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北宋定窑笠式碗鉴赏

其口径22厘米,高5.8厘米,底足直径6.2厘米,因覆烧而形成无釉芒口,口沿有六个小花口,底足低矮满施釉,薄胎细结白皙,白釉微泛牙黄色且有泪痕和刷丝纹。器内的划花萱草纹洒脱娴熟,花瓣茎叶的曲线优美正确,一刀划成,毫无迟疑抖擞,若非长年累月千万次地操作,是绝对练不出此种功夫的。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其余四个名窑皆在釉色和造型上下足功夫,唯独定窑器以人工修饰纹样取胜,把印、刻、划、雕手艺发挥到极致,为后人惊叹不已。这个白定笠式碗的划花就是如此精湛迷人,使人百看不厌。可以想象在凹弧形的碗内用一把刀要划出一条长曲线也非易事,何况要划成灵动的花草图。

定窑瓷不像磁州窑产品图案民俗化而只在普通民众中有市场,也不像汝、官窑产品素雅庄重而只适应宫殿王府使用。它兼有两者长处,在宋代得到了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等上层阶级的宠爱,也受到平民百姓、市侩村夫的喜欢,真可谓:阳春白雪加下里巴人,难能可贵至极。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铜胎画珐琅碗鉴赏


真品铜胎画珐琅碗,直口圈足,图案繁密严谨工整,画工精致,外壁在明黄色珐琅釉的地子上作缠枝牡丹与芍药,近底足处加胭脂红花边,近口沿处加蓝料釉花边。碗内壁以白色珐琅釉为底,色如牛乳,口沿饰黑釉花边,下饰有5只蝙蝠和五色云彩,碗心为仙桃中捧出一个团“寿”字。碗纹饰的画法大部分继承前代的传统特点与风格,而如花卉小边、小叶却受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影响。碗的珐琅质釉色温润细腻而厚实,具有金属的坚固性和玻璃的光泽感。此时珐琅质釉色已发展至数十种,色彩华丽,鲜艳明快。碗的口沿及底足沿边作鎏金处理,金色淳厚泛黄。

该碗为紫铜胎,碗壁均匀,厚薄适中,手感沉甸甸的,系清乾隆时期广州地区的铜胎画珐琅器。该碗的用料、工艺制作、图案等均反映了清代乾隆时期为铜胎面珐琅的最繁荣时期。其在各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仿品在紫铜胎的坦口碗上画珐琅人物画“香山九老图”,九老旁还有三个童仆和松树山石作衬景。该碗在白地上施彩,着意渲染,色彩丰富,多达二十余种。“香山九老”表现的是唐代白居易等九老集居香山吟诗论画、颐养天年均获高龄长寿的故事,故画意有祝寿的含意。底有蓝色珐琅小花款。

将该碗与上述乾隆画珐琅的花卉碗比较,仿品图案布局呆滞,人物分布相对平均,大小也几乎相同,这样主次、重点也就没有了。同时衬景也太少,很难表达出“香山”的本意。在珐琅的彩色上温润细腻凝练不足,有细小的砂眼,白釉有苍白感如杏仁露,色彩虽丰富但单薄,底足边缘处的蓝料釉回纹花边结体松,色彩艳,与乾隆碗口的鎏金沿处的蓝料釉花边相比差异很大。仿品的手感较轻,因其胎、釉均较薄。碗口、碗底处的鎏金亦色淡金薄呈黄铜色。

陶瓷文化: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之碗类


平底碗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四出碗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笠式碗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

卧足碗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折腹碗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

鸡心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仿制。

宫碗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盉碗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攒碗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

净水碗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

八方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定窑鉴赏的方法


定窑鉴赏的方法。

定窑也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相比其他四大名窑,定窑瓷器存世量较多。定瓷虽有过给宫廷烧造瓷器的经历,但时间很短,因此精品不多。

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之器中,有极少数是有款识的,如“尚食局”、“五王府”等,还有带“官”、“新官”字样的款,这些都是入窑烧制前刻划在胎的底足上的,一般用楷书体,虽写得不大规正美观,但却表现得自然有力。还有一些和宫廷建筑有关的款,是送到宫里后由宫中玉工后刻上去的,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等。

定窑器除黑釉器外多数都有花纹装饰。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后有划花、刻花和印花等多种。早期划花系用竹签类工具在瓷胎上划成。所划线条比较细,坡度很小,图像自然豪放。刻花法比划花法出现稍晚。刻花是用刀子在胎骨上刻成的,用的还是“一面坡”的刀法,刻线较宽,坡度大,图像刚劲有力。有时候划花和刻花也常出现在同一器物上。刻划的花纹早期有莲瓣纹、缠枝菊纹和蕉叶纹、回纹等,稍后又出现花果、莲鸭、鱼水、云龙等纹饰,而且在图案一侧常划一细线,以凸出图像的立体感。印花装饰是用模子在胎上模印而成,始见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后期。定窑所印的图案都是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而不乱的。主要题材以花卉为主,以牡丹、莲花为多,次之为菊花。有缠枝也有折枝的。图案讲究对称。此外,鱼水纹、龙凤纹和各种禽鸟纹也不少。花卉纹常见与动物纹相组合。仿品当然也可仿造印刻上述各种图案,但常见进刀迟疑,线条呆滞,图像木讷。印花的则是形象模糊,章法混乱。真品刻划一气呵成,图像有一种流畅之美,仔细审察,不难识破。

宋代定窑斗笠碗的特点


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足以见得饮食对于老百姓们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光是碗的样式就不胜枚举,而斗笠碗便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餐具之一,笔者家中就有几只大个儿的斗笠碗,专门用来盛面条。

因为,此碗倒放过来的样子就像斗笠一般,因此得名“斗笠碗”。斗笠本身流露着一种悠闲雅致,于是文人雅士常常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斗笠上。数千年来,斗笠碗也受到了斗笠碗的荫庇,也被人们看做当作一种脱离世俗、云淡风轻的象征,以至于在古代不少文人会用斗笠碗品茶,认为这样才能品出茶叶的韵味,而流传至今的茶道仍然存留这种饮茶习俗。

斗笠碗最早出现在我国宋朝时期,定窑被人们列入“宋代五大名窑”的行列,素来以大量烧制出产刻花白瓷而称著于世,其中,斗笠碗便是宋朝北宋定窑的重要代表器型之一,对南宋瓷器器型和影请瓷器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宋时期的定窑主要烧制出产白釉瓷器,装饰瓷器的技法多种多样,有划花、刻花、印花以及捏塑……瓷器上面最为多见的图案有:荷花、牡丹、萱草,看上去简练而精致,生动而大气。定窑中烧制得比较多的器型有盘和碗,由于上面有芒口,所以一般都在碗口处包金,足以见得在那个文人风气盛行的宋代,人们对定窑斗笠碗非常重视,他们不只是把定窑斗笠碗当作日常盛放食物的器皿,还把它当作一件具有欣赏陈设功能的艺术品来看待。

今天带来了两件定窑斗笠碗,咱们一起来欣赏吧!

这是烧制于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印花凤衔花纹斗笠碗,碗高为五点二厘米,口径为十七点八厘米,足径为五点三厘米。碗呈斗笠状,碗口形状比较圆,碗内上的是白釉,碗口处上的是铜釦。靠近碗口的地方,印上了一圈回纹路。斗笠碗的外壁釉色均匀光亮,碗内为印花装饰,图饰以凤衔花纹为主。

这是烧制于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斗笠碗,碗高为五点七厘米,口径为二十点三厘米,足径为四点四厘米。碗呈斗笠状,碗口形状比较圆,碗内上的是白釉,碗口处上的是铜釦。靠近碗口的地方,印上了一圈回纹路。碗内为印花装饰,乍一看,和上一件斗笠碗,别无二致,细细一看却也能发现不同之处,那就是此碗的图饰以缠枝石榴花纹为主。

宋代定窑红绿彩婴戏碗


宋代定窑红绿彩婴戏碗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度左右的低温烧成的一种彩釉瓷,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宋时《婴戏图》上承隋唐之雄浑、下启元明之飘逸,是我国绘画史上精彩的一笔,给《婴戏图》成熟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婴戏图碗,口径15厘米,高4.2厘米,底径5.6厘米,为瓷质,敞口、斜壁、圈足、全裹足、芒口、腹较浅、圈足内敛,足端呈平面,器底微下凹,为典型的北宋婴戏绘画工艺,艺术表现手法臻于成熟,碗内外施釉加红绿彩,画面婴戏孩童较多,碗内为婴孩有7个,碗外婴孩6个,共13个婴孩,个个生动活泼、憨态可掬,可谓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尤其线条飘逸洒脱、自然、动感十足,再加上碗身装饰的云龙纹、山石、花卉的衬托,使得整个绘画场面更显和谐,充满着勃勃生机。其碗釉色明丽、整体气息典雅、孩童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恰似宋人二幅人物山水画般,让人神往。

宋定窑中的盘和碗


定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北宋为大发展时期,因连年的战争使得窑事逐渐衰落,金代仍有烧造,于元代终止。北宋晚期,宋徽宗崇尚青色,定窑白瓷不符合其审美要求,遂弃定窑用汝窑,这也是定窑衰落下去的一个原因。

定窑既烧制民间用品,又烧造宫廷用瓷,基于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这一特殊需要,选用的都是优秀的匠师,而且选料、用料、加工等各工序都要求很高,这样就促进和提高了定窑瓷器的质量,使得定窑瓷器的地位很高,产品风靡一时,各地纷纷效仿。像山西平定窑、阳城窑,四川彭县窑等都烧制具有定窑风格的瓷器。虽然质量不如定窑的精美,但还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定窑体系。定窑是在继承唐代邢窑的基础上,从单一釉色发展到各种釉色的,有紫定、绿定、红定和黑定等。又由素瓷发展到各种刻花、印花和划花瓷器。

定窑白瓷胎料筛选加工细致,胎体洁白、轻薄,不太透明,器型规整纤巧,上釉前不用化妆土,釉色微泛黄,是一种柔和的象牙白色。积釉处多见泪痕,薄釉处可见胎上的旋轮痕。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和划花。印花瓷器的品位最高,被视为白瓷中的佳品。早期产品多划花和刻花,中期以后以印花为主,印花以花卉纹为多,梅、莲、菊和牡丹等。定窑早期用匣钵装烧,口沿向下扣在由耐火泥制成的支圈上,一圈一器,层层覆盖,既节约了窑位提高了产量,瓷器又不易变形,但采用这种覆烧法的瓷器上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为弥补不足,口沿多镶上金银铜边,使器物更显豪华精美。

图中的一盘一碗均为宋定窑器物,胎体轻薄,釉色温润,白中泛黄,芒口,没有镶边。器外壁积釉处有泪痕和旋轮痕。碗,素白色无纹饰,口径18.8厘米,高6.8厘米,侈口弧壁,圈足较矮。盘,较浅,口径8厘米,高3.8厘米,敞口,斜壁稍有弧度,圈足矮小,印花。印模纹饰经过精心设计布局,使印到盘上的纹饰稠密精致。盘心印有两条同向游弋的鲤鱼戏于水藻之间,鱼尾翻摇,活灵活现。近口沿处印有一圈回纹。回纹与水藻纹之间主题纹饰是凤凰荷莲。荷叶半卷,筋脉清晰,莲花将要开放,花瓣紧抱,端庄秀丽。两只凤凰在荷莲间翩翩起舞,一只凤首回望,姿态优美,好像在呼唤另一只;而另一只凰昂首展翅,似在奋力追逐。两只凤凰首部扁长俊俏,眼睛清秀传神,翼翅舒展洒脱,尾羽飘逸婀娜,神采超凡脱俗。

北宋定窑瓷器的鉴定方法都有哪些


北宋时期,定窑瓷器的发展进入鼎盛,劳动人民将其智慧和才能融入到瓷器烧制工艺中,形成了更具创新和先进的制瓷记忆。北宋中后期,定窑瓷器不仅制作精美,且色泽淡雅,纹饰秀丽,深受世人的喜爱,宋朝政府更是将其定为宫廷用品,使其身价大涨。而到了现代,对于北宋定窑瓷器的收藏也是如火如荼,该类瓷器在拍卖会上不俗的表现,也让很多人看到了收藏和投资的价值,收藏者众多,高仿者也不在少数。那么,如何鉴定北宋定窑瓷器的真假呢?北宋定窑瓷器的鉴定方法又有哪些呢?

一、泪痕

北宋定窑瓷器流釉多为条状,看起来和流泪一般,因而被称为是泪痕。这种表象仅在北宋定窑瓷器中出现,其他瓷器都没有,所以泪痕是鉴定北宋定窑瓷器真假和年代的特征之一。北宋早期的时候,定窑瓷器采用正烧发,流釉的方向是从口到底,到了中后期,改变了烧制方法,流釉的方向也从原来的方向改为从底开始到口。

二、竹丝刷痕

在北宋定窑瓷器的碗、盘当中都有这种特点,这是器物成型时后旋坯加工产生的,当然其他瓷器也有这种现象,不过不如北宋定窑瓷器的分布纤细,因此也是判断北宋定窑瓷器的一个特点。

三、底足

北宋定窑瓷器的底足类型比较少,多为平底或者是圈足,其中圈足与其他窑口烧制的瓷器不一样,且因为后期的覆烧,也让圈足能够裹住釉,最终将露胎处转移到器物上。不过,裹上釉层的器足就不如之前的那么好看,完美,有些地方施釉厚,有的薄,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之感。

四、变形

北宋定窑瓷器尤其是碗类瓷器,大多有变形的迹象。即使是保存完好的瓷器,将其倒扣在平整的平面上,也会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不是人力能做到的,所以,在鉴定北宋定窑瓷器真假时,将其倒扣,如果没有则可以判断是假的北宋定窑瓷器。即使是偶尔有人力做作,但因为是人力做的,给人一种不天然的感觉。

北宋定窑瓷器的市场价格非常高,不仅有收藏价值,投资价值也很大。这让很多不良商家十分垂涎,纷纷制作一些十分逼真的北宋定窑瓷器,希望以假乱真来谋求利益。对此,藏家建议大家在收藏北宋定窑瓷器之时,一定要紧跟几个判断技巧和特点,缺一不可,也不要听商家的忽悠,从自己的直觉、专业性入手,判断是否值得收藏。

北宋定窑瓷器精品鉴赏:

1:北宋定窑系白釉胆瓶,尺寸:高22.6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5,140,000 ,成交时间:2017.11.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2:北宋定窑划花莲纹洗,尺寸:直径20.6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5,08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洗广口深腹,近底处斜收,平底。外壁由下腹向上浅划六瓣线,洗内刻一茎长枝莲花,绕壁生姿,刻划流畅写意。莲纹为定窑中流行的纹饰,盖取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高洁寓意。莲纹的另一重涵义出自其读音与廉洁之廉相近,青莲亦可指代清廉。因此以莲纹装饰的定窑白瓷最能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如本件洗中所饰的写意莲纹易与同时期的萱草纹相混淆,尽管这一时期莲纹和萱草纹的花叶都较为相像,但是本件洗中所出现的荷叶可以明确无误的指出其纹饰为莲纹无疑。

3:北宋定窑白釉刻螭龙莲花莲瓣盘,尺寸:16.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4,320,000 ,成交时间:2018.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此定窑莲瓣盘,薄胎巧制,色呈象牙暖白,盘心妙刻螭龙,流畅利落,伴饰莲花串枝,秀雅隽永,古今皆宜,历经岁月却不减其美。莲,出淤泥而不染,正如君子之德,是以赵宋以降,为文士所珍。白釉定瓷,饰以莲纹,更显清丽脱俗。

4: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USD 4,212,500 ,成交时间:2018.03.22,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3月拍卖会。

5:北宋至金定窑白釉孩儿枕,尺寸:19.2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3,750,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此品采童子躺卧双手执荷之姿,造型可爱悦目。所罩白釉柔和,童子的侧卧姿势经精心模制,衣衫图案细腻,加上瓷枕上的周边装饰,妙仿织品华丽。始创于唐,尤盛于宋,人尽珍之。瓷枕除了为睡眠而备,更另有效用。讲究强健体魄,驰骋美梦,调养心神。晚明文人高濂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初刊的《遵生八笺》记载了书枕:「臞仙制,用纸三大卷,状如碗,品字相迭,束缚成枕,头枕上卷,每卷缀以朱签牙牌,下垂,一曰太清天箓,一曰南极寿书,一曰蓬莱仙籍。用以枕于书窗之下,便作一梦清雅。」枕用瓷材,消夏纳凉。北宋诗人张耒曾作《谢黄师是惠碧瓷枕》:「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童子执荷造型的瓷枕,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各个窑场都有烧造。

6:北宋定窑鸳鸯钮莲座带盖香熏,尺寸:总高32.8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3,72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盖呈圆饼形,盖顶巧塑二鸳鸯,交颈之姿缠绵缱绻,底部有两出气孔。香熏上半部为半圆形盛器,内口沿下刻一倒置的「月」字。外塑四层仰莲瓣。每瓣单独成型,下承倒花萼式底座,外印覆莲纹一周,内有卷草纹,下饰开光狮首纹。底座下端塑意云头腿。盖及香熏外壁施淡雅象牙白釉。

定窑器为五代、北宋和金代名瓷,被朝廷及各大宝剎奉为上品。1 官府对窑务极为关注,五代时期更在当地设立瓷窑商税务使 (或简称「瓷窑务使」或「窑务使」),此事在公元957年碑文中也有提及。2 部份定窑器铭「官」或「新官」款,以示其地位不同凡响,定瓷贵为宫廷用瓷,北宋朝廷一直订制不断。明清学者誉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如此一来,定瓷更是备受历代藏家追捧和重视。定窑器闻名天下,难怪宋代学者如陆游、叶置、周密等皆有提及,但首次详加分析此类收藏品的特征与价值者,当数明代学者曹昭。他在著作中指出:「古定器,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麄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 宣和[公元1119至1125年]、政和[公元1111至1117年]间窑最好。…… 凡窑器茅篾骨出者价轻。」他还提到,当时定瓷的价格之贵已超越上乘景德镇官瓷。3 时至今日,定瓷的价值有增无减。藏家对定窑的盘盌类标准器趋之若鹜,工精制奇者 (如本拍品) 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本香熏做工精绝,盖顶巧塑二鸳鸯,交颈之姿缠绵缱绻,座子状若盛放的仰莲。此器虽经修复,但巧夺天工的复杂造型仍清晰可见。鸳鸯颈部线条婉转流畅,乍看之下恍如白玉雕,盖因曲线曼妙若此在陶瓷之中殊为罕见。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鸳鸯足下沿盖所塑的一周仰莲瓣。每瓣单独成型,再与座子接合,底部衬翻卷的小巧花萼。这一布局既娉婷袅娜,且动感十足。座子下半部承如意小足,其上环饰一道开光,内有卷草纹及小巧狮首。开光之上为一圈覆莲纹,下端若如意云头。覆莲瓣内与开光内的卷草纹上下呼应。器内口沿下刻一倒置的「月」字。此器的造型暗指夫妻恩爱、忠贞不渝,因鸳鸯与莲合指「鸳鸯贵子」,而花卉之中,惟有莲蓬与花同生,而莲蓬多籽,故象征连生贵子。4 鸳鸯与伴侣长相厮守,且交颈之姿柔美缱绻,故代表琴瑟和鸣、相知相惜之情。其实,正如本香熏所用的白色,此处的莲花也与佛教息息相关。寺庙与佛教徒均喜用白色或无色半透明器物,因为透光这一特质象征佛光普照之下心境澄明、幡然醒悟。故此,白玉备受追捧,水晶与玻璃亦然。白色薄胎瓷也是礼佛之物,就是可证诸辽宁一座公元十二世纪初佛门古墓的出土文物,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位份极高的僧侣。墓墙镶十四篇金字梵文,而随葬品更有一批精美定窑器和青白瓷。5 两者均属白瓷,各源自华北与华南。而且,两者的薄胎之作均可透光,故可作礼佛之用。这类莲座之上饰一对鸳鸯的香熏,其形制或脱胎于金属器。以制作工艺而言,金银器可锤揲成型,而青铜器则可浇铸成器,故难度较低。相形之下,陶瓷作品的定形要难得多。可是,北宋名窑却迎难而上。从挂釉之作看来,莲瓣的刻工格外细腻,瓣沿皆划一道轮廓线,正中缀一乳钉。惟其浮雕莲瓣外观厚重,不像本香熏的莲瓣般楚楚动人、娉婷而立。

定窑采用的是较难塑形的白色瓷土,主要以拉坯成型,纹饰为划刻或模印,印花之作始见于十一世纪中叶,是用单体内模范印而成。本香熏由若干构件组成,并结合了拉坯与模制工艺。香熏主体为拉坯成型,而底座、莲瓣及盖俱为模制,最后用封泥将各组件接合成复杂的造型。座子内底仍有同心环状排列的小巧指纹,当年夯实模具内黏土的情景历历如见。此类香熏极难定型和烧造,能流传至今更是倍显珍贵。本拍品的特色之一,是其底座开光和覆莲瓣内精美的印花。这类繁缛的印花效果,是在窑烧之前用刻有图案的模具,在半干坯体上压出层次丰富、工致细腻的阳线纹样,与压花银器或织锦有异曲同工之妙。

7:北宋定窑刻莲纹盘,尺寸:直径16.5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3,40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纹饰见长者,素有定州花瓷的美称。本件定窑于盘内装饰折枝莲花一朵,线条俐落,流畅如画,为定窑划花工艺的杰出代表。雕者先以长斜刀勾勒,继而用梳齿工具押刻蓖纹,最后于轮廓的一侧施加深峻的直刀,有如中锋、侧锋交替用笔,在牙白釉沉积处晕散出浓淡交替的笔墨韵味。而花、叶内加刻的蓖纹更是抽象的表现出了植物表面的质感。定窑中刻有此种纹饰的折腰盘殊不多见。

此式折腰盘应为北宋宫廷官样瓷,为曲阳定窑首创,在南宋时又在宫廷的授命下由越窑仿烧,期间亦可能有定窑南渡工匠的参与。装饰典丽的定窑瓷器不仅为宫廷所重,亦符合当日的文人品味。苏轼《试院煎茶》诗中有言,「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即是北宋文人用带有装饰的定窑饮茶品茗的一个例证。

8:北宋定窑刻牡丹花纹盌,尺寸:直径20.48厘米,估价:US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USD 3,370,000 ,成交时间:2015.03.17,拍卖公司:纽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3月春季亚洲艺术周。

9:北宋至辽定窑白釉盘口瓶,尺寸:37.5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2,500,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底刻《官》字。

此瓶器形简洁优雅、釉色纯净,其匀称的比例、细致的胎体和光滑的白釉,均令人过目难忘。这是河南省定州窑早期罕器,足上刻「官」字,表明乃供宫廷使用。从唐至宋,大墓均有出土刻「官」或「新官」字样的白釉瓷器。

定窑瓷的鉴赏方法


定窑瓷的鉴赏方法。

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备受学术界、收藏界尊崇。藏家若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到代定瓷,都如获至宝。但是,随着当代定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仿制技术的一再提高,给定窑收藏鉴定带来很大的难度。过去人们总结出来的那些老定瓷特征,现在造假者几乎都能做出来,有的做的是相当的“好”,以至于很多老藏家、权威专家也连连“打眼”。但是不管造假的水平有多高,新的终归是新的,老的终归是老的,老定瓷与新定瓷还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胎骨老化、釉质、神韵等是目前造假者难以仿制出来的。

根据多年定瓷收藏鉴赏经历,笔者总结了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看法集中介绍出来,以待方家交流探讨。

一是鉴赏标准不能“一应俱全”。很多专家、藏家在鉴赏定瓷时,以所鉴对象是否同时具备泪痕、竹丝刷痕、施釉痕、芒口等定瓷特征为标准,但是这些特征在有的定瓷上全部体现,有的只体现了部分。比如说“泪痕”,清代《南窑笔记》说:“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从这句话来说,有的定瓷就不一定有“泪痕”。再比如指甲痕,定窑遗址第三次大规模发掘考古时,有细心的参加者就对此进行了专门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很多定瓷上面没有这个特征。可见,鉴赏定瓷需要吃透定瓷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灵活运用方式方法,综合判断。

二是正确看待定瓷器型与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能力极强的民族,“四大发明”就是很好的证明。对于定瓷的器型问题,笔者认为定窑的工匠熟能生巧,且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创新力。定窑有北定、南定之分,不同地域的人们一般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去设计生活用品,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特色”。勤劳的定瓷工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难免会突发奇想,造出某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来,比如有的定瓷就是模仿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而来等等,这种东西不批量生产,但也不等于说是没有。再如,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鸡冠壶、凤首瓶、盘口瓶、长颈瓶、盘口无柄执壶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创新品种,是当时的统治者——女真族、契丹族人喜爱的瓷器品种。因此,如果忽略社会发展史,而一看器型不是中原风格的东西,也容易出现“误判”。

三是应重视粗胎定瓷研究。定窑产品有细胎和粗胎。不管粗胎、细胎都反映了定窑历史的演变进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我们搞收藏,就是收藏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中体味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如果只看重细胎定瓷,而忽略粗胎定瓷,是不能反映定窑发展全貌的。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产品的出现,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笔者看到的一些粗胎定瓷,其艺术性、观赏性不亚于细胎定瓷,发现的一些品种甚至只有粗胎产品而没有细胎的,粗胎产品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当时的大多数百姓生活风貌。忽略粗胎定瓷的研究,也会影响我们对定瓷的全面认识。

四是应科学表述定瓷轻重等特征。有人形容定窑“薄如纸、色如玉、声如磬”,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尚欠科学严谨。从互联网上搜索这九个字,有的说是形容景德镇瓷器的,有的说是形容湖田窑青白瓷的,现在又用这几句话形容定瓷,那么这几句话到底概括的是哪个窑口的特征?尤其在目前发现的不少定瓷器中,并没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因此这样的概括很难说具有普遍性。在收藏、鉴赏实践中,更不应以几句“概括”来推定定瓷瓷胎都比较轻,凡是胎重就不对等等。

定瓷鉴定、收藏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探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的来说,历史的演变导致定瓷鉴定也相对复杂,需要鉴赏家、收藏家在全面了解、掌握定瓷烧造历史、社会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定瓷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比较,才能进一步提高鉴赏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北宋定窑笠式碗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北宋定窑笠式碗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