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政协委员提案 开发保护江南古刹金沙寺

“名山出名寺”,山多林密的宜兴近年来恢复重建了一批历代名寺。可还有一座与当地特色产业紫砂有着密切关系的寺庙,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刚刚结束的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无锡史学会会长汤可可委员打破沉寂,提出了对金沙寺进行规划修复和开发工作的提案。

日前汤可可先生接受采访时,介绍了他提出重建金沙寺、保护宜兴紫砂圣地这一提案的来龙去脉。宜兴紫砂闻名遐迩,关于紫砂壶的起源,主流观点是源自明朝正德年间。宜兴东南四十里处,有一金沙寺,寺中某一僧人,闲时常与制陶缸者相处,便取其陶土,加以团捏,制成壶形,跟随一般陶制品进窑烧制成型。后又有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随吴到金沙寺读书时,偷学其艺,并留下“供春壶”。后人将“金沙寺僧”和供春并称宜兴紫砂壶的鼻祖。这些事迹最早记录在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上。但金沙寺早已无迹可寻,即使宜兴紫砂圈内,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去年夏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突然想到为金沙寺提案。”汤可可说,他在《中国紫砂》杂志上看到了《探寻金沙寺》的文章,文中介绍了紫砂爱好者对金沙寺的探访,并在该寺遗址附近发现不少遗物和传说,他深为所动。

根据汤可可的介绍,记者昨天联系了《中国紫砂》编辑部的有关人士。对方介绍,2008年夏,该编辑部组织宜兴紫砂艺人,曾在湖进行了一番寻访。在《湖镇志》编辑者杨明俊的帮助下,得知金沙寺在湖西街村寺山南麓。原是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避战乱所建,后改禅院,即金沙寺。宋熙宁三年赐额“寺圣金沙”。苏轼在这里喝过茶;岳飞在寺里驻过军、题过词。后来这金沙寺又成为明代宜兴进士吴颐山读书的地方。鼎盛时,该寺有房屋千间,明嘉靖年后,该寺屡修屡毁。解放初期,该寺仍留有数间僧房,并有一棵传说岳飞拴过马的银杏树。考察人员发现,现在的金沙寺遗址处在一片农田里,背靠的山麓因开石已破坏了原貌,寺庙的基础上已经建起民宅。但在当地一些农民家中,仍然保留着一些金沙寺的碑刻、石质构件。附近还有寺僧的墓葬,曾经留下苏轼“竹符换水”传说的金沙泉仍然在流淌。作为专业的紫砂刊物,他们认为金沙寺维系着两位宜兴紫砂的宗师级人物,这里无疑是紫砂的圣地。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汤可可表示,金沙寺在宜兴地方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这寺庙的开发保护工作,他建议:第一步可以先由专业部门进行遗址和文物调查,查清金沙寺的历史和遗址现状;第二步是划定保护区;第三步是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规划恢复和开发。记者在互联网上检索,发现一些宜兴人士近年也有类似呼吁,建议政府挖掘金沙寺、金沙泉所传承的人文故事。

延伸阅读

为什么要保护悠久紫砂“品牌”


在紫砂壶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一个出了名,出了大名的人,如果他从来也拿不出一件是属于自己设计的成功作品,更无法用自己的能力来赋于紫砂新的活力,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只会一味追求指标,临摹古人或他人的造型,或张冠李戴、东拼西凑,毫无自己的风格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定是暂时的,不可能被历史所肯定。再则,如果哪个名家确实创作了一些属于自己风格的造型,固然值得重视,但作为一件工艺品来说,它所展示的形态与神韵(包括茶壶的实用和把玩的效果)似乎不应该仅仅依靠奇特和怪异来哗众取宠,而是必须以文化角度,以其含意、境界、美学的角度来评判其成功与否。简单地说,就是要奇得有道理,怪得有意思,有美感。造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所表达的内容,应该让人们既满足一种创新期待的心理,又能带来心旷神怡的愉悦。要达到这种效果,光靠具象的描写必定太俗气,而要留有相当的空间让欣赏者用各自丰富的想象来填补、来完善。还有一点必须明确,紫砂壶应该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决不应该是变相的、乏味的有价证券。

明代以来,紫砂传器有一个其他工艺美术器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就是署款文化,它能记录时限和相关人物,增加紫砂器的无形资产(即付加值),对于紫砂陶来说,这是得天独厚的历史形式,无论是刻款还印章,都溶进了书卷之气和金石之味,大大提升了紫砂的品位。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在茶壶上留下了镌秀的文字及画面,使紫砂器物素雅迷人的形象,因紫砂艺术的滋润而流芳古今。

不过,凡事总是双相的,正是由于紫砂的署款特点,造成了历来不肖业者有孔可钻,他们卑劣的贪婪恶作,使许多假冒东西的虚值极度膨胀,坑了不少商贾和玩家。平心而论,一把茶壶好坏真伪,要让不懂专业知识的玩家来鉴定,实在是为难。必竟是看热闹的人多,因此,推销人员就有机可乘,肆意炒作,不停地宣传,空话千遍成“真理”。反正没有谁来管,任其愿者上钩吧!其实这种现象对紫砂行业来说,该是莫大的折损呀!扪心而思之,我们这辈受紫砂恩惠最大的子孙,是否有责任和义务,来为紫砂事业承扬做点实际工作呢?如何来规范保护这块悠久传统知名品牌,已是我们这代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

我们应该对得起祖宗,对得起未来。

紫砂文化:当代紫砂文化价值回归


新世纪十年,当代紫砂陶瓷艺术在各种危机的冲击、考验下,实现了跨越性的、堪可告慰的转型,更加以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定位,逐渐在当代中国各门类艺术发展中,巩固进而凸现出自己的存在地位和存在价值,乃至成为艺术收藏和艺术市场新的追踪热点。此次展览展出的紫砂作品,就是地处宜兴的无锡工艺学院的教师和陶艺大师们上讲台、进陶坊,勤奋实践,勇于创新,既尊重传统,又蕴涵现代意识所创作的紫砂陶精品力作,其原创性强,风格各异,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学院派陶艺家的创作实力和宜兴当代陶艺风貌。

对于真正的陶艺家来说,艺术是灵魂最好的载体,陶艺家将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一个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陶艺家的思想与情感便得到了很好的寄托。对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沈奇先生提出了三个观点,正契合此次展出作品的整体风貌与艺术追求。

简约化:东方美学的基质在于简约、自由、合心性。具体而言,就是虚静为本,澄怀观照,空纳万境,静了群动;就是以少胜多,不以多为多;就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师造化,自然为大美。但长期以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宣传、代言、主旋律等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界一直是在做加法,无边界也无中心地探索求变,唯新是问,唯视觉冲击力和展览机制是问,失去了素宁内敛的文化根性。现在不少紫砂陶艺家纷纷回过头来做减法,守住化繁为简的底线,重新在简约的本质特性上下工夫。

精致化:比之古典陶瓷艺术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从创作理念到制作工艺、技术手段,都要丰富精良得多,但为什么所成就的作品却没有古陶古瓷耐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静气。今天的艺术家们大都过于急功近利,很少能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别无挂碍地把一件事情尽善尽美地做到极致,习为广大而难成精微。越是粗制滥造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成风的时代,真正的陶艺家越需要沉得住气,抱元守雌,精益求精,品质为上,苛求完美,才能脱平庸、超时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认证,免蹈昙花一现或各领风骚三两年的覆辙,这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文化化:观赏宜兴紫砂壶,外行看器形、看纹饰;内行品气息、品内涵。紫砂泥的资源固然有限,也有优劣之分,但却不是作品价值评判的关键因素。判断紫砂壶的价值,贵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器物化,紫砂壶若没有深厚隽永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灌注其中,那就只是一件好看而不耐品味的形而下之物件而已,比之古董低价,比之工艺掉价。经由泥与火的熔融,赋予紫砂壶以诗的灵魂,方是紫砂壶艺术存在的真谛。一方面,今人不能做古人,陶艺家必须进入现代语境,表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影响的焦虑,如何表达我们自己的现代感,以及再造我们本源性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感受,已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思考和探求,仅仅依赖一点点观念的更新和技艺的琢磨,显然是不够的。说到底,生逢其时的当代陶瓷艺术家们,面对机遇与挑战,最终的命题还是那个绕不开的老话题:回到修养更为全面和更为超迈的文化修养,进而以文养心,以心养陶,道和器并重而抟土为玉!

紫砂文化


走进惠风堂的“片瓷山房”紫砂展厅,各种展品陈列有序。既有珍贵的紫砂模具、紫砂残片标本,更有程寿珍、邵景南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太白醉酒雕塑等。其中鹤立鸡群的当数一把长沙出土的明代四系提梁大茗壶。此壶口径10.9厘米、底径22厘米、高19.2厘米、腹周78厘米、器重2400克,可容纳6800克水,当之无愧地成为紫砂壶中的巨无霸,比1965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太监吴径墓出土的高17.7厘米的提梁壶还大,观者无不啧啧称奇。据了解,大茗壶的制作为手工捏作,壶体如罐,分三段拼接,平底、四系、曲流略呈方形,壶腹内一方形出水孔,早期工艺品制作特征明显,壶口平直,棱角分明,总体造型显得古朴圆浑。

另一件稀世珍宝为江苏泰州出土的绞胎紫砂壶。这把绞胎紫砂壶造型酷似掇球壶。圆执、曲流、圈足。翻看底足,露出绞胎泥质纹理,绞胎所产生之纹饰如鸡翅木华美清晰,外观与后配鸡翅木的壶盖宛若天成。不同于一般无釉紫砂壶,当时工匠还在壶体外罩透明釉,类似给家具上一层透明漆。不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使绞胎纹理显得愈加美丽。据张浦生教授介绍,江苏泰州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绞胎紫砂壶,绞胎紫砂壶是古代陶瓷工艺新发现,国内总共才存有3件,其稀有程度可见一斑。

张浦生从1957年开始从事古陶瓷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四十余年而不辍。他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青花王子”,而且对紫砂研究亦颇有建树。此次张浦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出土紫砂标准器、紫砂瓷片藏品展出,给广大古陶瓷的收藏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充分体现了张浦生“以瓷会友,弘扬文化”的精神。

紫砂文化:紫砂之道


虽然品茗用具在艺术品拍卖中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但是它们所具有的收藏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紫砂壶,它不仅是我国独有的鉴赏兼顾实用的传统茶具,而且也是历朝文人墨客的赏玩之物,在中国陶瓷史和物质文化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

据记载,苏东坡被贬居宜兴蜀山时,留下多首品茗之作,记录了他对宜兴美茶、美水和美壶的喜爱。而从与苏东坡同时代的文人所留下的诗词,也进一步证实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紫砂壶的喜爱。发展至明朝成熟后,“一壶重不数两,而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的价值更进一步受到人们的珍视。同时,由于文人的参与,使紫砂壶完成了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身。

据了解,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在吴梅鼎的《阳羡瓷壶赋·序》中曾写道:“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如今,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顾景舟有一件仿品,价格在60万港币左右,可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之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在2010年嘉德春拍中,一把1948年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就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此石瓢壶原是紫砂传统造型。顾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创出自我,壶上宜书宜画,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

紫砂制壶自万历朝以来,历代名家辈出。清晚期文人制壶更受青睐。嘉道时期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壶即是文人茗壶中的经典之作。今年,在嘉德春拍的另一专场“柔翰清心——书斋雅器紫玉金砂”中,一把“清道光彭年款曼生铭汉铎壶”,以72.8万元成交。

紫砂不仅仅是一种泥料,更是一种文化。品名壶,也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会话,一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从而在壶中感受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带着文人艺术的眼光看紫砂壶,则体现了文人画的另一种形态。

紫砂文化 确是文化


12月17日,宝安文化茶座第25期讲座正式开讲。来自紫砂故乡宜兴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季益顺,与在场听众以互动交流的方式,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讲座。季益顺大师对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一一作答,语言幽默风趣,妙语连珠,讲座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季益顺首先告诉大家,宜兴市前几年已经颁布了紫砂矿“禁采令”,但是市面上的新紫砂壶却很多,这些紫砂壶是出自宜兴还是其他地方很难说。

目前,在其他地方还没有找到紫砂矿源。有些地方烧出来的产品,虽然颜色和紫砂相近,但真正的材质却是不同的。我们的矿源来自宜兴陶瓷原料总厂,改革开放以后,总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之后就一直没有开采。原来开采的深度达几千米,如今的水已经没到了矿口。但是从事这个行业,紫砂对于我们来讲就像自己的粮食,越是好的矿,越是要存起来,留着以后慢慢用。但同时又要有新的产品出来,所以家家户户都保存了紫砂矿,而且私人开采也从来没有间断过,有些民工甚至穿着潜水衣在水下开采。目前,宜兴市市委市政府正组织土管局准备官方开采。

接着,现场听众向季益顺提问,季益顺一一作答。从季大师的讲座中,听众感受到了紫砂壶浓浓的“文化范”。

紫砂壶要养要使用

听众问(以下简称问):好的紫砂壶是该小心翼翼地收藏着,还是要用一用?

季益顺答(以下简称答):紫砂壶像玉一样,是要人来养的。一定要用才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紫砂壶呢?这应取决于紫砂壶得天独厚的材质。紫砂的造型、规制也是其它壶不能比的。就紫砂壶来讲,没有泡过茶、没有用开水烫过的紫砂壶和泡过茶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而真正喜欢紫砂的人,当他很辛苦地从远方回到家里,泡一杯茶,那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至于如何保护紫砂壶,关键还是要看自己。一般来讲,在喝酒以后,最好不要碰紫砂壶,因为喝酒以后手往往拿不稳。另外,在用紫砂壶前,最好先把手清洗干净,手上如果沾有油渍,既对紫砂有污染,又容易打滑。在泡茶和冲洗紫砂壶时,最好在下面垫上一块软布。拿壶盖时,要用三个手指,拇指和食指拿着壶盖,中指扶着壶盖的边沿,这就意味着壶盖有了双重的保险。从心态上来讲,有时候越紧张越容易出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尽量让孩子多碰,这样反而不容易打碎。

从我个人来讲,一把茶壶做好以后,在卖给客户之前,我也会泡一杯茶,试一试,一是看一下壶的色泽,另外检验一下自己做的这把茶壶到底怎样。所以,有茶壶一定要用,同时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

问:泡不同的茶,可不可以用一把壶?

答:如果经济上允许的话,最好是专茶专壶。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准,也没有关系。不管泡什么茶,泡完之后用开水把紫砂壶冲洗干净,下次泡茶之前再用开水冲洗一遍,这样茶的新鲜度就不会打折扣。

此外,淡颜色的茶壶泡绿茶、铁观音会比较漂亮,而深颜色的茶壶,则比较适合泡普洱、红茶等。从造型上说,口子大的茶壶适合泡铁观音、普洱,口子小的茶壶泡绿茶比较适宜。

泡茶前后要用开水冲洗壶

只要有文化底蕴,就值得收藏

问:众多紫砂工艺师中,季老师最看好谁?

答:随着管理的完善,对紫砂工艺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荣誉职称的管理也越来越严。以我目前的职称来讲,算是比较年轻的,而我的弟子们,想要升到我这个层次,就不可能这么年轻。现在,评职称比较困难,首先技术资历方面要达到一定要求,还需要全手工的表现,参加者在一个房间里,连手机都不能带,在规定的时间里创作一件作品。此外,在文化、社会贡献、论文评选等方面也有一定要求。

至于推荐的问题,其实玩任何东西,最重要的是看作品,看设计。创新和设计是艺术从业者的文化使命,也是一个创作者最高的境界。紫砂壶也是如此。壶的设计最困难,也是最显功力的地方,因此,看一把壶的时候,要看这个设计是不是作者的原创,如果从壶中能感受到很深的文化底蕴,那么设计这把壶的人,即便现在没有很高的起点,他的壶也是值得收藏的。

最满意楚汉风韵和汉风提梁两件作品

问:季大师最有成就感的作品是哪一个?诗情画意的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答:从我自己的内心来讲,创作时都围绕自己的灵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创作出来,每一把壶都有自己的激情,所以都很喜欢。从我的成长经历来讲,每一个年代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学的是基本功。我对以竹为题材的十六竹壶比较满意,首先,这个题材非常有难度,壶嘴是两根柱子,壶把是三根竹子,倾注了我很多的心血。

近期外界评价比较高、个人也比较满意的作品是楚汉风韵和汉风提梁。这两件作品,我花了4年时间设计制作而成,将历史文物和现代造型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楚汉风韵壶以楚汉文化为背景,壶身造型大度,线条简洁流畅,壶盖如玉璧,平整浑朴,壶钮一对螭龙蟠卧,简洁而又富丽堂皇,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汉风提梁壶,同样以汉代文化为背景,作品壶身是紫砂筋纹器一类,造型饱满,线条柔美,提梁壶把则如古代美女衣袖拂舞,婀娜飘逸,尽显女性的温柔之美。

本报记者马双丽/文见习记者陈建华/图

下期预告

主讲嘉宾

梁冰

讲座主题

乐做雕塑艺术的忠仆

讲座时间

12月24日下午3点

讲座地点

宝安区群艺馆二楼贵宾厅

主办单位

宝安日报社、宝安区群艺馆

嘉宾简介

梁冰,生于河北秦皇岛,江西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本科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宝安区文化艺术馆雕塑工作室主任、宝安区文联委员、宝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宝安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宝安区收藏协会副会长,入选广东省“十百千”人才工程。其代表作《中国印象四水归堂》获第43届国际陶艺学术展优秀奖;《万福壁》入选首届全国壁画大展,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和全国优秀城市雕塑称号等。出版《宝安城市雕塑》、《梁冰雕塑壁画艺术》等专著。

季益顺紫砂作品

现场花絮

讲座结束后,不少紫砂壶友仍然意犹未尽,排起长队向季益顺要签名。签名的队伍中有一名8岁的小朋友,她是专门从龙华街道赶过来的。轮到她时,季益顺看着这个小粉丝,似乎有点发懵,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好。思索一会儿,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四个字赠给她。拿到签名的小朋友一脸满足,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离开了区群艺馆。

烟雨江南烟雨瓷


珍赏

一提起江南,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迷蒙的烟雨,而在烟雨飘零的江南,也孕育出了一种和烟雨一样如梦似幻的瓷器—粉彩瓷。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瓷器的一个品种。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少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到了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技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姐妹艺术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对比、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

粉彩瓷器工艺是中国瓷器工艺史上的一大创新,它所反映的中国古陶瓷器工艺处于高峰时期的面貌,令后世的人们无尽地回味。

方东

紫砂文化:紫砂文化走进社会大课堂


商报讯昨日,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情怀”为主题的“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现场研讨会”在北京“国粹苑”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艺术教授堵江华为到场嘉宾及小学生们,展示了紫砂制作工艺,并介绍了紫砂文化的历史、成型方法等相关知识。

堵江华在与嘉宾交流时表示,紫砂文化在历史上是以父传子、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代代传承的,而在现代的社会环境里,则需要有更科学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高端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以促进紫砂文化的长足发展。北京市教委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当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接触、了解紫砂行业,从而使传承更有生命力。同时,紫砂虽然源于宜兴,但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紫砂不仅是宜兴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此紫砂文化的传承就不仅是宜兴的事情,而是需要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的大朋友、小朋友共同来关心、参与,使之发扬光大。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样的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

紫砂文化:紫砂的玩赏


买壶既为饮茶用,又作为工艺品把玩欣赏,同时也有收藏上的考虑,这样一来,选壶时就要有所讲究。可以买新壶,但要买手工的,砂料、工艺都比较好的,或者所刻书画很好看的;可以买小名头的壶,但要买他精心做出来的,超过大名头的应酬之作;可以买无款壶,但要买品位高的,让人感到像是名家所制;可以买仿名家壶,但要买高仿的,有些玩儿头的。买这样的壶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还能从玩赏中逐渐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对于那些沉醉于工作的人来说,嗜好是一项使人身心得到轻松的积极的休息。嗜好可利可弊,主要取决于收藏者的自制力。兴趣持久而稳定的发展,使人能获得系统而丰富的知识,也利于在收藏上成功;反之,见异思迁,兴趣多变,则是一种消积的兴趣品质。根据我的观察,从玩赏路的收藏爱好者当中提升出不少大收藏家;有些虽然没有成为大收藏家,但他们往往活得充实,活得快乐,而这种人生的充实和快乐是远远超出收藏层面的。

买玩赏路的壶,花费相对要多一些,然而收藏家往往就是从此起步的。在一些不专门收藏紫砂壶的藏家家中,包括一些作家、学者、画家、书法家、演员的家里,摆设的大都是玩赏路的紫砂壶。因为这类壶既不需要巨额的花费,又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对于大多数紫砂壶收藏爱好者来说,应该在玩赏路的壶上多下些工夫,能有幸在市场上捡漏的往往也是这类壶。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