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台北故宫赏雍正瓷器

日前,我在台北参观了由两岸故宫共同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是两岸故宫文物分别60年来的首次团圆,其内容丰富,学术性强,意在“告诉人们一个真雍正”。正因为有如此精彩的内涵,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是希望一睹雍正——清世宗文物的风采。

展览厅前,早早地就已排起了长队,246件文物包括档案、史籍、地“朕从前著做过的活计等项,尔等都该存留式样,若不存留样式,恐其日后再做,便不得其原样。”他对于造办处送样的瓷器,除了“好”与“不好”的评语外,还有不少精彩点评:夸赞的如“细”、“素”、“薄”、“文雅”、“精细”、“秀气”等。批评的如“俗”、“厚”、“俗气”、“粗糙”等,一个堂堂皇上,却心系瓷器,并对之作出自己的独到评判,这对瓷器制作的精益求精无疑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读之让人感佩不已。可以说,没有雍正,就没有雍正瓷器的精妙绝伦;而精妙绝伦的雍正瓷器,也反映了雍正皇帝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

当然,雍正瓷器能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与雍正起用天才督造官唐英息息相关。在首都博物馆,我曾看到唐英留在笔筒上的墨迹,也读过他的著作《陶冶乾隆两朝,前后在景德镇督陶27年。他主持御器厂期间,礼贤下士,虚心求学,刻苦钻研制瓷工艺,致力于制瓷工艺的总结和改革,长期和工匠在一起,亲自设计绘制各种新的表面光洁,釉色多为纯白;仿宣德青花瓷釉面呈橘皮纹,有的积釉较厚,有的如云雾状;彩器和仿成化器釉为粉白色细釉;仿定窑白瓷的浆胎瓷器釉面也呈粉白色,但釉质较疏松;珐琅彩多绘于素白瓷地上,内容以花鸟为主,次为山水,少见人物,配以行书诗句。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展出的百余件雍正瓷器,主要有碗、盘、杯、瓶、壶、罐、炉、尊、洗、盆等。这些瓷器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其线条优美流畅,比例自然适度,俊美高雅、玲珑轻巧,文人气息相当浓厚。古人云“秀色可餐”,雍正瓷器就达到了这样的境地。巧夺天工的雍正瓷器,是清代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它完全可以冠绝于中国瓷器史。

扩展阅读

台北故宫馆藏雍正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珐琅瓷不论胎体、造型、绘画、色彩、书法、印章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雍正珐琅彩之所以呈现如此完美的形貌,与当时的帝王雍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和清代各帝一样,严肃苛刻雍正对瓷器有着非同一般的喜爱,不但时常把玩欣赏,还直接参与到瓷器的制作中去,于是在一道道旨意的督导下,宫廷造办处的工匠们,在继承前朝经验的前提下,开始了对珐琅彩瓷新的探索。

雍正是一位审美情趣偏重清新雅致的帝王,他将自己的追求融入宫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对常用的宫廷器皿在装饰纹样上倡导“内廷恭造式样”,要求宫廷文物必须与宫外生产的“外造之气”有所区别,亲自下达“秀雅”、“细致”的御旨。特别指定唐岱、戴恒、贺金昆、汤振基和郎世宁等宫廷画家为画珐琅器制作稿样。而前朝所制的珐琅彩瓷主要采用的是色彩单一,品种不多的进口珐琅料,无法满足皇帝要求。为此造办处的工匠们不得不开始了国产原料的试制。在雍正六年,宫中自制彩料获得成功,多种淡雅的色彩,为雍正珐琅彩多姿的纹饰提供了丰富的色彩。

雍正帝喜欢水墨画及设色山水,要求把“院画”复制到珐琅瓷器上,有如国画,“勾、画、皴、染”各种作画技法都要运用,使得纹案活泼,主体感强。且在画面上增加了诗文、书法和印章,形成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画形式。 雍正珐琅彩瓷器,无论是满饰纹样还是装饰有诗、书、画、印四种元素的组群,无不美轮美奂,展现出独特的帝王品味。

古代瓷器:台北故宫馆藏雍正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珐琅瓷不论胎体、造型、绘画、色彩、书法、印章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雍正珐琅彩之所以呈现如此完美的形貌,与当时的帝王雍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和清代各帝一样,严肃苛刻雍正对瓷器有着非同一般的喜爱,不但时常把玩欣赏,还直接参与到瓷器的制作中去,于是在一道道旨意的督导下,宫廷造办处的工匠们,在继承前朝经验的前提下,开始了对珐琅彩瓷新的探索。

雍正是一位审美情趣偏重清新雅致的帝王,他将自己的追求融入宫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对常用的宫廷器皿在装饰纹样上倡导内廷恭造式样,要求宫廷文物必须与宫外生产的外造之气有所区别,亲自下达秀雅、细致的御旨。特别指定唐岱、戴恒、贺金昆、汤振基和郎世宁等宫廷画家为画珐琅器制作稿样。而前朝所制的珐琅彩瓷主要采用的是色彩单一,品种不多的进口珐琅料,无法满足皇帝要求。为此造办处的工匠们不得不开始了国产原料的试制。在雍正六年,宫中自制彩料获得成功,多种淡雅的色彩,为雍正珐琅彩多姿的纹饰提供了丰富的色彩。

雍正帝喜欢水墨画及设色山水,要求把院画复制到珐琅瓷器上,有如国画,勾、画、皴、染各种作画技法都要运用,使得纹案活泼,主体感强。且在画面上增加了诗文、书法和印章,形成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画形式。雍正珐琅彩瓷器,无论是满饰纹样还是装饰有诗、书、画、印四种元素的组群,无不美轮美奂,展现出独特的帝王品味。

古代瓷器:台北故宫珍藏定窑“孩儿枕”细节图


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样式,以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精美。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定窑孩儿枕。

此枕做孩童伏卧于榻上之状,以孩儿背做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做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春之御题诗款。

这件艺术珍品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富有情趣,加上瓷胎细腻,釉色白中发暖,如象牙般均匀滋润,整体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不但反映出宋代定窑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能,而且也体现宋代社会对儿童非常重视,人们认为儿童象征着吉祥幸福,能降福驱灾。这件定窑孩儿枕制作精美,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件吉祥之物。

古代瓷器:收藏在台北故宫的明代龙泉青瓷


明龙泉窑雕划四季花卉直口碗明初龙泉窑划花龙纹碗明初龙泉窑龙纹匜明龙泉窑划花牡丹玉壶春瓶明龙泉窑划花带盖执壶龙泉窑,因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是浙江西南数百个窑场所生产青瓷的总称。宋代便已建立碧绿、莹润的龙泉釉色传统,元代、明代承续不辍,广受国内外各地喜爱;欧洲人甚至以戏剧中的美男子名celadon称之。

胎薄釉润、粉青无瑕的宋龙泉,厚重硕大的元龙泉,早为陶瓷赏鉴家所重视。明代龙泉窑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类具有微黄或乳灰的碧绿色、釉光滋润的作品,通常成形规整,满雕繁複年代、意义始终令人困惑。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龙泉大窑区内发现了烧造这种类型青瓷的窑址与纪年遗物,才稍印证了文献所载明代初期龙泉窑曾经供应官方用器、受到朝廷监督的史实。虽然明中期以后,龙泉窑釉色转趋浅薄,雕工与品质也简拙,但龙泉窑仍是景德镇以外的重要窑场,供应一般日常陈设。

龙泉窑亦是明代朝廷掌控朝贡贸易、赏赐外国的重要产物。至今,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地区的考古遗址或宫廷收藏中,都经常发现明代龙泉瓷器的蹤跡,并成为各地仿製、进而创製瓷业的动力。

(据台北故宫官方网站)

古代瓷器:[图文]台北故宫定窑系白瓷特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展期至2014年9月30日。北宋苏东坡曾咏叹「定州花瓷琢红玉」,金人刘示阝亦记载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句,足见有花纹的定窑白瓷,风靡当时代。白色胎土上或以刀刻划花纹、或以模子范印花纹,罩上透明釉后,纹线间积釉色深,呈现清晰的图案,为牙白素净的瓷面增添无限的华美。这样含蓄温雅、变化万千的美感,是赏鉴家们心目中的白瓷典范,遂也为宋代以来各地官民窑场竞相袭仿。台北故宫藏定窑类型的瓷器近八百件,多数带花纹,无论划花流畅如画、印花繁丽如织绣,均能见到古人纹样设计的多样趣味。

古代瓷器:台北故宫藏道光黄地洋彩膳碗欣赏


此碗作宫碗样式,深弧腹,微唇口,直圈足,造型优美大方,胎质轻盈洁白,碗内罩白釉,碗心双圈内绘一团青花海礁灵芝,弧壁上再画四组折枝花卉;外壁则以鲜明的黄彩为地,以极细的针剔划出轧道式凤尾卷草纹为锦地,再画四个圆形开光,开光内各绘一丛粉彩花卉,与内壁上的青花相呼应;四个开光间再绘以格式化的绶带折枝桃果,足内施白釉书青花篆书年号款。

御制磁胎洋彩黄地轧道圆光折枝花果纹膳碗

此碗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官窑器,富有典型的富丽堂皇、吉瑞呈祥的清代宫廷艺术装饰风格。这类在颜色地子上用细针轧道,再画各式圆光山水花卉的膳碗,造型尺寸一致,寓意锦上添花,是乾隆六年至八年时期开始烧造的名贵官窑品种,并在嘉庆、道光年间继续烧造。根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士杰交御用青花膳碗一件。传旨:着交唐英烧造,其碗大小、厚薄、深浅、款式俱照此膳碗,外面俱烧五彩各色地杖,花样各按时令分别吉祥花样,碗内仍照外面花样,俱要青花白地

由此可知,此件此碗之图案纹样即应为万寿节所用而造,寓意吉祥长寿。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廖宝秀女士的研究和考证,这种华丽的宫碗在当时就受到宫廷的格外重视,皆装上好楠木匣,成对存放于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宫殿乾清宫端凝殿,而此处也正是存放名贵珐琅彩瓷的地方,可见这种洋彩膳碗的地位非同一般。这件瑰丽华美的黄地洋彩膳碗完全继承了乾隆时期精湛的技艺,是传世罕见的道光时期官窑珍品精品。

明清瓷器:清雍正仿官釉精品赏析


清雍正仿官釉弦纹贯耳瓶清雍正仿官釉弦纹贯耳瓶,为景德镇御窑厂仿宋瓷器,拍品造型源自宋代弦纹贯耳瓶,而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雍正仿哥釉瓶相类,均仿商周青铜壶而制,挺拔俊雅。通体满施仿官釉,釉汁肥润凝厚,开片疏朗有致,古雅隽美,色古而宝光内蕴,流畅的造型与静穆的釉色,引人感发幽古之思,为雍正仿古瓷精品。

参阅:《清康雍乾名瓷》,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页94,图63

《宋官窑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页53,图9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册,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页114,图102

明清瓷器:故宫博物院馆藏白瓷欣赏


宋代白釉刻花蟠螭洗

明永乐甜白釉罐

明永乐甜白釉缠枝莲纹梅瓶

明宣德甜白釉暗花绶带耳葫芦式扁瓶

明代德化窑扁壶

明弘德白釉碗

明万历白釉暗龙纹盘

明嘉靖白釉暗凤纹尊

明代德化窑印花兽面纹四足炉

清雍正仿定窑双鱼瓶

清代德化窑狮耳炉

清康熙白釉刻花笔筒

宋代定窑白釉盏托

唐代白釉弦纹匜

收藏在台北故宫的明代龙泉青瓷


明龙泉窑雕划四季花卉直口碗 明初龙泉窑划花龙纹碗 明初龙泉窑龙纹匜 明龙泉窑划花牡丹玉壶春瓶 明龙泉窑划花带盖执壶龙泉窑,因浙江省龙泉县而得名,是浙江西南数百个窑场所生产青瓷的总称。宋代便已建立碧绿、莹润的龙泉釉色传统,元代、明代承续不辍,广受国内外各地喜爱;欧洲人甚至以戏剧中的美男子名“celadon”称之。

胎薄釉润、粉青无瑕的宋龙泉,厚重硕大的元龙泉,早为陶瓷赏鉴家所重视。明代龙泉窑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类具有微黄或乳灰的碧绿色、釉光滋润的作品,通常成形规整,满雕繁複图案,显然是特别讲究的精良产物;风格表现则和景德镇产品类似。它们的产地、年代、意义始终令人困惑。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龙泉大窑区内发现了烧造这种类型青瓷的窑址与纪年遗物,才稍印证了文献所载明代初期龙泉窑曾经供应官方用器、受到朝廷监督的史实。虽然明中期以后,龙泉窑釉色转趋浅薄,雕工与品质也简拙,但龙泉窑仍是景德镇以外的重要窑场,供应一般日常陈设。

龙泉窑亦是明代朝廷掌控朝贡贸易、赏赐外国的重要产物。至今,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地区的考古遗址或宫廷收藏中,都经常发现明代龙泉瓷器的蹤跡,并成为各地仿製、进而创製瓷业的动力。

(据台北故宫官方网站)

明清瓷器:收藏图赏:壶制之妙 和谐一致


从明代正德年代至清初(康、雍、干)三朝期间,名家捏制的宜兴紫砂茶壶,甚注重手艺与造型。他们宁愿慢工出细货,也不会粗制滥造,必然力求完美;与现今什么也以经济、金钱挂帅的心理有很大分别。

那时制紫砂茶壶者,不论壶之大小,均着重“点、线、面”和谐一致;尤其是一些小壶,除去壶盖,倒放时,壶嘴、壶口与壶把刚好形成一道直线。

张燕昌《阳羡陶说》所载:“壶制之妙,即一盖可;试随手合上,举之能吸起全壶。”陈鳣《松砚斋随笔》指时大彬手制的壶朴雅精润;“其盖虽不能翕起全壶,然以手拨之则不能动,始知名下无虚士也”。

紫砂壶不但注重造型美和创意神韵,其基本上的重心及稳定性也很重要,嘴和把有均衡的结构;不论是对称式、三平式装置、或倾斜式,线条的曲直、造型的对比、各部分的调和,皆十分讲究。

例如附图的清代加彩汉方茶壶,虽然属较晚期之作,但仍能承继清初制壶传统,嘴与把就是用明接法处理,衔接自然,造型浑成一体;其外形明确,线条干净利落,和汉扁壶用暗接法处理不同,同样可见制作严谨,一丝不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