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紫砂与竹

宜兴紫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因为植根于江南阳羡,有历代文人的密切参与,使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人文雅趣。竹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历来受到文人激赏,宜兴又有竹海之称,故紫砂艺术与竹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因四季常青,人们把松竹海并称岁寒三友;又因竹竿挺拔、刚直不阿而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竹与大众密切相关,竹制品是生活必需品,竹刻、竹编是悠久的民间工艺美术,竹文化也是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有梅开福贵,竹报三多竹报平安之说。总之,竹文化对文学、绘画、园林、音乐、宗教以及工艺美术有深远的影响。宜兴与紫砂艺术与竹文化联系密切。

竹是紫砂花货重要的创作题材,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塑器的一大门类。有以一节竹筒造型成壶的,如竹段壶,即以一段竹筒为壶身,竹枝为嘴、把、钮,并贴以竹叶数片,简洁巧妙,已成经典。以竹入壶的另一种做法是光货壶体上用竹枝、竹叶做嘴、把、钮等壶的附件,如小型竹节壶、珍竹提梁壶等等。总之,竹是紫砂创作的重要题材,以竹造型是紫砂造型艺术的一大手法和组成部分。

以竹饰壶,把竹文化与紫砂相结合,让人在品茗玩壶时,品味竹的潇洒飘逸,虚心劲节,壶、茶、竹融为一体,美哉美哉!

精选阅读

西关民俗文化与紫砂文化


西关与宜兴紫砂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北宋时西关已产陶壶,与宜兴紫砂壶都曾远销国外。而荔湾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十三行也曾成为清代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茶叶和茶文化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带动了紫砂文化在西关的流传和兴盛。清代时两广盐运史潘仕成在荔枝湾筑海山仙馆,聚名人雅士品茶赏壶,其时潘家就已画图出样在宜兴定制紫砂壶馈赠宦官宾客。

紫砂文化和茶文化在西关的不断传承和发扬,主要体现在西关人都喜爱用紫砂壶泡茶。用壶泡茶、怡情养性,已经成为广州百姓生活的独特画卷和西关人家的民俗风情。西关人对收藏玩赏宜兴紫砂壶更是情有独钟,风气自古及今,流行不衰,故有“紫砂壶源于宜兴,藏于西关”之说。西关的源胜工艺街、古玩城是全国最大的宜兴紫砂壶经营集散之地之一,每逢周末、节假日,前来买卖、猎藏紫砂壶者,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正是由于西关文化与紫砂文化的独特而深厚的渊源,以及紫砂壶艺术表现的丰富多彩,用紫砂壶为载体来宣传西关文化,展现荔湾现代化商贸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成就,就成为荔湾区开发西关风情紫砂壶(十八式)文化品牌的初衷。从2001年初开发以来,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收藏界的追捧。西关风情紫砂壶(十八式)集紫砂壶制作众家之长,偶合了清代曼生十八式紫砂壶的款数,具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西关风情十八式,每一款造型都精心打造,在传统壶形上创新,达到了文通气贯、形神兼备、形意统一、内敛外现的妙境:荔湾如意壶四平八稳,荔湾得胜壶小巧玲珑,荔红石飘壶古朴旷达,锦绣掇球壶鲜艳夺目,西关碧玉壶展唐代仕女丰腴之美,荔湾宝鼎壶现汉代武士力拔山河之势……

每一款设计都深刻融会了西关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有禅宗初祖达摩西来登岸的西来初地,又有见证清代广州对外贸易繁荣兴隆的粤海关大楼;既有昔日荔枝湾如诗似画的旖旎风光,又有西关大屋趟栊门满洲窗的眷恋情怀;既有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名园胜景,又有新年贺岁喜庆吉祥的风俗民情……可以说,十八式作为一个完整的紫砂壶系列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紫砂收藏珍品。

紫砂文化:紫砂造型艺术与民族文化


宜兴紫砂以其千姿百态的迷人姿色,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千百年来蜚声海内外,获得了可贵的声誉。宜兴紫砂展示了陶瓷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宜兴紫砂的美,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工艺的相互结合中,通过器皿的造型艺术与砂土质地美来显示紫砂器古朴而雅的形象美,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和艺术欣赏。

一紫砂造型与诗书画

宜兴紫砂自北宋以来,除了继承已有的成就外,根据时代生活需要、文化发展特色以及工艺美术水平,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品种。至明代,宜兴紫砂的发展得到更多文人学士的参与,成为士大夫阶层饮宴斗茶之高雅名器。宜兴紫砂逐步溶集造型、泥色、金石、书画、雕刻诸艺于一身,与诗、书、画相结合,以其独有的艺术语言,较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在观赏中悟出大自然的美景在紫砂壶上的展示,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喜欢亲笔书画、镌刻定制,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为陶艺中的瑰宝。

古时茶馆有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的业联,艺人从中寻找创作题材,设计了龙团壶。玉润珠圆的壶体下8朵云纹为足,以龙头为壶嘴,龙尾成壶把、而整段龙体好似隐藏于深潭清泉之中。壶体上还篆刻活水煮龙团5个字,在凝结凝练的造型中表达诗情画意,通过作品的内涵留给人们欣赏和玩味的余地。

二紫砂造型与大自然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自然界给予紫砂造型艺术以丰富的课题。不少紫砂艺人以诗人般敏锐的心眼,善于在创作中利用偶然的掌握大自然中鱼、鸟、水、云等物像的象征符号,巧妙的融置于紫砂形体之中,把自然之魂与艺术之魂交织在一起,成为超越实体界的隐喻之美,饱含艺术情趣。

比如,竹子是紫砂造型中的不朽题材,要突破先人的造型艺术,赋予新的情趣和感官则是大家的追求。顾绍培制作的高风亮节壶把潇潇翠竹的神韵溶如紫砂造型之中,坦然如洒脱健壮的男子汉。把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碟的情棕跃然壶上,引人遐想,发人幽思。

大千世界,洋洋万物,可以激起创作的狂热,涌动的流水、散具的云团、断岸的危岩、灵性的生物都可以从紫砂土的塑造中追求超脱的神秘,在火的升华中蜕化出活泼跃动的生命。李碧芳创作的绿水浪壶,想个形态仿佛是一朵拍岸的浪花,亲吻着礁岩,沐浴着春光,应顺着潮流。壶用绿泥制作,铺砂装饰。壶盖的滴子是一朵越出水面的浪花,界于似像非像之间,静中有动,体现流水的原始混沌中那难以言表的美,有气势、有力度。这就是紫砂造型中所追求的文化艺术效果。

三紫砂造型与民间工艺

宜兴紫砂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博采众长。集我国民间工艺文化之大成,把木雕、漆器、玉石、石刻、镶嵌、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的技艺,熔古铸今。宜兴紫砂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在造型艺术中通过借鉴其他民族工艺文化,来更好的反映紫砂陶淳厚、古朴、典雅的东方民族特色。

鲍仲梅制作的宝鬲壶,就是借鉴古代陶鼎的形象,构思而成,通过银丝镶嵌装饰,重新塑出一个似鼎非鼎的茶具,在厚实稳重的外型上让人得到雄浑古朴的感受。这壶在古典、象征、立体中显示出混沌而清明,抽象而具象的形体。在反朴归真中赋予新的意义。这把壶于1987年5月收藏陈列于北京中南海紫光阁。

又如何挺初的蟹篓茶具,吸取竹编、玉雕、镂刻和陶型技艺,融为贯通。这套茶具以江南渔民的蟹篓为题材,壶体竹编纹饰,壶盖雕琢成镂空的蟹篓盖状,上面爬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蟹,成为一幅立体的蟹趣新颖感,体现出紫砂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相互依存的渊源关系。

我认为紫砂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独字,即独具风貌、独具匠心和独辟蹊径。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其他文化艺术,区别你、我、他。紫砂造型艺术在体现我国陶瓷文化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按照艺术的规律与方法,在构思和制作中表现宜兴紫砂所独有的风格。

现代紫砂艺术是通过现代人去感受,去联想的。同一事物,因人而异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比如,以梅花为题材的紫砂工艺品,也许有的人感到寒冷凄苦;有的人领悟到恣肆生机;有的人感到争芳斗艳;有的人品味到孤芳自赏。所以我们要力求紫砂造型艺术迎合现代人的各种审美要求和情趣,把一切寻常的东西成为独特的美。宜兴紫砂造型一般讲求对称和平稳。而有些人喜欢在无对称中寻找美的意境,在夸张中寄托写实的内涵。张守智教授与汪寅仙高级工艺师合作的曲壶,把几何形体造型表达的至善至美。此壶呈提梁款式,吸取蜗牛壳旋曲趋势,线条清丽而有不失流畅和端庄,使紫砂壶在形体的变幻中脱俗得趣,注入艺术魅力。

宜兴紫砂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逐步成为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一代紫砂艺人必须要新观念,超越自我,去开拓和展示紫砂的丰富内涵,使这颗华夏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紫砂文化:紫砂与茶的文化艺术融合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茶具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紫砂壶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收藏品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