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斗彩五伦提梁壶欣赏

清雍正斗彩"五伦"提梁壶

规格:高14cm

“五伦”图是瓷器的纹饰之一,其纹饰以凤凰、仙鹤、鸳鸯、鹡鸰、莺构成“五伦”。“五伦”即五常,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讲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以五种鸟与“五伦”结合对应则是人为附会。

古书记载:“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凤为百鸟之首,凤之于群鸟犹如君之于臣;“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古人认为仙鹤叫的时候,它的子女会与它相和,以此来喻作父子;“鸳鸯匹鸟也,朝倚而暮偶,爱其类也”,鸳鸯历来是忠实伴侣的象征;《诗经》中有:“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古人认为此鸟“飞则鸣,行则摇,有急难之意”,用鹡鸰来比喻兄弟友爱之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将莺当做朋友的象征。清代陶瓷(器)上常有这类纹样,以此宣传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提梁壶的壶式特点是在器物的肩部安提梁,这种器型创烧于宋代耀州窑。该提梁壶底部较上部稍大,鼓腹,有四底足。有盖,盖顶着红釉,如一颗晶莹的红玛瑙。壶腹部绘花卉和“五伦”图。有流。壶不高,提梁则弯成直角。一高一矮,稳重与轻盈和谐统一。

斗彩创于明成化年间,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而造的一种彩瓷工艺品。其做法是: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后,再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所用方法有点、填、染、覆等,最后再入窑中烘烧,即成为斗彩器。但见数种色彩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通过清代粉彩瓷器画片介绍五伦五常是什么


古代人身份等级森严,长幼有序,五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五种道德关系。这是我国优良的传统,五伦即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今天通过通过清代粉彩瓷器画片介绍五伦。

清嘉庆粉彩开光五伦图花鸟大瓶,口径将近30厘米,高度有80多厘米。这样的尺寸,在整个中国古代陶瓷里都算的上超大的了器身遍绘缠枝莲,正面腹部采用方形倭角开光,里边有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两两成对寓意五伦和谐。五伦即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凤凰为百鸟之长,用它来表示君臣之道。仙鹤在《易经》里说它:“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故用仙鹤表示父子之道。鸳鸯是一种雌雄生死不离的匹鸟,所以用它表示夫妇之道。《诗经》里记载:“鹡鸰在原,兄弟急难。”“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故用鹡鸰表示兄弟之道,黄莺表示朋友之道。

清嘉庆 粉彩开光五伦图花鸟大瓶

瓷器欣赏—原始青釉夔龙提梁壶


直口斜肩,施青釉,扁圆腹,下有三兽首足。腹背有夔龙提梁,肩部一端贴兽首形流,流为浅孔,与器腹不通,纯作装饰,另一端贴饰一兽尾与之对应。圆形顶盖子口,半圆形钮,周围饰有两周“S”形纹。口沿至肩部划有重复的水波纹,其间以五道弦纹相隔。纹样繁而不乱,整体造型美观,工艺精巧,仿同形铜器,形象逼真。

原始青釉夔龙提梁壶

真正成熟的青瓷于东汉晚期出现。这种青瓷首先发现于浙江上虞县小仙坛。东汉青瓷通体施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强,胎釉结合紧密而牢固。常见器形有碗、盏、盘、罐、钵、盆、洗、壶、钟、瓿等。装饰以弦纹、水波纹为主,也有贴印铺首等。到了三国时期青瓷胎质更坚硬,呈淡灰色,釉层更均匀,胎釉结合更密,纹饰更丰富。常见纹饰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斜方格纹等。在器形方面,此时出现了如鸡头壶、虎子、羊形插座、蛙形水盂等。西晋虽然时间不长,但青瓷发展却很迅速。表现在:瓷器质量明显提高,瓷胎比以前稍厚,器物造型稳重大方,偏于矮胖;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装饰趋于繁复,常见纹饰有铺首、弦纹、斜方格纹、联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以及龙头、虎首、熊形、狮形装饰的器足。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的生产趋于普及,陶瓷的造型随之趋向简朴、装饰也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东晋晚期出现了莲瓣,并迅速盛行。

斗彩璎珞纹贲巴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通高23.2cm,口径5cm,足径9.1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斗彩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清康熙

器形仿藏族银制贲巴壶形式,造型略如塔,口、流均有盖,新颖别致。壶直口,曲流,圆鼓腹,下承覆钵形托,圈足,足底沿外撇。通体以白色乳钉纹为界将纹饰分为不同的单元。用斗彩绘莲瓣纹、如意云纹、火云纹等,腹部兽面璎珞纹为主题图案。

宗教题材出现在清代御窑瓷器上是当时国家宗教政策的反映,它不仅使藏文化风格得以在清内廷传播,也促进了汉、藏、满、蒙族上层间文化的交流。贲巴壶是藏族地区寺院内的祭神用品,而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这件斗彩璎珞纹贲巴壶将藏族传统的器物造型与纹饰和汉族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清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成窑五彩就是成化斗彩


成窑五彩是清代人的叫法,现在正确的叫法就是成化斗彩瓷器。与斗彩齐名的是“天字罐”。斗彩始于明宣德,但罕见实物。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

斗彩工艺是用青花在瓷器胎体上绘画,构成整个图案的主色,釉上色彩按青花勾勒的范围填入,或用青花画好的一部分,釉上再着色拼成全图,两次烧成,是以青花为主色调的。青花五彩瓷则与斗彩不同,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而已,这个区分有模糊地带。

明成化 斗彩葡萄纹杯一对,1962年7月在北京海淀区索家坟出土的。提到索家坟,就要说说大家都还熟悉的索尼了,他是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一等公爵。顺治帝驾崩,遗诏让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康熙四年(1665),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长子噶布喇之女)成为康熙帝的首任皇后,就是孝诚仁皇后。康熙六年,索尼去世,其三子索额图继承大学士、辅政大臣之位。康熙十四年(1675),索额图之女只七岁病死,索额图爱女心切,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墓室,把在当时就十分稀罕的瓷器、玉器深埋下去,到1962年被发现,历经了287年。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只是其中的两件,墓中还出土了明嘉靖时期的“斗彩折枝花卉纹三足炉”和其它五彩瓷器等。

清末民初新粉彩方形提梁壶


这把清末民初新粉彩方形提梁壶,通高14、宽9厘米,凹棱角。壶盖为子母口,一侧有弯流,黄铜双提梁。壶腹一面绘太师少保图(图1);一侧绘仕女读书教子图(图2);前面(有流一面)墨笔行书:“太师少保 丁未仲秋月”(图3);后面墨书草体:“供乃华第,得恨美人头,包古人书,戊午夏秉钧作。”(图4)壶肩墨书:“大吉祥”“白方鼎”。盖面桃形钮,一边墨书:“吉祥永用”。壶底施满釉,中心有“大清同治年制”红印篆书寄托款(图5)。这是清末民初时期日用瓷茶壶的典型器物,产自景德镇,虽然算不上精品,却是大众普遍喜欢的器型和纹饰,收藏欣赏价值不言而喻。

瓷器常见的狮纹,狮子有瑞兽之誉,在中国的文化中,有“龙生九子,狮居第五”的传说。一大狮子一小狮子,谐称“太师少师”或“太师少保”。太师和少师,均为古代官名。古三公中位最尊者为“太师”。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以“狮”“师”同音,以“太师少师”为高位的象征,而借音借意以狮为师是官运亨通的意思。此壶所绘太师少保纹饰,也多用在梅瓶、帽筒、盖儿碗、大盘等瓷器上,除了大红颜色的喜气,也给人富贵吉祥的心理暗示。此纹饰看起来简单,画起来并不容易,大面积的红色,只需寥寥数笔,就能传达狮子的神韵。民国时期,也有不少此纹饰,但已经不见大狮子威武、鲜活,小狮子灵动、俏皮的气度,绘画呆板,背书潦草,设色灰暗,鲜见用心之作。

秉钧,即颜秉钧,是民国时期的名家(生平不详),所画人物非常古雅。包古人,生平不详。该提梁壶胎釉细腻,用彩艳丽,人物表情惟妙惟肖,彰显匠人精湛技艺。

釉上五彩,粉彩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彩料品种多,色调丰富,纹样稍凸出,操作较釉下彩简便。但画面光亮度较差,长久使用后易磨损变色,受酸性食物侵蚀会溶出铅、镉等毒性元素。主要品种有五彩、粉彩、新彩、珐琅彩、墨彩、描金等。这把提梁方壶,题字中有“丁未”(即光绪三十三年,1907)、“戊午”(即民国七年,1918)两个不同的年代,间隔11年,很可能是在两次烧造中造成的。

清代康熙瓷器斗彩雉鸡牡丹纹缸


斗彩雉鸡牡丹纹缸是清代康熙时期罕见的斗彩大器,是养鱼用的鱼缸,这养鱼的鱼缸真高大上。

斗彩雉鸡牡丹纹鱼缸高25.5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50厘米缸撇口,直壁,平底,假圈足。外壁斗彩装饰,一对雉鸡立于山石上,相互对视,衬以花卉,有牡丹、海棠、玉兰、桃花。牡丹花呈色不一,有红、黄、绿等色,牡丹花朵皆出犄,俗称“出犄牡丹”,为康熙瓷器上牡丹的典型画法。 此器图案绘制精湛,设色鲜丽,画面清晰明快,鲜花怒放,枝繁叶茂,表现出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

吉祥图案是陶瓷装饰的主要内容,清代瓷绘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牡丹玉兰寓有“玉堂富贵”之意。玉兰花有“玉”字,海棠“棠”与“堂”谐音,宋代翰林院有“玉堂”之称,“玉棠”与“玉堂”同音,牡丹又称为富贵花,三花相拥,寓意“玉堂富贵”。 清康熙时期瓷缸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精,不逊于明嘉靖、万历时期,虽胎体厚重,但器型端庄规整。

鉴藏:五彩斗绚在明清


明 五彩鱼藻纹盖罐

五彩瓷的五彩,是黄、青、白、红和黑色,也是多彩的意思。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

五彩斗绚在明清

明万历 官窑青花五彩瑞兽纹鼓式促织盖罐

明万历 五彩“穿花赶珠云龙”图蒜头瓶

明万历 五彩“舞蹈人物”图鼓式盖罐

经历了漫长的时光,釉质晶莹剔透、色彩丰富自然的五彩瓷器诞生了,从原始瓷器到青瓷,从青瓷到白瓷,从白瓷到彩瓷,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走了近2000年的历程。

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转变,则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正是促成五彩瓷器的必然结果。

“天时”是指明代全国几大著名的瓷窑,均出现衰落的趋势,尽管还有不少地区在生产各类陶瓷,但无论从产品的质量还是数量以及产品的多样性方面,均无法和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釉上彩绘瓷媲美。浙江龙泉窑仍继续烧造青瓷,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虽然仍为人们所钟爱,但在陶瓷的胎釉和制作工艺方面却无法和景德镇的瓷器相抗衡。至明代中期,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当时全国的大多数市场。大量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的瓷器生产中心。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景德镇当时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

景德镇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镇四面环山,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门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阳(曾名鄱阳)90公里。在景德镇附近有东河、南河与西河三条支流。东河源于浮梁东乡的东源山,全长60公里,流经出产瓷原料和燃料的瑶里、界首、高砂、王港、鹅湖等地,于浮梁旧城注入昌江。南河发源于婺源西南山中,全长45公里,流经盛产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乡之程村、东流、湘河、湖田等地。西河发源于安徽至德县,全长约50公里,经浮梁北乡的祁门、港口、大洲、三龙等瓷料和燃料产地。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这可以说是“地利”。

所谓“人和”,是指由于明代全国许多名窑逐渐衰落和北方的战乱以及各种原因,各地身怀技艺的制瓷工匠汇集景德镇;外来人才和当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新发展,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构筑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基础。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御窑厂平时有饶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烧造时,朝廷便派宦官至景德镇督陶。御窑厂烧造的陶瓷数量很大,不惜人力、物力,追求“至精至美之瓷”。

《明史》记载:“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御窑厂所用的工匠技艺熟练而高超,并且“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窑厂的制作均非常精致,不惜耗时费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产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代五彩瓷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洪武、永乐为初创期,宣德至正德为发展期,嘉靖、万历为成熟期。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产品青花、釉里红的生产。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造声蓄势,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洪武时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见,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窑厂设置较晚,当时所造瓷器应为民窑所烧。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其构图动感十分强烈,笔意潇洒劲利,龙纹图案空间安排疏密得当,云朵画法也生动活泼,充满意味;胎壁匀称,轻且薄,对光透映,里外龙纹叠合为一,表现了明初高超精致的制作水准。器物虽小,但图案纹样布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制作成就的展现。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莲纹玉壶春瓶,也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印迹。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隽永秀美而显得比较粗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细节处不够严谨,装饰上还留有元代的多层装饰的遗韵,莲纹画得粗放活泼,但从整体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区别。

关于永乐时的釉上彩瓷,过去未曾发现过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红彩,如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永乐红彩龙凤纹墩式碗、红彩云龙直口碗。1986年,冯先铭先生曾在景德镇见到一些新发现的永乐彩瓷,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红彩、青花红彩、白地孔雀绿彩、白地刻填酱彩、白地刻填酱彩加绿彩、黄地绿彩等。冯先生认为,这些彩瓷品种的发现,说明了明后期的多数彩瓷在永乐时期已经开创。

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有文献记载:“彩瓷始自宣德。”但从考古发现,洪武时已有红彩出现。然而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更加鲜艳,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也许就是指这种色调浓重的红彩。河北安次县曾出土明宣德红彩缠枝八吉祥三足炉,其红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无光,纹样线条粗犷。宣德时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宣德以后,明代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这一时段,在陶瓷史上称为“空白期”,在传世作品和非景德镇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一件可以确认为这三朝的官窑瓷器。《明史》记载,英宗于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减免征役、造作。御窑厂亦曾停烧。

《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从这些文献来看,正统时期对景德镇烧造瓷器有严格的限制,其他两朝也在减免瓷器的烧造。这些举措,对景德镇陶瓷在这三朝期间的发展必定产生影响。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少学者加强了对明代这三朝的研究,推断这时期陶瓷发展大概有几种状况:其一,宣德末年留有未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而仍书宣德款或不落,这一推断来自于成化早期官款器的胎、釉的情况及彩绘图案和宣德官窑并无太大区别。其二,政治的不安定,宫廷内乱以及社会经济的衰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三,上层统治者在兴趣爱好方面的转向,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成化时的五彩,已相当成熟。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内外两面都用红色的颜料画轮廓,没有用青花勾线,而盘面图案中的莲纹采用色泽明艳的进口青料。图案以鸳鸯莲纹为主,构图精巧活泼,彩绘技巧纯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使用了不少黄彩,主要图案以黄彩打底,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这件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非始于嘉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明弘治朝的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种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将其用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的瓷器上施彩并用低温烧烤即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弘治款五彩云龙纹盘便是典型一例,龙纹在釉下胎上刻成,釉上用孔雀绿、矾红、黄等色彩绘,它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黄地绿彩器娇黄地堆花绿彩赶珠龙高足碗,侈口窄唇,深碗壁,高圈足;碗外壁堆饰双龙戏珠,间饰云纹;内壁光洁无饰,薄胎黄釉,花纹以绿彩填饰。碗心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加填绿彩。这些白地绿彩、黄地绿彩为弘治时最主要的品种。 明正德时烧造的彩瓷,其造型、装饰除继承前代传统外,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朝独特的风格。正德五彩是在白釉器上直接另绘五彩纹饰,这种工艺,采用较广。正德白釉五彩器制作精细,使用较多的是红、绿、黄三彩,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绿色浅且闪黄。有些器物重用黄绿彩,红彩做点缀,或以套色来烘托纹饰,增加装饰画面生动活泼之感。

正德五彩瓷的装饰,除传统的花鸟和穿花龙、翼龙纹饰外,还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成为正德五彩瓷又一鲜明特征。

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明嘉靖 五彩“荷塘鱼藻”纹罐

嘉靖朝瓷器生产量在明朝最多,由于采用“官搭民烧”的做法,出现了官窑民窑竞烧的局面。同时瓷器的对外输出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创新。《景德镇陶录》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嘉靖釉上五彩以红、绿、黄、紫、孔雀蓝、黑彩描画图案,其中红、绿、黄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种色彩的五彩器。嘉靖五彩云鹤纹罐,造型圆浑饱满,纹饰粗犷豪放,通体以青花加红、绿、黄三色彩绘;黄鹤均先以红彩勾画轮廓线,再填以黄彩,杂宝及朵花点缀其间,主题纹饰上下分别绘变形莲瓣纹及蕉叶纹,整个画面热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嘉靖五彩的特点。

嘉靖五彩瓷器的装饰内容丰富,有以龙凤为主体并配以水波、祥云纹的图案,也有以花卉、禽鸟为主题的图案,还有以婴戏或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图案。五彩天马纹盖罐造型端庄,胎坚釉润,主体纹饰绘四匹天马,形象夸张简练,极富动态,其他配衬纹饰有彩云、海水纹,整个画面不使用青花,属纯正釉上五彩作品。

在世界许多博物馆中,嘉靖五彩瓷传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等。嘉靖五彩器,多数有六字青花楷书款。 明代万历窑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体,没有新的创造。万历时五彩的装饰改变了前代构图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样满密为胜,特别是采用镂空工艺。装饰的内容仍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图案。也有用雕塑手法来表现的,并带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内容为题材的,如福、禄、寿这些祝福的吉语用得较多,更显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博物要览》载;“漏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万历款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是典型的镂空五彩装饰。该器运用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纹样繁密,多而不乱,镂雕工艺与施彩搭配得巧妙无比,色彩热烈,红、黄、绿、青花等诸多色彩把整个器物烘托得艳丽华美。

嘉靖、万历五彩器的共同特点,即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被归于一类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而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瓷之间的重要区别。

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国陶瓷艺术近千年的精华,从初创到发展以至成熟,从洪武、永乐到嘉靖、万历,无论是五彩瓷的颜料,还是彩绘工艺、烧成工艺都已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阶段,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初,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城设造办处,归内务府所管。清代粉彩、五彩瓷器等,均是由景德镇造模拉胚做成半成品,而后送入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专填彩描摹再次烧造。由于皇帝的喜爱,很多造办处所产精美瓷器亦有皇帝参与设计。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清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清代陶瓷之所以能使人为之倾心和陶醉,一是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致细腻,不少作品有一种高雅的格调和雍容华贵的风姿;二是有一种一般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就五彩瓷来说,华贵深凝是它的总体面貌。

清康熙 五彩西厢记“长亭送别”图碗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清雍正 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同庆”图碗

康熙五彩瓷,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当后人以雍正粉彩与其比较时,雍正粉彩显得细腻而柔软,康熙五彩则显得劲利而结实,因此被称为“硬彩”,也被称为“古彩”。《陶雅》载:“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诸色中推为妙品。

康熙中期的瓷器彩绘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沣源、及“四王”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

瓷器装饰方面的内容有一部分贴近社会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寿。如康熙三十年之后,朝廷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装饰上书写诗文词赋,有“独占鳌头”、“米芾拜石”等内容的画面,便是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另外,五彩器中还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如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和清装人物骑射的图案。这与当时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发扬骑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关。 康熙《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图盘》以《水浒》中三位绿林豪杰为题材,构图疏密得当,三个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人物表情刻画人微,所有人物采用纤细而劲挺的线条勾勒,彩绘技巧十分精湛。人物脸部不上彩,整个画面用彩沉稳,彩色丰富而不浮躁,其中黑色深浓如墨,蓝色清亮,红色如枣皮,亮而不浮,黄色老成,几种色彩搭配和谐,十分完美,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的特征,是五彩艺术精品。

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

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种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鱼缸等都超过前代。康熙时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如观音尊、棒槌瓶、玉兰花觚、葫芦瓶等,造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装饰方面,康熙五彩的装饰突出了瓷绘艺术的特征,更加强调艺术感觉,少了一些市俗气,多了一些书卷气,或者说更接近了绘画艺术,但又不是模仿绘画,仍保持了鲜明的瓷绘语言。可以说,明清绘画对康熙陶瓷装饰影响是巨大的,在瓷器装饰的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章法,从表现技巧上看,无论是勾线填彩形式的,还是没骨小写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康熙五彩已打破了前代五彩勾线平涂的模式,并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表现方法,在色彩处理上也注意了深浅、明暗,使画面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陶雅》云:“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穷也。”其“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千槎芽,花则风枝婀娜”。这些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装饰的艺术特征。康熙五彩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独步于中国陶瓷艺术殿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雍正五彩和盛极一时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在色彩上改变过去以浓艳为主的特点,趋于淡雅,图案装饰也从繁复变为疏朗,笔意由遒劲趋向纤弱。这种变化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它的制作方法、审美取向势必影响五彩,雍正五彩在绘制工艺上就结合了粉彩中多层次的技法,从而取得清新静谧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绘颜料方面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彩绘效果已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雍正以后,五彩瓷逐渐被新的彩瓷品种所替代。

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代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瓷业的发展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逐渐走下坡路。这正如《陶雅》所载:“中叶以后,深厚固不如康熙,美丽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清末五彩已不再风骚独领。

五彩瓷在明代出现并兴盛绝非偶然,这完全是陶瓷文化经发展积累到其时被催生而出的一种必然现象。

清雍正 五彩山水人物笔筒

五彩花卉纹将军盖罐

透析自宋代以来中国陶瓷的发展,可见其端倪。宋代陶瓷多冷艳绝尘,典雅孤傲;元代的瓷器多过于粗放狂野;而恢复了汉民族统治的明朝,在度过了一段恢复汉文化精粹、追求严谨的时期后,明中期开始出现追求自由清新的趋向。明代陶瓷显示了一切制作趋向日常实用,具有平民化以及追求现实生活的意味。明代瓷器不同于宋,也不同于清。一般说来,清代陶瓷是人工的、几何形式的、技术至上的、严谨而规范的。而明代瓷器却是自然的、流畅的、富有更加浓烈的艺术意味。明代陶瓷在造型方面追求一种人工的自然,不雕琢、不强制,如瓶、罐一类造型,拉坯成型时分段进行,明代瓷器大多可看到两部分相合的痕迹,保留了一些当时的工艺特性。明瓷不如清瓷精细,却更多一些表露出自然精神,耐人寻味。

明代五彩瓷器装饰以浓重艳丽的红彩为主,显得热烈而鲜明。明代各朝都很爱用红彩器,这就给红彩器的出现和釉上五彩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明代出现以红色为主的彩瓷,可能与洪武皇帝以红色为贵的审美意识密切相关。五彩是以红、绿、黄、蓝、紫为主色,这恰恰符合了东方色彩的美学观。

构成五彩瓷器艺术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它的装饰性。五彩瓷备受人们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浓艳明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纹样。五彩瓷的装饰题材广泛而丰富,画面内容无论是一种或数种植物,还是具有传统宗教以及神话色彩的图案,纹样造型都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形式化、规律化、秩序化,强调其象征意义。在构图和纹样的组织中呈现出一种秩序形式,这种形式无论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都给人以秩序和美感。

五彩瓷的图案是以装饰性语言展现出来的,它的构图、画法以及所使用的线条,均追求一种形式美规律。正是这种装饰性的彩绘语言,形成了五彩独特的艺术风格。

链接:

五彩瓷器的保养

五彩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受到严重危害,不利于瓷器的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太过以免又造成保护性的损害。

五彩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 倒。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四、 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较长时间的高温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还产生很多钙质、硅质化合物,即土锈。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用清洁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锈。如果除不尽,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锈处,5小时后用医用手术刀斜削除去土锈,刀片只能向一个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锈去除后,再用白洁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锈完全去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高温釉和釉下彩。

五、在洗刷油污等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因为鸡毛掸子易损伤瓷器上的描金。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成化斗彩


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年公元(1465---1487年),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艳丽而名重于世。由于斗彩瓷历来是古代宫廷珍玩,十分名贵,所以历来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尤其明代成化斗彩。

明代万历时,一双成化斗彩酒杯已价值百金,特别是斗彩鸡缸杯,清朱琰《陶说》载;“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价值十贯”。在明代当时已贵重,可见成化斗彩历来被世人所追捧。

斗彩又称“青花加彩,青花填彩,青花点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所结合的一个彩瓷品种。又称“逗彩”。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有的则直接将青花作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烧制,然后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线,根据纹饰需要填以多种彩料,再二次入窑低温烘烧而成。

成化斗彩有浓艳与淡雅之分,设色较多,但不用黑彩。红彩鲜艳夺目,黄彩色多变化多端,绿彩大多透亮闪黄,紫色均匀醒目,只有姹紫一色无光,为世人至今难仿。

在青花用料上,由于到成化朝苏麻离青钴料已近断绝,因而改用“平等青”,该钴料发色浅淡而呈灰兰,色泽稳定,轻淡柔和,给人一种淡雅恬静之感。

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脂瑩润如玉,色彩艳丽,其品种以小件居多,大器较少,著名的鸡缸杯,葡纹杯,高士杯,三秋杯,鸟纹杯,“天”字罐等品种都是成化斗彩中的不朽之作。

成化斗彩的器型

成化斗彩造型精巧俊美,圆润胎轻,厚重大器不多,以小件为主,器型简单,官窑精细,民窑粗糙,但也有少量精细之作。

成化斗彩瓷器型丰富,常见的有;直颈瓶,高足杯,鸡缸杯,马蹄杯,卧足杯,天字罐,高罐,碗,盘,盒,折腰碟--------。

其它品种青花有梅瓶,渣斗,炉,高罐,园盘,收口碗,墩式碗,孔明碗,卧足碗,高足碗,杯,马蹄杯,以及收口,撇口,菱边盘--------。

红釉,兰釉,黄釉品种不多,只见碗,盘类,仿哥窑器型有瓜楞瓶,贯耳瓶,八方高足杯,菊瓣口杯--------。

天字罐为成化典型器,因底部用青花书写有“天”字而著称。它口大,颈短,肩部浑圆,腰略收,广底,器腹部绘有海水龙纹,海兽海怪,缠枝花纹,孔雀团花,盖上的纹饰与器身相衬。

鸡缸杯,敞口,深腹,卧足,杯上画功精细,二组子母鸡,配兰草,山石,牡丹纹,雄鸡,母鸡,小鸡形象生动,活泼跳跃,富有动感,色彩鲜明秀丽,柔和自然,是闻名于世的极品。

目前,有关鸡纹图案的斗彩器不仅仅限于鸡缸杯,笔者在多年收藏中发现有其它造型的如斗彩鸡纹花边高足碗,鸡纹菱边高足盘,纹饰与鸡缸杯完全一致,另外还有马蹄杯,高足杯,卧足碗,茶壶等斗彩器上都画有鸡纹图案,其造型与纹饰布局一致。虽说其它斗彩鸡纹没有鸡缸杯有名,但也不排除成化斗彩除鸡缸杯外,曾生产过一个系列的小件器物与之配套,仅管历来只闻鸡缸杯,其它器型未见记载,但今有实物在手,我们不妨进一步加以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若是真品,那可在斗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篇章。

成化斗彩的胎釉特征

由于成化斗彩瓷器在胎土内的铁,钙含量少,因而胎质洁白细腻,轻薄透体,釉面纯净瑩白,有的白釉中泛牙黄,牙白,也有迎光微显肉红色,釉面滋润,如脂似玉,手感滑爽。

一般小件官窑器的杯,盘,碗胎壁较薄,迎光透亮,从底部露胎处看,胎质很细润,少数碗,盘底部足有粘沙现象,呈褐色斑,俗称“米糊底”。

仿品胎体厚薄不匀,胎壁不平整,胎质灰白,现代胎土以高岭土为主,其炼泥技术与古代胎土有别,再说仿品色彩不如真品艳丽,尤其是红,黄,绿,紫诸色。成化斗彩色调各具特点,现代工艺绘制的图案在显色上达不到成化的水平,不是太艳就是太淡,加以青花发色的配合,不能体现成化风格。

真品成化斗彩色釉较厚,而且透明,特别是绿色,黄色釉料都有开片,片纹上翘,並看见内有黄色土沁入胎,釉面润但不光亮,光泽柔和,仿品釉面刺眼,做旧死光一片,达不到釉面润泽的特点。

在釉水上,仿品一般上釉较薄,没有油脂感,胎体较厚,透亮性不及真成化迎光透亮那么明显。

成化斗彩的纹饰与色彩

成化斗彩的纹饰主要采用勾勒与平涂画法,所有斗彩瓷必须二次入窑,先用青花将所需图案用双勾勒线画好,上好釉入窑在高温下烧制,然后取出后按照纹饰要求填入各种颜色,用平等青钴料所绘青花清晰淡雅,没有晕散,锈斑,然后二次入窑低温焙烧,釉上各彩五彩缤纷,故斗彩更显特有的风采。

成化斗彩常用纹饰有;鸡纹,花鸟纹,仕女纹,人物纹,天马,海兽,鸳鸯,团蝶,瓜果,山石,莲花,牡丹,灵芝,八宝,高士,宝相花,团花,荷莲-------,花朵只绘正面,没有阴阳,人物衣着都是单件,故有“成化一件衣”之称,山石无凹凸感,树叶只画阳面,构画简洁,写实与图案相结合,画面显古朴典雅,情趣盎然。

成化斗彩运笔流畅,线条纤细圆润,上色用平涂法,然现代仿品,线条宽粗,笔法生硬,色彩呆板无光彩,画面用点染画法,虽然有的也有浓淡之分,但没有真品色彩和谐,仔细观察便知。

成化斗彩在器物上常用的图案有;云龙,云凤,团凤,缠枝花卉,荷塘鸳鸯,竹石芭蕉,婴戏图,高士图,秋色图,仕女图,子母鸡,折枝花瓜果,山石牡丹,海兽海怪,其生活气息自然,情趣十分浓郁。

仿品虽然也常照这些图案仿制,但画工,笔法,运笔呆板,没有古朴及神韵。在色彩上,成化色彩丰富,特征鲜明,透明鲜亮,没有黑色,红彩一般在纹饰上点缀花朵,鸡冠,其红鲜艳夺目。黄彩变化多端,有鹅黄,娇黄,杏黄,姜黄及蜂蜡黄。其中鹅黄,娇黄娇嫩透明闪微绿,杏黄闪微红,姜黄色浓光润。绿色大多透亮,闪黄,有水绿,松绿,叶子绿呈色不一。紫色大都象熟葡萄,发色紫黑或茄皮紫而姹紫,表面干涩无光,色如赤铁,紫色至今较难仿出。

目前成化斗彩仿品很多,虽也极力模仿,但很难把握真成化斗彩的各种颜色与韵味,或浓或淡,多看真品与其对比,就能有所感悟。

斗彩瓷器的几种施彩方法

斗彩自明成化始创,其施彩方法一般为五种;点彩,复彩,填彩,染彩,青花加彩。

(一)点彩;器型上的纹饰主要以釉下青花构勒渲染,釉上各彩只是稍加点缀,画面显清新淡雅,点缀的色彩只为陪衬。

(二)复彩;在釉下青花或釉上彩图案上再复以另一种色彩,如斗彩鸡缸杯公鸡的羽毛及桃果图案上常用此法。

(三)填彩;以釉下青花图案的双轮廓线为纹样,在线内填入所需色彩,大多在青花线内填绿彩多,在成化普通器上常见。

(四)染彩;在青花图案轮廓线边缘,用釉上彩烘托相衬,但此技法很少用,一般为辅助纹饰。

(五)青花加彩;工艺上与点彩相似,但不是点缀着色而是渲染绘画,主要色调仍以青花为主。

明代嘉靖,万历朝斗彩瓷与成化区别

成化以后,斗彩瓷生产进入低潮,正德也有斗彩器,但极为少见,带正德款的仅见碗,三足洗,嘉靖朝由于五彩器盛行,因而斗彩瓷生产不多。

嘉靖斗彩胎体轻薄,瓷质坚致细密,釉面比较细润,呈青白,灰白,黄白色。受五彩器影响,嘉靖图案较繁密,色彩也有区别,黄彩娇嫩,红彩鲜艳带些枣皮,与成化斗彩淡雅风格区别较大。

由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因而斗彩纹饰也充满道教色彩,常用灵芝云纹,牡丹纹,仙鹤纹,鸡纹,婴戏纹,嘉靖青花用“回青料”,这种青花发色兰中微泛紫,浓重鲜艳,与成化青花区别明显。

嘉靖朝也有仿“大明成化年制”款的器物,制作也比较精细,仿品的胎釉,色彩都接近成化,与真品无二,只是釉色青亮,不如成化瑩白,特别是青花线及青花纹饰上仔细观察,能看出来,所仿器型有碗,盘,杯,瓶,炉,罐,但数量不多。

明万历斗彩与嘉靖差不多,但万历仿成化斗彩器胎体比成化厚重,彩料比成化浓艳。特别是青花用“回青料”,因此青花发色兰中泛紫,线条比成化粗,这些都是区别万历与成化特征的鉴赏要点。

万历斗彩常用团花纹,团莲纹,折枝瓜果纹,器型不多,仅见碗,盘,杯,罐,斗彩底部一般都有款,有仿成化的,也有青花双圈,双方款的本朝款,其书写特征与成化不同,能分辨看出。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仿成化鸡缸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真品,器型规整,胎体轻薄,釉面瑩润,呈牙白或带些肉红色,足边一周无釉,底部青花方框楷书款,画面及款识青花线条纤细,色浅淡,纹饰画法生动简练,色彩明快艳丽,色彩纯净内不含杂质。一般在绿釉上已开片且上翘,有的内含土沁点,子母鸡有动感。

(一)清康熙仿成化鸡缸杯

杯子尺寸有的比真品略大,底足露胎处比真品宽,底内青花方框款较大,占满底足,青花线条较粗,色较成化深,纹饰呆板,尤其山石画法,在山石内加重底色浓度以点缀层次,特别是康熙彩料不如成化纯净,显微镜下能看到有些小颗粒状,这一特征又恰好是康熙仿成化的鉴定要点,也是康熙斗彩瓷的特征,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底款除了用仿成化款外,还有用“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以及“外膳房”红彩款。

(二)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很少面世,除书写大明成化款外,大多用“大清雍正年制”本朝款,但青花用料不是“平等青”而是浙料,发色不如成化淡雅明快,仿款特征有点象成化,纤细挺拔,颇有骨气,但底款上气泡不匀,青色焕散,胎色白中闪青,底足露胎显洁白,而成化胎质微带黄。

(三)乾隆仿成化斗彩鸡缸杯

乾隆四年唐英奉旨仿20件鸡缸杯,但差别较大,画工拘束,彩料不如成化鲜艳,胎壁较厚,底部仿款为四字或六字,字体工整,青花色比成化浓,子母鸡画法与成化风格不一,底部写“大清乾隆仿古”款,有的加有御题诗,乾隆非常喜爱鸡纹作装饰,因此做了一批带鸡纹器物,有碗,盘,杯,笔筒--------另有一番情趣。

清三代斗彩与成化斗彩区别

到了清初康熙,瓷器生产得到了恢复和提高,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康熙斗彩发展较快,斗彩器物明显增多,造型小巧玲珑,古朴凝重,器型新颖,式样变化也较多,在制作水平上有很大提高。

康熙斗彩胎体轻薄,釉质也细白滋润,做工精细,胎体坚致细密,釉面与胎体结合紧密,釉色白中泛青,釉料纯净,有细润如玉的感觉,釉面有蛋壳青特点。

在色彩上,康熙斗彩色彩丰富,艳丽,.正仿成化斗彩,仿得很成功,在传世品中,就雍正仿成化斗彩鸡缸杯,其各方面特征水平到位,几可乱真。

在用色上,雍正斗彩,施彩薄而浅淡,填彩正确,设色明快,更具层次感,纹饰鲜明真实,彩料搭配更多,釉上改为用粉彩填色,烧成后又浓淡,深浅不一,淡雅明快,比成化斗彩更为优越。

雍正朝斗彩器型较多,造型规整,秀美,有大器也有小件,常见有碗,盘,杯,碟,盏,大器有瓶,罐,尊,缸等陈设瓷及文房用具。

雍正斗彩器胎体白净细润,胎工精细,烧制温度控制好,故釉面温润,光洁如玉,胎体轻巧,民窑瓷也较成功。

雍正斗彩常用纹饰有龙凤,牡丹,锦鸡,海兽,鸳鸯,花鸟,花蝶,花果,团花,八仙,仕女,婴戏,八宝,八吉祥,松竹梅--------绘画色彩丰富,红彩油润,黄彩如蛋黄,绿彩如湖水,比成化斗彩更胜一筹。

乾隆斗彩品种繁多,制作精良,巧夺天工,创造了制瓷史上又一奇迹。除小件外,陈设瓷,文房用具,,玩赏瓷比前朝更多且精。

在器型上有天球瓶,玉壶春瓶,梅瓶,葫芦瓶,鱼缸,绣墩,大盘,僧帽壶,多穆壶及小件用品如碗,盘,杯,盏,灯座,乾隆斗彩有仿成化之器,但不如成化瑩白,釉面为青白色,肥润坚致,胎体陶炼精细。

在画法上,乾隆斗彩施彩繁复而华丽,与雍正朝清丽淡雅之风格有区别,在填彩上另加金彩,黑彩,珐琅彩,使画面效果更佳,光彩夺目。有的器物上粉彩,五彩,珐琅彩三彩并用,因此乾隆斗彩以呈色柔和之中透出明亮与凝重,淡雅之中显瑰丽,浓艳之感,使器物尽显富贵,大气,绚丽。

乾隆斗彩纹饰构图严谨,仔细工整,很多纹饰是按朝廷旨意而设计的,故画工较呆板,不及成化随意流畅,常用纹饰为牡丹,月季,菊花,灵芝,松竹梅,子母鸡,福寿三多,並蒂莲,缠枝莲,八仙,婴戏,八吉祥等图案,而且器物开光内绘画较多,构图繁密。

乾隆仿成化斗彩均为小件,而且数量不多,大多为碗,盘,盏,在画法及用彩料上与真成化差别很大,对照成化真品便可明白。

清嘉庆,道光斗彩之区别

随着清代逐渐衰落,经康,雍,乾三朝盛世在瓷艺上已达顶峰,然粉彩的兴盛直接影响到斗彩瓷的烧造,到了嘉庆朝,虽然瓷器也有精细之作,但大不如前了,品种不齐全,产量大为减少。

嘉庆斗彩器型除日常用具碗,盘外,还有瓶,炉,罐,军持,觚------。嘉庆斗彩的胎质比乾隆粗糙,制作也不精细,釉面水平也不如前朝光润。

在纹饰上主要有,龙凤,花鸟,花卉,初期产品还可以,到了后期则做工粗糙,器型不够规整,写款官窑器均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民窑书写草率,仿明成化之风已停止,不见仿成化器面世。

嘉庆斗彩绘画呆板,画面没有动感,最主要是填彩不仔细,缺乏层次感,色彩浓重,缺乏光泽,民窑斗彩分外销与日常用瓷二类,与官窑相比粗糙,器型不规整。

清道光年,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国力衰退。在制瓷业上,生产规模与制瓷技术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斗彩虽也有比较精细的,但质量普遍下降,没有新意。这一时期斗彩主要仿雍正,但与雍正斗彩相比区别明显,色泽浅淡,釉质粗松,釉面有棕眼,施釉流淌,而且数量大减。

道光斗彩器型较少,目前看到的仅为碗,盘,杯,有折腰碗,墩式碗,直颈瓶,陈设瓷很少。在工艺上道光斗彩,胎质粗松,釉面不匀,造型笨拙,釉面稀薄,波浪釉特征明显,並缺少瑩润之感。

道光斗彩绘画不精细,填彩色较艳,绘画线条纤细,有的斗彩器上加绘粉彩,器型单调。斗彩纹饰图案,常用鸡纹,莲池鸳鸯纹,但笔法不精细,在清代瓷业上已属晚期,器物大不如前了。

有关成化斗彩的真伪鉴别

成化斗彩是收藏界瓷器类所追捧的精品系列之一,由于小巧,精美,稀有,价高,在拍卖上也是抢手货.

真正的成化斗彩,胎薄,釉面如脂似玉.色彩艳丽.器型小巧规正.造型丰富多采,画工精细流畅.胎质细腻.迎光透亮.有的泛牙白,有的泛肉红,底款书写时代特征明显.青花勾勒.五彩填色.以鸡缸杯,高士杯,葡纹杯,莲花杯,天字罐著称.流芳百世,为后人所赞颂.是收藏家手中的珍品,拍卖场上的奇货.

要想真正区别成化斗彩的真伪,应首先了解成化一朝的典型造型,及大概尺寸,悉心领会其外形神韵,成化器小件为主,器型比较简单,如斗彩花鸟高足杯,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葡纹杯,天字罐等,都是成化经典之作,大器不多。

成化斗彩仿器各朝都有,但其尺寸不是大就是小,器型不协调,外鸡线条生硬,不如真品柔美。

成化斗彩真品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迎光透亮,呈牙白或泛肉红色,然仿品迎光显纯白,胎体较真品厚。

成化斗彩青花用料为“平等青”,青花发色淡雅,沉静,色彩柔和,釉质肥厚光润有玉质感,成化早期青花用料还有苏料,故发色较浓,接近宣德晚期,但数量不多,现代仿品在青花呈色上比成化真品深,而且漂浮,没有光泽。

成化斗彩线条纤细,圆润,淡雅而优美,而且色彩艳丽明快,各有特色,斗彩中红色虽深艳但色层淡薄,绿色微闪黄,紫色更具时代特征,色厚但无光泽,尤其姹紫至今难仿。

成化斗彩纹饰简洁,常用团花,团鸟,团蝶,宝相花,图案对称,规矩,连续的装饰手法表现在杯,盘,盏以及天字罐上,现代仿品铺天盖地,但呈色效果差,画法呆板不流畅,造型及釉面如脂似玉的效果无法达到成化水平。

成化器的青花线及双边线很规整,紧靠足底部,有的高足杯上有一深一浅二条青花线,而紧靠足跟无釉处的那根青花线色较深,而上面一根比较浅,这也是真成化特征之一,但需结合全面才能断定。

成化瓷款识,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错落有致,字体圆润流畅,排列不太整齐,有它的特征。然历朝仿品虽也书写成化款,明后期及清三代凡仿成化之款多少带有本朝书写特点,有的款因临摹,笔划不流畅,有停顿之痕迹不自然。现代仿品运用电脑打款,粗看很象,但没笔捺,起落笔均为一直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