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釉里红鉴赏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截至目前为止拍卖所收录的釉里瓷器拍品的总拍量为5328件,总成交额为172322万元。有关资料介绍,“釉里红”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釉里红瓷器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釉里随着收藏界“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元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一直都是市场上相对比较少见的高古类古陶瓷。而在收藏界一提及元代釉里红,行家们通常想到的都是玉壶春瓶或大碟,而关于方形的釉里红古瓷则相对比较罕见。

在一本收藏协会的会员藏品集刊物中,刊登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文物研究会理事何满光先生所收藏的一件元代釉里红古瓷。该盆为方形,如意云头足,平沙底。盆口为长方形,四壁微向下收。胎土细腻,烧结坚密。器壁用青花绘栀子花、荷花、菊花和梅花,笔法简练洒脱,青花发色温润典雅。“该盆的器形非常独特,查阅相关图录并不多见。”何满光说。“但在1995年的中国嘉德[微博]拍卖公司的秋拍中,就有一件类似造型及纹饰也相同的方盆拍品,其估价为50万~70万元人民币。” 据何伯的仔细对比,两者有着许多的共同特征。他透露:“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一般真品的古瓷气泡洞都会有相当的钙化程度,显露出时间的痕迹。穿孔气泡通过尘埃的不断累积,通常都是自然均匀地“铺垫”出来。“而新仿的古瓷,气泡往往是填平而又饱满的。”何伯说。

延伸阅读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鉴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 故宫博物院收藏(保定窖藏调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所知,出中国大陆这对(一只调拨到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而外,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一只,犹太家族收藏家埃斯凯纳齐(鬼谷子元青花收藏者)收藏一只,基本就这四只。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模印、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元代瓷艺大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想象。以前人们认为开光内花卉属于镂空,仔细观察其实不是,正确的属于模印贴塑,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四季花卉贴塑盖罐。鉴于目前发现的此类器物很少,就是我在景德镇窑址区爬了好多年,包括国内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也很少发现这类残器标本(其他类的青花釉里红标本有发现)。这可能属于同一时段烧制的作品。首先,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大罐的有几个部分是模压成型,然后组合粘贴完成。整个过程不存在镂雕过程。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很大,青花钴料高温下相对稳定,而釉里红主要是氧化铜,高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要把这两种同时烧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烧窑经验,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的原因。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回头我们再说说开光内四季花卉的问题,制作完毕,模具可能当时就已经废掉或者销毁,现在仿制复制这样的模具很难做到。因为原作都已打磨过和根据器物弧度做过变现,并且上过了釉。再加上收缩比难以把握,不可能复制出相同的模具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仿品都与原作相差很大,鉴定起来比较容易。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特征,本人在2008年特意拍摄了高清晰图片资料,以便大家参考。

古代瓷器: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鉴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故宫博物院收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所知,出中国大陆这对(一只调拨到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而外,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一只,犹太家族收藏家埃斯凯纳齐(鬼谷子元青花收藏者)收藏一只,基本就这四只。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模印、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元代瓷艺大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想象。以前人们认为开光内花卉属于镂空,仔细观察其实不是,正确的属于模印贴塑,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四季花卉贴塑盖罐。鉴于目前发现的此类器物很少,就是我在景德镇窑址区爬了好多年,包括国内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也很少发现这类残器标本(其他类的青花釉里红标本有发现)。这可能属于同一时段烧制的作品。首先,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大罐的有几个部分是模压成型,然后组合粘贴完成。整个过程不存在镂雕过程。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很大,青花钴料高温下相对稳定,而釉里红主要是氧化铜,高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要把这两种同时烧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烧窑经验,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的原因。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回头我们再说说开光内四季花卉的问题,制作完毕,模具可能当时就已经废掉或者销毁,现在仿制复制这样的模具很难做到。因为原作都已打磨过和根据器物弧度做过变现,并且上过了釉。再加上收缩比难以把握,不可能复制出相同的模具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仿品都与原作相差很大,鉴定起来比较容易。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特征,本人在2008年特意拍摄了高清晰图片资料,以便大家参考。

明清瓷器:乾隆釉里红方尊


在翰海2010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釉里红双凤象耳扁方尊引起了拍家的关注,几经举牌,终以33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落槌。

此拍品高22.5厘米,呈扁方形,口微撇,短颈两侧饰象首衔环,鼓腹,方圈足。主体釉里红绘双凤穿牡丹,辅以如意云头,变形莲瓣,蕉叶纹等边饰,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这件釉里红方尊造型稳重大气,为乾隆时期特有的器物,为宫中重要陈设器,十分珍贵。

釉里红与青花几乎同时出现,是以铜为着色剂,于白胎上绘制图案纹样,后施釉其上,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故名“釉里红”。其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制难度很大,成品率极低。釉里红自元代创烧以来,工艺进展较青花缓慢许多,至清代乾隆时期方成熟稳定,并发展出了设色淡雅宜人,线条勾描细腻的特点,所绘纹样也逼真写实。展现了釉里红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

明清瓷器:青花釉里红折枝花卉纹高足器托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折枝花卉纹高足器托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7cm口径:6.6cm足径:8.6cm

说明:这件托子无底,上下相通。内壁施白釉,口沿饰回纹,腹部绘倒垂的变体石榴纹和花叶纹。托盘面有梅、莲、石榴、茶花等4枚折枝花卉纹,托盘的反面也绘饰折枝花卉纹。叶子以青花描绘,花、果用釉里红表现,釉里红的呈色有深浅的不同。它的圈足饰贯套如意云装饰带。青花釉里红,由于青花的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它们对窑炉内化学气氛的要求不一样,况且在高温下,其化合价易起变化,对彩瓷的呈色影响较大,烧成就比较困难,产量也少。从雍正官窑开始,因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技术,情况大为改观。

上一篇:宋代哥窑之美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