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雍正炉钧釉双鳅耳炉

清雍正炉钧釉铺首耳壶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清雍正炉钧釉棕式瓶

大清雍正炉钧釉茶壶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炉钧釉九芝如意

清代炉钧釉随形笔m.taOCI52.cOm

清炉钧釉四方水丞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炉钧釉直口瓶

清嘉庆炉钧釉墩式碗

清同治炉钧釉大盘

民国炉钧釉方盆

文革时期紫砂胎炉钧釉器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

《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釉原本便是仿钧釉器,但没有钧釉色彩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如小泉柳溪一般,细腻缠绵!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

又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云: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光彩射人却失去本来面目,文中所指即炉钧釉。阮葵生,字安莆,又字宝成,号唐山,又作吾山,江苏山阳人,乾隆十七年壬申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七录斋集》。

根据阮葵生生活及成书年代可知,宜兴炉钧釉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已有记载,但实际时间可能会更早。

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面喷广翠。浑炉均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月白等色并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兰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

扩展阅读

古代瓷器:宋赣州窑黑釉炉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五大名窑,各领风骚,民间瓷窑,星罗棋布,百花齐放,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南海一号”正式出水之后,人们看到不少赣州窑的精品,赣州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今春举办的“祈福世博平安香炉展”,因没有赣州窑的展品,引起收藏家黄震郧先生的注意,他特意将所藏10余年的赣州窑黑釉香炉慷慨相赠,供我鉴赏研究,可谓古道热肠。这尊宋赣州窑黑釉炉,彻底改变了我对此窑的看法。我撰写《寻访中华名窑》时没有将其列入考察的范围,真的有点怠慢此窑了。宋赣州窑黑釉炉高10.6厘米,直径14厘米,敞口、厚唇、束颈,自然大气,制作流畅,千载如新。炉腰身圆满,胎骨较紧,外施黑釉到底,釉面匀称,釉呈乌金色,滋润光亮,可见零星细纹和不规则开片。胎体较厚,拿在手里较沉,有一定分量,敲击后发出清亮的声音,可见其烧制温度较高。内壁为露胎,可清晰地看到拉胚、修胎的痕迹,瓷土淘洗较为精细,器物规矩,三足鼎立,足底亦为露胎,修足刀痕清晰,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工艺特点。赣州窑其实还是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它在今江西赣州七里镇,故名。这里临江靠山,赣江水面开阔、水量丰盈;山上森林茂盛、瓷土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七里镇先民瓷业生产带来便利。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瓷片和匣钵片中姓氏及大量符号,反映了当时瓷业生产的规模和经营、联营或附烧的多样性。赣州窑始烧于唐末五代,盛烧于两宋,终烧于元代。赣州窑器物可和景德镇窑、吉州窑相媲美,有标新立异、曲尽其妙的盛誉。宋代赣州经济除瓷器、铸钱外,还有造船、虔布、泥片茶、贡茗等,手工业、农业、商业以及交通之繁荣名列当时大都市之列。北宋是赣州七里窑鼎盛期,延至南宋,产品经大余岭、北江至广州,远销海外。外销瓷目前已知有褐釉乳钉柳斗纹罐,远销朝鲜、日本等地,日本还发现仿中国赣州七里窑乳钉柳斗纹罐产品。赣州古瓷窑,在宋代曾烧制有刻花纹饰的青白瓷以及少量黑釉瓷等。赣州窑烧制的高足杯与柳斗杯极具地区特色,杯里施釉,杯外不施釉,但划刻柳斗纹,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点、线、面、色的巧妙组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器物,中国人欣赏,外国人青睐。瓷器,其实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我想,工匠们在烧制这些作品时,一定蕴藏着苦心孤诣创造的意境吧!1976年韩国新安沉船里发现了赣州窑的瓷器,这大大提升了这座原本不知名的古瓷窑的地位,使它成为江西四大古瓷场之一。由此可见,国家、民族间的交流,对文明的进程起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这尊宋赣州窑黑釉炉,留给后人的美好而有趣的话题。

炉钧


炉钧为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而烧出的一种低温釉.烧制的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但缺少高温釉那种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间炉钧的特点是:釉流动很快,流动处呈现紫红,釉面常有桔皮纹似片状,反光显五色。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如雍正时流利,釉中窑变纹颜色泛兰。到嘉庆时流得更不畅,色兰。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窑变,而是用紫笔画上去的一个个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特征之一,其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这种纹是釉层在干燥时或者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流入而填补裂缝所形成的。钧釉的釉层特别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因而出现裂纹和缩釉等现象。

“炉钧”与“卢钧”


“炉钧”和“卢钧”虽然音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常被人们所混淆,现给予简单介绍.“炉钧”是仿钧的一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

“炉钧”始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它分二次烧成,于传统宋钧类同。区别在于它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代表作有两类,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可以在《南窑笔记》中看到它的记载。“炉钧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如果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传世的作品中证实这一点特征。雍正年间的炉钧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泽倾向于红色调;乾隆年间的炉钧,青白相间,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泽倾向于青色调。炉钧以特殊的窑变风格著称,是一种颜色釉,且以紫砂类土质为胎,以日用品壶具类为多。

“卢钧”是较成功的钧仿作品,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为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炉小窑,高温还原烧成。因使用“炉型窑”,故称“炉窑”,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故称“卢钧”。

卢钧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卢氏二代传人卢广东的“折沿盘”、“乳钉罐”和两件青绿挂红的桃子。“折沿盘”,“乳钉罐”被赏家误作传世宋钧,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精美玉润的桃子被开封“群古斋”花重金400块大洋收购。当时有文献记载:“禹县神后镇艺 卢广东、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乱真”。时传有“谨防卢瓷,小心上当”之说。

炉钧卢钧虽然音同,类于钧瓷系列,实际上是两种概念。

从产地上看,前者属南方景德镇窑系,后者属北方钧窑系,也即前者属仿钧系列,后者属钧仿系列。

从年代上看,前者以雍乾为盛,后者却是光绪年间的产物。

从工艺看,前者是高温素烧、低温釉烧,有明显的青花粉彩工艺风格,而后者却是低温素烧、高温釉烧,是标准的传统钧瓷工艺。

从造型上看,前者多采用壶具,碗类等使用功能,而后者多采用审美功能的造型,如乳钉罐、鼓钉洗 、夹板炉等。

从釉色上看,前者大多呈色均匀,似有现律可循,而后者呈色飘忽,无均匀之状,却有波浪状的特殊审美风仪。

从胎质上看,前者多倾向于紫砂类,后者却就近取材于神后的黄泥类,为香灰胎。

从迸片上看,前者细碎轻薄微露,而后者却玉涯冰裂明显。

总的来讲,炉钧和卢钧对钧瓷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前者是在探索钧瓷的演变,后者是在承继光大宋钧,二者各具有特殊的审美风尚,是钧瓷发展史中宝贵的遗产。

古代瓷器:清代宫廷画珐琅精品欣赏


清畫琺瑯荷葉式盒高6.2公分口徑12.4x14.1公分

清畫琺瑯風景渣斗高9.8公分口徑10.8公分

清畫琺瑯纏枝花卉蓋碗及扥碗高14.0公分口徑14.4公

清畫琺瑯風景人物蓋罐高9.8公分口徑12.1公分

清畫琺瑯風景蓋罐連座高14.5公分腹徑13.8公分

清畫琺瑯仿青花瓷盤高3.3公分口徑24.5公分

清畫琺瑯瓜楞式手爐高10.3公分長16.1公分寬13

清畫琺瑯瓜楞式壺高8.7公分腹寬10.5公分

清畫琺瑯福壽瓶高13.4公分口徑4.7公分

12345下一页

古代瓷器:元钧贴花炉:民族风大气范儿


元钧贴花炉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一时期除了大名鼎鼎的元代青花瓷外,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实际上仍然是磁州窑系、钧窑等瓷种。其中钧瓷在经历了两宋的发展、鼎盛,进入元代后各地相继模仿烧造,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钧窑系。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极端的统治,使得中原传统的文化受到改变,在陶瓷方面,原本典雅、含蓄的审美被实用、粗犷的艺术风格所替代。在宋代,无论官钧还是民钧,器物造型都较为规整,胎体略薄,胎质细腻,呈灰褐色,施釉厚薄得当,且施满釉,器底露胎处大都施酱褐色护胎釉。到了元代,钧瓷大多是为了满足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注重实用,工艺品质上逊于宋钧,但贴花、刻花、雕塑、镂空等工艺的广泛使用却是元钧的一大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宋钧清新、淡雅的艺术表现截然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蒙古元钧这件贴花夹板钧瓷炉,高16cm,直口折沿,两侧立耳,圆腹,三足。炉颈肩处贴塑花饰。通体施天蓝釉,施釉不至底足,釉质肥厚莹润,釉面厚薄不匀,整个香炉造型美观大气,充分体现了元钧的特点。此炉是香港宝港拍卖公司今年5月春拍道蕴:中国高古瓷器珍品中的拍品,估价180000至220000港币。该件钧瓷炉与1970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带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十五字款识的钧瓷三足炉在形制上极为相像,与北京西城元代遗址出土的钧瓷连座瓶一类,同属于元代流行的典型式样。钧瓷连座瓶元钧中的精品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刻有时代和民族的烙印,是历史发展和文化融合的见证。元代钧瓷窑口众多,虽存世量较多,但立件也是较为少见,其奔放、随意泼洒的红斑与高大繁复的形制,展现了元钧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将钧瓷带入另一种艺术层面。

古代瓷器:钧釉荷叶瓷笔洗钧瓷鉴赏


钧釉荷叶瓷笔洗钧瓷。

洗是1980年嵩县城关镇出土的文物,高6厘米。该器整体如一盛开的荷叶,浅腹,平底,底有三个支钉痕,口沿一端有用釉粘接的如意头折沿沿下有釉粘接扳。从底至口沿有五个星S形的叶盘。满釉支烧,通体施天青釉。香灰胎。此先无论造型、釉色、做工等都系钧窑中的上乘产品。

钧窑产生于北宋年,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盛名于世是以其釉色取胜的。它的青色以天青、粉青、月白等色,其色泽清雅稳重大方得体,深受宋皇家的宠受而名满后世。其色釉以氧化铜为釉变基色,在天青钧釉中自然窑变出现色彩斑烂的红釉晕斑,或似朝霞灿烂,或似夕阳晚眺变化万千而无一类同。前人有语家有万贯,不敌钧瓷一片其价值可见非同一般。(明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