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民国时期著名的紫砂商号——铁画轩紫砂陶器店

铁画轩款识铁画轩店号为民国二年设在上海经营宜兴陶器的一家公司,创办人戴国宝,曾是制瓷名手,他以铁针在瓷器上刻画花纹,故公司名为铁画轩。铁画轩早期茶壶印款一般为刻款,竖写铁画轩三字。刀法讲究老辣,楷书行书皆有。其后分为大壶印款、小壶印款二种。大壶印款壶底钤大方章或大圆章阳文篆书铁画轩制,小壶印款壶底钤长方小章阳文楷书铁画轩制。壶盖、把有制壶者印款,店东印款为戴氏方印,他也自署玉屏及玉道人。紫砂器均署刻玉屏生或铁画轩款号,楷书行书皆有。铁画轩出品的紫砂器,在宜兴蜀山、潜洛一带定制坯件,请名工刻字。长期为铁画轩提供坯件的有:陈光明、吴云根、王寅春等人,陶刻名工有邵云如等人。

该紫泥椭圆盆,刻字刀法流畅,刻画大气美观,落莲生款。莲生,戴湘明,铁画轩创始人戴国宝之子,大学毕业后继承父业。在其经营时,铁画轩所定制的紫砂壶、盆皆署莲生款。

铁画轩制款朱泥蒲包口长方盆

此盆采用朱泥烧制,泥料细腻,皮色红润。口沿平面长方,平唇口,沿面外展。束颈,其下转折成圆肩,腹部俞下急收,平底下四角有矮足,显得敦厚沉稳。底部印有铁画轩制四字款,清晰可辨。整器上方下园,柔中带刚,为民国时期铁画轩所制之大器精品。

铁画轩彩泥柿蒂壶

铁画轩制款紫砂羲之水注

水注以紫砂燒製而成,造型为王羲之靠树倚卧。羲之束发,头戴皮弁,唇髯下垂。身着宽袍儒裙,左手倒持羽扇,斜倚在树根上。羲之右手下有鹅一只,身旁树叶丛丛。树干上开有两孔,一孔用于装水,一孔用以注水。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民国时期著名的紫砂商号——艺古斋/复兴窑


艺古斋款寿桃壶,其壶式古朴奇拙,盖内钤寿珍印记,底钤艺古斋印款,壶身铭刻:饮之益寿更延年,东溪。

贡局款朱泥三足水平壶,盖沿刻款贡局。此种容量小、宜泡养、宜观赏的朱泥小品在粤中盛行,朱泥色泽红润,包浆温润敦仆,美感十足做工精巧,泥质细腻者,实让人爱不释手。

朱泥材质细腻,水平壶式,容量稍大,胎薄工精。盖墙上有楷书老贡局刻字,贡局是清末外销泰国的宜兴紫砂壶上常见款识。晚清外销泰国的壶式基本为光素简洁造形,然而做工精巧,比例得当,大多数出自当时优秀紫砂艺人制作,是宜陶又一珍品。受潮汕功夫茶的影响,朱泥小壶在南洋新、马、泰盛行。史载,光绪年,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在宜兴订制了一批紫砂壶,壶底印有泰文拉玛五世印记或楷书贡局等字款,壶盖和壶柄偶有陶工名款。这批精致的砂壶除泰国宫廷和皇族自用外,拉玛五世国王亦赠于泰国一家皇家寺庙使用,订数不多,颇为珍贵。

此壶以青灰砂制成,胎薄工细,壶流、壶盖口沿、壶钮、壶把及三圆珠细足,都刻意制作细巧,以凸显壶身的张力和饱满。盖墙上有楷书贡局刻字。这类砂壶外销至泰国后,根据当地人的审美意趣,往往施以高水平的包镶和磨光,包镶手艺细薄精巧,磨光至光可鉴人,具有浓的异国情调。此壶属外销泰国的精品小壶,国内市场少见,极具收藏价值。

此壶为七孔直流,优质段泥而制,壶身水磨抛光,壶上为原装铜提梁。此类作品为清末民国时期销往国外之物。

十九世纪初,宜兴朱泥水平壶已外销南洋诸国,移居南洋的华人亦输入饮茶文化,尤受泰国富商的钟爱,与中国经贸来往频繁。万丰、锦堂发记、福记等陶肆名店,均为贡局订制砂壶,故壶底为商家记号,贡局二字在盖内。亦有将朱泥壶给以包金、包银、包铜,使形色华丽尊贵。典型的泰国镶包工艺,深受皇家贵族的钟爱,在泰五世皇宫博物馆至今藏有颇多的贡局朱泥壶。

陶瓷文化:清末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调色盘


潜陶刻调色盘

纵观历史,没有文人的推波助澜,紫砂器不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古代,文人是时尚风潮的风向标,君不见《三都赋》一出洛阳纸贵,国色天香一出,家家争购牡丹。科举时代当官的多是文化人,官员爱什么下属便会跟风,所谓上行下效,所以说文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具体到紫砂器上,一代名匠时大彬是受了陈继儒等文人的影响开始制作小壶,许多紫砂名师受到文人熏陶而制作出典雅的作品,清中期的陈曼生更是亲自操刀,从设计到制作全程关注,并带动一大批人研发创制,现当代也有许多文人书画家参与着紫砂的设计与制作。紫砂器中,文房用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分类,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也最多。

紫砂调色盘在晚清民国时期十分流行,这件带盖调色盘,通高8.4厘米,口径18.6厘米。紫砂胎,内部筑墙分隔数个区域,内面敷白釉,圈钮内和底部圈足内亦敷白釉。内面敷白釉一是美观,二是实用。紫砂泥料具有气孔,有吸水性,颜料如果直接接触紫砂容易渗透进去,既不好看也影响后期使用,涂敷白釉后,釉层的密度大,颜料就不易渗入,调色后也易于清洗。这件调色盘由于年代较久,颜色已浸入釉中洗不净了,也算是历史留痕吧。

文房用品一般都制作精细,装饰也雅致,写文作画时可起到助兴作用,文人在这方面是很讲究的,那一时期的大书家、大画家大约都用过这类文房用品。此盘盖面上陶刻花鸟诗文,刻工极为娴熟,潜陶。我们以前曾经介绍过潜陶的刻绘作品。潜陶是艺名,本名为邵宏俊,清末民国时期宜兴潜洛人,15岁拜著名陶人陈柏亭为师,名师出高徒,艺成后被多家著名陶器商号聘为技师,抗战时期有日本人慕名找他刻绘紫砂,潜陶耿直有义气,不肯服务于侵略者,遂招致毒打,于1942年病逝。

盘上诗句故人鸡黍自情深大有深意。鸡黍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原指以丰盛的饭菜款待客人。古人所说的黍又称稷,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子实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可以酿酒,也可以做糕饼汤羹。《后汉书》中有鸡黍之交的典故,说的是范式与张劭两人本是同学,后来范式返乡,分别时与张劭约定两年后的某天将去张劭家里拜望。两人此后无联系,快到约定的日子,张劭禀告母亲说范式将来拜望,请母亲做待客的准备,母亲说分别了那么久怎么知道他一定会在约定的时间到来呢?张劭说范式很守信用,说来就一定会来。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如约而至,张家杀鸡煮黍备酒款待范式,成就了鸡黍之约一段佳话。

大诗人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中也有这样的场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故人相见,把酒言欢,丰盛的菜肴显出主人一片热忱,明媚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友情深厚,这次相聚还未结束,已经说好了下次再见的约定。古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不同地区的朋友之间聚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这份不容易所以格外珍视珍重,不仅在物质上尽己所能力求丰富,更注重精神上的交流和默契,不像现在有些酒肉朋友,完全是为了吃喝而聚,酒肉吃了无数,谈话内容却颠三倒四全无新意和长进,最后精神没半点提高,反而吃喝成了三高,这些人与古人相比,真是枉度人生。

民国时期的陶瓷如何鉴定?


陶瓷工艺的诞生来源于我国,陶瓷文化的传播也是我们,我国是历史长河中陶瓷文化的枢纽带,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从发现到发杨再到现在,我们始终也依然在陶瓷工艺方面走在前列,关于陶瓷的鉴定我们是有资格发言的,陶瓷的鉴定只有制作过相同陶瓷的人才能更准确更细致的判断!

一、民国瓷器鉴定方法:胎釉

民国时期瓷器胎质同明清时期比,相对疏松。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晚清瓷器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青瓷要显得紧密一些。

二、民国瓷器鉴定方法:工艺

民国初期瓷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明显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型。民国时期瓷器制造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这时期机制瓷器普遍出现,使得器物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同时也显得呆板,这在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都相对较高。描金工艺是民国瓷的一大特色,主要在器口、壶嘴、瓶的双耳、瓷塑罗汉像、底款等实施描金。一部分描金瓷器销往海外

三、民国瓷器鉴定方法:纹饰

由于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产品色彩浮艳,以“洋蓝”绘画的青花更是普遍有飘浮的感觉。为省工力,日用粗瓷的绘画也常见偷工减料,更多采用了简笔画法。 除机械炼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最大的变化是贴花纸的使用,大大提高瓷器生产力。民国瓷器以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彩绘内容丰富多彩,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吉祥图案等一应俱全,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但画风和图案等均未脱清朝人的绘画特点。尽管如此,在图案内容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色。民国瓷器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绘画而表现出来的。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流行于清代的吉祥寓意纹样依然很多见,但也出现了一些宣传时事和政治主张的内容。

四、民国瓷器鉴定方法:彩瓷

有浅绛彩和粉彩等多种彩瓷。尤其是新粉彩工艺与内容的革新,还表现在原本作为瓷器装饰而存在的彩绘,一部分发展为专门的瓷画艺术。民国二十年代已成风尚,彩绘工匠中的佼佼者们完成了由瓷画艺匠到瓷画画家的转变。除传统画法外,与彩料的变化相适应,还引入了西洋画法。除了大量手工绘画瓷器以外还有大量瓷板画同时出现。事实上民国彩瓷已经成为绘画艺术的载体之一。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瓷绘艺术家当首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1928年中秋节,王琦、王大凡、田鹤仙、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等多人(其实是以十二人为主,组织的一个群体)在景德镇文明酒楼组织“珠山八友月圆会”,约定以后每月十五日集会,论画品茗。这些名家各怀绝技,饮誉瓷画艺术界。由于瓷画艺术的发展,瓷器装饰匠师的艺术家化,使得短暂的三四十年间留下姓名的制瓷名家的人数超过了以往各朝代。为后人留下珍贵艺术品。王琦在参加上海国际博览会时其瓷板画作品被外国人订销,回来后王琦组织一些人,制做了大量瓷板画销往国外,和同时期外销描金瓷器制作工艺水平不比清三代官窑瓷差,为世界留下珍贵艺术品。

陶瓷鉴定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单单的几个点,看工艺和纹路,陶瓷的鉴定讲究的是细致,现在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高级,所以了解过陶瓷文化的人能更仔细更准确的辨别出陶瓷的真假!

紫砂文化:国外也有紫砂陶器


紫砂陶器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但通过外销及国外有意的仿制,目前国外也有一定的紫砂陶器,但远没有我国宜兴紫砂陶出名。

紫砂壶明代末年随着茶叶的出口而流传到欧洲各国,紫砂壶优良的宜茶性能博得了欧洲王室和贵族们的称赞,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了仿造。荷兰在1635年从我国进口紫砂壶与紫砂杯,荷兰著名陶瓷产地德尔斐特不仅仿制了中国的青花瓷器,还生产了仿宜兴紫砂的红色陶器。17世纪末,荷兰工匠克莱福斯就以仿制宜兴紫砂茶具而闻名,他所仿制的陶器当时特受欢迎,还获得了“茶壶先生”的美誉。

英国也是以饮茶为主的国家,对宜兴的紫砂茶具十分重视。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英格兰西部的斯坦福德郡有一位首饰工匠爱勒德斯,对宜兴茶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在当地意外地找到了性能良好的红色黏土,于是转向生产陶器,仿制宜兴紫砂,并运用他娴熟的金属工艺技巧来装饰红陶茶壶,也获取了成功。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德国的著名陶瓷工匠柏格特用坚硬的红色黏土仿制宜兴紫砂,至1711年共生产了2000多件,并发表过专业论文《朱砂瓷》。

日本的饮茶之风很兴盛,形成了著名的茶道,酷爱紫砂茶具。日本爱知县是生产陶器的重点地区。1878年(光绪四年)由于宜兴紫砂茶具在日本供不应求,日本陶公开始邀请宜兴陶器工匠东渡日本传授技艺,培养了日本一批制作紫砂陶器的良工巧匠,并生产了大量的紫砂茶具。

虽然国外也生产紫砂陶器,但国外的紫砂陶土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构成远不及宜兴紫砂泥,因此现在国外的紫砂器绝大部分依旧从我国宜兴进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