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古瓷青如玉

云龙纹尊

元代晚期龙泉窑碗

明代龙泉窑碗底足

明代龙泉窑碗

“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这里所说的“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据了解,龙泉青瓷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2007年中拍国际拍卖会上,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簋式炉以880万元价格成交,一时间轰动整个收藏拍卖市场。这个被称作“弟窑”的瓷器凭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是什么足以让其在瓷器发展进程中得以生存延续?近日,记者在位于南京仓巷的朝天宫古玩市场二楼的“东宝轩”里找寻其中的真相。

龙泉青瓷行情稳中有升

在“东宝轩”里,记者并没有发现多少完整的瓷器,但是在地上、展柜中却躺着为数众多的“残瓷破陶”。店主焦守禄是个务实的瓷器收藏者,他是朝天宫古玩市场最早的一批藏家之一,焦先生告诉记者,名窑口的完整器少之又少,许多都被藏在博物院里,要想“捡漏”还真是不容易。近年来,龙泉窑瓷器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直备受关注。虽然龙泉瓷的价位还很难与明清青花、粉彩等品种相匹敌,但其拍卖行情一直稳中有升。在店内为数不多的完整器中,记者发现了几件品相俱佳的龙泉窑青瓷器。据焦先生介绍,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在南宋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并逐步达到鼎盛时期。对于一个普通爱好者来说,除了表面釉质留下的历史痕迹和外表的精致程度之外,光凭肉眼很难准确地判断出它所属的年代。对于这么长时间跨度的龙泉青瓷,专家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断代的呢?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元代龙泉窑重纹饰

为了解开记者的疑问,焦先生拿出一个代表龙泉窑典型器型的云龙纹尊。记者观察到,该尊釉面肥润光亮,釉色青翠碧绿似玉,釉质滋润肥腴如脂,装饰刻花纹样,花纹呈浮雕状,腹部为云龙纹,胫部刻莲花纹,舒展流畅,工艺制作精湛。可是到底怎么断代呢?“这个瓷器具有元代龙泉窑的特点。”焦先生介绍说,元代龙泉窑薄胎厚釉,多层施釉,用瓷质垫饼垫烧,圈足深挖而规整,足内满釉,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以器型和釉色取胜。此时的元代龙泉窑一反之前多素面、少装饰的特点,器物普遍饰有花纹,将刻、划、印、贴恰到好处地运用其中。这种“重纹饰”的制法给了人们更多的信息去判断它的年代。此外,莲花瓣是宋元时期主要装饰之一。该云龙纹尊上的莲瓣宽矮,是元代所特有的纹饰。元代龙泉窑在南宋的基础上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还在釉色工艺上继承和发扬了南宋龙泉窑以釉色著称于世的传统。

明代“青如玉”远销欧洲

焦先生边说边拿出另一个龙泉窑缠枝花纹碗给记者作比较。记者发现,这个龙泉窑青瓷主要以内部刻花为饰,精美绝伦,花纹与青色融为—体,刻花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整体看来,两个器物在釉色上十分相似。“这两个不是一个年代的。”焦先生笑着将碗底翻过来给记者看,他说,其实真正的奥秘在于底足。记者仔细一看,原来这个缠枝花碗只有圈足上有一层釉,底足处全部无釉。焦先生说,元代晚期由于改用薄垫饼支烧,底足基本上无釉,中心有乳丁状突起。明代初年龙泉窑器一直延续了此种方法烧制,由于两者之间在这个层面上相似,所以收藏界往往将明初龙泉青瓷与元代龙泉青瓷混为一谈,或笼统称之为“元末明初”。到了明代,龙泉青瓷的美誉逐渐传入欧洲,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国,受到青瓷爱好者喜爱,龙泉青瓷正是以其釉色青如玉的特点被誉为瓷苑的一朵奇葩。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


专家点评:南宋龙泉窑瓷器具有代表性的梅子青与粉青釉是在石灰釉内掺入“乌釉”制成的石灰碱釉。这种粉青釉的釉层内含有大量小气泡与未熔石英颗粒,能对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使釉的外观产生晶莹温润的视觉效果。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此碗通高7.5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4.8厘米,为瓷质,敞口、弧腹、小圈足,足根露胎,修削规整,呈淡土黄色。外壁刻画莲瓣纹,瓣中起脊。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质肥厚莹润,内外满布“官式”开片,纵横交错,颇有“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为石灰碱釉,釉光清澈明亮,内外口沿下有积釉,釉面温润柔滑,似婴儿肌肤,碗内为青釉素面,碗外壁为阴阳刻菊瓣纹,圈足旋削整齐细致,露胎为乳白色,是典型的南宋龙泉窑石灰碱青釉碗。此碗整体造型端庄、规整,开片自然,由于此器物烧成后就入土,故土浸较重,然不失“庐山真面目”之华美,虽南宋龙泉窑青釉器物存世较多,但此类釉色均匀,品相完整,似青玉一样的器皿也不多见,其光洁程度可以与四川遂宁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土龙泉窑青釉荷叶纹盖罐相媲美,极具观赏收藏价值。

藏品来历:藏家王睿是陕西阎良人,早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后南下创业,在此期间他深深爱上了收藏,把自己大部分闲暇时间、精力、资金都用在他喜欢的收藏上。谈起这件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的收藏来历,王睿笑着说,这只是他众多宝贝中较为喜欢的一个,那还得从10年前在浙江温州一位朋友那里订货时说起。

王睿说,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阴雨天。订完货,搬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主人家里收藏了不少盆盆罐罐,他与主人一见如故,聊起收藏。主人把他收藏的几件心爱的宝贝拿出来一一让他上手欣赏、品鉴。当主人拿出一件瓷碗时,他一眼就认出是宋代龙泉窑的老器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但他懂得君子不夺他人所爱的道理,但喜爱之情全写在脸上。临走时他忍不住问主人这件碗转让不?若转让,他愿意多订两倍老先生的水产生货。主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以当初收来的价钱转让给他。王睿说,数年后经有关专家鉴定,此为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纹碗中的精品,极为珍贵。

集精纳粹古越窑青釉瓷


前不久,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汉唐文明大展》中,有数件展品就是古越窑青釉瓷。神秘的古越窑青釉瓷终于和上海古陶瓷研究爱好者见面了,其中有一件是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发掘的八棱净水碗,是公元874年唐代懿宗晚年供奉释迦舍利的秘色瓷。

浙江吴越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原始瓷。到了东汉,浙江上虞、慈溪(上林湖)、余姚等地开始烧制青釉瓷。从东汉到北宋初的近千年间,越窑青釉瓷一直是以产品产量最大、工艺质量最高和影响巨大独步华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难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古越窑青釉瓷早期主要特点为下部露胎,瓷质细硬,胎呈浅灰色,釉面玻化良好(基本无脱釉现象)。最早的东汉青釉瓷的纹饰以几何形为主。

古越窑青釉瓷发展史中有一个收缩期(也叫停顿期),即指从东晋青釉瓷到隋初青釉瓷,时间跨度近300年。这一时期的青釉瓷普遍釉色偏黄,器型较为粗陋。

隋代的一统天下和唐代的长治久安促使烧瓷业出现了相互争艳的局面。古越窑青釉瓷一马当先、重振雄风,到了唐代中期进入鼎盛时期。全国烧制青瓷的窑口多达数百处,品种和器型有了重大改变。隋代出现了型大体重的双耳和四系器件以及青釉随葬品。唐代普遍出现了胎细壁薄的轻盈器件,同时也出现了制作精细的玉璧底。到了唐中期,出现了宫廷专用的秘色釉瓷,其特点是质地细腻、胎体轻薄,呈深灰色,釉面滋润、均匀透明,色泽柔和,造型玲珑。尤其是制作精美的越窑青釉瓷,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到了五代,越窑青釉瓷的特点是胎呈浅灰色,釉色呈艾青色,纹饰出现了刻花和划花。

到了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由于影青瓷和汝、官等名瓷的出现,古越窑青釉瓷已不能满足当时人们对瓷器的审美需求。自北宋起,古越窑开始走向衰弱,到了南宋,古越窑终于停烧。此时浙江的龙泉窑便取代了古越窑青釉瓷,南宋龙泉窑青瓷的基本特点是胎质密而白,釉面润而青。

明代德化窑瓷:鹿逐梅花 质美如玉


明代福建德化窑除制作雕塑人物外,还生产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这些器物的大多数,除了本身的实用价值,还可作为把玩的艺术品。

陈设供器类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制商代青铜器和当时所流行式样的器具。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质朴厚重,可作为祭祀礼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头赏玩。其特点是造型规整,结构合理。虽装饰不多,但器形庄重,以胎釉的质感取胜。工匠善于利用器形的体积感,器形的轮廓线和印花、堆贴、划花或透雕等装饰手法,因器而异,不落俗套。常见图案有松鹤、松鹿、八仙、螭龙、梅花及仿古的云雷纹、夔龙纹、饕餮纹等。其中运用堆贴技法最为普遍,对增强器物的立体视觉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明代德化窑白釉仿犀角杯,无论是从工艺还是质地上均称得上工料双绝的白瓷精品,它既可作为陈设供器,也可当成饮酒器皿。

明代德化窑犀角杯形制大小不一,其形制与同时代的犀角杯相类似,形呈椭圆、八角、花瓣形,大口深腹、小底,底部常以梅枝围成脚架,向上缠绕杯身,枝条苍劲挺拔,花朵怒放或含苞吐蕾,有的以仙鹤、斑鹿、龙虎相间,生机盎然。

此件白瓷犀角杯,杯内中空,腹壁斜收,杯口以下腹壁上有手工捏塑而成的竖向凹纹,杯体从杯口到腹部逐渐变薄,腹中部瓷胎最薄,盛液体后在强光下杯外壁能显出杯中液体。杯体通身施白釉,均匀凝润,釉色温润柔和,白色中呈淡淡微黄。杯底圈足露胎,胎釉交界浑然一体,无明显界限,露胎圈足白晰致密,细腻均匀,呈水磨糯米状。外壁一侧模印一小鹿,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小鹿上方采用堆贴花工艺,镂雕两枝玲珑剔透的梅花;杯体另一侧,模印一幅云龙图,池中蛟龙与云端飞龙相映成趣。

由于德化瓷土具有质纯、黏性好的特点,堆贴在杯体上的梅花枝条上釉烧结后,与杯体结合致密,浑然一体,效果如同浮雕,整个杯体宛如一块和田美玉雕琢而成。这些质感是景德镇白瓷所没有的,是鉴定明代德化窑白瓷的要点。瓷塑犀角杯荟萃了捏塑、印花、堆贴刻花等多种瓷塑工艺,做工极其精美,造型质朴、洗炼,体现明代器玩注重内在精神和质材美感的审美取向,堪称匠心独运的德化窑精工之作。

青碧柔和龙泉瓷


在香港佳士得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南宋龙泉哥窑八方瓶,经过反复竞拍,最终以1100万港元成交,如此高昂的价位,令收藏投资者咋舌。

龙泉青瓷源出五代,盛于宋,是我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宋王朝南迁杭州后,当时的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瓷的优秀制作传统,以精湛的技艺烧制出美轮美奂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址就有200余处。

据说,宋代我省龙泉有章姓兄弟二人,各主一窑烧制瓷器,这就是后来名噪中外的哥窑和弟窑。哥窑被列入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之一,弟窑亦被誉为宋代民窑之巨擘。哥窑的特点是釉层肥厚,釉面显露纹片,《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碎纹“冠绝当时”。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犹如翠玉,代表龙泉瓷正色,最著名称为“梅子青”。

长期以来,龙泉青瓷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迄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馆还藏有我国古代龙泉青瓷1300余件,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收藏的龙泉青瓷视作珍宝。16世纪晚期,当龙泉青瓷初到法国时,风趣的巴黎人将青瓷的美色与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女主角的美丽青袍相比拟,称为“雪拉司”,这一雅称一直沿袭至今。

从龙泉青釉瓷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龙泉青釉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早在三国两晋时期,龙泉人就在烧制陶瓷过程中孕育出大自然的生命色——青绿,并赋青瓷予永恒的灵性,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龙泉青釉瓷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其上下千年历史,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百家争鸣,而哲学中的主流思想被龙泉青釉瓷以“物化”的形式完美演绎出来。近日,龙泉青瓷博物馆周晓峰馆长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的专访,介绍了龙泉青釉瓷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比德尚玉”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玉石之国”,早几千年前玉就同君子的品德建立起了种种联系,玉材、玉器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理想的意义。“玉”蕴藏着深刻的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理想,儒家玉德观之首就是“润泽以温”,这一点被龙泉青釉瓷完美地演绎出来。

对“玉”品德观的崇尚是龙泉青釉瓷的一个非常核心的价值取向,无论从文化方面还是从青瓷的工艺上对“玉”的研究和追求很到位。龙泉窑中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的厚釉变传统的石灰釉为高温下粘度强的石灰碱釉,以多次施釉的工艺,令釉层温润如玉,滋润柔和,犹如美玉,闪烁着翡翠般通透的光泽,精致灵动,乾坤万象,“玉”也成了龙泉青瓷常见的代名词。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龙泉青瓷制作过程中,虽然经过多次施釉的工艺,但釉层绝不沉重、模糊。釉色如湖水般莹澈,具有厚釉施透之感,匀净稳定已经成为龙泉青釉瓷的一般标准,优秀的作品还须粹美、滋润、柔和。越优秀的作品越自然,雅静相宜,回归自然之美。

这与道家思想的精髓不谋而合,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龙泉人将青山、绿水、蓝天和草地般苍翠的青色溶进一遍又一遍的釉层,然后厚釉烧成瓷器。其釉质恬静淡雅,犹如美玉,凝聚自然界的生命之色,把美荟萃于优雅的造型和如玉的釉质。

尤其釉色纯正的粉青和梅子青,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气势完美地演绎出来,尽揽自然之苍葱与润泽,与道家思想合二为一。

和谐、圆满的追求

龙泉青釉瓷器有日用的盘、碗、杯、洗、瓶等,也有仿古的陈设器和祭器,造型千变万化,种类繁多。器形有的是婉约精致有的是阳刚大气,但器型都工巧端正自然,追求和谐、圆满、中和之美。又如其釉色的追求,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的釉色之美,以多次施釉的工艺,令釉层苍翠欲滴,把中国“青釉之美”演绎到极致。

自古以来,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艺术技艺的追求上,中国人都讲究和谐、圆满、对称、均衡的哲学。龙泉青釉瓷的器型看起来堂堂正正,视觉上和谐,造型上圆满,体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

稀世珍瓷 炉火纯青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见图),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将军山的明代黔宁王沐英墓,制作年代应在元代中晚期,属国家一级文物,被视为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

梅瓶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明之际,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胫,上部丰满、下部颀长的造型在瓷器中独具一格。南京市博物馆珍藏的这件梅瓶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3厘米,肩部绘有珊瑚、灵芝和缠枝莲花等吉祥纹饰,下部为卷草纹和宝莲纹,瓷器腹部则以较大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其绝妙之处在于成功地将水墨画技法运用到瓷器绘画当中。工匠用苏泥勃青釉料为墨,以白瓷胎为底,凭借娴熟的勾、皴、点、染的笔法,在干涩的瓷胎上尽情挥洒,巧妙地运用了青花所特有的清冷意境来表现月光如水的夜晚,浓淡晕染相宜,纹饰主次分明;在构思布局上打破了时空限制,把3个不同空间的人物,用连环画的结构展现出来,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艄公的不急不慢、悠闲自得,这些心态细节,均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传神。

我国博物馆收藏的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只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另有200多件,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少之又少。这件青花梅瓶在制胎、绘画、烧造等方面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存世的元青花中未见相同者,加上以历史故事为装饰题材的元青花瓷器在绘制和烧造上难度很大,堪称“稀世珍瓷”。

明初龙泉官窑瓷特征(一)


以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残片为实物标本,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等方面作一分析。

一、种和器型

可分五大类,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碗、盘,每一类都有光素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其规格大小也基本一致。兹将各类所代表的原器分述于下:

1、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向内斜收,弧度大小不等,圈足外撇,宽而浅。刻花均相同,颈饰秋葵,肩部饰云肩式开光,隙地饰云纹,开光内填折枝莲花,瓶身刻碧桃翠竹,近底部刻缠枝灵芝四株。盖有两式,其中一种为双口盖,俱作宝珠型钮,三层台阶式盖,有刻花的盖面刻莲瓣纹,盖身刻秋葵纹。通高在38厘米左右,带盖通高超过40厘米。

2、玉壶春瓶 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有刻花者颈部分两层装饰,上刻狭长蕉叶纹,下刻牡丹纹,腹部刻太湖石和树木,近底部刻莲瓣纹,圈足饰卷草纹。通高在32厘米左右。

3、执壶 壶体与玉壶春瓶相同,腹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曲柄,流与颈之间有云型横片相连。一种颈短腹硕,另一种颈相对细长一些,腹也稍瘦一些。有刻花者颈部刻竹叶灵芝纹(另一种刻狭长蕉叶纹),壶身腹部对应开光内刻串枝葡萄(另一种为折枝桃),开光外点缀菊花、石榴花等四季花卉,近底部刻蕉叶纹,圈足饰曲带纹。规格大小与玉壶春瓶相近。

4、碗 碗有三种样式,墩子碗、菊瓣纹碗和小碗。(1)墩碗。直口,深腹,圈足。有刻花者器口沿内外及圈足往往饰卷草纹、曲带纹、回纹等,内外腹壁刻莲花、牡丹、山茶、扁菊、石榴花、月季、桃花等缠枝或折枝花卉及折枝瑞果,碗底有山茶、灵芝、莲、宝相团花等。其中底刻山茶纹的口径最小,在18厘米左右,而底刻灵芝纹的口径较大,在27厘米左右。(2)菊瓣纹碗。侈口,腹斜收,圈足较窄。外腹壁均刻缠枝灵芝,近底部刻菊瓣纹。内底有刻折枝双桃、葡萄等三种花纹。菊瓣纹碗在刻花处理手法上似较随意一些,釉色也稍次,口径在20厘米左右。(3)小碗。撇口,弧壁,圈足,少数呈“紫口”,有刻花者一般只在外壁刻饰缠枝花卉,内壁光素,口径一般在11厘米左右。

5、大盘 大盘主要有菱花口折沿与圆口两种,还有一种为圆口折沿,仅发现一例。大盘的花纹种类非常丰富,计有20多种,有些未见于传世完整器。(1)菱花口盘。花瓣有十二与十六之别,折沿,敞口,浅圈足。腹壁作瓜棱状,并由此型成十六(或十二)组开光,以此为基本单元刻饰花纹。折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杂宝、如意云纹、缠枝灵芝、姜芽海水纹、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变型莲瓣纹、莲托八宝等,大多为折枝花草果实,有牡丹、月季、菊花、山茶花、石榴花、栀子花、莲荷、萱花、水仙、灵芝、枇杷、荔枝、樱桃、桃子、葡萄、林檎等,盘底主题花纹有牡丹、仙桃、荔枝、樱桃、缠枝莲、一把莲、石榴、枇杷等。型制普遍较大,口径多在50厘米以上。(2)圆口盘。敞口,弧腹,浅圈足,一部分盘底向上拱起,腹较浅。口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如意云纹、缠枝灵芝、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竹叶灵芝、姜芽海水纹外,多为缠枝或折枝花草果实,品种与菱口盘基本相同。盘底主题花纹除五爪龙纹外,有牡丹、仙桃、月季、芍药、木芙蓉、秋葵、葡萄、林檎、木樨、松竹梅、山楂、荔枝、一把莲等。规格大小比较多样,小者口径仅31厘米,大者口径达70厘米。

二、胎釉和器足等工艺特征

胎较厚重,并且呈底部胎厚、边缘薄状态,其中大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而玉壶春瓶、执壶、小碗、菊瓣纹碗的胎却比较薄,可见其厚实程度根据具体器型而定。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细腻。施多次釉,从其断面看,以施三层釉为多。大盘等口沿处均有囤积釉现象,型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内壁釉较薄,并留有垂流痕。釉面均匀莹润,少数残器局部有开片,质感成熟沉稳,釉色青翠,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

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内胎体均有手工制作的旋坯痕迹,并削足垫烧,圈足底无釉,多呈火石红色。大盘、碗则裹足施釉,外底部一圈无釉,多呈火石红色。不少残底都还留有垫烧支具的痕迹,有些残底还粘附着窑具。我们收集到的瓷片中也有一些窑具,以盘型垫具为多,大小不等,型制稍有差异。此外,在考察窑址现场时还看到很多匣钵,有些型体非常巨大,证实这些大件器物乃是用匣钵覆盖烧造的。然发现一圆口折沿盘正面盘底中间竟粘有圆柱形窑具,颇令人费解。另外,我们在残片中还发现了刻有花纹的素烧坯,说明有些器物是经过素烧后再釉烧的。从修复的情况来看,这些官窑器型制巨大,由此也可见出当时烧制工艺水平之高。如执壶的柄腹之间用铆钉接合这一处理手法就非常高明,这样一来既稳固,又不影响美观,其烧造工艺之心思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龙泉青瓷的制瓷习俗


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五,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1998年10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龙泉青瓷制瓷业十分兴旺,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 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 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人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 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沫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窑场用膳 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 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人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 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龙泉古瓷青如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龙泉古瓷青如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