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泥料特殊的质感

紫砂壶泥料紫泥、绿泥和红泥,由于其固有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工艺性能,即便单独一种泥料,通过粉碎、练泥,便能单独制成产品。紫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原料。绿泥用作化妆土粉饰在紫泥坯体表面。由于绿泥数量不多,同时大件的绿泥产品不易烧好,因而仅少数产品用绿泥制作。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经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轮碾机粉碎、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红泥、绿泥的制备与紫泥相同。在50年代初期,宜兴制陶作坊或者紫砂厂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等作业机械。

为了丰富紫砂陶器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创作的绞泥壶便是一例,有“吕氏魔术壶”之泛誉。此外,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收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紫砂壶艺与泥料的互为作用


任何一件艺术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所需的材料及艺术的加工,这二者之间又常常为达到同一目的而互为作用,相互渗透,从而使作品本身不断改进,日趋完善,并在其它综合因素的营造下,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紫砂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离不开二者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紫砂艺术涉及的范围与融合的多边艺术是其它艺术门类相距甚远的。稍稍懂得一点陶瓷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件陶艺作品的产生需要经过许许多多复杂程序与过程。它不仅需要熟悉泥的性能、成型特点、干燥过程以及窑温的变化诸类条件外,尚需懂得造型与装饰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还需要了解作品本身的功能与固有环境中的位置等等。概括讲,紫砂艺术品的诞生取决于泥与艺二者的有机结合。

陶都名器紫砂壶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用途和艺术风格,是一种实用与美的高度和谐而又妙不可思的手工艺品。用以泡茶,外类紫玉,内如碧云,赏其风采,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古往今来,爱壶的人不一定嗜茶,但嗜茶的人十有八九都是钟情于紫砂壶的,紫砂壶成为名器名陶,它与宜兴地区产茶和饮茶风尚也有一定关系。明代中叶以后,它又见重于士林,于是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画与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茗壶,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蜚声海内外。

紫砂泥的选择是紫砂艺术的诞生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精心选择加工处理的优质泥料,那么最优秀的紫砂作品也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紫砂泥以天然的矿物组成,蕴藏在岩石和泥层的夹层中,故有岩中泥或泥中泥之称。据传紫砂陶土最初的发现就是古代埃及人发明玻璃的传说一样离奇。古时候有一异僧经行树落,向村人高呼卖富贵土,卖富贵土!大家以为这个僧人用瘨语诓人,纷纷嗤他,僧人不经为怪,又高呼贵不欲买,买又何如?于是引导村叟跟他上山,指点黄龙山中蕴藏有一种使人享用不尽的紫砂陶土(富贵土)言毕而云。经过发掘,果然挖得一种五色缤纷的宝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灿烂光亮,奇丽极了。从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丁蜀山村劳动人民都来殂白岩,凿黄龙,挖掘山间泥土,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壶。传说虽不足信,但紫砂泥确乎得宜兴山川之灵气,乃是陶都得天独厚的特种陶土矿产资源。

由于紫砂泥原料的得天独厚以及艺人的精心研制与参与,泥料的形成也是其它泥料所不能替代的。泥料干而不裂、湿而润透、细而均匀、坚如铁甲赋予制坯泥料足够高可塑性压延能力,同时也为作品与塑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创作一件优秀紫砂艺术作品,选择泥料仅仅是开始。而创作者的艺术修养的培育,操作技能的娴熟以及时代精神的把握和理解则是作品问世的关键。设计制作者艺术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具备对美的的认识与剖析能力。自然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对自然形态把握与选择,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与超越,是对创作者的理解的一种考验。

然而,设计制作者仅仅有对自然美的认识显然是很不够的。紫砂作品的创造必须树立一种精神,而形态则是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表现又无处不在地诉说着作品本身的内在气质。这两种因从形、神、气、韵、精、功诸方面追求效果,一环扣一环,最后达到艺术的升华。因此在创作中,作者既要注重生活与艺术的变化与统一,气势上的生动与协调、效果上的实用与美观,同时又要注意自我品格在作品中的呈现。所以,只有师自然而不为自然所束缚,师古人而不为古人所畏惧,才能借助于生活的根,塑造出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创意的作品。艺术能力的塑造是完美一件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显然,艺术能力的培养既有先天的恩赐,又有后天的奋与学习。但事实证明,后天的获得比先天更为重要。摩尔话:观察自然是艺术家生命的一部分,他可以借以吸收对造型的构想力、保持清新、避免公式化、增加灵感。许多大师的力作都是经这对自然物体的精心观察、经地对自然物体美的形态引入美好的生活环境之中,加之构思脱俗、技巧之娴熟,最后形成制作入微、雅俗共赏的精典之作。

如果说泥料的选择是创作的第一条件,那么艺术素质的培养则是创造精美作品的关键所在,二者互为相关,缺一不可。紫砂艺术发展到今天,尤其需要的是敬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及对艺术的追求,奉献自己的信心与热忱,在泥料与艺术上继承前人丰富经验的同时捕捉现代生活气息,在相互协调中寻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来。

紫砂壶化工泥的尴尬


紫砂的独特属性,确定了紫砂的地位。可是,借助化学手段炮制出来的“化工泥”冒充紫砂的事实,在陶都宜兴已不再是新闻。在宜兴丁蜀镇,以生产紫砂泥料为主的作坊有10多处。实际上,这些练泥作坊只是通过铁红粉等化学物质和普通陶土拌和,专门生产“化工泥”,演绎了真正意义上的“挂羊头卖狗肉”。

专家根据收集的材料时发现,这些化工泥一般以100斤的包装销售,销售对象是私营紫砂企业和数以万计的乡村农民。这些以生产紫砂壶为业的当地农民利用化工泥生产出形形色色的紫砂壶,然后各显神通,将这些所谓的紫砂壶销往四面八方。据悉,仅丁蜀镇农村,这些被称为“做坯佬”的紫砂从业人员就达到2万人。在这样的尴尬局面下,宜兴紫砂艺苑的许多工艺大师及高级工艺美术师只能通过各自的努力,采集和采购正宗紫砂泥料。宜兴长乐弘陶庄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精心营造的陶世界:从春秋时期的陶罐到明代的陶器,从传统的紫砂工艺用具碾砣、盒钵陈列到还原的古陶作坊展示,从传统的紫砂茶壶到现代化的陶塑作品,30亩的陶庄俨然成了一座陶艺博物馆,处处都显现出主人的良苦用心。从1995年起,长乐弘陶庄自备了传统的练泥器具,将从野外采集到的紫砂进行精加工,以实际行动抵制化工泥。徐秀棠大师在评价"“化工泥”时显得有些气愤,他说:“使用化工泥生产出来的紫砂产品不仅名不副实,而且,这样的产品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遗患无穷!”

陶瓷文化:简述各种紫砂泥料的命名


几百年以来,紫砂泥料品种的名称并没有标准的谱考,从来都是以其自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的: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黑泥就是黑色产品的原料,而烧出来呈现红颜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彩绿泥等等,都是这样称呼的。从紫砂泥的表面质感来看,含颗粒细一些的叫做细砂泥,颗粒大一点的叫粗砂泥。

段泥【凤鸣壶】

在这些紫砂泥料中,唯独作为黄色调的段泥没有叫黄泥,可能是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泥土相区别吧。而绿泥与紫泥的配比比例,最终决定了段泥的色相。由于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段泥的原料。因此就出现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段泥、灰段泥等。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粘土,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黄金段。但无论如何,没有标准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段泥,是不具备传统段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作出最终正确的判断。

如果没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对比,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因此,面对狂热的市场和眼花缭乱的壶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然是难以答解,且又没有可信的部门和机构来依赖,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誉,再根据主观喜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认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紫砂壶的款识


宜兴紫砂壶的款识千差万别,研究起来亦有相当的难度。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晚期才出现了款识。

紫砂壶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落款随意性极大,具体到了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之变化都非常答,极少有陶工一生只用一二枚印章。如果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请张三刻、也请李四刻,习惯了自己也刻。如果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往往难以出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能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使是同一印章,敲打力度不同,印痕字根部相同,字尖往往会不尽相同。

款识种类

紫砂壶的款识,早期多刻制作者的名字,如近几年考古所发现的几件时大彬款的紫砂壶,款为“大彬”、“时大彬制”等。

随着制壶的发展,文人雅士的参与,紫砂壶的落款也随之变化。康熙朝因宫廷的需求,制做出一批紫砂壶,壶体装饰珐琅彩的紫砂壶,底款为“康熙御制”。

清晚及20世纪初,国内的一些经营紫砂陶器的专业公司、商店等,纷纷注册商标,如“金鼎商标”等。在生产的产品上,有“注册商标”,有制作者的名字。

紫砂壶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壶上的款识,概括起来有:人名款、纪年款、堂号款、纪年款、图案款、商标款、地名款、吉语款、诗词款、外销款等。有的作品上多种款并用。

落款的位置

紫砂壶落款,随意性较大,并没有统一的部位。现能见到的,早期的时大彬壶,落款有在把根与足钉之间横刻“大彬”二字的,也有在壶底刻“大彬”或“时大彬制”的。清初的陈明远“南瓜壶”(现藏南京博物院)即在壶身筒上刻上“鸣远”并与打印章并用,也有在壶盖子口上刻款及打印章的。

今天制壶名家在作品上的落款大都出现在三个部位,壶盖里面:名章,把梢:姓章,壶底:姓名章。也有盖内二方印,把梢二方印,姓和名并用,也有印或刻并用。也有在壶体上结合壶的形态、装饰等落上自己的款。

紫砂壶的兴起


紫砂壶样式繁多,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用开水沏茶具有冬不易冷,夏不炙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的称颂,高士名儒更视其为“拱壁”,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紫砂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紫砂壶的兴起与茶文化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宋代,饮茶已极为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当时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时人还比较茶盏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断定个人的备茶技巧,名曰“斗茶”。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代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宋代茶盏,主要以瓷器为主.其他亦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在宋代绘画里如宋徽宗《文会图》或辽金墓室壁画上,时常见到宋人以建盏、青瓷、白瓷或青白瓷进茶的情景。而明代的唐寅、文徵明、王问、仇英的绘画作品中能见到明成化至明万历的紫砂壶的形态演变。有些壶从绘画中可以看出是用来煮水、煎茶的,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均是用来煮水、煎茶的。王问《煮茶图》中的提梁壶,文徵明《晶茶图》(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据《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唯采茶芽以进,有司勿舆。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书,次舂、紫笋。”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制陶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宜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氛围中,逐渐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一举获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赞美。

紫砂壶禅语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欢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把倾斜的紫砂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与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龙鼎紫砂壶

紫砂壶的装饰—印花


在中国陶瓷中,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为了美化陶器,就已采用压印、拍印和刻画的方法来装饰陶瓷,常见的绳纹,即是用绳子压印出来的,其他的压印是将已有花纹的实物当做模具在未干的坯体上压印出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图案。夏商时期,印花的纹饰有所增多,今天能见到的有饕餮纹、菱龙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漩涡纹、回纹、连环纹等。

紫砂壶中的印花装饰使用得不是太多,只是在壶颈、壶肩、圈足、盖沿边等一些部位印上一些几何纹或回纹。

另一种与其相似有凹凸之区别的方法为印坯或称模印。陶器模印的方法,商代已有,隋代模印的印花装饰已成为一种常用工艺。隋代瓷器模印图案后,在表面施釉,烧后显现出花纹装饰。紫砂壶中的印坯工艺,局部或整体均可,整体即为搪身筒,在制作母模是,将设计好的图形在母模上做好,类似浅浮雕,然后制成模具。或者在翻制好的模具上将所需图案刻出,修整好。制作时搪身筒,搪出即可,无需再印好贴,仔细加工,完成即可。此种装饰方法图案大多凸起在壶体上。

清·葡萄藤紫砂壶

鉴赏:此壶以葡萄藤为饰,并以实际的葡萄叶为印模,印压出叶片纹路,是清初常见的手法。

紫砂壶的装饰—雕塑


【紫砂壶的装饰】

装饰工艺是提高传统陶瓷质量和艺术价值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宜兴紫砂壶,因里外不施釉,就需要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及装饰,以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装饰本身还要具有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五百年来,紫砂壶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多或少地都留下了各个时期的痕迹。在装饰发展与演变之中,始终体现着多种风格的平行发展。紫砂壶艺的发展除了多以光货为主流之外,紫砂壶的装饰发展亦有多种,归纳起来有:雕塑、印花、贴花、镂雕、浮雕、剔红、描金、陶刻、纹胎、泥绘、珐琅彩、粉彩、炉钧釉、包锡、镶铜锡、镶嵌与复合材料、胎中加砂、磨光、贴花纸等。

清·宜兴紫砂刻纹石榴形壶

【雕塑】

紫砂陶中的雕塑作为一种装饰方法,在1976年7月宜兴羊角山古窑址的发掘中就已出现。在出土的部分残器中,有一“龙头形壶嘴”,其制作方法为捏塑,泥料、制作工艺都较为粗糙,应是早期紫砂壶作品。此种装饰方法在后来形成花货类型的紫砂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静止的雕塑器皿演变为局部可活动的紫砂壶,如今常见的有龙头、凤嘴、莲子、枯树、梅段、百果壶等。

在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人波西尔的《中国美术》一书中,对宜兴紫砂大加赞赏,称赞紫砂壶为“奇式茶壶”,其中就刊登了一件“百果壶”,该壶身筒为淡黄色反置石榴形,周围饰以各种不同种类之果形(仿真雕塑制成),壶嘴为藕节形,盖为菌形,把为菱角,下有三足,拟莲房、荔枝、胡桃之形,壶嘴旁盖一图章,造型自然、生动有趣。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多子多福,及对子孙健康祝愿之意。

◆莲形软提梁壶

高8厘米,陈鸣远款,苏州文物商店藏,壶身为莲蓬形,由八片莲花相叠组成,壶腹下部渐收敛。壶嘴形为荷叶卷成,壶身为莲形。上有六颗莲子,装饰在圆形周围,纽和莲子皆能活动。壶肩部装有一藕节形银配(提梁),此种装饰方法在原有的装饰基础上增加了动感,也增加了趣味。

◆鱼化龙壶

高10厘米,口径7.5厘米。邵大亨制。该壶呈圆球状,通身作海水波浪纹,线条流畅明快,造型简洁。海浪中伸出一龙头,张口睁目,耸耳伸须,龙口吐出一颗宝珠,十分生动。壶盖上也是一片海浪,壶钮是一从海浪中探首而出的龙头,立体活动,伸缩自如。壶把是一一龙尾,情趣动人。此种造型一直流传至今。

据周高起《阳羡慕茗壶系·神品》记载:“陈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锼迭刻,细极鬼工。壶象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可见陈仲美到了宜兴之后,对紫砂壶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一是把景德镇造瓷技术和造型装饰手法等带到了宜兴,二是仿自然形器具增多了,拓宽了紫砂陶的表现范围。文中提到“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应该指的是“鱼化龙壶”,可见陈仲美早已制作过“鱼化龙壶”,并非邵大亨初创。

现代·紫砂松段壶

紫砂壶诗文的雅趣


很久以前,在扬州府,有一个年迈的师爷退休了,许多人都想谋取这个岗位,吃这一份俸禄。于是递条子的,走后门的,托关系的,把知府大人搞得心烦意乱。知府大人决定,搞一次公开招聘,谁有才谁吃这一份俸禄。招聘考试那一天,来了一大帮饱学之士,一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知府大人亲自出题,亲自监考。

吉祥如意紫砂壶

他出了一道什么考题呢?考试那天,他带了一把紫砂壶,把壶往讲桌上一放,他说:一把茶壶,一首好诗,壶随诗贵,诗依壶传。今天,谁能依据这把壶,吟出一首好诗,择优录取,谁就是今天的胜者。大家开始研究这把壶,这是一把什么壶呢?一把光货,除了盖子上有“可清心也”四个字,没有其它装饰。即便如此,饱学之士们,还是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堆满华丽辞藻的诗篇,知府大人看后,都不满意。所有的人都交卷了,只有一个小伙子,还坐在那儿。他一个字也没写,知府大人过去问他:小伙子,你在干嘛呢?我来应试的。那你的大作呢?我的诗已经刻在那壶盖上了,逗得众人哄堂大笑。

那壶盖上只有四个字,怎么也凑不成一首诗。只有一个人没有笑,就是知府大人。既然如此,你就给大家念念你的大作。小伙子从容地走到那把壶旁边,一边旋转那壶盖,一边就朗诵他的大作: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也可清心。

四句话,一首诗。知府大人大叫一声:妙!当场宣布,小伙子获胜。这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壶盖上的四个字,是一首回文诗。把这样的回文诗,刻到可以旋转的壶盖上,确实体现了紫砂茶壶特有的一种雅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