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

对于假货这种颇为收藏鉴赏界头痛的问题,收藏家胡平先生的回答是简明扼要的:你不看假货,其至不收进一些假货,那么你对真品的鉴赏力就会大打折扣。他对笔者强调,究竟什么是假货,其实在具体操作上还是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争议,尤其是一些假货确实在工艺制作上能够与真品相媲美,对这样的假货我们就不能一概而论弃之不顾了。他拿起一只清乾隆时期制作的仿宋官窑贯耳瓶说:如果说这是宋代官窑制品,那诚然是在说胡话,但说它不具有宋代官窑的造型和特点,那也是主观臆断。所以尽管这只瓶并非是真正的宋代官窑,但收藏价值仍然非常高。

这件清乾隆仿宋官窑贯耳瓶通高22厘米,口沿5.87.8厘米,四角斜切,底足6.39厘米。整体来看,造型极其工致浑厚,釉面满布大小不一开片,有金丝铁线之美。贯耳的设置增添了器物的沉稳,而关键之处则在于瓶的口沿和底足显示宋代官窑最具鉴定特征的紫口铁足。以重量而论,此瓶较为轻盈,而且修整技术极为精到,与传世清代雍正、乾隆仿宋官窑制品相类似。比照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官窑瓷器,真品的釉面缩釉孔较多,而此器则釉面光洁明净,这也是清代高仿品的特点之一。上手欣赏,顿可感受到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旧气,釉面滋润类玉类冰,但包浆厚实,属古陶瓷器物中的传世品,保存之好可称难得。

对于宋代五大名窑中官窑的研究代不乏人,但至今距离完全揭开其面纱尚有一段历程。北宋汴京城附近的窑址早已沉埋于茫茫黄土之下,而南宋官窑窑址的完全发现也只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专家多数意见认为,传承的真正的宋代官窑制品绝大多数被世界各国的公私博物馆所收藏,而流传于民间的实属漏网之鱼,而且少之又少。在古玩市场上,一块声称出土于窑址的官窑瓷片动辄开价上万元。基于这个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一只宋官窑洗,当时成交价达到了创纪录的2200港元,可见真正的收藏家对于宋代官窑制品是不惜一掷千金的。然而可能是真品太少的缘故,后来的拍卖行情则一路朝明清官窑方向走去,上亿的纪录已经破了多次。不过笔者认为,物极必反,现在已经有不少收藏家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少有人光顾的高古瓷器,其中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自然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的稀缺性是推动价格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一般性结论,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十至二十年内,以明清官窑瓷器为热点的收藏拍卖市场将逐步让位于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的高古瓷器。当然,在缺少资源的前提下,清代的仿宋精品亦无疑会在今后的收藏市场占据一定位置。M.TaOCi52.Com

扩展阅读

明清瓷器:茶叶末釉贯耳瓶


茶叶末釉贯耳瓶(清)

款识:“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瓶呈长方形,瓶口四角带倭口,长颈、溜肩、鼓腹,颈部置双贯耳。通体及足内均施茶叶末釉,釉面平整发乌。足底露褐色胎。茶叶末釉是清代高温颜色釉的一种,此品种虽在唐、宋已经出现,但并不流行。明代景德镇窑茶叶末釉也有烧制,但传世产品极少。茶叶末釉制品的盛烧年代为清雍正、乾隆两朝,文献中称之为“厂官釉”。雍正制品,釉色多偏黄,俗称“鳝鱼黄”;乾隆制品,釉色多偏绿,俗称“蟹壳青”。此后一直到清末,茶叶末釉做为一个传统品种一直在烧造,但其质量却每况愈下,与雍正、乾隆作品不可同日而语。雍正款同类型茶叶末釉瓶非常罕有。

清乾隆瓷器赏析


乾隆(1736—1795)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对瓷器的大量需求,除部分瓷饰风格仍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制做水平极高,器物端庄、秀丽,且造型更加丰富,转心瓶、镂空套瓶、鹿头尊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清 乾隆 青花龙纹天球瓶

清 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清 乾隆 青花双耳扁瓶

清 乾隆 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乾隆青花以正蓝色为主,呈色稳定,无晕散,画面清晰,色彩明艳。青花玲珑瓷是这时的新品种,先于胎上用青花绘画,并在适当的位置上透雕花纹,然后内外上釉,烧成后镂孔处透光度很强,使青花瓷愈显得玲珑剔透,优雅美观。青花釉里红色调同样稳定鲜艳,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除白地外,尚有豆青地、天蓝地、黄地、浅绿地等品种,此外还有青花胭脂紫,或称青花加紫,紫彩为釉上彩。

清 乾隆 珐琅彩缠枝蝴蝶纹平底葫芦瓶

清 乾隆 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双耳瓶

清 乾隆 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 乾隆 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

清 乾隆 斗彩焦石鸡纹笔筒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和粉彩瓷造型更加奇巧,工匠精心构思创造了由内外两层组成的转左面瓶和转心瓶等新颖器形。 纹饰也更加绚丽,色地轧道和锦上添花的工艺,把瓷器装饰得富丽堂皇,华美之至。但花纹却未免过于繁缛堆砌,失去了雍正时期那种清新秀丽、飘逸优雅的风格和生动感。而五彩和斗彩瓷器虽仍然继续生产,但凤光却为盛极一时的粉彩所掩,工艺上也少有创新之作,逐渐不再为社会所重视。

清 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 乾隆 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清 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盉

清 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清 乾隆 青花仙鹤纹带托爵杯

清 乾隆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清 乾隆 粉彩缠枝花鸟纹凤耳瓶

清 乾隆 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 乾隆 粉彩百子纹双耳瓶

乾隆一朝六十年间,瓷器的制作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此后便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乾隆中期以后,制瓷业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工艺上片面追求精细、华丽,从而导致了纤巧华缛有余而深厚高雅不足,艺术水平低落。昔日的灿烂光辉亦随着国势的衰微变得愈来愈暗淡,中国陶瓷业的黄金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告消歇。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始终闪着永远不会磨灭的光芒,为人们诉说着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并为现代艺术陶瓷树立了可资借鉴和继承发扬的优秀典范。

古代瓷器:清乾隆瓷器赏析


乾隆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对瓷器的大量需求,除部分瓷饰风格仍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制做水平极高,器物端庄、秀丽,且造型更加丰富,转心瓶、镂空套瓶、鹿头尊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清乾隆青花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清乾隆青花双耳扁瓶

清乾隆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乾隆青花以正蓝色为主,呈色稳定,无晕散,画面清晰,色彩明艳。青花玲珑瓷是这时的新品种,先于胎上用青花绘画,并在适当的位置上透雕花纹,然后内外上釉,烧成后镂孔处透光度很强,使青花瓷愈显得玲珑剔透,优雅美观。青花釉里红色调同样稳定鲜艳,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除白地外,尚有豆青地、天蓝地、黄地、浅绿地等品种,此外还有青花胭脂紫,或称青花加紫,紫彩为釉上彩。

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蝴蝶纹平底葫芦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

清乾隆斗彩焦石鸡纹笔筒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和粉彩瓷造型更加奇巧,工匠精心构思创造了由内外两层组成的转左面瓶和转心瓶等新颖器形。纹饰也更加绚丽,色地轧道和锦上添花的工艺,把瓷器装饰得富丽堂皇,华美之至。但花纹却未免过于繁缛堆砌,失去了雍正时期那种清新秀丽、飘逸优雅的风格和生动感。而五彩和斗彩瓷器虽仍然继续生产,但凤光却为盛极一时的粉彩所掩,工艺上也少有创新之作,逐渐不再为社会所重视。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盉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仙鹤纹带托爵杯

清乾隆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鸟纹凤耳瓶

清乾隆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粉彩百子纹双耳瓶

乾隆一朝六十年间,瓷器的制作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此后便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乾隆中期以后,制瓷业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工艺上片面追求精细、华丽,从而导致了纤巧华缛有余而深厚高雅不足,艺术水平低落。昔日的灿烂光辉亦随着国势的衰微变得愈来愈暗淡,中国陶瓷业的黄金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告消歇。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始终闪着永远不会磨灭的光芒,为人们诉说着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并为现代艺术陶瓷树立了可资借鉴和继承发扬的优秀典范。

明清瓷器:清乾隆黄釉青花九桃纹盘


将于本月14日至17日在东亚展览馆举行的第三届上海“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吸引了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古玩界的众多机构前来参与,上海崇宝堂带来了清乾隆·黄釉青花九桃纹盘和明成化·斗彩麒麟纹窝口盘等瓷器精品,颇为引人注目。黄釉,是以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锡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也称铁黄,最早出现在汉代釉陶上。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汉代釉陶、唐三彩、辽三彩彩釉陶上出现的黄釉,均为低温黄釉。高温黄釉出现在唐代安徽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河南密县窑、邞县窑,陕西铜川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和湖南长沙窑上。瓷器上的高温黄釉,多为普通的民窑制品;而瓷器上的低温黄釉,多为官窑制品,非常珍贵。瓷器上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烧成的瓷坯上,两次入窑烧成的装饰釉,出现在明宣德年间。明成化、弘治黄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窑黄釉精美,尤其是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乾隆时期,黄釉青花瓷、黄釉粉彩瓷和黄釉珐琅彩瓷盘等较多出现,给人以华丽的效果。此黄釉青花九桃纹盘,以黄釉为底,盘内以青花饰桃树一棵,结九枚硕桃。民间流行有东方朔三盗仙桃,汉武帝得西王母赠仙桃的传奇故事。所绘硕桃象征长寿,取“祝寿”之意,硕桃累累,不禁使人想起“南山仙桃大如牛,一食能益千年寿”的佳句。此类纹饰寓意吉祥的瓷器,应是万寿节的用品。

明清瓷器:青花缠枝花卉纹折肩贯耳尊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折肩贯耳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高:51.6cm口径:18.5cm足径:2.7cm

说明:造型由青铜器卣变化而来,青铜卣的贯耳一般都设在肩部,但这件青花尊的造型将贯耳移至颈部。在瓷器中,尊和瓶的差别表现在器物的口部,一般将口径较大的立器称为尊,反之称作瓶。这件尊的内足墙较浅。内壁施白釉。纹饰为多层次主辅式构花叶纹、缠枝西番莲纹、如意云肩纹、缠枝西番莲纹、海浪纹、如意云纹、主题缠枝花卉纹、海浪纹、莲瓣纹。贯耳上绘莲瓣纹。

明清瓷器:乾隆釉里红方尊


在翰海2010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釉里红双凤象耳扁方尊引起了拍家的关注,几经举牌,终以33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落槌。

此拍品高22.5厘米,呈扁方形,口微撇,短颈两侧饰象首衔环,鼓腹,方圈足。主体釉里红绘双凤穿牡丹,辅以如意云头,变形莲瓣,蕉叶纹等边饰,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这件釉里红方尊造型稳重大气,为乾隆时期特有的器物,为宫中重要陈设器,十分珍贵。

釉里红与青花几乎同时出现,是以铜为着色剂,于白胎上绘制图案纹样,后施釉其上,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故名“釉里红”。其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制难度很大,成品率极低。釉里红自元代创烧以来,工艺进展较青花缓慢许多,至清代乾隆时期方成熟稳定,并发展出了设色淡雅宜人,线条勾描细腻的特点,所绘纹样也逼真写实。展现了釉里红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准。

明清时期官窑瓷器款识鉴别


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咸丰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同治年制真品款识

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明清瓷器:传世的明代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盘、梅瓶、双环耳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青花、釉里红、高温红釉、蓝釉、白釉、绿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古代瓷器: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赏析


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

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

现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的清乾隆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见香橼似朱栾,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士人置之明窗净几间,颇可赏玩。

香橼,别名香橼子、枸橼、香圆、香泡,与佛手柑、柠檬等观果类叶形相似,同为芸香科柑橘,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皮黄肉白,有一股特别的清香,故有借得天宫瑶池宴,半瓣枸橼九天香之美誉。吃起来清凉爽口,还有药用价值,它的根茎叶果实都可以入药。香橼原生于喜马拉雅山麓,传入我国南方后,分布甚广,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沙壤土栽培甚佳,喜欢比较湿润的环境。香橼在彝家寨子较为流传,作为一种特产,在寨子里被当做供品用,如结婚喜庆的日子都要摆放两个,作为传宗接代的吉祥物。

明清瓷器: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高32.6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清白釉印龙纹尊高24厘米私人藏品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提炼不如清代纯净,导致胎土略带黄色调。清代胎土纯净,对表面釉色几乎没有影响,于是釉面发色更为洁白。另外入窑烧制时的火候控制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氧化焰烧制,白釉呈牙白色;使用还原焰,白釉则呈青白色。因此,白瓷的主要色调可以分为牙白色(偏黄)与青白色(偏青)两大类。

明官窑白瓷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研磨细腻的麻仓土与瓷石配制的二元配方胎土,并用磁铁成功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胎土中的铁含量,还将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到最低点。

到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技术更加娴熟,胎土光滑细腻,釉水丰润如脂,呈半透明状。其制品被历代推崇,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即“甜白”。永乐御窑厂的白瓷制作不仅在于釉水发色方面很有特色,在造型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永乐甜白的制作量相当可观,造型尤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仿伊斯兰器。该类器物主要为永乐年间配合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伊斯兰圈诸国的贸易往来所制。造型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如执壶、烛台、扁瓶以及西亚地区的其他罕见造型。除了用于波斯等地的赏赉外,该类器物在内地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仅作为陈设观赏瓷使用。因此,随着后来郑和下西洋的终止,该类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量急剧减少。

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白瓷爵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那样口部呈弧状,而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并不是作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用于祭祀或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仿古代青铜饮酒器爵。当时御窑厂制作了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主要作为祭祀、陈设观赏器使用。

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玉壶春瓶、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

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罕见的碗类造型,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等。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御窑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服务于巩固团结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

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使得朝廷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窑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

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瑕,基于当时的制瓷水平,永乐甜白釉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永乐甜白釉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的情况。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影响审美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缺陷并没有妨碍永乐甜白瓷在明清白瓷中的主导地位,该时期制作的白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制品空前绝后,堪称明清时期的白瓷制作高峰。

宣德时期对海外贸易不够重视,导致该朝仿伊斯兰器的白釉瓷数量、造型也明显减少,许多造型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日常用品。

洪熙和宣德朝史料中有一些涉及白瓷的档案记载,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宣德三年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瓷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宣德四年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从以上史料看,宣德时期的白瓷主要用于祭祀以及赏赉,其中几筵制品较多,也就是日常实用的杯、盘、碗之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