阶梯状排列的一根根细竹丝。通过手腕的提按顿捺,划出长短不一的脉络,使看似纷繁的纹饰,变得自然和谐有趣。无论是刻花还是划花,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而模印纹饰工艺的推广,使青白瓷提高了生产量,降低了制瓷成本,迅速将这个以其清秀挺拔,釉色青中有白,白里泛青,温文尔雅青白瓷推广到大江南北、远至海外。

但是,曾有过如此高的出身和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后来销声匿迹而让位给青花瓷?甚至今天的许多人只知青花瓷而不知青白瓷呢?

诸多的史料和出土资料都已证明青花瓷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蒋祈在其《陶记》中有“江、河、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充分说明宋元时期南方各地崇尚青白瓷,而且以景德镇地区的产品为主的记载,但是也最终没能挡住青白瓷被青花瓷替代的历史趋势。其原因有四:

1.政治原因

我们都知道,青花瓷是以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虽然青花瓷器在唐、宋两朝已经出现,但因为与传统的汉民族的文化与风俗有些格格不入,因而没有得到社会主流阶层的认同和推进,所以发展的极为缓慢。到了元朝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的认同以及统治利益的需要,得到了全方位的迅速发展。

2.商品经济原因

由于青花瓷器的生产在中国成本的低廉性以及出口能换取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元朝统治阶级极为的重视。朝廷设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管理内容涉及到整个瓷器生产的各个环节。使青花瓷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到了明朝以后,则完全成为出口瓷器的主流。

3.工艺原因

中国瓷器在元代以前,在装饰手法上,是以刻、划、印的应用为主。而刻、划、印等工艺,尤其刻、划工艺是要瓷工在半湿的胎上用铁质或竹制的刀子来完成。其难度要远远大于用毛笔在干胎上盏钴料绘画的难度。这无论对于降低窑主的利润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利润率。还是对于窑工的降低培养成本、降低技术成本、缩短学成周期,还是提高收入报酬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4.青花瓷本身的原因

青花瓷的青花着色力强,发生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料,我国的产地也不少。可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同时青花的白底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其浓淡层次,使装饰更具备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颇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神韵。另外,青花瓷还具有比青白瓷好擦拭,纹饰不损伤等实用特点。

青花瓷的这些特点,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并逐渐替代了青白瓷,使其淡出了历史舞台。

青白瓷,虽然它有着“冰肌玉骨”之誉的仪态,完成了我国制瓷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瓷器由半透明釉发展到半透明胎的第三次飞跃。

青白瓷,虽然在我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大半个中国,生产时间几百年。能代表景德镇瓷工对我国瓷业的一大贡献。并使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青白瓷,虽然它弥补了南方的青瓷不能迎合蒙古族的色彩观念,北方的白瓷又触犯了宫廷的传统禁忌的缺憾,曾成为皇室用瓷的最佳选择,但最终还是被青花瓷所取代。

青白瓷虽然被取代了,但它曾经的辉煌依然为我们所敬仰。它所承载的历史,承载的文化依然深深的吸引着众多的它的痴迷者。它的技术所达到的高度至今让我们只能望其项背而望洋兴叹。随着文物事业的大发展,考古研究的深入,宋元青白瓷神秘的被掩盖多年的面纱将被掀开,我们将领略到它真正的风采和认识到它应该有的真正的价值!

陶瓷知识:青白瓷为什么被青花瓷取代?


宋代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乃至瓷器,都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鲜明风格和美学风标。从实物载体来看,我国的陶瓷工艺从唐及宋才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盛期,造型生动多变,釉彩瑰丽多彩,装饰华美多姿,窑口争奇斗艳,其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亦日趋自然完美。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出口已成规模,主要窑口分为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是宋、元、明初几个朝代在数百年间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所烧制,并影响到江西省的南丰、吉州等地及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广大地区的个著名陶瓷品种。甚至在河南禹县钧瓷窑场中也发现有宋代时用当地的原料、工艺仿烧的具有北方特点的青白瓷。各地所产的青白瓷,根据其所采用的原料、制作工艺和烧成方法的差异,所烧制出的青白瓷在胎质、釉色、纹饰等方面虽各有千秋,但其品质高者,首推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所产青白瓷。

青白瓷不但造型美,纹饰美、其工艺手法更是独步青云,在纹饰工艺上,突破晚唐、五代旧制,出现了刻花、划花、印花、剔花、镂空和釉上加彩等多种工艺手法和装饰方式。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其构

1.政治原因

我们都知道,青花瓷是以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虽然青花瓷器在唐、宋两朝已经出现,但因为与传统的汉民族的文化与风俗有些格格不入,因而没有得到社会主流阶层的认同和推进,所以发展的极为缓慢。到了元朝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的认同以及统治利益的需要,得到了全方位的迅速发展。

2.商品经济原因

由于青花瓷器的生产在中国成本的低廉性以及出口能换取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元朝统治阶级极为的重视。朝廷设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管理内容涉及到整个瓷器生产的各个环节。使青花瓷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到了明朝以后,则完全成为出口瓷器的主流。

3.工艺原因

中国瓷器在元代以前,在装饰手法上,是以刻、划、印的应用为主。而刻、划、印等工艺,尤其刻、划工艺是要瓷工在半湿的胎上用铁质或竹制的刀子来完成。其难度要远远大于用毛笔在干胎上盏钴料绘画的难度。这无论对于降低窑主的利润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利润率。还是对于窑工的降低培养成本、降低技术成本、缩短学成周期,还是提高收入报酬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4.青花瓷本身的原因

青花瓷的青花着色力强,发生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料,我国的产地也不少。可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同时青花的白底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其浓淡层次,使装饰更具备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颇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神韵。另外,青花瓷还具有比青白瓷好擦拭,纹饰不损伤等实用特点。

高级工艺美术师江生林作品《清风竹影古树乡情》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青花瓷的这些特点,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并逐渐替代了青白瓷,使其淡出了历史舞台。

北宋景德镇青白瓷有什么特征


北宋景德镇青白瓷有什么特征。

北宋景德镇青白瓷玉壶春瓶

北宋时期,景德镇创烧了青白瓷,成为我国制瓷历史上的又一亮点。青白瓷质地如玉,受到人们青睐。那么北宋景德镇青白瓷有什么特征?

胎釉

北宋早期,景德镇烧造青白瓷还处于摸索阶段,出产青白瓷胎质粗糙、疏松,釉料含有较多杂质,釉色偶有泛黄,釉层稀薄,釉面遍布细小纹片。北宋中晚期,景德镇产青白瓷胎质细密、胎壁轻薄,釉色白中闪青,釉质如玉,釉面晶莹剔透。

装饰工艺

北宋早期青白瓷多没有装饰,因为是手工拉坯,所以瓷器多有旋纹,略显朴素。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主要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并伴有印花逐渐流行的趋势;纹饰上多以花卉为主,有牡丹、菊花等,手法简练,技巧成熟。

器形

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器形有碗、盘、瓶、罐、壶、炉、盒、盏托等,形状有圆形、八角形、瓜棱形、菊瓣形等,较之五代时期丰富多样。

烧造工艺

北宋早期景德镇产青白瓷采用了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是其中一部分仍然使用了支钉叠烧的烧造方法。北宋中晚期主要使用了仰烧方法,但是使用垫饼匣钵装烧出产的青白瓷也不在少数。

宋代青白瓷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青白釉注子温碗一套 北宋

估 价:RMB40000一60000

此器为盛酒、温酒的酒具。圈足处皆上釉,为北宋时期流行的生活器具。南北窑场昔遍烧制,此套乃景德镇湖田窑烧制青白釉典型作品,俗称 "狗头壶"。传世下来极为难得。小伤。 青白釉凤首瓶 宋 高 40·9厘米

估价 :RMB5O0000- 800000 成交价 :RMB478000

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


康熙瓷,清康熙朝(1662-1722)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康熙时始把景德镇窑恢复,并派专员监造,专员有藏应选、郎廷极。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不论在造型,色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仿制历代名器。同时首创了缸豆红、珐琅彩。康熙瓷釉是浆白釉,釉厚有小棕眼。色彩有五彩(无粉),素三彩(绿、黄、淡紫、茄紫),珐琅彩(就是料彩),一道釉祭红、郎窑红、宝石兰、宝石绿、缸豆红、素黄的东西也是有名的。

康熙瓷不仅新品辈出,且在传承中国古陶瓷的精髓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古陶瓷在17世纪经历转变期,清康熙一朝60年,前36年恰逢转变期的后期,在这期间,瓷器风格已从明代形质古雅、釉质肥腴转变为气度高贵、釉质清丽的清代风格,瓷器书款工整,许多产品形成定制,为后代的必烧之器。康熙瓷器承上启下,在工艺、纹样、型制等方面的创新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青花瓷的分水画法

康熙朝青花瓷将分水画法演绎得愈加完美。分水画法又称混水,从绘瓷工艺分析,青花尤以山水纹最具特色,虽然仅用青料一色,但因有浓淡色阶而具丹青之韵。混水所用的毛笔头比一般的毛笔大,以便于含水。绘画时,笔尖不沾瓷坯,而是拥着一汪青花料游走,青料的浓淡程度不同,烧成后就有了浓淡的色阶。制釉原料是不透明的白浆水,在高温下它才会变得透明无色,所以青花瓷在烧成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于绘画技法上无疑难度颇高。

实际上,少数元青花的青花发色就有浓淡之别,显现出一定的层次感。但是,元代到明嘉靖以前的大多数青花瓷上,淡的地方多用渲染的笔法,色阶层次少。至康熙朝,分水技法才大量出现,浓淡过渡自然,色阶层次多,淡处近似水痕,青花瓷由此更加具有水墨丹青之韵。

单色釉形成系列

东汉时期烧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是最早的瓷器品种,在之后的千余年岁月中,单色釉瓷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元代,才烧制成蓝釉瓷和红釉瓷。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成功地烧制出黑釉瓷、茄皮紫釉瓷、瓜皮绿釉和天青釉瓷等品种,但是釉色不匀,烧成率低,而有些品种,在晚明时期断烧。清康熙官窑,形成了红釉瓷、黄釉瓷、绿釉瓷、蓝釉瓷、紫釉瓷、黑釉瓷和仿宋代名窑系列的单色釉瓷,每个系列的单色釉瓷又自成体例。它们成为每朝官窑瓷的必烧品种,清雍正、乾隆官窑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

造型尽显盛世风采

清康熙瓷的瓷胎比重大,手感重,高大造型的器物所占比例比较大,各式观音尊、凤尾尊、棒槌瓶、大花盆是其特色造型。最具代表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尊无款,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60大寿而作。胎体厚重,从内壁可以看到肩、腹部各有一道接痕。万寿纹尊以青花书整整一万个寿字,排列横平竖直,字的大小随着造型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字体有大篆、小篆、鸟虫篆、金文、殳书等,计有二三千种不同字体的寿字,且笔画清晰。万寿纹尊将皇帝的威严,臣子的虔诚,窑工的智慧集于一器,体现出康熙官窑高超的烧瓷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纹样饱含人文意蕴

清康熙朝的纹样受版画、书画、青铜、家具等其他工艺品的影响,多绘富有人文意蕴的博古纹、刀马人物和山水纹样,这在康熙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在清康熙官窑中还有一些其他官窑中少见的传统人物纹样。在一件清康熙官窑斗彩人物纹花盆上便可看见这样的纹饰。此花盆整体造型为两面对称的六棱式,沿面为菱花口式,平砂底。腹部绘传说人物纹。花盆的正面绘和合二仙图,寒山、拾得两位僧人,怀抱寿桃,手持荷花,笑口大开,满心欢喜溢于画外,令观者感怀。侧面的戏金蟾纹,人物形象生动俏皮,溢满笑意的眼神,红红的笑口,手舞足蹈的姿态,这一切都以劲挺的青花线条勾勒,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纹饰是在以前官窑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独特意蕴引导陶瓷向意韵深远,气质清丽风格发展。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瓷的特点是什么”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繁昌窑青白瓷


繁昌窑坐落在皖南繁昌县城南山峦环抱的柯家村的山冲之间,它也有着与“哥窑”相同的故事。

相传五代时由柯氏两兄弟创建,故此窑烧制的产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说。因宋时繁昌曾隶属宣州,而史料中又

有“宣州窑”的记载,所以学术界将其列为“古宣州窑址”。

近年来,随着芜湖、宣州、泾县、绩溪等古宣州辖区内大批古窑址被发现和考证,可能是怕因窑名而混淆产品,人们不得己又以地名来冠以“繁昌窑”之名,而当地的老百姓却仍习惯称之“柯家冲窑”。繁昌窑是一个以烧制碗、盖、壶、注、杯、钵、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所烧器物素雅青白,古朴大方,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现藏于黄山市博物馆的“狮座白瓷枕”就是该窑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宋时烧造瓷器重釉轻胎,加之技木原因,该窑产品胎质粗厚而釉质却莹润无比,透明如玉。繁昌窑经历了整个宋代。早期产品多泛豆黄色,呈鱼籽开片,晚期釉色泛翠,呈冰纹开片。如“牡丹划花执壶”,壶高22厘米,口泾5.5厘米,腹泾14厘米,喇叭形小盘口,长流直升微弯,酷似天鹅之颈项,壶肩捏有两系,釉水丰润肥厚,白中泛翠,开片呈冰纹,壶腹用双线一分为四,并刻划有四条仰俯有致、花叶对生的牡丹,壶足与底露胎,足圈积浓釉处开片在光照下烁出淡绿钻石般的光彩,曲柄宽扁并刻划四线装饰,手感如执玉带。宋白瓷素有“涕泪者佳,牡丹划花者最佳”之说。此壶线条流畅,古气盎然,特征俱符,是繁昌窑宋中后期烧制的上品。繁昌窑约起烧于五代,兴盛于宋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虽然此后再无烟火,但它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白瓷是什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白瓷是什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是什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