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古代陶瓷灯具

以火为光源的灯具有着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人类所使用的第一堆篝火,也就是先民们发现的第一个照明光源。随着岁月的流逝,先民们发现簧火不能移动,遂逐步发明了火炬。这种火炬严格讲,还不能叫灯,只能说是灯具的的前身。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有“瓦豆谓之登”,古代称灯为“镫”,“镫”、“登”通用。最早的镫由豆发展而来,豆是新石器时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陶制餐具,上面敞开浅盘,中有高柄,下面为喇叭口形圈足。我们的祖先在豆的浅钵中置灯芯和油脂来照明,从此,这种“镫”流传数千年,成为人类光明的使者。中国最早的灯具始于战国,大量考古资料证明,战国时期的灯具,结构完善,造型优美,主要是青铜灯具。故“镫”字从金旁,“登”字下部为“豆”、说明最早的灯为豆形。

两汉时期,灯具的制造得到了迅速发展,以青铜为主的灯具无论在造型、装饰、工艺和制作上都已十分成熟,出现了像“长信宫灯”、“错银牛灯”等闻名于世的稀世珍品。这期间,青铜灯具继续盛行,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这时期的陶质灯多出土于汉代中小型墓中,主要流行于中下阶层,尤以豆形陶灯、俑形陶灯最常见。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青铜灯具基本消失,陶瓷灯具主要是瓷灯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整体造型上看,一是多带有承盘形座。二是人物器座减少,动物器座增多。三是用单休碗、盘和钵作为灯盏逐渐增多。四足出现了节能和防风灯具。陆放翁在《斋居记事》中说“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碗最省,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闻名中外的这种代夹层注水降温的省油灯,是宋代的一大发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门常生活中都注意点点滴滴的节能效果,显示出匠心独具的聪明才智。唐代制造了很多唐三彩灯、白瓷灯。并流行一种具有插置烛把和承托油盏的两用灯具,称之为灯台和烛台。这可从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看出这种蜡烛灯在唐代已广泛流行。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陶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灯具和烛台的种类和质地更加丰富多彩。富丽堂皇的官窑灯具和宫灯的兴起,开辟了我国灯具的新纪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间灯具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灯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不仅是照明工具,同时也是供人欣赏的工艺品。

各朝代的灯具主要是以植物油脂为燃料的,延续了几千年。19世纪后期,煤油传入我国,20世纪初煤油灯在我园广泛流行。这期间煤油灯和植物油灯在我国并行。然而在广大偏僻的农村,仍以植物油灯发出昏黄的光亮。l882年上海首先安装了电灯,在后来的几十年间,电灯逐步取代了油灯。以火为光源的古老灯具,逐步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走进了博物馆。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浅说古白瓷的起源


浅说古白瓷的起源。

唐玄宗因梅妃爱白而定邢窑为官窑

单色釉的白瓷最早出现在汉,湖南长沙东汉墓出土的就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原始白瓷。到了隋朝,白瓷生产已经成熟,可从陕西西安郊区李静训墓(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出土的白瓷得到见证,此时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泛黄或泛青的现象,当时生产白瓷不局限于陕西西安一带,附近很大范围均有生产。到了唐代,白瓷生产更是遍地开花,窑口林立,有史料可查的就不下于几十种窑口,如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徽萧窑等等。

当然,唐代以邢窑为代表,始列唐代官窑,即“大邢库”的贡瓷。唐代以白瓷作官窑,据史料记载,唐玄宗一生最倾心三位女人:武惠妃、梅妃和杨贵妃。贵妃杨玉环名闻天下,却少有人知道玄宗帝王生涯中,长长的十年都与白衣天使般的梅妃江采萍朝夕相伴的故事。

最早被玄宗宠幸的妃子武惠妃过世后,玄宗伤心至极,终日不思朝政,精神恍惚,高力士为解皇上之忧,跑遍大江南北,终于在福建莆田物色到姿色超群,才压群芳的妙龄少女江采萍。玄宗一见采萍,恨晚相见,从此精神倍增,采萍也确不负圣恩,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还能写一手清丽隽怡的好散文,更爱素雅脱俗的白色,整日白衣白裙,宛如凌波仙子,还随身携带一支白如羊脂的玉笛,兴来之时就吹奏一曲,常把玄宗送入飘忽如仙幻境中。她更喜白梅,说自己是白梅转世,所以,她闺房中的瓶子必须是白色,插上一枝怒放的白梅,玉笛声悠悠,白衣裙飘飘,是何等的圣洁。为此,玄宗赐她为“梅妃”,为博得采萍一笑,即钦定类雪似银的邢窑为大唐官窑!

传说如此,我信,因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由独尊天下的皇帝嗜好决定了那个时代审美标准,皇帝喜爱白色,那普天之下即以白为国色。例如宋徽宗喜青色,宋朝官窑即以天青为主色调。其实,邢窑在隋代的河北内丘、临城县的祁村一带,已大量烧造,现在该地均先后发现隋代的邢窑遗址,只是到了唐朝,宫廷将它钦定为御用品而已,加强了管理和人力财力的投入,开创历史上皇家督烧的先例。从出土的器物来看,以底划书“盈”字款为代表,以釉色“类银”、“类雪”著称于世。故宫博物院的吕成龙老师曾专门对传世和出土的底书“盈”字和“翰林”款的邢窑白瓷做过研究。认为书“盈”字款者与唐代皇宫大明宫内的“大盈库”有关,“翰林”款与唐设置的“翰林院”有关,两者均为“大盈库”和“翰林院”烧造的贡品,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大臣。

“邢窑”不但是开创皇家御用瓷先例,它最大的历史价值还在于为后世历代青花瓷、彩绘瓷的发展提供了最良好的载体基础,犹如书画家得到了最好的白色宣纸一样,只有在白色的底幕上才能书画出最醒目最动人的画页。当时,两分天下的是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素有“南青北白”之美誉。

定窑和枢府釉瓷是白瓷的高峰

到了宋代,发展成了鼎立瓷坛的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其实,明朝是排为六大名窑的,即“柴、汝、哥、官、定、钧”,只是柴窑之色被千年误读,成了“世不一见”的稀罕之物,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五代名窑几乎全是以单色釉著称,除了钧窑的窑变紫斑之外,都以素雅、沉静、极简见长,最具一脉相承的当数“定窑”,与邢窑相比,定窑的胎质更白更细,还增添了诸多的划花、刻花、印花等工艺,使白瓷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到了元朝,元枢府釉白瓷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宋定窑的烧制工艺,特别是在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讲到的“饶窑”更是与北方的定窑相似,无论从胎、釉的精细度都不输给定窑。饶窑还增添了用青花和釉里红绘制的内画工艺。清代的琉璃鼻烟壶内画工艺即继承了元饶窑的特点。遗憾的是饶窑较少,历来价高,世上难以见到。所以,元代除了军事上强悍,在艺术上也屡创高峰,元曲是历史上的顶峰期,元瓷同样在中国古陶瓷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元枢府白瓷、元青花、元彩绘瓷等均有惊世骇俗之作。因为有枢府釉的精美白瓷,才创造出了青白相映的元青花的迷人境界。

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元统治者,世世代代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的茫茫大草原,碧绿无垠的草地上镶嵌着点点白色的蒙古包,蓝白相映,绿白相见的色彩深深地根植他们心底,他们灵魂深处喜欢白,酷爱蓝和绿。因此,钟情于枢府釉的白,迷恋于青花瓷的蓝白映衬和蓝釉白龙梅瓶的蓝白色泽是情理中的事。封建时代,统治者的审美情结是造就那时代艺术成就主要推动力。那种乳白色和蒙古包颜色十分接近的枢府釉瓷自然成了元统治追慕的对象,树立了单色釉白瓷的又一高峰。

永乐甜白釉瓷和德化窑白瓷堪称绝妙

到了明代,单色白瓷发展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以甜美内敛著称的永乐甜白釉瓷了。

永乐甜白釉可以说是集历代各白釉瓷众长于一炉,无论釉色,胎体,造型及制作工艺上的精细度都别具一格:刻、划、堆、塑等手法兼备。特别是那柔和温润的甜白色泽,真的会深深地沁入观者心底。无疑,永乐甜白釉瓷是单色白瓷发展的又一高峰,是古陶瓷史上树起的一块丰碑。如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宣德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胜”,那么,永乐绝对以“甜白胜”。其实说到“成窑”,并非五彩瓷一枝独秀。成化的脱胎暗刻纹白瓷也是独步瓷坛的。

我常常独自冥想:在薄如卵翼的白胎上如何刻上那么栩栩如生的动物纹饰的?仿佛吹之欲破的胎体怎么承受得了针尖的刻划,而且线条极为流畅!更奇的是,不迎光照映,根本发现不了纯净的釉色下还有生动的刻划画面。

这里必须一提的是产自福建的德化窑白瓷,自宋至清末一直在烧造,且大量外销,属民窑,但烧制的精品颇有定窑的神韵,特别是出自何朝宗之手的人物塑像,更是神韵独绝,虽是民窑,但少数精品不输给官窑。清代出现了很多仿成化窑的官窑佳器,其中单色釉白瓷是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品类。雍正时仿得最好,但很少有超过成化窑的。乾隆时也不乏仿得好的成功之作,我曾见过一件六棱型的素面开光的观音尊,每个开光的面全是无纹无饰的素面,素面之间的间隙中剔刻了极为精细的纹饰,有万字纹、回纹、如意纹、福在眼前纹等。虽众多纹饰,但通体极为协调,像一位仪态沉静、典雅的贵夫人。这也是唐英留给后世的一件“瓷魂”式的作品。

三代以后,单色釉白瓷就无甚可书的了。

总之,单色釉白瓷初创于北方,到了元代就移师南方,成为景德镇御窑的主要产品之一,一直延续到清三代。

​以上是由搜集整理的“浅说古白瓷的起源”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相关的知识,请持续关注

陶瓷文化:浅说一一瓷器品种


不同的工艺生产出不同的瓷器品种。其实所谓工艺不同,可以具体到,胎釉不同,造型不同,釉色不同,工艺不同,烧结温度不同。

举个例子:

釉料不同:有透明釉、乳浊釉、半乳浊釉、亮釉、白亮釉、无光釉、结晶釉、裂纹釉等等。

亮釉

《无光釉》

《结晶釉》

《裂纹釉》

釉色不同:釉料组成不同而烧制出白釉、黄釉、蓝釉、孔雀蓝釉、酱釉、紫金釉、铁红釉、铜红釉、铁青釉等等。

白釉《明永乐甜白釉高足碗》

黄釉《康熙黄釉暗刻莲纹碗》

蓝釉《元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烧成温度不同:低温釉(1200℃)。

烧成方式区分:快速烧成釉、传统釉、一次烧成釉(坯与釉同时一次烧成)、二次烧成釉(坯先素烧,二次施釉后再一起烧成)。

浅说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

去年6月,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瓷器工艺品翡翠钻饰”专场以逾一个亿的成交额圆满收场。在352个把耀眼夺目的“宝物”中,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八仙过海图盘口瓶脱颖而出,遭到藏家们的“穷追猛打”,经过30多轮激烈角逐,最终以5280万元成交。不但高出估价13倍有余,而且占全场成交总额的一半以上,创造了中国内地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件艳压群芳的瓷器不是青花,不是斗彩,而是有着近300年历史的粉彩瓷器。

粉彩梅花图瓷鼻烟壶(清乾隆)

后来居上

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怀揣各种新奇的洋玩意纷纷来华,“西洋画珐琅”工艺由此传入我国。这给294年前一位专为中国皇帝烧制瓷器的官窑匠师带来了灵感,他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和珐琅彩多色阶的配制工艺施画于瓷胎上,创烧出了“粉彩”这一釉上彩瓷新品种,为中国瓷器家族平添了重要的一员,这一年正值康熙五十二年。

釉上彩是相对于釉下彩而言的。所谓釉下彩是指瓷器成型后直接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在上面罩一层透明釉,放入窑内烧制,因为彩绘在透明釉下,故名,如青花瓷器。而釉上彩正相反,它是在釉上施彩,或者山水,或者花鸟,或者人物,然后再入窑烧制。

虽然“粉彩”较其他彩瓷出现较晚,但它一亮相便以笔意隽逸、色彩粉润、格调高雅取代了五彩和其他彩瓷的地位,成为清代彩瓷中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品种,即便是仅三年一朝的清末宣统时期,粉彩瓷器精品仍有涌现。

“粉彩”为康熙晚期初创,因而工艺不成熟,流传下来的实物极其稀少,且绘画内容比较简单,留白较多,给人的感觉疏朗典雅,完全不像后来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宛若浓妆艳抹的贵妇。

粉彩瓷器的黄金时代是雍正和乾隆时期,无论是造型、胎釉,还是彩绘图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这与皇帝本人对粉彩瓷器的喜爱密不可分,他们不惜工本,不吝精力,亲自参与到粉彩瓷器的艺术创作中,草以图稿、亲临督导。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常对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有亲自批示,制作前的画样经他审查后才能烧制,而款识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他的御批。对于监工不力的督陶官,他还会让其为一些烧制不合要求的粉彩瓷器“买单”,这在清宫档案中有所记载。

粉彩之美

粉彩瓷器自创烧以来一直兴盛不衰,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不论官窑还是民窑均有大量作品涌现,这与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及所营造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之美是分不开的。

在“粉彩”没有被发明前,我国瓷器都是单线平涂,所作图案缺乏立体感。但自从那种被称作“玻璃白”的有乳浊作用的白色粉料加入之后,中国彩瓷的画貌焕然一新了。

其做法是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然后再施彩,或者直接用“玻璃白”与其他彩料混合,这能使各种色彩“粉化”,一个颜色可以分出多个色阶,红的可变成粉红,绿的可变成淡绿,黄的可变成浅黄,任何颜色在辅以不同量的“玻璃白”后都可获得一系列深浅浓淡的色调。正因为如此,粉彩瓷器才能以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施彩,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粉彩都可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层次极强,纹饰清晰,明暗深浅有序。

这是粉彩瓷器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也是“五彩”和“斗彩”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拿“斗彩”来说,它的红就是纯粹的红,没有粉红或其他过渡色,显得十分单一,而粉彩则可深可浅,可明可暗,完全是自然界的真实体现,比如粉彩瓷器上的蝴蝶,不仅翅膀上的色彩和细微光泽变化清晰可见,更营造出齐白石所绘昆虫的水墨之美。

雍正粉彩

纹饰

粉彩花蝶纹瓶(清雍正)

以花卉草虫蝴蝶为多,其次是人物故事、动物、山水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呈色淡雅清丽。

由于御窑厂所在地珠山遍种娇艳的虞美人花,故而促进了立人纹饰的流行。

人物画上,常以刀马人物、西厢记故事为题材,背景多衬以中国古典家具几案、棋桌、绣墩等。

山水画则常以当时流行的“四王”的绘画风格为主。

粉彩雉鸡牡丹纹盘(清雍正)

器型

多为生活用品及陈设品,造型极为丰富,尤以绘画精致的盘、碗、瓶多见。

器物无论大小,形体线条变化委婉,造型秀丽,比例协调,仿佛多一分嫌肥,少一分则瘦的美少女,一改康熙瓷器浑厚之风。

民窑粉彩瓷器器型主要有碗、盘、瓶、笔筒、香炉、塑像等。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清雍正)

乾隆粉彩

器型

除瓶、罐、盘、碗等传统器型外,又创新转心瓶、转颈瓶、灯笼瓶等。

此外,鹿头尊也是乾隆时期常见的品种,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

民窑粉彩传世数量较多,常见器型除瓶、罐、盘、碗、杯、碟外,文房用具及仿生瓷也有许多。

粉彩勾莲纹天球瓶(清乾隆)

纹饰

乾隆粉彩纹饰精致繁缛,显得过于浮华。大量采用缠枝宝相花或洋花作为主题纹饰,加饰夔龙、夔凤、蝙蝠或缨络、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内容的图案。

此外,还有西洋人物、百鹿、婴戏、仕女、缠枝花、高士图、海屋添筹、进宝图喜庆祥和的纹饰。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清乾隆)

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清乾隆)

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清乾隆)

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清乾隆)

嘉庆道光粉彩

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清嘉庆)

粉彩“御窑厂图”双耳大瓶(清道光)

器型

嘉庆时期粉彩瓷器造型基本沿袭前朝,富丽堂皇,繁花似锦。新器型有粉彩帽筒,鼻烟壶、盖碗等。但是,造型不及乾隆时期秀美,比例失调,色阶不明显。

道光时期粉彩瓷器瓶类等陈设器普遍造型粗笨,但小件器物制作十分雅致,尤以粉彩蟋蟀罐和鼻烟壶最为出色。

纹饰

嘉庆时期粉彩瓷器纹饰官窑仍以龙凤纹为主,花卉、瓜果入题也很多。民窑纹饰则出现了以“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等以风景,并附有墨彩题诗的瓷板画。

道光粉彩瓷器的纹饰出现了过去少见的斗鸡戏狗、鸽子、鹦鹉、蝈蝈、蟋蟀等图案,民窑中则流行一种称之为“百子龙灯”的戏婴图案

元青花常规鉴定浅说


近几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随着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声槌响,价值约2.67亿人民币(按当地当日汇率牌价折算)的“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被美国华尔街企业家夺得,宣告了所谓“中国民间收藏的元青花数量超过国外博物馆馆藏之和”这种臆想理论的可笑,也宣告了国内外某些拥有几十、几百件的“元青花大收藏家”金钱梦的破灭。物以稀为贵,国际行情所反映出的元青花的稀有与国内民间“惊人藏量”的巨大反差,实在发人深省。

当前,更有同广大热衷于元青花瓷收藏的朋友们讨论怎样鉴别真伪元青花的必要,以便于大家冷静下来,避免重蹈2000年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在香港以4400万港币拍卖后,内地大量出现其仿品并被许多人当宝贝收藏的覆辙。这样讲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大罐的现代仿品已经在景德镇由专家制作成功,并打上仿制款识公开销售。但也一定会有人制作一些不打仿制款识的赝品蒙人。

首先说明,青花瓷在元代除景德镇烧造外,云南省玉溪等地也用当地瓷土和青料烧造。现在古瓷界讲的元青花和对元青花的鉴定,一般都专指景德镇元代青花瓷。而景德镇元代青花瓷又可分为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纹饰的“至正型”精品瓷和用国产青料绘制纹饰的普通瓷,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是指前者。

文物鉴定属标型学范畴,即它要借助已知的、经过科学考证是准确无误的典型标本,来对被鉴别器物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被鉴物的时代、性质与特征,瓷器鉴定也是这样。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胎、釉、彩料、纹饰、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伴随民间古瓷收藏的迅速升温,在市场效应的推动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仿古瓷已越做越“地道”。尤其是经过20多年制赝与辨伪的“魔道之争”,一些仿古瓷利用“现代科技+仿古工艺”的复合手段,在外观上已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向古瓷传统鉴定理论和鉴定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作辩证的分析。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中晚期状况。特别是器形制作的美学理念和实用要求、纹饰布局和绘画风格的时代欣赏标准等受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强烈制约因素的影响,在现代是无法重复的。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现代人通过高水平文化素养加上现代科技手段,制作出的优秀仿品在单个特征甚至相当多的特征上使“目鉴”一时难辨真假,倒是极有可能的事。不然的话,怎么能让一些有名的专家也对赝品交口称真,在鉴定证书上签上大名呢(因利益趋使而指鹿为马者除外)?所以,走眼的关键还是鉴定者的水平不到位。退一步讲,用现代仪器单单检测对比真伪两者的胎质成分,现代仿品也会原形毕露的。因为,用以制作元青花的麻仓官土(优质高岭土)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已枯竭,而现代仿古瓷作坊已无可能再配制出同元代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坯料。

下面就古瓷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青料、纹饰、工艺以及铭文等方面的鉴识,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器形。过去古瓷鉴定家面对一件鉴定对象时,首先看它的造型对不对。冯先铭先生说过∶造型与纹饰“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即可达85%”。

现代仿古瓷高手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密测试和反复试验,已能完全掌握各种配方的胎泥的烧制收缩率,从而使高仿品在造型上几乎可以达到难辨真假的程度,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证鉴定无误了。我们一定要记住,古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要采取排除法从组成器物的所有要素上逐一鉴别。如果一件被称之为“元青花”的器物在造型上同元青花真品看不出差别,我们只能认为在造型上排除了一个疑点而已,还要再从其他方面鉴别真伪。造型上对的可能是真器,也可能是赝品,但造型不对的一定是假货!这是我们要提醒酷爱元青花的藏友们的第一个观念。

二、胎质、胎色。景德镇窑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以下,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变形。元代中期,发展成瓷石加高铝含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达1300℃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四是胎内多有微小洞隙。

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麻仓土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作动力的水椎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供应泥料。据一位行家里手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得多”。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腻不涩的质感。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标本,才能找到感觉。

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这是我们要提醒藏友们的第二个观念。

三、釉质、釉色。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说古道今话青花


自古青花是宠儿

青花瓷器历来是藏家的宠儿。2005年在拍卖市场上引起轰动的就是一件元青花。在伦敦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一件被称为“鬼谷下山”的元青花人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元代青花本来存世量就十分稀少,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

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仅有200多件,在北京等博物馆内各类元青花瓷器也仅存约17件,可见元青花的稀缺。

再加上这件瓷罐器型精美、工艺精湛且保存完好,特别是上面的图案,不仅故事来自《战国策》,画面还反映了元代民间杂剧表演艺术和民间绘画艺术的风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管怎样,这样的高价确实更加激发了藏家对青花瓷器的收藏热情。

不仅国人喜欢青花瓷,外国人对青花瓷也情有独钟。史料曾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18世纪初,奥古斯都二世非常喜爱中国瓷器,当他得知邻国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妃子手中有不少中国瓷器精品时,便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他打听到威廉国王好武,喜欢身体强壮的大个子士兵,于是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与威廉国王达成协议,用自己的4队近卫军换取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瓶。如今,这12个青花大瓶连同奥古斯都二世珍藏的其他瓷器,一起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博物馆中。

辨别真伪有窍门

民间收藏者对藏品的口头评价经常用“品相”和“路份”来描述和判断一件藏品的价值,“品相”即是指器物的造型比例,保存的完好程度,以及胎质、绘图、款识等综合美学评价,而“路份”则通常是对器物是否属于高雅玩物的评价。

对瓷器而言,行里有句口头禅:买立不买倒,买大不买小。“立”则指用来摆设的器物,叫做“摆件”,“倒”则指碗、碟、盆等生活器物。就是说“摆件”瓷器的档次要高于生活瓷器。作为摆件,它本身就以艺术欣赏价值为主,这决定了它的艺术性要远远大于实用性,所以摆件的制作工艺、胎质包括绘图、题款等更讲究、更完善。另外,大型器物的价值往往要高于小型器物。大型器物制作难度大,承载的艺术内容更加丰富,且不易保存,存世量也更少。当然具体器物还要具体分析,这里只是就一般规律而言。

因为自古藏家就喜爱青花,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品相完好的器物大多已沉淀在藏家手中,如今市场上已难得一见,特别是在民间,要想找到一件高“路份”的官窑青花精品并非易事,就是见到了,价位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所以近几年民窑的、品相尚好的器物越来越受到藏家关注,且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做假做旧的也就出现了。过去以为民窑瓷器没人仿冒,这种观念也要改改了。因此,购买之前还要多掌握一些识别的要领。

虽然民窑瓷器没有款识,判断历史年限缺乏准确的依据,但一般来说,判断一件瓷器是否是古物,胎质、画工、器型等都是有据可依的。元、明的瓷器留存在民间的非常稀少,我们以目前市场上仿冒最多的清朝几个重要时期的瓷器为例:

顺治瓷器处于明清过渡期,造型、胎釉、纹饰都具有鲜明的过渡特征,如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这时期新出现的器型有短颈溜肩筒瓶、龙纹筒花觚、大口观音尊等。顺治时期青花瓷器的绘画显示粗犷豪放的特征,民间青花盘碗常画一片树叶或一多孔石,伴有题词。顺治瓷器款识,民窑多写干支纪年款,也有“玉堂佳器”等吉祥款识。黄釉口(也叫黄酱釉)是顺治时期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也就是器物的口沿或底部沿口呈现黄褐色。

康熙瓷器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瓷器与清代其他时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主流是青翠浓艳,层次分明。

康熙瓷器绘画早期多是线条粗放,布满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画坛“四王”影响,山水楼阁、诗文辞赋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现。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雍正青花瓷器的釉面有白色和青白色,有的积釉较厚,有云雾状的效果,因此被称作“唾沫釉”。款识上民窑字体草率,多用吉祥话。这个时期兴起一种从器物外延伸到器物内的画法,叫“过墙花”。

到了乾隆朝,出现大量造型奇巧的新器物,如香熏、如意、转心转颈的瓶类琢器等,用于把玩。乾隆青花釉面均匀肥腴,仔细观察会发现有轻微的波浪釉。款识以篆书为主,也有楷书。民窑题款字体草率,有的只写半边字,叫作“草记款”。 @裏?@

收藏之前多读书,掌握一定的要领是必要的,但准确的断代不是照本宣科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大量的接触器物。一般来讲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特征,不至于买到仿品伪品就可以了。实在把握不好的就当新的侃价,在侃价的过程中也能从出价人的态度上做出判断。前不久有人带来一本某人近几年来收藏的藏品图片册子,号称都是钧窑、定窑等著名窑口的器物,这么多精品怎么可能在几年间尽落一人囊中?况且有的明显是某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不用看就知道是仿品。所以,有时候常识就可以帮助做出理性的判断。

收藏要有平常心

根据我自己搞收藏多年的体会,无论收藏什么器物,关键在于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不仅仅是趋利行为。趋利必然会患得患失,越是患得患失,越容易与宝物失之交臂;尤其不能有投机取巧心理,越是想捡便宜,越是容易吃亏上当。真正喜欢一门艺术品,就会下功夫去钻研,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或许不经意间就有了可喜的收获。比如,我收藏的一件青花瓷墩(见上图),就是五年前高出市场价格从一位老人手中购买的。因为真心喜欢,尽管当时价格较高,还是借钱买下,收藏至今,其价值已远远高出当时出价的几倍。另有一件民窑瓷罐,虽然器型不完整(瓶颈显短,估计是有冲口,被截去一部分),但胎质、画工都不错,可以判定是康熙年间的民窑精品,四年前花6000元买下,现在有人出价4万,没有舍得出手(见左图)。

总之,清花瓷器的收藏随着大势走热,行情越来越好,即使是民间器物,一件品相完好的清代青花瓷器真品目前至少也要几万甚至十几万。要做青花瓷器收藏,除了多阅读一些书籍杂志外,更重要的还要多接触器物,积累第一手的经验。特别是对档次较高、价值贵重的瓷器,最好要有专业人士“掌眼”,切不可凭着感觉或者抱着投机捡漏的心理,盲目购买。

说古道今话瓷壶


瓷壶中流传下来有早年的御用品,即所谓官窑器,近年来见诸各拍卖会上的就不少,处于“流通领域”中,很吸引眼球。但市场上多数还是旧时官宦人家、文人士子、乡绅商贾的用具。

从文物定名的习惯上讲,壶是器物规范的功能性名称,执壶是为了区别于提梁壶和有系的壶或其他的什么壶。至于说它是水壶还是酒壶,是茶壶、醋壶还是酱壶,则是用途的说明,类似于窑口、釉色、纹饰的说明。

不管怎么说,如今“老窑”和民窑细路的壶不时尚能访到,而官窑的酒壶、茶壶之类,有些已经扶摇攀升到令人眼晕的七八位数字了。目前高位的纪录之一是香港佳士得2002年秋季拍卖会创造的,一件永乐甜白釉执壶拍出1162.41万港币,约合1200万人民币了。同期的龙泉窑青瓷执壶和景德镇的青花执壶大体也在300-500万元的价位上,甚至清代中后期的官窑瓷壶价格也要到10万元以上。

谈到瓷壶的鉴定,其实除了看胎、釉和工艺特征等瓷器鉴定的一般规律外,主要就是看器形。归纳起来大体可以这样来认识:

晋南北朝到隋,瓷壶的造型尚保留有青铜器的许多特征,繁复,奢华,很美,也很别致。腹部呈圆形、椭圆形,盘口,长颈,弯曲的柄像人的耳朵,多有动物形象的贴塑之类的装饰,“流”(指壶嘴的整体部分)主要还是起装饰作用,但许多鸡首壶的“流”是通畅的,用来往酒杯里斟酒还是勉强能用的。近年来,仿冒的赝品多了起来,市场上从几百元到3000元左右的都有,仔细分辨还是可以看出来。因为新仿的大多是铸浆胎,早年根本就没有这种工艺,所以必假。为了克服铸浆胎手头儿过轻的毛病,也有采用加厚底部的手法,可以用钢尺或者细木棒量一量内外高差。此外,高仿品的主要问题是做旧。自然形成的土沁像大理石那种感觉,自然、不规则,做上去的“土沁”要么通体像喷了层东西,乌蒙蒙的,很均匀,要么很僵硬、呆板,总是不像天然生成的。

市场上常见的唐代瓷壶大多呈竖立的卵形或瓜棱形,饼底的较普遍,还有一种圈足非常宽,行里称“玉璧底”、“玉环底”。“注”(指灌水的壶口)那个地方有盘口,也有侈口,五代以后才出现喇叭口式的长颈大口。

唐代瓷壶的柄仅容一指,“流”短于颈,置于肩上,不超过1厘米。这大体是北方诸窑产品的特征。也有四瓣瓜棱形的大壶,南北民窑都常见,还常带有贴塑和褐彩的绘画装饰。越窑的精细产品也偶尔能见到。但即使是南方诸窑口所产,壶的基本特征是不会变的,大壶多保留有系,柄仅容二指,早期的多为盘口,与魏晋流行的那种只有系的壶相仿,“流”多八角形,不超过2厘米。过去窑址附近常出土些没有釉子或脱釉的素壶,近年就有了后挂釉彩的,甚至出现了假的唐青花。但是,后挂釉的东西必须做旧,做旧多用酸咬,也搞些人为剥釉的痕迹出来,这些手法主要在较粗劣的仿品上出现,闻上去带有化学药剂的味道,开片中也常保留着高锰酸钾的结晶,就是附着在器物边角上的土也是生土,只要随身带着个放大镜大体就够了。另外,当时民窑瓷器的瓷化程度多不很高,胎和釉面结合的不牢固以致久埋土中会出现剥釉现象。如果胎子的瓷化程度很高,胎釉结合得很好也出现剥釉现象,那么就值得怀疑了。

晚唐到五代开始出现曲“流“的瓷壶,形态上明显带有过渡时期的特征。瓜棱壶多五瓣,侈口或喇叭形的颈口,中长颈,“流”的上端大约在口唇和颈部之间,下端位置则从肩上向下移到肩与中腹之间。

浅说广彩瓷器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以其“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而闻称于世,深受欧美等国喜爱和欣赏。三百多年来,五彩一直是我国外销陶瓷的主要商品之一,堪称中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枝瑰丽花朵。

“广彩”始于清代康熙晚期,在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各种彩瓷艺术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盛于乾隆、嘉庆,流传至今。“广彩”瓷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广东作为对外贸易港口所具有的条件,广彩远销西欧,得到各国皇家、贵族等上层人士的赏识,成为必备的装饰与日常用瓷。产品常见于西欧皇家宫殿与博物馆,造型、纹饰多以西方所需的定式制作,具有浓重的西方文化艺术色彩。但装饰内容极富华夏特色,喜饰花卉锦簇、山水、写实庭院景色,乃至清装人物等。现按时代、纹饰特征、制作程序、与粉彩等的区别对广彩加以介绍。

广东省博物馆历来十分重视对“广彩”的征集和研究,迄今已收藏自雍正以来各时期“广彩”瓷器百余件套,是国内“广彩”瓷收藏最多的博物馆。

1.外销促成的创烧阶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国商船随之增多,外国人重华瓷,在广州汀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是广彩初创阶段。师傅、颜料、素瓷都来自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广彩的特色不太明显,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即使见到了也不以为是广彩。雍正广彩山水人物纹盘为该时期精品之—。

2.特色初具的形成阶段

约在乾隆、嘉庆时期,广彩瓷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征已有记载,采用西洋红、鹤春色、茄色、粉绿等,使广彩瓷像换新装一样,多姿多彩。在画面上除参考传统绘画外彩,仿造西洋画法或按来样加工已逐渐成为广彩特有的制作风格。如:乾隆广彩花卉六棱扁瓶为该时期精美作品之一。

3.绚彩华丽的成熟阶段

清道光至光绪时期,广彩达到了成熟阶段,它既吸收了传统工艺,亦吸收欧美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风格。其特点是绚彩华丽、金碧辉煌、构图丰满、繁而不乱。颜料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花式设计从零碎、分散、独立的纹样组合,逐渐完整起来,如“织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构图的批量或整套生产。同治广彩锦地开光人物花瓣口瓶为该时期典型器物之一。

4.文人画家广彩

清末至民国初年,广彩瓷器由于知识界和画家的参与,使之创新并出现一批新彩绘组织,如广东博物商会、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等铭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知名画家高剑父、陈树人等创办的广东博物商会,在广州河南宝岗附近的宝贤大街的一间旧式大屋内,开设了绘画和彩瓷艺术室,后又合股建立了“广东博物商会”,他们一面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一面从事革命活动。如,高奇峰、潘冷残、陈树人合画的“冷月栖篁”盘,据说是,“奇峰画雀,冷残画竹,而陈树人补冰轮”,是件十分难得的辛亥革命时期的纪念物。

广彩工人在20世纪初,还曾在石湾陶器上进行了加彩的尝试,如清末石湾陶胎广彩人物花蝶纹六角花盆,为该时期广彩在石湾陶器上画彩的典型作品。

5.色彩斑斓的现代阶段

解放后,从港、澳同穗参加祖国建设的—批广彩技术人员和内地的技术人员共六十余人组织起来,成立广彩加工厂,后又改为“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产品全部外销。改革开放前期,广彩厂步入欣欣向荣的大好时期,1985年广州彩瓷厂与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广州织金彩瓷三百年名瓷展”,展出广彩历代精品。新时期的广彩,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多重性装饰,色上色、色上描金、堆彩、堆金、多种色地描花等都是创新的新技法。20世纪90年代新彩瓷工艺得到广泛使用,国营、集体、私营、合资、外资等各种体制的广彩厂建立,彩瓷事业空前繁荣,市场既外销也内销。现代许恩福、张兆棠创作的广彩织金彩绘元宵图瓶,可谓现代较精致的代表作品之一。

6.广彩与五彩、粉彩瓷器的区别

五彩、粉彩和广彩的名称不同,颜料也有区别,文献记载也多不同,现摘录数则于下:《陶雅》云“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质之淡汁。”《饮流斋说瓷》曰:“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色彩甚浓,釉箔其上,微凸起也。软彩又名粉彩,谓色彩深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逸。”以上两例,不难看出,康熙五彩的红绿彩色甚浓厚,故曰硬彩,雍正粉彩是有粉匀之,浅淡而美观,曰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中国的瓷器》一书把五彩和粉彩的区别说得较为清楚。文曰:“古彩与粉彩,都统称五彩。古彩为我国的传统装饰,在技法上是单线平涂,呈色方面则浓艳而不刺目使用颜料也是就地取材。

浅说当阳峪窑


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3公里。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本文讨论的是广义的当阳峪窑,指当阳峪窑及同处于太行山南麓、生产同类型制品的所有窑场,这些窑场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当阳峪、艾曲、东交口、洞弯、洼村、园融寺、西岭后、蔡坡、牛庄、恩村、定和、东于村、东焦作、西焦作、店后、李封、王封、东张庄、高窑河、石碑岩、窄门、寺后、李河、许河、狼坡、上白作、狮涧、龙寺、北业、周窑、东孔庄、高寨、山后、柏山、月山、白坡、南田院、北田院、南坡、碗窑河、汉高城等窑。

发现经过

当阳峪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现存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一通,是当年建窑神庙时所立。

1897年,英商福公司取得了在焦作的煤铁采矿权,1903年修通了至焦作的道清铁路。1933年英国人司瓦洛到焦作福公司任职后,到当阳峪雇人开挖,得到了大批瓷器及碎片,司瓦洛此前是居住在当时河南省会开封的英国大收藏家。后他又邀请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到焦作当阳峪考察,又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并发表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

1941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得到了这份报告,为当阳峪瓷器的精细而激动不已,发表了《北宋的修武窑》一文。从此,收购文物的商人不断地把当阳峪瓷片及完整器运到北京。

1951年及1962年,故宫博物院曾两次派陈万里等专家到当阳峪实地调查,并发表了《谈当阳峪窑》等两篇报告,指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

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2004年5月22日,国内外50余位知名考古专家学者汇聚焦作当阳峪窑发掘现场,面对刚刚出土的精美瓷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李辉柄激动地说:“当阳峪瓷窑堪与汝窑、钧窑、定窑等著名瓷窑相提并论。”

烧造时间与工艺

当阳峪窑从唐代开始烧造瓷器,到北宋后期达到高峰,金代继续繁荣,元代中期始渐衰落,是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大规模的民间窑场和磁州窑类型窑系中成就最显著者。

1.造型

日常生活用品有碗、盘、盏、盆、钵、壶、注子、盒、唾盂、炉、熏炉、瓶、罐、枕、坛、缸、勺、灯、烛台、渣斗、纺轮、研磨器等。

陈设品有花瓶、花盆、鼓凳、人物俑、动物俑等。

文化娱乐及玩具类有笔筒、笔洗、砚、水盂、镇纸以及小动物、口哨、小塔、小壶、小瓶、铃铛、圆球、圆棒、象棋子、围棋子、色子、鱼缸、乌食罐等。

建筑构件有砖、瓦、板瓦、筒瓦、低温色釉力士、鸱吻以及脊饰上的摩羯、卷尾兽、妙音鸟等。

2.胎釉

当阳峪窑的胎质很复杂,有极坚硬的细胎,也有较粗松的砂胎;胎色也十分丰富,有白、灰白、黄白、灰黄中闪红色、赭灰、灰、香灰、黄褐、灰黑、砖红、棕灰等色胎。

当阳峪窑的釉彩有白、黑、酱紫、黄、青、绿、孔雀蓝、蓝、柿红、三彩、钧等。装饰技法有刻、剔、划、飞刀、凸线、模塑、模贴、模印、雕塑、镂空、填彩、绞胎、绞釉、釉下釉上彩绘等。

当阳峪窑素以绞胎绞釉取胜,又以剔划绘画著称。装饰品种可以分为10大类160多个品种,用“白如雪、黑如漆、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如锦、润如玉、凝如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说古代陶瓷灯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说古代陶瓷灯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灯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