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知识:唐代外销瓷远销东非

从目前国内外发现的传世和出土的长沙瓷器,以及长沙窑窑址地层出土瓷片标本来看,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至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开始烧造,并一直延续至晚唐五代时期。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主要着色剂是铁和铜,早期色彩比较单调,只有釉下褐彩,或釉下绿彩,其后出现褐、绿两彩,或褐、绿、红多种色彩并现的情况。这几种色彩的交替或重复运用,使彩色产生多变效果,并利用釉料在高温中与瓷胎相互渗透的原理,形成深浅浓淡的层次。纹饰也由以斑点组成的简单几何人物、山水以及诗文的画面。长沙窑釉下彩的花鸟、花草和各种动物等。在各种短尾,大部分在草丛中作跳跃状。此外,用长短不一的诗文作为瓷器装饰,也是长沙窑釉下彩绘的一大特色。这些诗句一般多写在壶流的正中处,或书于枕面和碗碟内。每个器物或只题一首诗;或单一句;或一联句,四言、五言不等。其中有古老的民谣、谚语、格言、警句,也有成语或俗语,字体多为行书,也有少量草书。长沙窑瓷器中,还常采用模印、贴花等装饰手法。模印的纹样有人物、狮子、葡萄、椰枣、西域舞女和力士等,贴花的部位多见于壶流、罐系的下方和洗的腹部。

唐代长沙窑的产品,还用作外销,目前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至东非等地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现过传世的唐代长沙窑瓷器或出土标本,其中尤以日本和伊朗出土遗物最丰富。从这些国外发现的长沙窑瓷器精品来看,虽然其输出的时间晚于越窑和邢窑,但由于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能适应销往国家的需求,因此长沙窑成为唐代生产外销贸易瓷的主要窑口之一。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黄卫文)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乾隆年款外销瓷器鉴赏_陶瓷知识


西洋人物罐

此人物罐胎质较薄,形制独特,前后开光图案分别反映的是牧羊和采花场景。该瓷器采用粉彩技法,装饰花纹以中国传统的缠枝花卉为主,并饰有传统的兽耳,底部中间有红色“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但另一方面,这件瓷器又极具西洋特色,开光处人物为金发碧眼的西方女人,而且整个器物色彩非常艳丽。

西洋人物盘

此人物盘形制较大,盘上绘有2男3女共5个西方人物。此外,画中尖顶房屋等建筑也颇有欧洲特色。但瓷器盘面中,包括山石等绘画手法又有传统的国画技巧。盘底为规整的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两件外销器具有纹饰复杂、装饰性强的特点,应为日常生活中的观赏瓷。吴教授认为两件器物系民国时期所仿制,价格在万元左右。

外销瓷是来样加工

从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的清代前期,国外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十分巨大。此时的外销瓷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欧洲的订货合同生产的,有许多纹饰图案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瓷绘工人精心摹绘,以确保适合欧洲人的品味。

清代外销瓷中的彩瓷:花卉山水纹瓷盘_陶瓷知识


清代外销彩瓷造型丰富,纹饰艳丽夺目,并带有外来文化特色,给人一种新颖、秀丽感。本文介绍的10件清代外销彩花瓷盘都为鲁德集团季先生收藏,造型都为圆形,宽板沿,浅腹,坦底,圈足。薄胎色白,质坚硬,釉面温润,玻璃质感较强,造型规整,做工精细,板沿与内底都有彩花纹饰。

1、青花矾红花卉山雀纹瓷盘:口沿描绘褐釉,板沿两道弦纹间饰斜方格纹与四组花叶纹,其间还饰有四开光,内绘青花花卉纹。盘内底以釉下青花绘山坡、栏杆、瘦石、以及树干、枝叶,还有飞翔的山雀,又以釉上矾红与描金勾画花叶。

2、青花矾红描金芭蕉纹瓷盘:口沿描褐釉,沿面及腹内壁上下以青花弦纹区隔,板沿绘四簇折枝花,腹部斜方格锦纹,内间饰四开光,开光内绘花朵。内底绘坡地,山石,芭蕉,花卉,花朵硕大,枝叶繁茂,蓓蕾与新开放的花朵向上,叶片有伸有卷,迎风而动。以釉下青花或釉上矾红绘画,叶脉与花朵上描金勾勒。

3、青花矾红花卉纹瓷盘:褐釉描口沿,口沿边绘青花斜方格纹,板沿上间绘折枝花卉三组,底部画双线青花弦纹,内绘一簇花卉,花盛叶茂,以釉下青花绘花叶,矾红画花朵与枝干,描金勾画叶脉与花朵。以上三件均具有伊万里风格。

4、粉彩玻璃白花卉纹瓷盘:口沿边施褐釉,板沿上以玻璃白堆绘5组花瓣形开光围绕一周,内绘花卉,开光间各施一花朵纹相间。又以浅蓝彩绘方折回纹与花朵纹锦地作边饰,并延伸到腹壁。内底绘一束花卉,其间有一幅展开的花卉画卷。设色有淡蓝、矾红、黑彩、堆白、描金等。

5、粉彩折枝花纹瓷盘:口沿边施褐色釉,宽板沿绘锦地花朵折枝纹,5组花形开光围绕一周,内绘折枝花,开光间各绘一朵莲花,五朵莲花对应处边饰内绘不同色的花朵。内底绘折枝花,色彩艳丽。彩料颜色有红、浅绿、黄、褐、蓝、白等色。

6、粉彩石榴折枝花纹瓷盘:口沿边施褐釉,宽沿与浅腹内壁绘卷草荷花纹边饰8组围绕一周,内底部饰折枝花,上开各种花朵,中部有菱形画面,内绘两颗石榴,其色有红、黄、褐、绿、白等。

7、粉彩莲花纹瓷盘:口沿边施褐釉,宽板沿绘三组相连簇花围绕一周。底边施一弦纹,内绘一株并蒂莲,硕大的花朵上又伸出两小花枝,色有红、蓝、白、褐、黄等。

8、粉彩花卉纹瓷盘:板沿上绘三组折枝花,腹底绘金色弦纹一道,上绘三瓣叶随弦纹围绕,内底绘山石与栏杆,花卉有牡丹、菊花等,生长繁茂,色彩繁多,有红色、玻璃白、淡褐、绿色、金彩等。

9、彩绘楼阁山水纹瓷盘:口沿边施褐釉,宽沿上绘花叶风竹锦地纹,四开光内绘花朵。盘底边饰弦纹一道,内绘山水楼阁图,窗内一人读书,表现了文人雅士的清高情趣。色彩有矾红、蓝、绿、黄等,此蓝色属釉上蓝彩。

10、彩绘山水楼阁纹瓷盘:口沿边施褐釉,宽沿绘三簇折枝花围绕一周,内腹绘小叶纹一周,内底绘山水楼阁纹,远处群山相连,河水由远而近,河边山石后露出屋宇,前有亭台,旁古树繁茂,河上有桥,近处楼阁亭台,桥旁岸边可见有人行走。色彩丰富,绘画有很高艺术水平。

上述瓷盘均属外销器,彩绘精美。中国的外销瓷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万历年间外销瓷出现西方艺术风格,如上述介绍的瓷盘边饰明显属外来纹样。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中国瓷器发展到高峰时期,特别是景德镇烧瓷规模宏大,工匠多达十多万人。顺治三年(1645年)废除匠籍,康熙十九年(1680年)恢复御器厂,工匠较明代有较多的自由,官窑有的工匠可到民窑烧制瓷器,传递经验,这样大大提高了民窑精细瓷器的制做工艺。乾隆年间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官、民窑互相影响,使瓷业得到发展。康熙时期的五彩器比明代又有发展,除用红、绿、黄、褐、紫等彩色作画外,又加入金彩、蓝彩、墨彩,色调强烈,富丽堂皇,品种丰富。纹样有各类花卉,飞鸟、昆虫与人物故事,康熙时出现粉彩器,在彩料内加铅粉,画面颜色鲜明,柔合淡雅,有阴阳向背,浓淡厚薄之分,层次分明,具有很好的立体效果,雍正时成熟,乾隆时期更加流行。珐琅彩瓷器也是这时器的新品种,彩料特殊,它是精细白瓷与西洋绘画艺术的结合,这也为民窑烧制外销彩花瓷器打下基础。在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生产烧制伊万里风格的瓷器。上述介绍的瓷盘中就有“伊万里”风格器。“伊万里”瓷器是指在康熙初时,日本九州学习中国明末青花五彩烧造的青花和釉上矾红描金瓷器,曾销往阿拉伯国家和印度,欧洲等地。康熙朝停止海禁后,由于欧洲人对日本的伊万里瓷大量订购,景德镇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也开始烧制这类瓷,以釉下青花加釉上矾红彩,然后再用金彩描绘,由于金彩描绘精细,提高了瓷器的品味,加之价廉争得外销瓷市场。

康熙时期外销瓷绘画内容丰富,有耕织图、狩猎图、四爱图、琴棋书画图及戏曲、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多数边饰是外来的,还有以五彩绘克拉克风格器,中间是主题,周围6个或更多开光,内绘小图,有各种山水、花卉、人物、动物等。雍正时期外销器主要是粉彩瓷器,具有凹凸向背的立体感,色彩多达十几种。绘画内容丰富多彩,有刀马人物,文人雅士,仕女婴戏,戏曲故事,还有各种花卉动物等。到了乾隆中晚期,为了节约成本,把景德镇烧好的带釉素面器运到广州上彩绘画,故称此类器为“广彩”。

上述介绍的彩绘花卉山水纹外销瓷,件件绘画精细,花朵艳美,飞鸟生动,牡丹高贵,兰花清雅,梅花耐寒,菊花坚贞,还有仙鹤、喜鹊、鸳鸯、蝙蝠等,各种花卉与飞鸟都寓意吉祥,不仅反映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据文献记载,明末清初出口的彩花瓷器是五彩器,雍正时期主要是粉彩瓷器,五彩器的订制量减了,到乾隆早期几乎没有五彩器出口,清代晚期出现仿制康熙五彩器与雍乾粉彩器。

外销瓷怎么断代?


外销瓷怎么断代?诚如美国学者甘雪丽(SHIRLEYGANSE)所说,中国外销瓷,作为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和文物考古的概念,在国内和国际,其内涵都处于模糊状态,有待厘清(甘雪丽《中国外销瓷》2011)。

中国外销瓷的概念,不应局限在克拉克瓷、欧洲皇室来样订烧的纯外国样式等类的出口瓷这样狭小的范围内。这是不科学的,人为切割了一个宏大而又漫长的历史事件,会给开展深入研究制造诸多障碍。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是以先进的制瓷技术和高级的物质文化产品作为物质载体,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进步提供巨量的动力的历史,所以,这个载体中的文化特征,在前、中期必然是完全的中国式样的。把这部分排除在外销瓷概念之外,显然是不可以的。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又是遵循中外优秀文化相互融合、从陌生到共鸣、从相异到趋同的历史法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交错的,是双方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而不是一道命令那样明了可断。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敞开胸襟、广纳百川去吮吸世界优秀科学文化、丰富和提升自我的历史。这也是外销瓷这一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应该更加重视和继承。

探究和判定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价值,不应停留在创汇层面,不应停留在对外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层面,不应停留在完成人家的来样加工订单后,我们赚取劳动和资源代价的层面。这样的研究结果过于浅薄和局部,远未进入内里。

凡是以贸易形式输往国外的所有瓷器产品,都应视为外销瓷范畴。在此概念之下,再区分不同时期、不同窑系、不同国别、不同样式以及不同用途的出口产品的各自路径和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通畅的理论模型。这项工作,显然要有赖于中外人士共襄合作方能完成——这是历史规律注定的:事情是大家各自的前辈们一起做的,那就还得要我们后人回过头去一起溯源完成。

中国古代瓷器的断代大多凭眼睛看,先确定一个标准件。这个标准件大致可以分为:胎土的颜色和火石红等感觉、彩绘的特点、釉面以及颜色的特征,以及用手摸的触觉感,釉面的气孔,等等。外销瓷因为是在明清时期直接销往西方的,所以外国的学者在断代的问题上不是凭眼学而是靠资料,所以形成了和我们的断代方式截然不同的一套方法。

我们凭眼学标准件来断代,具有一些局限性。比如说:康熙瓷器瓷质比较坚硬,青花色泽翠丽层次丰富,等等,而康熙朝长达六十年,能否时间定位再准确一点就完全凭经验了。但是外销瓷依靠它生产时的一些相关资料,就可以把它的时间定位的误差前后不过三年。如果我们把这些相对临近年代的瓷器放在一起来比较的话,我们发现在相对集中的一些时间里面,某一些边饰会比较流行。我在美国收藏外销瓷,开始直觉上很快地感觉到边饰和断代有关,具体要研究某一段时期的流行边饰,那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了。后来,英国的HowardAngela也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我发现她对边饰断代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我们不一样,她找到一些确定的纹样,而不是像我那样把整个的边饰去笼统地归类。

边饰的断代主要是从纹章瓷开始。由于纹章瓷上面的纹章很多是因为结婚而订做的,从西方的一些城市婚姻记录上可以查到该家族这个人结婚的年代,我们通常的纹章瓷断代就是这样来的。我们在把相同时期的纹章瓷放在一起,发现了边饰的流行问题;通过这一些流行的边饰,再结合我们通常知道的不同时期的瓷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清代的瓷器进行较为准确的断代。这些时代的流行特征如果与官窑瓷器进行比较,也许能够把我们对官窑瓷的断代做得更加细致一些。

以下的外销瓷边饰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断代原理去组合的。比如说:迈森风格的边饰,雍正中晚期开始出现白色粉彩画在白瓷胎上的精美边饰;在1740年左右这种边饰又和三个开光结合在一起,这个开光的样式有如意型等不同的形状。到了1745年,这种边饰的开光又变成了四个,所以我们看到四个开光的样式在白色粉彩的纹样边饰上时,一般都是1745到1750年之间的瓷器。

边饰不光是边缘上大的纹饰,还包括一些线状的小的纹样样式。如像一个个箭头一样的花纹,就是流行在康熙晚期1690年到雍正早期1730年之间的。这种小的线状边饰流行的时间一般会长点,而一些大的图案边饰流行的时间相应会短一些,大多在十几年。外销瓷典型边饰数量较大,作为杂志不胜枚举,以下提供少量具有清晰断代的边饰个例,使读者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雍正乾隆时期,有许多的中国历史故事被画在外销瓷中,比如出自《汉书》的“张敞画眉”就是其中的一个。张敞是西汉人,宣帝时为京兆尹。他和太太感情很好。因为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后来,人们也用“张敞画眉”来比喻夫妇恩爱之情。该盘边饰为典型的迈森纹样。

这件盘子图案目前仅有英国鲍威尔·克顿(Powell-Cotton)私人博物馆收藏,全球其他地方还没有资料显示有谁拥有。盘子外沿白、蓝色图案来自德国的瓷区迈森,这是最早的白色粉彩边饰的迈森纹样。到1740年左右,在这种纹样上面就会加上三个开光的图案;1745年以后,在中国绘制的这种迈森边饰又成了四个上下左右对称的开光图案。这个盘子前景画的是一座花园在江边上,是雍正时期广州的一座私家花园;远处的两艘船是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在后面画的是广州的长洲岛(也叫琵琶岛)上的长洲塔。长洲岛是东印度公司离开的船舶都要停泊的地方。对于东印度公司和它的船员们,这个岛有特别的意义。

画面表现的是1690年8月发生的鹿特丹起义。考斯特曼因拒绝缴纳不合理的货物税,而与蛮横无理的税吏发生肢体冲突,导致税吏死亡,结果考斯特曼被判处斩首。这事激怒了鹿特丹民众,他们发起暴动,推倒了法院大楼,抗议不公正的判决。这个青花的背后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六字款。

收藏知识: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邢窑白釉碗 唐 直径14·3厘米 估价:RMB8000 口外卷贴壁成唇,斜弧壁,浅宽足似璧,全器光素无纹。胎体坚致,釉色雪白,有"类雪类银"的说法。

白釉双龙耳瓶 唐 60.8*12X15.5厘米 此瓶盘口,弦纹长颈,长圆鼓形腹,平底。两只龙柄连接于盘口与瓶肩之上,龙口紧紧衔住盘口,形成了此瓶最突出的部分,给人以匀称稳重之感,同时亦便于提拿,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瓶身通施白釉。此类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

邢窑白瓷执壶 唐 高33·2厘米 估 价:RMBl560000一1950000 成交价:RMB2344600 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窑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此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胎质坚硬,釉色洁白莹透,通体素净,有 "美银类雪"的美誉。

白釉广腹盖瓶 唐 高 14.6厘米 估价:RMB96000一120000 成交价:RMB148995

“外销瓷”京城现强势


10月8日至11日,第七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在京举行。记者从博览会组委会获悉,有62家港澳台商和来自瑞典、英国的公司在博览会上开设展台。200多家国内古董商参展。在本次博览会上,瑞典古董商带来的“外销瓷”被参观者争相抢购,原先并不被收藏者青睐的“外销瓷”显现出强劲的热销势头。

259年前出口到瑞典的中国瓷器,被瑞典古董商BiornGrelmer先生再度带回中国,在第七届古玩博览会上,引来藏家和古玩商人们争相抢购。1745年9月,哥德堡1号商船从广州启程,满载着700多吨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将要驶进瑞典哥德堡市海港时,也同样引来期待的人群。

“他们早就有过估算,这些瓷器和茶叶等中国商品,如果拍卖的话,能拍出2.5亿到2.7亿元的好价钱。但遗憾的是,当船行至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时,人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它沉入了大海。但正是这些沉船,给我们这些古董商们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随着对哥德堡1号沉船的打捞,成千上万的中国瓷器出现了。这些当年的外销瓷在国外多了起来,但在中国国内,历经战乱,留下来的同时期瓷器却越来越少,所以中国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市场。”BiornGrelmer先生告诉记者,他很兴奋,因为刚开展两天,他带来的上百件瓷器已经出售大半。

的确,记者10月10日来到北京古玩城即将启用的书画城(古玩博览会主展厅),从下午2点30分开始,在古尔曼古董店的展位前等待采访,看到BiornGrelmer和他的3个助手,一件一件地拿着瓷器、谈着价钱、讲着每一件瓷器的工艺,买家将展位里外围了两三圈,里面的人走出来,外面的人立即就围了上去。一直到下午5点钟展览将结束,BiornGrelmer先生才空闲下来。

一件直径大约10厘米的明代青花小盘和一件与之相配的小碗,标价是4000元。这样一套青花瓷器,一模一样的展柜后面还放了十几套。一件品相完好、烧制精美的明代小碗,在国内古玩市场上并不多见,但此时BiornGrelmer先生却像瓷器批发商一样,“批发”这些瓷器。

来自加拿大的古董商刘文惠先生对记者说:“从沉船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在国外成千上万件,也有人称为‘打捞瓷’。这些外销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而且一般都是专门为外国人订制的,图案多色彩艳丽、浅显,很多藏家认为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随着国内明清瓷器逐渐消耗,这些外销瓷精良的工艺和完好的品质显露出来。现在明清的官窑瓷器价格已经被炒得很高,普通收藏者难以涉足的情况下,一些精丽的外销瓷,价格便宜、瓷质精美,正在被国内的藏家看好。”

4000元,虽然在国外恐怕连这个价钱的一半都卖不出去,但在国内,这个价钱并不贵。另外,回流的外销瓷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外销瓷精品仍在国外。此次BiornGrelmer先生带来的最好瓷器,是一件约四五十厘米高的清中期粉彩花瓶,标价15万元。刘先生说:“这件花瓶的粉彩釉色鲜亮,这种品相在国内很少见。现在买回去,明年20万元出手应该不成问题。”

浅议外销瓷青花碗


笔者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碗,其绘画风格与国内青花器风格截然不同,感觉怪怪的。读了《中国收藏》总第15期中云阳先生《出水瓷——中国外销瓷的冰山一角》一文后受益匪浅,作者论述了中国外销瓷的历史状况,对收藏家培芝先生在海外收藏的清早期外销青花瓷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此前人们忽视的历史上的外销瓷做了挖掘和探讨,使广大收藏爱好者对外销瓷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众所周知,外销瓷是景德镇专门对外制作和销售的,不在内地流通,国内是否还遗存有没被发现的外销瓷呢?

笔者这件青花碗为青花留白花纹,青白釉,青花色泽为纯蓝色,直径19.2厘米,高10.1厘米,足径7.7厘米,也属大海碗一类。该碗外壁底为一周莲瓣纹,青花地留白“X”花纹,以8条花纹作8个圆弧状花口,花朵的4片花瓣内由弹簧状青花曲线连接,内壁沿口青花纹与外壁相同。碗心为菊花纹。

该碗底有一窑裂,后又在裂缝处内外补釉复烧,圈足切削工整宽厚,内有“五良太甫吴祥瑞造”6字双行青花楷书款。该碗画风豪放,色彩对比强烈。云阳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培芝先生的大海碗不是传统的冰梅纹。而笔者这件青花碗在碗心处能辨识出冰梅的过渡现象,青花不是涂抹,而是有规律的一层一层表现,由于主张青料色彩浓艳而使过渡不明显,与国内冰梅鲜明的层次感区别较大,这一现象说明清代的外销瓷虽然朝着适应外销瓷风格转变,但仍遗存内地瓷的绘画技法,内外壁青花实地面小的地方却无法辨别。笔者认为,该碗具备外销瓷的特征和风格,属于清早期外销瓷。

如何识别外销瓷


综观全球古陶瓷艺术品,如果以质量、档次而言,无疑都是中国的最好。我的这一点见解大家都不会反对吧!过去,中国陶瓷产品因使用者的身份而分为官窑、民窑精品、一般民窑几类;外销瓷当然也不例外。

“外销瓷”这一名称,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分辨实物就不太容易了。我曾经接触过不少收藏家,他们的藏品素质都算不错,其中外销瓷也占相当比例,可能受到“外销瓷是大量订制及粗糙的”这一传统意识的影响,而误将自藏的外销瓷看作内销民窑精品。作为一个收藏者首先要分清楚各类物品,才能掌握好购入瓷器的市场价格。

所谓“外销瓷”,顾名思义,就是销往中国境外之瓷器。外销瓷概括为两大类:第一类由境外的订购者根据自己设计款式或自备颜料、规格等,来到中国订制的瓷器;第二类则是由境外专程来中国的外国人或者已在中国境内的外国要员,到中国市场购买专为对外贸易所烧制出售的运回国的瓷器。第二类瓷器一般盛行于18 世纪后,例如有一定数量的Yen Yen瓶(即凤尾瓶)、五彩瓷器等等。

现试举两个实例与读者共赏 :

第一例是3个青花盖罐、2个觚为一组的青花陈设品(图1),通高44cm,绘画风景花卉,现在的市场参考价大约3万英磅。此类陈设品所绘题材是很广泛的,当时经营陶瓷的商业市场和今天的商业市场有相同的一面,陶瓷商人为了多接一些订单,而各出奇谋。例如:在陶瓷画上不同的图案,特别是中国民间故事、战将故事(或称刀马人)、八仙人物、缠枝花草及风景等等,这些图案都使洋人回味无穷。当时输出的外销瓷总量很多,依照着色划分,除青花以外,还有粉彩、五彩、广彩及描金等等。规格由10cm高至60cm高的都有。此类陈设品,因时间久远,现存的大多都破缺不成套装,一般只能见得到单一花觚或者单一遗失了盖子的罐子。即便这样,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亦成为现今市场上比较难求的藏品。

第二例是“克拉克”瓷盆。此类瓷器都是葡萄牙人订购的。“克拉克”本是葡萄牙一种商船的船名“Kraak”译音,澳门习惯称“加佬瓷”,这只是翻译成普通话和粤语的分别。葡萄牙从16世纪已开始在中国海域同中国商船进行海贸(笔者注:当时中国境内禁止对外通商,所以外国商船只能在中国沿海海域与中国商船私下交易),当时的中国商人已给了他们一个很有信用的印象。据记载,葡萄牙船长乔治·卡布拉尔首次在中国南部海域向不熟悉的中国商船订购了一批瓷器,准备献给当时的葡萄牙王,但被对方要求预付全部货款,而交货期却是1年后。因为当时他一定要购得瓷器回国,只好抱着赌博的心态,向对方预付了全数金额,并约定一年后交货。令葡萄牙人惊讶的是,中国帆船商人果然准时无误地如约到达该海域交货,用诚信取得了良好信誉。自此,外国商船便很放心地与中国商船展开频繁的交易。可见,自古至今,生意之道,首要信誉良好;鉴古证今,无论收藏界业者还是收藏者之间的交流,亦不能例外,诚信及信誉是首要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唐代外销瓷远销东非》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唐代外销瓷远销东非》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