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美籍华裔谢瑞华笔下的宜兴紫砂

宜兴位于江苏省太湖的西边,离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不远。宜兴成为中国陶都,和它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宜兴山区产有大量的陶土,也有树木作为燃料。由于宜兴接近长江和上海等地,交通四通八达,产品很容易运销江南各地及海外。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产品特别丰富,它的花盆很受盆栽爱好者的欢迎,大龙缸也是宜兴的产品之一。可是,宜兴最出名的,就是它的紫砂陶器;有文房用具,画家的用具,仿古的小摆设,鼻烟壶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产品,就是宜兴的紫砂茶壶。它不但样子美观,有一百多种壶式,而且耐用,泡出来的茶味特别好,并能保持茶的香味和温度。一个壶用久了,它的外面就有一层光泽,好像玩玉器的人每天盘玉盘出来的光泽一样,很受茶壶收藏家的欢迎。宜兴紫砂陶的特点,就是泥质好,塑性很高。陶土是在宜兴附近的山采掘出来的,经过锻炼,制成各种各样的陶器。这种陶土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明朝万历年间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就这样说: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宜兴紫砂陶颜色的确是与众不同的,有朱砂、白泥、有黑的、绿的,各种颜色的,另外一种叫梨皮泥,就是加砂和烧过的瓦片在泥内,烧后形成一粒粒的,象沙梨皮的模样,这种梨皮陶的砂粒有小的、大的,也有粗的。紫砂陶含有大量铁质,烧成后呈黑点。有的壶,外表光滑,尤其是专为泰国出口而作的壶,它们经过抛光,是特别亮的。

宜兴陶器是用龙窑烧的,这种龙窑有两百多尺长,筑在山坡上,在远的地方看起来象一条龙一样,所以有此称。做好的陶器是用匣钵装的,这样烧的时候比较干净和安全,朱砂器通常用的温度是900℃,但紫砂器却要1100℃。

宜兴陶艺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战国,我们听过范蠡和西施到宜兴隐居,范蠡跟土人做陶器,现在的人还拜他为陶朱公。民国六十五年在宜兴羊角山发掘了一些紫砂陶片,经过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的研究,初步鉴定为北宋中期及南宋时代的遗物,有些碎片是茶壶的各部分,有壶嘴、壶身,也有提梁壶,这种提梁壶值得研究,因为苏东坡很喜欢提梁壶的。苏东坡喜欢宜兴,曾在宜兴买地,现在宜兴蜀山这个地名是他取的,因为这地方的风景与四川相似。

宜兴做陶器的人,名字是有记载的。这里的陶人和景德镇造磁器的人不同,宜兴陶人有签名而后盖品外居士清赏己酉重九大彬。时大彬先是做大壶的,后来他遇到陈继儒,陈继儒和他的朋友们提倡用小壶品茶,因为小壶能保持茶的香气,时大彬受到他的影响,就造小壶了。这个款题上的品外居士也就是陈继儒,是时大彬为他而作的。时大彬也有造别的壶,香港艺术馆的僧帽壶是仿当时宣德窑宝石红僧帽壶,这个壶上面有五瓣莲花冠,所以叫僧帽壶。但是,这个壶的形状是仿西藏茶壶的。永乐宣德年间,中国与西藏文化交流颇为普遍,所以有很多西藏的器物到中国来。美国华盛顿弗里尔艺术馆有三个筋纹型的茶壶,一个是时大彬高足李仲芳泰昌元年所作的瓜壶;另外一个是与时大彬同享盛名的徐友泉仿古代青铜器的三足鼎形壶;还有一个葵花棱壶是沈子澈所作的,他与时大彬齐名,此壶有崇祯壬午铭,即明亡之前二年。香港北山堂藏有一个大彬学生陈信卿造的方壶,梨皮泥是特别精致的。这时有另外一个陶人叫惠孟臣,他是作小壶出名的,新泽西州的NEWARKMVSEUM藏有一个朱砂孟臣壶,壶嘴和壶把曾经破裂,被日本人用金漆修补。惠孟臣死后三百年,许多有孟臣款的小壶不停出现,直到现在还有,可知他的壶是多么受欢迎。

《朱泥梨式壶》明惠孟臣

清康熙乾隆时代是宜兴紫砂茶壶第二个发展时期。这时宜兴茶壶宫廷里面也有,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个宜兴壶,外面有画珐琅花卉装饰,壶底有康熙御制的款,这时候的壶比较重视外面的装饰,但有些是沿明朝的形状,象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的梨皮水仙花壶,这壶是筋纹式,但有一样与明朝不同的地方作者许晋侯不用楷书签名,而用果子、松鼠表现逼真。这种葡萄的叶子比较长,果子数量较少,是标准江南品种之一种。

康熙到雍正年间,最有名的陶人就是陈鸣远,在宜兴陶人中,除了惠孟臣,陈鸣远可算是被后人摹仿最多。陈鸣远以技术精湛及富创新精神著名,很受当时文人欢迎,他多才多艺,除制茶壶外,还造士人案头摆件及小型象真果子,如栗和花生等。陈鸣远制的茶壶什么形状都有。弗里尔艺术馆的瓜壶,是仿明朝的款式。西雅竹枝及梅杆束成,壶盖隐于枝杆的横切面中,最有趣的是在壶上加两小松鼠。除了茶壶,陈鸣远的梅杆笔搁和别的文房用具也很出色的;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的水洗是仿造莲蓬、莲藕和红菱做的,莲蓬内的莲子可以活动;另外一件竹笋水洗也很逼真,上面有虫蛀的痕迹,北山堂的白菜水滴有两条小虫,在慢慢蠕动,黄瓜水滴的叶子也被虫蛀。香港艺术馆的花生也是鸣远的杰作,花生米会动。贝聿铭先生所藏的果子也不错,可以看到宜兴紫砂陶的多种颜色。研究陈鸣远的作品是一个问题,他的传世作品中,很难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摹仿的,这个难题需要慢慢的研究。

乾隆年间的茶壶形状比较简单,比较注重装饰,代表这个时候的紫砂器有弗里尔艺术馆藏的陈汉文六角壶,三面有茅亭树木,另三面有乾隆的题款。旧金山叶万华先生藏有一个硃砂万寿壶,这个扁圆小壶布满寿字,和六角壶的装饰一样,用细的泥浆线作出,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印章。这时有很多壶随茶叶运到欧洲区,颜色多数是紫砂红。纽约莫特赫德所藏的双流壶和梅花壶都是外销货,用透雕玲珑手法装饰,这些茶壶对后来欧洲的陶瓷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一种乾隆时代的壶式仿汉朝的方壶,香港北山堂藏有两个,一个光身的是荆溪华凤翔所作,另外一个上了炉钧釉,是荆溪徐飞龙所制。宜兴紫砂陶往往有采用官、哥、及钧釉为装饰,也有涂上漆的,洛杉矶私人所藏的一个上漆四方茶壶,便是一独特的作品,上面有吉祥石榴以喻长寿多子,另一面有百合、柿子及如意,以示百事如意,整件作品既华丽又吉祥,极可能是为祝寿所造。壶底有荆溪蔡乾元制印章。

上承时大彬僧帽壶为传统,是圣路易艺术馆的一个高身圆壶,这个是仿西藏金属酒壶多穆壶的造型。可是,宜兴陶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密宗法器,却加上了八仙画、篆刻皆精,是西冷八家之一,他设计了十八壶式,清代当时最有名的制陶名手杨彭年和邵二泉帮他做壶。曼生有很多幕客,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他们特别为茶壶作铭文,并且在茶壶上刻上他们的大作,这种壶后人称曼生壶,很受收藏家的爱好。曼生壶有它与众不同的风格,通常壶底有阿曼陀室印,壶柄下有彭年小章,壶身有曼生或他幕客的铭文。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有一个曼生壶,这个白泥小瓜壶的嘴和把造的很自然,看上去很舒服的,壶身有曼生的铭文。香港北山堂藏有一个壶公壶,是曼生送给七芗的,七芗是改琦的号,是当时有名的画家,画红楼梦士女著名。CHICALOARTINSTITUTE有一个觚稜型曼生壶,壶身刻有祥伯铭文,祥伯是曼生幕客之一,名郭麐。曼生订了很多把茶壶,上海博物馆的曼生壶上面刻了四千六百一十四号,香港艺术馆的曼生壶却刻了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壶底有十五个曼生朋友的名字,他们在嘉庆乙亥秋九月在曼生衙门里品茶,用这个壶作为纪念。

以上提及的曼生壶全是杨彭年的作品,和他同一个时代的邵二泉,制壶技术和刻字手法也不错,这个高身和球形圆壶是十九世纪初期的作品,泥质是深色紫砂,有邵二泉的铭文。

和曼生同一时代的上海人瞿应绍,也很喜欢在壶身上刻字,他的壶通常是一边刻梅花或竹,一边刻字。CHICALOARTINSTITUTE的黑梨皮泥帽形壶是个好的例子,刻有竹和行书体字,这种壶和曼生壶已经不是纯粹宜兴陶人的作品,而成为和当时文人的合作品。

道光时代还有一种新发明,就是用锡包紫砂壶,在上面刻字,这是朱坚的创作,锡壶很别致,有白玉作柄和流。

道光以后有大量紫砂壶外销,这些茶壶水准不高。但当时名人订制的壶,水准却不错,旧金山琴轩所藏的白泥小壶是个标准的宜兴壶,但是在广州制造。广州有个富商名伍元华,他住在万松园,特请宜兴做壶名手到他家炼土、开窑,此壶底款采用明朝风格,用楷书刻有癸巳年万松园鉴制。另外一个是晚清吴大澂订制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收藏,这个覆斗壶一面有诗,一面雕刻老人采茶白果、红枣及各种瓜子、果子等。

民国初年的壶是不错的,曾在外国的国际博览会得奖。这个时代茶壶是上承十九世纪的传统,茶壶一边刻山水人物,一面题字,诗文多取于《唐诗三百首》,《芥子园画谱》为参考。从前的陶人不会刻铭文,这时已有一批艺人是专门替人家刻字的,所以,一个茶壶不但有店子或工厂图章,也有陶人自己的章和刻壶专家的签名。芝加哥的自然博物馆藏有一白泥方壶,一面刻有人物,另一面镌北周石刻拓本,是出自《金石索》。旧金山琴轩的紫砂钵外面雕刻波罗蜜多心经,是铁画轩的出品,铁画轩是上海一间著名陶瓷店,专门到宜兴订购多种紫砂器。另一小壶是民初的作品,下面有一个特别的图章,是仿新莽的大泉五十,是当代名手王寅春所制。

我们已看过很多壶,我想大家都想知道是怎样断代的。宜兴紫砂器跟瓷器书画一样,有很多仿的。所以制陶人的声名越大,买者越要小心,还要看陶的颜色,看器物的造型和手工,另外的就是看里面有几个孔。民国以前的壶是多数有一个孔的,后来就变成多孔制度,用来隔茶;七十年代的孔是效法日本,像半个高尔夫球一样。可是,这种断代方法只可以用于普通中型和大型茶壶,小壶永远是一个孔的,高身茶壶就会有比较多的孔。现在宜兴继续造茶壶和其他用品,形状是不错的。台湾也有很多新型茶壶,这次来台北,我看见很多地方都提倡喝茶,用全套设计的茶具。日本有他们的茶道,我们也应继续我们的喝茶传统,希望中国的陶瓷专家多多创作,使茶具更加发扬光大。【文章选自《宜兴文史资料》

精选阅读

紫砂文化:漫话宜兴紫砂泥


紫砂泥是宜兴的稀有陶土资源。有人说,这是上帝对宜兴的垂爱,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藏了丰厚的“五色土”,让聪明而又勤劳的宜兴制陶人忙碌了数百年,捏制了温婉大气的紫砂壶,书写了彪炳千秋的陶文化。为了科学规划,合理开采,2005年4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对黄龙山紫砂矿进行保护的通知。经省人大27次会议批准的《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也于2007年4月1日起实施。这对推动传统紫砂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010年7月初,宜兴市政府决定恢复对黄龙山矿的有序开采,专供制作紫砂壶。现将紫砂泥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紫砂泥的分类

紫砂泥是宜兴甲泥矿中的细薄夹层里的特殊粘土,因其氧化铁含量较高,经1100℃~1200℃高温焙烧后呈紫色或紫褐色,所以称为紫砂。从广义上讲,紫砂泥是紫砂、红泥(亦称朱砂泥)和本山绿泥(古称团山泥),三种制作紫砂陶泥料的统称。这三种基泥由于矿区、矿层分布的不同,制品的烧成气氛和温度的变化,所以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言。清代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对紫砂泥作过这样的描述:“夫泥色之变,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这“五色土”深藏于山腹地层之中,要像采掘煤炭一样打矿井取土。每一千公斤“甲泥”中仅有三五十公斤紫砂土,故称:“泥中泥”,“岩中岩”,其名贵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紫泥为粉砂粘土质结构,块状,有球形灰黄色斑点,并含细碎光亮的白云片,呈深紫、灰紫、暗紫诸色。品种有清水泥、底槽青、红皮龙、白麻子和乌泥等,以底槽青为贵,是做高档紫砂壶的上佳泥料。丁蜀镇黄龙山矿区的紫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

红泥古时候称石黄泥,就是可谓的“未触风日的石骨。”矿土呈橙黄色,深埋于嫩泥矿土的底层,故产量很少。由于其含铁的多寡,烧成后呈现朱泥色、朱砂紫和海棠红等色泽。此泥原产于丁蜀镇的川埠西山和赵庄山。

本山绿泥以略带青砂色而得名,从前亦称“团山泥”。团山位于丁蜀镇黄龙山和青龙山的北侧交界处。绿泥是紫泥矿层中的夹脂,表面有油脂状光泽,属于完全解理的矿物,石英含量较高。

此外,还有天青泥,出于黄龙山山麓的蠡墅,烧成后成黯肝色。其支脉有梨皮泥,烧成后呈冻梨色。淡红泥,烧成后呈松花色。浅黄泥,烧成后呈豆碧色等。

这些紫砂泥都可以单独或者相互拼制调砂后做壶。早在明清时期,艺人们就能做到:“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所以紫砂壶的色相是五彩的,有天青,黯肝、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朱砂紫、海棠红等等,素心素面,古朴沉静。不但历史上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说,而且当代也有人赞叹:“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

紫砂泥的特性

紫砂泥不仅色泽丰富,而且物理性能卓绝,无与伦比。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原料,用其制作陶器经高温烧成之后,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磁铁和双重气孔结构等物相。这种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茶具透气而不渗水,沏茶能保持汤色和茶香,越宿不变质。爱茶人在味觉、视觉、嗅觉方面均获得完美的享受。紫砂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任凭制陶人的随意捏制,揉进情感和创意。还可以让文人雅士参与,将诗、书、画、金石、篆刻、微雕诸艺集于一体,在把玩、品茗中陶治心情,得到精神上的至善至美。

紫砂泥的储量

宜兴陶土矿按其成因,均属内陆湖泊相及滨海相沉积矿床,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它们大约在2亿至4亿年前已经形成。

目前,宜兴境内已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探明储量7300万吨,保有储量6500万吨,远景储量2800万吨。其中含有紫砂泥的甲泥矿28处,探明储量5983万吨,保有储量5796万吨,远景储量1160万吨。据权威资料表明,丁蜀镇黄龙山以北至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以南一带0.69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探明B+C+D级甲泥储量1157万吨,其中有紫砂泥35万吨~58万吨。矿层距地面60米~200米,这将是紫砂陶生产的大型原料基地。此外,宜兴其它甲泥矿中的紫泥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分别为90万吨。若按每年用量万吨计算,也可用百年以上。紫砂泥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会越用越少,所以,必须有序合理开采。

紫砂文化:名扬世界的宜兴紫砂壶


在明朝末年,宜兴紫砂壶大量被出口至欧洲大陆,并被外国商人命名为“中国的红色瓷器”。准确的讲,紫砂并不是瓷器,它是一种更接近陶的器物。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紫砂壶的故乡,早在400多年前的明朝中叶,宜兴的紫砂壶已经出名。便利的交通使当年的紫砂壶,被传播到了东南亚及欧洲各国。

由于紫砂壶的出名,宜兴的壶艺大师们,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第一位因紫砂壶艺而出名的大家是供春。据明朝宜兴县志记载,供春是明朝万历年间宜兴的一个书童。他随主人在寺庙中读书时,领悟到了制壶的真谛。供春把银杏树的树缨作为壶表面的装饰,用一把茶勺挖空壶身,朴拙古雅供春壶,一直成为后世收藏家争先收购的珍品。周澍的《台阳百咏》中说道:“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

中国的清代是一个追求艺术完美的时代。这种时代的艺术审美也烙印于紫砂壶。此时出现了加彩装饰的紫砂壶,这些紫砂壶富贵华丽,再现了清代精细繁密的装饰特征。紫砂加彩开光花卉壶就是延续了清代的细腻繁密、精致华贵的风格。但是紫砂壶艺也一直保留着清晰典雅与富丽奢华风格的共存,这种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紫砂加彩,是紫砂与釉上彩工艺的结合,始创于清圣祖康熙末年,流行于乾隆年间。这类加彩紫砂壶,是精工细作而成的,为了使本色紫砂器绘上釉彩,进行了二次烧制。从事描绘彩釉的能工巧匠们用各种色彩的釉料,描绘人物、山水、花卉以及书法等各种地位象征的器物。

陶瓷文化:宜兴紫砂艺术的创新方向


一、宜兴紫砂器创作的基本特征

砂壶形制,自发端以来起点与其它工艺美术品而言,相对较高。原因有三,一是紫砂陶源起于明代中叶。其时,中国的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金、玉、青铜、石、竹、木等及各种民间工艺已呈百花齐放态势,各类精美工艺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紫砂艺人的创作思路,我们在传统的紫砂茗器中可以看到象葡萄壶、南瓜形壶、如意形壶、云龙壶、竹节形壶、玺印类壶等砂壶他们的形制及技艺方面就有以上诸多工艺品中的借鉴和运用;二是紫砂器的创作具有浓重的人文色彩。而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感悟往往善于去粗存精而领引潮流,采其长者而扬之,取其善者而用之,所以,传统茗器诸如曼生十八式、圣思桃杯、鸣远小品,无不体现文化人介入砂壶创作的独特之长;三是长江三角洲的文明在整个华夏文明中所体现的高度发展的态势。虽然江南一带的文明稍晚于北方,但自蛮荒之境,得遇开发,其文明发展的程度,借助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而神速发展。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能工巧匠砂器艺术依托这一优势得以长足发展。民问艺人诸如时大彬等利用江南绝佳山水和物产资源,创作了诸多茗器,从而丰富了砂壶的创作思维,拓宽了砂壶的创作渠道。综上所述,砂壶艺术虽属大器晚成,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二、宜兴紫砂创作的基本方向

任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紫砂艺术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提高。就工艺精良而言,几近无可挑剔的境界。品种类型之多,装饰形式之美,可谓登峰造极,使宜兴紫砂的工艺之美更为广泛的流传和应用。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带来了动力,这是令人欣喜的一面。

然而,艺术的发展又是永无止境的。一方面,因为紫砂艺术是一门张扬个性的艺术,这就需要各级各类从艺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在飞速发展的前进步伐中,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创作激情源自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应不断总结,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确定自己的发展方面,乃至整个紫砂艺术的发展方向。通过笔者的学习和实践思考,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应尊重紫砂自身特色的发展基础,这是因为,紫砂的独特材质、胎骨裸露、里外不施釉,使紫砂泥的性能得到张扬,这也是紫砂艺术从根本上不同于其它陶艺的特色之点,所以一切创作应不脱离这一特色而进行,否则,就无紫砂艺术可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实中的一些所谓创作,张冠李戴,虎头蛇尾,缺乏自身特色。

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应有多种装饰手法来衬托其美,就现有的装饰手段而言,已十分丰富多彩,用雕、刻、印、染、镶、嵌,以及清时所创的局部点彩、用其他非紫砂材质的装配等。然而任何艺术的进步都包含着与时俱进的革新,因为有这种革新,才有金银丝的镶嵌,才有五色土的绞泥。我们绝对有理由判断并号召一切有志于创新紫砂艺术的人士,均应将更新更美的装饰手段作为自己创作紫砂的重大主题。我们坚信,更多地可以运用在紫砂艺术上的装饰工艺就象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人们尚未发现和获得的、但又坚信其有的元素一样,我们应确信和扶持它们的存在和成长,并加以张扬。

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应紧密结合生活实用和环境美化。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品种繁多,美不胜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情趣的变革,有的正逐步走向消亡。相比之下,我们的紫砂艺术尚有一碗饭可吃。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作品和产品自觉和不自觉地一直在沿着生活实用和美化环境的紧密结合方面的轨迹在发展,简而言之,我们的紫砂创作,应着力于艺术和实用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样的创作才有生命力,大家都在作这方面的努力,何愁紫砂没有美好前景。

与时俱进,涵盖了各种不同思维和领域的创作方向,紫砂工艺自明清以来,盛极一时,我们有理由以自己的这一独特工艺和创新,向更多的领域和更丰富的文化层次作突飞猛进的推动,以保持紫砂工艺队伍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迹,让更多的人们理解和喜爱紫砂工艺,让我们的紫砂工艺始终以更多的创新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紫砂文化:宜兴紫砂陶刻的兴起和发展


任淦庭紫砂陶刻作品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稍后便有在砂壶身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刻刀在坯将干未干时镌刻。明清以降,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室斋名以传世。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体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可谓美妙绝伦。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陈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称道艺结合的经典,后世奉为圭皋。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呵的审美标准。与曼生同时代的梅调鼎,曾在一款称砣款式的“秦权”壶上题铭:“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称来”,其文回味十足,其字遒劲有力,方寸之间便构成壶、字、意、情皆佳的绝妙之作。

清末民初,紫砂产业大兴,宜兴紫砂陶商人始请本地书画名家参与紫砂陶刻,此时的陶刻装饰风格渐趋明朗,切壶切情的铭文款识减少,饰壶风格通常为壶身一面题词,一面绘画,诗文大致出自《茶经》或有关茶事的唐宋名句,画面多表现梅兰竹菊或简笔山水,也偶人物,笔意多仿石涛、八大、董其昌意。此时的陶刻刀法老到、技艺娴熟、构陈懋生、陈研卿、沈端田、韩泰、邵云如等人,遂形成了当时的陶刻行业。商户在普通产品上镌刻简单的字域,视技艺高低而刻制不同档次产品,其价位自然也就不同,此时的陶刻品种已从紫砂壶发展到花盆、陶瓶、餐具及其它品种,内容也不限于书法和绘画,还包括任淦庭等名艺人留世,他们的高足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等今已成为陶刻界的领军人物。又承金陵亚明、沪上唐云、王个移、京华韩美林诸大家的鼎力推助,几代艺人的探求和摸索,紫砂陶刻语言日趋丰富和成熟,形式风格已臻完美。再有大批民间爱好者的加盟,一时陶刻业红红火火,兴旺无比。近年收藏热带来紫砂热,因此陶刻艺术也渐人佳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

宜兴紫砂


江苏宜兴出有一种特殊的陶土,其制品被称为“紫砂器",简称“紫砂"。根据出土的器物,特别是明墓出土的器物综合研究分析,认为紫砂器的制作始于明代。

万历到明末是紫砂陶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时大彬、陈仲美、陈用卿、徐友泉等一代宗师,使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作品以仿古的风格为主流,主要壶形有汉方、菱花、僧帽、圆珠、梨式,以及花卉、竹节、橄榄和提梁等形式。经过以时大彬为首的壶艺家们的努力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万历时紫砂制作工具就已经十分完备了。时大彬最初以仿供春大壶开始,其后自成一格亦以大壶为主。他调制砂泥最为独特,独步当时的是紫砂泥中带有颗粒的效果。时大彬在游娄东时期,与名士陈继儒往从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阶层雅致的品味,他把紫砂壶缩小。为符合文人雅士手持把玩的需要,把壶“精雅化”,这是时大彬在紫砂壶史上最大的贡献。白此,紫砂壶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了中国紫砂文化的新篇章。

从康熙时期开始,紫砂制器日益精进,被宫廷皇室看重而成为贡品。清代紫砂器品种较多,除茶具外,还有花盆、各种生活用具、陈设品及玩具等,花生、荸荠等象生器更是宜兴陶工的巧作。清代后期出现了紫砂鼻烟壶、帽筒、挂瓶、文房四宝等。除品种样式外,紫砂器的胎色也日趋增多,除朱色、紫色外,还有白色、黄色、梨皮色等。

清初著名的紫砂大家是陈鸣远。其文化素养和紫砂技艺造诣极高,其作品主要有三大类:壶类、文房用具和象生器。他制作的干果品和仿生动物惟妙惟肖,独步砂坛。陈鸣远继承了明代紫砂制作的优良传统,又开启了清代的新风格,紫砂陶的制作发展到了新的高峰。除陈鸣远之外,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阳茂、陈觐侯等紫砂名家,由于他们的作品遗传不多,后人对其了解程度远不如陈鸣远。乾隆以后,宜兴紫砂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时最为著名的是陈鸿寿,他任溧阳县令后,振兴陶业,自创壶式,不但请陶工为其制壶,而且亲自捉刀,雕镌诗文,创制出所谓“曼生十八"式。杨彭年、吴月亭等名师专门为其制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明代那种文人参与制陶的风气。

咸丰至光绪末年,紫砂创作上比较缺少艺术的独创性设计和构想,由于太平天国与驻守宜兴的清兵作战,宜兴的陶业受到极大的破坏,只有极少数艺人仍在坚持制壶。名家邵大亨创造了鱼化龙壶,壶上的龙头在倾壶倒茶时可自动伸出,收缩自如,堪称鬼斧神工。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紫砂器的生产更为商业化。器物上开始印有店号的标记,有“豫丰"、“铁画轩"及金鼎图案等。这个时期的名家有俞国良、冯桂珍、汪宝根、吴云根、蒋燕亭,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程寿珍、朱可心等。他们被上海的古董商人出高薪聘请专门依样仿制古代名器,仿得最多的是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的作品,几乎难以辨识真伪。顾景舟在壶艺方面的成就极高,是公认的近现代最著名的紫砂大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现出相当浑厚的气势,线条流畅,质感温润。

紫砂文化:宜兴紫砂盆艺的历史是怎样的


宜兴紫砂工艺盆,是有别于紫砂茶具功能而形成的一个大类品种,因其具备天然优良的材质性能。适宜于各种盆栽与盆景艺术,它造型千姿百态,装饰风雅悦目,历来深受园林和广大盆艺爱好者的喜欢几百年来,紫砂盆犹如陶都艺苑中的一株奇葩,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为古老陶都增添了陶艺的精美和文化的厚重。

紫砂花盆是陶艺门类中的一大品种,它的发端、发展、传承已经历了四个多世纪。作为盆栽、盆景器皿,紫砂优于瓦盆、瓷盆、陶盆、石盆及后来简易的塑料盆:它的造型装饰千变万化,艺术形态与文化品位独树一帜,彰显了紫砂盆艺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风采。紫砂花盆有明晰的实物佐证应在明代晚期与紫砂壶出现的时间相当,传承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史料记载,在明代中叶之前,民间乃至上层一般流行挂釉花盆并以均釉盆和白泥黄釉盆等欧窑产品为主。之后,因紫砂花盆的问世而改变了盆的品种结构,开创了紫砂盆栽艺术相生的新面貌。其优异性在于盆器里外不施釉,盆壁具有优良的保湿、排水、透气性而越来越得到盆艺界的青睐,这一点,直到1987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宋代紫砂陶残片作碳14理化分析,其分析数据和现代紫砂原料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完全一样。经10万倍电子显微镜放大检测,紫砂陶烧结后其原子结构呈球体形重叠排列,中间留有链式双重气孔,气孔率高达7.8%:瓷土烧结后是片状重叠排列,中间单孔,气孔率1.3%;陶土烧结后是菱形状重叠排列,中间单孔,气孔率3%,在造型、装饰上趋于多样化。有人们喜欢的素面素心、价格低廉的普通盆,也有受文人雅士追捧的造型

奇特、刻绘、泥绘、加彩、凸花等不同文字与“宜兴窑紫砂花盆明代晚期开始出现,清代前期进入宫廷”。如宜兴窑“椭圆花盆”、“委角四足花盆”、“暗刻兰花诗句三角花盆”、“凸雕夔龙花花盆”、“凸花长方六角花盆”、“三折斜方式花盆”、“夔凤纹长方花盆”、“蓝釉加彩缠枝莲大花盆”、“盂式花口花盆”、“树根式梅花花盆”、“泥绘花卉方花盆”、“泥绘松竹菊方花盆”、“花鸟三角花盆”、“凸雕山水小花盆”。这批旧藏紫砂花盆,在造型设计与装饰手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时过境迁,目前在一些有规模的如上海龙华苗圃、钓鱼台国宾馆园艺园、南京博物院及许多私家园艺园中,还能见到雍容大度、质朴旷达的明清紫砂盆古雅飘逸、厚重端庄,闪烁着耀眼的历史一页。从陶艺无国界的大背景看,它又随着明清时期朝廷与荷兰、英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欧亚国家商务交流与民间交往的开展而繁荣,紫砂花盆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在日本,被盆栽界誉为“古鸟泥渡盆”,简称“古渡盆”而名贵一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紫砂花盆出口日本。苏州盆协高级顾问杨贵生在众多花盆藏品中,有件清乾隆年间的泰国皇宫用花盆,属宜兴桃花泥珐琅彩大盆。底色翠绿,四面开框工笔山水、亭榭、凤凰、牡丹、人物等,华贵高雅,目前泰国大皇宫尚存5件。这类花盆是进入外国皇宫的实物佐证紫砂花盆在清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盆艺造型以各类方圆、筋瓤、雕塑三大造型体系自立面貌,又延伸形成数以百计、代表不同审美需求的传统风格。装饰上更是出现并形成了与紫砂壶装饰相类、并驾齐驱的争妍风格。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外提高进口限制,因宜兴紫砂器关税等诸多因素,花盆生产外销产量连年下降直至停止。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紫砂得到了长足发展。1954年蜀山陶业合作社紫砂工场在恢复紫砂壶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紫砂花盆的生产,一批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前辈艺人任淦庭(陶刻名家)、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陈福渊、施福生、谈尧坤、蒋蓉等,为推动紫砂壶、盆的发展而呕心沥血,以老带新培养出徐汉棠、徐秀棠、顾绍培、谭泉海、鲍志强、何道洪、周尊严等一大批既能制壶盆、又能擅陶刻的优秀青年陶艺家现多为大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为繁荣紫砂盆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徐汉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创作的250多个品种的中、小、微型盆,被上海盆景协会及一大批收藏家捧为盆中经典,在盆艺界给予“汉棠盆”的美誉。最近几十年来,紫砂盆与紫砂壶一样,以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优势,在人们追求不同的休闲、养生方式中越来越展现紫砂盆艺的强大活力,奠定了紫砂盆艺在传统工艺中的地位。

陶瓷文化:宜兴紫砂壶古迹龙窑现状


龙窑是一种依山坡用砖砌筑成斜坡式的弯状隧道,因为其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长龙而得名,其长度为30-70米,顶端高约12米,倾斜角为8-20度,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隧道两旁,每距1.3米开着投放燃料的小洞。龙窑是中国古代紫砂陶艺工人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

宜兴龙窑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一公元前771年),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型向龙窑演变,故窑炉在唐、宋、元、明、清均为龙窑。据考古发掘资料,唐代有宜兴涧众龙窑;宋代有宜兴羊角山龙窑,明,清时期则有宜兴欧窑。其中涧众龙窑是最古老的,它位于丁山镇涧众村,现存窑址为省级文物。而另一座可称为古董的明代龙窑,位于宜兴前墅村,是国内现仅存的两座还在烧制的明代古窑之一(令一处是广东石湾)。前墅龙窑至今仍然活力旺盛,源源不断地烧制出一批又一批紫砂新壶。

龙窑的烧窑操作,全博华凭烧窑工人的博熟练技巧,以目光华观测火焰温度物博与坯体的变化中博情况来决定,需要有非中博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中物经验中物,因中物此人们也把龙中博窑的烧窑工艺称为中物火的艺中博术博。龙窑利用自博中然山坡建造,符合火焰中物自然上升物中原理,故造价低,博物又能充分物利用余热物,但烧窑的劳博物动强度非华博常大!当物博预热中博阶段结束华物后,中博把窑顶第博物一对燃烧孔的泥垛物华掘开,两个烧窑工人对物站在窑背中博两墒中物上,物华投入燃料物!一般先烧坯体上博华部。等坯体呈桃红色转中变成鲜红色时中物,再开第物博二对燃烧博华孔,仍烧坯体的上中物部,博中而第一对燃烧华物孔则烧坯体的下部博华了。物华依此类推,逐博物渐向中物上烧去。因为烧龙中华窑只凭经验看火色物华,所以两边的工人物要经常交华中换对华物火的华物意见,使窑温博均匀,两博中边产品同时烧物博成,做到同时烧上华博一孔物中的要求!物中己烧博物好的博华燃烧孔仍华中用泥垛封好。华博并用中华黏土涂抹封闭,如此操中作一直到全窑烧成为止物,侍冷却后即可出博窑!

在新中国成立后,宜兴地区尚有龙窑近百条,每日焰火熊熊,浓烟蔽日,年消耗松材达25万吨以上,是生产紫砂壶的主力窑场。而到了现在,因为政府保护环境的原因,目前除了个别龙窑还在使用外,紫砂壶的烧制主要采用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以煤,重油或电力做为燃料,只需几小时即可烧成一窑,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成品质量也叫以前龙窑有所提高。

陶瓷文化:宜兴的两家紫砂工艺厂


现在的宜兴紫砂工艺一厂

现在的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中国宜兴紫砂一厂为中国唯一一家国营紫砂工艺厂,从1958年直到1997年制作的紫砂壶,几乎都是从宜兴紫砂厂出来的。紫砂一厂所制作的紫砂壶,原料都经过严格筛选,泥料最佳。1997年该厂倒闭,结束官方经营,改制为民营。

宜兴紫砂二厂创立于1980年,至今仍有营运生产。该厂成立时,是由一些宜兴紫砂一厂的部分工艺师过去协助创厂的,二厂所生产的产品跟紫砂一厂的作者、泥料、款式等有所不同。

陶瓷文化:中国宜兴紫砂百年历史


解放初期丁蜀陶工庆丰留影

1902年,宜兴丁山白宕窑户鲍四房和陈德隆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器店。1903年,宜兴鼎蜀镇窑户张士清,在杭州开设「张万隆」陶器店。1904年,当代紫砂名师徐汉棠、徐秀棠之父徐福康和徐锦生在宜兴蜀山南街开设「福康」陶器店,以葫芦「福康」为标记,后更名为「新福康」。1905年,赵松亭创办「艺古斋」。1909年,潘宝仁创办「阳羡紫砂陶业公司」。1910年,宜兴阳羡紫砂陶业公司和宜兴物产会生产德「海竹顶紫砂壶」、「宝鼎壶」、「传炉壶」和「大柿壶」,获南京「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窑户鲍挺钧、鲍驹昂、葛半山和周酉叔,四人合股在江苏无锡开办「信泰」陶器店;窑户鲍驹昂,在江苏无锡开办「鲍晋泰」陶器店;窑户鲍挺钧和鲍驹昂,合资在常州开办「永泰昌」陶器店。1912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戴国宝在上海新北门吉祥街创办「铁画轩」陶器店;民国初年,宜兴鼎蜀镇人吴汉文在宜兴县城开设「吴德盛陶器行」,为当时专营紫砂的唯一商号;周文伯在宜兴蜀山兴办的「利用陶业公司」于1912年成立「陶工传习所」,特建造龙窑一座,招收20名紫砂艺徒,老师由俞国良、邵云儒担任。1914年,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聘请樊均、葛翼云两人为参加美国三藩市「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宜兴陶器公司名誉经理;窑户华荫棠在宜兴丁山边开设「华万隆」陶器店。1915年,「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产的紫砂器,在美国三藩市「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二等奖;宜兴鼎蜀镇成立紫砂业公所、缸业公所、黑货业公所、砂贷业公所和溪货业行会、同时成立。窑户陈荣川,在无锡开办「陈隆福」陶器店;窑户鲍明亮,在上海独资开办「鲍信源祥」陶器店;窑户鲍增泽,于民国四年在镇江、民国十九年在南通、民国二十六年在苏州,先后在三地独资开办「鲍信盛」陶器店,三地均用同一店名。

1916年,吴汉文创办「宜兴吴德盛陶器行」;陈元明在宜兴东街开设「陈鼎和陶器店」;「宜兴利用公司」在上海豫园设立「利永陶器店」,由邵惠如负责。1917年,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宜兴蜀山成立。招聘有职员技工十七人,徒工四十多人,年产茶具、花盆、文具、罐和鼎等12万件。1920年,「利用公司」改名「利永公司」。1921年,利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用陶工传习所」,招收和培养紫砂艺徒,并建造龙窑1座。其时,宜兴鼎蜀镇紫砂生产,主要分布于蜀山、潜洛和上袁一带地区,烧造紫砂的龙窑有十座,年产达100多万件。1923年,宜兴丁蜀镇窑户高汝舟、鲍驹昂、高芝盘和沈秀林,四人合资,在杭州开办「源隆顺」陶器店。1925年,宜兴鼎蜀镇窑户邹永常,曾在上海经营铁画轩陶器店;「吴德盛陶器行」又在上海开设「吴德盛」分号。1926年,利永公司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茶具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特等奖。1927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洋瓷大量进口,充斥市场,严重影响国内陶业生产。1928年,窑户邹新谷,在无锡独资经营「邹裕大」陶器店;窑户鲍驹昂,在江苏南通独资经营「瑞泰」陶器店;窑户周谦绅,在浙江杭州独资经营「正大新」陶器店。1930年,宜兴紫砂在比利时行的「列日国际博览会」获银牌奖;窑户鲍挺钧,在江苏常州独资经营「永大昌」陶器店;窑户鲍驹昂,在江苏常州独自经营「永泰」陶器店;窑户周谦绅,在上海独资经营「益大新」陶器店。1931年,美国芝加哥举行「世界工艺博览会」中国参展作品在上海预展;朱可心「紫砂竹节鼎」为宋庆龄定购。现藏上海宋庆龄故居;「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2年,紫砂从业人员达六百多人,全年共烧紫砂器140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42万元,年产值已占宜兴陶瓷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并直接接受日本、东南亚等国订货,为近百年宜兴紫砂生产特盛的一年;紫砂名家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和范福奎创作的「云龙紫砂鼎」、「掇球紫砂壶」、「仿古壶」、「传炉壶」等,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工艺博览会」展出,均获优秀奖;窑户周谦绅,在江苏常州独资经营「恒大新」陶器店。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简称「省宜陶」,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实习工厂。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厂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1934年,紫砂、粗货、黑货、溪货、黄货五个行业,合并组成陶业公会;抗日战争前,由于日本不断提高紫砂进口关税,并在常滑等地仿制紫砂陶以及民国23年的大旱灾,削弱了人民的购买力,致使紫砂生产逐渐衰弱;窑户华荫棠在浙江杭州,经营信昌陶瓷店;李景康、张虹著《阳羡砂壶潘春芳、鲍新元、史志鹏、李芹仙、李碧芳、倪顺生、曹婉芬、吴庆安。辅导老师顾景舟收徒:李昌鸿、高海庚、沈遽华、单淑芳、鲍秀云。期间徐汉棠、鲍国勋,二人不在工艺班内;辅导老师王寅春收徒:高洪英、陈小庚、葛岳彬、江宏大、吉德宝、鲍赛芬、方立品;辅导老师吴云根收徒:史玉琴、何挺初、许慈媛、范洪泉、王月仙、谢乐仙、吴欣南。辅导老师郁洪庚收徒:徐茂棠、鲍启君。1956年又收徒:范岳林、陈宝洪;辅导老师任淦庭收徒:1954年8月:徐秀棠;1955年5月:咸仲英;8月:冯希雅。1956年10月:邵新和、王品荣、张郝棠、朱蓉娟。1958年5月:鲍仲梅、谭泉海、毛国强、任小松、以后又收鲍志强、沈汉生;是年,紫砂产量达75万件,比1949年增加2.13倍,年产值11.7万元,比1949年增加3.3倍。1956年,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成立;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11月又招收了第二批艺徒,分两个班,由王寅春、吴云根分别担任辅导员,两批共61名学员。是年,紫砂恢复出口,紫砂壶年出品量达28.2万件。1957年,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同志的接见;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27万元。1958年,大跃进开始,紫砂工艺厂先后招收近千名艺徒。为了大量紫砂制作技工,弥补师资不足,厂领导就从已经满师或即将满师的1955年的学徒中,择优充当小辅导,两人带一个班组,每个班组1015人,这些班组都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名称。跃进班由李碧芳、许成权带;红旗班由鲍新元、王亚杰带;永胜班由汪寅仙、高永君带;艺泉班由高海庚、李昌鸿带;宜兴鼎蜀镇创建江苏省陶瓷研究所;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当时有职工2067人,其中艺徒299人。并开办紫砂中学,同时选派优秀青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深造,成为紫砂行业的专门人;1958年至1959年进厂的大批学员中,涌现了一些成绩突出、日后佳作迭出,成为获有工艺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才,如:周桂珍、潘持平、何道洪、吕尧臣、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沈汉生、周尊严等。1959年,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大跃进期间,紫砂工艺厂曾分出一部分技术力量,办了一家宜兴西九紫砂厂,由范正根制坯,廖文井陶刻,陈宝洪釉炉,后因领导工作浮夸不实而歇息,绝大部分技工仍回紫砂工艺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致使产品供大于求而造成大量积压。1960年后,紫砂工艺厂压缩生产下放工人,将大跃进扩招进来的一大批农村来的人下放回农村。这些下放的工人,一部分改了行,一部分仍为紫砂厂制作乡坯,内中一些优秀者,改革开放后成为乡镇企业的技术骨干。1963年底,紫砂工艺厂的从业人员为578人,仅为1958年的28%。1965年,紫砂的年产量为109万件,比1955年增加45%,年产值72.2万元,比1955年增加5.2倍1966年,紫砂厂成立中心实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除少量供外贸出口品种外,主要生产日用陶和工业陶,以维持生计。壶底款仅盖中国宜兴印章,偶尔见有作者名款。1968年12月28日,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岁。1971年,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逐年增长。1974年,紫砂工艺厂恢复扩大研究室力量,增加了一批优秀学徒,分别由老师傅带领。如:顾景舟带吴群翔,徐汉棠带徐维明,汪寅仙带江建翔,沈遽华带葛陶中、李碧芳,吕尧臣带刘建平,徐秀棠带赵洪生、李正华、赵盘根等。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开门办学,在宜兴鼎山的省陶瓷研究所,举办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由杨永善、陈若菊和白雪石等教授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学习一年。1976年,在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据考证,其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1977年2月,紫砂名师裴石民因病逝世,享年78岁。美籍华人谢瑞华在美国策划宜兴紫砂陶艺展巡回展,并出版《I-HSINGWARE》专册,受到各界重视。1978年,刘汝醴编著,《宜兴紫砂小史》由宜兴陶瓷公司印行;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编,《紫砂陶器造型》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获国家经委银质奖、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高海庚等十九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师职称;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做示范表演;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的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的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沈遽华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以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紫砂产品出口平均单价由0.1美元增至0.5美元;10月29日-11月1日罗桂祥首次访问宜兴鼎蜀镇。1980年,紫砂的产量已达364万件,产值248.65万元,创利润68.1万元;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宜兴紫砂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多,部分乡镇也开始发展紫砂生产;周墅公社紫砂厂始建。

198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建所,主要研究紫砂产品创新换代,还有培养培训技术人员;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赴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专题讲座、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茶界人士对于宜兴紫砂茗壶的高度兴趣;10月,罗桂祥先生将深藏的476件各类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茶具文物馆。并出版《宜兴陶艺》,补充了很多赴宜时搜集到的新资料,大力弘扬宜兴紫砂文化,肯定紫砂陶艺的价值。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日本美乃美合作《宜兴紫砂》在上海与日本分别出版;詹勋华、杜洁祥主编《宜兴陶器紫砂工艺二厂井栏茶具获一等奖;一节竹段茶具获三等奖;市旅游工艺品厂的微型紫砂小壶获二等奖;6月,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名家作品展在新加坡开幕,展出工艺大师顾景舟、蒋蓉等人的精品名作300多件;8月,第三届国际展能节在香港举行,宜兴紫砂工艺五厂残疾青年夏淑君,荣获制陶国际金奖;荆溪紫砂工艺厂、江南紫砂工艺厂兴建,次年投产;梁白泉主编,《宜兴紫砂》,由文物、两木出版社出版;史俊棠、盛畔松主编《紫砂春秋》,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刘培金主编,《宜兴紫砂当代名人作品集锦》,由香港华萃公司出版;叶荣枝编,《紫壶黛墨》,由香港中华商务出版;黄怡嘉主编,《唐人工艺紫砂陶艺》,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季野主编,《紫砂陶》,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茗壶邮票特展》专册,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1992年,锦达陶艺公司、昌海手工艺仿古陶公司成立;5月,首届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幕;11月,应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邀请,徐汉棠、徐秀棠,由香港转道台湾,进行陶艺交流访问。在东海大学,由秀棠作《宜兴紫砂陶》学术讲演,汉棠作紫砂成型表演。在莺歌陶瓷产区,和台湾陶艺界进行交流、访问、座谈。这是大陆陶艺家首次访台;黄健亮、黄怡嘉主编,《紫砂款识编》,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发行;姚迁、蒋赞初、杨振亚、贺盘发、李壮大编著,《宜兴紫砂陶艺》,由台湾南天书局出版;房暗星著,《中国砂壶鉴定简述》,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茶与壶》杂志5月在台湾创刊,创办人黄汉书,社长刘浩天,由浩天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顾景舟主编,徐秀棠、李昌鸿副主编,《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钱剑华编著,《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砂艺掇英首届紫砂陶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由宜兴紫砂工艺厂编印。1993年,由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与日本陶艺家高桥弘教授共同创办的长乐弘陶艺公司成立;紫砂名师李昌鸿、沈遽华创办鸿成陶艺公司;10月,顾景舟大师11人,应台湾财团法人知远研究发展基金会邀请,赴台举办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示会,并作技艺示范和学术交流。顾景舟大师在台作了《紫砂陶史概论》讲演,会场观众热烈;10月,中国书画名家金秋紫砂艺术笔会在宜兴召开,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和宜兴紫砂五厂倡导主办。此后每年10月又在宜兴紫砂五厂,陆续举行了数届笔会;夏俊伟经过数年试制,恢复清康熙、乾隆年间失传之泥绘装饰;倪顺生解决泥色与造型、烧结难度,获江苏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李昌鸿、沈遽华伉俪合制的孔雀紫砂茶具,在山东淄博市举办的国际陶瓷艺术作品展评大奖赛,荣获大奖;吕尧臣,成为英国世界名人协会的终生会员;陈传席著,《紫砂精壶品鉴》,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黄健亮、黄怡嘉主编,《朱泥宝记》及盛和堂、鹤峰陶艺主编《壶艺宝典》,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何健主编,《紫泥王度紫砂珍藏册》,由台湾奇园国际艺术中心出版;李瑞隆著,《宜兴古陶器鉴赏》,由台湾静观堂出版;《紫玉金砂》杂志6月在台湾创刊,创办人赵宽仁,编辑黄健亮,由台湾紫玉金砂有限公司发行;赵宽仁主编,《紫砂天下创作集》,由台湾百壶轩出版。1994年1月,潘春芳、许成权伉俪访台,并举行芳权陶艺展,展出50年代到90年代系列紫砂陶艺作品一百余件,并作现场讲学和示范制壶表演;3月4月,南京博物院在南京举办紫砂工艺展,展出精品125件;5月,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揭晓,宜兴紫砂获一等奖六件,二等奖九件,三等奖7件;5月,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计一套四枚;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海峡两岸紫砂发展研讨会;8月,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在新加坡乌吉坊龙华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新加坡龙华艺术中心和浙江省文化对外交流中心主办,宜兴鸿成陶艺公司有近百件紫砂茶具精品参加展出;王建中、范建军、唐伯年著,《紫砂壶制作技法》,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陆浦东著,《五色土》,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张东兴主编,《上好紫砂器》,由台湾上好社出版;鹤峰陶艺主编,《陈国良壶艺作品集》,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墨海壶天》,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钰壶雅集紫砂壶典藏系列》,由钰壶轩出版。1995年6月,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首都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馆等五大博物馆的紫砂珍藏来台举办历代紫砂瑰宝展。并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历代紫砂瑰宝》专册;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高级工艺师谭泉海、汪寅仙、潘持平、鲍仲梅等13人参加由马来西亚中国宜兴方圆牌紫砂陶名人珍品展,参展作品共500多件;12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何道洪、顾绍培、周桂珍、潘持平、鲍仲梅、王石耕等八人,参加由台湾合成文教基金会、天地方圆杂志社主办的当代紫砂精品展,并作技术示范和学术交流;李佑任编著,《宜陶之旅》,由台湾李佑任陶艺公司出版;《墨海壶天》,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壶谱》,由台湾天地方圆杂志社出版。1996年6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因病逝世,享年81岁;《砂陶艺术1997》,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1997年9月,全国轻工总会公布:第三、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宜兴紫砂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吕尧臣、谭泉海六位名师,获此最高荣誉称号;执世界拍卖市场牛耳的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台北举行首场宜兴古壶秋季拍卖会;黄健亮、黄怡嘉总策划,时顺华、夏俊伟主编,《当代紫砂群英》,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黄怡嘉主编,《汪寅仙紫砂作品集》、《吴鸣陶艺》,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砂陶艺术1998》,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黎淑仪、谢瑞华主编,《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韩其楼编著,《紫砂壶全书》,由香港八龙书屋出版。1998年,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成立,为省工艺美术学会下属的陶艺学术组织。2003年起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合署办公,史俊棠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徐秀棠主任委员,潘持平为秘书长,并定期出版《江苏陶艺通讯》;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台北举行1998宜兴古壶春季拍卖会;景熏楼拍卖公司在台中举行1998春季宜兴古壶拍卖会;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为祝贺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吕尧臣、谭泉海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特编辑《砂艺春秋》明信片一套六张,由宜兴邮电局发行;5月,李志平厂长、汪寅仙、何道洪、吴群祥、葛陶中、江建翔、陈国良、张庆臣等人受天地方圆杂志社邀请访台;徐秀棠主编,《中国紫砂》,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吴陆康、吴达如主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由香港大世界出版;《紫砂苑学步?宋伯胤紫砂论文集》,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吴山编著,《宜兴紫砂壶艺术》,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99江苏陶艺展,展出紫砂精品180多件;9月21日,台湾发生百年大震,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紫玉金砂杂志社、埔里基督教医院联合主办;台证综合登券特别赞助;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陶艺专业委员会、台新银行协办,为期三天的《有壶同享,有难同当两岸紫砂茗壶赈灾义卖会》。共有宜兴著名陶人蒋蓉、汪寅仙、徐汉棠、徐秀棠、谭泉海、吕尧臣、鲍志强、何道洪、周桂珍、潘持平、顾绍培、李昌鸿、鲍仲梅、毛国强、王石耕等数十位名家,以及台湾各重要收藏家、业者共同捐赠了名家名作近三百件。并出版《有壶同享,有难同当两岸紫砂茗壶赈灾义卖会专辑》,为两岸紫砂文化史上留下佳话;是年,台湾嘉艺县新港乡板头村板头寸遗址,发现十八世纪初期江苏宜兴茶壶残片12片,原来分属4个茶壶;是年,英裔澳人哈澈发现1822年在印尼外海沉没的泰兴号,约有200300件紫砂壶伴出;黄健亮、黄怡嘉主编,台湾著名收藏家黄正雄《阳羡紫砂茗壶精雕特展》展览专册出版;《紫砂陶艺收藏展》,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2000年,《江苏陶艺通讯》创刊,由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出版;5月,在宜兴举办2000江苏陶艺展,参展紫砂作品240多件;9月,无锡博物馆举办阳羡古韵当代紫砂名家作品收藏展,展出紫砂精品100多件;徐秀棠主编,刘汝丰、山谷、吴山、高英姿编著,《宜兴紫砂文化业书》三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黄健亮、黄怡嘉主编,《蒋蓉陶艺》、《珍壶藻鉴何道洪紫砂艺术雅赏》、《迎春纳壶》,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古壶之美》,由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2001年5月,首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在陶都宜兴开幕;是年,瑞典海洋考古学者史坦,约有200、300把较完整的紫砂壶与更多的紫砂破片,及若干宜兴陶缸伴随其他文物出水;韩其楼、夏俊伟合著,《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氏陶艺王石耕紫砂专集》,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2002年,宜兴陶瓷行业协会成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工商大学内发现三座明代御用太监墓,内有两只紫砂壶、四只紫砂杯等文物。2003年,《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周小东、王涛主编,《陶苑掇英: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集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山谷主编,《中国紫砂大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吴山编著,《宜兴紫砂词典》,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砂壶汇宝全国出土紫砂壶、南博藏紫砂壶、成阳藏紫砂壶联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展品由全国考古发掘、国家馆藏与民间收藏的近百件明清时期的紫砂茗壶所组成。汇集的精品包括:江苏、福建、浙江、四川、陕西、山西、河北7个省份的考古发掘出土的紫砂茗壶29把,南京博物院院藏精品31把,台湾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从2000余件历代紫砂器中遴选出紫砂茗壶30把。其展品涉及地区之广、精品荟萃之多、品种之丰富、紫砂工艺之精湛,实属空前。该展同时举行砂壶汇宝学术研讨会,由耿宝昌、王莉英、张浦生等文博专家及台北成阳基金会宋信德、黄健亮等人参与。首日并由黄健亮于南京博物院讲厅发表说孟臣壶学术讲座。该展并于10月30日移师浙江省博物馆精品展出;南京博物院、台北成阳基金会合编《砂壶汇宝》展览专册,由香港王朝文化出版;黎淑仪主编,《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徐秀棠、山谷主编,《紫砂泰斗顾景舟》;徐秀棠主编、潘持平副主编,《景舟壶艺流别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编,《紫砂壶》由台北典藏艺术家庭公司出版;《紫砂苑学步宋伯胤紫砂论文集》,由台北成阳基金会赞助,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宜兴紫砂制作工艺被列为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无锡市博物馆、宜兴市文管委和宜兴市陶瓷博物馆组成的宜兴市古窑址联合考古队,对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古窑址进行试发掘,共发掘面积334平方米,出土各类陶、瓷标本万余件。堆积层次厚达11米,断代尺规基本确立;紫砂款识品种齐全,名家款识层出不穷;明代紫砂初见端倪,可望解决起源问题。宜兴市古窑址联合考古队队长杭涛透露,2006年发掘重点将集中于明代地层和早期窑床上,发掘规模也将较去年成倍扩大,力争申报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