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市场中钱多的傻人们屡屡上当

收藏市场中钱多的傻人们屡屡上当

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笑话,说是一位从边远农村到北京当小保姆的女孩,看到北京人花钱那么大方,肯给自己那么多工钱,简直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赶紧给远在家乡的小姐妹发电报,好让她们也来这里淘金,电报上是这样写的:“人傻,钱多,速来。”在这个小保姆眼中,这里就是一座令人惊喜的金矿。

清代白玉凤纹瓶

宋代和田玉狗

而在收藏品市场中也流传着类似的笑话。在许多善于造假、惯于售假的古玩商贩心目中,收藏圈里也有许多钱多的“傻人”,他们屡屡上当受骗,却始终昏昏然一再重复上当,心甘情愿地送钱供养那些制售假货者。

一位搞房地产暴富的老板,受朋友的传染,心血来潮爱上古陶瓷收藏,朋友为他推荐了几个古陶瓷专家和商贩。于是两三年中,在这几位“高人”的指点和协助下,房地产老板以企业家的气魄和胆略,不惜巨资购藏了成百件历代珍贵陶瓷器,并专为此修建了一座三层小楼的私人古陶瓷收藏馆。为了评估这批古陶瓷的珍罕程度,他出资从北京、西安等地邀请几位古陶瓷鉴定专家来私人藏馆鉴赏,以便给藏品罩上权威认定的光环。孰料,几位专家看后均倒吸一口凉气,违心奉承几句即匆匆离去。事后听一位专家说:“花了几百万元买的东西,哪怕其中有一件真的也好说点什么,全是假的真让人没法说。”

一位离休老干部,近年连涨几次离休金,月收入达5000多元。高兴之余倾心于青铜器、古玉收藏。心高气盛,大胆投入,成效显著,藏品迅速充盈,大有居室难以容身之虞。看着花费几百元、几千元买回的国之瑰宝,老干部不满足于老有所为,还动员孙子辈接受其现场教学,恶补文物知识,并声言,谁认真学,以后这些宝贝就传给谁。但收藏界真正懂行的人看过其藏品者均摇头叹息。花几万元买回一堆假货,这老头真是傻透了。

类似的实例真是不胜枚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荒唐的事,为什么有的人在其他行业精明能干,在本职工作中能成为成功者,可是步入收藏领域却像中了邪,尽干傻事,只信假货不信真话?原因很多,细分析其致命弱点有两方面:

“人傻”主要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和辨伪能力,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不懂得古玩所具有的专业性、特殊性、复杂性和来源的私密性,就会天真地认为自己在其他行业所积累的社会阅历、人生经验足以应对古玩市场的种种黑幕,由此可见“轻敌”易“犯傻”。

最要命的还是“钱多”惹的祸。当一个人钱来得容易,花钱手脚就大,不知珍惜,不想谨慎,完全没有一般收藏者在古玩市场购买收藏品时那种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的平静心态。可见“财大气粗”者往往心也粗,焉能不阴沟翻船。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感悟人生:瓷器中的哲理


感悟人生:瓷器中的哲理

一次,去景德镇旅游,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瓷器本是用大纸箱装着的,大纸箱的间隙里塞满了废纸屑。我考虑到大纸箱携带不方便,就扔掉了大纸箱和里面的废纸屑,直接把瓷器放进小巧的手提箱里。 上车时,由于不小心,一个趔趄,手提箱重重地撞在铁栏杆上。打开手提箱一看,那件珍贵的瓷器已经破碎了。这时,我才后悔扔掉了那些看似没用的废纸屑。 世上没有什么真正没用的东西,哪怕是那些废纸屑,只要把它们用到适合的位置上,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所以,自己再珍贵,也不要去看轻别人,看轻那些“废纸屑”,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瓷器,哪怕再珍贵,也离不开废纸屑的呵护和托衬。 另一次,见一家失火,大火烧毁了他家所有的东西,包括那只珍贵的瓷瓶。 主人怎么也想不通,大火怎么会烧毁那只瓷瓶呢?因为瓷瓶本身就是火炼出来的,就经受过火的考验。 旁边的一位老人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说,瓷瓶不是被烧毁的,而是被烧毁的东西掉下来砸碎的。瓷瓶虽然经受过火的考验,但它没有经受过被砸的考验啊。 老人的话,让我想到,人生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不只是面对炎热的考验,还要接受冰雪的考验;不只是面对贫穷的考验,还要接受富贵的考验;不只是面对失败的考验,还要接受成功的考验……在各种各样的考验面前,你准备好了吗?你还会那么认为,经受了一次考验,就可以承受人生的所有考验吗?

简析瓷器中《五牛图》的故事


简析瓷器中《五牛图》的故事

文章关键词:牛年,瓷器,器型,五牛图,故事,韩湟,五头牛解析 2009年是牛年,大多数人都喜欢送本命年的人一些有关于牛的小东西,在购买瓷器上面,好多人除了买牛的器型之外,还有好多人买瓷器上绘有《五牛图》的一些器型,但是大多数人对《五牛图》都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寓意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解一下《五牛图》的故事。《五牛图》为韩湟所画,古人对此画有很多说法。其中元代的赵孟俯认为,《五牛图》画的是陶弘景的故事。陶弘景是南朝梁代的医学家,当他知道梁武帝萧衍要起用他做官时,便画了两头牛送给萧衍,一头牛在山野中逍遥自在的漫步,另一头牛被带上用黄金做的笼头。萧衍看后,明白陶弘景不想在官场上受到约束,也就不再勉强他。《五牛图》中左起第一头牛恰好带有红绳笼头,表情也很拘谨,其它四头牛的悠闲自在有着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就对五头牛的形态进行一下解析:第一头:这牛头上系有红色缰绳,似行似止仿佛刚摆脱了羁绊,也强调刻画牛的眼睛,瞳珠着色,半透明的感觉都加以着重的描绘,有着尖细的笔触表现牛的睫毛,一丝不苟,这就显得生动有神。第二头:这头牛缓慢前行,回头轻舔,好像在回首聆听牧人的召唤,姿势特别的优美。第三头:这头牛正立于画面的中央,大声鸣叫,为图中唯一正面站立的牛,表现的难度较大,画家十分准确的掌握了透视关系,表现出牛的立体感。第四头:这头牛在山野中逍遥自在的漫步,表现出不想受官场的束缚。第五头:这头牛侧身俯首,伸长脖子,似在寻觅青草。

书法“雄浑”审美形成中的民族心理作用


书法“雄浑”审美形成中的民族心理作用

从先秦“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到汉文字乃“天象所垂,河洛所吐”,到魏晋时期要求笔画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书家无不充满对“雄浑”审美的钟情与推崇。“雄浑”作为审美范畴走进书法艺术,得益于民族传统心理对艺术的辐射、引领和干预,因为任何一种审美思潮都会打上民族心理的深深烙印。

民族惧悚心理,奠定“雄浑”审美形成基础

面对电闪雷鸣、洪水猛兽、疫情疾苦等极端力量,先民心存惧悚与惊恐,这种心理从遥远得渺茫难测的洪荒时代就已产生。但从制作“第一把石刀”“第一个陶器”“第一个图腾”,人类就已开始排解、抗衡这种极端的异己力量。当人们无法抵挡、匹敌之时,便产生尊重恐怖与怪异的行为,企图以恐怖来反击恐怖,祈求自身平安康宁,这正是早期艺术中多出现丑恶凶残形象的主要原因。西安半坡村新石器中期仰韶遗址出土的鱼陶器上,鱼造型圆目、巨口、露齿、扬鳍,面目可憎;先秦青铜器上的饕餮形象,个个狰狞粗犷,强悍丑陋;其他艺术如舞蹈、诗歌等,不乏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负面形象。以难言的粗野力量、神秘的狰狞形象来唤发震憾,来克服惧悚心理,正是“雄浑”审美诞生的前奏。

基于这一民族心理和艺术渊源,早期书法弥漫着狂飙式的雄浑之风。诸如北魏碑刻,人们尽管评之“乱头粗服”“家鸡野雉”“草里惊蛇”,但又无不赞叹其强劲霸悍、刚烈浑厚的雄浑内质,正如清叶昌炽评北魏《鞠彦云》《吴高黎》两墓志时说:“寥寥短碣,森如利剑,可割犀象。”就是在南方古吴中一带,也有如《天发神谶碑》(亦称《天玺纪功碑》)等碑刻,其书体怪异莫明,张牙舞爪,南宋姜夔谓为“符书”,清郭宗昌讥为“牛鬼蛇神”,但这神秘形貌又透出无法让人抗拒的雄浑之气,森森然如武库之戈戟,凌然角锐而令人不可侵犯,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对此一语中的:“予观其书,方折盘旋以隶笔而行篆体,戈长剑利中实乃弓燥手柔。”

民族征服心理,充实“雄浑”审美主体内容

先民在感受自然威力也在享受自然壮丽、生命美好,为占有并享受这种壮丽美好,开始产生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回溯上古神话世界,篇篇充满征服自然的豪迈与超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弯弓射日、精卫含木填海,可以说,“征服”心理在上古年代已经成为民族的审美气质,原始的血性、强悍始终亢阳鼓荡、血脉偾张。

艺术审美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心里体验,一定程度上追逐着人们的心理而获得自身的丰富和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生活情趣、价值观念等等,构成艺术审美的本质内容。所以,与其说心理体验助推艺术审美,还不如说艺术审美来源于心理体验,当然这里并不否定艺术审美还来源于世界客观规律、社会普遍认知、传统思维习惯、时代发展际遇等。而这里强调的是,民族征服心理引导着人们追求空间高远、追求力量强劲、追求气势磅礴,这确实是“雄浑”审美的形成而且构成其主旋律的重要动因。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雄浑》所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既是对“雄浑”审美概念的概括,也是对民族征服心理表象的最好阐释。

“雄浑”一旦占据艺术审美的高位,必然有力促进书法艺术的嬗变与演进。汉代书法与前代相比,特别注重“力”和“势”的注入,正缘于此。王充在《论衡》特别提到壮士之力与笔墨之力,提出两者均须“扛鼎揭旗”,刘勰《文心雕龙》在“风骨”中极力推崇笔墨之力,认为艺术应该如鹰隼展翅、翰飞戾天那样“骨劲气猛”。同时“势”也摆上书法追求日程,书家开始对笔势、体势提出多种要求,如汉蔡邕《九势》就强调“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以此说明书法并不是笔画线条简单拼凑,而是有着“雄浑”审美的那种一气贯通、淋漓尽致。

民族内省心理,完善“雄浑”审美框架体系

在同自然抗争与征服过程中,先民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天人合一、同生共荣,《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自然与人完全等同化、一体化。作为主体的人自身也是一个小宇宙、小自然,也必须不断改造、调适、充盈,这就形成了民族特有的内省心理。《论语》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晋傅玄《傅子》中说:“君子内省其身,怒不乱德,喜不乱义也。”而内省的目的,是培养浩然正气,走向纯洁崇高。是富贵不能淫,而不是屈服于权威;是返朴归真的旷达天放,而不是拘于物限的行止有束。这种内省出的自由逍遥、万物同化、高洁无比的理想人格,体现在艺术审美中,高度切合“雄浑”要素与内蕴。“雄浑”审美将人格的伟大高尚纳入囊中、收归己用,作为内涵一部分就显得十分妥帖,名正而言顺。至此,“雄浑”审美架构经过由反到正、由外到内不断完善补益已构建完成。

事实也是如此,史上优秀书法凡冠以“雄浑”风格,其书家一定胸襟宽敞,心宅爽洁;相反,尽管有些书法出类拔萃、卓荤不凡,但因书家人品低俗、狗营苟蝇,终不为世所认。秦刻石小篆雄浑天放为世景仰,其背后与秦始皇雄才大略、尽兼六国的壮志密不可分,与丞相李斯精于文学、治国有术的杰出才能彼此相连。《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就尤如秦始皇、李斯等正襟危坐、肃穆庄严、目空一切的威严形象。对此,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有所总结,他认为学书者不仅要有天分,还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还要学富,学富才能胸罗万有,书卷之气溢满字里行间。“雄浑”自觉含纳人品的审美意义正在于此。(文\嵇绍玉)

瓷器收藏的价值投资


瓷器收藏的价值投资

明末万历以来,国库匮乏,景德瓷器制作水准大为退步。然而在朝廷摇摇欲坠的崇祯年间(1628~1644),在景德镇民窑对日本外销的瓷器中,却出现了一路署“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的青花瓷器,制作极其精良,相对于官窑精品也毫不逊色,被日本称作“祥瑞”或“祥瑞手”。当时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青花瓷被分作“祥瑞”、“染付”、“吴须”三等,祥瑞是其中的上品,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地位。

可惜明末制瓷的这类奇迹般精品,因为产品全部销往日本,国内不见遗留,更不见有详细记载,长期以来不为人知。近年来景德镇开始大量仿制祥瑞瓷,目的仍是为外销日本。其中的一部分流落在市面上,深得陶瓷收藏家们喜爱。

其题款有“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的铭款,国人往往莫名, 历史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日本陶艺家伊藤工郎大夫(伊藤五良大辅)随日本使节来我国江西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改名为吴祥瑞,两年后回国,称“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对中国的怀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称伊万里窑,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凭借该窑传播青花瓷器的制做技术,日本称青花瓷器为染付,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上一股刻划或书写“吴祥瑞”或“三郎大夫祥瑞”款识,称为祥瑞派。

祥瑞的胎质细白,器形规整,釉层亮丽,青花发色优美,图案内容变化繁多,自古就倍受称道。纹饰表现出强烈的日本式的审美特色。器物的口沿、近底部常围以七宝系、石叠纹、几何纹等装饰纹样;主体部分的图案常为花鸟、山水人物、诗文等。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