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明代瓷器龙纹的演变特征,鉴别瓷器

瓷器上有龙纹一般都是官窑瓷器,尤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纹,图腾龙自古就有之,不同时期龙纹特征为我们瓷器断代和瓷器鉴定真伪提供了历史依据。我们现在见到的龙纹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龙纹,其实唐宋元明清龙纹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隆鼻也在演变,这跟经济政治分不开的,明代的龙纹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嘴部和鼻孔的突出,有猪嘴龙之称;龙须增多且竖直向上;明代龙爪大少数爲五爪及三、四爪,而元代龙爪以三爪最爲罕见。

龙形呈蛇形,双鬓,双角,鬃发完全,身有鳞,背有鳍,身两三处出飘带,爪有三、四、五,以五爲主。明初时期龙耀武扬威,雄猛威武,最爲精深。明代龙纹总体作风比清代龙纹粗暴。

洪武时期的龙纹

洪武时期官窑处于初创阶段,器物造型及纹饰逐步从元代向明代过渡,产品作风承上启下,瓷器纹饰以花卉题材爲主,龙纹大批呈现。以龙作装饰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红彩等种类。龙纹次要见于盘、高足碗、瓶、炉等器物上。

洪武时期的龙纹兼有元、明时期的特点,龙的抽象不如元代凶猛。龙有三爪、五爪之分,五爪龙约占二分之一强。有的指甲尖锐。形状多爲张口,吐舌,有角,有肘毛,肘毛两根至数根不等。胸背多出火焰状飘带。尾有鱼尾形、如意形。翼龙呈现。龙鳞的画法多以网格状线条表现,多数象双耳龙瓶鳞的画法爲一片一片所绘。龙的形状见有行龙、立龙。辅佐纹饰有火珠、云纹、海水、花卉,构成云龙、海水龙、龙穿花卉等不同题材组合。龙以双龙方式呈现较多。流云的云角粗短,中心三朵云呈品字形陈列,这种作风不断坚持到正德年间。从装饰办法来看,洪武时期龙纹还保存元代的装饰办法,印花、暗刻花还有一定数量。总体来看,洪武时期瓷器上的龙纹承继了元代龙纹的某些特征,又创始了有明一代龙的作风,对永乐、宣德等时期的龙纹发生一定影响。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咀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咀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所以,在鉴定时略加留意,就不难分辨清楚了。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明宣德,高4.4cm,口径22cm,足径14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青花红彩装饰。内底绘海水蛟龙纹。外口沿下绘回纹,腹部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青花与红彩相结合,是当时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两种色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宣德青花矾红彩瓷器造型主要有花盆、盘、碗、高足碗等。红彩鲜艳,温润,施彩时深浅分用,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

永宣时的龙纹,从造型到描画,都是成功的艺术佳作;龙的身体“左盘右蹙如惊电”,这是凶猛、神威的体现。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永宣时的张牙舞爪、威猛的龙少见了,常见一种闭咀龙,多在花间、莲池中、海水中出现,或者是彩云龙纹。除了闭咀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咀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这时期,还出现一种螭龙,也叫草尾龙。身似兽体,脚有似兽足或鸟足两种,张口伸舌,上颚长于下颚,上颚高高上翘且前卷,略似象鼻。龙尾多开又,似春草纹,口衔折枝莲花一枝。这种龙纹以后较为少见,

万历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

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明万历,高21.9cm,口径15.7cm,足径11.3cm。

觚(gū 音孤)撇口,长颈,鼓腹,两侧对应出戟(jǐ 音几),高圈足外撇。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主题图案绘云龙和云凤纹。颈部绘洞石牡丹两组。足上绘云朵、折枝花和圆点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觚为宫廷陈设用器,仿商周青铜器式样,造型端庄,雄浑古朴。青花呈色蓝中泛紫。图案寓意吉祥,龙凤纹组合描绘寓意“龙凤呈祥”。

明代中晚期龙纹的腿的小腿部分很细,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没有骨骼感;在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关节处有刀口很深的卷云纹,并在关节后面出现似山羊胡子样的腿毛;爪子为风车状,有3至5爪之分,但多见的是四爪龙、五爪龙。嘉靖龙纹 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崇祯正面龙披头散发,影响清初龙纹有:变龙、穿花龙、云龙、海水翼龙、穿花翼龙、团龙、荷塘龙、双龙、五龙、海水龙等。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龙,整个身体用斜格纹来表示鳞纹,身体瘦长,尾部有装饰物,有的是云纹装饰,有的是火焰纹装饰。

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

青花穿花龙纹碗,明正德,高10.3cm,口径23cm,足径9.3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略高。内外青花装饰,里心与外壁均绘穿花龙图案,圈足外墙绘如意云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八思巴文四字双行款,译文为“正德年制”。

此碗造型端庄,釉面莹亮,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呈色蓝中泛灰。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与此碗造型、纹饰完全相同的正德官窑青花碗,外底署青花楷书 “正德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隆庆青花龙凤纹盒

青花龙凤纹盒,高15.3cm,口径20.9cm,足径19.2cm。

盒扁圆形,盒盖平顶微隆,子母口,圈足。盖面绘青花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外壁亦绘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口沿绘卷草纹,上下呼应,各组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足内青花双圈内署“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款,隆庆时期款识书“造”而不书“制”,成为一明显的时代特征。明隆庆帝在位时间短暂,仅六年,其间又遇洪灾,因此官窑产量相对较少。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有相对而舞的,有正面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龙凤对舞的;有的行于花间,有的舞于彩云,有的游于海涛之中。此时的龙纹,分张口和闭咀龙。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有的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似失去了龙冲天入地、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过去是疏发),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上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咀,所以人称“猪咀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我们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这就是收藏瓷器的历史意义和鉴赏瓷器的乐趣,我们了解瓷器的同时,也能穿越历史,了解历史的背景。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代瓷器的发展演变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我国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德镇瓷器的烧造技术,在宋、元基础上,至明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明初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其制作不记工本,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式样上不断翻新,这对于促进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全面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瓷业中心,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代创烧的青花瓷至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成化斗彩瓷、万历五彩瓷等彩瓷新品种的烧制成功,更为清代釉上彩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瓷器的外销

明代瓷器输出的规模和范围较之元代又有发展,可以说是遍及亚、非、欧各大洲。输出的途径主要有四种:朝廷对海外的赏赐、入贡国使节的回程贸易。明初洪武年间实行海禁,使民间的瓷器输出一度停止,但朝廷对外国的赠予并不在禁止之列。据明史记载,仅洪武十六年间一年间就赠予占城、暹罗、真腊三国瓷器各一万九千件。明代早期瓷器大量输出的一个原因是郑和的八次远航,远达东非各地。各国来华使节在回国时,也大多购买瓷器,但由于明朝政府限制其数量,所以规模不大。海禁开放以后,民间海外贸易日趋发达,到明代中期,葡萄牙人入侵马六甲海峡,中国瓷器开始直接输出欧洲。据文献记载,至迟在1608年中国已经开始为欧洲定制瓷器。1634年荷兰海盗在一次抢劫中便获得瓷杯107300个,瓷盆10451个。陆路交通也直达暹罗及天方诸国,但规模不及海运。明代的中国不仅输出瓷器,而且瓷艺也开始外传。首先是朝鲜、越南和日本,后来传至中东。1470年阿拉伯传至意大利。而中国于明代开始进口釉料,如永乐、宣德时的苏麻离青和正德、嘉靖时的"回青"等。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御器厂

是指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珠山设置的,专烧宫廷用瓷的制瓷厂,为明、清两代官窑。清代亦称"御窑厂",简称:"御厂"。始设于明洪武年间,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和三十五年两说。初设时有窑二十座,宣德年间增至五十八座。厂内分工计有大碗作、盘作、画作等二十三作,采取协作形式进行生产。御厂的烧造任务,每年一般有固定数量,有工部核发,称"部限",宫廷临时需要,加派的烧造数,称"钦限"。明嘉靖以前,"官搭民烧"的办法,清康熙十九年后此举更成为定制。御厂一般由江西地方官吏管理,但每遇大量烧造钦限瓷器,则由宫廷委派官员前往督陶。由于御器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又可以不计工本的提高质量,因此,创烧出大量的瓷器新品种,在客观上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

德化窑

德化窑是以烧造白瓷为主的著名瓷窑。窑址分布在今福建德化县境内,其中碗坪仑、屈斗宫、南窑岭等都是著名的窑址。创建于宋代。至明代,所产白瓷成为中国制瓷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由于所用瓷胎的含铁量低,含钾量高,故釉面为纯正白色。其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德化白瓷是中国历代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被西方称为"中国白瓷"、"马可波罗瓷"。器形以炉、杯、尊、鼎为多见,瓷塑人物亦极为精致。明代著名的工匠有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红釉

是在适量的铜份配制下,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彩釉,色泽鲜红,故称红釉。元末明初,景德镇始烧红釉器,于永乐、宣德间盛极一时。嘉靖时官窑器已改烧"矾红",至清代康熙时,红釉才得以恢复,并产生出郎窑红和豇豆红等新色调。红釉种类很多,除鲜红外,还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秸红,枣红、豇豆红、胭脂红和美人醉等。

甜白釉

是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所创制的一种白釉。由于它的制品胎薄,能光照见影,而釉又温润如玉,给人以"甜净"之感,故称"甜白"。也叫"填白",是指在此白瓷上可填彩绘。明宣德时,该釉有进一步的发展,釉色光莹如玉,薄胎内有绝细的龙凤暗花,成为甜白中的绝品。清康熙、雍正、及乾隆时仍有烧造。

永乐瓷(公元1403-1424年)

永乐是明代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特别是郑和几次下西洋,带回"苏麻泥"青料,为烧制富有特色的青花瓷器提供了物质基础。永乐青花色泽浓艳。有黑疵斑痕是这一时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产品的制作风格,一改元代的浑厚凝重而趋于精致小巧和优美俊秀,青花压手杯是著名品种,又有脱胎器,瓷器薄如纸片,釉色以甜白最具特色。"鲜红"釉正式烧造成功,釉色通体纯红,光彩夺目,又称"宝石红",是永乐时期的重要成就。

三彩(素三彩)

是明、清两代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一种彩瓷。因色彩中没有红色,故又名"素三彩"。烧制素三彩需先以高温烧成素瓷,并以彩料绘制纹饰图案,然后再一次低温烧成。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两色。创始于明代景德镇,正德时已极为精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

宣德瓷(公元1426-1435年)

宣德时期是艺术瓷器得到促进和取得很高成就的时期,特别是青花最获成功。其胎质细腻,釉层晶莹肥厚,色调深沉雅静,再配以疏朗明亮的装饰花纹,被历代瓷家评为瓷、色、画三绝。这时的铜红釉色调红而略暗,净莹凝重。器皿往往有白色口缘,称"灯草口",红与白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对比美。

天球瓶

小口,直颈,腹浑圆似球,故名。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创制。其器胎骨厚重,颈短粗,上阔下敛,腹硕大而扁,砂底微凹。多作青花器,以海水云龙纹为贵。清代多有仿制并生产出釉里红、青花釉里红及粉彩等新品种。器形特点为腹圆颈长。

黄釉

以适当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釉。黄釉分高温和低温两种:低温黄釉是以铅为溶剂的釉,又叫铅釉。高温黄釉是以铁为着色剂,在高温下烧成的釉。黄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和唐三彩中,呈黄褐色。纯正的黄色釉,始自明宣德,至成化、弘治时,达到最高水平。色泽淡雅娇艳,故称"娇黄"。嘉靖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等。

成化瓷

成化时期,制瓷工艺上的突出成就是斗彩瓷器的烧成。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成化瓷器以小件作品为主,尤以酒杯著称。鸡缸杯是成化酒杯的代表作,其纹饰以子母鸡为题材,具有浓厚的天伦气息。造型小巧玲珑,制作精致为世人珍爱。纹饰艺术性强,器皿内外夹彩,从器里转到器外的"过枝花"装饰,有别具一格的艺术匠意。

斗彩

亦称"逗彩"。广义的斗彩指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创制与明成化年间景德镇窑。即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钩出图案的轮廓线,施釉烧成后,再在釉上按青花轮廓线添入彩料,经炉火烤制而成,故又称"添彩"和"染彩"。清雍正时的斗彩也烧得很成功。

红绿彩

红彩分为矾红和金红两大类。矾红是传统的红彩,以青矾为原料,故称矾红,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故称铁红,金红系清代康熙时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以金为主要着色剂的红彩,故称金红。绿彩是以铜为主要着色剂的一种瓷彩。传统绿彩品种很多,色调不一,主要是因为在彩料中除含有不同量的铜份之外,还添加了不少量铁、铬、铂、锡、锑等其它着色元素。此外,在绿釉上加绘红彩纹饰或在红釉上加绘绿彩纹饰的,称红绿彩。

牛头尊

口大无项,口以下渐放,腹下部丰满,圈足,肩两侧多有对称的双系,形似牛头而得名。腹部常绘有百鹿图、渔樵耕织图及缠枝花卉纹图。绘百鹿图的器物又称"百鹿尊"。名末景德镇窑一烧制,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流行。大多底部书有年款,品种以青花为多。

嘉靖瓷(公元1522-1566年)

嘉靖时瓷器烧制的数量激增,分工至细,朝廷用瓷数量极大,外销量日益增加。这时的青花瓷器,风格与前代大为不同,由于色料改用"回青",瓷色呈现蓝中泛紫的色调。器形多葫芦瓶,五彩瓷器大量生产,开创了彩瓷制作的新局面。以青花五彩器为主,开始制造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花瓶等。文饰中出现道教内容,如八仙、八卦、云鹤等。景德镇的民窑产品逐渐精进,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制瓷家,如崔国懋,其仿宣德、成化作品甚佳,称为崔公窑。

五彩

五彩是在大窑烧成的青花瓷器上以红、黄、绿、蓝、紫等带玻璃质的彩料绘制,经"彩炉"中二次焙烧而成。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式创建于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它与成化斗彩不同。是在青花绘制的图案局部上,再绘所欠部分,凑成一副完整的图案,因此,也称"青花间装五彩","青花五彩"。明嘉靖、万历年间最为流行,清康熙时,又增加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五彩又称硬彩,不如粉彩那样有柔软感。

万历瓷(公元1573-1620年)

万历时流行蒜头瓶,大面织敷彩,莲瓣逐渐图案化,常用婴戏纹。五彩中逐渐运用蓝彩,色调鲜艳优美,并用矾红作彩饰,大红大绿对比强烈。万历时多制作大件器皿,如大龙缸,大黄、大花瓶及各种坐墩。瓷器品种愈来愈多,式样新颖巧异,如方斗碗、方形多角罐、多层盒和壁瓶等。装饰工艺采用镂空工艺,十分精致奇特。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器形高大,通体浑圆,以其珠宝顶纽盖形似古代将军头盔而得名。明嘉靖年间初见,清顺治时定型,康熙时广为流行。多为景德镇窑烧制,品种有青花、五彩、三彩、黄釉、茄皮紫釉、白釉等。

象腿瓶

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直如简,无釉的细砂底光润细腻,整个器形如粗肚的象腿,故名。明代万历时即出现雏形。清顺治时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预言,成为顺治、康熙两朝最为流行的器物。通体饰青花或五彩文样。

明代瓷器怎么辨认,明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明代瓷器龙纹纹饰的渐变过程


明代瓷器龙纹纹饰是明朝官窑瓷器重要的纹饰,因为在中国封建王朝龙图腾是帝王的象征,明朝皇帝也不例外,帝王更替登基都会有龙纹饰瓷器烧造,而且明代永乐、成化瓷器上的龙纹纹饰都是在细微演变的,每个朝代的龙纹都有自己朝代的特点。

明朝于洪武时期在景德镇置御器厂,用最好的瓷器原料烧造宫廷用瓷,洪武时期的釉里红,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时期的黄釉,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至精至美,明代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永乐时期迁都北京,或御用、或祭祀、或赏赐、或用于朝贡贸易。

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矣;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的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图2、明 永乐 青花云龙纹洗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咀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咀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所以,在鉴定时略加留意,就不难分辨清楚了。

图3、明宣德青花云龙纹碗

青花云龙纹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27.8cm,足径11.2cm。清宫旧藏。

碗敞口,方唇,浅腹,圈足。里白釉无纹饰。外青花装饰。口饰青花线两道,壁饰祥云双龙,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如意云头纹。口沿下从右向左横书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

此器造型浅阔,纹饰描绘细腻

永宣时的龙纹,从造型到描画,都是成功的艺术佳作;龙的身体“左盘右蹙如惊电”,这是凶猛、神威的体现。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永宣时的张牙舞爪、威猛的龙少见了,常见一种闭咀龙,多在花间、莲池中、海水中出现,或者是彩云龙纹。除了闭咀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咀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这时期,还出现一种螭龙,也叫草尾龙。身似兽体,脚有似兽足或鸟足两种,张口伸舌,上颚长于下颚,上颚高高上翘且前卷,略似象鼻。龙尾多开又,似春草纹,口衔折枝莲花一枝。这种龙纹以后较为少见,仅见清康熙时有仿制品。

明成化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青花九龙闹海纹碗,明成化,高7.8cm,口径17.2cm,足径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口绘钱纹一周,外腹部海水地上绘不同形态的龙9条。碗内底青花双圈内饰海水龙纹。圈足内施白釉,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 “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器纹饰生动,腹部淡描海水,浓绘九龙,形态威猛生动,气势夺人。成化青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称,此器青花深浅相衬,更烘托出神龙之矫健,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见佳作。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图4、明 成化 青花海兽纹碗

斗彩海水异兽纹罐,明成化,高11.8cm,口径6.6cm,足径8.8cm。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腹部绘四只海兽及海水江崖、朵云纹。肩与近底分别绘下覆、上仰蕉叶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天”字款。

此罐胎体轻薄,透光度强,从内壁可窥见外壁的纹饰。装饰以红彩和青花为主色,黄彩和绿彩为辅,明丽悦目。画面海水汹涌,浪花飞溅,海兽形体由象头、狮身组成,腾空而起,凶猛异常,体现出明代成化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制瓷工匠高超的绘画技法。

此罐因外底书“天”字,俗称“天字罐”,是成化斗彩瓷中的名品。这种成化斗彩天字罐一直珍藏于宫中,清雍正、乾隆时宫廷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罐”或“成窑天字罐”。除海水异兽纹,有的天字罐以海马纹、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做主题纹饰。

图5、明 弘治 青花瓷器荷塘游龙纹碗

青花瓷器荷塘游龙纹碗,高7cm,口径16cm,足径6cm。

碗撇口,口下渐收,圈足。里口绘青花海水纹一周,碗心绘莲池游龙纹。外壁绘两条龙在莲池中穿行,随着龙的游动,莲花、水草亦呈翻舞状。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莲池纹在元代陶瓷器物上已经出现,明初永乐、宣德时将莲池纹与龙纹相结合,弘治时承继,并成为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题材之一。此碗釉白质润,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青花呈色蓝中微带灰色,是弘治青花中具代表性的器物。

图6、明 正德 青花穿花龙纹盘

成化、弘治、正德时的龙纹,多为游龙,已失去前朝张牙舞爪、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而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其时龙纹的周围,往往衬托着缠枝莲花、折枝莲、海涛纹、凤凰纹、朵云纹等。朵云纹和前期明显不同,有一头一尾、二尾、三尾、四尾之别,尾中往往又突出一小块,变得尾中有节,不像元代时仅一条细长曲尾或头大尾特别细长。

图5、明 弘治 青花绿彩云纹龙碗

图6、明 正德 青花穿花龙纹盘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合碗,高7.4cm,口径17.4cm,足径9.3cm。

碗敞口,折底,圈足。碗外青花红彩饰海水龙纹,以青花绘云及海水,红彩绘双行龙,下腹部饰凸起的弦纹两道。碗里光素无纹饰,中心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这种类型的合碗应有盖,此碗失盖。

宣德青花加彩器物比较少见,此碗造型秀美,为当时首创。所绘龙纹下辅以海浪纹饰,愈显生动。

成化、弘治、正德时的龙纹,多为游龙,已失去前朝张牙舞爪、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而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其时龙纹的周围,往往衬托着缠枝莲花、折枝莲、海涛纹、凤凰纹、朵云纹等。朵云纹和前期明显不同,有一头一尾、二尾、三尾、四尾之别,尾中往往又突出一小块,变得尾中有节,不像元代时仅一条细长曲尾或头大尾特别细长。

图7、白釉刻花海水绿彩云龙纹碗

白釉刻花海水绿彩云龙纹碗,明弘治,高8.2cm,口径18.7cm 足径7.6cm。清宫旧藏。

碗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底及外壁均以暗花海水绿彩云龙纹装饰。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胎体上刻划海水纹饰,施透明釉后,在暗刻花纹以外的空白处画出龙的轮廓,将龙身上的釉层剔掉,并在露出的胎上刻划龙嘴、发、鳞等细部,入窑经高温焙烧后,再在露胎处填绿彩,然后入彩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内底、口沿及足墙均画绿彩弦线。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 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白釉绿彩瓷器始烧于明代永乐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时期均有烧造。

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图8、明 隆庆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

图9、淡茄皮紫釉暗划云龙纹碗

淡茄皮紫釉暗划云龙纹碗,明万历,高7.3cm,口径15cm,足径5.5cm。

碗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施淡茄皮紫色釉。腹部暗刻二云龙赶珠纹。圈足墙外暗刻回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代茄皮紫釉以呈色黑紫的深茄皮紫釉较多,淡茄皮紫釉较少见。此碗即属于后者,且釉色纯正,刻花生动,弥足珍贵。

茄皮紫釉创烧于明代早期,它是一种以氧化锰为呈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的铁、钴等其他金属元素则起调色作用。其釉色有深、浅之别,深者如熟透的黑紫色茄皮,常施于尊、罐、大盘、大碗等器上;浅者则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多施于小件盘、碗之上。明朝晚期的几个皇帝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瓷器龙纹纹饰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有相对而舞的,有正面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龙凤对舞的;有的行于花间,有的舞于彩云,有的游于海涛之中。此时的龙纹,分张口和闭咀龙。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有的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似失去了龙冲天入地、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这时陶瓷上的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过去是疏发),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上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咀,所以人称“猪咀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像匕首状前冲。张口龙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前状,有的舌端微上弯。龙爪五趾,像前朝绘成“风车”状,往往是形似而无力。

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我们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这就是古董的魅力,通过古董、古玩瓷器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和经济情况,不仅仅是欣赏陶瓷艺术。

元明清青花瓷瓷器上龙纹的演变


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纹纹饰每个朝代有明显的区别,总体上历朝历代的瓷器纹饰上的龙纹早期非常霸气,中晚期的龙纹纹饰比较柔弱无力,瓷器上龙的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

一、元代龙纹元代陶工以线条勾勒龙纹的形状,龙首作斜角侧视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一般锐利。

二、明代龙纹明代的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龙纹的形象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龙首、龙身及龙爪上最为明显。

明代中晚期 瓷器上龙纹的身体以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用长笔平涂法填上均匀的颜色,趾骨和尖爪部份一笔画成,内部也填上相同的色彩。这种简化的笔法与平涂式的填色方法,让明代后期的龙纹显得比较草率,嘉靖、隆庆、万历的青花瓷器,即有不少龙纹呈现如此的简化风格。

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

青花穿花龙纹碗,明正德,高10.3cm,口径23cm,足径9.3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略高。内外青花装饰,里心与外壁均绘穿花龙图案,圈足外墙绘如意云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八思巴文四字双行款,译文为“正德年制”。

此碗造型端庄,釉面莹亮,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呈色蓝中泛灰。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与此碗造型、纹饰完全相同的正德官窑青花碗,外底署青花楷书 “正德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明宣德,高4.4cm,口径22cm,足径14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青花红彩装饰。内底绘海水蛟龙纹。外口沿下绘回纹,腹部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青花与红彩相结合,是当时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两种色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宣德青花矾红彩瓷器造型主要有花盆、盘、碗、高足碗等。红彩鲜艳,温润,施彩时深浅分用,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

三、清代龙纹清代的青花瓷器既有模仿明代的仿古作品,也有当代创新的款式,这种现象自然也反映在龙纹的制作上,不过清代的仿明龙纹大多有形无神,无法与明代龙纹相比,但是当时所设计的新式龙纹,却因为有了全新的气象而成为此一时代的象征。清代的新兴龙纹一改明代晚期的简单草率,以更加威猛、更加写实的形象出现。

清代晚期到嘉庆时期以后,以威猛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也开始发生转变,瓷器上龙纹高额头、双凸眼,头发蓬松散乱,爪子如鸡爪般张开,以及关节毛短少的现象,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不过,散乱的头发向后垂下,身体用简单的线纹勾勒鳞片,再以近似平涂法的方式填色,不仅缺乏清代早期龙纹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龙纹的精神也不像早期一般威武了。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呈现活泼、稳重及写实等特色,不仅反映出相异的时代风格,通过瓷器纹饰也是我们鉴赏青花瓷器的依据。

清代瓷器龙纹时代特征,为清代官窑瓷器鉴别提供了佐证


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之前介绍过明代瓷器龙纹纹饰特点,今天介绍清代瓷器上的龙纹纹饰特点,清代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清初早期的龙纹形象略有明末的遗风, 康熙、雍正、乾隆时,龙纹发生较大变化,龙首较之前“猪咀”明显缩小,胡须变化,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清代早期龙纹整体形象强悍,昂昂上升之态,一派盛世景象。中晚期清代龙纹瓷器有形无力之意,无精打采之态。

清代早期康雍乾瓷器龙纹特征

康熙时期云龙纹龙身常成“弓”形,其腹部有明显的下坠感,龙的动感较强,气魄威武。龙嘴多为“地包天”,下颌明显长于上颌,龙鳞的勾摹较有立体感,龙爪常伸展舒张。

康熙青花龙纹瓶

青花龙纹瓶,高23.5cm,口径4cm,足径6.1cm。

康熙青花龙纹瓶瓶口微撇,短颈,圆肩,肩以下渐收,圈足。瓶身绘立龙2条,张牙舞爪,龙身卷曲,威武凶猛。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此瓶造型挺拔,为康熙官窑青花中的佳作。

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已从康熙的野性中脱离出来,带着汉化的痕迹。雍正朝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这不仅表现在器型、胎釉上,也充分表现在瓷器的纹饰上对于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雍正皇帝来说,理解龙纹就比年轻时的康熙深刻。雍正时期龙体态肥硕,中规中矩,一丝不苟。鬣毛整齐,向上飘前,角光滑如修饰,上下颚平齐,开合有力,身体甩动,四肢粗壮,五爪精美。雍正朝的云龙纹继承了康熙朝的风格,并又有创新,龙角特别突出,增添了威严之势。其云纹以两个为一组呈现,并且用顺时针方向单线描绘。龙爪的画法也有所创新,大多都比较尖利。此时期云龙纹一反康熙朝仅以火焰纹为辅助纹饰的特点,而大量增加了如意状的卷云纹。且其火焰纹多为鹿角状或是连续弧线形,有别于康熙时期的“山”字造型。

“五爪夔龙”始于雍正朝

康熙朝的夔龙纹纹饰密布但并不拥挤。康熙朝夔龙纹表现技法呈多样化倾向,不仅有绘画,也有暗刻;雍正时期的“五爪夔龙”是很有清代特色的,此一时期的夔龙纹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五爪,并且局部刻画也很精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乾隆朝的夔龙纹图案化倾向较为明显,龙首的刻画较为简单,但重在点睛。

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

斗彩云龙纹盖罐,清雍正,通高10.4cm,口径5.7cm,足径7.8cm。

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罐小口,矮直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底内凹成圈足,带盖。盖面微现弧度,直壁,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乾隆一朝龙纹瓷器数量巨大,遍及朝野,龙本作为皇家象征,民间应控制使用,但乾隆时期,国家鼎盛,乾隆每每以天朝自居,对臣民放任,尤其乾隆一贯的统治思想是对官 严对民宽,故从不去追究民间在瓷器纹样这等小事上是否犯上,是否僭越,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龙纹千姿百态,蔚为大观。;乾隆朝的云龙纹与其说是承袭了雍正朝的特点,倒不如说是沿续了康熙朝云龙纹的特点更为贴切,例如它借鉴了康熙朝常见的“弓”字造型,辅助纹饰也以康熙朝盛行的火焰纹为主,只是更加繁复。但乾隆朝云龙纹龙头较长,龙尾秃而卷。更注重龙鳍的描绘,结构交待明确,尾鳍呈放射状。龙腹麟甲整齐匀密,多为长脚如意纹。此时云纹借鉴了雍正云纹的表现方法,即卷云纹与火焰纹相结合,而卷云纹类似于长脚如意云。康熙龙四爪三爪多见,五爪反而少见。可见当时宫廷还是天朝心态,少清规戒律,多宽松随意,所以乾隆时期的龙纹全都是歌舞升平之相。

乾隆青花九龙天球瓶,九龙姿态各异,条条龙都神气十足,腾云驾雾,肆意而为;九为阳数之极,此龙纹天球瓶乾隆初年唐英奉旨烧造,最可体会乾隆皇帝踌躇满志的心态。

清代中期嘉道咸龙纹特点

清代经过乾隆文治武功的消耗后清代开始走下坡路,到清代中期嘉庆之后的龙纹日趋温和,龙爪趾间距变大,被人们称为“鸡爪”渐失锋利感,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意,毫无杀伤力。从瓷器上的龙纹就能看出清代政治在变化,经济的下滑以及人民心态的变化。

嘉庆皇帝从乾隆爷那里接手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而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反映在匠人手里,就再也不会出现盛大华美、祥和安宁的大作。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并且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嘉庆“懋勤殿”款龙纹印盒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清嘉庆,通高7.7cm,口径22.5cm,足径14.5cm。清宫旧藏。

印盒扁圆形,子母口,圈足。盖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纹为地,其上各绘两条金彩五爪行龙飞腾于云海之间。底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盒盖面正中金彩方框内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清代晚期通光宣瓷器上龙纹特点

清代晚期已经是大清王朝摇摇欲坠风雨飘渺的时期了,无人关心政治和艺术了,都为了生存工匠无心烧造瓷器也反应在了瓷器纹饰上。

同治时期的龙纹特征表现:细颈、粗腿、尾上翘,反差冥想,状如走兽。

光绪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点睛龙,就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粉彩龙凤纹碗】

粉彩龙凤纹碗,清光绪,高6cm,口径13.9cm,足径5.4cm。碗口微撇,弧腹,圈足。碗内光素。外壁以粉彩装饰,有红、粉、蓝、黄、翠绿和金彩等多种色彩,缤纷艳丽。近口沿处的黄釉地上绘蝙蝠、桃和“卍”字,外腹饰龙凤戏珠纹,间以祥云纹,龙凤图案的笔触较为呆板,近底处饰变形莲瓣一周。外底署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碗为典型的清宫用瓷器。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高足盘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高足盘,清宣统,高6cm,口径22.5cm,足径14.2cm。盘敞口,折沿,弧腹,高圈足。外底署青花楷体“吉祥如意”四字楷书款。通体以矾红彩描金装饰,盘内底、折沿内外均绘云龙戏珠纹,高足外壁绘海水江崖纹。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遗留的宣统朝瓷器中,有一套矾红彩描金云龙纹西餐具,共计134件,此为其中的一件。器型有高足盘、大小配套的椭圆形盘、把盂、带托匜、大小圆盘、盖缸、叶形盘等。装饰图案均为中国传统的云龙纹,但有些器物的造型却具有欧洲特色,反映了当时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瓷器和纹饰代代相异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瓷器龙纹的特征,是龙纹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对龙纹瓷器的断代和鉴伪有着很好的借鉴的作用。

教你识别明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明代瓷器应该怎么鉴别?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鉴定明代瓷器,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了解中国瓷器的时代特征,避免瓷器收藏打眼


中国瓷器是古代对外输出的品牌,明清时期欧洲和北美贵州以拥有中国瓷器而傲,是他们彰显身份的象征,可见中国瓷器在古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如今随着拍卖市场和中国人对瓷器艺术收藏和追求,瓷器出现了仿品,如何鉴别瓷器防止打眼就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时代特征。

宋元明清是中国瓷器逐渐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是中国瓷器从陶瓷发展到艺术陶瓷的高速发展的时期,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从瓷器的釉色、到瓷器的胎土以及瓷器的圈足和瓷器上图案的画风都能看到那个时代影子,这是我们鉴别古代瓷器的方法之一,也是现在作伪做不能模仿的,学好瓷器基础知识,才能有效防止在瓷器收藏中打眼。

1.了解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打好基本功

收藏中国古代瓷器,就要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从陶瓷发展历史也得以体现,先有陶,然后逐渐发展到瓷器,唐之前主要是陶,宋以后发现了高岭土才从陶到瓷器的根本性转变,可以从古代和当今名家陶瓷鉴赏书籍了解瓷器发展历史,这是收藏瓷器的基础中的基础。

2.多参观博物馆

博闻强记是基础,是为你鉴别瓷器的知识储备,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各地都有历史博物馆,去博物馆多去看看各个时期实物瓷器,了解每个时期瓷器的釉色、画风、器形能上手最好上手看看瓷器,这样对了解和鉴赏瓷器有帮助。

3.了解古代瓷器不同朝代的时代特征

中国瓷器经历了从陶到瓷器的发展,唐宋元明清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唐初还是以陶为主的时代,到了中后期出现了陶瓷,宋代开始出现了瓷器为主的时期。宋代以单色釉瓷器为主,以简约为美,元代出现了青花为主的瓷器,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五彩、粉彩、珐琅彩百花齐放的时代。

宋代人喜欢单色釉瓷器,简约为主,开始以定窑白瓷为官窑瓷器,后来宋徽宗决定宫中用瓷“弃定用汝”,即放弃闪耀刺眼白光的定瓷,转而使用温婉的汝瓷。因为他笃信道教,道家崇尚青色,在斋蘸时献给上苍的奏章“青词”中便可略见一二。道君皇帝主持的祭天典礼上,青色使整个斋蘸过程充满了神圣感和仪式感:天青色的汝瓷静静地端居在青玉案上,默默地听着皇帝吟诵完

誊抄在青藤纸上的青词,那一缕焚化后袅起的青烟,沿着凤凰栖老的青青碧梧,升上苍穹,化为流过的缕缕青云……,体现了北宋瓷器的主流特征的演变。

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元代随着蒙古帝国征服欧亚大陆,引进了波斯的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

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

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

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

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

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通过这就可以鉴别

元青花,防止自己收藏瓷器的时候打眼。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通高46.5cm

该盖罐采用五段抖接成型。盖呈盔状,直壁,莲苞钮,内带子口。罐洗口,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鼓腹,腹下渐收,广底浅圈足,涩胎见旋纹、积釉斑。内壁荡釉法施釉,内底见刷釉痕。

以钮尖为中心青花绘向心式弧线,盖面饰变体覆莲纹,花瓣内绘杂宝纹,盖沿绘卷草纹一道,外壁饰回纹一周。口沿绘回纹一周,颈部绘缠枝菊纹一周,罐身纹饰分为四段,中间两段为主体纹饰依次为云龙纹、缠枝牡丹纹一周,首尾两段为辅助纹饰,罐身首段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花瓣内填绘杂宝纹,末段绘变体仰莲纹一周,花瓣内绘变形花头和垂珠纹。

明代除青花、斗彩和五彩之外,其单色釉也有突出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宣的红釉、蓝釉、成化的孔雀绿和弘治的黄釉。明代的彩瓷发展有一个新的飞跃。明代永乐、宣德之后,彩瓷盛行,除了彩料和彩绘技术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地应归功于白瓷质量的提高。明代釉上彩常见的颜色有红、黄、绿、蓝、黑、紫等,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

的一种彩瓷工艺。例如成化斗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种多且能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葡萄紫色则几乎是紫葡萄的再现。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贵,如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等。在成化彩瓷基础上,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器又揭开了彩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斗彩瓷,色彩鲜艳,画染风格以疏雅取胜;嘉万时期的五彩则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常见,彩色浓重,其中红、绿、黄三重为主,尤其是红色特别突出,因而使得嘉万时期的五彩器在总体上有翠浓红艳的感觉,极为华丽。

清代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终结的时代,康雍乾为古代瓷器巅峰奠定了基础,也出现了仿制前朝瓷器的情况,但是一般都会有款识记录,告诉你是仿制的瓷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中国瓷器中心以景德镇为中心,开始了大清王朝的官窑时代,乾隆朝是瓷器烧造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鸦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

【青花龙纹瓶】

青花龙纹瓶,高23.5cm,口径4cm,足径6.1cm。

瓶口微撇,短颈,圆肩,肩以下渐收,圈足。瓶身绘立龙2条,张牙舞爪,龙身卷曲,威武凶猛。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挺拔,为康熙官窑青花中的佳作。民国时期中国瓷器出现了造假的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都是个人造假的,跟明清官窑倾力制作的瓷器无论从成本和釉色和器形上都不可比的,所以很好鉴别,不容易打眼,关于瓷器的时代特征今天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多了解瓷器收藏的基本常识,这样在种类繁多的瓷器收藏中才不会打眼,才能体会到瓷器收藏的真正乐趣。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