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财与聚道--古代收藏的义利观

义和利是一对相反的范畴,“义”即 “宜”,意为应该,现代汉语词典对 “义”的解释是: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利”作为“义”的对立面,特别是指私利,即使用不公正、不合理、不应该的手段去达到获利的目的。义利观反映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在收藏活动中也有它们的体现。

收藏活动的“义”与收藏态度相关,明代董其昌说:“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财”(《骨董十三说》)。本着“聚道”的精神从事收藏的人,是因治学而收藏,因而在收藏中能“留心学问之中, 得事物之本来终始”。留心学问需与人切磋,这使收藏家愿意公诸藏品,用以互惠、惠人,有的甚至能把藏品服务于社会公益,体现了收藏活动的“义”。而本着“聚财”目的从事收藏的人,却处处盘算藏品能否获利,他们多将藏品秘 藏,用以居奇,有的甚至采用制假、欺骗等手段来谋利。两种收藏态度在古代收藏者中都存在。

古代收藏家在收藏活动中公诸藏品,互惠惠人的例子很多。如明代藏书家吴宽、阎秀卿、宋存理、都穆等倡导 抄书,将自己的藏书无偿提供给朋友借抄,以丰富各自的收藏。有的藏书家为此还订立协议,《古欢社约》、《流通古书约》等即是古人订立的图书交流协议。

古人除借抄图书外,也有借画临摹的。《画史会要》记载,赵希远与董玄宰去京口拜访张修羽,见其所藏黄子久《浮峦暖翠》,十分喜爱。董玄宰嘱赵希远收缩小幅,临摹此画,张修羽特提供城南一处别墅供赵希远摹画。 古代收藏家之间的互惠交流还有其他形式,如有的相约举行“清玩会”,各自携藏品参加;有的将藏品载于“书画船”上,乘船出外寻朋访友。此类活动在古籍中有不少记载。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小生产发达的封闭性社会,藏品私有的观念较强,因此,古代收藏家真正以藏品服务于社会的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北宋时代,有一个藏书家李常,少年时曾自学于庐山五老峰白石庵,积书这9千余卷。后来,他考中了进士,出仕为官,就把藏书存放于居住过的僧舍,让天下士子阅读。苏乐坡曾在那儿读过不少书,特为此事写了《李氏山房藏书记》,褒扬李常捐书士林的义举。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也在光绪8年(1882年)向政府提出,愿把守先阁收藏的明清刻本和抄本书向社会公开,让天下士子阅览。近人陈登原认为,藏书家将书籍公诸士林,可避免书随人亡的厄运,于保存文化典籍大有功劳,称之为“爱书有德”。而从更大范围看,其他藏品若不秘藏, 而以种种互惠、惠人之法公诸社会,于保存古代文化同样大有裨益,亦可称之 为“爱藏有德”。“爱藏有德”与收藏的 “聚遭”精神是相一致的,它体现了古代收藏活动中的“义”。

精选阅读

古代瓷器:瓷中奇葩——粉彩轧道瓷


5亿港元成交,创下了清代瓷器拍卖的历史纪录。

粉彩轧道瓷始创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镇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鉴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而创制的一釉上彩新品种。它的烧制地点就在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们的严密组织下,集中景德镇和周边地区的最好的瓷用原料、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精工细作而成。

粉彩轧道瓷就是在主体或局部纹饰外的锦地上轧上花纹的瓷器,这种瓷器做工复杂繁琐。它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珠联璧合。所谓粉彩就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黄、紫、胭脂红等,再在锦地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刻划出细小的、诸如凤尾形卷草凹纹,从凹纹上可隐约看到白胎。最后配以花鸟、山水或开光等乾隆藏品最多,北京故宫次之。民间也有极少数,但多为晚清或者民国仿品,其中不乏老胎新加彩,且做工粗糙。其造型除了常规的碗、盘外,还有灯笼瓶、爵杯、套瓶、转心瓶等,器身的空雕、镂雕、堆雕应有尽有。纹饰多以缠枝莲、洋花为主体,并加饰夔龙、夔凤、鸳鸯、蝙蝠、八仙等纹样,组成各种符合圣意的寓意祥瑞、吉庆的创新了许多款式新颖的轧道瓷。如礼赠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绿地粉彩轧道花鸟石榴尊,被收藏界誉为新一代官窑瓷。

镇纸的历史与收藏


近期,“明代镇纸以高于原价2355倍在英国拍出”的一则新闻在收藏圈引起不小的震动。无人料到,一件小小的文房用品竟蕴藏着如此强大的收藏潜力。据相关报道,拍出天价的是一件明代玉马镇纸,该藏品是一位名叫莱斯布里奇(H.J.Lethbridge)的英国学者于1962年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以900港元的价格在云咸街的一家古董店购入。他的遗孀后将其在英国公开拍卖,结果以远超估价的17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67万元)成交,接近原价的2355倍。

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相类,镇纸可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常将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欣赏,同时用来压纸或者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而现今常见的镇纸以长方条形为主,因故又称作镇尺或者压尺。

镇纸:

镇纸收藏:可赏可用亦可玩

镇纸:大潜力的小收藏

镇纸出现迄今1500多年

“镇纸正式进入书房不晚于南北朝时。”镇纸的收藏爱好者伍先生说,在《南史·垣荣祖传》中对镇纸早有记载:“帝(齐高帝肖道成427-482)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由此可见,镇纸至今已逾1500多年。

铜鎏金珐琅镇纸

镇纸的繁荣与所处时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文化繁荣的北宋,镇纸的门类也是五花八门。宋元书籍文献中对镇纸也多有论及。

例如,宋岳珂的《愧郯录·镇小殿子》中有云:“御前列金器,如砚匣、压尺、笔格、糊板、水漏之属,计金二百两。”宋代张镃的诗中也有“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车驾幸学》中说“……内宫进牙界方”。可见历史上镇纸的材质有铜、象牙、金等,形状各异。

镇纸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蔚为壮观。就目前所见明代镇纸来看,其形多为尺状,上有兽钮,与文献记载相符,如铜虎钮镇纸,长方尺形底座,上有蹲虎一头,虎头雕工细腻写实,虎尾写意粗犷。

清代铜镇纸在沿袭明代风格的同时有所创新,特别是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装饰味道十分浓郁的镇纸开始出现,可谓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器。如铜鎏金珐琅镇纸,为清代中期制品,铜胎鎏金,然后用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纹饰细腻真实,颇似瓷器中的粉彩,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为文房珍玩中的精细之作。

玉镇纸

文房收藏门槛高,潜力大

虽然文房用品的收藏前景好,潜力大,但并不是每个收藏家都可以把控的。陈先生表示,文房用品的收藏不光要求藏家有收藏能力,更要有品鉴能力。文房是文玩,被冠之为雅玩之名,正如明人沈春泽说的,文玩“非有真韵,真才与真情以胜之,其调弗同也”,因此好读书的文人,常有雅好文玩的情调。

历史上,像镇纸等文房用品的收藏在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比较盛行,而在一般收藏界却没能蔚然成风。资深藏家宋文辉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镇纸的收藏“门槛高”,“镇纸收藏跟收藏家本人的文学修养有很大关系,镇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元素,一般收藏者如果没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难涉猎到这个领域。”宋文辉告诉记者。

铜镇纸

文物鉴定专家张健平也提出古代镇纸收藏的难度,“镇纸往往是成对出现,年份久远的镇纸,很难留存到今天还保持其完整性,大部分都是缺失另一半,对于收藏家来说存在遗憾。”

虽然镇纸收藏难度大,门槛高,但是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某人于两年前花几千元从郑州淘到四件汉朝锡铜合金兽纹镇纸,从镇纸表面凹凸感强烈的浮雕,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可以看出两汉时期,人们对动物的尊崇和当时合金工艺的发展水平。

那文房藏品的价值该如何评估呢?衡量文房藏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其人文价值,即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如果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用过的文房用品价值更高;二要看其工艺价值,雕工是否细腻、设计是否独特;三要看材料价值。“材质珍稀、雕工精良、设计巧妙、年代久远的文房藏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掐丝珐琅花卉纹纸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