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古代瓷器窑口分布

四川省古代瓷器窑口分布

邛崃窑:窑址在今四川省邛崃县,故名。创烧于南朝,是隋唐时期四川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较厚,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还有灰色、土黄色、黄中带褐等,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2)釉色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等品种,与湖南长沙窑有不少共同点。(3)南朝时期的器物,常见的有四系壶,壶的四系多为桥形;还有敛口的小杯,高足盘则具有隋代作风。唐代器物造型多样,有碗、壶、罐、洗、盘、瓶等器,不少器物具有四川地区特色,在其它唐代瓷窑中极少见,如提梁罐,口大于底,罐身成斜线形,在口缘上有弓形提梁,便于提携。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碗形灯为夹层,中空,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还大量烧制小件雕塑,有动物、杂技佣、胖娃娃等形象,姿态生动。(4)装饰纹样简单,除青釉褐绿斑、褐绿彩绘外,点彩较多,有用褐点组成纹饰;或用褐彩点成一圈,中央点绿彩;也有用褐绿两色间隔排列组成纹饰等。

彭县窑:在今四川彭县,故名。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致密,胎色白中闪黄。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带黄,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2)产品以碗、盘、碟为主,瓶、罐、洗、盒等品种极少。(3)装饰有刻划花、印花、堆线三种,前二种与定窑风格类似。刻划花以双鱼纹多见 ,还有缠枝牡丹、折枝莲、莲瓣及风扇形花瓣等。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鹞鹰穿花、双雁、鱼鸭、鸳鸯戏莲图及各种缠枝花、折枝花、朵花纹,鸟类多为展翅飞行,最大特点是都不画足。堆线是用瓷浆以笔勾勒出六根线条于碗、碟的内 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条曲线表示花瓣形。(4)与定窑的区别1.彭县窑口沿有釉,器内和外底粘有砂痕,圈足端或底无釉,产品皆施化妆土。定窑口沿无釉,器内外光洁平整,圈足内有釉。2.彭县窑的六出花瓣采用白色瓷浆堆线,较浅;定窑则以起棱线条表示。3.印花效果彭县窑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线条略为呆板;定窑则纹样清晰流畅。

青羊宫窑:在今四川成都市青羊宫,故名。始烧于南朝,结束于唐末、五代,以烧制青瓷为主。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有灰白、紫、淡红色三种,紫色和淡红色胎体较粗糙、疏松,瓷化程度较低。(2)釉色有豆青、米黄、褐青等,除个别器物施釉到底,一般均施半釉,釉层浅薄,釉面有细小开片,有剥釉现象。(3)产品有壶、盘、碗、杯、罐、钵、砚、炉等。壶为浅盘口,短颈;罐、碗皆敛口;壶、罐的共同特点是鼓腹、平底,肩部横安桥形系或竖安复式系。有的盘带喇叭形高圈足。砚均多见。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为微内凹的圆饼形实足,且边棱削去;小圆饼形实足碗是青羊宫窑的大宗产品。(4)装饰简朴,主要采用彩绘、模印、刻划等装饰方法。纹饰有菊花、莲瓣、卷草、麦穗、联珠纹、圆点纹与凹凸弦纹。彩绘装饰可分高温釉上、釉下彩两种,用褐彩或黄彩绘联珠纹等纹饰。

广元窑:在今四川广元县,故名。始烧于唐代,停烧于南宋末年。烧瓷品种较多,以烧黑瓷 为主,兼烧酱釉、绿釉、黄釉瓷等。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有灰、褐、红、褐黑等种,褐为主,质地坚密,瓷化程度较高。(2)黑瓷品种除纯黑外,还有兔毫、玳瑁、油滴等。 (3)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炉、盏、茶托及猴子骑小狗瓷塑等,碗、盘的外壁 多为半釉,足为玉壁底或矮足环底。较有特色的产品有玉壁底弇口黑釉茶盏及黑釉凸线纹罐。(4)装饰有画花、刻花和印花三种。画花多在碗、盘的内壁;也有在碗的内壁从口至底用白釉绘五条直线,然后再浇黄釉,把碗分为五瓣的葵形碗。划花为简单的花草纹,印花多见水波纹。

大邑窑:在今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最早见于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绵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据此大邑白瓷碗当具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与唐代著名邢窑白瓷极为相似。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四川地区唐代墓葬中也无此窑白瓷出土。

华阳窑:也称“琉璃厂”或“琉璃厂窑”。在今四川成都华阳胜利乡一村,故名。 建于宋代,烧瓷品种有黄釉及黄釉绿彩,遗物以绿色彩绘较多,有黄釉绿彩大盆,盆里中心刻双鱼纹,两鱼逆水并游,辅以水草,线条自然流畅,有较高水平。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精】四款“渔樵耕读”瓷器解读


四款“渔樵耕读”瓷器解读

战争与和平,似乎是文明社会有史以来不可避免的一对主要矛盾,侵略与反侵略让无数的人洒热血、抛头颅、不计其数的无辜百姓丢失生命保卫自己的家园。但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战乱之年尤其如此。本人收藏的几款光绪、民国瓷器,充分体现了在战乱之年,瓷艺家和普通民众向往过上田园牧歌式的“渔樵耕读”生活。

图1:光绪青花“渔樵耕读”瓷盘,该瓷盘产于景德镇,直径24厘米,胎瓷洁白、青花发色纯正淡雅,一幅中国传统的写意山水“渔樵耕读”图跃然眼前。渔夫在河边静坐垂钓,樵夫担着两捆柴禾吃力地在石拱桥上蹒跚行走,犁田归来的耕夫牵着翘首摆尾的水牛缓缓而行,树下屋中的书生,低头弓腰苦读之乎者也……

图2、图3:二者均为民国景德镇生产的粉彩瓷器。图2为花瓶(残),剩高50厘米,底径16厘米。图3为深腹罐,高30厘米,底径13厘米。图2色彩宁静淡雅,图3色彩明快艳丽。两者画面大体相同:渔翁(图2)、渔郎(图3)垂钓归来在树阴下的小石桥上碰到砍柴负薪归来的樵夫,于是两人相视而语,牧牛童子肩扛竹鞭,骑在牛背上悠哉行来,引得高楼寒窗苦读的童子(图2)、书生(图3)好生羡慕,起身俯视啧啧赞叹……

图4:为民国壬午年?穴1942年?雪北方窑口生产的粉彩“渔樵耕读”大花瓶,此瓶高56厘米,底径16厘米。胎体较前三样粗糙,底釉釉色惨白,但粉彩画面鲜艳光亮。图中背衬蕉林远山、芦荡鸳鸯、流水围栏,白发渔翁右手执穿鱼柳条,左手拄着钓竿,樵夫坐在柴禾上歇息,犁田归来的农夫以锄为杖,拄着地与樵夫渔翁闲谈,两名读书童子怀抱书本,趴在窗口,似懂非懂地聆听三人的话语……

此四件瓷器,均产于我国战乱频频的清末与民国,瓷艺家们抛却战乱的喧嚣,用优美的笔触,为人们营造了一种世外桃园般的“渔樵耕读”的理想意境。实为清末民国瓷器中瓷、画俱佳的上品。

精品文章:宁夏中卫发现分布有岩画的原始聚落遗址


宁夏中卫发现分布有岩画的原始聚落遗址

周兴华在宁夏中卫市发现30多座石块垒砌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与该遗址上分布的史前岩画。受访者供图

记者6日从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周兴华处获悉,周兴华于近日在宁夏中卫市北长滩考古调查时,在黄河南岸高山之巅发现了30多座石块垒砌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与该遗址上分布的史前岩画。

据周兴华介绍,古人类聚落遗址位于拐子沟高山顶上,山下北坡即是滚滚东流的黄河。聚落遗址三面环山,南面临沟,背风向阳。遗址外围呈椭圆形,长宽各约100米,分布着30多座住房基址或残墙。住房呈方形或长方形,皆存基础或高低错落的残墙。墙体皆为石块垒砌,现存残高60厘上下至1米左右,残宽40厘米左右。墙体就地采取石块,干垒干砌,严密合缝。由此推测聚落房舍当年应有柴草棚顶,后来毁灭,仅存石基与残墙。

古人类聚落遗址上分布的史前岩画。受访者供图

聚落内部房舍布局紧凑,两三座单间位于一处,墙壁相连,房门朝向聚落中心。遗址地表散见红陶残片、磨制石器。聚落周边有墓葬群。聚落房舍布局、地表遗存及墓葬特点显示,拐子沟遗址应为原始聚落遗址。

古人类聚落遗址所在的拐子沟及其附近地区还遗存有史前岩画。青石岩面上敲凿有鹿、羊、马、鸟等动物图像,还有射猎图像、人面像等。青石坚硬,敲凿浅显,岩画痕迹同岩晒几为一色。拐子沟为流入黄河的一条山水沟,岩面上的岩画下距沟底约5米,岩壁直立,无攀登踩脚之处,由此推测岩画敲凿应在黄河水面与山水沟水面下切之时,当时人在沟底即可敲凿岩画。后来,随着黄河水面与山水沟水面的下切,现在岩画成了高不可攀之物。拐子沟岩画时代之古老由此可见。

周兴华表示,宁夏中卫市北长滩拐子沟发现的原始聚落与史前岩画共处于同一遗址,极为罕见,此地的原始聚落与史前岩画互证,宁夏中卫拐子沟原始聚落当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原始聚落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宁夏地区原始社会石砌聚落遗址的空白,为研究黄河上游人类文明的起源和黄河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证据。(杨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