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卖上出尽风头,有“珐琅彩现,必见天价”美称

珐琅彩瓷器鉴定,您一定不会对此感到陌生。目前在各大拍卖会现场,总会出现珐琅彩瓷的身影,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喜爱与追捧。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瓷技术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对于如此真贵的珐琅彩瓷器,有关它的鉴定、是什么、价值如何等等的问题,您是否了解呢?

要想了解珐琅彩瓷器鉴定,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珐琅彩瓷器,珐琅彩是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蓝料款。雍正珐琅彩款识一般为青花或蓝料彩双方栏“雍正年制”和“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宋体)款,后者甚少;同时亦有少量“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的。雍正时粉彩器物没有“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的,一般均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遇到六字楷书款的器物就要结合彩料的特点来综合分析了。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料款。乾隆珐琅彩款识种类较多,一般以料彩书写“乾隆年制”四字楷书(宋体)款或篆书款;篆书款都有双方栏,楷书款大多数有双方栏,也有少数没有双方栏的。特别是色地珐琅彩器物多在松石绿地上用蓝料彩书写“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粉彩器物不见“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的,少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一般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收藏界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珐琅彩现,必见天价。”何以产生这种现象呢?从珐琅彩的起源在到其堪称完美的制作工艺都足以说明其珍贵性;从清康熙时期到清雍正时期到清乾隆时期的不同特点,均说明其历史性;而与五彩瓷、粉彩之间不同的比较,则说明其独特性,而这些特性带来了珐琅彩的美誉。

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清乾隆年间的一对珐琅彩人物橄榄瓶经过9次举牌最终以1370万元被一神秘男子拍走。此前估价约为1000万左右,可见乾隆年间橄榄瓶的艺术魅力价值。另一件让人值得高兴的事,在香港苏富比一件清朝雍正年制的粉彩蝠桃“福寿”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价格成交,创清朝瓷器拍卖价格世界最高纪录。1998年于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清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牡丹纹碗以7,671,900RMB价格成交。2013年于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以59,380,080RMB天价成交。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京城古玩圈为之一振 乾隆珐琅彩重器现京城


近日,一对堪为稀见的乾隆珐琅彩赏瓶在京露面,让京城古玩圈为之一振。

这对乾隆款珐琅彩瓶高6厘米,底足上书“乾隆年制”兰料四字楷书款。胎体坚质细密,釉色莹润洁白,器型周正典雅,珐琅彩绘清雅纹饰装饰周身。此对瓶主题纹饰绘一狸猫伏地抬首,意欲引身捕捉花间蝴蝶草虫,属案头把玩之精品。

蝴蝶草虫与猫及折枝花组成的图案有“耄耋富贵”的寓意,以此作为吉祥纹样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这里蝴蝶被用来象征长寿的老人,此类吉祥纹饰有 “耄耋富贵”、“瓜瓞绵绵”等寓意。

据故宫端凝殿记载珐琅彩尺寸最小者,胎骨轻薄,如纸透光,有吹之可破之感,令人不得不小心呵护。这对乾隆珐琅小对瓶正如其所描述,深具乾隆时期官窑器胎体特点。观此对小瓶上绘纹饰,布局合理,描绘精工,特别是伏地的狸猫和落于花间的蝴蝶,不但动态把握准确,而且施色缜密,纤毫毕现,谐趣横生,非寻常画工不可达成。此瓶虽然已历数百年,但其中一只保藏良好,品相上乘,另一只稍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乾隆官窑珐琅彩传世珍品。更为难得的是在瓶身另一侧诗文“偷香花自舞,狸何呌不休”,并绘有花押一枚,另有“世”、“宁”名款图章各一枚相衬。据史料记载,郎世宁曾参与过珐琅彩的瓷器绘制,但作品极为罕见,这对珐琅彩对瓶确为郎世宁绘制,则堪称难得之佳品。

由于数量稀少,据《清宫活计档案》中有记载的不过三四百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约藏有200多件珐琅彩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0余件,还有少部分零散于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手中。珐琅彩瓷器虽是“阳春白雪”,却非“曲高和寡”,越是稀少越受重视。

据悉,这对乾隆珐琅彩对瓶原为藏家祖上在民国时期从国外购回。文革时期被查抄,一直保管在文博单位,后落实政策发还,由藏家家属保管至今。此对乾隆珐琅彩小瓶足以代表18世纪清宫烧造瓷器盛世工艺的顶峰。如果面世展出必将引起关注。

彩瓷皇后——珐琅彩


收藏界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珐琅彩现,必见天价。”何以产生这种现象呢?从珐琅彩的起源在到其堪称完美的制作工艺都足以说明其珍贵性;从清康熙时期到清雍正时期到清乾隆时期的不同特点,均说明其历史性;而与五彩瓷、粉彩之间不同的比较,则说明其独特性,而这些特性带来了珐琅彩“彩瓷皇后”的美誉。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国画珐琅艺术家陈忠信被召至内廷指导画珐琅器的生产。在中外匠师的共同努力下,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烧造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同时,造办处珐琅作还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于是便产生了瓷胎画珐琅,即今人所称的“珐琅彩”。

清康熙珐琅一改景德镇以来,宫中用瓷都在景德镇独立完成的惯例,将珐琅彩的烧胎与彩绘分两处进行。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处于摸索阶段,多烧制在外素胎,器物里和圈足内部施白釉的“反瓷”上。外壁的无釉的素胎若不装饰,直接暴露会影响瓷器的美观程度。所以康熙珐琅主画面外,用铺满色地加以掩饰,所以康熙珐琅的基础是皇地,紫地,红地的碗等小件器物的原因。康熙珐琅的彩料都来自欧洲,其将釉料中加入硼,砷等金属元素,以油调和便形成珐琅料。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是中国瓷器的绝世名品,仅清康雍乾三朝宫中少量生产,专供皇室御玩,存世极为珍罕。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在拍卖场上的“天价”,许多都是由珐琅彩创造的。早1999年,一只直径6厘米的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就拍出了1891万元的高价,而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碗、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这些明星中的明星,更是令“珐琅彩”三个字出尽了风头。

作为瓷器装饰手法之一的珐琅彩,源于画珐琅技法,而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也常简称为“珐琅彩”。其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乾隆的关系更为重要。乾隆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乾隆皇帝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

清乾隆珐琅彩用清宫造办处库存的上等填白瓷做胎,有的白瓷上还有暗花,这时珐琅采用轧道工艺,即在器物局部或全身色地上刻划纤细的花纹,然后再于其上加绘各色图案。另有一种“锦上开花”,在锦地开光内绘山水,花鸟,人物,题乾隆御制诗。这些装饰方法都使器物看上去富丽华贵之极。

此天球瓶造型硕大饱满,白釉温润,佚丽清新,设色华美而不俗,工致精巧而不媚,开一代未有之奇。 此天球瓶为乾隆珐琅彩精品,瓶身曲线起伏优雅,予人无限之美感。莹白如玉之胎釉更见丽质非凡,瓶之外壁通景绘喜鹊登梅图。线条流畅,饱满圆润,胎釉俱佳,所绘梅花树干弯曲遒劲,枝桠交错,摇曳生姿;灼灼盛开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皆俏立枝梢,神采奕奕;两只喜鹊栖于枝头,姿态各异,顾盼生姿,令画面生机盎然,生趣无限。鸟羽、梅花、枝干的渲染随位置不同浓淡亦发生变化,写生风格明显流露出南宋院体花鸟画法的遗意。色彩浓淡相宜,柔和典雅,明丽而不流俗,富贵亦不失雅致,寓意吉祥。

2010年5月16日,体量巨大的清乾隆“掐丝珐琅暗八仙云蝠纹双桃形洗”出现在2010年香港春拍的“金错花-掐丝珐琅宫廷陈设”专场中,立刻引起了几轮竞投。最终,这件估价为240万至340万元的古董以470.4万元落槌。清乾隆御制鎏金铜胎掐丝珐琅“喜上眉梢”喜鹊梅树以约773.1万港币被高价竞得。2007年8月21,一件“御制珐琅彩庭园人物图题诗灯笼尊”成功易手,7500万元落槌,84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中国瓷器在国内的最高成交价。上述事例告诉我们,珐琅彩珍贵的文化与收藏价值,是我们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道艳丽的风景线。

珐琅彩、粉彩及其鉴别


图一 图二珐琅彩瓷始于康熙后期,即康熙三十五年。它是景泰蓝——即铜胎珐琅器转化而来,故珐琅彩瓷又名瓷胎画珐琅,彩料是从西洋引进的珐琅料。此种彩料含有大量的硼和砷,画在瓷胎上烧成后色泽特别鲜艳明亮,有透明玻璃质感和立体感。由于彩料烧成后特别坚硬,故又有搪瓷的韵味。由于康熙时代是珐琅彩瓷的初始阶段,虽然是由皇帝亲自抽派一批宫廷画家和制瓷优秀人才聚集在宫内进行烧制,但由于经验不足,其生产出来的成品仍然不算理想,且成品率不高。康熙珐琅彩一般是在色地上绘画花纹。其色地有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以画缠枝花、折枝花为主,其花以牡丹、秋菊占多数,且只是有花极少有鸟。这就是康熙时代的特点。在器具的底部一般用楷书色料写“康熙御制”四字。其色料含青花、紫彩、兰彩、红彩、金彩、黑彩等。珐琅彩瓷仅限宫中玩赏,大夫贵族们亦不得占有。雍正朝珐琅彩器的制作艺术达到了顶峰。其特点是精工绘制,均在白地上绘花鸟、山水、人物等画面,有的是多色,有的是单色,其画面精美与细腻已是无疵可挑。有的画面上还配以小诗和印章,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显得更为高雅珍贵。此时还有兰彩的墨彩的珐琅彩器,这是雍正朝的一大特色。雍正时的底款也是用楷书四字组成,有“雍正年制”和“雍正御制”两种。由于雍正朝宫廷中还可自己配制一些彩料,故色彩极为丰富,比康熙时更加亮丽多彩。乾隆时期珐琅彩器接近雍正风格,后期渐趋草率。此时期的珐琅彩盛行色地或锦地开光装饰开光图案多绘花鸟、山水、人物、西洋妇女等。并配有诗句。扎道工艺始于雍正,而乾隆则及其盛行。其珐琅彩瓷器均为小件以赏玩为主。康熙的五彩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而雍正时则由五彩效仿珐琅彩加白料的技法而创始了粉彩工艺。因此可以说粉彩绘制是由清雍正开始的。在乾隆时期由于朝廷与国外的贸易关系有些紧张,珐琅彩料进口尚无法满足宫廷的需要,故在乾隆后期珐琅彩瓷逐渐停烧。乾隆皇帝对粉彩非常感兴趣,命督窑加强粉彩瓷的研制,所以此时的粉彩瓷出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也因此乾隆的粉彩在中国古瓷史上称之为“瓷中瑰宝”。为了更美化粉彩瓷一般在瓷器里和底部均绘成绿色,又有“绿里粉彩”之美称。绿里粉彩是乾隆的一个特征。粉彩瓷的绘制是一般国产粉釉加白釉调制而成多色浓淡不同的色彩,它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在珐琅彩和粉彩的过渡期间,出现了一个“混彩”的阶段。所谓混彩即是由珐琅彩料加粉彩釉都参合使用于同一器上。在珐琅彩料缺少和不足的前阶段,在同一器上可以用珐琅彩料为主添加一至二种粉彩釉为辅。这种瓷器还应归为珐琅彩瓷(见图一)。在后阶段,同一器上有一或二种珐琅彩料为辅,而大多数釉色是用粉彩釉,此一类器应归纳为粉彩器(见图二)。这样的混和料彩存在是有据可查的。而经历的时间大约为五至十年时间才过渡到全粉彩瓷器。区别珐琅彩和粉彩的标准如下:1、珐琅彩彩色繁多,多到十多种不同的色,而粉彩釉虽比五彩釉色彩总数要多些,但在同一器上还达不到珐琅彩那么丰富。2、珐琅彩料绘制的花纹是堆起来的一层厚厚的料,有立体感,用手指可摸得到;而粉彩釉是一薄薄的釉水涂上的,很平坦,摸不到凸起的感觉。3、珐琅彩色调非常艳丽美观,而粉彩则显得不及。4、珐琅彩料较厚的地方釉面出现极细的开片,并明显有玻璃质感;粉彩不存在开片的问题,且无玻璃质感(不反光)。5、珐琅彩没有蛤蜊光晕散现象,而粉彩器则有极美的蛤蜊光晕散在色彩的周围。掌握以上要点则不难区别珐琅彩与粉彩的瓷器了。珐琅彩和粉彩瓷都是十分珍贵的观赏瓷,价值都达到了最高水平。

乾隆珐琅彩精品欣赏


乾隆珐琅彩

乾隆 珐琅彩黑地缠枝花草碗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另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

乾隆 珐琅彩蓝地开光花草小碗

至雍正时发展到一个全新时期,在雍正天子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乐成,和愈来愈多的宫廷字画家到场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它一改康熙珐琅彩多在色地上绘图案装饰的风格,在白色釉地上以工笔重彩画刻画花鸟、山川、竹石等,同时配以相应的题诗,使中国传统画中所讲求的诗、书、画、印画法在珐琅彩瓷上得到完善的表现。形成了雍正珐琅彩善以单一彩料绘画,画面色调淡雅、柔和的特点。

乾隆 珐琅彩蓝地开光花草小碗

乾隆前期的珐琅彩瓷由于比力靠近雍正后期珐琅彩瓷的风格,即在纯洁的填白釉瓷胎上绘制山川、花鸟等工笔绘画,固然内容上增长了人物、楼阁等图案,但依然是诗、书、画、篆印、珐琅、制瓷等的完善联合体。

乾隆 珐琅彩开光三羊图长方盒

乾隆后期珐琅彩固然继续了前期的制作传统,但在器型、绘画等方面也出现出本身的独特风格,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即较前期成品更加复杂多样,与以往珐琅彩瓷成品相比,除增长了更为复杂的制胎造型外,外貌广泛利用色地、锦上添花,乃至在口部和底部镀金,别的,在器底足、内部利用松绿釉也是该时期成品的一大特性,装饰由简洁渐趋繁缛。

乾隆 珐琅彩开光三羊图长方盒

固然繁缛壮丽,但在书法绘画造诣方面逊色于雍后乾前时期成品,固然器物造型匠心独具,但豪华有余,缺乏深远意境与文人气味。

清乾隆 珐琅彩勾莲纹象耳瓶

高14.4cm,口径5.3cm,足径6.2cm

瓶撇口,短颈,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金彩绘7道弦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主题纹饰为金彩锦纹地上绘宝相斑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两边栏。

此瓶装饰繁缛富丽,表现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装饰风格。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工艺多接纳百花地、色地轧道及仿鎏金工艺,与雍正白胎珐琅彩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光显对比。

勾莲纹

唐宋之时,工艺品上大量出现花草图案,这一习俗不停影响到明清,莲斑纹成为器物上最常用的花草纹饰之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清代的一些莲花图案或蕃莲图案在花草旁每每带有细长的枝蔓,称之为勾莲纹。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开光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高10cm,口径0.6cm,足径2.8×2.1cm

瓶呈葫芦形,小口,长方形足,瓶身两侧置二绶带状耳。通体施黄釉,以珐琅彩满绘勾莲纹。瓶身两侧上下开光,上部椭圆形开光内以胭脂彩绘山川楼阁图,下部海棠形开光内绘西洋母子图。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纹样刻画精致,尤其是开光内的西洋女子衣着富丽,因接纳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技法而具有立体结果。葫芦形的瓶体和山川图案则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味。

清乾隆 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斑纹合欢瓶

高16.8cm,口径6.8cm,足径7.5cm

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溜肩,圆腹,束胫,圈足微外撇。盖顶置宝珠形纽。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草纹。圈足内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排六字款。此瓶造型精美,计划精良,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

轧道工艺

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规矩图案。文献上称之为“锦上添花”,景德镇称作“耙花”。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乾隆珐琅彩、粉彩瓷器上这种工艺较为盛行。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接纳,但工艺程度则每况愈下。因其工艺复杂,技能难度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对而言官窑器上的轧道工艺比民窑瓷器上的更为精致。

清乾隆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

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刻画垂叶纹。口、足均以淡绿彩刻画折枝菊纹。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此中一小童度量宝瓶,瓶中飞出五只赤色蝙蝠,寓意“福在面前”。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清乾隆 胭脂红彩山川纹小瓶

高9.6cm,口径2.2cm,足径2.2cm

瓶撇口,细颈,折肩,筒形腹,圈足。外壁以胭脂彩刻画故乡山川,图中山林尽染,屋舍、小桥旁携琴访友的隐士闲步于山林。瓶颈、肩空缺处题“晚峰晴露巅”五言诗句,上首“旭映”,下首“山”、“高”等三印章。外底署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件珐琅彩瓷器色彩油亮凝厚,纹饰微微突起,用彩时留意画中景致的远近、深浅、浓淡的变革,笔触精致,立体感很强,应为宫廷名画家所绘。

胭脂彩料是一种低温釉彩,不透明,彩面有油亮的光泽,是珐琅彩料中的一种。

清乾隆 珐琅彩山石花草纹小瓶

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

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瓶表里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精致莹润。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着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便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清乾隆 珐琅彩花草纹瓶

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

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肩部空缺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美人”,下首为“金成”、“旭映”。外底蓝料彩两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浮滑精致,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画面结构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

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

高16.9cm,口径3.9cm,足径4.9cm

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一组开光为椭圆形,内以珐琅彩绘骑牛牧童和母子牛;另一组开光为圆形,内以胭脂彩绘山川风景,体现高山村舍、老翁独钓。圈足外墙绘一周变形快意纹。外底蓝料彩署“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楷书款。

乾隆时期开光技法在各类器物上的利用较为频仍,构成主次、疏密、虚实等多种变革,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体现力。此瓶小巧风雅,装饰伎俩新奇,两两对应的开光构成差别的画面,别开生面。

清乾隆 胭脂紫轧道珐琅彩直颈瓶

高27cm,口径3.2cm,足径4.4cm

瓶直口,长颈,椭圆形腹,圈足,足内施松石绿釉,有青花两边栏 “乾隆年制”4字篆书款。外壁以紫釉为地,充满轧道卷草纹,其上以绿、黄、蓝等珐琅彩饰花草纹,斑纹犬牙交错,绘画精致。

此瓶以红釉轧道为底釉,衬以美丽的珐琅彩,彩质精致,装饰风格富丽。

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花草蒜头瓶

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瓶口呈蒜头状,长颈,溜肩,硕腹,圈足。瓶内壁及圈足内施绿釉。通体以金彩绘锦纹为地,其上以珐琅彩绘各式缠枝花草,色彩美丽。口、足、颈部饰以多道金彩,愈显金碧光辉,华贵典雅。外底两边框内书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印章款。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保护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目凌驾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目与样式都显着增多。

清乾隆 珐琅彩开光山川诗句瓶

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瓶莲花口,束颈,溜肩,圆腹,足微外撇。口内施松石绿釉。通体有多层装饰:颈及胫部为蕉叶纹、快意头、夔龙等凸印彩饰,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钉纹为地,有四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和四周的山景及墨彩隶书乾隆御制诗。此中一首名《河间道中》:“问风略悉农桑候,览古欣过礼乐邦。毛氏诠诗真诣独,献王得士果无双。韶开邨店春光霭,雪化溪桥野水淙。忆我书斋订经义,多少敬慕在明窗。”钤“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两方朱文篆书印。瓶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用多色珐琅彩与粉彩联合绘纹饰,在装饰伎俩上集轧道、凸印及彩绘等数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充实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程度。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

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

瓶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收敛,瘦底,圈足。通体以黄地珐琅彩装饰。颈部和足上各绘焦叶纹一周。腹部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开光隔断处绘花草纹。足内绿地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精良,纹饰条理清楚,画工精致,色彩搭配天然调和,画面阴阳向背的结果突出,有立体感。此器无论胎质、造型和釉色均极佳。

珐琅彩瓷:昔日皇家御用瓷 今夕天价成翘楚


珐琅彩瓷在所有瓷器品种中,历来都是瓷器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珍品。珐琅彩这种原本立足于西方的装饰艺术丰富了中国彩瓷艺术的表现形式,珐琅彩瓷器的形制和纹样构图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工艺的极高要求与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也成为这种只在紫禁城烧造的皇家御用瓷存世量少、市场流通性低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正是因为珐琅彩的珍贵才形成了它巨大的升值空间。近些年珐琅彩瓷屡屡拍出的亿元天价,也让它成为了中国瓷器市场价格的翘楚。

皇家御用珍罕稀有

珐琅彩瓷是瓷器中的极品,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存世稀少近几年拍卖价不断飙升。珐琅又名景泰蓝,起源于元朝时的古老京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因其色调以蓝色为主,故称为景泰蓝。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惟有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造办处烧制,是皇室御赏器,当时都由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珐琅器是13世纪由陆路传入中国,在明代就有大量的掐丝珐琅产品出现。而一种叫做铜胎画珐琅的器物,则是由欧洲传教士或商人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海上带入中国的。康熙皇帝对这些从遥远的法兰西运来的精美鲜亮的铜胎画珐琅器物非常喜爱。他邀请法国的画珐琅艺人进入内廷造办处,并要求他们传授画珐琅的技艺。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时就携带一批画珐琅器物作为赠礼。由于康熙时期铜料紧缺,康熙要求研制以瓷胎代替铜胎的画珐琅器。这项革新于康熙三十五年初试成功。雍正七年,另一项革新得以完成,那就是雍正时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珐琅彩料,并起用了顶尖的宫廷画师和文人官吏绘图题诗。这使得雍正一朝的珐琅瓷器无论在瓷胎的制造和色彩的调和以及构图的艺术上都达到顶峰。乾隆时期,珐琅颜料的研制更加细致多样,纹饰图样和器物形制更加丰富,制作工艺更加精巧别致。乾隆以后,则没有了严格意义的珐琅彩瓷器的宫廷制作。大体上讲,康、雍、乾三代的珐琅彩瓷器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非常明晰地反映了珐琅彩瓷器在中国的兴起、发展到式微的过程。

定窑黑釉瓷稀有价高 黑定一现即天价


定窑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考古资料表明,定窑创烧于唐,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定窑以烧制白釉瓷著称,但也烧制高质量的黑釉瓷,即黑定。

两宋斗茶器皿的首选

关于黑定的文献记载比较重要的有,明曹昭《格古要论》:“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俱出定州。”明张应文《清秘藏》:“定窑有光素凸花二种,以白色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黑色者,不甚珍也。”明许次纾《茶疏》:“茶欧,古取定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之用耳。”

两宋时期黑釉瓷的美学内涵大多数是通过茶文化体现出来的。宋代“斗茶”之风兴盛,斗茶胜负的标志为茶是否粘附碗壁,哪一方的碗上先形成茶痕,即为

输家,这和茶的质量及点茶的技术都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选用的茶盏。为适应斗茶之需,宋代将白色的茶盛在深色的碗里,对比分明,易于检视。蔡襄在《茶录》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特别重视黑釉茶盏。北方定窑的“黑定”,南方“建窑”、“吉州窑”的黑釉瓷,都被视为斗茶器皿的首选。

宋代黑定釉分三等

定窑黑釉瓷色黑如漆,手感光滑润泽,其釉面光可鉴人。黑定施釉有厚薄之分,釉成分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经高温还原后成了三氧化二铁,因而色泽钳黑。黑定物件的口沿因高温下釉流动快速而形成了一道不规则的酱口,透过酱口可见其胎的白色。黑定施釉多数不及底,底部均露胎之原色,强烈的色彩反差,给黑定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宋代黑定从釉面上观察可分为三等,第一等釉面漆黑光亮,光

可鉴人,正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所称“有墨定色黑如漆”。此类残片的胎质洁白,瓷化程度较高,断面气孔很少,可见烧结温度较高。第二类釉面黑中透黄褐色,胎质瓷化程度一般,断面不甚平整,气孔可见。第三类釉面中带有“窑变”色,或者带有浅浅的银色短兔毫,或者带有笔尖大小的银色圆油滴,或者犹如建窑的褐兔毫,黑中涌出酱色的波浪兔毫,但是整体还是以黑色为主题,也被归类到黑定中。

黑定一现即天价

在2016年春拍瓷器专场上,也有数件精品黑定亮相。其中,一件定窑黑釉花口匜较为引人注目。该匜高7.5厘米,口径25厘米,敞口微撇,呈六瓣莲花状,斜腹内收,浅圈足。盏口一侧出沿,拱形扳成柄,光素无纹。通体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浓郁深沉,近足露胎,可见坚质细腻的洁白胎骨。釉色属黑釉中最美发色,成色稳定、深邃。观其釉色内部

闪烁如星空,结晶深黄褐色,远观不显山露水,深藏黑釉之中,胎壁薄而坚致,釉不及底,足平切,刀口利落不拖泥带水,为宋代黑定典型特征。无论从其釉色、胎质、造型、艺术水准、科学价值而言,此花口匜都属独一无二、珍稀无比,成为今春瓷器拍卖的一大热点。

黑定瓷自古便是十分珍贵的品种,价值也在白定之上,完整传世者更少,除各大博物馆馆藏之外,世面所见寥寥无几,更推升了它的价值。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中,一件“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以1314万元的价格成交,这还是早年的价格,放到如今,几乎可媲美2014年香港苏富比1.16亿元成交的“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定窑清雅脱俗、色莹可爱,自古乃属中国名瓷之列。近年来,定窑已成为收藏市场光芒最盛的瓷器艺术品类,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其价格都呈强力上涨趋势,拍卖会上频出天价。

明代瓷画“鸣凤在竹 潜鱼出渊”


近日,在瓷友伯瑜先生处见到一块明成化“平等青”瓷片(见图),亭台楼阁,凤鸣鱼跃,人物传神,画意生动,是古句“鸣凤在竹,潜鱼出渊”的最佳配画。据说,大多古人写的是“鸣凤在树”,而非“鸣凤在竹”,历史上只有米芾、赵佶写的是“鸣凤在竹”。写“鸣凤在树”的古人却有怀素、智永、欧阳询、赵孟頫等。纸上纠缠许多笔墨,瓷上过去没有发现,而今天,我们从这块瓷片上看出分明的“竹节”,由此证明,是“竹”而非“树”,虽然写“树”也是可以的。至于“潜鱼出渊”,那是有点“鱼跃龙门”的美意了!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总称凤凰。按照古人的描绘,凤凰类似孔雀,但又杂糅其他动物的特点,据《宋书·符瑞志》中较为具体的说法,它是“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凤凰是完美主义的化身,它和龙一起构成了“中华龙凤文化”,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吉祥成语很多,“梧桐栖凤”比喻贤才择主而侍;“百鸟朝凤”象征盛世太平;“凤求凰”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凤毛麟角”常用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有凤来仪”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还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同样,潜鱼出渊,鱼跃龙门,也是中国神话传说,正式记载是汉代辛氏所著《三秦记》。据后人著述为《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对该书的引述来看,《三秦记》中曾多处提到“鱼跃龙门”的传说。如“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又如“龙门山在河东界……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等。《竹书纪年》是战国末期魏国史官的作品,书中关于“龙门赤河”的记载,说明当时“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还未形成。而“鱼化为龙”的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故神话故事的形成当在西汉初年,且可能与汉初“神龙崇拜”观念强化有关。

总之,这幅明代瓷画描绘的艺术场景,是“鸣凤在竹,潜鱼出渊”。这八个字说的是中国式祥瑞的象征,它出现在工匠笔下,出现在民间的众多实用器物上,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向往美好的心底祈愿。

一块明成化的“平等青”瓷片,也为收藏爱好者们悄然推开了一扇明代瓷釉技艺的窗户。平等青,亦称“陂塘青”。它是国产青花料中的一种。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有专家曾经说,平等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与明初永乐、宣德浓重青翠的苏麻离青截然不同,成为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色。

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我们见到的这类“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

研究者伯瑜先生说,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墨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则呈色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由于经过精细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而又透彻的蓝色。这些知识,可谓是为我们科普了。

从天价现象解读清珐琅彩瓷器的收藏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碗拍得一点五亿港元资料图片

现在存世的珐琅彩多在康熙至乾隆年间烧造。康熙时期多为在素胎上绘画主题纹样,再将其他地方全部以彩填满,效果华丽。雍正时期,成功制成了国产珐琅料,珐琅彩的生产更进一步。此时瓷器上留白的地方增多,开始配以诗句,将诗、书、画、印四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瓷器风格凸显优雅。乾隆将题材范围扩大,比如出现了西洋风格的纹饰。雍正、乾隆都亲自指导过珐琅彩瓷器的烧造,至今清宫造办处档案中还保留了很多此类批语。

1亿5千万港元再创天价

前不久,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亿5千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这已经不是珐琅彩宫廷用瓷的第一次天价亮相了,究竟什么是珐琅彩,它又为什么如此珍贵呢?

在我国争奇斗艳的陶瓷艺术百花园里,它造型优美多姿,彩绘五光十色,珐琅彩属于瓷器釉上彩绘,是我国传统的制瓷工艺与法国传入的铜胎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彩瓷品种,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

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在珐琅彩诞生之前,明清两代的宫廷用瓷,全部由景德镇烧造后运至北京。唯有珐琅彩,是在景德镇先挑选最为优质的素器,运到清宫造办处,再由宫廷画师绘画后进行第二次烧造。所以说,精美的珐琅彩瓷的创造和发展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爱好有着直接关系。

曾有郎世宁参与督造

制作时,首先在景德镇御窑中挑选精制的原料烧成素瓷,然后送到京城,由宫廷画师绘制后,经宫廷低温彩炉烧造而成。据宫中记载,当时制作珐琅彩瓷器的地方在北京有三处:宫内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和怡亲王府。

康熙还要当时在宫中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督造。后来,雍正对瓷器的爱好甚于康熙,不但亲自巡视督察,而且还直接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雍正时提供画稿及绘画珐琅的画师很多是翰林出身,书画功底极其深厚。当时的珐琅彩瓷胎骨洁白细腻,釉面滋润如玉,色泽明快艳丽,将珐琅彩的制作推向了高峰。

乾隆时,珐琅彩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数量上看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为丰富多彩,单是瓶类制品就有蒜头瓶、双耳瓶、葫芦瓶、双联瓶等。绘制题材更为多样化,有山石、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等。在装饰工艺上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越稀少越名贵

珐琅彩有两大特点:

第一,它的数量不多,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据记载,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端凝殿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后来,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拥有一件堪称顶级收藏

珐琅彩的珍贵与神秘,使得全世界收藏与投资中国瓷器的人,无不对珐琅彩心驰神往。收藏了一件明确无误的珐琅彩,尤其是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就堪称收藏中国瓷器的大家。

近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几件珐琅彩出现在拍卖场上,数量比其他瓷器品种少之又少,然而价格却一路走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