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库转载:景德镇青花瓷名家韩志辉《浅谈青花山水斗彩的创作》

景德镇青花瓷名家韩志辉《浅谈青花山水斗彩的创作》。

本文系韩志辉大师经过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对青花山水斗彩创作的一些观点与看法。文章第一部分从青花斗彩的产生聊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谈到了每种创新的特点;第二部分谈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并谈到青花斗彩与山水画的融合,青花山水斗彩的表现手法;第三部分,韩志辉大师则像读者介绍自己在青花山水斗彩创作时常用的技法;第四部分则是韩志辉大师对现代青花山水斗彩创作的一些心得,延展到第五部分时,将自己对青花山水斗彩未来的美好发展给与展望。

韩志辉大师

下面进入文章的正文,本站完整转载如下:

青花斗彩在明代开始盛行。明朝洪武时期出现了青花和釉上彩料合为一体的新品种,到了宣德、成化和嘉庆青花加彩有二种不同的绘画方法。一种是釉下用青花料勾勒后釉上填色,另一种为釉下刻划轮廊线后填色。前一种绘画方法发展为成化斗彩,后一种方法发展为嘉靖和万历的五彩。青花斗彩山水瓷画从青花五彩发展过来。弘治时期青花五彩都有大型器,山水、人物、花鸟都有,纹饰和晚明作品相似。大多数斗彩是以花卉、人物较多,器型也千姿百态,如明代成化斗彩波涛飞象天字罐,祥云海水是用青花料混水,飞象及边角是用青线条勾勒,飞象的身体却是用红、黄、绿粉彩颜料烧制而成,这就是早期的青花斗彩。然而画青花斗彩山水却不多,传统的青花斗彩山水瓷板,我在书上看到过,是清代道光的一块瓷板,《玉桥耕读》画面赋予农村耕种、渔猎、樵伐、居家之生活场景。山石、云朵、田埂以及人物衣服用青花绘画,树木、房舍、小桥却是用粉彩加工。全景式构图,田吁、山川、江水、星宇、小桥、树木等,景物虽多,主次却很丰富,毫无闭塞沉闷之感,具有乡土气息质朴的韵味。

中国山水画强调笔墨情趣,画面的意境。采用夸张,变形概括,简练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面。在描绘山水画时,经常采用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化繁琐为简练,不以表现对象真实为目的,借助笔墨为手段,以达到创作者思想意思为最高境界。因此,青花斗彩山水画大胆借用中国山水画笔墨情趣的运用,创作出来的山水画比真山真水还要美,更符合中国人所谓的诗情画意。对于青花斗彩山水画中的云雾,水面的渲染,在创作中大胆地留白,运用制瓷特有的手法,皱、擦、摸、扫来体现云雾缭绕意境和江水的动感。现代青花斗彩山水画以自然山水风景为主题,多数表现大山大川自然风光和乡村民居,江南水乡。景德镇瓷器搞创作的瓷画家特别喜欢以皖南徽派建筑为题材,源于我们这里许多陶瓷从艺者是黔县人,对家乡热爱。如张志汤的山水《霞光满谷》,画家以工笔山水的表现方法作画,远处山峦相叠.层层递进,中景河岸两边散落村庄,一座木桥的连接,缩短两村的距离,参天的古树和河岸的怪石垒垒,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天空云霞中群鸟自由飞翔,使画境充满生机与灵气。整幅画用笔填细多而不乱,展现出自然景色的平凡幽静。

我也是画山水的,对青花斗彩山水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在山水绘画的技法上,我喜欢用中国画的技法去创作,采用国画中皱法去表现画面,展现山石的纹理结构和质地的软硬,不同的地质和地貌运用的皱法、线条、点染、笔触也随之变化,尽力表现山水的形式美的重要性。加强石与石之间的层次感。力求山石形状的变化,不限于前人的画迹。我创作的《观瀑图》是以国画形式的构图用青花颜料绘画,景观深远处以披麻皴和小斧劈皴相结合的手法画山石,以轻灵细腻的笔法作山间云雾、瀑布和远景,采用宋代马元的绘画技法作山崖的青松,使其苍劲老辣,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画中的人物是采用釉上粉彩技法,细腻艳丽,在整个画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青花斗彩山水瓷画要从传统走向现代,用传统的技法和现代理念相结合,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更适合当代文化环境。现代青花斗彩山水瓷画,不仅仅是以青花为主,也运用了高温颜色釉这种元素的色调。高温颜色釉是金属氧化物和其它单色釉的结合体,在高温下易流动变幻莫测,烧制时具有不稳定性和难以控制,而出来的成品色彩丰富光艳悦目,具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运用高温颜色釉创作出来的青花斗彩山水瓷画,釉晶莹纯洁,赋予了颜色青花的色彩雅致,粉彩的艳美纯正,质感丰富的特色,从而也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舒适美感。我创作的《山村秋色图》运用了颜色釉来表现山石的结构,使石与石之间变幻无穷,山石在高温下所产生的自然流动性和颜色釉之间互相渗透出来的肌理效果。村庄、小船、木桥和远山运用青花颜料绘画,近处的树叶和人物采用了釉上粉彩技法。以全景式构图,表现山林云雾,崇山峻岭,秋林密树,板桥溪水等景物巧妙地隐藏于烟岚雾海之中,成为一幅墨色苍润,意境清旷的山水瓷画。

不同的时代山水瓷画表现技法是不同的,也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也增强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消费想法也改变了,而我们有很多现代题材都可以用青花斗彩画来表现,如嫦娥一号奔月,2008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还有民俗民风等等都可以用青花斗彩来画,这样既丰富创作的题材,又展示中国近几十年的变化,又能发挥创作者的思维空间。我坚信,只要我们热爱生活,仔细观察事物,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好更满意的作品。

韩志辉大师简介:

韩志辉,江西景德镇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景德镇陶瓷商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自幼受陶瓷文化熏陶,酷爱陶瓷艺术,受到老前辈王锡良、戴荣华老师亲自指导,作品多次获奖。《景德镇陶瓷》《瓷都晚报》都对其进行过相关报道。其作品被收藏界以及海内外人士广为收藏。

延伸阅读

浅谈釉下青花瓷的魅力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朝代,在不断变换的时代当中,陶瓷的发展也经历了由萌芽期到成熟期,再到高峰期,最后至萎靡期。作为一名陶瓷研究者,我有着自己的追求,我最喜欢的就是釉下青花瓷。我希望有一天能在世界陶瓷博览会上看见自己的作品。

在下面文字中,我将会详细介绍釉下青花瓷的涵义,并描述本人对发展釉下青花瓷市场前景的观察,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

一、 釉下青花混水之欣赏

1、釉下彩的来源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在众多的瓷器装饰手段中,釉下彩是首当其冲,它主要是陶瓷工艺者们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再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随后就用高温(1280-1350℃)烧制,一般而言是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而颜料主要就是赫色颜料器。

釉下彩的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这是它的主要特点。烧成后釉下彩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其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其中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这些都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2、我眼中的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青花瓷的主要特征就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主要原料,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烧成后,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原始的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发展了青花瓷。而在明代,青花瓷已随处可见。

明代,最为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回青。

据了解,回青是正德时期出现的,它属于进口青料。氧化锰含量很高,而氧化铁的含量很低,“散而不收”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但是它必须与石子青配合使用。而石子青的特点是花色“沉而不亮”,不散。把它们混合起来,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平衡作用,从而达到另一种效果。虽然史书上对这些颜料都有所记载,但是据我观察,配料比率是不同的,它分为上青、中青、下青三个等级。上青主要用于混水,颜色清亮;中青用于设色,则笔路分明。这是一种新的瓷器绘画技法,叫“双沟填色”, 它是成化时期出现的,就是先画两条线,颜色较重,再在两条线间添上较浅的颜色。到了景德镇就叫“混水”。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线条非常流利自如,轮廓线与填色的色调非常协调,修胎也很规整。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层微厚,釉面细润,光洁平整。这就是著名的釉下青花混水。

二、釉下青花混水的成长

1、釉下青花混水瓷器的走向

早在唐代,釉下青花混水就已经初见端倪。宋代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到了元代,釉下青花混水的瓷器有了很大的发展,可能跟当时元代的政治经济相对较稳定有关,元代的釉下青花混水的坯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使用的青料不仅仅只是国产料,还有进口料,这极大的提高了元代釉下青花混水瓷的品质,而它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可以说,元代的釉下青花混水瓷已经达到了瓷器的成熟期。

在明清时期,釉下青花混水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釉下青花混水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但是在清乾隆以后,可能是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都相对薄弱,这一时期的釉下青花混水瓷器的市场变得十分萎靡。但是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总的说釉下青花混水瓷器还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

2、釉下青花混水瓷器的原料的改变

釉下青花混水瓷器最主要的青料就是采用了石子青和回青,在苏麻离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化学青料等众多青料中,石子青和回青并不是最好的青料,但是把它们相结合以后,可以产生利弊互补的效果,所以说,古代的陶瓷工艺学者们真是把青料的用途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我所知,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回青,则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对于这些学者也无从考证,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三、 釉下青花混水瓷的市场开拓

作为一名陶瓷工艺研究者,我认为目前景德镇,乃至世界的瓷器已经出现了饱和状态,如何开拓出瓷器的另一片新天地,这是目前我们学者最为迫切的任务,据我这些年对市场经济的观察,我认为釉下青花混水瓷最有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去开发这个市场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应创立专门的釉下青花混水瓷研究机构,不断引进、吸收各类人才。

虽然景德镇,乃至全国都有瓷器的研究组织,但据我所知,专门研究某一类瓷器的组织从未有过,因此导致瓷器市场出现的品种杂而乱。所以,我觉得应该设立专门组织,而且应该不断引进、吸收新型人才,只有这样,釉下青花混水瓷的市场发展才有其自身的基础。

第二,应该不断改进和创新青料。

青料是制作瓷器的必经程序,想要成功制作一件完美的作品,必须要上好的青料。但是,目前市场上的青料杂而多,而且价格昂贵,这无疑给我们制造出上好的瓷器带来困难,加之釉下青花混水瓷器的青料是需要按比例配合的,比例并不容易拿捏,所以我认为需要创新和改进我们目前所使用的青料,只有这样,才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好的瓷器。

第三,还应该不断扩大创作思路,挖掘新型的釉下青花混水瓷器。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釉下青花混水瓷器非常多,而且款式一成不变,“物以稀为贵”,想要让消费者觉得这物品有价值,就必须不断的创新思路,不断地改进釉下青花混水瓷器。只有这样,釉下青花混水瓷器的市场才能越来越广。

总之,我认为釉下青花混水瓷器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因为它带着我们这些陶瓷研究学者辛勤的汗水和殷切的期望。

王华民 1954年6月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江西丰城人。少年时,受祖父王步老先生(青花大王)教诲,高中毕业后随王步长子陶瓷艺术家王声怀学艺。从事陶瓷青花工艺美术40年,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08年,江西省文化厅命名其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品青花分水《雄鸡图》《芦雁图》等,运用王步典型的青花分水画法绘制而成,作品构图简洁清丽、色调清雅、别具风韵。

景德镇青花瓷的历史使命感


青花瓷是以一种单纯的青色彩料,描绘于白瓷素坯上,再上透明白釉,经高温烧成,所绘青料,溶合于釉质中。瓷器表面明净光洁,不怕食品酸碱腐蚀,便于清洗,能永葆美丽的特点。这是青花瓷器作为日用器皿的独特的长处。然而,在青花装饰上,浓淡不同的基本料色,以区分表现各事物本身特征依据,用青白对比的手段,达到装饰效果上的富有层次节奏的韵律美,形成不同的色彩情调。

在青花设色上,料色的深浅运用,是没有绝对的色阶区分的。“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种料色,只相对地表明不同情趣的五种基本色相,相互配置运用,以达到统一和谐的色调。“头浓”是最饱和的料水,呈色接近于所勾描的料线,一般只在小面积上使用,以起到提神、醒目的作用。在图案纹样上,与其它料色搭配,局部地分布点缀,会使画面活色增光,由于其色度与白瓷相差较大,用多了就会使画面显得沉重板结。“正浓”、“二浓”、“正淡”三种料色最为常用,其青色的相对纯度最高,明度最强,也最能凸显青花特色。所谓幽静青翠、娇翠欲滴,主要是指这三种料水的发色效果。在设色运用上,两种相邻的料色并列使用,效果显得匀整、柔和,但容易造成平板,如果采用间隔使用,“头浓”配以淡水,或“二浓”配以“影淡”,就比较明快爽朗。“影淡”为最清淡的料色,其色度接近于白地,在使用上能起到丰富色阶的作用,作为青白对比中的过渡色,与浓水并列使用,又比较明快,所以较多地用在山水通景的画面上,使景物明朗舒畅。

15头青花园林咖啡具套装

大家知道,理想的青花白瓷的瓷质应该是洁白透明而微带青绿色,所谓“白中泛青”,但单纯的高白度瓷质,往往觉得与青花对比较强,不够和谐。当然,我们也并不反对用高白度瓷质作青花,要是釉色莹润,也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白而带蒙,会使青花失透,发色昏沉。所以青花效果的好坏,对选择白色瓷质、釉料有很大关系。其清洁、素静的蓝,和光洁、莹润的白瓷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殊彩色效果,正是青花瓷器的一个鲜明特点。

毕竟,青花是以单一的蓝色作为表达形象的手段,可以先用线描或同时采用分水,不少民间青花作品,实际上是光用线条来表现的。有时不过是线条的粗细而已。如渣胎碗上的山茶、团菊、牡丹等纹样,都是用线条来表现的,可以运用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色调效果,所以要搞好青花,多做些黑白图案画的基本功练习是很重要的。在黑白图案上,强调大的黑白对比效果,疏密层次的节奏感,及外轮廓形象的刻画,使人一看,形象鲜明而富有层次节奏,像单色的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都值得学习借鉴,以锻炼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所以在青花装饰构图中,还必须熟悉掌握整体的黑白效果,大的块面问题及纹样组合的黑白空间,也就是景德镇艺人们在创作构图中所谈到的水路问题,虽然“水路”是指青花纹样上所留下的白地空间,白地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样的疏密大小所造成的,这是青花与白地在视觉形象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处理青花纹样时,就要考虑水路的黑白效果,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文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加以对待。

其实,青花原料是一种叫钴土矿的物质。目前的考古证明在唐代时,一个叫做巩县窑的窑厂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瓷器,后来由于巩县窑衰败,而青花瓷的工艺却还是新起之秀,并不成熟,未广遍四洲,无奈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而不得已中断。如果就这么断掉,我们现在也许就欣赏不到这种美丽的瓷器了。

事实证明,被流传下来的东西,看似扑朔迷离,可还是会拨开云雾见青天的。青花瓷到了唐宋时期才开始萌芽,并被人接受和喜爱,名声渐渐传播开去,一直到元代,发展到扬名海内外,自然供不应求,青花瓷被大量订购,并且也得到了一种来自波斯的优良青花料叫“苏麻离青”;直到这时,青花瓷才总算逐渐成熟,开始被大量地规模化生产。然而好景不长,明洪武时期,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上的原因,以及“苏麻离青”的青花原料中断,青花瓷生产便一度中断。直到明永乐、宣德二朝期,迎来了转机——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来了优良的“苏麻离青”青花料。苏料呈色浓艳美丽,加上永宣瓷器雄健豪放的风格,使得永宣青花瓷被历代追崇,成为青花瓷的至尊。而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三十年来由于战争、社会动乱和灾荒连年,景德镇制瓷业受到了很大冲击,这段时期的青花瓷发色灰黑,瓷质恶化,在明代制瓷史上被称为“黑暗期”或“空白期”。可以看到,青花瓷的发展史无疑是一部“中国发展史”的缩影,一波三折。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青花料使用蓝中泛紫的回青料,青花瓷产量大,但工艺较粗糙,瓷质有所降低。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是国内市场和对外输出的繁荣期。清康熙朝民间青花瓷进一步发展,是由于浙料和珠明料的大量采用,明末清初是中国青花瓷的鼎盛期。

综上所述,再纵观咱们家乡,也就是闻名于世的景德镇青花瓷,说实在话,不得不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每当提到景德镇,就伴随着“千年古镇”、“千年瓷都”这些响当当的名号,在自豪的同时还有没有一点压力、责任与那份紧迫感呢?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太久远了,景德镇人面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说起自己的家乡时有没有点心虚呢?在说“千年”这样字眼的时候,有没有点“倚老卖老”呢?艺术当真是个非常真实的东西,容不得半点虚假。而我们身为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势必要以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到陶瓷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在获得心灵的莫大愉快时,景德镇的陶瓷前景想必还依然能光芒万丈。

“悠悠岁月,漫漫瓷路”。但愿景德镇青花瓷的辉煌不再只是代表过去,它将更激励我们这一代青年陶艺爱好者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艺术高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