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葡萄牙19世纪瓷器精品展在里斯本开幕

葡萄牙19世纪瓷器精品展在里斯本开幕

展出的瓷器精品 新华网 童炳强 摄

新华网里斯本10月20日专电(记者 童炳强)葡萄牙19世纪瓷器精品展19日晚在首都里斯本的瓷砖博物馆开幕,178件葡萄牙官方和民间珍藏的瓷器精品与参观者见面。

这些葡萄牙瓷器的烧制年代是1870年后的30年间,大部分为彩釉陶瓷器,是19世纪葡萄牙陶瓷的上乘作品,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展出的国宝级瓷器。展出瓷器分为瓷盘类、装饰艺术品类、人物雕像和器物类。

葡萄牙瓷砖博物馆的专家告诉记者,此次展览是为纪念葡萄牙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100周年举办的,这些精品瓷器较系统地展示了葡萄牙19世纪后期的陶瓷艺术,反映了当时葡萄牙人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葡萄牙陶瓷的民族特点。

这位专家说,展品中的一小部分由官方博物馆提供,大部分是民间收藏家收藏的珍品。

葡萄牙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协会负责人、瓷器艺术研究专家以及瓷器收藏家和爱好者近150人出席了展览开幕式。tAOci52.COm

tAoci52.com其他人还在看

精品文章_明代官窑,永远的经典


明代官窑,永远的经典

明代陶瓷在元代成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明初洪武的过渡,到了永乐、宣德、成化等朝代形成了明代瓷器的鼎盛期。其中永乐的甜白、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代表了明代官窑瓷器的最高成就,其器形、纹饰、发色成为历代模仿的典范。成化斗彩鸡缸杯在当时就“值钱十万”,由于战乱、天灾及日常损耗,流传至今的这类瓷器极为有限,数量的稀少与制作的精美使永乐、宣德、成化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独占鳌头,频频拍出高价。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中国文物学会研究鉴定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沈煜中和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秘书长汤良智从收藏、鉴赏的角度对明代官窑瓷器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记者: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高峰。近30年来,明代官窑彩瓷成交均价高于清代制品。明三代瓷器,它们究竟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能在拍卖市场屡屡拍出高价?难道仅仅是因为数量的稀少与制作的精美吗?

沈煜中:明朝三代主要指“永乐”、“宣德”、“成化”。“洪武”(公元1368—1398年),共三十年一朝,事实上江西地区于1361年后即基本上在朱元璋控制之下,景德镇地区自1361年起生产的瓷器已很难确定其是元朝瓷器还是洪武瓷器了!在这8年左右的时间里景德镇窑工跟随“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东拼西杀、南征北战,有许多优秀的工匠献身于疆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抵御元朝的旧部侵扰,将西域等元朝封地划疆而治,将现在的伊朗、伊拉克等诸多西域地区未纳入明朝版图,因此:一、众多窑工征战至今福建省后留下屯田戍边,二、同元朝旧部划疆而治,断绝了生产青花瓷器的必须材料“氧化钴”(苏麻离青)的来源。所以明朝“洪武”“建文”二朝由于以上两个重要因素导致景德镇工匠人才不济,氧化钴短缺基本上未见到优质的瓷器传世与出土!

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永乐帝朱棣从其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政权,把首都从南京迁移至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为了安抚南方一批宗室和官僚,仍维持南京朝廷和六部的建制,北京建成新都后,两京所用瓷器的数量和品种大大增加,朱棣帝对内、对外的赏赐也需要大量瓷器,因此对景德镇瓷器生产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永乐”“宣德”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进一步发展了与中西亚的贸易联系,带回了“苏麻离青”的钴土矿,这类西域青花钴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由于含锰量低,减少了青中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呈现宝石蓝的色泽,但也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铁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也是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成化一朝22年(公元1465—1487年),经过永乐、宣德二朝技术力量的积累,瓷器的风格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二帝”30年的变迁中潜移默化,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又是一个春天,一改永宣雄健豪放的风格,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青花钴料采用“平等青”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大明朝。

以上谈的是明三代瓷器的时代背景与独到之处,下面谈谈为何明三代官窑瓷器,特别是彩瓷在拍卖市场能屡屡拍出高价。

一、永宣青花瓷器与彩瓷

1.由于永乐瓷器一般都不书写记年款,在传世过程中拥有人不一定是鉴赏家,会当一般瓷器作为日用瓷器破损,所以存世量相对要少一点。

2.宣德瓷器烧制量根据史料记载的确很大,“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十四记载如下,“内官张善伏诛,尚膳监题准,差本部官一员,往饶州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既然宣德一朝烧造瓷器数量如此之最,为何价格还如此之高呢?首先要追索历史原因!

其一,明朝仍是厚葬之风,许多经朝廷赏赐于民间的瓷器大部分应随受赐人被带走了。

其二,“1936年有一个叫白兰士敦的英国人来中国,专为大英博物馆收集永宣青花瓷,1938年,他出版了《明初官窑考》一书,其中对宣德青花的介绍与描述,在国内外文物界引起很大震动,并相继掀起了研究永宣青花瓷的热潮。

二、成化瓷器

成化一朝共22年(公元1465年—1487年),宫廷交派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任务相当大,在历史档案中虽找不到具体的数字,但《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了当时的情景:“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县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成化青花清淡柔和,色泽稳定,且玲珑剔透,在明朝就极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热爱,因此不能排除厚葬许多!成化斗彩更是独树一帜,通过永乐、宣德二朝在彩瓷制造方面的技术积累,至成化时已经能熟练掌握各种矿物颜料在不同的窑温、气氛下呈色的诀窍。成化年间造瓷采用“麻仓土”制胎,工艺水准之高是明朝之后各朝代无法媲美企及的,因此成化瓷器市场价值高是有历史原因的!

记者:作为普通藏家,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如何快速识别明三代的瓷器?

沈煜中:作为普通收藏家,初学者要想收藏明三代瓷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多看北京故宫、台北故宫馆藏品,将已发现品种的器形熟记于心,不可走马观花,要多次反复加强记忆。二、要购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的“故宫陶瓷馆”馆藏上下册,杜绝购买有色差、翻拍的图文资料,看书要学习冯先铭著作、耿宝昌著作、叶佩兰先生著作,切记看一些杜撰杂家的一家之说或抄袭之作。

三、应多向有真才实学的业内名家取经,不下手购买是是非非的藏品,把购买假货的资金用于学习上,学习有成之时我相信才能收藏到“真精美”的藏品。

四、有机会参加一些正规名家、大家的学术讲座,尽量不要参加一些所谓的“鉴定评估师”培训班,那样会从一开始就跟错人,有可能看反标准器。

记者:都说玩瓷器首先从玩瓷片开始,如果要进行明三代瓷器的专题类收藏该如何进行挑选?

沈煜中:一、搞收藏是有不少人说从玩瓷片开始,事实上也不尽然。真瓷片的确有那时期的时代特征,但如果是假瓷片就会误入歧途。瓷片有各年代后仿的,也有景德镇新仿的,例如明朝正德年就出了不少大家仿永宣瓷器,有的是官窑仿、有时是民窑仿,清三代也有官仿与民仿。以往历代仿明三代瓷器在使用过程中破损后入土,现在人都会当古董在市场变卖,变卖人不会都认识后仿之作,即使认识也不会讲后仿,因为后仿瓷片不值钱,所以对瓷片的研究要有一定功底,切莫认为是出土的就是真的,按图索骥,否则会造成很大损失,最好在收藏瓷片时就请一位资深专家给精选一下标明年代。二、收藏真瓷片是有助于收藏完整器,但瓷片上只有局部绘画,对整个完整的器形还是没有太多帮助,要收藏高水准明代的瓷器首先要了解“明三代”的描画风格、“胎土烧成的火候”、“修胎方法”、“胎土密度与配比”、“正确区分青花钴料的产地与发色”、“如何区别宝光与贼光”、“釉下气泡之间的区别”、“釉面成分的分析可借助相关专业仪器”,特别记住标准器形。

记者:在明三代瓷器中,成化斗彩存量稀少,创烧后就非常名贵。明末万历年间即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那么在成化斗彩里,除鸡缸杯外,还有哪些名器?这些名器分别是怎样的?面对如此贵重的瓷器,我们该怎样正确地鉴赏它?

沈煜中:万历年间确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值十万”的记载,这说明成化斗彩的水准之高后世未能及也!现在北京故宫藏“斗彩团莲纹高足杯”、“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斗彩海水异兽纹罐”(天字罐)、“斗彩鸡缸杯”、“斗彩灵云纹杯”、“斗彩折枝花纹浅杯”也仅此六件,其中还有部分是孙瀛洲先生身前捐献,由此可见成化斗彩确实少之又少!明朝成化后有|>>>>|

经典文章:瓷器年谱


瓷器年谱

瓷器的起源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约公元年到年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年谱与瓷器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名窑:越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 三、唐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刑窑、耀州窑、磁州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六、元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七、明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九、近代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精品文章:瓷器的纹饰


瓷器的纹饰

人物纹饰
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行乐图 即今日俗说的“生活照片”。在园林庭院场景中,有画一人独坐品茶或酌饮赏景,旁衬婢女童仆烹茶或侍立者;有画三五名流雅聚,或合家欢庆者。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动物纹饰
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花鸟纹 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植物纹饰
牡丹纹 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 缠枝纹 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明清两代的牡丹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岁寒三友图 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图。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

经典文章: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的鉴定重点是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永乐瓷相混淆: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斜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在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5.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的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片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上,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9.器物颈啊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埴青花或釉里红以,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明洪武瓷器的特点

1.造型特征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其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与世的永乐瓷器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2.胎体特征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3.釉面特征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4.图案纹饰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碗、盘类中,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民窑器心,多草书“褔”“壽”字,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的。主体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民窑青花器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5.底足特征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精品文章: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经典文章: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制陶新工艺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涤讪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尊贵的酒器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装饰布满全器,构图谨严,凹凸疏密结合自然,对比强烈,产生虚实变幻明暗相生的艺术效果,细细赏玩,如观天上的辰星,繁而不乱。

世存极少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经典文章: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波恩开幕


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波恩开幕

新华网德国波恩6月28日专电(记者 沈忠浩、朱晟) 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28日晚在德国波恩开幕。大会将审议新一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项目,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保护世界遗产免受极端组织破坏是本次大会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大会开幕式上说,对世界遗产的破坏是人道主义危机和安全危机关键的一部分,保护世界遗产与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密不可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说,当今世界遗产保护面临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双重挑战,最近发生在突尼斯、法国、科威特的恐怖袭击事件,再次说明通过文化理解与和睦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他还对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提出建议,涉及遗产委员会改革、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遗产保护管理的支持、发挥遗产的教育功能等多个方面。

据了解,本次大会将对38个申遗项目进行审议,其中自然遗产5项、文化遗产32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1项。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产将作为中国2015年申报项目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共收录世界遗产1007处,包括779处文化遗产、197处自然遗产以及31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国拥有47处世界遗产,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

世界遗产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本次大会将于7月8日闭幕。

精品文章:哈萨克斯坦举行景德镇瓷器展


哈萨克斯坦举行景德镇瓷器展

新华网阿拉木图4月16日电 (记者赵宇李斌)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景德镇瓷器展16日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开幕。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白金——永恒的典藏”,分实物和展览两部分,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工艺和制作流程,了解古代中西亚地区文化对中国瓷器外观演变的影响和外国古代宫廷使用中国瓷器的情况,以及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历史。

本次展览是由哈萨克斯坦卡斯捷耶夫国家艺术博物馆承办,这也是该博物馆第四次举办景德镇瓷器展,同时也是中哈双方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

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孙霖江在展览开幕式上说,中哈两国在文化和人文领域的交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参观展览的哈方嘉宾也表示,展览在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期间开幕,象征着两国人民友谊的进一步加深。

经典文章_瓷器上的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

□施泳峰 在表哥的收藏品中有一只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此瓶通高14.5公分,腹径12.5公分,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瓶底用青花绘出一支笔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如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这只小瓶是表哥刚参加工作时买的,当时表哥只是觉得好玩才买下的,因为是民窑产品,所以价钱也不贵。渐渐地表哥好事一桩连着一桩,或许这一切就是这只“必定如意”花押款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给他带来的好运吧。

精品文章_故宫新春特展祝您“吉祥如意”


故宫新春特展祝您“吉祥如意”

紫禁城里过大年,吉祥如意两相欢。近日,故宫博物院在神武门展厅举办“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寄托新春佳节美好祝福。

故宫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材质涵盖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本展览从中遴选158件(套)予以展示,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和众多题材。

如意,又名“握君”“谈柄”,由古代搔杖演变而来,取材骨、角、竹、木等,因最初被做成长柄指爪状,用于搔挠解痒,尽如人意,故称“如意”。

明、清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灾美好愿望的贵重之物。

据悉,展览不单独收费,但按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实行预约参观。全天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进行预约,额满为止。展览将持续到5月9日。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