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镇全力建设全国陶瓷产业发展高地

讯:目前,该镇高技术陶瓷年产出规模约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稳健发展。

该镇强化科技服务,有针对性地“牵线搭桥”,有效推进陶瓷产业的政产学研活动。

去年,陶瓷产业园区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85亿元,支撑陶瓷产业提速转型。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上,工业陶瓷产品展览汇集了丁蜀镇38家企业拥有的100多种极具科技含量的产品,极大地吸引了与会人员的眼球,成为本次陶文化节上的一大看点。近年来,丁蜀镇牢固确立“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把丁蜀打造成为全国工业陶、功能陶、技术陶的产业高地”的目标,创新理念、多措并举,不断把科技成果“嫁接”到陶瓷产业提速转型中。目前,该镇高技术陶瓷年产出规模约5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稳健发展。

丁蜀镇是陶都陶瓷业的发祥地,拥有上千家陶瓷企业,12大门类、8000多个品种,陶瓷产业既是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致富百姓的一个重要产业。在转型发展中,面对陶瓷企业在科技、人才、装备、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困惑,该镇从陶瓷产业长远发展出发,强化科技服务,扎实做好陶瓷企业发展情况梳理等基础性工作,有针对性地“牵线搭桥”,有效推进政产学研活动。从2010年起,该镇每年都要开展2至3次陶瓷骨干企业赴科研院所考察交流活动,帮助企业拓展视野、解疑释惑、加快转型。同时,承办了5次大型产学研对接及产业论坛活动,其中于去年承办的“中国硅酸盐协会特种陶瓷分会理事会议”、“中国宜兴陶瓷产业论坛”大型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共吸引了170多名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所国内陶瓷耐火领域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与当地240多家企业进行了对接,签订了30多项合作协议,达成了40多项对接意向,并在此基础上与武汉科技大学、宜兴质监局共同建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耐火研究院,为我市陶瓷、耐火等产品及技术的发展搭建起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在陶文化节期间举办的陶瓷产业论坛上,又有70多名国内陶瓷行业的知名专家教授慕名而来,并签订了9项合作协议。如今,有100多名国内陶瓷行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丁蜀大地上,为陶瓷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科技瓶颈制约的逐步化解,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陶瓷产业提速转型发展,正日益成为陶瓷企业的自觉追求,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不断被转化为生产力。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有限公司实施的“大尺寸陶瓷高温过滤管的制备”、“柴油车微粒捕集器壁流式陶瓷过滤体”等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企业拥有国家专利50多项,“宇星”牌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M.taoCi52.coM

宜兴电子器件总厂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并先后从美国引进了两条成套微电子陶瓷外壳生产线,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微电子陶瓷封装外壳科研和生产基地。今年,该企业计划总投资2.5亿元、年产500万套陶瓷外壳技改扩能项目正在实施中,明年6月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年销售3亿元。据统计,近三年来,该镇陶瓷产业年均后劲投入占全镇工业后劲投入工作量的25%,去年达5亿多元,亿元以上的陶瓷规模企业达14家。目前,该镇在建的单体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陶瓷工业重点项目有6只,全面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年销售约15亿元。

打造全国陶瓷产业发展高地,陶瓷产业园区是重要承载平台。近年来,该镇牢牢把握“强镇扩权”和高铁新城建设这两大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特色园区优势和“国家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这块“金字招牌”,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形态优化,加快打造一流的陶瓷特色园区。按照“以镇带园、以园促镇”的总体思路,该镇保持园区大拆迁、大投入、快建设的强劲态势,仅去年就实施了蜀浦路、范蠡大道、园区东扩等11个拆迁项目,拆迁总量达73.52万平方米;续建和建成安置房32万平方米。自2010年至今,园区共实施道路、桥梁、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82只,总投资达47.7亿元,打开了园区东扩路径,为未来发展拓展了空间。与此同时,引进了欧司朗、旭硝子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催生了占据产业发展前沿的好项目。目前在建一期投资超亿元的项目18只,总投资32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陶瓷为特色,以新材料为主体,以高端线缆、精密机械装备及通讯设备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去年,陶瓷产业园区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85亿元,有力地支撑起陶瓷产业提速转型。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宜兴:丁蜀镇加快做大陶瓷“蛋糕”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丁蜀镇陶瓷产业园的王子制陶有限公司,只见厂房内两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动化节能窑炉正开足马力生产。得益于近年来在装备上的大投入,王子制陶由此奠定了其在国内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陶瓷是丁蜀的主要特色产业。加快陶瓷传统产业提速转型升级,最现实、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是引进先进装备、提升技术水平。在新型陶土建材生产企业——新嘉理江苏陶瓷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新上的一条吊挂装饰板生产线,去年就创造了1.5亿元的产出,工人却只用了8名。如果通过原来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要达到现在的产出规模至少需要150名工人,而这套欧洲进口自动化生产线,全过程由电脑精密操作,只需3名工人配合监控,在节约劳动力成本、规避“用工荒”风险之余,产出比还提高了近50%,可谓一举多得,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公司在陶板幕墙领域的领先水平。围绕陶瓷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目标,近年来,该镇先后实施了48只陶瓷技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12亿元,有力地助推陶瓷传统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做大陶瓷“蛋糕”。

陶瓷企业整体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为该镇今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10亿元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年来,该镇紧紧围绕陶瓷产业“扩量、提质、加速”的工作重点,积极引导企业上项目、增投入、换装备。作为汽车尾气排放治理产品的主要生产商之一,去年4月,王子制陶果断抓住市场先机,投入3000万元,从日本引进了螺旋杆挤出机等数台先进装备,其主打产品堇青石蜂窝陶瓷依托出众的产品质量,受到吉列、比亚迪等国内知名汽车厂商的青睐。甚至,沃尔沃、戴姆勒等国际汽车巨头也纷纷向其抛出“绣球”。今年,该公司还将投入2000多万美元引进新窑炉,提升装备水平,将技改扩能的步伐迈得更稳健。此外,一方科技、富陶科陶板建材等新上生产线迅速投产,旭硝子工业陶瓷、东方陶粒等重大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随着这些重点项目运行投产,全镇的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今年1月份,该镇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0亿元,完成后劲投入1.1亿元,实现了新一年发展的良好开局。

全国媒体聚焦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蓬勃发展的文化及产业正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7月6日,由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中央、省级媒体组成的记者采访团专程来景,集中采访报道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情况。市委书记邓保生出席了当日下午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亲切看望与会记者,并全面介绍景德镇市陶瓷文化及产业发展情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主持会议,市委常委、乐平市委书记吴龙强,市人大副主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戴启文及浮梁县、昌江区、珠山区委书记出席见面会。

邓保生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记者团一行冒着炎炎酷暑来景德镇市采访表示欢迎,对新闻媒体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瓷都发展表示感谢。

在介绍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及陶瓷产业发展时,邓保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邓保生说,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是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千年生生不息的窑火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明,也使产业发展承载了世界陶人的期待,广受着各界媒体的关注。一直以来,景德镇始终把发展陶瓷产业、传承陶瓷文化视为己任。近年来,景德镇市秉持发展第一、人民至上、继承创新的理念,围绕建设繁荣和谐魅力瓷都的总体目标,坚持陶瓷发展优先,在产业布局上实施了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坚持了老城区保护改造与陶瓷文化创意新区规划建设并重,把陶瓷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走了一条低碳发展、创新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陶瓷产值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依托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景德镇向旅游大市、旅游强市的转变。

邓保生指出,主流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对景德镇市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监督、鼓励与促进作用。近两年来,景德镇市坚持打好基础、谋划长远,主动担当、攻坚破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各项工作的推进,特别是打击“两违”、建设城防工程、推进改革攻坚、治理重金属污染、抗洪救灾、优化发展环境等工作的开展,都得到了新闻媒体的支持。希望各界媒体一如既往地关注景德镇、支持景德镇,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鼓与呼。

媒体见面会后,记者团一行便深入景德镇市建国文化创意园、御窑厂等实地进行采访,对景德镇市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和风生水起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要把景德镇市好的经验做法宣传报道出去。据了解,记者团将在景德镇市进行为期3天的集中采访报道,整个活动将于7月8日结束。

景德镇市全力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


古色古香的古窑民俗博览区浓荫蔽日,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8月14日,“爱在今夏”河南千人游“清婺景最美之旅”旅游团来到景德镇,领略神奇古窑的魅力。据了解,这是今年以来古窑接待的规模最大的旅游团。

旅游团成员王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景德镇是一座有底蕴、有文化的城市,来到古窑,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陶瓷独特的魅力。”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古窑民俗博览区围绕瓷窑文化做文章,通过手工制瓷技艺展示和瓷乐演奏,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纷至沓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古窑民俗博览区通过走陶瓷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创新理念谋发展,做强陶瓷产业,成为“陶瓷产业升级版”的一个缩影。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历史文化厚重。陶瓷产业,是我市的立市产业。我市提出,要抢抓机遇,保护、放大、用好“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促进陶瓷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当前经济的下行压力,我市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实现了陶瓷工业经济健康较快发展,上半年陶瓷产业取得“开门红”:截至6月底,我市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6.51%;陶瓷出口4084.1万美元,同比增长29.56%;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83户。

“走出去”,为策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搭建陶瓷企业走向世界的良好平台,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著名展会。无论是2016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春季消费品展,还是第三届中国(土耳其)贸易博览会,都留下了景德镇的“身影”;与此同时,(北京)展示中心已有10家企业入驻,北京前门大街1700平方米“馆”呼之欲出……

“引进来”,上半年,我市第13招商小分队围绕高档日用陶瓷、高技术陶瓷及陶瓷电子商务,先后赴上海、温州、北京等地开展招商活动,考察对接了国内知名日用瓷企业及高技术陶瓷企业。此外,我市还先后接待了来景考察的台湾捷年集团、厦门中港物流等客商,以及来自湖南醴陵等陶瓷产区的考察团。

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我市陶瓷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巧借国内外高端平台的展示宣传,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陶瓷是景德镇无法复制的标识,文化是这座城市延续千年的DNA。做强陶瓷产业,景德镇有基础、有实力。新时代下,我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新常态下,我市积极谋求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凤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园是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标杆。每天,来这里感受创意之美的人络绎不绝。

陶溪川这一复合型项目,以原宇宙瓷厂为核心启动区,以陶瓷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为基础,融产业发展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一体,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发展为主业态,通过整合陶瓷老厂区资源,导入现代服务业经营理念,已打造成“陶瓷+”全业态、全产业链,融“食宿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创意街区。

随着陶溪川核心启动区已开园运营,猫屎咖啡、开元曼居酒店等品牌店的进驻,陶溪川人气进一步集聚,必将为我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添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不久,大学中国轻工业功能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为首批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市在陶瓷材料创新方面取得的又一可喜成绩。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注重陶瓷技术的研发创新。为增强“3+1”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市组建了日用及建筑陶瓷产业和直升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定了《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发展局陶瓷科技创新支持办法》方案;另外,我市还精心培育科技人才,完善人才平台建设,出台了《景德镇市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管理办法(试行)》、《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办法(试行)》。

另一方面,注重品牌塑造,维护“景德镇制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建了“中国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提高了专利申请、确权、维权效率。景德镇检验检疫局以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技术实力为依托,通过构建“检证产学研”陶瓷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陶瓷艺术品检验鉴证及古陶瓷检验鉴定领域的科学研究,截至目前,中国陶瓷艺术品数据库采集陶瓷艺术品特征信息已突破80万条,为维护“景德镇制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平川区筹办全国节会加快陶瓷产业发展


随着8月19日的临近,以“承接转移、合作共赢”为节会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进入倒计时。今年,平川区再次承办全国性陶瓷节会,将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为平川陶瓷产业发展给了一个“支点”。在“十二五”末,平川将建设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承接转移基地和物流基地,确立平川西部陶都的地位。

依托传统改造提升

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制造业,有着千年制陶历史,享有“西北陶瓷工业城”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末,平川区一度兴盛的陶瓷业跌入了发展的萧条期。进入21世纪,平川区把陶瓷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首选产业。从创新体制入手,对原有国营陶瓷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走民营化的路子。2002年6月,将已破产的原白银墙地砖厂整体拍卖给民营企业四川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经营。四川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三条地砖生产线,年产值8000万元。盈耀、盈胜陶瓷厂通过产权改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陇烨陶瓷由企业改制再到民资收购,产品达60多个品种,年产值5000多万元。温州客商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白银华顺陶瓷有限公司,创造了当年投资开工、当年建成投产的“平川速度”。2009年,投资5000多万元的华顺陶瓷三期建成投产,日生产高档地砖10000多平方米,填补了西北地区生产高档地砖的空白。

挖掘优势定位西部

平川具有发展陶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禀赋,境内各类陶土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与瓷都景德镇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原材料枯竭相比,陶瓷产业在平川区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其所拥有的储备原材料充足。这也是平川区能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平川广东佛山市陶瓷学会专家对平川区陶瓷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后,认定平川区陶瓷资源种类齐全,质地优良,完全能够满足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等常见的各种产品类型的生产需求。而平川煤电产业为陶瓷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同时,由于平川陶瓷生产历史久远,培养了一批技术比较熟练的实用型人才,为平川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从全国来看,华南、华北、西南地区都已形成具有行业优势的陶瓷产区,而整个西北地区目前还未形成行业优势的陶瓷产区。40亿吨的陶土储量,原料以及人才区位优势让平川成为西部陶瓷建材基地首选之地。

全国节会“给力”陶都

2009年,平川区经过科学论证,提出要全力打造西部陶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西部(白银•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准确定位陶瓷产业发展方向,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多个,签约项目资金6亿余元。当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亿元的国泰陶瓷建材城,集中整合区内外陶瓷建材资源形成规模,是全市“八大支柱产业”发展的第一家专业配套市场,为打造“西部陶都”提供专业完善的配套服务。华顺陶瓷不断提升产品档次,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第三期工程,建成西北第一条高档地砖生产线。陶瓷节会后签约引进两家陶瓷企业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地民营企业投资1亿余元,建设白银泰瑞陶瓷有限公司,山东客商投资8380万元,建设白银山川陶瓷有限公司。

2010年,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中,又把建设中国西部陶都确立为区上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规划建设陶瓷建材工业园,集中培育发展陶瓷建材产业。随着第二届陶瓷节会的召开和“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命名,西部陶都的目标渐行渐近。在“十二五”时期,力争引进30—50条现代化陶瓷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将平川建设成为西北最大的陶瓷建材产业基地,确立平川西部陶都的地位。目前,平川陶瓷企业发展到15家,形成了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的大产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2亿多增长到了现在的近5亿元。

潮州陶瓷产业全国门类齐全 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陶瓷行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有陶瓷企业4000多家,加上个体户、手工作坊和配套企业总数近100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是国内陶瓷企业最多最集中的产区,拥有工艺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高技术陶瓷多个产业门类,是全国陶瓷门类最齐全的产区;特色产业(陶瓷)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陶瓷产品年产销超过200亿元,出口8亿多美元,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出口产区。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全市陶瓷区域性布局已经形成以枫溪为龙头带动,其它县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过集聚发展,潮州陶瓷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本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除陶瓷生产企业自身的产品研发、生产,上游产业主要有燃料(石油气)、原料(陶土、瓷泥、釉料、色料)、陶瓷机械设备、窑炉设计、安装、模具(金属配件、卫生浴配件)、耐火材料、花纸等;下游产业主要有包装、物流、贸易商、专业市场、出口报关、质量检测等。

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潮州陶瓷业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依托,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批企业在生产中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部分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制和开发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国有1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年创新品种两万个以上。

全市积极引导陶瓷企业实施窑炉改造,燃料由重油改为气,在推进清洁生产的同时,产业能耗降低了30%—40%.工艺瓷、日用瓷、卫生洁具、电子陶瓷等工艺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工业园区申报成功,同时还实施了名牌带动战略。目前,潮州市已拥有“中国瓷都”、“中国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等国家级“名片”,省级以上名牌名标拥有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枫溪陶瓷”成为广东省三个创建区域性国际品牌试点单位之一。现阶段,潮州陶瓷着力打造“中国陶瓷创新基地”,加快“一区一园三院三中心”的规划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潮州坚持走“科技兴瓷”的道路,力争实现陶瓷产业从“潮州制造”向“潮州创造”转变,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卖创意”转变。

唐山检验布局大产业 培植陶瓷企业新高地


惠达集团卫浴陶瓷出口全国第一,唐山骨质瓷出口全国第一,津西钢铁H型钢产能、出口量全国第一,唐山板栗及其制品出口全国第一……“唐山外向型经济发达,年进出口商品的批次、品种以及重要商品的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扶优扶强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培植更多外向型产业出口创汇。用布局大实验室、发展大产业、提升大质量的战略眼光,为检验检疫事业谋篇布局。”唐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刘文欣告诉记者。

整合资源打造国检新高地

2011年4月,唐山检验检疫局陶瓷实验室作为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成功加入中国华检陶瓷检测联盟。“现在,唐山检验检疫局为我们签发的出口产品检测报告,都附有"中国华检陶瓷检测联盟证"标志,产品质量和企业信用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唐山海格雷骨质瓷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今年,河北检验检疫局整合唐山、京唐港、曹妃甸三地检验检疫科技资源,着力打造唐山国检“新高地”。刘文欣表示,目前他们正在探索地方政府支持、检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发展新路子,为唐山外贸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检企互动培植出口增长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外"双反"影响,今年陶瓷出口市场低迷。我们以‘日用瓷艺术化、增加附加值’为突破口,帮助企业赢回市场。”唐山检验检疫局陶瓷科科长赵淑忠介绍,唐山开发区信源诚陶瓷厂开发了新产品陶瓷饮水机后,他们指导企业增加装饰画面,增强吸水率和抗热震性,改善了外观质量,产品单价由过去的6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元,上半年出口创汇2.45万美元,同比增长169.48%。唐山华美陶瓷有限公司开发出“窑变釉”新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市场。他们为企业提供铅镉溶出量、窑温稳定性等技术支持,使烧制成功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此外,唐山亚利日用精陶有限公司上半年出口创汇51.24万美元,同比增长115.85%,新品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20%。

平川区筹办全国性节会助推陶瓷产业发展


今年,平川区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审视区情和资源优势,培育壮大陶瓷产业,举办全国性陶瓷节会,助推平川陶瓷产业快速腾飞,打造中国西部陶都和西部陶瓷物流基地。

加快城市转型强势“问鼎”西部

平川区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引大项目、建大园区、兴大产业、育大品牌”的思路和气魄,规划占地2000亩的陶瓷工业园,在实现“四通一平”的基础上,确定为“无费园”,进一步加大陶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打造“西部陶都”、“西部陶瓷建材基地”。积极开展登门招商、节会招商,每两年举办一次陶瓷节会,利用节会效应,加快平川发展。同步注重引进培养人才,成立平川陶瓷研究院,依托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开设陶瓷专业,培养陶瓷专业人才。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20至30条生产线,墙地砖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平方米以上,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今年引进投资2亿元的国泰陶瓷建材城,为陶瓷产业发展配套了物流环节。

专家“把脉问诊”科学合理定位

近年来,平川区立足区情,发挥陶土资源富集的优势,陶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中小型陶瓷生产企业达到13家,生产总值超过2亿元。

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陶瓷产业,平川区乘势而上,筹办中国西部(平川)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确定了打造“西部陶都”的发展战略,并被白银市列为重点培育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积极关注平川陶瓷产业的发展,参与主办陶瓷节会,邀请全国著名陶瓷研究专家全面阐述西部陶瓷发展,定位平川陶瓷产业发展方向,搭建平川陶瓷研发、人才、技术支撑平台,助推平川陶瓷产业“问鼎”西部,让煤电陶三大支柱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景德镇加快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以陶瓷为载体、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灵魂,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为追求的新兴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陶瓷艺术资源,经过千年演绎的传统陶瓷产业,在新时期正注入新的发展能量,面临新的发展嬗变。

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景德镇发挥优势的战略支点

景德镇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郭沫若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来盛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在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景德镇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大小实体3000多家,200多个陶瓷注册商标。所生产的陶瓷工艺门类齐全,涵盖艺术陶瓷、日用陶瓷、高新技术陶瓷、建筑陶瓷等多个种类。陶瓷生产、辅助、销售等分工协作呈现专业化、社会化的特点。

发展模式多样。有独立法人模式,如部、省、市陶研所,法蓝瓷实业等规模较大的实体;有“公司+工作室”模式,如雕塑瓷厂、建国瓷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后,利用原有土地和厂房吸引工作室入驻形成的创意基地;有名家工作室模式,如众多艺术家独立创办的个人工作室;有手工作坊模式,遍布全市各个街道巷弄之中,同样具备较高的创意水平。

陶瓷人才丰富。水土益陶的千年瓷都,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外来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目前,全市拥有75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100多位省级陶瓷大师,1000多位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还有从事陶瓷工业的“十万大军”,形成了庞大的陶瓷文化创意队伍,文化创意的氛围十分浓厚。

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遗存下大量官窑、民窑和古建筑、古街区、古弄巷,市区每5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文物古迹,现有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区5处,地面文物5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5人,另有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保护中心、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等民间团体和保护单位,是其他瓷地和窑口所无法比拟的。

以创新的举措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

今年2月,李长春同志在景德镇视察时指出:“现在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春天,艺术要积极抢抓当前文化发展机遇,引领全国陶瓷艺术的潮流,摘取世界陶瓷艺术的王冠。”景德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努力传承中外陶瓷文化、融汇古今陶瓷工艺、云集天下陶瓷创意人才,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建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集群区块,是国内外许多城市抓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景德镇坚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推进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建设两大陶瓷创意产业园区。在老城区建设陶瓷文化科技产业园,依托老城区工业遗存厂房,延续陶瓷工业文化脉络,建设艺术创意谷、国际陶艺村、明清窑作群、红店街四片区,构建元代以来中国陶瓷工业窑炉博物馆、明代以来世界陶瓷工业厂房博物馆、近现代陶瓷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制造活的博物馆;大力引入国内外陶瓷大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建陶艺工作室,赋予工业遗存新的创意和内涵,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使老城区近1500亩的工业遗存用地重新焕发活力。在新城区建设陶瓷创意文化创意新区,高起点、高品位规划总用地为15平方公里的陶瓷文化创意新区,涵盖陶瓷文化创意中心、国际陶瓷会展中心、陶瓷文化传媒中心、陶瓷产业中部基地等板块,进一步丰富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创作、展览和交易等功能,使之成为集中展示历史与工艺、对接现代陶瓷发展潮流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

提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技进步会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相结合,用创新支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精心培育创意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拥有成熟技术工艺、明星设计师团队、全球销售网络、规模较大的工业导向型陶瓷文化创意企业,引领全市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整合本地科研资源,依托学院、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意产品,并通过陶瓷知识版权交易迅速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广泛引进外地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文化科技合作,争取重大陶瓷文化产业项目和领先科技成果在景德镇实现产业化。推动设立陶瓷艺术最高奖,利用景德镇的世界知名度,设立陶瓷艺术成就最高奖“景德镇奖”,造就景德镇在全球陶瓷产业中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充分释放千年瓷都吸引人才与资源的品牌效应。

推进陶瓷文化创意资源深度开发。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旅游业扮演着参与者和展示者的重要角色。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做大旅游产业相结合,深入挖掘千年瓷都的历史、文化等宝贵财富。加强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推动御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古窑景区申报国家AAAAA景区,促进高岭申报世界矿山公园,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做好陶瓷旅游商品的市场开发,抓好陶瓷创意、制作体验、陶艺研修等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的嫁接。策划精品陶瓷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景德镇灿烂陶瓷文化,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实现陶瓷生产与旅游消费的良性互动。

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完备的服务平台,能够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产业腾飞持续助力。景德镇坚持把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夯实产业基础相结合,构建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办好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进一步发挥其国际性的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创作、展示和交易平台作用;办好国际性陶瓷文化论坛,推动陶瓷文化理论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建设艺术宫殿,将整理发掘的十万多件陶瓷文化遗产物件集中展示。打造产品交易平台,鼓励民间资本成立经济公司,引进国内外知名拍卖公司,促进陶瓷艺术品交易;建设陶瓷创意产品版权信息中心、版权交易中心和艺术作品交易中心。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利用闲置的老厂房、老作坊,发挥厂区内原有的陶瓷生产配套服务功能,建设从事个性化陶瓷文化艺术创作的创业孵化基地;设立文化创意发展专项资金,对创意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予以资金扶持。

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发展环境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景德镇必须从理念、政策、市场、人才保障等各个方面着手,创建最优发展环境,让资本、资源、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知识、技术、管理等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创新发展理念。树立精品意识,走精品路线,做高端品牌,力争用较少的资源,换取最高的利润。树立市场意识,尊重市场规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促进创意灵感火花迸发、创意产品的形成和创意时尚的流行。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一切形式的创新创造,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仿冒等侵权行为,净化市场经营秩序。强势打造“景德镇”区域品牌,强化品牌规划、品牌定位、品牌宣传和品牌识别等工作,把“”塑造成为可与“法国香水”、“瑞士手表”相媲美的世界高品质区域品牌。加强行业自律,发挥陶瓷协会组织的作用,定期提供陶瓷产品价格信息,指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

完善管理机制。在成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架构下,建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动全市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促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国家和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有关政策,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强化人才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校企委托办学模式,与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开展教育合作,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出国留学、进修或培训,实现创意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培养。加强文化名家培育,完善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建立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数据库,实施“陶瓷文化名人百人工程”,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创意名家。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景德镇市委书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丁蜀镇全力建设全国陶瓷产业发展高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丁蜀镇全力建设全国陶瓷产业发展高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发展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