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紫砂壶出口

康熙24年(1685)海运开禁,欧洲商旅开始抵达中国沿岸港口进行贸易。他们出口银器、香料来交换丝绸、茶叶及瓷器。随着饮茶风气逐步开始在欧洲流行,并带来了对中国茶具的需求,就有了宜兴紫砂的外销。有资料表明,紫砂茶壶和茶叶罐系由葡萄牙人最先带到欧洲,被称为“红色瓷器”或“朱泥器”,单荷兰一国就曾进口了约2000把紫砂壶。这些茶具器物多以朱泥做成,而紫泥或段泥的则较少。紫砂壶的丰富造型受到欧洲人的欢迎,荷兰人、德国人、葡萄牙人、英国人都先后以中国的紫砂茶壶为蓝本,仿造出欧洲的第一批茶用器皿,被称为“红色瓷器”。

据法国紫砂爱好者万福莱先生对17、18世纪欧洲的紫砂收藏的记录及相关藏品的研究,大约1675年以前,为数不多的中国宜兴壶出口到欧洲,然后有订制品种的订单发给宜兴制壶陶工。出口到欧洲的宜兴紫砂壶有两个特点,一是表面有装饰,装饰内容大多取材于佛教和道教的故事,充满了异域和神秘格调,极大地满足了欧洲人的好奇心;二是壶体很小,大部分容积在300到400毫升,到18世纪上半叶,茶壶的容量才相对增大。

万福莱先生介绍,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1656-1674年间的王室藏品中有紫砂壶;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中保存着从1694年开始收藏的1 17把紫砂壶;英国大英博物馆有从18世纪末叶开始收藏的116把紫砂壶英国人艾尔斯福德伯爵家族自18世纪末叶收藏的宜兴紫砂壶;法国的吉美博物馆藏有由埃内斯特,博朗迪德尔在1887-1910年收藏的紫砂壶,还有一些驶往欧洲的沉船上有紫砂壶,如荷兰东印度公司1697年沉没的“奥斯特兰”号、1713年沉没的“班尼布鲁克”号、1752年沉没的“格尔德玛尔森”号。

欧洲仿制宜兴紫砂壶的生产约始于1675年,品种除茶壶外还有茶叶罐、杯碟、碗及花瓶,例如:1636年至1708年间,荷兰迈尔德地区的艾理和1682年至1719年间,德国的弗里德里希,伯格特的仿制品;1685-1687年出版的图书里也能见到紫砂壶,甚至在同一时期的静物油画中也出现了紫砂壶的身影……出口到欧洲的宜兴紫砂壶,其装饰特点,有以下几点:

1、同类色装饰,其代表性茶壶是现存于伦敦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的刻款为惠孟臣的朱泥壶,这把壶的刻款年代相当于公元1627年,是“同色泥装饰一根盛开梅花的树枝”。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花货茶壶”;

2、对比色装饰,特点是在把黄色装饰在红或棕底色上;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永远的“青花”明清时期的陶瓷


自有青花问世来,世人皆知永宣瓷。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所制青花瓷器,以其浑厚的造型,浓艳的青花色泽而享誉海内外,成为历代瓷器收藏家的收藏焦点。这里介绍两件宣德官窑作品:其一为明宣德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器形稳重端庄,白釉坚致细润,外壁以青花缠枝牡丹图纹,洒脱豪放,使牡丹这一本为民产瓷器常装饰题材成为官窑瓷器的传统装饰图案,其青花色泽明快艳丽,表现出永宣青花独特的晕散效果。另一件是明宣德青花瑞果纹大碗,胎质厚重紧密,白釉肥厚滋润,外壁分绘桃、柿、石榴与葡萄等六组瑞果图案,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色泽浓艳沉入胎骨。碗壁虽有一道旧纹,但预计其价格在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中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花十几万元买一只真正的宣德青花大碗,对任何一个收藏家和投资者来说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康熙精品挺拔俊俏,雍正瓷器秀巧雅致,乾隆官窑雍容华贵。如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团花纹摇铃尊,细颈小口、丰肩敛腹,形似铃铛,故以其形名之,为康熙安窑陈设瓷之珍品。其胎釉洁白温润,所绘釉里红团花细腻精致,发色准确且成对传世,不可多见。此外,清道光粉彩百鹿尊、清道光青花开光花卉图茶壶等清代晚朝官窑精品瓷器,这些都不失为爱瓷器者投资和收集的最佳选择。

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商号


从前蜀山附近农村上袁、中袁、潜洛、西望圩、牛毛圩一带,有大量农忙务农、农闲制坯、半耕半工的制陶人家,制作坯件由窑户收购,论件计酬,品种均为日用大壶,如壶底、洋桶壶、寿星壶、龙蛋壶等,以及小茶馆用的贡灯、贡壶类。上等茶壶则为少数巧手制作,均以家传师承,受雇于窑户,在作坊间制作,或在家中制作特定的制品,如鱼化龙、传炉壶、柿子壶等。

紫砂陶的组织者主要是专业窑户,前店后坊自产自销,雇客师在家制作,或兼收乡坯,或有店在城市、厂在陶乡,也有自己不做专靠收坯烧窑经营的。也有紫砂制作高手自身开让烧窑的,其中有很多是地主从事陶业的。

从辛亥革命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宜兴的陶业生产包括紫砂业缓慢恢复和发展,整个陶区包括紫砂业,其烧造的龙窑从1919年的40余座,增加到1929年的63座,成为这一时期宜兴陶业最盛的一年。

民国4年(1915),缸业公所、黑货业公所、黄货同业公所、砂货同业公所、紫砂同业公所、溪业同业公所相继成立。紫砂陶与其他陶器的销售情况相比,有较大的自由度。窑户可以与顾客直接交易,而无需通过“牙行”。但价格以“银两”统一划定,所谓“银两”,即什么壶价目为几斤几两,这样定价,可以随着物价的波动调整斤两的价格。产品除直接销售给来宜兴的苏北帮、安庆帮、山东帮和通过无锡江尖嘴的陶器行中转销售外,窑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又向商业化经营方式发展,在本地和上海及苏浙皖各大码头,甚至到国外去开行设店。

清末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工,振兴实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

1912年前后,宜兴芳桥开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父亲)提倡实业,创办“利用陶业公司”,聘任宜兴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咏常为经理,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设公店,扩大经营业务。1915年该公司的一批紫砂产品,包括程寿珍作的“掇球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头等奖。参加该赛会的紫砂壶有署“潜陶”的铭文。该公司于1921年成立“陶工传习所”,招收二十名紫砂艺徒,老师由俞国良、邵云儒担任,其教学方式十分严格,经常举行考工比赛,促进学业。

1917年,江苏省议员潘宝坤(蜀山西街人)向江苏省政府提议在蜀山办一个陶业工厂,很快得到批准。省政府拨款十万八千元,成立了“江苏省陶业工厂”。工厂设在蜀山北麓,后称北厂。这是第一家国营陶业工厂,由潘宝西任厂长,徐锦森、汪裕文、邵惠如等分任庶务、窑务、场务等职,名艺人俞国良、程寿珍、范福奎等为技师,以制细货茶壶为主,并对紫砂泥质、泥色以及造型等进行研究和改进;招聘崔克顺写画刻字,还有制作普通茶壶、花盆以及套坯、装烧的师傅。工厂从生产需要出发,还招收了不少艺徒,如彩釉班艺徒陈维平、卢正阳、诸葛勋等,制壶班艺徒陈汉西、束金寿、冯桂林、陈纪全、储腊根(印款储铭)等,花盆班则有史盘大等。陶业工厂创办之初颇有起色,但两三年后,便因潘宝西不善管理而走下坡路。

1931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简称“省宜陶”),并借用原“江苏省陶业工厂”为学校的实习工场。“省宜陶”的首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聘任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担任老师兼实验工场技师。此学校一直办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校址在现丁蜀大桥的东桥堍。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在宜兴、无锡、上海、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设专营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汪裕泰与汪庄茶行、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和葛德和陶器公司,以及“福康”、豫丰“等。

汪裕泰与汪庄茶行,为安徽绩溪人汪锡纯于清道光27年(1847)在上海创办,其子汪惕予在杭州营造汪庄,内有饮茗室、茶叶供应部,曾聘请冯桂林去杭州制壶,壶款印记“卷翁”。

“吴德盛陶器公司”开设在宜兴县城,店主叫吴汉文。他能亲自操刀在紫砂陶上镌铭刻画,署款“企陶”、“岐陶”、“潜陶”。吴德盛公司的出品,还有署刻濑石、岩石、石溪、友石、缶硕、淦庭、北岩、少亭等,皆是这一时期的紫砂陶刻艺人。“吴德盛”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为一圆形图记,阳文四字楷书“金鼎商标”,中有一鼎,小篆“德盛”二字。为“吴德盛”制坯的有:王熙臣、胡耀庭、冯桂林、储银兰、邵六大等。

“铁画轩陶器公司”的创办人叫戴国宝,原是一位刻瓷名手,书画精妙。他以金刚钻头在瓷器上镌刻书画,故名其公司为铁画轩。他亦刻陶(瓷刻是在烧成后刻,紫砂陶是在泥坯上刻),在宜兴买坯,在自己工场加以纹饰,印记是“铁画轩制”阳文篆书,外围以圆框或方框,又有“戴氏”方印,自署“玉道人”、“玉屏”。铁画轩的出品上可能还有陶工、刻工、公司或是店主等多个印章和钤记。当时向铁画轩供应紫砂壶素坯最多的是蒋彦亭(当代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叔父)。蒋彦亭有诸多别名:俊彦、志臣、宏高等。向铁画轩供应素坯的宜兴艺人,还有程寿珍、范大生、陈光明、胡耀根、李宝珍、汪宝根、吴云根、叶德喜、叶云根和王寅春等。戴国宝去世后,其子戴相明、别字莲生,继承父业,经营高档紫砂工艺。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常来蜀山、潜洛监制各式产品。

“利永紫砂陶器公司”于1920年成立,创办人为蜀山人邵惠如,其父为邵权寅(非邵咏常),其公司开在上海老城隍庙内(即现在老城隍庙豫园的内园中),以经营出口紫砂陶器为主,产品远销日本、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公司建有自己的永安窑(龙窑),烧造紫砂器,每月一趟用木船从水路运至上海。在1926年费城世界艺术博览会和1930年比利时国际博览会上,利永公司出品的紫砂陶分别获得金质奖和银质奖。

“陈鼎和陶器厂”设在宜兴县城,经理为陈元明,兼营紫砂陶器,其出品上有“陈鼎和陶器厂”印记和“陈鼎和造”阳文圆形篆书款,有的则有英文C.T.H.CO字样,是为出口而制造的。传世作品包括紫砂壶、鼓暖杯、茶具、茶杯、笔洗、花瓶、笔筒等,铭文有陈元明亲自签款,如陶刻行书“阳羡陈鼎和作于蜀山一叶轩”。

民国14年(1925),著名紫砂艺人、上袁人实业家赵松亭(支泉、东溪、九龄)创建“艺古斋”,建有“复兴窑”,专门炼制使用“贡局”印款的朱泥水平壶“贡壶”,和独纽洋桶壶,表面或磨砂抛光,或用箔金片包口沿、盖沿。

新中国成立前夕,储银兰在宜兴汽车站开了陶器店,邵臣宝和邵全章在宜兴长桥北门下合开“巨宝陶器店”,许立生开办“立信陶器店”,以及徐耀棠(徐汉棠、徐秀棠的大哥)开的“艺光陶器店”(紫砂器底部有款“艺光”)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蜀山继续经营的紫砂店尚有吉三大开的“吉德昌陶器店”,束六度开的“立新陶器店”,毛顺生(毛国强的父亲)开办的“毛顺兴陶器店”,以及张小怀、蒋鸿书、周志丰、吴祥大(子吴树林)等人开的店铺,以上店家分别经营,定购坯件;参与经营生产的还有曹秀岐(女曹婉芬)、汪裕文(紫砂品胜窑窑主)、张兴成、陈真庆等。上述企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经营到组织合作社为止。

明清时期漳州单色釉瓷器


漳州,自古以来就有开辟海上交通,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在宋元时期这里已成为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已发现的窑址有龙海的洛滨山窑,云霄的水头窑,漳浦的竹树山窑、罗碗井窑、赤土窑、南山窑,诏安的肥窑,东山的磁窑等。入明至清以后,漳州地区仍继续生产青瓷和青白瓷,随着漳州月港的兴起,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漳州开始以生产外销的青花瓷为主,兼烧各种单色釉瓷器,其生产的单色釉瓷部分为外销,而多数属于满足本地区的生活需要。由于市场的竞争因素,单色釉瓷器的生产品种也丰富起来。

这一时期漳州窑的瓷器主要以生产青花瓷为主,同时兼烧白釉瓷、青釉瓷、青白瓷、蓝釉瓷、酱釉瓷、黑釉瓷、黄釉瓷、白釉米色瓷俗称米黄釉 、绿釉瓷等数量不少的单色釉瓷器。

一、平和南胜、五寨窑的单色釉瓷器

在南胜、五寨众多的窑址中,从调查采集与考古发掘的标本看,有白釉瓷、青釉瓷、青白瓷、蓝釉瓷、酱釉瓷、黑釉瓷等,尤以白釉瓷、青瓷、蓝釉瓷、酱釉瓷为大宗。白釉瓷的器型有大盘、碗、罐、瓶、盒、碟,以盘、碗、碟为多见。一般器物通体施釉,足内不施釉,部分有不规则溅釉现象。大的白釉盘、碗足底有粘砂的砂足现象,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白釉瓷一般没有装饰,少部分在釉下有随意刻、划花纹饰。青釉瓷的器型有盘、碗、炉、罐、洗、碟、盂,其它器型较少见,以青釉炉、罐、碗最为多见。青釉色彩可分为仿龙泉及景德镇窑的影青、梅子青、蟹壳青,釉层较薄,釉色莹亮。大件器物一般施釉不及底,小件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部分足内未施釉。青釉瓷的器物大多有刻、划花纹饰及饰以各种写意花草、龙凤等瑞兽动物为多见,如青瓷香炉,胎质灰白,烧结度好,胎体较轻薄,一般内外底不施釉,在腹部有刻划花纹饰,香炉底部有挖底,为兽首足、兽足,足往外撇,小件香炉有的则用圈足;青瓷碗的胎体比较厚重,圈足较大,足内修胎平整,采用圆形垫饼支烧,与青花瓷用砂垫烧形成鲜明对比。在南胜、五寨的窑址中都有生产青釉瓷,其中在五寨的洞口、陂沟、通坑下营、城仔迹、蛤蟆石等地点的废品堆积中,可以采集到大量的青瓷器标本,在这些地点的山谷有很多的窑炉遗迹,有的以生产青花瓷为主,有的显示出以生产青釉瓷为主。蓝釉瓷的器型有盘、碗、杯、盒、炉。以大盘、大碗、炉为多见,小件的杯、盒较少见。蓝釉瓷属于仿景德镇窑,有的在胎坯上刻划莲塘鱼藻、花鸟、瑞兽、折枝花等纹饰,再施较薄的蓝釉,使之刻、划纹饰与釉色相映成趣。有的在器体施蓝釉再用白色胎泥堆画纹样。发现烧制蓝釉瓷的窑址有南胜的花仔楼、五寨的大垅、考塘、后巷等地。酱釉瓷有盘、炉、杯、水注、碟、药捣、鸟食罐。已知生产酱釉的窑址有五寨的大垅、后巷、洞口、陂沟、杉仔下、南胜花仔楼等地点。

二、东溪窑的单色瓷器

东溪窑有上东溪和下东溪之分,上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华安县的高安镇三洋村,下东溪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南靖县龙山镇的梧营村。上下东溪只相隔一条山沟,而分属两个县不同的行政管辖,它们在历史上同属一个整体。从调查中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后坑窑、水尾、上虾形、下虾形、白叶坂、吊拱、扫帚石、洪门坑、橄榄坑、马饭坑等地点,分布面积约10平方公里。采集到的标本可以看出上东溪、下东溪都以生产青花瓷为主,相对而言下东溪单色釉瓷器比上东溪的品种要多些。东溪窑的单色釉瓷器主要有白釉瓷、青白釉瓷、青釉瓷、白釉米色瓷、绿釉瓷、酱釉瓷等。器型可分为日用器、陈列器和捏塑类。日用器有碗、盘、盅、盏、杯、罐、盒、勺、匙、壶、水注、鼻烟壶、绣墩等;陈列器有炉、瓶、鼎、觚、灯台、笔筒及人物佛像;捏塑类有人物、十二生肖、瓜果鱼禽、砣等。

三、平和县南胜、五寨窑的单色釉瓷与华安、南靖的东溪窑的单色釉瓷,进行对比分析有明显的区别:

(一)在造型及胎釉方面

1、在造型上:平和窑单色釉瓷型制少,以盘、碗、碟、炉、罐较为多见。而东溪窑品种丰富多样,型制变化大,且器物大小变化大,以小件器物为多。平和窑的单色釉瓷在器物的圈足内底有旋削痕或小件器物有乳突状现象,圈足往内斜收或斜切,圈足较低,多见砂足现象;而东溪窑多为玉璧足,圈足制作规整,足心平整,少见砂足现象。平和窑少见人物、动物雕像,而东溪窑的人物、动物雕像却品种多样。

2、在胎质上:平和南胜、五寨的单色釉瓷的胎质一般比较致密,烧结度好,胎体多数呈灰白色,也有少数胎体较为洁白,有少量肉眼可以看见的气孔,胎体也较厚;东溪窑的单色釉瓷的胎质细腻坚致,胎色洁白,但青釉瓷多为灰胎。多数胎体较薄,整体来说要比平和窑精细,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平和窑的大件青瓷香炉的胎体要比华安东溪窑的青瓷香炉的胎体要薄些。

3、在施釉上:平和窑的单色釉瓷的釉层较薄,釉面莹亮,透明度均较高,没有气泡,少量有细小气泡;而东溪窑的釉层要比平和窑厚,釉色滋润,釉面多数开细小冰裂纹,釉厚处晶莹润泽,但有的透明度较弱,有的釉里的气泡要比平和窑显得更大且多而密集。

(二)在装饰手法上

平和窑的单色釉主要采用刻划花,纹饰随意,不拘一格,往往由窑工的熟练程度或神来之笔自由发挥,体现出自由、洒脱、生趣盎然的艺术效果;而东溪窑有印花、刻划花及工艺水平极高的贴塑手法。器形小的瓷器主要以印花为主,器形大的如罐、樽、瓶、炉的装饰手法则采用在刻划花的基础上加贴花草山石、动物纹饰或加贴铺首,使之内涵更加丰富,有的器物贴塑的铺首一同施釉,有的器物施釉而贴塑不施釉。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动物雕像的雕刻更显高超艺术水平。刻划花工艺水平相对而言也比平和的南胜窑、五寨窑的单色釉瓷器的刻划工艺要精巧一些。

(三)烧造年代

从平和的南胜、五寨窑采集的标本及征集的传世品看,其单色釉瓷器的始烧年代大约在明早期,兴于嘉靖、万历,衰于明末清初;而东溪窑的单色釉从其各个窑口采集的标本的造形、胎质、釉色分析,有明晚期,但多数体现出清早期的产品特征,而且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民国时期烧制单色釉的窑炉遗迹,说明延烧时间较长,但确切年代有待于对窑址进一步调查与科学发掘。

四、明清时期漳州单色釉瓷的主要成就

(一)白釉米色瓷

1、人物塑像方面

米色白釉人物雕像多为观音、如来佛、弥勒佛、释迦、财神爷等。佛像造型多清丽秀雅,面部刻划端庄慈祥,形象丰腴和蔼可亲,衣饰褶纹飘逸自如,自然流畅,常见的弥勒佛多斜坐式,面容丰圆,多开口大笑,两耳垂肩,袒腹踞坐,形神兼备,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尽显漳州制瓷艺人的精湛艺术。

2、大型琢器

型制多样,通常多采用堆贴、贴塑、模印、刻划花等装饰手法,有铺首、莲瓣、回纹、弦纹、牡丹、如意云头、篦梳纹等。特别是对仿铜做法的吸收和借鉴,造型大方、流畅,相关部位的装饰与釉色和谐统一,显出高古又隽秀的典雅品位。

(二)青釉瓷

1、釉色方面

一般通体施釉,足底刮釉。施釉薄的在胎体采用刻划花工艺,罩上一层莹亮透明度强的青釉,一改漳州地区其它窑口施釉不匀的作风,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另外一种青釉碗、青釉盘多玉璧底,通体施釉,釉层较厚,玻璃感强,有的釉面不开片,有的釉面开细小冰裂纹,少数釉面呈大开片纹,釉面莹亮肥润,有光亮悦人的玻璃感,它不但堵塞了胎体中的气孔,使它变得不透水,而且增加器物的硬度和化学成分的稳定性,重要的是使器物外观更美观可爱。

2、装饰工艺

青釉瓷主要采用贴塑和刻划花工艺。贴塑多铺首,铺首雕刻精细生动,往往利用器体施釉铺首不施釉而产生变化,装饰手法灵活多变,使器物显得别具一格,清新高雅,体现既严谨又不失秀丽活泼的艺术风格;刻划花多表现牡丹、莲花、缠枝花、卷草、花卉、水波、联珠、弦纹、回纹及瑞兽等,刻划并举,刀法犀利,线条流畅豪放,明快利落,纹饰新颖,栩栩如生;有的刻划花与模印、贴塑相结合,使器型精美别致、朴实大方,合理的组合使之匀称协调,独具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 蓝釉瓷

多仿景德镇窑,多见大盘,主要为外销瓷,通常是通体施蓝釉,用白色胎泥堆画纹样,再对堆画纹样进行修整,使纹样图案精美大方,然后再罩透明釉,于高温窑炉一次烧成。蓝釉发色有浓艳的,也有淡雅的,与白胎泥堆画而成的图案相互渗透,产生若隐若现的朦胧感和稳重感,达到整体的统一效果。此类产品国内少见,而在东南亚及日本有大量发现,日本人称之为“饼花手”。

明清时期德化窑有什么特点?


明清时期德化窑有什么特点?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著称。其“象牙白”可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器……

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其始于宋代,明代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造白瓷著称。其“象牙白”可与明永乐时景德镇创烧的甜白瓷相媲美。景德镇的甜白瓷中微微泛青,德化窑则是一种纯白釉器,胎质致密,釉面纯净晶莹、光泽如绢,釉色凝脂、通体透明,在光照下隐现出肉红或乳白的色调,又称“鹅绒白”,外国更赞为“中国白”。它釉色纯洁莹白,胎与釉浑然一体。结合的非常紧密,釉层和胎质几乎分不清。其优秀作品不以纹饰为主,而刻意追求材料的质地美。

清代德化窑的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即清代的釉色缺乏明代产品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釉层色泽泛青,很可能是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或还原气氛掌握不当所致。

德化窑烧造的瓷塑作品最为精巧,明代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和风格。当时,佛教在中国流行,神仙佛像等瓷塑在全国非常盛兴。民间瓷塑艺术家何朝宗所创作的瓷塑观音有72种造型,大、小规格200多种,其中以十八手观音、证莲观音、坐岩观音、披坐观音最为著名。器物造型优美、神韵动人、线条柔和、衣纹深秀。坐者庄严肃穆,衣角柔和飘垂;立者衣巾临风飘指,俨然驾云渡海,堪称一绝,被日本和欧洲国家誉为“东方艺术”。所塑如来、弥勒、菩提、达摩、罗汉等也仪态生动、神彩奕奕。另外,德化窑烧造的案头小雕塑也为明代晚期的瓷坛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

除雕塑工艺品外,德化窑还生产一些仿古的尊、鼎、炉和一些日用器皿。这些器物的装饰通常以刻、划、印并重,因器而异。龙纹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龙的形象常常被运用于器物的装饰或造型当中,诸如龙凤、云龙、龙鹤、双龙戏水等纹饰及龙凤花瓶、龙瓶、蟠龙烛台、双龙灯具、龙嘴壶、龙虎爵形杯等造型器物。而五爪龙是统治者的专利,民窑彩绘中的龙只是四爪或三爪的,不能超越五爪的等级制度,但画风粗犷,比官窑的瓷器更显得生气蓬勃。康雍时代的龙形体大、身披鳞甲、气势磅礴,用顿捺皴点笔法渲染龙游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的形象。乾隆时代摹古之风盛行,仿前朝景德镇成化、弘治情调,出现特殊的双龙纹:腰身细长、后半尾部为花叶状或凤尾形,轻盈绮丽,俗称香龙。这时期的莲塘游龙也灵活敏捷,一龙或双龙游戏于池塘中,曲折的水波丝丝缕缕,繁密布置,有的则以青地白花的形式构图,显示出池水中的游龙动态。雍正至道光时期,德化窑流行火珠云龙,往往从器里延伸到器外,被称为过墙龙,整个画面富有跳跃式的动感。另外,龙在德化窑釉下青花、五彩、粉彩等装饰中也是数不胜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白瓷恢复烧造传统产品390多种,现代题材产品日益增多。

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的名字起源应该是观其外形吧。直口微撇,圆腹,圈足,高17.5厘米 口径2.7厘米 足径5.2厘米,清代乾隆时期制造,足内蓝料堆书四字款“乾隆年制”。通体施珐琅彩,口外绘下垂变形如意头纹,内绘朶莲,颈部凸起弦纹二道,中间给花四朵,腹部绘山石、牡丹,肩上墨彩题:“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风”五言诗二句。上首“佳丽”,下首“金成”、“旭映”胭脂彩印章,整个画面集诗、书、画于一体,意味深长隽永,为瓷器中的精品。

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蒜头瓶,瓶式之一,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瓷质蒜头瓶自宋时始烧,流行于明清时期.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长颈,削肩,圆腹,圈足.明清时景德镇窑常见,这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蒜头形口因大小而异,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洒蓝、描金等.在历史沿革中具有新意。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紫砂壶收藏 怎样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紫砂壶收藏怎样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紫砂壶是明清时期江苏宣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之茶仍不易馊。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慢慢渗入陶质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紫砂壶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于轮廓中。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紫砂壶收藏的几大误区

在造型上,虽然每个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种类型。紫砂壶形态淳朴、色泽古雅、质地精密,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经人手抚摩后越显出其古雅光亮。一般的紫砂壶并不名贵,紫砂壶中的珍品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明清时期,宜兴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制壶高手,他们以其高超的技巧,独特的风格将紫砂壶制作得巧妙至极,这些精巧的紫砂壶上,一般都落有他们的款识。伪制的紫砂壶即系冒仿名家产品。作伪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或者在新壶上直接刻上名人的款识;或者用没有款识的旧壶,冒刻前代名人的款识。

鉴定紫砂壶的真伪,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汕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蜡打磨上去的。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划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紫砂收藏壶应留意挑选精品、真品,并看准市场行情。一些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都很有珍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巨匠的作品,一直都是稳中有升,而大量地摊上的紫砂壶,绝大多数都是假货或者粗制滥造的,没有什么珍藏价值可言。收藏紫砂壶,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误区。常见紫砂的收藏误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先看底款后买壶

“款”指的是名家所制。名家是当代的紫砂壶的“名牌”,代表着紫砂壶工艺水平的标准,目前市场中仿名家壶如此普遍,就是因为一方面所有收藏者追求名家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对紫砂壶的基本鉴赏要求却仍然模糊,间接培育了仿作的市场。

市场上有很多壶底打着顾景舟的款,但如果收藏者一开始能从“料”“工”两个角度对壶做认真的了解,根本不必考究“款”的因素,而是能很快知道鉴定的答案。其实,收藏者不能只认定“顾景舟”“蒋蓉”等大师,非“顶级”不藏,买壶第一眼应该看的是泥料和壶型,底款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有些仿名家的壶,手工和泥料不错,也是可以珍藏的,看底款很容易上当,看到盖有某某大师印款的就以为是名家的壶,因此进入价格的陷阱。

过于注重花俏色艳

新手玩壶,特别喜欢一些颜色多样、造型复杂的紫砂壶,或者壶身刻满了字,以为壶随字贵,这实在是一种误导。真正好的作品,耐看并且实用的作品往往是一些外表稳重光素一些的,就像一个美女,素颜轻粉就可以了,过于浓妆只会让人反感。如觉得单调,就在适当的位置给予适当的书画点缀。

针对注重花俏色艳的收藏爱好者,一些不良生产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专门出品染色紫砂,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就会有异味。其实染色紫砂是不宜泡茶的,其价值反而不高。

买壶不明目的随意拈来

买壶前应该有个目的性,是想要寻常用的,还是要珍藏级的,想用来泡普洱茶的,还是铁观音的等。寻常用的壶大多在250cc左右,而珍藏级的作品一般都是250cc以上的。泡普洱茶的壶身和肚子可以大些,泥料的颜色可以深一些,大小在250cc到300cc之间。泡铁观音的要出水快些,壶壁薄一些,壶身矮些,泥料颜色可以浅一些,大小控制在150cc到250cc之间。宜兴人喜欢喝当地的红茶,他们一般会选择250cc到350cc的大壶。至于350cc以上的壶基本属于“观赏性”的壶了,实用性不大。

只重名家证书不重艺术

真正名家的壶,单看“精、气、神”就能令人感慨,感觉出来几分。假如看着呆板,比例不协调的名家壶,买了也是没有珍藏价值的,说不定所谓的名家职称都是买来的,网上查不到。还有产量特别大的名家壶尽量不碰,一个有涵养有实力的做壶名家,不仅是低调谦虚的,而且产量也是比较少的,宜兴丁蜀镇就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民间做壶高手,他们不求浮名,不露山水。

只看年代不看艺术

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收藏旧壶、老壶,这也让紫砂壶市场出现了很多造假的现象。市面上主要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作旧,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作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收藏紫砂壶最忌贪便宜,刚起步的投资者,最好不要考虑名家作品,而是要考虑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

怎样的紫砂壶才是好壶

收藏紫砂壶,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三大误区。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品所缺乏的透气性。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二是“老”的误区。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因此造成市面上作旧的假壶横行。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三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等。但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出的茶却对身体有伤害。

正宗宜兴紫砂壶有五大特征:一、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二、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既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三、传热慢,而且保温,在使用时无烫手之感。四、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五、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

紫砂术语大全

对于初入紫砂界的朋友,五花八门的紫砂壶工艺常常让人感到头疼,其实掌握了下面的常用术语,就再也不用担心贻笑大方了,专业术语一出口,完全是个老手范。

光壶: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匀、正”,并要求“柔中寓刚”;方器要求“方中寓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花壶:以仿生为主,表现自然界动、植物及生活中的形态,别具情趣。筋囊壶:是通过线与线的交织与结合,给人以美感。基本要求是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线条纹理清晰。包浆:其实就是指“光泽”,是在经历很长时间后才能养出来的自然光泽,这种光泽含蓄温润毫不张扬,区别崭新紫砂壶发出的“贼光”。灌浆: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全手工:制壶工艺大概过程:1.打泥片;2.围身筒;3.打身筒;4.搓壶嘴、钮、把;5.装壶嘴、钮、把;6.制壶盖;7.开壶口;8.修光、精加工;9.落印款。全手工壶不仅可作为茶具使用及工艺品欣赏,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半手工:一般来说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有的是壶嘴、壶把、壶盖等用手工制作,身筒用模具制作;也有的是身筒用手工来完成,其它用模具制作。目数:通常来说是指的泥料的粗细。目数越大,泥料也就越细。反之,泥料的颗粒感就会很强烈。紫砂泥料的陈腐:亦称陈化,古名养土,又俗称困料、困泥和储泥,是紫砂矿泥加工工序之一。明针:是宜兴紫砂壶成型工序,表面精加工的主要工具;更是紫砂工艺极其重要的特殊的加工手法。明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茶壶生胚制作完成时,将生胚表面,作精加工的修胚等动作。铺砂:是将处理好的缸砂或紫砂泥矿砂撒置在紫砂泥片的表面,再敲打平整,使砂粒嵌入泥片的表层之内。一般是紫泥(深紫色)上铺段泥点儿(黄色)。绞泥:这种工艺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预先掺有不同色料的坯泥,按一定顺序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打泥片成型,使胎烧成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间的纹理装饰。紫砂绞泥的特点,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无秩序地叠放一起,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

紫砂壶的保养


紫砂壶的保养一般通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能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就得细心地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势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内养的关键是一壶不事二茶,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既无个性可言,养出来的壶品性也不见得高雅。

专家建议养壶最好用好茶,这样养得快;用一般茶养也可以,只是养的时间就要长一些罢了。如果壶暂时不用,亦应将壶用清水洗净,壶身内外擦干,使其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养壶是心急不得的,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

元明清时期掐丝珐琅工艺的历史发展


掐丝珐琅与我国历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铜、陶瓷等相比,历史要短暂得多,见于文字著录则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首次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府作者细润可爱”。《格古要论》是研究我国早期珐琅器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献。

因文献记载过于少而简单,老一辈专家通过对现存掐丝珐琅器的排比、分析与研究,推断出我国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为元代制品。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藏草瓶

据考古发现,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元代珐琅器器形端庄大方,构图舒朗流畅,釉色明艳温润,具有宝石般的半透明光泽。唯原配珐琅器较少,大部分被后人改装过,存量稀少,弥足珍贵。右图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碗、掐丝珐琅花果纹盘的釉色就具有元代珐琅的特征。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瓶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可能尽为皇家服务的,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但装饰品方式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

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御用监”为明代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整个明代,仅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的器物署有官方年款。因明早期的洪武、永乐没有署款的标准器,故在年代鉴别上有一定的难度与模糊性,但在实物中确有一些珐琅器具有早于宣德而又不同于元代的特点风格,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贯耳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簋式炉等。

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尊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明宣德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

到了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借鉴锦、玉、瓷、漆等工艺传统手法,突出了勾边填色的图案程式。珐琅颜色丰富,而且混和色种类多,有蓝、红、黄、绿、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等,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清代掐丝珐琅莲藕式瓶

清初宫内设立珐琅作,专门研发珐琅器。康熙时期掐丝珐琅的风格,沿袭明代规范,掐丝细密釉色不及。当时的珐琅器制作一般参考瓷器,造型、纹饰多效法瓷器。由于康熙把目光转移到画珐琅的新技术上,以致于忽略掐丝珐琅的制作,故当时掐丝珐琅数量并不多,而且品种单调,以小型器物为主,而且质量不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雍正时期,虽然雍正朝的珐琅作曾重新研制掐丝珐琅技术,但效果不佳,因此,掐丝珐琅的生产一直未能全面恢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清康熙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只有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才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饮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轿瓶、香薰、脸盆、浑天仪、暖手炉、渣斗、镜子、挂屏、灯座、帽架、鱼缸、如意、斋戒牌、鼻烟壶、钟表、及翎管、班指、指甲套、发簪等装饰品等,不胜枚举。其装饰繁缛,纹样采用传统的螭龙、兽面、吉祥纹饰、莲塘、山水、番莲及莲瓣、菊瓣和各种西洋式花朵。而且乾隆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润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清乾隆掐丝珐琅凫尊

乾隆以后,由于国势逐渐衰落,掐丝珐琅的制作也开始没落,传世的作品不多。清晚期的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有变化,但比例不是很协调。由于多借助于机械成型,故器物胎体轻薄,掐丝线条流畅,但艺术品位明显逊于乾隆珐琅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清时期的紫砂壶出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清时期的紫砂壶出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出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