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登堂入室须迈过六道门槛

古玩收藏,看书学习只是从理论上简单的了解一些古董的名称、用途、年代。如果进行实际的收藏,通过看书的学习方式,是绝对学不会的。要深入古玩领域唯一的方法,是经行家指导入门,然后经过自身的反复实践,经过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的过程,才能够逐步成熟。下面谈及一些新手入门收藏常见的六大难点,各位藏友们对症下药。

门槛之一

虽然看了大量的书并且经常实践,但是实践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是赝品,从来没有从行家或真正懂行的商家手中有机会看到真古玩。由于没有学习和确认真古玩的机会,因此只能在地摊市场中进行实践。而地摊市场中,绝大部分是一些伪品破烂。本身又不具备相应的识别能力,只能根据自身的感觉盲目无助地进行摸索实践。这种没有针对性和目的的实践,永远也不会真正地帮助您进入收藏领域。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必须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看到古董真品的机会,并且进行认真的考查和识别,从而掌握真品的特征。要想真正能够看到真品,除了馆藏实物,便是通过行家或商家手中来了解古董真品。因为一般来说,真古董都控制在行家商家手里,要找到学习机会就必须融入商界,广交朋友,通过上手真品古董,来达到学习的机会和掌握真古董的目的。

门槛之二

很难找到愿意指导和引领入门的老师。在古玩领域中,古玩商人看的多、经手多、买的卖的多。在长期的买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古玩界中鉴别眼力最好的群体。但是一般内行的商家,第一不给别人鉴定,第二不教不带学生,这便给刚入门或者寻找老师学习收藏的人,造成一定的难度。虽然没有行家或老师引导,也能够逐步入门,但是所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代价是十分高昂的,在入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走很多弯路。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放下身价抱着虚心的态度,寻找愿意帮助和引导入行的老师。

门槛之三

古玩难在它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民间流散和市场中,从来没见过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古董太多太多了。有的博物馆没有,资料中都没有记载。因此没有对照器物,同时也不知何时、何地出土。对这类古董很难进行论证。

门槛之四

前辈们经常讲,认识古玩要有悟性,有了悟性一点即通,没有悟性一辈子也不入门。对悟性的解剖,实际上指的是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如果具备了综合素质,当行家讲解时便能够很快地理解,而理解能力的快慢决定一个人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对古董的真伪鉴别,如果从实质上认识真伪古董就必须懂得材料学、工艺学以及其他科技领域的基本常识,有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够真正懂得和认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也许你会说,在古玩领域也有很多人没有文化,为什么几年后也懂得古玩了。实际上这部分人是通过多年的实践只从感觉意识方面掌握了一些辨伪要领,只能识别而不能解释,同时也只能凭经验大概进行真伪的判断,不讲理由也不讲证据。能够做到辨伪,是依靠文化,依靠科技理论所产生的悟性。一些人能够掌握某些辨伪经验,是在金钱利益的刺激下形成的,这种知识是浅薄的有局限性的。

门槛之五

对于古玩商和收藏者来说最难控制的是心态。高超的行家都不可避免地打眼看错。但是有些行家打眼不是技术问题,并不是不懂得真假,而是当时的心态不正确。这种不正确心态的表现主要是:第一,看到少、好、精、绝、奇的古董不冷静,出于爱好,看到好的便容易欣喜若狂,失去自制力。第二,从经济利益出发,认为此古董是能够赚大钱的,从而失去理智,利欲熏心,而事后心态逐渐平和以后,便发现当时没有做到仔细考查,认真研究,买到了伪品。这种心态无论商人还是收藏者都比较难控制。

门槛之六

对初进入收藏领域的人们,难在找不到真正的明白人,更分不清哪些人是真正的行家,哪些人是假行家。这对投资收藏的人们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收藏的成败。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识别行家的真假要经过对真假古董混合后筛选的测试,并且能够进行真伪理论答辩,能够被市场所接受。

以上六项难题,只是古玩界中普遍的现象。除此之外,古玩领域还存在着其他很多难点,解决这些难题,只能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总结认识和提高,切勿自以为是。

精选阅读

金刚菩提挑选六要诀


目前市场中的金刚菩提分为两类,即大金刚和小金刚。我们主要聊聊小金刚,这也是目前文玩市场中异常火爆的一个门类。要想盘玩出一条包浆厚重,颜色好看的金刚菩提,光看品相是不够的。那还需要看什么?

收藏:收藏资讯

1、看颜色

一条盘玩出来的金刚菩提,其颜色多是红润明亮的。这是因为人体的汗液和油脂在盘玩的时候会渗入到金刚外皮中,汗液促进金刚的变色,油脂则形成了包浆。

2、看皮质

金刚颜色的好坏体现的就是金刚皮质的好坏,而金刚皮质的好坏,影响的则是最终的盘玩效果。一颗好的金刚菩提籽皮质坚硬不稀松。

3、看密度

密度这个词基本适用于所有的文玩门类。密度直接影响的是金刚的包浆程度,并非个人体质厚重盘出来的金刚就厚重。所以说,密度对等的就是包浆。什么样的金刚算是密度好的呢?成熟的籽、不能是糠籽、皮质要油亮并且较坚硬。

金刚菩提

4、看纹路

金刚的纹路影响着它皮肉的饱满程度。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盘龙纹?就是因为盘龙纹的纹路比较厚实,就是常说的肉纹金刚。

5、看色差

在入手金刚菩提时,看色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色差影响着一条金刚的整体性。

6、看瓣数

金刚的瓣数对应着不同的内涵,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否有必要追求极致的多瓣金刚?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六招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


1.古瓷纹饰、刀法自然流利

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作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1)用酸浸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苍白,与古瓷不同。

(2)用兽皮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即可识其破绽。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100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赝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外,后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可以说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金色则艳丽耀眼。

六朝青瓷虎子是古代夜壶吗?


青瓷虎子 资料图片

与“青花”不同,这是一种表面青绿色为主的瓷器。在六朝博物馆,青瓷是数量、种类最丰富的展品之一。我们先从颇具生活气息的青瓷“虎子”说起。

青瓷之所以呈现这种颜色,是因为胎釉含有氧化铁,如果含铁纯度较低,还会出现黄褐色,但统一称为青瓷。六朝时期,青瓷还成为中国早期出口品,日本及朝鲜半岛,均曾出土过不少六朝青瓷。

青瓷虎子的造型基本趋同一致。它追求与虎形神相似,主体模仿“老虎”匍匐时躯干的姿态,下方亦有弯曲的四足,作为底座。“老虎”的头部被类似“瓶口”的圆柱体构件代替,虎背上有一段“提梁”作为把手。不过,青瓷虎子的细节设计千变万化,展现了古人的艺术天赋。

六朝博物馆中,一件孙吴时期的青瓷螭虎柄的虎子,“把手”设计成一只小螭虎的造型,其躯干弓成一个弧形,虎头前爪搭在虎子的口部。整个虎子总体上形成一个“大虎背小虎”的造型。而西晋的“青瓷刻双翼纹虎子”,其“把手”简化成绳索纹饰,但虎子的躯干更加伸展,动作更加生动,而身体两侧也增加了飞翼的花纹。而到了东晋,一些“虎子”直接放弃了老虎的造型,主体变成了“圆壶”形状,仅口部、把手还保留原来形状与布局,因而被归为“虎子”一类。六朝博物馆的虎子,没有一模一样的,从花纹到大小规格、口部直径,几乎各不相同。

把动物造型做成生活用品,是中国先民的传统。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虎子出现在先秦时期,为青铜与漆木器。而看到青瓷虎子的造型,十有八九会认为这是古代的“夜壶”。口部与把手的位置排列、主体空间的容量,如何操作更是不言而喻……而在考古发掘中,虎子都出现在男性墓或夫妻合葬墓的男性一边,同时放置在死者脚边或单置一处,也说明“虎子是一种不洁之物。”这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不过早些年,曾有观点认为虎子是盛酒器或盛水器。

汉魏六朝的黑釉瓷器珍品欣赏


黑釉鸡首壶 东晋 德清窑 高24.6厘米 口径9.2厘米 底径14.7厘米 高梧楼藏

德清窑,在今浙江省德清县,故名。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以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瓷闻名的古窑场。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

德清地区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无论是生产时间、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德清地区是商周时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黑釉唾壶 东晋 高10.7厘米 口径9.6厘米 底经10.6厘米 高悟楼藏

酱釉唾壶 东晋 德清窑 高8.3厘米 口径8.9厘米 底经9.8厘米 高梧楼藏

褐釉多足砚 南朝 高7.1厘米 口径19.5厘米 底经25厘米 高梧楼藏

黑釉碗 南朝 广东窑场 高5.3厘米 口径7.8厘米 底经3.1厘米 1985年深圳西乡流塘村南朝墓出土 深圳博物馆藏

黑釉盘口瓶(低温釉陶) 北朝 高28厘米 口径11厘米 底经8.2厘米 乐道堂捐赠 深圳博物馆藏

黑釉瓷简史

瓷器中的青釉、黑釉、白釉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三种单色釉。

其实黑釉并不都是纯正的黑色,是有浓淡深浅色差区别的,即使同一地区、同一窑场,甚至是同一作坊,由于每次釉料配置的细微差别,烧窑时窑内气氛变化的不同,高温值及保温阶段时间长短的差异,釉层的薄厚区别等等,都会导致出窑后的不同色调,出现黑、黑褐、酱、茶叶末等深浅不一的釉色,所谓窑分五色,其实都归属于黑釉器。

真正意义上的黑釉瓷的烧成是在东汉时期。一般说来,汉代黑釉瓷,其胎质不如青瓷细腻,不同窑口生产的黑釉瓷,其产量和品质各不相同,产品质量以越窑为最好;同为黑釉瓷,质量上又有精细之分,碗、壶等饮食器和酒器,胎质较细,而瓿、罍等大型容器的胎质较粗。

汉代黑釉瓷施釉一般不到底,釉层一般不均匀,但少数的黑釉瓷,釉色丰厚,滋润如玉,黑如乌金,美观夺目。说明东汉时期,黑釉瓷的制造水平已相当高超。

黑瓷的成熟期在两晋时期,东晋德清窑的黑瓷,出土了成熟的黑瓷,胎呈红、紫或褐色,釉呈黑色或黑棕色等,釉质滋润,色泽黑亮如漆,风味独具。同时,北方黑釉瓷也在北朝后期烧成,但整体质量、产量皆低于南方。

随着唐朝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黑釉瓷也取得很大成就。尤其是北方,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烧制黑釉瓷的窑口,如河北的邢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禹县的下白峪窑、鹤壁窑、郏县窑,陕西省铜川黄堡窑,山西省的浑源窑,山东淄博的磁村窑等等。

虽然如此,但由于唐代“饮茶”文化的审美观中,推崇茶圣陆羽“青则宜茶”的情趣,所以,越窑青瓷的地位仍然坚不可摧,黑釉瓷仍然未能挤入当时瓷器的主流。

至宋代,黑釉瓷才真正进入其发展的巅峰时期。宋代与唐代茶文化美学内涵的最大不同在于唐代“青则宜茶”,而宋代则是“茶白宜黑”。

北宋以宋徽宗赵佶为首的君臣斗茶之风,席卷朝野。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这一风尚,极大地刺激了黑釉瓷生产的兴盛和繁荣。其时,黑釉瓷品种大量出现,质量空前提高。

宋代生产黑釉瓷的主要窑口有: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江西吉州窑和福建建窑等。其中,建窑和吉州窑茶盏最受推崇。

随着两宋王朝的远去,斗茶文化、饮茶方式的改变,黑釉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且又因为元、明、清时期,中国瓷业的中心转移到了景德镇后,素雅沉静的青花和五色斑斓的彩瓷,独领风骚、一统了中国瓷器的江湖。

黑釉瓷也就离中国瓷器的主流越来越远,并最终从中国瓷器史的嫡系中悄无声息退出了。

陶器与瓷器的六大不同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内的各种矿物粘土制作,烧成温度较低,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在显微镜下观察胎体,极少存在玻璃相莫来石结晶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瓷化,敲击之声较沉闷。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即高龄土烧制。瓷器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敲击之声清脆。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六、概念不同 陶器: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 瓷器: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所以,广义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独立发展,并且从生活用品逐渐转变为收藏艺术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