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科达文化传播专利陶瓷照片技术更新

中国瓷艺历史渊源流长,留下了数不清的绝世佳品,享誉世界。瓷艺经过千年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那些用心血烧制出的艺术品,以其高贵、典雅、庄重、永恒的底蕴成为中外收藏者心中至爱。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这种历史造就的人文背景,使瓷艺成为当之无愧的国粹。传统瓷艺虽好,但可望不可求,传统的瓷像制作工艺采用手绘瓷像、感光瓷像、丝网制作瓷像,因成本高,工艺流程复杂,色泽不均匀,烧制成功率底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个性化市场的需求。 “欧丽卡”永久陶瓷艺影像技术可以直接通过电脑在普通瓷板、瓷盘、瓷杯上制作成像,解决了传统瓷艺的不足,而且具有成本低、产量高、刀刮不掉、耐腐蚀、抗紫外线、图像清晰、色彩鲜艳、永不褪色等传统工艺所不及的众多优点。能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精彩时刻制作成永恒的纪念,珍藏到永远。

色彩高保真、永不褪色:“欧丽卡数码影像”陶瓷照片成品经800℃高温烧制而成,彩色原料均匀的渗进釉层中,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完全体现照片效果。产品不怕水浸、不怕刀划、耐高温、耐酸碱、耐腐蚀、抗紫外线、室内室外永不褪色。

编辑推荐

陶瓷技术促进艺术陶瓷发展


在陶瓷产业不断进步发展的标志中,艺术品的创作最有代表特色。体现在艺术品创作的实践中,可以让艺术品在每一个步骤加工与设计的过程中,都得到最美的诠释,让设计得以精确的体现,是最重要的内容与形式。尤其是艺术品实际的设计与成型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完美的效果,最后的关键性步骤,对于技术的依赖极其重要,陶瓷技术进步,与陶瓷机械的发展同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艺术品创作本身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艺术品的生产与设计实践中,从雏形到成品,有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程序,而每一个过程中都凝聚着艺术之美,也都需要陶瓷技术的保证,有了技术的支持,设计才更有亮点和特色,有了技术的促进,才能让艺术之美展示得更加极致,陶瓷技术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就是这样的有实际意义,也是现代陶瓷生产实际和艺术品创作,都以技术领先为前提的根本原因。艺术品的最终成型与完美展示,是在陶瓷技术的保障与支持下达到了最高结果,而陶瓷技术的进步与实践的发展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整体的陶瓷技术进步来看,每一次突破性技术进步成果,都给艺术品的生产带来一次较大的革新,而从最终成型与艺术品制作达到完美的这个决定性过程来看,对陶瓷技术的依赖性就更强,让设计成为可能,其实就是这样简单,技术是保证。

陶瓷艺术之剔花 瓷器上的化妆技术


陶瓷艺术之剔花

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坯体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最后罩透明釉烧成。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以宋代磁州窑系制品为代表。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如吉州窑和磁州系的剔花制品。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

陶瓷艺术之剔花

流行于宋代北方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的各大窑系,以修武(今属河南)当时峪窑的黑釉剔花瓷器最有代表性。以褐地衬托出

陶瓷艺术之剔花

洁白的纹饰最具特色。雁北地区(今属山西)金元时期盛行剔花装饰,以黑釉为主,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简练的纹饰,独具一格。

陶瓷艺术之剔花

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源于北方磁州窑、西夏窑等,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同时木刻、石刻、砖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给了剔花瓷器许多影响,这些浮雕在民间建筑中常可见到,瓷器上的剔花工艺无疑从中吸取了许多养分。剔花装饰可分为剔化妆土、剔胎、剔釉三种,风格有所不同。

古陶瓷鉴定技术从高深莫测走向大众


记者刘传书刘晓军

五大名窑北京首秀吸引了大量收藏爱好者驻足观看

5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香港皇朝遗珍古陶瓷实验室,在无损检测古陶瓷断代技术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应用古陶瓷羟基测量技术。

古陶瓷羟基测量技术开发合作研究签约仪式

陶瓷鉴定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吸取前辈经验,参考文献与图像来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示、手持式显微镜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技术考古实验室冯松林接受媒体采访

香港皇朝遗珍古陶瓷实验室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民间实验室,2006年就开始研究羟基断代古陶瓷技术,去年经他们鉴定的南宋修内司官窑海棠瓶在香港拍出8000万港币天价,引起古陶瓷拍卖市场持续关注。

皇朝遗珍文化产业集团李港龙董事长接受媒体采访

无损检测技术中心成立古陶瓷鉴定迈入新纪元

为什么与中科院“联姻”?民间对古陶瓷的研究,样品是个很大问题。中国科院高能物理所核技术考古实验室冯松林教授表示,皇朝遗珍之前在古陶瓷研究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但他们缺少样品的准确出生溯源,在一些数据的支撑上缺少信服力。这次无损检测技术中心的成立,皇朝遗珍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些年收藏的1万多件样品,相信对这些样品的研究会弥补民间研究的不足。

清乾隆粉彩青花开光花鸟纹描金茶壶

有了科学鉴定,是不是就不需要专家目鉴了呢?皇朝遗珍文化产业集团李港龙说:科学鉴定和专家眼学是双轨并行、互补长短的,科学鉴定是鉴定大概年份,但对一个瓷器的窑口、艺术风格、稀缺性还是需要专家意见。冯松林补充道,艺术性是我们在古陶瓷鉴定领域的重要依据,而这对专家的美学素养和知识积累就提出了很高的挑战,所以科学鉴定和专家眼学是相辅相成的。

鉴宝引入“高科技”真假古陶瓷让数据说话

清雍正青花山石桃花纹橄榄瓶

紫外灯荧光仪测有没有裂痕和修复痕迹、拉曼光谱仪检测陶瓷釉面的历史年代痕迹、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古陶瓷釉面成分……日前,皇朝遗珍古陶瓷鉴定北京实验室正式对外营业,实验室的李灌强博士告诉记者,仪器和实验室是为了给鉴定提供数据支持,“X荧光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分别可以从釉面元素分布情况和羟基元素来进行检测和判定。”专家可以根据数据对比和经验分析,给出古陶瓷的年代、真伪参考报告。

检测过程中是否会对藏品有影响?李灌强解释:“每一个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我们结合每一个仪器的优点运用在检测上。这个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损检测,可以满足很多藏家高标准的要求。而且检测的速度也快,整个过程大约需40到50分钟。如果器型较为复杂的,时间就稍长一些。”

五大名窑北京首秀全国巡展后5月底香港开槌

繁缛高贵豪华的清代瓷器

6日上午,北京长富宫饭店也迎来了皇廷拍卖2017春拍全国巡展的首站,南宋龙泉冰裂纹出戟尊、清雍正青花山石桃花纹橄榄瓶、清乾隆粉彩青花开光花鸟纹描金茶壶,皇廷拍卖公开向全球征集的中国五大名窑的精美收藏品悉数亮相,古陶瓷爱好者可一睹传统文化的典雅之美。

据介绍,此次巡展的所有藏品都通过拉曼光谱仪和EDX荧光光谱仪无损检测,再由专家鉴赏甄选,确保每件拍品的真实身份。

古陶瓷鉴赏是一门综合的技术


陶瓷在各个时期上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表现了生活的态度,有寓意地间接表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当然,现在陶瓷的鉴赏方法有很多,根据各朝代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故宫博物馆藏隋唐五代陶瓷

再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景德镇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瓷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依据。然后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鉴赏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赏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像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赏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赏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再就是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陶瓷鉴赏,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还有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修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像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赏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赏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赏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赏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着眼于陶瓷的辉煌发展史,国人,我们可以坚信它的前景是乐观的。对于陶瓷文化,我们要尊重,在此基础上施以保护。相信陶瓷,相信中国,相信人民的艺术。

陶瓷印花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


我国陶瓷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脉络相对比较清晰,它是我国陶瓷行业快速发展的真实记录。首先,由最原始的简单单色陶瓷丝网印花→多色陶瓷丝网印花→精细陶瓷丝网印花→辊筒陶瓷印花→陶瓷喷墨印花,这是陶瓷印花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

印花陶瓷茶杯

2 传统印花与新型喷墨印花的发展现状

2.1 陶瓷丝网印花技术

陶瓷印花最早主要采用平面丝网印花技术,也叫孔版印刷,它与平印、凸印、凹印合称为四大印刷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丝网印刷技术主要在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广泛应用。改革开放之后,佛山部分陶瓷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模式,使丝网印花技术在我国陶瓷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并成为世界上花网印花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和功能最齐全的国家。

(1)陶瓷丝网印花中所使用的基本设备

在陶瓷丝网印花中所使用的基本设备有:拉网机、清洗台、干燥机、晒版机(曝光机)、冲洗台、修整台等。

(2)陶瓷丝网的制作流程

1) 设计制作好底片(原稿);

2) 绷网,即把丝网按一定的张力粘结在网框上;

3) 清洗空丝网及干燥,即把绷好的丝网正反双面及网框清洗干净,并干燥;

4) 涂布感光胶,即将调和好的感光胶均匀多次涂布在丝网上;

5) 曝光(晒版),感光胶膜因见光会发生化学反应,胶膜间的分子结构起交联硬化的变化,由可溶性变成不溶性,清水显影后,形成阻墨层和通透网孔的图案部分,即印油就可以通过网孔形成印刷图案;

6) 显影,即将经曝光发生光学反应的胶膜冲洗干净,形成图像的网孔彻底通透;

7) 修整,对完工的丝网印版作全面检查,修补。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陶瓷丝网印花技术具有制版简单、快速、操作灵活方便,效率高,利于机械化生产,便于不同产量的生产印花转换。但是,陶瓷丝网印花技术由于许多是采用半自动的人工操作,在制作陶瓷丝网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多个环节人工操作,容易出现误差,比如说,涂布感光胶的次数或厚薄,或者冲洗网版的通透度等,都会在制造的过程中影响了丝网的使用周期与质量。另外,由于是采用平面印刷,首先不测印刷到产品的边缘,影响了产品的美观;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色差;最致命的是不能对瓷砖的凹凸面进行印刷。因此,很难体现陶瓷产品表面的多元化及立体层次的效果。

2.2 陶瓷辊筒印花技术

早期,陶瓷辊筒印花技术是在平面丝网印花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它把平面丝网的间歇印花转变为连续印花。据悉在上世纪中期,意大利西法尔公司就发明了辊筒印花技术,并大量被使用。随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申请了专利,并在1999年也获得了中国专利并授权。我国从90年代末期引进的辊筒印花技术基本上是后期升级的胶辊印花技术。

胶辊制作的原理是设计师将设计好的图案文件,交给专业的雕刻公司,雕刻公司将图案文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控制的激光器,一边根据图形数据不断变换发射激光束的强度或步长,在印花胶筒层上雕刻出相应的微孔,形成印刷图案。

辊筒印花由于采用柔性印刷技术,其突破在于可以实现瓷砖表面的凹凸印刷,从而使得砖的表面层次更加丰富,图案纹理清晰、细致、色彩鲜艳,效果逼真,完全可以与天然石材相媲美。在生产中实现全自动控制、生产量大、对位精准、使用寿命长,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但由于辊筒印花设备成本和使用的成本较高,辊筒制作周期偏长,以及国产核心技术也没有完全成熟掌握等因素,影响了它在陶瓷企业中的推广使用,所以很快就被喷墨印花所取代。

2.3 新型陶瓷喷墨印花技术

陶瓷喷墨打印技术是一种无制版、无接触、无压力的印花复制技术,它将电子图像直接成像在陶瓷介质表面,省略了传统陶瓷印花的多项工艺流程,从而突破了传统印花技术的局限。早在2000年,在意大利每年一届的陶瓷展览会上,用这种技术生产的展示产品,其工艺及喷印效果已经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期间意大利及西班牙有关企业也解决了喷墨头的技术瓶颈,并在欧洲得以迅速发展。由于欧洲对这种技术进行封锁,直到2008年,该技术才得以在全球陶瓷行业中普及。

2.3.1陶瓷喷墨印花技术的原理

陶瓷喷墨印花的基本原理是将小墨滴从直径数10 μm的喷头喷出,以每秒数千滴的速度沉积在载体上。一般可分为连续性喷墨打印和间歇式喷墨打印两种工作原理。技术系统主要由:输送系统、供墨系统、喷头系统、显示控制系统、清洗系统等构成,其核心部件是喷头。另外,墨水及供墨系统也有极高的技术含量。

2.3.2陶瓷喷墨印花技术的优点

(1) 由于陶瓷喷墨印花打印像素可达到360 dpi以上,使产品更细腻、逼真,仿真度达到100%,这是目前其它陶瓷印花设备所不能具备的优势。

(2) 传统的丝网印花及辊筒印花,都必须在事前准备底片、网版、胶辊、雕刻及各种材料,而采用喷墨印花,只需将设计好的图像输入电脑,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进入小批量、多花色的试验状态或生产状态,更加适应当今瓷砖装饰时个性化的设计要求,节约生产成本。

(3) 采用无接触、无压力印花,可以在凹凸多元的瓷砖表面上,随心所欲的喷印图案效果,降低破损率。

(4) 可以快速更新设定生产模式及更多的设计图案,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花色品种,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5) 采用精确的控制系统,保证了高精度使用,创造了低碳环保、节约减排的生产循环体系。

2.3.3陶瓷喷墨印花的缺点

(1) 设备一次性投入较大。

(2) 墨水价格偏高,色彩还原还不够丰富。

(3) 喷墨印花所使用的喷头价格比较贵。

(4) 关键核心技术与设备被英国和日本垄断。

3 总结

陶瓷印花技术,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革新。丝网是一种平面印刷,辊筒印花的突破在于实现凹凸面的印刷。而喷墨印花可以印刷出与之前两种技术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它完全将世界上一切具像的元素完美复制展现出来。

在陶瓷生产行业中,如果能够把丝网印花、辊筒印花与喷墨印花三种方式相结合,不但可以节省生产时间、生产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还会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随着我国陶瓷装备技术的不断创新,并且各自发挥其优势,取长补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陶瓷行业将会出现第四次印刷技术革新。

浅析中国陶瓷文化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已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虽然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加以重视并进行大力弘扬。

一、陶瓷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变广,大致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格外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589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有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谓已经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别,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其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料发展成熟,火烧温度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91年,瓷业较宋代略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里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瓷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要求,在坯身上记注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笔。

二、陶瓷业的发展前景

1、从陶瓷本身而言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可谓至关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内在结构的审美空间。从传统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颜色釉等传统装饰,形成了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面貌,决定了其题材风格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用自身的语言形式带给世人长久的喜爱与眷顾。现代陶艺创作,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与个性。陶瓷艺术个性的培养与形成,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有个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和才能的积累,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积累,以及娴熟而全面的技艺的积累。

2、从宣传角度而言

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就要把城市发展和资源利用结合起来,把现代化气息和营造城市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进行陶瓷文化传播。另外,陶瓷文化类节目所包含的丰富的陶瓷信息,深刻反映了陶瓷文化内涵,是世人了解陶瓷、认识陶瓷的最好的信息窗口,对陶瓷对外宣传产生着积极作用。充分认识电视媒体在陶瓷文化传播中的优势,畅通电视媒体与陶瓷文化传播连接的各种管道,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在教育和影响公众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不仅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3、从国家保护政策而言

国家政策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护,二是发展。保护即保护旧窑址免遭破坏,不仅包括人为破坏还有自然破坏。为此可以出台一些保护法,例如景德镇就有保护法案;发展即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利用政策优势促进更多企业个人从事这一方面。

4、从人才而言

人才指的是好几个方面的人才。首先是制作的人才,这是必不可少的。无人何来的物。其次宣传人才,制作出来的市场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才宣传组织。最重要的是专业人才,本身就是这一方面的专业。因而提高人才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陶瓷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程。着眼于陶瓷的辉煌发展史,我们可以坚信它的前景是乐观的。对于陶瓷文化,我们要尊重,在此基础上施以保护。相信陶瓷,相信中国、相信人民的艺术。但是,中国、世界优秀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相信,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必要而且应该去了解一下古老中国的辉煌文明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陶瓷花纸发展新动向 技术门槛成转型拦路虎


我国是一个陶瓷大国,而陶瓷花最早是手绘的,中国未实现自主生产前,使用的陶瓷贴花纸从日、德等国购买.中国国内生产花纸,大约起始于20世纪。早期生产的花纸,用于搪瓷、陶瓷、玻璃、五金、木器的贴花。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辽阳陶瓷花纸厂、济南瓷用花纸厂、景德镇瓷用化工厂是当时我国规模较大的3家花纸厂。50年代之前,花纸的制作用石板印刷花纸,之后,用胶版印刷花纸,再之后,用丝网印刷花纸。当代,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应用与发展,包括釉上、釉中、釉下等各种陶瓷花纸都实现了自主生产,这让中国陶瓷更加丰富多彩了。花纸作为一个传统的材料市场,从繁盛逐渐走向饱和,如今,在各地演绎成不同的发展境况。

从当初的几家花纸厂“独霸天下”,到现在花纸厂“遍地开花”,花纸市场随着厂商纷纷进入,市场空间和竞争容量大大减少。广东潮州、深圳、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等各大陶瓷主产区都积聚了大量的花纸企业,花纸企业生存状态因为地域而有了明显的差别。

为了更好的了解花纸市场,笔者调查并采访了众多花纸厂商。经了解,作为提供给陶瓷企业的一种原材料,陶瓷花纸厂商规模不大,但是在当地立足,并且发展较好的企业,无一例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厂家拥的花纸都保持着业内的高端水准,公司也且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以保证推出新品满足市场需求,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受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等因素影响,也有大量的陶瓷花纸企业在准备或者已经转型。一家转型做低温转印的公司老总,非常高兴的高兴的告诉笔者,他看到了更好的前景,产品应用有了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利润率也在提升。

陶瓷样品

有一家专业致力于釉中陶瓷花纸的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笔者,“目前我还看不到坚持二字,公司发展很好”。他正在踌躇满志进行新规划。谈起产品优势,他认为,自己的产品正是抓住了市场的主流导向。

环保、绿色正在成为主流,他表示。公司专业做无铅、无铬的釉中彩,花纸需要经过高温,高温烧制出来之后,把元量分子颗粒都溶解到釉中去了,不存在像釉上花纸产生的稀疏间隔问题,引起饮食安全。像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普通的陶瓷花纸行业还是比较少的。而获得这些优质的花纸产品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获得的市场回报也是相当高的。作为陶瓷生产的一种材料供应商,他认为,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公司发展越来越好。了解市场,关注产品、投入研发是公司前进的动力。

在陶瓷花纸竞争激烈的地区,急剧下降的利润空间还是让不少企业被迫转型,在转型中企业遇到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产品研发。在采访中,有一家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业务主要做商标行业转移印烫金花纸。虽然该公司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做花纸,产品市场已经发展到了4-5个省份。据负责人介绍,烫印工艺需要企业攻克技术门槛,需要有自己稳定的研发队伍,前期技术投入非常大。该负责人表示,当初用了两年时间才攻克这个项目。这对于小型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投入。后续,每年推出新品维护自己的市场领航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战略之一。目前,这个行业虽然也比较成熟,但是相对陶瓷花纸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虽然如此,高昂的财力和人力投入让不少小型企业倍感压力,对于市场前景一筹莫展。

人物设计花纸

对于规模巨大的花纸市场,每个地区的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都可能为花纸市场燃起新的希望之火。如何发现、把握商机,既需要企业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关注市场动态,也需要企业技术实力过硬,如此才不会在关键环节败下阵来。

陶瓷中的吉祥文化


陶瓷中吉祥文化的出现由来已久。从陶瓷的发展历史来看,当瓷器不仅仅是作为生活用具,而是扮演着摆设观赏,赠亲送友的礼品等其他角色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时,陶瓷中便慢慢融入一些吉祥元素,这蕴含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祝福。

说到陶瓷上的吉祥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融吉祥于器型中;而另一类则是在画面中体现吉祥寓意。就前者而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例子,那便是“马上封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吉祥元素,马上封侯在各种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而具体到陶瓷,在雕塑瓷中最为常见,猴子骑于马上,“猴”与“侯”同音,“马上”为立刻之意,侯为中国古代分五等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级,这里泛指达官权贵,此寓意功名指日可待。

至于用画面表现吉祥寓意,在陶瓷中则更为常见,也有许多的经典图案。以祝寿为例,就有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仰望着寿星,寓意“八仙仰寿”;八仙向西王母祝寿图,称为“八仙祝寿”;八仙与古松仙鹤在一起,其寓意是“群仙拱寿”。另外,八仙所用物件葫芦、扇子、玉板、宝剑、荷花、花篮、笛子、鱼鼓等称为“暗八仙”,亦称“八宝”,此八宝用于吉祥图案中,有祝福长寿的寓意。

5斤八仙图陶瓷酒坛

有意思的是,在众多吉祥元素中,“谐音”的运用最为普遍,这也得益于汉字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伏”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寓意读书就会有福、禄。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陶瓷中也极为常见,比如把“寿”字写成圆形的篆书,五只蝙蝠围绕四周,称“五福(蝠)捧寿”;一条鲤鱼簇拥着盛开的莲花,叫“连(莲)年有余(鱼)”;画喜鹊立于梅梢为“喜上眉梢”;五只蝙蝠从天上飞下,叫“福从天降”;蝙蝠前画一眼铜钱,叫“福(蝠)在眼前”;柿子和如意组成“事事(柿)如意”。

除去谐音,还有不少陶瓷吉祥元素来源于传统文化,比如在颜色釉中就有“三阳开泰”,其是我国高温色釉的名贵品种之一,常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外国贵宾和朋友,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随带的礼品中就有各式规格的“三阳开泰”若干个;另外许多图案都有着自己所表示的意义,比如桃为五木之精,代表祝寿;鹌鹑雌雄形影不离,双双觅食、比翼翱翔,代表夫唱妇随、家庭和谐。

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


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陶瓷艺术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黑格尔曾经指出:绘画“只能抓住某一顷刻”,把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莱辛说得更加具体和明确,他说:“绘画在它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记得上,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这虽然说的是绘画,但适用于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而且,这正是这两种艺术的特征之一,书法艺术表现得更甚,尽管书法要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站,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尽管要求书法艺术要有如“悬针垂露之异,奔雷附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岩身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但它毕竟是一种抽象性、表现性、虚拟性的艺术。

陶瓷艺术家们,或许从这种比较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