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造型美与釉色美

钧窑属厚釉系统,又系窑变成色,器物形体的的张、缩和釉色的存、流密切配合。器物的造型美与釉色美巧妙的融为一体。

钧瓷的口沿有侈口、平折沿等多种,侈口唇沿尖薄,棱角突出,经过高温焙烧,釉汗向下流动,在薄层玻璃质的覆盖下,胎骨露出呈紫色,和器身肥厚釉色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神韵古雅。不论古代和现代的钧瓷工匠,在造型设计和加工原料,整修坯胎时,都别具匠心,精心操作,把口沿修得厚薄适当,使釉汗的流存恰如其分,做到口沿美和整体美有机结合。钧瓷器物除有尖薄的边沿外,匠师还充分发挥钧釉的特点,别出心裁,设计出宽厚的平折沿,使口沿装饰得分外娇艳。如鼓钉洗、海棠花盆、海棠洗等口沿的宽度约1厘米左右,口沿的两边设计两条凸线,中间形成一条槽沟,经过高温烧制,釉汁从凸线流入槽内。这样边沿突起,口沿内釉汁存留平整,使整个口沿釉色有厚有薄,胎骨有盖有露,露的部位单一清秀,盖的部分丰富多变,泾渭分明,把钧窑古朴雅致的格调,反映得更加突出。

匠师们在设计肩部和腹部时,根据钧釉的特点,对器物肩部、腹部的设计,是起伏适当、曲线突出。为使釉汁流阻适当,另加承上启下的弦纹,施釉时,根据器物部位的形体不同,分别施厚釉、薄釉,经过高温熔融,烧出器物的釉色有静有动,有的像飞流直下的清泉,有的像风平浪静的湖水。

钧釉釉层厚且流动性强,器物足部设计是内收外撇呈三角形,以承受釉汁的下淌并阻止釉汁粘染足部,不致破坏器物的整体美观。有的在靠近足部再加一槽线,以防釉汁的流淌,使釉色的流动恰到好处。再加上肩、腹、部五光十色的釉装饰,使整个器物既变化又统一,既对立又谐调,给人以高度的艺术感受。

小编推荐

紫砂壶造型“稳”之美


紫砂壶茶器是一种无釉陶,它并非以釉彩绘画的装饰来达到陶瓷艺术中美的效果,而是通过造型结构来表达其外观美.紫砂壶艺经过长期的发展,陶工创制了不少精练别致的壶样,这些设计都蕴含着很多美学观念,所以紫砂壶的造型美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题目。

图:菊蕾宜兴紫砂茶壶

重心与稳定性是紫砂壶的造型基本上要符合稳的要求,稳除指使用时的稳定外,也要求视觉上具有安定感。紫砂壶为求使用及创作上的便利,多做成圆形或对称的形体,这种造型都以形体的中心线为轴,而造型的重心就落在中轴上,从造型重心下垂的中轴线,并落在壶底的中心点,所以壶底的大小就在视觉上影响壶的稳定性。此外,壶体的肩、腹部位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造型的重心和稳定性。如壶体比较矮,底部较大,造型重心就下降,在视觉上增加了造型的安稳或压重感。又如壶体较高,底部较小,造型的重心就沿中轴上升而产生轻巧和生动感。以一件简单的牛盖洋桶壶为例,它的形体比较高,为求造型稳重大方,所以壶底就做得较大,使其外观均称。又如小型竹节壶,它的肩腹重心位置靠上,而足根上部内敛,所以造型就显得轻巧。至于石瓢壶,它的侧立面近于正立的三角形,重心全靠在壶体底部,但壶底以三乳钉状支脚架空,使造型稳而不重。

嘴和把在壶体上的均衡紫砂壶的嘴和把对主体的结构均衡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壶体上的嘴或把手的一方过重,或是壶把向外回转得过大,都会使造型重心偏离中轴.若嘴和把在壶体两侧的位置和空间安排不当时,就会影响造型的均衡,破坏艺术品的美感

 

青花的语言与形式美


青花瓷是指用氧化钴作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以透明釉,在1300℃左右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为蓝色,因此称之为“青花瓷”。也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青花瓷的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青花色料在泥胎上进行多种艺术创作,可以用图案手法、泼墨手法、写意手法等艺术表现形式,具象或抽象,有意或随意,细雕或写意去表现“白地蓝花”这种特殊的质美。

所以青花总是采用丰富、具有韵味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作品中无穷的艺术内涵,表现单色彩世界中的黑、白、灰色阶的“色彩”效果,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了完美统一的和谐。

青花瓷表现手法汲取了许多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从疏能跑马、密不透风、错落有致的布局形式,到精工细琢、写意泼墨的表现手法,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智慧和心血。青花绘画是青花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中国画作为“雅”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影响着青花的发展。中国画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气韵是指宇宙中鼓动万物的“神气”,形神则是强调对所描绘对象的外貌、体形、特征的形似神似;用笔讲究中锋、侧锋,塌、图、点准确有力度,可以体现出酣畅有力,淋漓尽致,意到笔不到,形散神不散的笔墨意趣。

青花造型语言所体现的第二特征是它的综合性和题材的拓展性,综合装饰手法在现代青花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固然有材料的特性所致,也相互融合渗入了许多其它工艺材质。

可以说,在成功的青花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不可能随意更动的,对于那些不够完美的青花作品,我们也总是透过表现形式上的缺陷,找到它的内容上的不足。由此可以得出,一件好的青花陶瓷作品需要主题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也即是语言与形式美的相辅相成。

走进美奂美轮的陶瓷世界


梁彦,中华书局编辑。酷爱曲艺,系评书名家连丽如之徒。2004年至今编辑出版学术文化类图书30余种,如《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侯宝林旧藏珍本民国笑话选》等。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新作《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即将面世,该书系根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陶瓷艺术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全书共12章,既有对陶瓷文化的宏观把握,亦包括对宋代五大名窑,以及元、明等历代典型瓷器所做的微观阐释,语言通俗易懂,尤以作者亲身经历的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令读者在不经意间领略到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200余幅相关图片,更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全书增色不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有幸先睹为快。读毕全书,我不禁为作者挥洒自如、酣畅淋漓的文字而动容,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而沉醉,更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折服。

说到瓷器,很多人都知道汝、官、哥、钧、定,而汝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魁首,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仅有六十余件,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然而汝窑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与其他窑口不同,哥窑的命名不是根据产地,却是一个人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民国以前鉴定钧窑有一个绝对特征,名曰“蚯蚓走泥蚊”,听上去很有趣的名字,又有何含义呢?——以上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明确的解释。曾记得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句名言:“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追求的理,不必加任何装饰。这简单而朴素的话语用来形容宋代瓷器,再合适不过;而对于今天的生活状态,同样富于启迪,值得深思。

提及瓷器,青花的名字如雷贯耳,本书更是重墨渲染,以4章的篇幅纵论元明青花瓷,将读者领入一个美奂美轮的青花世界。在这里,您将看到鼎鼎大名的“鬼谷下山”元青花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很少绘制带有故事情节的画作,多描摹花鸟、山水、仕女,瓷器题材亦是如此,很少涉及故事情节,而“鬼谷下山”则表现的是战国时著名的历史事件,其潜在的政治色彩自然引人注目。元青花如此受人追捧,自然赝品频出,那么如何掌握辨伪技巧呢?讲到明青花,其艺术特性最精者又首推永宣青花,著名的“苏麻离青”即为重要特征。典型“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重、晕散,古人将其赋予朦胧而深邃的美学意味,甚至被说成病态美。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明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青花瓷又各具什么特点呢?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哥窑之美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其窑址迄今尚未得到准确认定。根据文献记载,大约有两个线索:一个说法是,宋代的章氏兄弟在龙泉窑烧制青瓷,哥哥章生一创烧了哥窑;另一个说法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附近,民间窑场烧制了哥窑。

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2011年9月,龙泉市召开了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研讨会,根据近年来溪口窑的挖掘整理情况,初步判断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 哥窑的特征有三: 1. 金丝铁线开片。哥窑釉层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或细密如鱼子纹,俗称百圾碎;黑色大开片与红、黄色小开片交织重叠,形成金丝铁线的视觉效果。 2. 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釉水肥厚,釉中气泡密布,如珠隐现,含蓄内敛。 3. 紫口铁足。哥窑胎体中含铁量较高,胎体为较厚的釉层相裹,口沿釉薄处隐现深紫色,底足露胎处呈深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目前所见宋代哥窑瓷器,以传世品居多。这些传世品哥窑大部分集中收藏于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威德基金会等著名博物馆中。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胆式瓶

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八方碗

哥窑瓷器体现出宋人那种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丽秀挺的审美风格。宋瓷本身非常讲究轻松灵动的美感,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哥窑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最为流行。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哥窑瓷的外观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却如珍珠般隐现,神奇而美妙。行内将这种工艺现象称为“聚沫攒珠”。哥窑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就纹道而论,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如果从纹形的角度看,就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为“百极碎”。

哥窑碗

哥窑葵花洗

哥窑五足洗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碗

钧瓷作品的人物造型


说起钧瓷的人物造型,似乎大家并不看好。仅从见过的钧瓷人物造型来看,能入眼的确实不多。在市区一家出售钧瓷的店里面,见到过一件有着文革印迹的人物钧瓷。如果从收藏的角度看,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是特定年代的钧瓷,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还很罕见。但从审美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多欠缺的。

钧瓷难道真的不适合烧造人物吗?

换一种思路,也许便别有洞天了。

的确,换了一种思路,避开了钧瓷的弱点,似乎便找到了钧瓷烧造人物造型的出路。

在荣昌钧瓷坊的展厅里,见到了钧瓷十八罗汉。虽说是佛教题材,但每个罗汉造型生动,甚至连肌肉感都表现出来了。不过表现肌肉的不是钧瓷的釉色,而是素烧后的胎质。这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拿来主义,因为在中国古陶瓷人物造像上,面部或手足部一般为素胎,不上釉。而利用素胎的单色和质地,刻画人物表情,就容易得多了。有许多时候,能够拿来为我所用,也是难能可贵的。对于现代钧瓷来说,在纷杂的人物造型中,便表现出一种独特来。这一组罗汉造型,体量较大,面部表情更容易刻画,相对来说,表现得更为写实。

不过,仍有不少失败的人物造型。过分的繁琐、肢体造型太过丰富、表现内容太多,都让钧瓷人物造型承载太多内容而变得面目全非。

倒是近一段时间,笔者发现了一位名叫李明的钧瓷制作人,他的钧瓷人物作品,真是可圈可点。李明并不是钧瓷业内人士。他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班,曾在河南电视台工作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绕了一大圈重又回归于自己雕塑的老本行。不过,他选择了钧瓷斑斓的釉色。但是,对于李明的作品来说,你很难说是钧瓷的釉色表现了人物,还是人物的神情凸显了钧瓷釉色。

李明的作品,以泥塑为型,以钧瓷釉色来表现自己的人物。在其人物作品中,明显地显示出扎实的造型艺术功底。没有什么装饰,人物表情精准,逼真的胡须,往往是寥寥几笔却生动传神。李明的作品非常好地运用了钧釉的装饰功能,大面积的钧釉反而使整个作品显得非常干净利落,又仿佛中国画的泼墨笔法,虚实之间,让作品有了更多的内容。他的人物作品突出的是人物的表情和一双大手,仅此而已,却让你感知到了人物的整个体态。

看他的作品,人物的表情会深深地打动你,让你随着人物来静思默想。想过之后,你会觉得是人物在思,还是李明在想?

看过李明的作品,总是想,钧瓷的人物作品一定能做好的。钧釉厚重,表现人物表情不适合,但表现人物体态一定可以,关键还在于创作者。造型创作一定要懂得取舍,不能为表现而表现,而要让作品自己表现,让釉色与造型互为一体。

钧瓷人物造型绝不仅仅是想当然捏出来的,它是创作出来的。一件好的作品,一定会有创作者的思想在其中,要有审美的眼光,还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力,这样才能创作出给力的钧瓷艺术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