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博物馆展开陶瓷艺术交流会 艺术家现场献艺

陶瓷艺术是设计者通过描绘现实在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把握,它拥有丰富、饱满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通过各种形态、造型的因素,运用陶瓷独特的设计语言,蕴涵了具象、抽象、象征、隐喻等艺术形式,并以“泥与火”、“工艺”、“材料”为表达媒介,挖掘和释放“泥与火”、“陶与瓷”的个性色彩,从构思、装饰、各种泥料釉色的选择、技艺、烧造等不断地参与中发现、创造出其它艺术无法取代的独特作品。

近日,“心韵流传,艺术惠民”—惠州·景德镇两地当代名家陶瓷艺术作品交流展暨惠州市陶瓷艺术收藏协会授牌仪式在惠州博物馆隆重举行,活动吸引了大批陶瓷艺术爱好者前往观看,300件陶瓷艺术品更是让参观者流连忘返。据悉,此次活动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惠州市陶瓷艺术收藏协会、《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协办,惠州博物馆承办,展览至10月7日结束。

开展当天一大特色是惠州和景德镇两地的10名陶瓷艺术大师在瓷胎上即兴创作,用各种颜料在瓷胎上创作各种图案。有具象的花鸟,也有抽象的线条,让参观者近距离欣赏了陶瓷艺术的魅力,加深了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人们对陶瓷的收藏兴趣。普通市民对于能够看到艺术家们现场创作,更是充满好奇,围着艺术家们问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两地当代名家陶瓷作品交流展示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让名家名瓷走进人们生活。

除了艺术家们的即兴创作,展厅内展出的300件陶瓷收藏品也让观众流连忘返,其中有人们常见的瓶瓶罐罐,还有很多不同款式的瓷画,一件件清新雅致、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与此同时,参观者们也被两地艺术家们高超的创作技艺所折服,为能够看到如此高水平的展览感动兴奋,他们希望能够看多更多类型的艺术展览,让惠州的文化艺术气息更加浓厚。参观者说:“现在惠州的文化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希望惠州以后能够多组织、引进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展览,开拓市民眼界,提升市民文化艺术修养。”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南宋官窑博物馆


南宋官窑是南宋朝廷专设的御用瓷窑,它烧制的瓷器造型端庄、釉色莹润、薄胎厚釉,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博物馆建筑按南宋风格构建,分为古窑址保护厅、出土文物展厅、传统作坊制作区三部分,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南宋官窑博物馆馆内设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展示中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文物,勾划出了中国古代陶瓷的演进历程;第二展厅详尽展示了南宋官窑的历史风貌、制作工艺和器物类别,生动地再现了其往昔的风姿神韵;第三展厅为临时展厅,定期或不定期地展出一些国内外的优秀展览。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复路施家山42号

开放时间:8:30——16:30每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

公交线路:?乘809路至八卦田下车即是?乘39、308路至水澄桥站下车往西?乘20路至终点站陶瓷品市场下车?乘12路至丝绸博物馆换乘809路

台湾知名艺术家黄豆北参观长沙铜官窑


近日,台湾知名艺术家黄豆北先生一行参观了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带着对铜官窑制陶艺术的浓厚兴趣,从专家学者的角度,黄先生饶有兴趣的参观了铜官窑的谭家坡龙窑遗迹馆等景点。他们被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折服,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震撼,纷纷赞不绝口,黄先生还欣然题诗留念。

黄豆北,原名劲挺,字子刚,号豆北居士、七指山人等,1954年出生于台南,自幼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水墨绘画、各代书法等诸多方面造诣颇深,多年担任台湾美术馆教学工作,也多次担任台湾美术比赛、台湾美术馆展品审查以及各地大小美展的评审工作,为台湾知名艺术家。

长沙铜官窑瓷是指唐代长沙铜官窑烧造的产品,窑址位于今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石渚湖附近。唐“安史之乱”后,从北方迁来的窑工大量聚集于此,与当地居民共同烧造陶瓷,称之为石渚窑。窑场衰落于五代之际,宋以后为历史所尘封,人们早已忘却当年的盛况,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为考古学家所重新发现。唐代制瓷名窑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长沙铜官窑另辟蹊径,以彩瓷而崛起,独步名窑之林,瓷业开始呈现三足鼎立势。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创烧,为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经十数年建设,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全省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既体现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又体现了自然环境与大遗址保护的同步并重,公园已经于2012年6月5日盛大开园。

长沙市台办、望城区台办、铜官窑管理处等单位负责人陪同参观。

南北陶瓷交流共同促进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近日,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邀请大江南北各窑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陶瓷艺术家陈文增、刘立忠、和焕、魏启山、魏宝书、朱子木、姜海、汪勇等八位陶瓷艺术大师(家),举办了“新·传统———南北陶瓷文化交流之旅”活动。

中国瓷器,分南北二系,以南青北白著称,以定、汝、官、钧、龙泉和磁州窑为代表,开创出一代又一代的辉煌。白瓷成熟于隋代的邢窑,鼎盛于宋代的定窑,并催生出千年窑火不断的磁州窑,这三大名垂青史、蜚声中外的古窑都坐落在河北。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说:“河北三大名窑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可现在我们对于陶瓷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陶瓷工艺故步自封。举办这次活动是想引进南方的新理念,与传统的理念进行碰撞,使北方的陶瓷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外,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以‘南青北白’著称,其实现在已经是青中有白,白中有青。举办这次活动,希望南、北瓷器工艺互相碰撞,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字串8

自2007年7月20日至今,这八位陶瓷艺术家冒着盛夏酷暑,在邢窑、定窑、磁州窑故地踏查古迹,访老问贤,探究历史,交流技艺,创作新品。

南北陶瓷理念要相互碰撞

陶瓷艺术家魏启山是磁州窑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在江西景德镇发展自己的陶瓷事业,他向笔者解释说:“北方的制瓷观念太保守,太陈旧。虽然北方的历史资源很丰富,现在的一些作品也很精致,甚至超过了历史,但是瓷器的造型等方面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没有了市场,艺术家的创作就只能停滞不前,最终只能落得穷困潦倒的境地。相反,南方的陶瓷艺术近年发展很快,市场也比较广阔,他们的创作思维更开放,更具创新意识。我到景德镇以后,吸收了南方的思想观念,现在我的事业发展得很好,来自各地的订单做不完。”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朱子木先生认为,魏先生的作品就代表了南北陶瓷艺术的融合,而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南、北方的不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来到北方的三大窑口,参观考察了他们的陶瓷艺术。我们不能不感叹,河北的历史资源太丰富了,他们的藏品太精致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制瓷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学到了很多精湛的制作工艺,并且被北方民间艺人的艺术精神所感染。同时,我们也带来了南方的新思维新观念,比如在造型上的创新思维,对于市场的开发,对于作品的认识和宣传等等。通过这次活动,南方的新理念和北方的传统理念进行了交流碰撞,这些对于继承发展中国的陶瓷艺术,促进陶瓷工艺的突破和创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字串5

创新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

定窑的陶瓷艺术家陈文增认为,现在的陶瓷艺术缺乏创新,缺少突破,平庸之作太多,富含文化底蕴的高级作品太少。他说:“各个窑口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要互相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定窑要丰富自己的特色,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发展一边学习。在发展中如何突破传统呢?那就要求我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其他艺术。广泛地学习借鉴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借鉴不等于丢弃自己的风格,完全照搬别人的东西。借鉴是为了让我们的风格特点更突出,更能与时俱进。所以我们的借鉴要以自己的根本、自己的特点为前提,在借鉴的同时,保留并且发展自己的风格特点,让我们的艺术更有吸引力。”

宗教题材的作品也寄托着艺术家的思想


陶瓷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素材经常作为创作题材,包括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罗汉、达摩、八仙、老子、庄子以及孔子、孟子等的塑像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但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就不一定是宗教艺术。我觉得,在陶瓷作品中,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都不能划归为宗教艺术,不能理解为宣传宗教教义,而是艺术家们借宗教题材,通过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感情与审美追求,有着世俗的倾向和民间艺术色彩。因此,不能一看到观音、罗汉塑像就认为是宗教艺术。

当然,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经常被人作为宗教塑像来供奉,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黑格尔早就指出:“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确是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

蔡敬标当年轰动一时的三十三寸《南海站鳌滴水观音》,不仅因为它是观音题材而受到欢迎,更重要的是它构思奇巧、造型的优美所传达出的精神解放的信息和艺术成就。要知道,这件作品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在广州继而在香港展出的。

刘远长先生的《飞天天女散花》的时代背景也是如此,它同样是佛教题材。飞天天女在佛教艺术中称为香音之神,能奏乐,善飞舞,满身香馥,身披彩带,体态轻盈,上下回旋,自由飞翔于天上人间,把鲜花洒向人间,给人间带来美丽。作者是“有感于这么美的形象,这么好的艺术,这么光辉的传统,时时激起我的创作欲望”而创作的。作者不仅创作了一尊佛教香音女神形象,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一尊佛教香音女神形象,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一个善良的美丽女神形象。同样,他创作的《哈哈罗汉》,也不仅是一个普通形象,而同时是一个笑对人生、安乐处世的世俗人物形象。徐波的《三个和尚梦》不仅再现的是“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令人忍俊不禁而有点心寒的情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这个艺术形象所包涵的警策人世的哲理。高峰的《情趣罗汉》也同样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宗教罗汉的形象,而是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它所传达的“情趣”使观赏者得到一种审美的情趣。以达摩为题材的作品,着重的不是他的宗教形象,而是他那种面壁十年的坚忍不拔的意志美和傲视尘世的精神美。“八仙”人物形象塑造,当然是有感于八位仙人弃世脱俗的飘逸的人格美,但重要的是艺术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我不能否认在瓷雕艺术中没有纯粹的宗教塑像。我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和对待一切。即使是这些塑像,也是艺术家们“按照美的规律”而塑造的。它们同样可以成为审美对象。艺术创造的大忌是千篇一律和陈陈相因。在艺术创造中,题材没有好坏、美丑、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表现力。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同样可以成为艺术瑰宝,何朝宗、游长子、曾龙升、蔡金台等的作品就是如此。

《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陶瓷卷》近日出版


旅顺博物馆专题文物图录《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陶瓷卷》近日出版。该书从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陶瓷器中遴选了169件精品文物,按照年代顺序选录。所选陶瓷器涵盖国内诸多窑址的产品,部分窑属自成体系,如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磁州窑黑白瓷、景德镇窑彩瓷以及出产于吉州窑与建窑的黑釉瓷等。

书中收录的瓷器以越窑瓷器时代最早,其中东晋“青釉褐彩文字罐”釉面光亮,口沿饰四组褐色斑点,肩部以褐彩楷书“作此著枺者自用之也矣”字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书中收录的青花瓷器艺术特色鲜明,时代特征明显。唐代“鲁山窑花斑釉双系罐”内外均施釉不到底,釉呈月白色,釉面随意点绘蓝彩花斑釉装饰,自然流淌,据考证这种蓝彩应属于唐青花,实属国内少见。青花瓷在唐代巩县窑烧制成功以后,经过宋元,在明代大放异彩,书中收录的“永乐青花锦纹蒜头口双耳扁壶”、“永乐青花插枝莲大盘”及“宣德青花缠枝纹菱花口大盘”均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土矿,青花呈现出宝石蓝般美丽的色泽,并出现深入胎骨的黑锈斑点,其受人喜爱的程度可从后世不断追仿中得到证明。

本书还首次展示了馆藏四件明代漳州窑外销瓷,釉薄、呈色稳定,色彩极其绚丽。此外,图录中的陶瓷器还包括相当比重的景德镇官窑彩瓷,如馆藏康雍乾三代的青花、斗彩、素三彩等颜色釉瓷。

《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陶瓷卷》收录的陶瓷器所涵工艺类别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将对文博界同仁及陶瓷收藏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中国内地首家汉代陶瓷民间博物馆在穗“迎客”


中新社广州11月8日电中国内地首个汉代陶瓷民间博物馆--广州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8日在广州“迎客”。该博物馆馆长、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蒲重良表示,将“悬赏打假”,如有人在馆内发现一件假文物,经证实后即奖5万元人民币。

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该博物馆由街道提供场地、民间收藏家自主建设管理。走进博物馆大门,一个特大的汉代原始青瓷大瓮映入眼帘,蒲重良说,一件灰陶女舞俑“嫦娥舞月”与另一件青釉三足印刻花双耳鼎堪称“镇馆之宝”,均是国家一级文物。

广州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展出的藏品丰富,主要展示汉代的无釉陶、釉陶、汉两彩陶等。展出藏品均为权威专家鉴定的文物,其中2件为国家一级文物,15件为国家二级文物,大部分为三级文物。

近年来,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藏品质量参差不齐,民众对民间博物馆藏品真实性表示担忧。蒲重良表示,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所有展品都是经专家鉴定过的真品,广大行家可前来“踢馆”,并有重金奖励。

当日,广东首个八旗文化博物馆也在越秀区开馆,重现八旗官兵驻防广州的历史。据介绍,目前,越秀区共有18个主题博物馆、行业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投入使用,均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些藏身在社区内的微型博物馆,以一种“亲民”的面孔走进民众生活,备受追捧。

越秀区委宣传部长陈晓丹透露,近期该区将出台扶持民办博物馆(艺术馆)的试行办法,进一步激发和保护民间力量参与博物馆(艺术馆)建设的热情。

景德镇瓷器精品将亮相南宁博物馆


由江西省博物馆和南宁市博物馆主办的“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馆藏景德镇瓷器精品展”将在南宁博物馆一楼开展,将展出江西省博物馆藏的景德镇111件/套瓷器精品,全面展示景德镇一千多年的瓷业发展与成就。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脉络,通过三大部分展示了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的面貌和成就。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将展出不少举世仅存的国家珍宝,如青白釉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红釉老年文官俑、青花松竹梅纹长颈瓶、玲珑粉彩西厢故事图盖碗、斗彩云龙纹盖罐、霁红釉玉壶春瓶等,观众可一览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瓷、颜色釉、玲珑瓷、粉彩瓷的真容。

本次展览展出时间为2017年12月14日至2018年3月25日,是南宁市博物馆近期举办的跨年大展。南宁市博物馆围绕展览主题和内容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 “瓷声灵动”景德镇瓷风铃制作、“一抹青妆”元青花瓷手链制作等,并推出创艺教室特色课程《瓷美·如画》,观众们可通过聆听讲解、参与互动课堂、手工制作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展览内容。

两岸陶瓷艺术 交流展观者如云


两岸陶瓷艺术交流展正在南京1865创意园凡德艺术展厅举行,连日来不少企业家收藏家以及普通市民前往,交易颇为热闹,有的人甚至一下子“扫入”几套瓷器。在昨日举行的江苏中华文化交流中心书画界理事与台湾瓷器艺术大师交流座谈会上,江苏书画家们纷纷折服于台湾当前工艺美术最高水平的陶瓷艺术品。

陶瓷艺术交流展上,50多位两岸陶艺家带来了近300件陶艺精品,包括茶器、花器、雕塑等多种形式。而在交流会上,路庆麟、萧巨杰、陈梅蓁三位台湾艺术大师的作品也引来了一片赞叹声。“搞了一辈子工艺美术”的江苏弘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刘绥芝表示,看到门口那几件窑变的瓷器,非常受震撼,工艺确实领先,哥窑、青花、钧红都结合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也感到“陶瓷方面有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据悉萧巨杰的作品曜变七彩天目碗,都是尝试了至少5000片的釉药,加了一些锰、铁,甚至一些贝壳的原料进去,经135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每一只都可以说是孤品。据悉该展览将延展至12日。

扬子晚报记者冯秋红文/摄

《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陶瓷卷》近日出版


旅顺博物馆专题文物图录《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陶瓷卷》近日出版。该书从旅顺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陶瓷器中遴选了169件精品文物,按照年代顺序选录。所选陶瓷器涵盖国内诸多窑址的产品,部分窑属自成体系,如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磁州窑黑白瓷、景德镇窑彩瓷以及出产于吉州窑与建窑的黑釉瓷等。

书中收录的瓷器以越窑瓷器时代最早,其中东晋“青釉褐彩文字罐”釉面光亮,口沿饰四组褐色斑点,肩部以褐彩楷书“作此著枺者自用之也矣”字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书中收录的青花瓷器艺术特色鲜明,时代特征明显。唐代“鲁山窑花斑釉双系罐”内外均施釉不到底,釉呈月白色,釉面随意点绘蓝彩花斑釉装饰,自然流淌,据考证这种蓝彩应属于唐青花,实属国内少见。青花瓷在唐代巩县窑烧制成功以后,经过宋元,在明代大放异彩,书中收录的“永乐青花锦纹蒜头口双耳扁壶”、“永乐青花插枝莲大盘”及“宣德青花缠枝纹菱花口大盘”均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土矿,青花呈现出宝石蓝般美丽的色泽,并出现深入胎骨的黑锈斑点,其受人喜爱的程度可从后世不断追仿中得到证明。

本书还首次展示了馆藏四件明代漳州窑外销瓷,釉薄、呈色稳定,色彩极其绚丽。此外,图录中的陶瓷器还包括相当比重的景德镇官窑彩瓷,如馆藏康雍乾三代的青花、斗彩、素三彩等颜色釉瓷。

《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粹·陶瓷卷》收录的陶瓷器所涵工艺类别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将对文博界同仁及陶瓷收藏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陶瓷文化:探访河北临城邢窑博物馆及邢窑遗址


观众参观邢窑博物馆

去河北临城,参观了中国邢窑博物馆和射兽村南邢窑遗址。这一回,算是访到邢窑的源头。

邢窑、定窑、磁州窑——作为河北人,对自己家乡的“三大名窑”不可不知。即使没有看过博物馆的历史陈列,中学历史教课书《中国古代史》“唐朝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一节中——“邢州白瓷像银像雪,越州青瓷像玉像冰”的记述,也会留给人以极为直观的初步印象。

但是,仅仅像银像雪,就是邢窑瓷吗?当然不是。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不但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于方响。同时,也因其产量较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所以,请一定记住: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当我终于走进邢窑博物馆的那一刻,真有目不暇接之感:这里不但展示了邢窑白瓷,更有瓷器的老祖宗“釉陶”以及比白瓷老得多的“酱釉瓷”、“青釉瓷”等,分明就是一部瓷器发展史啊!随着脚步渐渐深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瓷器也越来越精美,及至展台上白瓷成为主流时,无论是隋代透影白瓷器盖或是唐代白釉带托塔形盖罐,那一件件邢窑白瓷所焕发出的摄人心魄的魅力,无不引得人长时间驻足观看……

最后一个出了展厅,望着序幕厅那面镶满瓷片的土墙,竟有恋恋不舍之感!作为展览提纲挈领的一笔,这面土墙的设计堪称高妙——它的存在,分明时刻都在提醒人们:你已经访到邢瓷的源头了!

毕竟是在邢瓷的故乡,就在当天下午,我们就真正深入了邢窑遗址——位于射兽村南的一处邢窑遗址。

与想象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废弃的窑炉,也没有成堆城垛的瓷器,一眼望去,所见皆是正待生机萌动的瓜棚豆架,分明一派宁静安详的农家景象……幸有临城县文保所王信忠副所长与我们一路同行,他向我们简要介绍了临城县邢窑遗址的分布,说我们目前所在的射兽村南,是一处金元时期的邢窑遗址……若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115年在会宁称帝那年算起,这处遗址该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我们脚下这条并不宽敞的土路上,瓷片、陶片遍地都是,随便捡起一块拿在手里细细打量,似乎看不出与当代陶瓷有什么不同之处……正如历史长河中不是每一天都需要大书特书一样,任何一个品牌的造就都离不开取精去粗大浪淘沙的过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属于历史的东西即使粗陋,你也无法否认它的价值!正如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都无法绕开它的开头,那就是:“从前……”

任一处邢窑遗址,不都是邢窑弥足珍贵的“从前”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