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康熙釉下三彩瓷欣赏

釉下三彩,又称釉里三彩或釉里三色,是清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技法于同一器身,先在素胎上刻划花纹再加彩提亮,故烧成后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

康熙一朝瓷业精进,上承朱明诸窑菁华,下启雍干御瓷之先声,是为中国陶瓷史上官民窑业全面辉煌的时期,其间发明创新甚多,特别康熙十九年之后有清一代官窑重新恢复,在能工巧匠的诸多努力之下,窑业技术高超,许多旷世名品遂应运而生。釉下三彩则是当中著名的一例。

在工艺上,它是对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突破,通过在钴蓝和铜红以外添加了一种豆青色,增强了器物的色彩层次。釉下三彩瓷器,纹饰部分一般先以剔地法雕出轮廓,再上色,往往主题纹饰用青花、釉里红来表现,辅助纹饰中施豆青釉。

在釉里三彩器中,价位的也是康熙时期所烧造的。釉下三彩是在瓷坯上以蓝、红、豆青三色描绘图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

但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因三种彩料对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而使其烧制成功极为不易。

钴料的发色如果要达到理想效果,温度需要控制在1300度左右,铜红要1200度才能达到艳丽,豆青的颜色大致在1000度左右。不同温度下的三种颜色,需要一次性烧成,而发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极为困难复杂。

并且这三种颜色不是平涂的,是在素坯上先薄意雕刻,把纹饰雕出来,所以它在烧造之前,比普通的瓷器,例如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又多增加了一道工艺。清代康熙釉下三彩因烧造成本和技术难度极大,故烧造量并不大,传世品更是少见,而采用高浮雕刻手法的更是极其罕见。

清康熙时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自1996年以来,近十几年中国拍卖行所成交的康熙釉下三彩瓷器不足四十件。

小编推荐

古代瓷器:邛窑唐代三彩瓷欣赏


图1唐三彩水盂

图2玻璃绿釉水盂

图3唐三彩执壶与水注

说起四川古陶瓷,必然首先想到邛窑,因为它是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古陶瓷窑。而且以邛崃十方堂窑为首,加上都江堰玉堂窑、成都琉璃厂窑、乐山荻坪山窑、雅安芦山窑、遂宁龙凤镇窑等等,组成了庞大的邛窑系。

从隋代开始,邛窑以其创烧的乳浊绿釉、铜红釉、釉下多色彩绘瓷和高温唐三彩而统领大西南陶瓷业700余年,给后世留下许多高古陶瓷珍品,其中,高温唐三彩就是邛窑留给我们的美轮美奂的奇葩。从图1的几件邛窑高温唐三彩水盂不难看出,色彩艳丽、釉面闪光多细片、修胎精细、胎体轻薄、形似金器这些正是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主要外在特征。为什么它们历经一千多年仍靓丽如初?这就取决于它们的内在特征了,其秘密就在釉和彩料的配方中。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邛窑这种透明玻璃釉彩的成分如下:

透明绿釉:二氧化硅59.91%,三氧化二铝10.11%,三氧化二铁2.56%,二氧化钛0.73%,氧化钙17.52%,氧化镁4.27%,氧化钾1.54%,氧化钠0.32%,氧化锰0.47%,氧化铜1.48%,五氧化二磷1.87%.透明黄釉:二氧化硅59.92%,三氧化二铝10.76%,三氧化二铁2.96%,氧化钛0.72%,氧化钙16.54%,氧化镁4.50%,氧化钾1.38%,氧化钠0.43%,氧化锰0.37%,氧化铜0.08%,五氧化二磷2.34%.由于邛窑高温唐三彩不含氧化铅,无泛铅现象,烧成温度达1100℃以上。这样大大增加了釉彩的化学稳定性,因此可以作为各种高档实用器,以替代需求剧增的金银器,所以邛窑唐三彩器型多为仿金银器型,依型断代要参照金银器才行。许多带足圈、甚至高足圈的邛窑三彩器,是唐代、最迟不晚于五代的制品。

图2的唐代高温玻璃绿釉水盂胎白、釉翠,润如宝石,很有视觉冲击力。它呈略扁的球状,体态优美。水盂、砚、洗、水注或砚滴等文房类器物是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一大门类,这类器物大都小巧玲珑,漂亮可爱,加之无铅无毒,令人爱不释手。图3的唐三彩执壶与水注,用作酒具和文房用具。它们色彩浓艳,由黄、绿、褐等多色组成。虽然胎体褐红,但厚厚的白色化装土形成了白色衬底,使得色彩格外鲜艳。图4-1、图4-2的唐三彩花口折壁洗体态灵动,色彩艳丽,给人以流光溢彩之感。这些高温唐三彩文房用具与珍玩,恐怕不是为一般百姓所制作,而是为因安史之乱而入川的高官显贵、财主富商或文人墨客专门制造的。从出土情况来看也能说明这一点,邛窑高温唐三彩几乎都出土于成都和邛崃城市中心地带,其他地区很少发现,即使在邛崃十方堂窑址高温唐三彩标本也很少见,而邛窑其他产品却分布很广,遍及四川盆地、西部周边省份及长江下游地区,这说明当时邛窑高温唐三彩的供应范围十分狭窄。邛窑高温唐三彩往往跟乳浊绿釉瓷分布在同一地层,烧造年代主要是中唐到晚唐时期,可能延续到五代。众所周知,唐代有过两次皇帝入川,因避安史之乱唐玄宗于公元756年10月入川,在川呆了一年零两个月;124年之后的公元881年,唐僖宗避黄巢起义入川,并在川达四年之久。很可能正是这类重大事件给邛窑带来了烧制高温唐三彩的契机。邛窑高温唐三彩体现了邛窑兴盛期的烧造水平,是邛窑的代表作之一。

图4-1唐三彩花口折壁洗

图4-2花口折壁洗底部

图5唐三彩五足炉

图5的唐三彩五足炉足部为兽头状,增加了几分神秘。唐宋时期香炉不但用于敬佛、供祖、驱邪、避灾,而且还普遍用于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的香道。已故台湾著名学者刘良佑先生对香道研究极为精细,当他看到唐代邛窑有许多精美香炉时,曾不禁发出唐风香韵如此盛行的感叹。也许正是香道的盛行,造就出唐宋时期那么多的文化巨匠。图6-1的唐三彩净瓶式香具黄地绿斑,彩色靓丽。它的造型很是奇特,外形像净瓶,腹部有对称的两个穿孔,而且从图6-2的底部图可以看出它是无底的。这种奇特的造型用意何为?它是香薰上半部还是香插?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图6-1唐三彩净瓶式香具

图6-2香具底部

图7唐三彩玩偶

图8唐三彩胡人骑狮

图7的唐三彩玩偶和图8的唐三彩胡人骑狮都是优秀的捏塑作品。头部用模具成型,周身用手捏塑,组合后再加以刻划,通体施高温透明玻璃釉,十分生动传神。由于釉中不含铅,无论作为案头观赏还是儿童玩具,都不用担心铅毒。图8骑狮的胡人长衣小帽,似中西亚人模样。图9的玻璃绿釉胡人顶灯形灯座釉面极为光亮,图10的唐三彩胡人顶灯形灯座则色彩丰富。二者的胡人都是深目高鼻,长发披肩,穿着极少,似南亚人模样,跟图8骑狮的胡人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当时四川不但通过北方的丝绸之路跟中亚、西亚有经济文化往来,而且还通过南丝绸之路跟南亚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胡人形象威武,像位大力士。这样豪华的灯具恐怕不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

图9的唐三彩蹲式龙不但高达37厘米,而且塑造和雕刻细致入微。一条蓄势待发之龙蹲坐在一个圆形器盖上,龙首高昂,充满皇家风范。龙体中空,底部的圆孔与张开的龙嘴相通,看来它是一个大型豪华香薰的上半部分。能够使用这种顶级香具的人其社会地位恐怕非同一般。迄今为止,这样的龙饰器物仅仅发现这一件。

图9唐三彩蹲式龙

图10-1甘肃发现的邛窑唐三彩海棠杯

图10-2海棠杯顶视图可看出三芝麻钉痕

图10-1、图10-2是最近甘肃发现的四川邛窑高温唐三彩海棠杯,不但在金光闪闪的底色上绘有鲜艳的绿斑、褐斑,而且还在内表面九块斑彩处压制出九个花纹,图案为花朵、飞鸟、枝叶、果实等。这是一件邛窑唐三彩精品。如果仔细观察图10-2的中央部位,就会发现有三个均布的小圆点,这是三芝麻钉的支烧痕迹。除了这三点之外,整个器物满釉。许多邛窑高温唐三彩碗、盘、杯等都采用这种支烧方法,而且不少是覆烧。邛窑在唐代就大量采用匣钵、温标、三芝麻钉、覆烧等技术手段,显示出邛窑技术的先进性。

图11三芝麻钉支烧窑具

即使在四川,除成都、邛崃以外,很难见到邛窑唐三彩的影子,为什么它却在甘肃现身?是否跟唐肃宗李亨于756年在宁夏灵武即位有关?虽然这难以知晓,但这至少表明在唐代四川通往西北的蜀道并不是难于上青天,在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北大漠的文化营养。邛窑陶瓷文化无疑是伟大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瓷器: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釉下彩饰

壶类

长沙窑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黄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酱釉执壶

长沙窑酱釉提梁壶

长沙窑铜红彩斑壶

长沙窑褐绿彩条纹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斑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葫芦形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执壶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烛台类

长沙窑绿彩贴塑镂空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狮子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瑞兽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摩羯形烛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铜官镇一带,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创烧年代可上溯到初唐,晚唐时期达到鼎盛,五代末期由于洪水泛滥而衰落,烧造时间持续300多年。

长沙窑对中国陶瓷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烧了高温釉下彩瓷,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

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代表性器物;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捞出各种文物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器约56500件,器型以碗盘为主,其次为执壶。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制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也为确立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心窑场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近几十年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长沙窑常见器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动物塑件等玩具;装饰技法主要为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形式;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

长沙企业家吴越坚先生,多年来收藏了种类丰富、品级很高的长沙窑瓷器,藏品几乎涵盖了长沙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精品代表着唐代长沙窑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唐代彩瓷迷人的艺术魅力。

本博从装饰技法的角度,以吴越坚先生的藏品为主,间以上海世华艺术馆、浙东越窑博物馆的藏品,按釉下彩饰、釉下彩绘、诗文器、青釉器四部分。

1234下一页

康熙素三彩瓷器的欣赏与鉴定


图一 清康熙-黑地素三彩花卉纹方瓶

图二 清康熙 素三彩海兽纹碗

图五 清康熙 素三彩镂空锦地梅花寿字纹香薰

文 李知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康熙时期釉上彩瓷器中有一种生产数量不多,艺术上文静典雅的瓷器,叫素三彩。大家熟知康熙五彩绚丽多姿,驰名中外,而素三彩作为康熙的彩瓷之一,虽然用彩方面没有五彩那么丰富,但它在清朝宫廷用瓷中地位很高,非同凡响,这主要是由于素三彩精细的工艺和高雅的艺术品位。什么叫素三彩?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上低温彩瓷器,绘瓷的彩料以黄、绿、紫彩为主,还有白彩和墨彩。底色釉有白釉,即“白地三彩”;黄釉,即“黄地三彩”,黑釉,即“黑地三彩”;紫色釉,即“紫地三彩”等等。素三彩瓷要二次烧成,第一次烧素瓷,已成型好的各类器形要用1250℃以上的高温烧成,画成彩画以后再以850℃~950℃的高温烧彩。素三彩以康熙御窑厂和景德镇民窑中部分高级作坊生产的作品最佳。在用彩上,素三彩不用红彩,故和五彩区别开来。

素三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一个“细”字。胎体细,制胎原料配制和锤炼的各道工序特别严格。器物做得比较薄,又精巧,但没有任何厚薄不匀或变形的现象,胎体各部分厚薄的处理很和谐完美。为了保证绘瓷艺术的效果,保证胎体表面的细润,坯体晾干以后要施釉,器物里外壁均施,而在要作画的部位(大多数在外壁),将釉层细细地刮掉,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坯体泥料细微颗粒之间多少都有些孔隙,釉的微粒更细,可以将这些孔隙填实,使坯体更加细润。素三彩的釉属于SiO2-PbO系为基础的釉,品质也很良好。白釉是和瓷器一道烧成的高温釉。黄地、紫地、墨地等釉色属于低温釉,是画彩画时在花纹周围铺上的。素三彩的精细还表现在绘画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素三彩山石花卉纹盘,洁白的盘体中央以遒劲的笔力、精细的线条画出苍古的山石,墨彩皴点石头层层披露的斑斑表层,清淡如水的浅绿和略深的翠绿渲染出石头饱经岁月沧桑而又坚韧的质感。山石背后的牡丹花、翠竹、小花、野草,画得很细。牡丹的主干和旁枝,双钩填绘,填以紫色,笔力如拗铁。牡丹花和叶画得都很细,有的线条细如发丝。有的素三彩瓷器为了绘画形象和用彩准确,保证花纹内容布局和设色的严谨,在釉下胎体上还用针一样的工具线刻花纹的轮廓。烧成后在釉上沿轮廓线用色料作画。彩料的配制上,原料研磨精细。素三彩釉上彩画的各种色彩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粉彩那样凸起凹下的层次之分,用手抚摩画面细滑。这就是胎细、釉细、绘画细、彩料细,工艺的精细提高了瓷器的品质。

康熙素三彩用彩的种类比同时期的五彩少一些,最突出的是不用红彩。如前面举的康熙素三彩山石牡丹纹盘,牡丹叶用的是深沉透明的老绿色,大小不同的朵朵牡丹有的繁盛开放,有的刚刚绽开,有的含苞欲放,用墨彩勾画、点蕊,淡黄、淡绿描绘花瓣,酱紫色描绘粗干细枝和硕大山石的背沿部分,全幅画没有红彩。在整体洁净的白盘上黄绿紫色画出的花纹豪纵爽朗,花蕊纷披,感官上清韵幽逸,苍凉多致。

康熙素三彩镂空锦地梅花寿字纹香熏,在体现素三彩瓷器的细、素特点之外,还体现出淡的特点。这件香熏高16.3厘米,直径为18.8厘米,六方形。每一面在正中长方形壁面上镂空出由弧线组成的图案,顶面中央是一个钱纹图案,外侧有菱形、半圆弧形图案。在洁白胎体上每一面以较深的绿色铺地,用墨彩画锦缎纹,上下左右中心是白色圆形,用很细的双线勾画篆书寿字。镂空的部位图案形实体上,淡绿铺地,墨彩点色,画出数朵梅花,梅花有淡黄色、淡紫色。香熏的每一面交接处为白色。花纹中无论是梅花还是锦纹都很细腻,用彩不多,只有白、黄、绿、紫等种,各种颜色都很浅淡,让人在“淡”中品味到康熙釉上彩的新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一件黄地素三彩攒盘,由17个小盘拼成,外圈各种形状的小盘12个,第二圈为4个规规矩矩六边形盘围成,中心一个六方形小盘。每个形制特异小盘可以独立作碟子使用,拼对起来是一个十二边形的攒盘。今天酒席宴会上的大拼盘的情趣和它一样,这是清朝宫廷、达官显贵和富有之家招待客人的实用器具。每个小盘,有规整的平折沿。沿面敷紫釉,与其他盘相接处,棱角分明,以白彩画三分之一朵梅花,拼对完全时这些地方就是盛开的一朵白梅花。每个小盘的腹壁绘黄褐色釉。盘底以淡绿铺地,墨彩勾画梅花的苍老枯干的瘦枝,涂绘淡紫色,白彩绘梅花朵朵,绽开枝头。整个攒盘画面精细,彩素,色淡。素三彩瓷器这个品种和色彩浓烈,用彩多样的五彩和层次分明、妩媚娇艳的粉彩相比真是淡淡的妆,纯纯的情,展现出素静高雅的风姿,所以在瓷器釉上彩的品种中独树一帜。

清朝开国的几个皇帝及其统治集团很注意学习汉人的传统文化,以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网罗大批有学问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从皇帝皇后嫔妃到王公大臣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如顺治、康熙及其以后的雍正、乾隆都能用汉文写字吟诗作画。他们的文化素养影响到人们在生活上喜爱高雅的素三彩瓷器,能够品味到素三彩的平和气氛,享受到它典雅的艺术情趣。一件瓷器花纹太多,太拥挤,用彩太浓太艳太刺激反而降低了艺术的格调。所以康熙素三彩瓷器能取得比较高的艺术成就,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到清朝中晚期走上腐败没落道路以后,素三彩的艺术水平也逐渐败落了。

康熙素三彩瓷器后世有赝品出现。有的仿得很精细,猛一看很像,但仔细推敲,有以下几方面易露出破绽:一是似是而非,赝品细不到康熙素三彩的程度,尤其用手抚摸彩绘画面会有不细腻的感觉,底足露胎部位刺手,就像摸到细砂纸上一样。二是彩绘不够细,表现在画面施彩的部位高起。三是线条没有真品流畅,敷彩也比较死板,尤其有釉下线刻花纹的部分施彩很拘谨。真品虽然有釉下线刻花纹轮廓线,但施彩比较随意,有的彩色往往越出轮廊线,显得很自然,花草树木都很生动。四是素三彩的彩色相当多,但比不上五彩和粉彩,强调一个雅字,赝品配不出,或把握不好其中的分寸,色彩不正不纯不雅。这是真品和赝品的主要区别,也是鉴定真伪的要点。

明清瓷器:康熙素三彩瓷器的欣赏与鉴定


一是似是而非,赝品细不到康熙素三彩的程度,尤其用手抚摸彩绘画面会有不细腻的感觉,底足露胎部位刺手,就像摸到细砂纸上一样。二是彩绘不够细,表现在画面施彩的部位高起。三是线条没有真品流畅,敷彩也比较死板,尤其有釉下线刻花纹的部分施彩很拘谨。真品虽然有釉下线刻花纹轮廓线,但施彩比较随意,有的彩色往往越出轮廊线,显得很自然,花草树木都很生动。四是素三彩的彩色相当多,但比不上五彩和粉彩,强调一个雅字,赝品配不出,或把握不好其中的分寸,色彩不正不纯不雅。这是真品和赝品的主要区别,也是鉴定真伪的要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