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壁画耸立昌江两岸

在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瓷都景德镇陶艺家创作的“瓷·茶”青花壁画,已经在昌江两岸完成安装拼贴。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壁画,用青花瓷板制作或瓷器、人物形态,然后再绘画装饰,形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壁画形式。

高6米、长600米的青花瓷壁画,以“一瓷二茶”为主题,在3600平方米的巨幅上,以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流程为主体,以直观的形式,简炼,概括地展示了景德镇陶瓷史。清秀素雅的青花壁画,将郭沫若先生为景德镇题写的“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诗句与景德镇制瓷工艺,景德镇青花名作相融汇,令人心旷神怡。景德镇浮梁绿茶,自古以来就名闻天下。“茶”部分将古人饮茶原文拷贝于华夏陶瓷网,送茶与现代茶具相结合,散发出一缕绿茶清香。

昌江古代是景瓷的运输航道,壁画上的木船,使人想起古人“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诗句,古老的景瓷在昌江上运输的盛况,带给人们以悠长的思念。

在昌江两岸十八渡的山坡上,还镶嵌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壁画,这幅巨型壁画,将壁画与实物相结合,古代工匠挖掘瓷矿石,釉果的劳动场景,以壁画形式描绘,而山坡上的瓷石、窑炉、青花瓷均以实物再现了古代制瓷过程。

昌江两岸壁画,将江岸岩石,山坡与瓷板壁画相融汇,把自然风景与人工艺术相结合,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奇妙观赏效果,给人以逼真的感受。

精选阅读

两种技艺的绝妙组合—青花釉里红


在青花瓷上装点一抹抹的红色,调和了青花瓷单一的色调,让整个瓷器温暖活泼了起来,这就是精美绝伦的青花釉里红瓷器。青花釉里红是把青花釉里红两种色彩技艺相结合,两种颜色相映成趣,构成了别具一格的美感。

青花釉里红的画面结构一般由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颜色组成。青花与釉里红均属于釉下彩瓷装饰技法。青花是以钴为发色剂,而釉里红是以铜为发色剂,这是两者发色不同的根本原因。在创作技法上,都是同样用笔在胎上绘画,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很低,人们经常对完美的青花釉里红作品用“万里挑一”来形容,可见其倍受珍重。

在元代以前,瓷器上是没有红色的,而红色是受人们欢迎的色彩,特别是红色自古以来就有欢乐、喜庆等象征意义。在农耕文明的社会,人们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敏感度,那种“靠天吃饭”的时代,图个吉庆实在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对红色都情有独钟。釉里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红色”意味深处的精神追求。可以说,釉里红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曾经是一个历史难题,但也为陶瓷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为后来铜红釉的发明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青花釉里红陶瓷作品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釉里红陶瓷结合了青花的素雅与釉里红的艳丽这两个特点,并且是将这两个特点融于一器,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业界有个精辟的比喻:青花釉里红就好比是牡丹花,叶子是青绿色,花朵是红色的,正是“红花还需绿叶衬”,因此牡丹显得雍容华贵,国色天香。青花通过一定的施涂技巧可以实现浓淡的渐变,如青花分水技法;而釉里红一般都是一种浓艳的红,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实现画面的色调比重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各赋天禀,这种彼此之间的包容、转化、融合,正是中国儒、释、道所阐述的精髓所在。

青花瓷有其素雅纯净之美,而青花釉里红则生动明艳颇具热情洋溢之美,两种瓷器各具特色各有其独到之处,青花釉里红的结合绝对是巧妙之笔。

康熙青花瓷器 青花鲜艳纹饰优美


康熙青花瓷

清康熙青花瓷器(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早期无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后均有落款。

青花瓷瓶

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花型青花碗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动物、人物、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姒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鹭鸶莲花、麒麟蕉叶、牧童骑牛、童子戏莲、八仙、西游记等。

龙纹青花碗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时期的瓷器被公认为是整个清代瓷器之首。康熙时期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就瓷器而言,无论是胎质、制作工艺和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时期的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

古代青花对现代青花陶瓷的影响


古代的青花瓷与现代的青花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现代青花对古代有继承,有发展,更有创新。但其一直不变的便是它的审美观,并且它也影响着现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审美取向,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说再多,也不如让我们细细品味两者的关系。

景德镇青花陶瓷酒坛

一、古代的历史 现代的继承

我们知道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中釉彩的发展经历了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斗彩、加彩等艺术形式。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中期,到后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它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古代青花瓷发展至今,历史悠久,而现代青花也是以古代作为基础,传承和发展的。古代青花的色泽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特点一直沿用至今,造就了色彩亮丽的现代青花。

二、古代的装饰 现代的创新

釉下青花瓷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一样的特点。最原始釉下青花瓷始于唐宋,而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在清代,曾有这样称赞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足以凸显传统釉下青花瓷的特色。许多资料显示,传统青花在装饰上有着清丽脱俗、精谨明艳的特色。这种古朴的风格带给人们清新明快或肃穆端庄之感;而在造型上,则讲究工整和谐,呈现出严谨对称的古典美。古代的装饰,现代的创新。现代的釉下青花,既是在传统青花的基础上继承而又有创新。

因为现代的釉下青花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众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它继承了传统的青花艺术精华,将作品的形式美和装饰性视为第一要素,重在造型美、装饰美、材质美、工艺美,也体现了大多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有时候青花装饰在画面的构图或容器的造型上会做刻意的变形处理,用“残缺”之美来强化了现代装饰青花特有的文化标记。

三、古代与现代 千丝万缕

传统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相辅相成。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技术和特色的创新。釉下青花花鸟装饰是如此的不同,它们对当今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对现代的景德镇陶瓷设计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介于传统与现代青花中,出现了斗彩,给我们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我国的景德镇陶瓷艺人们在传统的青花工艺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将各种不同工艺材质及表现方法融汇于创作当中,使釉下青花斗彩的工艺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拥有清新雅致的色调,与釉色浑然一体,有如天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青花斗彩这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审美情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同时斗彩工艺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手法,出现了结合其它装饰,如新花、金彩等,不少斗彩还应用色釉或色釉刻花等工艺表现形式,还有采用具象形图案式空间性的现代设计观念,以静取动,有着很好的视觉效果。现代青花斗彩作品的创作,需要审时度势,这既是我们景德镇陶瓷美术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审美标准,也是人类本身就具有的自然知觉感受。也只有进行周密严谨的布局,远近虚实的处理,色彩的匠心独运,才能给人们带来心身愉悦的审美情趣,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多一点别样点缀,而这样的作品也不失为一件好的青花斗彩作品。

总之,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青花花鸟在整个釉下青花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有着其自身独具的特色。正是因为青花花鸟有着自身的特色,现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延续古代优秀传统,对花鸟画的描绘注重细节,通过细节来表达出想要的效果。而且对青花花鸟进行创新与开拓,赋予其色彩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表现性功能,这些问题使得现代青花花鸟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更注重表现对物象的生命与特质,令其栩栩如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景德镇陶瓷设计家的所思所想。

四、结论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青花瓷家们如何从中提取精华,去其糟粕,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至关重要。如今我们更强调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现代意识,实际上关注的是现代性的意识。然而,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对立或分割。与此相反,我们必须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对传统青花的社会价值体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要消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依靠传统。古代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也只有这样,我国的景德镇陶瓷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两侧皆有竖直管状贯耳 独特宋代贯耳瓶


贯耳瓶

贯耳瓶是古代工匠烧制的瓷瓶之一。流行于中国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帖竖直的管状贯耳。贯耳瓶在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青花折枝勾莲六方贯耳瓶

青花折枝勾莲六方贯耳瓶,瓶体呈扁六方形,口外撇,长颈,折肩,直颈内弧,折肩,腹微鼓,腹下内收为阶形圈足。颈部有对称贯耳。口沿下绘有连续回纹一周,其下及圈足上绘折枝花卉,颈绘海水纹,瓶体各面绘牡丹花纹和番莲纹。胎体厚重,瓷质精细,釉色润白匀净,底足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青花折枝勾莲六方贯耳瓶

乾隆青花青色雅丽,呈色稳定;往往用点青法上色,因此有不同深、浅的层次感,是仿永、宣青花结晶斑的效果,但极规整,不象永、宣时期的随意自然,人为的痕迹明显。此种方瓶不同于圆器可拉坯成型,必须分块连接,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难度很大。此瓶器型硕大,造型规整,画工精细,青花发色浓艳,是较为精致的乾隆官窑青花器。

失传两百多年的工艺 之豇豆红柳叶瓶


·豇豆红柳叶瓶

此瓶的造型为典型的柳叶瓶,特征是肩膀向下陡削,似柳叶状,轻巧美观。红色中的块块绿斑与红色交融,呈絮状。放大镜下见气泡稀疏,又小,不仔细看,难以发现。施釉采用吹喷法,故有雪花状效果,这种雪花状宛如美人的红晕,故被形象地称之为“美人醉”。瓶口和瓶底为白色束口,釉色艳美,玉质感强,放大镜下呈晶莹剔透之状。底部露胎较为粗糙,有污垢色,但放大镜下能见糯米状。底款为直式两排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写法不工整,工整者多为后仿。此款运笔笔痕明显。

·豇豆红柳叶瓶

豇豆红釉瓷器之所以不乏响应者,有其独特的原因。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由于制瓷工艺复杂,明代中期失传。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恢复了这项失传200多年的工艺。由此可见,豇豆红釉的烧制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制成。它所具有的柔和色调,是由于釉中的铜胶体错综复杂的分布而形成的,烧成时倘若氧化焰超过需要量,就会出现绿斑。因此这种技术很难掌握,比郎窑红难度更大,这也造成了豇豆红釉无大件器物,不过20多厘米,而且器型也不到10种,大多是文房用具,如印盒、水盂、笔洗等。

·豇豆红柳叶瓶

豇豆红釉因其宛若桃花般的艳丽色泽和复杂的制瓷工艺,成为康熙所钟爱的瓷器之一,故而流传下来的器物很少。而这种高温铜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很多已于上世纪初流散国外,收藏于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据说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100多件,比国内各博物馆相同藏品的总和还多。足见豇豆红釉的稀少。

上一篇:釉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