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_破解皇家瓷器的密码 重新焕发青春的彩瓷皇后

破解皇家瓷器的密码 重新焕发青春的彩瓷皇后

概述:2005年,一个题名“花石锦鸡”的小花瓶,在香港苏富比公司拍卖会上,拍出了1.12亿港币的天价,轰动世界。这件瓷器之所以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有一个神秘的名字--珐琅彩。珐琅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没于乾隆,已失传200多年。为复活珐琅彩工艺,国家博物馆联手景德镇陶瓷工匠熊建军,秘密研制。经历五年坎坷,甚至生死磨难,终于成功找到贵比黄金的高岭土,但是烧制素胎却屡遭失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2006年6月6日,在国家博物馆,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当展台上的红布被揭开,六件精美的瓷器露出来,顿时,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深深吸引。这几件瓷器,重量很轻,薄如蛋壳;每件瓷器上都有山水花鸟的图案,光彩流动,栩栩如生;摸一摸,手感异常光滑,细腻圆润,如同羊脂美玉一样。真是瓷器中的巅峰之作。

接下来,一件瓷器的出现,像一个重磅炸弹,让全场人都震惊了。这不明明就是2005年底,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过1亿港币的天价瓷器“清乾隆花石锦鸡双耳瓶”吗?这件瓷器不是被买家收藏了吗?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主持人: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看《走近科学》。我手里拿的,就是国家博物馆出现的这件天价花瓶。看了刚才的片段,我想大家心里可能有一个疑惑。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花瓶,能卖一个亿?这可是天文数字啊。这一点都不奇怪,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珐琅彩。这是十年来的珐琅彩拍卖纪录。2002年,雍正珐琅彩过墙梅竹纹盘,成交价3252万港币;2003年,乾隆珐琅彩佛手果纹碗,2918万港币;2007年,乾隆珐琅彩庭园人物灯笼尊,8400万港币;2005年,乾隆珐琅彩花石锦鸡双耳瓶,1.12亿港币;2006年,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小碗,1.5亿港币!年年亮相,步步走高。可以说,没有亿万身家,就别想拥有这些宝物。而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些瓷器,都是珐琅彩的精品。那么,珐琅彩为什么会如此珍贵呢?这些天价瓷器,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故事还要从7年前讲起。

江西景德镇。一个名叫“熊窑”的陶瓷工厂里,传来了清脆的瓷器破碎声。这是窑主又在砸刚烧出来的瓷器。窑主叫熊建军,前些日子去了一趟北京,没想到,回来以后,却像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的点火烧窑,但是,一件也没有卖出去,而是烧一窑,砸一窑。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瓷器,为什么要砸掉呢?原来,他烧的可不是一般的瓷器,正是俗称“彩瓷皇后”的瓷器极品--珐琅彩。

熊建军:因为做这个东西不光是困难,这个是要花精力和财力的,做这个东西要拿资金去试,我们也没有谁拿给我们多少钱去试,都是靠我们自己,这个原料不行重新来,那个原料不行重新来,但是我们上手了实物,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知道,你到了什么程度你也不知道,像不像你都不知道了。

几天前,熊建军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竟然是从国家博物馆打来的,而且是邀请他到北京,共同研制一种皇家专用的神秘瓷器。当听到“珐琅彩”这三个字的时候,他的心跳顿时加快了。熊建军虽然才30多岁,却已经有20年的从业经历,过手的瓷器成千上万,但从来没有亲手摸过,也就是行话说的“上手”,一件真正的珐琅彩。顶多是隔着玻璃,远远的看上一眼。可如今,上天却突然把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拱手送到了他的眼前。

熊建军:那心情特别兴奋,当时看的时候,我一身的汗,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一个很激动,第二个说实在话,拿到这个价值连城的东西心里也有点,所以我们东西都是没脱手的。

这几件小小的瓷器,熊建军捧在手上,整整看了三天,直到他确信这一眼的印象,这一手的感觉,已经深深地烙进自己的记忆里,才带着国家博物馆提供的技术数据,回到了景德镇,开始紧锣密鼓地烧制珐琅彩。但是,没想到,烧出来的瓷器,却令自己大失所望。比起看到的那一眼印象,相差太大了。再放在手上感觉,更不对劲了。根本没有那种细嫩温润的感觉。没办法,砸掉!再烧一窑!可是,接二连三,每一窑都是次品。熊建军发愁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熊建军:那不是砸瓷器,有时候砸自己的心血在里面,但是没办法,不合格的东西也是不能投向市场的,因为搞一下的话,砸了自己的名声,各方面都一起砸了,到时候我好的拿出来别人就不认可了,怎么这种水平啊?

主持人:说到底,为什么珐琅彩如此珍贵呢?就是因为存世数量极少。目前全世界珐琅彩总量在470件左右,其中400多件在台北故宫,40件在北京故宫,只有大概十几件流散在外。这400多件瓷器,每一件都有详细的图画,都有明白的来历。就是散落在外的这十几件,也都是流传有序,在图册上都有记载。所以,只要是谁出手珐琅彩,在拍卖会上必然引起收藏界的狂热追捧。因为,第一,太少了;第二,肯定是真的;第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第四,这可是皇帝的专用之物;第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为什么珐琅彩这么少?为什么熊建军烧珐琅彩这么困难?因为珐琅彩的工艺已经失传了,失传200多年了。

珐琅彩的诞生,康熙皇帝是第一功臣。珐琅是外来词,就是指搪瓷艺术品,它的基本成分和玻璃接近,附在陶瓷表面的叫“釉”,附在瓦上的叫“琉璃”,附在金属上的叫做“珐琅”。元朝时期,最早的珐琅器皿从波斯传入,主要是铜胎掐丝珐琅,就是后世的景泰蓝。到了康熙年间,欧洲发明了画珐琅,用珐琅颜料代替掐丝,在铜器上直接作画。法国传教士进贡来一些铜胎画珐琅,康熙皇帝一见钟情,决定把这种工艺,移植到自己喜爱的瓷器上。把景德镇烧好的素胎,也就是不加任何色彩修饰的本色瓷器,送进紫禁城,聘请西洋画家描画图案,上好五彩颜料,再用小窑第二次烧造。而且,为了方便皇帝亲自监督,这个窑口,居然就搭在了皇帝接见大臣的养心殿!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史希杰:在景德镇,我问过他们景德镇,我说你们见过,你们捡到过珐琅彩的瓷片没有,他们都摇头,没有,可见景德镇当地是不烧珐琅彩的,当时恐怕它是瓷器烧造当中的,小灶当中的小灶。我们今天说,吃饭的概念,不是大锅饭了,那肯定是小灶之中的小灶了。

雍正皇帝继承了大清的江山,也继承了康熙对珐琅彩的酷爱。雍正本身在书画方面很有造诣,对瓷器的鉴赏要求也非常严格,他让自己最信赖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负责烧制珐琅彩,并且最终炼成了国产珐琅颜料,摆脱了依赖进口颜料的局面,花色品种大大丰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出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梅兰竹菊,和意境悠远的山水画。而乾隆皇帝,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太平盛世的终结者。这个时期的瓷器,品种的创新,和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珐琅彩更加繁华富丽,锦鸡、孔雀等色彩斑斓,烧制难度极大的瓷器开始出现。但随着乾隆去世以后,清王朝盛极而衰,面临从未有过的困境和灾难。他的儿孙们,也不再享有天朝大国的安宁和富强。一个王朝的败亡很快到来了。珐琅彩从此成为绝响。

史希杰:就是说这个一个瓷器的发展,也跟一个国家的这个整个的大势是有关系的。康雍乾三世被称作,乾隆的时候称作盛世,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是清代经济最发展,国力最强的时候。

熊建军:因为现在我们是盛世啊,盛世就要体现我们这个文化,我们国家现在,到了现在也有经济基础,各方面的原因,人们的生活水平,眼光啊,都上去了,所以我们也要把这个珐琅彩挖掘出来,把它复制出来,让大家,不光是,让宫廷的艺术,能在民间能发扬光大,就是人人都能见到珐琅彩。

为复活珐琅彩,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来到了景德镇,也看中了熊建军。景德镇,是中国的的“瓷都”,天生就|>>>>|

tAoci52.com其他人还在看

经典文章_康熙素三彩瓷器的欣赏与鉴定


康熙素三彩瓷器的欣赏与鉴定

文 李知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康熙时期釉上彩瓷器中有一种生产数量不多,艺术上文静典雅的瓷器,叫素三彩。大家熟知康熙五彩绚丽多姿,驰名中外,而素三彩作为康熙的彩瓷之一,虽然用彩方面没有五彩那么丰富,但它在清朝宫廷用瓷中地位很高,非同凡响,这主要是由于素三彩精细的工艺和高雅的艺术品位。什么叫素三彩?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上低温彩瓷器,绘瓷的彩料以黄、绿、紫彩为主,还有白彩和墨彩。底色釉有白釉,即“白地三彩”;黄釉,即“黄地三彩”,黑釉,即“黑地三彩”;紫色釉,即“紫地三彩”等等。素三彩瓷要二次烧成,第一次烧素瓷,已成型好的各类器形要用1250℃以上的高温烧成,画成彩画以后再以850℃~950℃的高温烧彩。素三彩以康熙御窑厂和景德镇民窑中部分高级作坊生产的作品最佳。在用彩上,素三彩不用红彩,故和五彩区别开来。

素三彩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一个“细”字。胎体细,制胎原料配制和锤炼的各道工序特别严格。器物做得比较薄,又精巧,但没有任何厚薄不匀或变形的现象,胎体各部分厚薄的处理很和谐完美。为了保证绘瓷艺术的效果,保证胎体表面的细润,坯体晾干以后要施釉,器物里外壁均施,而在要作画的部位(大多数在外壁),将釉层细细地刮掉,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坯体泥料细微颗粒之间多少都有些孔隙,釉的微粒更细,可以将这些孔隙填实,使坯体更加细润。素三彩的釉属于SiO2-PbO系为基础的釉,品质也很良好。白釉是和瓷器一道烧成的高温釉。黄地、紫地、墨地等釉色属于低温釉,是画彩画时在花纹周围铺上的。素三彩的精细还表现在绘画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素三彩山石花卉纹盘,洁白的盘体中央以遒劲的笔力、精细的线条画出苍古的山石,墨彩皴点石头层层披露的斑斑表层,清淡如水的浅绿和略深的翠绿渲染出石头饱经岁月沧桑而又坚韧的质感。山石背后的牡丹花、翠竹、小花、野草,画得很细。牡丹的主干和旁枝,双钩填绘,填以紫色,笔力如拗铁。牡丹花和叶画得都很细,有的线条细如发丝。有的素三彩瓷器为了绘画形象和用彩准确,保证花纹内容布局和设色的严谨,在釉下胎体上还用针一样的工具线刻花纹的轮廓。烧成后在釉上沿轮廓线用色料作画。彩料的配制上,原料研磨精细。素三彩釉上彩画的各种色彩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粉彩那样凸起凹下的层次之分,用手抚摩画面细滑。这就是胎细、釉细、绘画细、彩料细,工艺的精细提高了瓷器的品质。

康熙素三彩用彩的种类比同时期的五彩少一些,最突出的是不用红彩。如前面举的康熙素三彩山石牡丹纹盘,牡丹叶用的是深沉透明的老绿色,大小不同的朵朵牡丹有的繁盛开放,有的刚刚绽开,有的含苞欲放,用墨彩勾画、点蕊,淡黄、淡绿描绘花瓣,酱紫色描绘粗干细枝和硕大山石的背沿部分,全幅画没有红彩。在整体洁净的白盘上黄绿紫色画出的花纹豪纵爽朗,花蕊纷披,感官上清韵幽逸,苍凉多致。

经典文章: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制陶新工艺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涤讪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尊贵的酒器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装饰布满全器,构图谨严,凹凸疏密结合自然,对比强烈,产生虚实变幻明暗相生的艺术效果,细细赏玩,如观天上的辰星,繁而不乱。

世存极少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经典文章_瓷器上的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

□施泳峰 在表哥的收藏品中有一只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此瓶通高14.5公分,腹径12.5公分,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瓶底用青花绘出一支笔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如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这只小瓶是表哥刚参加工作时买的,当时表哥只是觉得好玩才买下的,因为是民窑产品,所以价钱也不贵。渐渐地表哥好事一桩连着一桩,或许这一切就是这只“必定如意”花押款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给他带来的好运吧。

经典文章:瓷器年谱


瓷器年谱

瓷器的起源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约公元年到年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年谱与瓷器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名窑:越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 三、唐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刑窑、耀州窑、磁州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六、元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七、明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九、近代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经典文章:古月轩瓷器的辨伪


古月轩瓷器的辨伪

“古月轩”泛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的珐琅彩瓷器,其得名说法颇多,或曰清宫中有胡姓画珐琅彩画师,拆其姓氏得名;或谓清宫中有画料器名家姓胡,乾隆御制瓷仿之;亦或说乾隆朝宫有古月轩,历朝御瓷皆藏于此等等。自清以来各种说法广泛流传文人阶层与文物古玩业,但由于事出有因与否无从查考,因而只能姑亡听之。本文要叙述的是瓷器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鉴定这种“古月轩”瓷器的真假。 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瓷和后世仿制的珐琅彩瓷,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区别,如何区分其真假呢?笔者认为,传统的鉴定方法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胎体。作为清宫头等名品,负责制作素瓷的景德镇御器厂有责任把最精良的半成品运往北京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加工。据目前所见,康、雍、乾三朝无论哪一朝的珐琅彩瓷,胎体质量均十分高,胎骨细密平整,露胎的底足均十分细洁,尤以雍正器最为细滑。康熙器胎体比后两朝器稍厚,总之,真品胎体厚薄适度,与其它品种(如彩瓷)无多大区别,重量也适中,不轻不重。后仿器胎体一般也力求平整均匀,那些按严格要求仿制的作品甚至连重量也相同(但烧造后可能出现误差),许多仿品制胎不讲究,不是胎体过厚过重就是过薄过轻,尤以后者为多。有的可看出釉下的胎面不够光滑均匀,从足底看绝大多数胎质较疏松。在鉴定中,我们可以寻找光绪、民国的精细瓷器作对照,仿品常与之有共同点。 二看釉色。康熙器和雍、乾器的色地器,通常以红、蓝、绿等色彩作器表釉面装饰,这种色地器器表低温,色釉的施绘通常十分均匀,一气呵成。后仿的色地器常色调浓淡不一,有的涂抹痕明显,有的色泽晦暗;真品白地器和色地器未施低温釉的部会,均为细润洁白的白釉,釉色十分滋润,光泽平和,不刺眼。仿品多釉层稀薄,色虽白但显得苍白的,光泽多有刺目感。但应警惕那些色釉或白釉色泽晦暗或旧气十足的作品。一般说,作伪者不会对这种名品进行成色上的仿旧,因为珐琅彩瓷均保持着一定的鲜艳色泽,除非是在旧瓷上加绘珐琅彩(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以明瓷画彩器)。 三看造型。按目前所见,清三代珐琅彩多为盘、碗、盉、碟和瓶类造型,几无其它形制。这些造型作品均已见于各种图录,可按图索骥。如发现造型不符者应引起注意,但造型相同者未必就是真品,清瓷的造型变化往往十分细微,有时无法从图录中判明,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乾隆珐琅彩鹌鹑图瓶早已被大量复制过。造型虽相同,但所绘者是粉彩,不谙鉴赏者往往以此为真品,理由是造型相同。因而我们不能把造型作为主要依据。当然,不少晚清、民国伪作不按照原作予以仿制,仅在款识上反映出来,其造型同真品大相径庭,一见便知是清末民初的仿品。 四看彩绘。康雍乾珐琅彩料通常经皇家严格把关,康熙器全用进口彩料,加入所谓“多尔门油”作绘画润滑剂,雍正时,国产珐琅彩料试制成功,不少用国产料绘制的作品质量也很高。从传世康雍乾珐琅彩作品看,彩绘工细,色泽艳丽,光亮透明,晶莹润泽,有一种玻璃质感,富有层次。后仿者着彩通常稍晦暗,色彩层次感差,光泽度、透明度均不及真品,有的彩绘过于浅淡,有的过分浓厚,手摸有过分的凸起感。有的则厚薄不均。而且,光绪、民国所仿作品,用彩多有不同,除少数接近清三代真品珐琅彩外,许多仿品用粉彩料,大致有三种:1、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2、清末民初的“重工粉彩”,彩料浓厚如堆脂。3、浅绛粉彩(近代兴起的粉彩)。这三种粉彩效果不同,均不属典型的仿珐琅彩,但常被人当做珐琅彩,遇到这样的作品,应与清末民初粉彩多对照。 五看画风。康熙珐琅彩多图案化,以花卉为主。雍正时开始走向绘画化,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同时,皇家延聘宫廷如意馆画师创作画稿,指定画珐琅高手绘彩。许多雍、乾彩器诗书画三绝并存,艺术格调极高,因而从画风上可见其精神,后仿者往往不能得其神髓,笔调生硬,线条松散,纹样呆板,毫无生气。 六看款识。康、雍、乾彩瓷的落款,对人们判断是否珐琅彩具有重要作用。有时一件器物虽分究竟是为粉彩还是珐琅彩,但如果底有料款,就基本清楚了。同样,要判断一件作品真假,落款也显得举足轻重。康熙器底部,基本上都是红或蓝两种外粗内细双方栏四字宋体款“康熙御制”(紫砂器多黄彩款),后仿款字体竭力摹仿真品,但真品字体略扁,结构工整,点划顿撇捺笔路分明,仿款字体略瘦,撇捺做作,欠功力。雍正器款比前复杂,绝大多数为双方栏蓝料内粗外细四字宋体款“雍正年制”,也有双方栏(粗细相等)款。另有一种无方栏四字款,均为蓝料款,还有一种青花双圈六字款(这类款器更要注意后加彩)。后仿者有相同格式款识作品,有的书红款,也有书“雍正御制”者。以第一种蓝料款为最多,有的外方栏线浓淡不均,“雍正年制”四字大小不一,看似工整,但软弱无力,按原款照描的痕迹明显。乾隆款依然以蓝彩双方栏外粗内细四字宋体款为主。但除了与上述几种雍正款相似者外,还有篆款,偶亦见黄款。有些仿款基本能达到真切效果,但有的则违反常规。值得警惕的是,凡是书雍正、乾隆款的红款器多为仿品。蓝彩四字款的仿制特征与雍正款相似,有的更差,上述两种雍乾蓝料字体,与民国仿“洪宪年制”四字款相比有相似之处,有时可以此参考。还应注意的是,凡落“古月轩”款的制品均为清末民初赝品。凡器身题写“郎世宁制”款识底书雍正乾隆官款者,也均应为民国仿制。因为至今未见一件书“古月轩”或“郎世宁制”的瓷器作品为真品。

精品文章_仿古瓷器:时尚与经典的变奏


仿古瓷器:时尚与经典的变奏

瓷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而传统的饰品。最近,它们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在时代广场以新的姿态活跃起来。设计上的新意,让瓷器增添了耐看度与耐用度,焕发出平实可爱的光华。 设计师陈女士为我们介绍了有关这些瓷器的设计意念,并且对它们在房间上的搭配给出不少建议,大家不妨借鉴一下。 拒绝“轻薄”不怕碎 由于瓷器经过历代的发展,从生活品上升到装饰品,做工越发精致,主要出自官窑,稍有瑕疵就统统粉碎,民间少有使用,最后都变成了贵族们的掌上物,结果由于过于精细,太轻太薄,为安全起见,只好把它们放在陈列柜里“仅供参观”,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陈女士希望把瓷器拉近生活,于是要设计既好看又好用的瓷器,第一条规则就是让瓷器改用厚实的胎体,去掉人们使用时的“烦恼根”(害怕打碎)。实际上,厚实胎体需要更多的手工制作,模子一般是用于制作轻而薄的胎体。 营造沧桑感 古瓷为什么值钱呢?不完全因为它有历史价值,还因为它保留着时间的痕迹。陈女士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一件饰品有时间痕迹,代表一定的经历,与自己有着知己般的亲切感。 为了营造沧桑感,在仿古瓷器上烧制一些自然的裂纹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用色也很重要。这些新型的仿古瓷器用色很丰富,不过都是非正色,而是一些变幻色彩。即不用正蓝、正红等纯色,而使用比正色淡一些或者深一点的颜色,不但能避开刺眼的色彩与簇新的感觉,以古旧之感引人关注、爱惜,而且这种色彩能很好地调节人的心情。 以白、蓝、黑三种颜色为例,其表达的压力是不同的。压力随着颜色而增加,所以人们比较喜欢白色,处于黑白之间的偏白的蓝色更能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虽然要营造沧桑感而采用非正色,但是依然会有明朗的色彩效果。 花式造型经典品格 说到造型,陈女士认为中国瓷器经历多年的演变,造型已经是出神入化,现在很少有突破的,所以图案的花式与瓷器的许多造型应该继承下来。 考虑到实用价值,花瓶基本上是仿照一些经典造型,例如长颈葫芦瓶、尖顶天字连盖、天球瓶等,而花式则可以随顾客喜好随意搭配互换,卖场里一些现货都是陈女士自己重新配对过的产品,确实变化出一些新意来。 最受欢迎的是一些我们日常使用的器皿,例如雨伞筒、浴室用品等,采用的同样是仿古瓷器的做法,融合现代与古典的品味,而且配套容易,还可以订做,自己挑选花纹图案。值得一提的是,鸟笼造型的花盆,颇有岭南特色,主要用于装饰与栽种一些小型的绿色植物。 配搭点线面块 任何一个家庭布置都不能缺少点、线、面、块的搭配。房间的四壁属于面,沙发、桌椅等属于块,而点、线就表现在饰品上,所以饰品在空间布置上很重要———它打破面、块的整体,让空间取得了一个适当的平衡。陈女士认为,在挑选和陪衬这些装饰瓷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不但要用一定档次的瓷器,表达出自己努力工作的满足感,还要让饰品体现出装饰作用与实用价值,化解墙体、家具等的硬朗线条,让它们的观感能够真正帮助自己纾解压力。 2、瓷器最好能糅合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线条,容易配搭,在居室里更容易发挥作用。 以一对白瓷小花瓶为例,虽然没有花纹,上宽下窄的直线条,体现出一种男子的刚毅,力量十足,不过下面加上一个小托盘;表面是光滑白润的,不过边线不上釉,突出硬朗的线条,简练中又有细腻,很有个性的设计。另一个花瓶也一样刚柔并济,方柱型的立体,边线全部由弧形取代。这些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在日常运用上既方便又有特色。 3、瓷器作为饰品的一种,摆放的时候不应该太拥挤。一方面,少量的瓷器会更加突出,令瓷器在居室里有一种尊贵的美丽,另一方面,也是能让人享有更大的空间。也许在卖场里看到瓷器们密集摆放一样好看,但一旦三心两意地弄一堆回家,就会顿失家的舒服感觉。

经典文章: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的鉴定重点是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永乐瓷相混淆: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斜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在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5.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的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片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上,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9.器物颈啊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埴青花或釉里红以,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明洪武瓷器的特点

1.造型特征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其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与世的永乐瓷器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2.胎体特征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3.釉面特征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4.图案纹饰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碗、盘类中,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民窑器心,多草书“褔”“壽”字,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的。主体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民窑青花器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5.底足特征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精品文章_明代官窑,永远的经典


明代官窑,永远的经典

明代陶瓷在元代成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明初洪武的过渡,到了永乐、宣德、成化等朝代形成了明代瓷器的鼎盛期。其中永乐的甜白、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代表了明代官窑瓷器的最高成就,其器形、纹饰、发色成为历代模仿的典范。成化斗彩鸡缸杯在当时就“值钱十万”,由于战乱、天灾及日常损耗,流传至今的这类瓷器极为有限,数量的稀少与制作的精美使永乐、宣德、成化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独占鳌头,频频拍出高价。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中国文物学会研究鉴定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沈煜中和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秘书长汤良智从收藏、鉴赏的角度对明代官窑瓷器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记者: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高峰。近30年来,明代官窑彩瓷成交均价高于清代制品。明三代瓷器,它们究竟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能在拍卖市场屡屡拍出高价?难道仅仅是因为数量的稀少与制作的精美吗?

沈煜中:明朝三代主要指“永乐”、“宣德”、“成化”。“洪武”(公元1368—1398年),共三十年一朝,事实上江西地区于1361年后即基本上在朱元璋控制之下,景德镇地区自1361年起生产的瓷器已很难确定其是元朝瓷器还是洪武瓷器了!在这8年左右的时间里景德镇窑工跟随“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东拼西杀、南征北战,有许多优秀的工匠献身于疆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抵御元朝的旧部侵扰,将西域等元朝封地划疆而治,将现在的伊朗、伊拉克等诸多西域地区未纳入明朝版图,因此:一、众多窑工征战至今福建省后留下屯田戍边,二、同元朝旧部划疆而治,断绝了生产青花瓷器的必须材料“氧化钴”(苏麻离青)的来源。所以明朝“洪武”“建文”二朝由于以上两个重要因素导致景德镇工匠人才不济,氧化钴短缺基本上未见到优质的瓷器传世与出土!

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永乐帝朱棣从其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政权,把首都从南京迁移至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为了安抚南方一批宗室和官僚,仍维持南京朝廷和六部的建制,北京建成新都后,两京所用瓷器的数量和品种大大增加,朱棣帝对内、对外的赏赐也需要大量瓷器,因此对景德镇瓷器生产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永乐”“宣德”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进一步发展了与中西亚的贸易联系,带回了“苏麻离青”的钴土矿,这类西域青花钴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由于含锰量低,减少了青中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呈现宝石蓝的色泽,但也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铁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也是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成化一朝22年(公元1465—1487年),经过永乐、宣德二朝技术力量的积累,瓷器的风格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二帝”30年的变迁中潜移默化,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又是一个春天,一改永宣雄健豪放的风格,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青花钴料采用“平等青”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大明朝。

以上谈的是明三代瓷器的时代背景与独到之处,下面谈谈为何明三代官窑瓷器,特别是彩瓷在拍卖市场能屡屡拍出高价。

一、永宣青花瓷器与彩瓷

1.由于永乐瓷器一般都不书写记年款,在传世过程中拥有人不一定是鉴赏家,会当一般瓷器作为日用瓷器破损,所以存世量相对要少一点。

2.宣德瓷器烧制量根据史料记载的确很大,“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十四记载如下,“内官张善伏诛,尚膳监题准,差本部官一员,往饶州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既然宣德一朝烧造瓷器数量如此之最,为何价格还如此之高呢?首先要追索历史原因!

其一,明朝仍是厚葬之风,许多经朝廷赏赐于民间的瓷器大部分应随受赐人被带走了。

其二,“1936年有一个叫白兰士敦的英国人来中国,专为大英博物馆收集永宣青花瓷,1938年,他出版了《明初官窑考》一书,其中对宣德青花的介绍与描述,在国内外文物界引起很大震动,并相继掀起了研究永宣青花瓷的热潮。

二、成化瓷器

成化一朝共22年(公元1465年—1487年),宫廷交派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任务相当大,在历史档案中虽找不到具体的数字,但《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了当时的情景:“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县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成化青花清淡柔和,色泽稳定,且玲珑剔透,在明朝就极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热爱,因此不能排除厚葬许多!成化斗彩更是独树一帜,通过永乐、宣德二朝在彩瓷制造方面的技术积累,至成化时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矿物颜料在不同的窑温、气氛下呈色的诀窍。成化年间造瓷采用“麻仓土”制胎,工艺水准之高是明朝之后各朝代无法媲美企及的,因此成化瓷器市场价值高是有历史原因的!

记者:作为普通藏家,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如何快速识别明三代的瓷器?

沈煜中:作为普通收藏家,初学者要想收藏明三代瓷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多看北京故宫、台北故宫馆藏品,将已发现品种的器形熟记于心,不可走马观花,要多次反复加强记忆。二、要购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的“故宫陶瓷馆”馆藏上下册,杜绝购买有色差、翻拍的图文资料,看书要学习冯先铭著作、耿宝昌著作、叶佩兰先生著作,切记看一些杜撰杂家的一家之说或抄袭之作。

三、应多向有真才实学的业内名家取经,不下手购买是是非非的藏品,把购买假货的资金用于学习上,学习有成之时我相信才能收藏到“真精美”的藏品。

四、有机会参加一些正规名家、大家的学术讲座,尽量不要参加一些所谓的“鉴定评估师”培训班,那样会从一开始就跟错人,有可能看反标准器。

记者:都说玩瓷器首先从玩瓷片开始,如果要进行明三代瓷器的专题类收藏该如何进行挑选?

沈煜中:一、搞收藏是有不少人说从玩瓷片开始,事实上也不尽然。真瓷片的确有那时期的时代特征,但如果是假瓷片就会误入歧途。瓷片有各年代后仿的,也有景德镇新仿的,例如明朝正德年就出了不少大家仿永宣瓷器,有的是官窑仿、有时是民窑仿,清三代也有官仿与民仿。以往历代仿明三代瓷器在使用过程中破损后入土,现在人都会当古董在市场变卖,变卖人不会都认识后仿之作,即使认识也不会讲后仿,因为后仿瓷片不值钱,所以对瓷片的研究要有一定功底,切莫认为是出土的就是真的,按图索骥,否则会造成很大损失,最好在收藏瓷片时就请一位资深专家给精选一下标明年代。二、收藏真瓷片是有助于收藏完整器,但瓷片上只有局部绘画,对整个完整的器形还是没有太多帮助,要收藏高水准明代的瓷器首先要了解“明三代”的描画风格、“胎土烧成的火候”、“修胎方法”、“胎土密度与配比”、“正确区分青花钴料的产地与发色”、“如何区别宝光与贼光”、“釉下气泡之间的区别”、“釉面成分的分析可借助相关专业仪器”,特别记住标准器形。

记者:在明三代瓷器中,成化斗彩存量稀少,创烧后就非常名贵。明末万历年间即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那么在成化斗彩里,除鸡缸杯外,还有哪些名器?这些名器分别是怎样的?面对如此贵重的瓷器,我们该怎样正确地鉴赏它?

沈煜中:万历年间确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这说明成化斗彩的水准之高后世未能及也!现在北京故宫藏“斗彩团莲纹高足杯”、“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斗彩海水异兽纹罐”(天字罐)、“斗彩鸡缸杯”、“斗彩灵云纹杯”、“斗彩折枝花纹浅杯”也仅此六件,其中还有部分是孙瀛洲先生身前捐献,由此可见成化斗彩确实少之又少!明朝成化后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